㈠ 疫情給中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第一個變化是中國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變化;第二個變化是中國國際市場出現新變化,這個和大家戰略調整也有很大關系;第三個變化和今天的主題有關系,就是如何尋找技術創新的應用場景,尤其是中小企業。
第一個變化,中國在很短的時間變成了全球工廠。我們是在一個恰當的時機做了一件恰當的事情,在我們之前,沒有像中國崛起這樣的案例,在我們之後幾乎不可能出現另外一個國家重復中國崛起的故事。原來熟悉的全球化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叫「本土時代」。
不是要閉關自守,是先把自己本土市場穩定,建立本土生產網路。在過去,是效率至上的原則,不需要考慮安全,只做自己擅長做的事情,所有別人擅長的事情交給別人做。但是現在突然發現,如果你產業鏈裡面的關鍵環節、重要的部件被別人卡著脖子,即使你自己擅長的東西也很難做出來。未來一定是效率與安全並重的原則。
第二個變化,我們看到中國有巨大的生產能力和潛在消費能力。可是我們很難把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對接起來。我們引以為豪的全球工廠是為全球市場生產,不是為自己市場生產。我們強調雙循環,怎麼樣打通內循環?關鍵不在生產,也不在消費,關鍵在於流通和分配。流通有沃爾瑪和家樂福模式。沃爾瑪不是為了在中國開店,而是為了在中國下訂單,把中國產品賣到美國沃爾瑪,養活了很多靠出口訂單存活下來的中國加工廠。
㈡ 鍾南山談當前疫情防控形勢,目前遇到了哪些新挑戰
一:疫情防控的新挑戰鍾南山談當前疫情防控形勢,目前遇到的新挑戰是①基層群眾和醫務人員的疫情知識普及力度相對比較薄弱,檢測能力也比較薄弱。②部分地區還出現病毒變種的情況。③ 冬季不利於疫情防控。
“助力基層疫情防控萬里行”活動1月31日在廣州啟動,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現場解答了關於基層疫情防控的問題。首先鍾南山表示近期國內出現的感染情況,大都出現在基層,比如黑龍江、吉林、河北等地出現的感染案例都是集中在基層,感染病例集中在基層主要是因為基層群眾和醫務人員的疫情知識普及力度相對比較薄弱,檢測能力也相對比較薄弱。基層疫情防控意識薄弱也是目前疫情防控面臨的新挑戰之一。疫情防控面臨的第二個新挑戰是局部地區出現病種變異,據了解變種病毒傳播能力要比原始毒株高70%左右,這給目前的防控工作帶來極大挑戰,不過鍾南山透露科研人員最近已經對疫苗效果進行了深入研究,隨著確診病例不斷減少,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將有所好轉。但是防疫工作依然不可以掉以輕心。
面對目前疫情防控出現的新挑戰,我們依然不容小覷,我們要正面迎接挑戰,增強基層群眾個人防護意識,保護好自己,保護好家人。
㈢ 對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如何突出重圍的評價和看法總結
在後疫情時代,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將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中國以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姿態和責任感,積極配合世衛組織的抗疫工作,及時向全世界通告疫情發展情況,並近乎決定性地取得了抗疫斗爭的階段性勝利。
在此基礎上,中國進一步履行大國擔當,宣布為全球共同抗疫提供公共產品,承擔應盡的責任,這無疑提升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和地位。
另一方面,中國同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雙邊和多邊關系也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中美脫鉤論」「中國賠償論」「中國病毒論」等論調甚囂塵上,美國對華戰略認知發生重大改變,自2018年以來已然惡化的中美關系雪上加霜。
與此同時,疫情所導致的經貿往來的中斷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全球經貿格局的變動和轉移,將對未來中國的開放帶來新的挑戰。
(3)疫情過後中國將面臨哪些挑戰擴展閱讀
