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貝幣與中國的哪些文化緊密相連

貝幣與中國的哪些文化緊密相連

發布時間:2022-06-05 22:45:09

A. 貝幣存世稀少,古代的貝幣什麼時候使用最廣泛

貝殼錢幣是我國古代最為原始的一種貨幣。它用於流通交換東西,在前秦時期使用最為廣泛

貝幣算是一種天然的等價交換物,功能類似於現在的錢幣。當時的貝殼主要是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是人們喜歡的一種裝飾品,但正是由於它方便攜帶又容易技術方便交換,且它難以作假,所以說慢慢的成為了一種貨幣。


而貝幣為什麼難以造假呢?因為想要獲得海幣,要翻越喜馬拉雅山,或者是穿過原始叢林到達印度海岸,才能獲得這種貝殼。這在當時也是十分難以完成的,沒有便利的交通,沒有安全的保護措施,出去100個人去尋找,可能一個人也回不來。所以想要製造假幣是難於登天的事情。

B. 貝幣和布帛是我國歷史上的什麼

貝幣是中國歷史上使用的貨幣,天然貝幣是世界上最早的貨幣,東周以後,貝幣逐漸被金屬貨幣所取代。
王莽時"貨幣雜用布帛金粟",布帛開始具有 法定貨幣的地位。東漢末, 谷帛取代金屬貨幣成為主要貨幣。曹魏更以"谷帛為市"。兩晉南北朝並出現絹帛排斥其他實物與金錢兼行為幣的明顯趨向。

