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武術是怎麼發展的
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人類即已開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斗爭,一是為了自衛,一是為了獵取生活資料,後來人們為了互相爭奪財富,進而製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如《山海經‧大荒北經》就有「蚩尤作兵伐黃帝」的記載。這樣,人類通過戰斗,不僅製造了兵器,而且逐漸積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鬥意義的技能。
在殷商時期,青銅業發展,以車戰為主,出現了一些銅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鉞、刀、劍等。同時,也出現了這類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術。為了提高戰鬥力,這時已有了比賽的形式。如《禮記‧王制》所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決射御」,意即較量武藝高低。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出現,步騎兵興起,為了在步騎戰中發揮作用,長柄武器變短,短柄武器(特別是劍身)變長,這樣,武器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的形式已廣泛出現,更加推動了武藝的發展。據《管子‧七法》載,當時每年有「春秋角試。」據《莊子‧人間世》和《荀子‧議兵》所載,當時比試武藝已非常講究技巧,拳術打法有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時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賽時有裁判,有賽場,有一定的服裝。1975年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畫了當時一場比賽的盛況:台前有帷幕飄帶,台上 3個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褲,腰部系帶,足穿翹頭鞋,2人在比賽,1人雙手前伸作裁判。
漢時,有了劍舞、刀舞、雙戟舞、鉞舞等。這都說明,漢時的武舞已有明顯的技擊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現。漢時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已形成了多種技術風格的流派。如《漢書 .藝文志》收入的「兵技巧」類就有13家、199篇,都是論述「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的武術專著。
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官僚貴族或耽於宴樂或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其影響也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中,如視劍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劍代刀劍,用荒誕無稽的邪說取代練武,致使武藝停滯不前。
隋唐五代時期,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武術重新興起,唐朝開始實行武舉制,並用考試辦法授與武藝出眾者以相應稱號,如「猛殷之士」、「矯捷之士」、「技術之士」、「疾足之士」,獲得每個稱號都有具體標准。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貫五紮,戈矛劍戟便於利用……」(《武備志‧太白陰經‧選士篇第十六》)。這一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促進了社會上的練武活動。
隨著步騎戰的發展,在戰場上,戈、戟逐漸被淘汰,劍作為軍事技術多被刀所代替,但作為套路的演練仍在發展。
宋代出現了民間練武組織,見於記載的有「錦標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撲)等。這些社團因陋就簡,「自置裹頭無刃槍、竹標排、木弓刀、蒿矢等習武技」(《宋史》卷 191)。在城市中,據《棟亭十二種都城記勝》所載,在街頭巷尾打場演武,十分熱鬧。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對牌」等,這時,集體項目也發展較快,例如,《東京夢華錄》卷 7載:「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但對抗性的攻防技術由於受了宋理學家倡導「主靜」的影響,都逐漸走向衰微。
元代統治者對民間「……二十人之上不許聚眾圍獵」(《元典章》卷 3,賑飢貧),連民間私藏武器也屬犯罪。武藝多以秘密家傳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傳授。
明代是武藝大發展的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技術流派,拳術、器械都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在理論上總結了過去的練武經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紀效新書》、《武篇》、《耕餘剩技》等。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記載了拳術、器械的流派、沿革、動作名稱、特徵、運動方法和技術理論等,有的還附有歌訣及動作圖解,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清代統治者禁止練武,民間則以「社」、「館」的秘密結社形式傳授武藝,其中著名的拳種,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極拳、劈掛拳等,多在清代形成。
民國期間,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拳社,對傳播和發展武術起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被作為優秀民族遺產加以繼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級武術協會,國家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53年,舉行了第1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接著又舉行多次全國性武術比賽或表演大會。為了推動武術的普及和提高,國家組織創編了比賽規定套路,編制了群眾武術活動所需要的初級套路和簡化太極拳等,出版武術書籍和掛圖,拍攝武術影片和錄象。為探討武術運動鍛煉的價值,還組織有關生理的測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學化。此外,各體育學院、體育系相繼設立武術課和武術專業班,大中小學也把武術列為體育課教學內容,青少年業余體校也建立武術班,各地武術協會設立各種形式的武術輔導站,吸引著大批武術愛好者習武健身療病。
② 都說天下武功出少林,我想問一下中國的武術源於哪
中國的武術屬於傳統流傳,並不斷發展的。
所謂天下武功出少林,那是因為金庸寫的小說。
③ 中國武術歷經幾千年發展,卻落魄到今天這個地步,我們該怎樣才能復興中華武術
中華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支。想要重新燃起武術在國民心中的地位,首先應該先通過官方媒體,不斷去改變百姓的觀念,普及傳統武術各方面的知識體系,讓大眾正確,客觀,直觀的重新認識武術的魅力!
