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為什麼選擇馬克思主義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契機。在「五四」運動後期,以李大釗和陳獨秀為代表的一部分中國人,便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大旗,馬克思主義的種子開始在九州大地生根發芽兒。俄國人的勝利讓中國人感到馬克思主義的可行性。
近代以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馬克思主義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其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可謂不深刻、不透徹。盡管其尚未在實踐的基礎上取得成功,但是在理念領域它又描繪了一個「大同世界」。
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邏輯與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相類似。在中西文化比較領域,這樣一個命題基本上已被學界認同,即西方文化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國文化則是渾然一體的,這種模式與中國傳統中的「知行合一」極其類似。
中國特色賦予馬克思主義以內在的生機與活力。中國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不等於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機械式的教條,也只有「活學活用」,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充滿生機。
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
❷ 中國人為什麼選擇走馬克思主義道路
中國人之所以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因為:
1、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契機。就歷史發展境遇而言,俄國和中國有著相似的特徵,雖然俄國搭上了近代工業革命的末班車。一戰期間,俄國陷入了戰爭的泥潭。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把俄國從戰爭的泥潭中解放出來,從而給正在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中國的志士仁人開辟了一條新路。於是,在「五四」運動後期,以李大釗和陳獨秀為代表的一部分中國人,便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大旗,馬克思主義的種子開始在九州大地生根發芽兒。
在新文化運動中,各種救國思潮可謂風雲際會,各領風騷。然而歷史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就和俄國革命的勝利以及中國人實用主義的思維模式是分不開的。俄國人的勝利讓中國人感到馬克思主義的可行性,盡管國人並沒有真正了解馬克思主義究竟為何物。
可以說,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更多地帶有工具的色彩,僅僅是各種救國方案中一個而已。
2、近代中國所面臨的現實以及中國人的「雙重超越」理想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近代以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面對落後的實際,變法,無論大變還是小變,成了中國人的主旋律。
當時,中國可參考的模式只有歐美資本主義。但是,中國的志士仁人們很快就意識到資本主義同樣面臨著許多弊病,因此中國不僅要克服傳統中的頑疾,還要超越資本主義。只有完成「雙重超越」,才能趕上世界的步伐。
馬克思主義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其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可謂不深刻、不透徹。盡管其尚未在實踐的基礎上取得成功,但是在理念領域它又描繪了一個「大同世界」。這個「大同」的理念迎合了中國人的口味兒,也使得它較其它資產階級式的救國模式更容易為國人所接受。
3、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邏輯與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相類似。在中西文化比較領域,這樣一個命題基本上已被學界認同,即西方文化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國文化則是渾然一體的。
這種模式與中國傳統中的「知行合一」極其類似,而其現實性(表現為合科學性和規律性)和中國的「重現世」的思維模式則不謀而合。所以,在極其緊迫的年代裡,中國人迫不及待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4、中國特色賦予馬克思主義以內在的生機與活力。中國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不等於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機械式的教條,也只有「活學活用」,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充滿生機。
在革命年代,假如沒有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對馬克思主義的「改造」,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命運就很難想像;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也就沒有當代社會主義中國的勃勃生機。在這里,就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本土文化的關系問題。
一方面,外來的馬克思主義只有符合本地的生活習慣、思維習慣、風俗習慣等,才有存在並發展的可能;另一方面,本土文化也只有接受馬克思主義,才能站在時代的高度來審視自己,以求得枯木開花。
5、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
(2)中國人民什麼選擇馬克思主義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得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毛澤東同志最早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 。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指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待解決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要中國化呢?首先,這是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理論品質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創立時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工人沒有祖國」,但是工人「本身還是民族的」。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1頁)這就揭示了無產階級的世界性、國際性和民族性的辨證統一性,由此我們就可以自然地推導出,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說,「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48頁)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一旦走出書齋,落腳現實世界,成為一個民族的無產階級的理論思想和行動綱領,就必須回答和解決當時當地的實際問題。