疫情使得人們的服務消費從線下轉移到線上,這種消費偏好在後疫情時代還將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例如,疫情期間,人們發現在線會議的效果很好,不但有助於疫情防控,而且參會者省卻了舟車勞頓的辛苦,辦會者也節約了張羅食宿等辦會成本。
在中國,即便疫情防控形勢已經穩定,越來越多的人也更願意選擇在線會議而非線下會議的方式。因此,一些主營在線會議業務的企業在資本市場備受追捧,也就不難解釋了。
㈣ 2020年疫情下的中國經濟面臨哪些挑戰
就業目標的實現仍面臨一定的壓力
第一,我最擔心的仍然是疫情和應對政策的不確定性。現在很多醫學界專家都認為,第二波疫情暴發的概率並不低。從中國經濟的角度,如果疫情再爆發,我們有沒有比過去更好應對政策,以平衡好疫情沖擊和經濟發展。
第二,就業目標的實現仍面臨一定的挑戰和壓力。(一)新增就業900萬人、調查失業率6%左右這一就業目標,本身並不高,但是完成起來仍然有一定的難度。上半年物價持續回落,1-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上漲4.1%,工業品生產者價格下降1.7%。如果按照當前物價的走勢,今年的名義GDP不會比實際GDP高出太多,預計名義GDP增速在1%到2%之間——這么低的名義GDP創造出的就業機會是很有限的。如果要實行新增900萬的就業崗位的目標,需要名義GDP至少達到2%至3%。(二)即使實現了900萬的就業目標和6%的調查失業率,並不意味勞動力市場的問題就沒有了。過去我們合意的調查失業率均值應該在5%左右,此外,我們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並不能充分反映出真實的失業率,仍有隱形就業壓力的存在。目前城鎮調查失業率對農民工的覆蓋面不完整,這部分人群的就業狀況很難劃定,有的即使就業也可能是不充分的就業。比如,有些農民工在疫情前可能一天工作10個小時,疫情影響之下,現在可能一天只工作2個小時,工資也可能不到疫情前的一半。
劉元春:要警惕企業二次停工的風險
當然,當前的中國經濟仍然面臨很大的下行壓力,和很多的不確定性。首先,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依然是疫情。從世界疫情的蔓延過程來看,疫情帶來的一系列超預期的變化導致全球疫情的拐點一再後延,這也導致世界經濟的底部繼續下探——我們原本預測二季度末,世界經濟就會走到底部,但現在看世界經濟到三季度時仍會進一步下探,中國經濟外部環境會繼續發生更大的變化。目前疫情仍是阻撓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障礙,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解決,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就很難恢復到常態。
第二,要警惕企業二次停工的風險。在行政性復工復產之後,能否快速實現有效需求的擴張是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因為只有有效需求的擴張,內需才能夠得以快速地提升,進而保證復工復產的產能供給不會被中斷,否則就會導致企業的二次停工停產。
第三,常態化的政策工具能否同時實現救助企業的兩個目標?對於微觀主體企業的救助有兩個目標:一個是疫情沖擊之下的救助,使得企業能夠運營下去;一個是幫助企業獲得充分的訂單,從而激發企業生產的活力。要想實現救助企業的這兩個目標,可能一種政策工具是不夠的,需要多種政策協調配合:一是要落實目前出台的一系列的直達的救助政策工具。二是要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要在恢復和提振國內需求為主體的經濟循環上下大功夫。三是要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有效提升民間主體的信心。
㈤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籠罩下的中國,面臨哪些挑戰
新冠病毒疫情下的中國面臨著就業,開學,建設,貿易,物流等各方面的挑戰,這次疫情的影響非常大,這些挑戰前所未有。
㈥ 疫情過後,如何看待中國的科技機遇新格局將會打開嗎
自從的新冠疫情開始彷彿有很多人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而像小編所生活的地方疫情一直在反復,所以小編在家裡的時間有很多,今天小編想和大家談一談我的生活究竟有哪些影響呢?
