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52個非遺是哪些
中國52個非遺為:中國52個非遺為:
世界文化遺產(36項):
1.明清皇宮。
2.秦始皇陵。
3.敦煌莫高窟。
4.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5.長城。
6.武當山古建築群。
7.拉薩布達拉宮歷史建築群。
8.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
9.曲阜孔府、孔廟、孔林。
10.廬山國家公園。
11.平遙古城。
12.蘇州古典園林。
13.麗江古城。
14.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
15.北京皇家祭壇,天壇。
16.大足石刻。
17.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18.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清東陵(河北)、清西陵(河北)。
19.龍門石窟。
20.青城山和都江堰。
21.雲岡石窟。
22.高句麗王城、王陵和貴族墓葬。
23.澳門歷史城區。
24.殷墟。
25.開平碉樓與村落。
26.福建土樓。
27.五台山。
28.登封「天地中心」歷史建築群。
29.杭州西湖文化景觀。
30.元上都遺址。
31.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
32.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
33.大運河。
34.土司遺址。
35.廣西左江花山岩畫。
36.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
世界自然遺產(12項):
1.黃龍風景名勝區。
2.九寨溝風景名勝區。
3.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4.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
5.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卧龍、四姑娘山和夾金山。
6.中國南方喀斯特。
7.三清山國家公園。
8.中國丹霞。
9.澄江化石遺址。
10.新疆天山。
11.湖北神農架。
12.青海可可西里。
世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4項):
1.泰山。
2.黃山。
3.峨眉山風景區及樂山大佛風景區。
4.武夷山。
『貳』 非遺文化有哪些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等。
吳地的民歌民謠,總稱為「吳歌」,它是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吳歌發源於江蘇省東南部 ,是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學藝術 ,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多年歷史。吳歌包括「歌」和「謠」兩部分,從內容來看,它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勞動歌、時政歌等;按音樂形式進行區分,吳歌有命嘯、吳聲等六類音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吳歌是文學史上對吳地漢族民歌民謠的總稱 ,發源於江蘇東南部,蘇州地區是吳歌產生發展的中心地區。吳歌是吳語方言地區下層人民的口頭文學創作,主要依靠在民間的口口相傳,代代相襲,是帶有濃厚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韻文,吳歌的歷史源遠流長。
藝術特徵:
吳歌以民間口頭演唱方式表演,口語化的演唱是其藝術表現的基本方式。吳歌是徒歌,在沒有任何樂器伴奏的情況下吟唱。其類型大致有引歌(俗稱「歌頭」,長篇敘事歌稱「鬧頭」)、勞動歌、情歌、生活風俗儀式歌、兒歌和長篇敘事歌等幾種。
『叄』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呢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 、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南匯鑼鼓書、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兒」;
納西古樂、唐三彩、紫砂壺、木版年畫、川江號子、古琴、皮影戲、剪紙藝術、儺戲和儺戲面具、楊柳青年畫、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崑曲。
一、緙絲簡介:
評彈又稱蘇州評彈、說書或南詞,是蘇州評話和彈詞的總稱。是一門古老、優美的傳統說唱藝術。 評話通常一人登台開講,內容多為金戈鐵馬的歷史演義和叱吒風雲的俠義豪傑。
彈詞一般兩人說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彈自唱,內容多為兒女情長的傳奇小說和民間故事。
『肆』 我國非遺項目有哪些
我國非遺項目有崑曲、古琴藝術、中國篆刻、中國書法、中國剪紙等。
崑曲(Kun Opera),原名「崑山腔」(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崑山,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以來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8年被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北京大學為崑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特點:
昆劇表演的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昆劇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長期的演劇歷史中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演特色,尤其體現在各門角色的表演身段上。
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動作,又是表達人物性格心靈和曲辭意義的有效手段。
『伍』 非遺文化有哪些
1、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陸』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等。
1、緙絲
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至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
如今只有雲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代機器來替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柒』 非遺項目有哪些
非遺項目有崑曲、鐵花、鳳陽花鼓、木活字印刷術、麥西熱普、福船等。
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
於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崑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浙江崑曲
崑曲,俗稱「草昆」、「金昆」,是崑腔流傳在金華一帶的支派。因長期流動演出於農村的草台和廟會,以農民為主要觀眾對象,故語言較通俗,追求情節曲折,唱腔也不拘泥於四聲格腔,以演武戲、做工戲、大戲為主。在明代之後,一直被視為婺劇諸聲腔中的正宗。
實際上是崑曲在衢州(今衢縣一帶)、金華的一個支流,在語言、曲調上均結合當地習慣予以簡化或改變,故稱「草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