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政府如何消除產品過剩問題
既然供給大於需求,那麼就有兩種解決途徑:第一,減少供給,這一般是政府不希望看到的,因為它會影響整個國家的GDP。但是,在特殊情況下會有這種現象的出現,比如中國鋼鐵產能過剩,國家就會要求他們轉型,實質上就是減少鋼鐵產能,換言之,是把用在鋼鐵上的供給轉移到其他行業上,達到鋼鐵行業的供給需求相當。
第二,就是刺激消費。樓主應該聽說過國家促進消費的口號吧,就是這個意思。但是中國人自古就有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所以相對於其他發達國家,我國消費佔GDP比例一直比較小,這就要求政府出面刺激消費。第一種就是政府直接購買,促進需求(但是這屬於宏觀經濟角度);第二種就是補貼,樓主可否記得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國家為了促進消費而採取的「家電下鄉政策」,當時就是通過國家13%的補貼,來刺激農村居民的消費,從而解決當時中國因為出口不足而產生的產能過剩情況。此外補貼還能在價格上戰勝進口貨,使國內產品更便宜,獲得更大市場份額,但這不是主 要方面。
⑵ 中國產能過剩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
1、直接原因是前幾年投資持續過快增長,一些行業如房地產、鋼鐵投資明顯過熱,導致產能擴張速度遠遠超過需求擴張的速度。根本原因是經濟增長方式不合理。
2、解決措施:
提高企業的素質,來解決產能過剩,這是一條途徑;通過兼並重組來消化一批產能過剩;通過優勝劣汰淘汰一批落後的產能;鼓勵企業到海外去發展,轉移一批產能。
通過採取多種措施,多措並舉,努力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並在這個過程中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職工的權益,使得經濟發展能夠進一步走上持續、健康的軌道。
(2)中國如何應對鋼鐵產能過剩擴展閱讀:
產能過剩行業:
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製造、平板玻璃、鋼鐵、水泥等六大行業被列入產能過剩行業。我國嚴控六行業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影響:
許多行業產能過剩,將導致物價總水平明顯下降,形成很強的通貨緊縮壓力,增加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產能過剩的發展將會使企業的投資預期和居民的消費預期下降,由此使經濟增長面臨越來越明顯的下調壓力。產能過剩的發展將會導致銀行不良資產明顯增加,金融風險增大。
⑶ 中國鋼鐵產能過剩,是否需要出口更多的鋼鐵來緩解壓力
是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鋼鐵生產過盛帶來的壓力,但主要還是需要中國政府刺激國內經濟,拉動內需來解決這種壓力。
⑷ 在去產能的大背景下,我國鋼鐵企業的債務融資結構應做出怎樣的調整
個人覺得,這時候考慮融資問題只是暫時,根本問題是:怎麼才能生存下去,而且還得活的越來越好"
你也說了,去產能是大環境,啥意思,就是說國家對現在剛企的要求提高了,國家想"逼"死一批不思進取的企業,"逼"活一批能創新的企業。飛機發動機,國家航母,等等一些需要的都是特種"剛材"1企業應該想怎麼才能存活下去2社會變了,需求變了,企業自身也得去調整,不管是精兵簡政還是收縮產值3借鑒國外的一些經驗,比如美國剛企,人家走過的路確實比我們要長的多,雖然我們的歷史能把他們甩八條街4未來社會對剛材的需求是啥?國家需求啥?社會老百姓需求啥?5我們剛企現在能做啥?現在做不到的想不想以後能做到?6拿出方案,搞好目標,跟國家申請,只要你能"出力",國家不會差你錢債務融資類型結構,即不同來源的債務比例對公司治理的影響。
企業債務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商業信用、銀行信貸、企業債券、租賃等。不同類型的債務對於約束代理成本各有其特點而多樣化的債務類型結構有助於債務之間的相互配合並實現債務代理成本的降低。銀行信貸是企業最重要的一項債務資金來源,在大多數情況下,銀行也是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的主要代表,有能力對企業進行干涉和對債權資產進行保護。但銀行信貸在控制代理成本方面同樣存在缺陷:流動性低,一旦投入企業則被「套牢」;信貸資產缺乏由充分競爭產生的市場價格,不能及時對企業實際價值的變動做出反應;面臨較大的道德風險,尤其是必須經常面對借款人發生將銀行借款挪作他用或改變投資方向,以及其他轉移、隱匿企業資產的行為。債務人的道德風險由於銀行不能對其債權資產及時准確地做出價值評估而難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債券融資在約束債務代理成本方而具有銀行信貸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企業債券通常存在一個廣泛交易的市場,投資者可以隨時予以出售轉讓。這就為債權投資人提供了充分的流動性可以降低投資的「套牢」效應,也即是降低了投資的專用性。在這種條件下,債權人對權利的保護不再是必須通過積極的參與治理或監督,還可以通過」一走了之」的方式。顯然 在這種情況下,債權人與股東之間的沖突被分散化了(至少從特定債權投資者的角度來說是如此),債權的代理成本相應降低。這與股票的流通能帶來股權資金的相對低成本使用是類似的道理。