因為這個疫情的原因呢有很多事先需要在網路上完成,這也就促使了有很多軟體的誕生,而有很多之前完成不了的難關 也現在慢慢的在努力的攻克,比方說在這一次空間站的環游之中可以傳回來高清視頻,我們的宇航員還可以在太空艙裡面看電視,聽音樂,還可以往自己的地面的家中打電話真的是非常的人性化,通訊可以說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他也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所以說這個東西一直都是一把雙刃劍,而能夠用的好的話,它將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非常的美好,用的不好的話,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一片混亂。
㈦ 談談你對疫情後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的看法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在內外部風險挑戰交織下,我們也要做好宏觀經濟監測預警,密切監測經濟運行狀況,聚焦疫情對經濟運行帶來的沖擊和影響。
實事求是地講,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一些行業企業和大眾消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影響是暫時的,也是階段性的,有關政策支持工作正在逐步取得成效,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戰勝疫情、提振經濟。但是在疫情防控的戰斗中,繼續迎風向前、頂住下行壓力,就必須按照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的要求,圍繞做好「六穩」工作,做好應對各種復雜困難局面的准備。堅持全國一盤棋,發揮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及時分析、迅速行動,我們就能妥善應對疫情沖擊,統籌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中國經濟在短期內仍然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
首先,應當妥善解決今年應屆畢業生以及農民就業問題,因為就業問題的解決會直接帶動消費增長;其次,要防止產業鏈、價值鏈斷裂問題,應對傳統的製造業的挑戰,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導致消費需求猥瑣,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製造產業在出口受阻、消費低迷的影響下,肯定會收到影響。但是要注意到我國產業機構的多樣性,在信息技術、智力輸出等方面我們這幾年都有較大的突破,傳統的製造業大省也都在加快轉型升級向「無人區」挺進,所以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變,短期影響估計需要靠國家加大宏觀調控手段來對沖。再次,我國經濟發展關鍵在於擴大內需。我們早就已經是內需為主的經濟,加上我們在全球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全國絕大多數省份已經進入疫情低風險區域,生產和生活秩序正在陸續恢復,因而如何有效擴大內需,將是對沖疫情影響的關鍵所在。最後,由於疫情影響,貨品的國際運輸受到一定阻礙,導致一些產業的國際合作受到影響,對方國家可能會從本國或其他國家尋找合作夥伴彌合其內部產業鏈和價值鏈,中國相關產業可能會失去一部分國際市場。因此,要化解疫情對進出口的影響。
㈧ 疫情爆發後,中國作為現在最安全的國家,面臨什麼新的挑戰
首先就是外防輸入!外頭就是紅眼病太多了,做好正面宣傳,防止別國甩鍋!
㈨ 疫情之下世界變局給中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800字作文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的我們措手不及,各個行業,各產業,都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時至今日,在全球范圍內,疫情除國內外,海外並沒有得到一個很好的抑制!
各個行業都已經陸續復工,但是一時半會也很難回到疫情之前的巔峰期,會面臨大面積的企業破產,工人下崗,這是現實!
所以,未來會出現很多機會,這波機會很可能是未來10年之內最好的,甚至說會誕生很多的傳奇,在未來,站在歷史的角度看現在,你會發現我們所有人處的這個時間點是剛好!
但是在任何時候,機遇與挑戰永遠是相對的,存在挑戰,就會有機遇!
在類似於像餐飲,旅遊,交通,影視這些行業大面積的倒閉關門的同時,也不乏會出現很多的機會,這是不可否認的!
首先我覺得,在同時,也會有很多產業崛起,會有很多副業慢慢代替主業,開始爆發!
最具代表性的幾個行業,直播,短視頻,線上教育,遠程辦公,無人化,物流,5g,宅經濟開始崛起!
一會給大家縷縷這波疫情過後會崛起的幾個行業,或者是產業!