反過來說,一個民族的無產階級及其政治上的先鋒隊——共產黨,要想成功地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將這一原理和本國的實際相結合,用新的實踐、新的內容、新的語言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互為依託的,這是馬克思主義「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力量源泉。
其次,這也是總結我們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後得出的鄭重結論。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在怎樣學習實踐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重大的基本問題上,大體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一種是教條主義的態度,一種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教條主義態度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當做語錄,當作《聖經》,開口閉口「拿本本來」。只注意他們的具體結論,而忽視了引出結論的具體的歷史背景和過程。沒有看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許多觀點,是根據歐洲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經驗總結而來的。
生搬硬套地將它用到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東方社會,一定會犯「水土不服」的毛病。這樣做,看起來取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經」,但實際上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話的靈魂;看起來思想無比革命,實際上思維十分保守。
一旦採用這種思想來指導實踐,很容易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帶來嚴重的損失。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用毛澤東的話講就是用馬列主義這根「矢」,去射中國革命實踐這個「的」,理論科學,目標明確,這才叫做「有的放矢」。
用中國化以後的馬克思主義去指導中國的實踐,就會做到無往而不勝。回顧我們黨的歷史,回顧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我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麼時候我們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本國化的原則,我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就一帆風順。
反之,什麼時候我們違背了這一原則,形而上學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就會遭到嚴重的挫敗。
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品質所決定的。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深入學習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將之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使之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
馬克思主義最大的存在意義就是告訴我們,觀察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從實踐開始,實事求是,不怕一切思想束縛,哪怕是曾經認為是正確的,後來被證明是行不通或不合時宜的,都要改正,只要我們的目標不變,採取何種形式都不重要。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不是一種對社會的預測或規范,在學習馬克思主義時不應當先入為主的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某種社會制度的代言人。馬克思主義觀察世界的方法是一流的,用好了它,則無往而不勝。
參考資料:
馬克思主義_網路
❸ 中國人民為什麼選擇馬克思主義
都不是,都只是中國人用於新世界建造的一種參考標本,中國人不會絕對的盲目聽信任何人的宣揚,會把更多的東西逐步加工成適合自己民族發展的模式,什麼主義也不可能完全的左右聰明的中國人
❹ 7,中國人民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近代中國所面臨的現實以及中國人的「雙重超越」理想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近代以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面對落後的實際,變法,無論大變還是小變,成了中國人的主旋律。當時,中國可參考的模式只有歐美資本主義。但是,中國的志士仁人們很快就意識到資本主義同樣面臨著許多弊病,因此中國不僅要克服傳統中的頑疾,還要超越資本主義。只有完成「雙重超越」,才能趕上世界的步伐。馬克思主義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其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可謂不深刻、不透徹。盡管其尚未在實踐的基礎上取得成功,但是在理念領域它又描繪了一個「大同世界」。這個「大同」的理念迎合了中國人的口味兒,也使得它較其它資產階級式的救國模式更容易為國人所接受。
❺ 近代中國人民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指導
從失敗和成功兩個方面來回答。
一:失敗的教訓:中國鴉片戰爭後到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即中國共產黨成立前。
1、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運動他們都不能算是成功的達到改朝換代,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的周期性農民大起義。更何況此時的中國已開始被無可抗拒地捲入資本主義佔主導的新世界中,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這些農民運動彷彿成為一種無以為繼的歷史的倒退。當然從積極的角度出發,他們反抗侵略、打擊封建統治(這里是指對以後格局的影響)仍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2、洋務運動 但作為制度的組成部分,他們不可能認識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務運動的結果也一如其重要的領導人李鴻章一樣,僅僅成為大清一時的裱糊匠,勉強維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歐風美雨面前最終難脫轟然倒塌的命運。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定,既是清政府徹底淪為列強工具的開始,也標志著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徹底征服。