其次,債券對債權融資代理成本的約束還通過「信號顯示」得以實現。由於債券存在一個廣泛交易的市場。其價格能對債券價值的變化做出及時的反應,並且,債券的價格變動還將反映出企業整體債權價值和企業價值的變化。企業債券實際上起到了一個」顯示器」的作用。可以使債權人及時發現債權價值的變動。尤其是在發生不利變動時迅速採取行動來降低損失。顯然。債券的這種作用有利於控制債權人與股東之間的沖突——在沖突剛開始時就及時發出信號,引起債權人的重視並採取適當行動,從而防止沖突擴大或升級。銀行對貸款的質量評估也可以起到類似作用,但由市場來對企業債務定價,不僅成本要低得多,而且准確性和及時性要高得多。債券的這種信號顯示作用是其他債權融資方式所沒有的。當然,與銀行信貸相比,債券融資亦有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債權人比較分散,集體行動的成本較高,而且債券投資者較大眾化,未必是專業機構。這些特點顯然不利於債券投資者約束債權的代理成本。"
⑸ 中國 能解決 鋼鐵 產能過剩嗎
能吧!中國高鐵巳走向世界。
⑹ 我國如何破解鋼鐵產能過剩困境
鋼鐵產業已經陷入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危機,並且6月份中鋼協會員出現了今年以來的首次單月虧損,虧損額合計達到了6.99億元,虧損面積也在進一步擴大。眾所周知,鋼鐵企業涉及的資金大、廠區多、人員多,在目前實體經濟異常低迷的情況下,一個有效的經營管理模式對於鋼企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鋼鐵企業是典型的生產型企業,生產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產設備的先進與否;另外,由於配套設施比值較大,努力提升經營規模進而降低邊際成本成為鋼企大浪淘沙的重要手段。在過去的時間里,大鋼企不停地通過並購擴大自身規模,而小鋼企也不甘落後,各種渾水摸魚、更換大型設備的情況屢見不鮮。從國家層面來說,希望通過鼓勵並購一方面是提高我國鋼鐵產業的集中度進而增強我國鋼企話語權,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產能歸攏來化解產能過剩;從地方政府層面來說,中小型鋼企增資擴充規模不僅可以幫助解決就業,還能拉動GDP增長,也樂見其成。於是,中小型鋼企有地方政府撐著、大型鋼企有國家撐著且自身龐大的規模對政策也形成了一定的綁架,結果產能越來越多,最終在經濟下滑之際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
當然,鋼鐵工程建設期較長,拿高爐來說,近期投產的高爐大都是09、10年信貸擴張之時投建的,而當時也正是經濟一片向好,我相信誰都沒有辦法預料到3年之後的經濟形勢究竟如何,前段時間異常火爆的李佐軍也只是在去年年中才形成論斷且結論還存有很大不確定性。因此,僅從產能過剩的角度來說,並不存在誰對誰錯,但既然出現了問題自然就需要追究責任,私營企業若出現戰略失誤,結果就是資產損失,而國企出現失誤就需要對高管追責,經濟處罰、行政處罰都OK。
言歸正傳,在經過前幾年的規模擴張和設備更新換代之後,目前我國很多鋼企不論在規模還是在設備的先進度方面都保有較大的優勢,但是整體來說,我國鋼鐵產業卻不具備優勢,原因就在於影響企業經營效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經營管理模式。「一流的設備、二流的管理」最終造就的不僅是資金的無端浪費,還是一個個缺乏競爭優勢的二流甚至三流企業,歸根結底又演變為所有權之爭,這是個龐大的課題,暫且不表。
就目前來說,粗放式地一味擴大規模已經無法給鋼企帶來利潤的增長,轉型升級、改變經營模式才是王道。不過,這一戰略對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的企業而言是不同的。
對於大型鋼企來說,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延伸產業鏈、進行多元化布局。首先是積極涉入上游資源開發領域,主要目的在於保障資源自給率、提高經營穩定性;其次要合理對下游貿易、物流進行布局,圍繞產品主要流通區域和戰略重點客戶,設立物流企業或鋼材加工配送中心,增強客戶粘性;最後,努力涉足相關配套領域,如機械、船舶、汽車製造、新材料等。當然,最為關鍵的是加大研發力度,逐步擺脫低端產能的束縛。
對於中小型鋼企來說,目前企業規模還遠未達到最優邊際成本的點,規模擴張是企業的根本動機,而且隨著大型鋼企轉型,中小型鋼企擴大規模也可以填補低端產能的漏洞。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熱點行業追蹤報告》指出,需要謹防的是大型鋼企、巨型鋼企繼續擴張,最終不僅對政策形成綁架,還會損害整個市場環境。大型鋼企規模優勢已經頗為顯著,繼續擴張徒勞無益、只會形成更嚴重的壟斷,而且大型鋼企也具備轉型的能力,何況作為大型國企,本身也具有引導產業轉型的義務。既如此,不妨將低端市場讓出一部分給中小型鋼企,從而實現市場競爭性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