中華武術, 什麼叫武?尚武德,濟弱懲強,對武道的無限追求.一顆謙卑的心.這些都是武術家,一個武者所需要的.如果你要復興中華武術,打敗他們是不夠的.
必須用你的武道是他們敬佩,信服.要持者一顆武者之心去鍛煉,才會有成就的.當然,功夫也是關鍵,少林武當都可以滿足你.
④ 中國功夫該如何走向世界
希望可以!
我的答案怎麼樣?
⑤ 中國的傳統武術恐怕永遠成不了奧運會項目 武術為什麼
沒有拳不好,只有練不好,關鍵是看練習的人。任何格鬥術都是要打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
傳統武術是存在的,也有其可取之處。個人相信傳統武術。
但近些年傳統武術被神化了,各路媒體宣傳造勢甚至造假。
其實傳統武術沒那麼神但也沒那麼假。
⑥ 中華武術應該如何傳播
首先,喜愛武術的人要練好武術。武術不只是靠書傳,更要靠人來傳。
其次,練好武術的人要多辦好事,勤修武德。
再次,武術愛好者要主動育人。如果自己的心得體會秘不示人,最終就失傳了。當然有個擇人的問題。
最後,把武術傳承當做自己的歷史使命,才能最終使武術發揚光大。
另外,武術也需要創新。
⑦ 中國武術的出路在那還有沒傳承
我更希望中國武術真的是中國武術,中國武術不是用來打花架子給別人表演的,中國武術是用來競技的,用來殺人的,是殺人技。而不是變成現在可笑的,不能實戰的演練,但我估計是不可能了,我只能幻想古代習武人是怎麼用拳法去搏鬥的,可我幻想不出來,實戰是不知道怎麼去想,中國武術可以怎麼去用
⑧ 古往至今,中國武術的發展
從歷史的角度看,技擊是中華武術的本質特徵,盡管進入近代以後,武術的技術體系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技擊應該始終是武術發展的價值前提。可是在當今的競技舞台上,不管是與技擊貌合神離的套路運動,抑或戴上護具的散手運動,都給中國武術的可持續發展打上了一個問號。武術運動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離不開對傳統武術的汲取。只有這樣,武術才能在歷史的交叉點上尋找到自己的位置。<BR> 關鍵詞:武術本質特徵現狀 發展走向<BR> 中圖分類號G852<BR> On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Wushu from the Point of<BR> Its Essential Chracteristics
<P> Abstract The art of attack and defence has been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atics <BR>in Chinese Wushu though there have been great changes in its technique system <BR>in modern times. However, in modern competitions whether the series actions <BR>that are seemingly in harmony but actually at variance with the art of attack <BR>and defence or protected boxing just puts a question mark on the sustained <BR>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Wushu is healthy development depends on both <BR>theoret ical guidance and the absorption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keywords<BR> Wushu essential chracteristics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BR><BR> 引言:"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鬥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這個1988年全國武術專題論文研究會上所作出的對武術的文字定義,既闡明了武術的體育性質,又表述了武術的民族特點。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巨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體現為中華民族對攻防技擊技術的理解和運用,同時也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情感、審美情趣等民族文化特點。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中國武術始終是圍繞"武"的價值和規律發展的,它是一門特殊的技能和技藝,這也是它能在歷史長河中屢經厄運而不斷發展的生命活力所在。