C. 古時候的人為什麼用貝殼做錢幣

因為它很珍貴。

D. 哪個朝代的貨幣是貝殼﹖

貝布,中國貨幣的鼻祖
早在遠古時期(新石期時代晚期),人類的肌體很發達,不用穿衣,身上最多披幾片樹葉或將獸皮掛在腰間,以遮住隱秘處。天下皆為兄弟姐妹,打來飛禽走獸大家分享,來了洪水猛獸一同抵抗。後來有愛美之人,發現海邊沙灘上有一種很特別的小貝殼,天然純凈,象牙白色,隱約可見血絲。它一面是渾圓隆起的山丘,另一面則是扁平橢圓,中間裂開一條長縫,兩邊排列著整齊齒態。於是,他們用樹皮繩將貝殼穿起來掛在胸前,十分炫耀地在海邊行走。沒想到,這小貝殼引起了許多人的喜愛,大家爭相仿效。由於這種貝殼十分稀少,誰想要小貝殼,就得討好有貝殼者,給他吃的喝的,幫他幹活。後經考證,這種特別的小貝殼叫齒貝。它光潔美麗,小巧玲瓏,堅固耐磨,易於計數。因得之不易,且彌足珍貴。
這就是中國最早的貨幣:一種指甲蓋大小的貝殼。
遠古時代部落、氏族間的交換行為,最初都是採取以物易物的形式。《周易。系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記述了當時的交換活動。慢慢地,到了奴隸社會,小貝殼就演變成貨幣。奴隸主佔有人力,自然也佔有了貨幣。他們用小貝殼交換女人、交換食物、交換自己想要而又沒有的東西。據考證,在我國古代,牲畜、布帛、穀物、小生產工具等,都起過交換媒介的作用。其中的布帛、穀物,在民間的交換活動中,有著特殊的作用。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剩餘,私有財產逐漸積累,社會分工日益明顯。人們在相互交換剩餘產品時,一些生活中普遍需求的商品(如工具、裝飾品之類)往往起著價值尺度及交換媒介的作用。貝幣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化身的國家之一。《尚書.盤庚中》孔穎達正義載:「貝者,水蟲,古人取其甲以為貨,如今之用錢然。」中國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它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們留給後人的一份豐富的文化遺產。海貝是中國最早的原始貨幣。這在古錢界已成共識。
海貝是內陸地區罕見物品,來之不易.除當貨幣外,還用做裝飾。猶如一枚箭頭,既是戰爭用的武器,也是狩獵的工具。據古籍記載,我國最早的貨幣,有金、銀、銅、玉、貝殼、龜甲等。考古發掘資料和殷商甲骨文、金文有關文字證明,夏商以來,貝殼是當時主要的貨幣形式。
天然海貝的品種很多,有「貨貝」(又名齒貝)、「擬棗貝」、「阿文綬貝」、「伶鼬榧螺」等,其中貨貝比較常見,貝面上的長齒槽稱為「貝齒」或「貝唇」。人們為了便於攜帶方便,在貨貝的背部多鑿有小孔,早期孔相對小,稱之為「小孔式貨貝」,以後,穿孔逐漸擴大,稱為「大孔式貨貝」。
當時的捕撈條件、交通運輸工具相當落後,海貝的採集及帶往中原地區並非想像中那樣容易,貝幣的價值較高。加之貨貝產地遙遠,只有通過貿易交換和貢賦等渠道才能傳到中原地區。奴隸社會的夏商時代,貝幣就成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這種貝幣在我國匹古時代曾流通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貝幣在我國邊遠地區使用的歷史也很長,如雲南部分地區直到清初仍在使用,稱做貯。
商族是以善於經商而載人史冊的。殷商時期,商業發達起來,貨巾被廣泛使用。商代的甲骨文與青銅器銘文中,就有不少「取貝」、「賜貝」的記載。商代墓葬中,更有大量的貨貝實物出土。西周成王時何尊銘記王賜何貝卅朋,貝幣也被視做財富的象徵。貝作為貨幣,在我國漢字里也留下了明顯的痕跡。凡與財物有關的字多數帶貝旁,如財、貿、貪、貧、賄、賂等。
這充分說明我國在創造和使用文字之時,貝已經是貨幣了。
貝幣大都是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1976年秋,河南考古工作者在安陽殷墟發掘出了一座商代古墓,除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外,隨之出土的自然貝幣就有7000多枚。考古工作者通過對這些貨貝的計算,預料此墓主必定為商代的大戶富主無疑。考證結果,最後認定為王武丁配偶婦好之墓。這些出土貝幣的年代為公元前19世紀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幣形體一面有槽齒,貝幣光潔美觀,便於攜帶。這類海貝主要出產於我國的東海、南海等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商代用貝幣作為隨葬品的發現很多,依據墓葬規格的不同,用貝幣的數量也差別懸殊,少則幾枚、十幾枚,多的達數千枚。商代的卜辭和銅器銘文中,也有「錫貝」、「囚貝」、「賞貝」等字樣。
在商代中期以前貝幣價值很高,臣下若能獲得商王貝幣的賞賜那可真是極大的榮耀。到了商代晚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換日益頻繁,交換地域也不斷擴大,導致海貝供不應求。這時,人們又想出了以其他材料仿製貝形貨幣的方法,如石貝、骨貝、蚌貝、玉貝、陶貝、綠松貝等。這類貝幣形體都較小。
至商代晚期,青銅鑄造的銅貝問世,其貝面凸起,還模鑄一道貝齒。由於沒有文字,古錢學家稱之為「無文銅貝」。銅貝出土於河南安陽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約為公元前14世紀至前11世紀,銅貝堪稱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了,也是迄今發現的人類社會最早的金屬鑄幣,應為「世界之最」。其中有一種表麵包金的銅貝是作為大額貨幣使用的,現存世量極少。蚌貝因一出土就容易損壞,現保存完好的不多。銅貝是繼原始貝幣之後產生的新幣種,它沒有脫離原始貝型,延續了對貝殼形制的模仿。
從天然貝到銅貝,這無疑是貨幣發展的一大進步。據說,在西方公元7世紀時,小亞細亞的呂底亞人有一種橢圓形金屬錢,狀似圓卵,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鑄幣。其實,這種錢幣只是蓋有印記的金屬錠,製作也是比較原始的。即先把燒熱的金屬塊放在鐵砧上,然後加印模在上面,用錘子敲打而成。一面有些條紋,另一面三處凹陷,類似蠶豆大小。而我國銅貝的出現,則比此早得多。
作為貨幣,銅貝具有更適於流通的耐久性和價值衡定性。春秋戰國時期的貨貝背部幾乎磨平,稱為「磨背式貨貝」。「銅仿貝」一般仿貨貝之形,早期者與天然貝形制相近,春秋以後,南方楚國地區又鑄造出有文字的「銅仿貝」,是為有文銅貝。它的外形有的像螞蟻爬鼻,有的像鬼臉的樣子,所以俗稱「蟻鼻錢」或「鬼臉錢」,其面文多達十餘種。
從西周中期以後,銅仿貝就逐漸多於天然貝了。到了公元前7世紀,我國春秋時代出現了原始空首幣。銅仿貝是金屬鑄幣的過渡形態。春秋前期,黃河中下游一些諸侯國還曾繼續鑄行銅貝,但到春秋中晚期,各國繼銅貝而鑄行的是布幣和刀幣。
商代貝幣的計量單位是「朋」。「朋」的古字本義是指一串或兩串相連的「貝」,後來逐漸演化成計量單位。「一朋」到底為多少只貝呢?一直未有一致的說法,從兩只到二十隻,各說不一,一般多認為兩串五個的貝或兩串十個的貝為「一朋」。據金文中記載,君王的賜貝是臣下極大的榮寵。如商代的小子省壺銘:「甲寅,子賞小於省貝五朋,省揚君賞,用作已寶彝。」可見貝幣的價值是挺高的。
在江浙一帶的農村,家長們十分習慣將貝佩掛於孩童的身上,期望孩子健康成長。更有父母乾脆把兒女直呼為「寶貝」。
「貝幣」雖小,卻集經濟、歷史、文化等多重含義於一身,頗受錢幣收藏愛好者們的青睞,進而成為當今收藏的一大門類。
目前存世的普通天然貝幣大多呈乳白色,表面無光澤。由於天然貝幣出土很多,基本上沒人作偽,而用其他材料所制的貝幣就有不少贗品了,集幣愛好者在收藏時應小心謹慎。在錢幣交易市場里,一枚天然貝幣的價格約10餘元,石貝、骨貝的價格約20元至40元左右一枚,綠松貝和銅貝的價格要高許多,一些品相上好的銅貝要價上百元甚至更高。