3、維新變法維新派的主張搖擺於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妥協也沒能取得封建統治階級的支持;依靠力量無從談起,僅是寄希望於毫無實權的封建皇帝身上,這種想法正如運動本身的理想一樣虛妄。這樣的救亡,難免夭折,結果只是證明希望封建政權本身通過改革順應潮流向資產階級政權轉化是不現實的,根本在於中國欠缺維新改良、君主立憲的土壤,這種缺乏不是戊戌六君子的鮮血所能灌溉滋養的。 這里因著維新派就順便提到立憲派,他們代表的是上層資產階級,並且是剛由或正由地主階級轉化而來的那部分上層資產階級,是地主和資產階級一身二任的,這種特性決定了他們特別害怕「秩序一破,不可回復」,從眼前利益來說,他們一般是不太歡迎以武裝暴動形式發動的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的。這個問題在下文中還會有詳細論述。
4、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領導人只是具有資產階級思想和政治經濟取向的革命者,其政黨也不過是有些鬆散的同志聯盟。革命的結果是不盡如人意的,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仍舊是中國發展最大的障礙。可以說辛亥革命只是砍倒了一棵封建主義與帝國主義合抱的大樹,它們的枝葉在革命後仍糾纏散落在中國大地上,它們的根仍深埋在中國社會的土壤之中(各路封建軍閥就是代表),雖然少了參天大樹的遮蔽,但是新生命依然難以盡情成長。 「實業救國」「政黨內閣」是民初的兩大政治思潮,但是兩者卻都難以完全付諸現實,更別說產生什麼良好的效果;對外承認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驅除韃虜不過是排滿而已。原先人們以為革命一旦勝利那麼各項如關乎民族、民權甚至民生問題的工作都能順利進行可大家發現事實上周圍仍是一片黑暗,看不到盡頭,看不到出路。但是,一個全國性政權的瓦解畢竟還是能給不同的政治力量以更為自由的試驗實踐的空間,讓他們證明自己的道路能否帶領中國走向成功。 當歷史繼續向前發展時,卻證明了蔣介石的官僚資本主義的腐朽性。
二:民主黨派的中間路線以失敗告終成功的經驗:共產黨的成立到新中國的成立,在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
1、新文化運動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旗幟,把西方的「民主」與「科學」作為挽救中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正在新文化運動轟轟烈烈進行當中,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傳到南方的中國,中國人民頓時受到啟發,找到了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於是,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
2、毛澤東思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推翻了蔣介石的反動政權,建立了嶄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走了一定的彎路,但改革開放後,黨領導人民取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正反兩方面的舉例分析,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共產黨,是歷史的抉擇、是人民正確的選擇!
❻ 為什麼中國會選擇馬克思主義
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是歷史的選擇,主要是因為:
第一,在近代的中國,愛國志士為了反殖反封做出了無數種嘗試,然而,無論是康梁的維新派還是孫文的革命派,其結果都以失敗告終。
第二,當時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當低,國力衰微。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團結依靠最廣大的工農階級來挽救民族危機,來實現斗爭的進行,來取得革命的勝利。
第三,由於對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一批思想開化的有志知識分子,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通過開展一系列的社會活動使其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
❼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原因:
1、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契機。
2、近代中國所面臨的現實以及中國人的「雙重超越」理想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
3、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邏輯與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相類似。
4、中國特色賦予馬克思主義以內在的生機與活力。
5、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隨著中國的發展,本土文化意識的回歸也越來越強烈。
二、中國近代的歷史和人民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原因:
1、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確立的歷史必然性。
近代以來,中國面臨著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這樣兩項根本性的歷史任務,而這兩項任務是互相關聯著的。只有首先爭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才能為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使中國走向繁榮富強開辟道路。在中國,只有能夠把這兩項歷史任務自覺地擔當起來,帶領人民為此而進行斗爭並取得勝利的政治力量,才能成為中國人民的合格的領導者。
2、中國共產黨作為最先進的階級——工人階級的先鋒隊。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具有革命的徹底性和政治上遠見卓識的黨。為中國人民爭取獨立、解放的偉大斗爭開辟了通向勝利的道路。
❽ 中國人為什麼選擇走馬克思主義道路
矛盾者的蹲裡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趨勢。矛盾的對立性和統一性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沒有斗爭就沒有統一性對立性寓於同一性之中,沒有統一性就沒有斗爭性,在物質的矛盾中,矛盾的斗爭形勢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