2020年是新世紀的開始,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來源網路
㈩ 新冠疫情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有哪些
第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水平將進一步提高,尤其是防禦重大生物風險的能力將會獲得新的突破。疫情的爆發,對中國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進行了一次實戰檢驗,既顯示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有效性和成績,也暴露了其中的不足和缺陷,為未來加快完善和改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供了活生生的數據和資料,並為數字化、人工智慧、機器人、區塊鏈等現代科學技術在危機管理、風險防控中的運用和作用發揮提供了現實依據,為中國化危為機、化險為夷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會。這是SARS之後再一次向中國敲響了生物風險危機的警鍾,促使中國加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建設。
第二,人們的價值觀念將出現新的變化。危急時刻最能顯現人性的弱點和光輝。新冠肺炎病毒引發於野生動物的結論已經得到證實,長期以來人們奉行「萬物皆為人食」觀念,貪食野生動物而導致SARS、埃博拉、新冠肺炎等各種病毒傳染於人類,這次疫情後,無論從立法上還是人們的生活習慣、動物倫理、價值觀念上,都將有大的改善,人們將以更加理性的態度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野生動物。這次疫情防控阻擊的實戰,不但凸顯了人的誠實、善良、正直、公正、愛心、勇敢的人性光輝,而且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繫上將有一個新的升華,人們發自內心崇敬那些不怕犧牲、舍小我為大家的奮戰在全國各地平凡的醫護人員、戰士、農民、工人,以及那些默默無聞的普通的戰斗者、志願者、捐贈者,他們無欲無求、默默無聞所作的一切,顯示出了人與人和諧關系的重要性,從而促使人們的注意力焦點從權力、財富、名氣轉向了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第三,新業態、新零售將會得到進一步發展。疫情防控期間,人員隔離、商場、批發等人與人能夠直接接觸的服務停止、交通不暢,但整個社會秩序井然,人心穩定,商品供應充分,糧食、蔬菜、水果等事關人民民生的商品價格平穩,新業態、新零售居功至偉。疫情防控期間,線上線下形成一體,幾乎覆蓋了糧食、蔬菜、水果以及其他一切生活物品100%的需求,精彩地體現了在非常時期新業態、新零售的有效性和優越性。政府機關通過線上進行協調、指揮和調配,保障政府以及各地援助到疫區的物質源源不絕地供應,同時通過線上保障生產和消費的精準對接、高效調配;在疫情稍有緩解之際,又適時啟動線上辦公模式,那些不需要到現場的業態,諸如網紅、自媒體等,大量人群開始在家辦公。疫情防控期間得到檢驗並且行之有效的新業態、新零售,疫情過後將會得到進一步發展,各種線上能夠實現個體協同的辦公軟體將會加速盛行、加速普及,人的獨立性越來越強,一個具有活力的個體中國、在線中國將會迅速崛起,中國將成為引領全球在線辦公、新型辦公的標桿。
第四,生物醫葯技術將得到大發展,中醫中葯的重要性將得到提升,以健康為中心的產業將成為第一大產業。疫情爆發後,中國的醫務工作者,面對這種尚未認識的新型冠狀病毒,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對症施治,挽救了無數的生命,尤其是中醫在治療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再一次用事實證明了古老的中醫中葯是保障人們健康、維護人民生命的寶藏,也警醒人們要珍惜生命、保持健康。此次疫情作為一次生物危機管理的實戰演習,促使人們提升對病毒的識別、判斷、應對的能力,同時也檢驗了中醫中葯在這種突發的生物風險危機爆發後的效果,推動政府和科技界、醫葯界加大投入,加強對醫葯、醫療技術的攻關。因此,未來中國將會出現一批高品質的疫苗,生產出一批像青蒿素、盤尼西林等應對疾病的醫葯。
第五,中國的協同能力將會得到進一步提升。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是一場與時間競爭、與速度賽跑的實戰演習,時間就是生命,速度就是勝利,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大協作、大調度、大運轉。中國人曾長期被詬病「一人是龍三人成蟲」,缺乏合作精神和協調能力。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阻擊戰,以事實粉碎了外人對中國人「缺乏合作精神」「不善於協調」的詬病。14億中國人幾乎在相同的時間內進行自我隔離,而生產、生活、交通有序管控,社會秩序不亂,線上線下、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運轉,沒有合作精神、缺乏高水平的協調能力,是不可能做到的。疫情過後,人們總結這場疫情阻擊戰的成功,必然不會缺席中國合作精神提高、協調能力提升這一話題,同時再一次用事實證明了中國人的速度和自信。可以說,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成功,將會是中國人的自信能力乃至中國文明水平的轉折點,世界一定會對中國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