E. 西周的貝幣是一種海貝,它的存在具有哪樣的歷史意義

這代表著貨幣的出現,從西周貝幣的出現代表著人們從以物易物的時代進入到了貨幣交換的時代,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表現。

閱讀全文

與貝幣與中國的哪些文化緊密相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有什麼免費看球網站 瀏覽:725
為什麼英國能成為世界大國 瀏覽:804
越南與太原有什麼區別 瀏覽:741
印尼巴士怎麼改小車 瀏覽:441
中國與英國的時間差多少 瀏覽:914
英國電影哪裡能看 瀏覽:983
義大利電視台怎麼看 瀏覽:253
印度錢幣和哪個國家一樣 瀏覽:252
印尼買什麼奢侈品便宜 瀏覽:871
英國秦始皇活了多少歲 瀏覽:94
伊朗人為什麼會說英文 瀏覽:62
印尼額溫槍執行什麼標准 瀏覽:324
漁船撞越南之後怎麼處理 瀏覽:44
英國怎麼有核彈 瀏覽:41
去越南做奶茶怎麼樣 瀏覽:731
數字化怎麼講中國歷史 瀏覽:698
中國疫情冠狀肺炎多少例 瀏覽:394
為什麼義大利是鼠疫傳播途徑有哪些 瀏覽:872
印尼首都到巴厘島多少公里 瀏覽:685
委內瑞拉為什麼要援助義大利 瀏覽: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