然而,我們不無遺憾地看到近來武術運動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武術的發展越來越偏離"武"的傳統價值和規律,從而走入一條越發狹窄的小胡同,這不能不給這個吸吮了數千年文化乳汁的民族體育項目健康發展帶來妨礙。同時,也引起了海內外武術界的高度關注。<BR> <BR> 1 中國武術的本質特徵思考<BR> 所謂本質特徵,是指事物概念所反映出的該事物內在規定性的外在表現。盡管從近代起,武術已成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體育項目,但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尚存在較大分歧,集中反映為武術是一種以格鬥技擊為本質特徵的技擊方式或僅是一種"活動手足,慣勤肢體"的身體活動。關於這個問題,不妨從武術的形成、發展來加以考察,也許更能有助於我們的理解。<BR><BR> 在古代,人們進行攻防格鬥,主要使用短兵相接的技擊技術,無論是軍旅武藝活動中的大規模陣戰拼殺,還是少數人之間進行的"兩兩相當"技擊格鬥,主要通過訓練來掌握這一類技術技能,並用之於實戰。這既是當時習武的價值體現,也是習武的主要目的。因此,無論是進行身體直接對抗的格鬥訓練,還是練習既具有民族色彩,又能滿足傳授、記憶、訓練的需要而產生的武術套路,以及圍繞這兩種形式而存在的各種訓練手段和各種練功方法,大體上都是緊緊圍繞這個目的而展開,而發展的。<BR><BR> 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有些學者往往會引用明代軍事家戚繼光斥套路武術為花法,"無預於大戰"的批評,認為武術的套路本來就並非實用的,從而提出武術與技擊的分異。事實上,只要把戚繼光的評語前後綜合起來分析,不難看出,戚繼光批評套路武術為花法,"此藝不甚預於兵",是基於軍事陣戰角度,實際在戚繼光的武術觀中,他從來沒有否認套路武術在"兩兩相當"單打獨斗中的技擊價值,反而明確提出,套路武術"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⑴。隨著火器的出現,武術的技擊功能在軍事舞台上的價值也隨之減弱,技擊格殺成了近代軍事戰爭中的一種小小補充,而武術本身也納入了近代體育的洪流之中,其技術體系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至現代,更是形成了以專業隊為主體的競技武術體系。但從歷史看,決不能因此就否認技擊性是中華武術的本質特徵這個邏輯前提,也不能由於專業隊為主體的競技武術在社會上的影響,而忽視整個社會對武術的文化認定和價值取向。<BR><BR> 2 武術本質特徵視野中的中國當代武術現狀<BR> 50年代中期,在《新體育》、《體育文叢》等刊物上,曾圍繞武術的性質、發展方向等展開了一場理論大討論,不少學者一致指出,技擊是武術的最根本的本質特徵,發展武術"必須保存武術固有的風格特點"⑵。令人不無遺憾的是學者們的意見並沒有得到很好落實。建國以來,武術運動技術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但武術本質特徵所要求的技擊性卻大大削弱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礙了武術運動的良性持續發展,出現了一些令人值得深思的傾向。<BR><BR>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武術運動是以套路形式展現在競技舞台上的。以動作規格為主要評分標準的競技比賽杠桿,使武術以功架練習為手段,以技擊實用為主旨的目標追求發生了傾斜,競技武術體現的僅僅是一種對周圍環境的精神征服,也就是說是對觀賞者而言的一種審美效應。而這種競賽套路往往是由創編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演練者的具體條件來進行編排的。在編排過程中一般不會考慮技擊應用的必備條件,它脫離了實用價值的客觀性和隨機性。在演練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所謂"技擊意識",也帶有濃厚的主觀性、表演性,這種演練意識與真正的技擊意識只能是貌合神離。在套路的訓練方法上,競技武術由手以爭分奪牌為出發點和終極目標,所以與傳統的講究格殺實用,並注重多種練功方法的傳統訓練方法發生變異而顯得單一。在這種發展背景下,中國武術歷來所追求的主體目標和本質特徵正在漸漸淡化,正在遠離我們而去。<BR><BR> 談到這里,也許有的人會以近十多年來開展的散手運動為例而認為、目前不正是在大力開展武術的散手運動嗎?散手運動的開展,確是對以往單一以套路為主的武術運動的一種突破,給中國的武術運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也可以看作是以前武術運動在發展到某一階段對武術本質特徵的一種回歸。<BR><BR> 散手武術包含著踢、打、摔、拿等動作的運用,有著豐富多彩的技法和招數;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國現在的散手缺少能夠體現這些具有武術特徵的技術,不少散手選手甚至連武術基本功也沒練過,他們的武術技術基礎一般都比較差,難於在散手中運用武術招數,這樣就容易將中華武術混同於一般的搏擊術,失去武術固有的本質特徵。<BR><BR> 目前,競技武術中套路和散手運動兩種形式並存,但它們都沒有很好地保持武術的本質特徵。套路越來越趨象於"技巧加體操",散手也快要成為"自由搏擊";但套路卻沒有體操高難、優美,散手也沒有跆拳道兇猛、厲害,這樣下去,難保武術不失去其精華和魅力,更談不上弘揚武術,走向世界。<BR><BR> 3 武術的發展走向<BR> 武術要發展,首先必須繼承其本質特徵,不斷吸取傳統武術的營養來充實自身,保留武術固有的風格和特色。因此有必要組織專家研究如何在現行的套路比賽和散手比賽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造,對於這項工作,一是要用只爭朝夕的精神去辦,不能再遲緩;二是在步驟上項目改造要採用漸進法,要穩妥地、有條不紊地進行這項工作,使之能充分體現武術的特色。<BR><BR> 攻防技擊乃武術的本質或靈魂,套路的編排應以攻防動作為基本特徵,以各種搏擊技巧、手法或招數為內容去串編,套路是散手技術的基礎,如果撇開套路基本功不練,一味只習蠻力,練散打,猶如空中樓閣。⑷在散手運動中,也並非只有拳打腳踢,象少林拳中的童子拜佛、八卦掌中的白蛇吐信、太極拳中的手揮琵琶等等這些技法一旦在格鬥中使用得當,其攻擊威力和效果遠在拳腳之上,所以練套路者,應該加強格鬥技術的實戰練習;練散手者,多進行套路演練,套路和散手二者要互相滲透交融在一起;只有這樣,武術的本質特徵才能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才能使現代武術不負"功夫"之稱。
<P> 結語:武術要發展,離不開武術科學理論的指導,這已是當代武術界的共識,我們需要武術科學化,需要在理論上對武術的發展作出應有的科學闡述和指向,為此,我們呼籲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盡快制訂出有關武術的科研規劃,加大武術的科研力度,使我國這項優秀的文化遺產更加科學、完善,以它豐美的姿態走向世界。
⑨ 根據武術專項的學習和現在社會的發展,論述一下中國武術未來應如何傳承和發展
你好。
在武術的發展歷史中,其體現出以下的幾個特點:
一、技擊性。在古代,武術主要是一戰爭為載體,在人與人的拼殺之間體現出來。人們練習武術是為了在戰爭中達到自保,同時有能消滅敵人的目的,其對抗激烈,更體現出弱肉強食的時代特徵。所以武術的攻防技擊性始終貫穿著整個時代。隨著人們對武術中搏擊方法和器械的使用方法的認識加深,武術動作的花樣逐漸增多。其成套的技擊動作便體現出美感,更有表演藝術效果,但是武術的根本特點——技擊性未變。
二、健身性。隨著火器在戰爭中地位的提升,武術的健身功能便表現得更突出。特別是在現代,武術作為一種健身手段隨處可見。例如太極拳根據陰陽原理編成的,可以達到人體腑臟經絡功能的協調有序,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功效。再如形意五拳則是根據人的臟腑與五行相配的五行學說,認為崩拳其氣發於肝,可練肝;炮拳其氣發於心,可練心;橫拳其氣發於脾,可練脾;劈拳其氣發於腑,可練肺;鑽拳其氣發於腎,可練腎。
三、哲理性。天人合一的觀念是道家哲學本體論的一種表現,卻是中國武術的指導思想,因此其具有很強的哲理習慣。武術練功要求按不同的季節、時辰、時令等,根據自然界和人體機能的變化,採用不同的方法,來達到練功的目的。如孫福全《八卦掌》藉助天地之氣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節不同練不同的功法等。此外,從"天人合一"思想引發出"圓"與"空"的觀念,是人對天地自然特色的領悟,因而也是動功最佳方式與境界。圓則靈活多變,空則輕靈無阻,圓而又空則做到活潑自如,循環不息。故不少拳種以圓、空為基本架式與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極拳等均以圓、空為技擊特色。
四、娛樂性。中國武術早在奴隸社會就進入娛樂文化的領域。千百年來,武術以其獨特鮮明的娛樂性體現在社會各階層的文化生活中。人們從習武中不單獲得身心的愉快,並在社會大眾中得到發展;而且人們從對武術的觀賞中獲得藝術的享受,武術與戲曲、舞蹈、雜技、文學、影視等文藝形式的結合表演,均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娛樂的方式越來越多,達到娛樂的方法也越來越新奇,因而通過自身對武術的習練以達到自娛性為目的的日漸減少,而以武術的觀賞為娛樂目的的情況,則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演變及人們對武術的健身、防身實用價值認識的提高而大為增多。這種由個體向群體、由封閉向開放方向發展的武術娛樂性文化特徵的轉變,亦是很有利於把中國武術推向世界的。
五、可創新性。由於中國武術的向外傳播和推廣,對國外的一些項目如日本的柔道,泰國的泰拳,韓國的跆拳道都有很大的影響,它們都受到過武術的啟發,在中國武術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而產生。
中國武術作為一種文化與世界體育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它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大眾體育、哲學、美學、醫學、語言、文化藝術等世界體育文化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已逐步形成獨立的、龐大的文化體系--武術文化。事實證明,武術是最能適應人類發展趨勢的,從而也容易成為世界人民熱烈追求的未來體育文化。因此武術走向國際化已成為發展趨勢。
為了加快武術走向世界,必須將分內的事作好,也可以說是武術在國內的發展趨勢。
1.把式術納入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武術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傳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種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都離不開教育。我國雖已從60年代開始,就把武術列入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但實踐並不成功,武術教育很開健全,甚至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術在學校體育的地位很低,武術師資嚴重不足。為了扭轉這種落後狀態,首先要確立武術的應的地位,把武術作為受教育者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樹立武術教育的長遠目標,使武術成為國家的體育文化體系,逐步把武術納入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成為大、中、小學和軍事訓練必不可少的體育內容,使每個學生和每個戰士都懂得武術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做到在學校和社會的普及。
2.套落運動與技擊運動同時並舉。套路演練、技術格鬥這兩種武術運動形式都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都應繼承和發展。中國武術今後的發展,應採取套路運動與技擊運動同時並舉的方針,在積極發展套路形式的同時,加強技擊格鬥的研究,走國內普及、國際推廣的道路。
3.技術更全面,規則更合理。在武術散手、推手等對抗性項目中,許多武術格鬥的技擊方法還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今後應在技術傳統化、規則合理化,器材服裝民族化等方面進一步完善,以能早日列入奧運會或世界運動會的競賽項目。武術套路形式的今後發展,則應努力做到:動作套路規范化、理論科學化、訓練系統化、競賽制度化。
4.成為道德建設的重要手段。武術講究「習武以德為先」,重視尚武崇德的精神,因此,習武之人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修養。以武術為修德的手段會成為武術發展的趨勢。
5.社會上會出現更多的武館。當今社會上有很多的跆拳道館、柔道館,而武術館很少見,難道外國「武術」比中國武術更吃香?相信隨著武術在學校教育和社會上的推廣,或許更多的人會選擇武館。
6.武打鏡頭在電影中會更多出現。影視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不小的影響,特別是那些武打明星如李小龍、成龍、李連傑和電影中各種著名的角色如霍元甲等,對武術走向世界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同時,外國電影里也融入了更多的中國功夫,如《終極鬥士》,將中國散打也搬上和熒屏。
7.發展國際武術聯合會會員。上屆釜山亞運會,共有23個國家和地區的14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武術比賽,這說明武術運動在亞洲已經非常普及。現在,國際武術聯合會有90個會員協會,並且是國際奧委會所承認的35個單項聯合會之一。
8.中國武術必將入圍奧運會比賽項目。目前可以說中國武術已經具備了「入奧」的基礎和條件。目前的問題是,武術界自身的改革較慢,特別是在競賽規則、套路編排等方面,與國際奧委會的設項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但隨著其不斷的完善,相信最終會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中國武術發展的總的趨勢是走向世界,相信在中國人民的努力和其他國家的支持下,中國武術會真正走向世界,讓世界人民共同分享。
若有幫助,請樓主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