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畫怎麼調色
中國畫的調色,(這里我要聲明,中國畫的色,不單指那些五顏六色的顏色,還有墨的色:焦、濃、重、淡、清。)主要是看你要畫什麼類型的畫,是工筆的,潑墨的,寫意的,青綠的等;
工筆類:是將顏色一層層的疊加,其中顏色是通過不同的技法染上去,點上去,提上去等;
潑墨類:這類主要是顏色之間的相互碰撞而產生的,其實「水」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畫者自己慢慢體驗,會慢慢明白其中的趣味;
寫意類:一般是先水墨,再染一些顏色;還有就是墨與色一起用,等;
青綠類:與上面差不多;
調色:主要是根據要畫什麼樣的畫,需要幾個碟子(還有文房四寶),一個裝墨,一個裝色,一個裝清水的筆洗;顏色的調和可以使色與色的調和,也可以使墨與色的調和,加水,調和去自己需要的色澤,即可!
Ⅱ 中國畫怎樣使色彩更鮮明
這個問題問的…………!!唉!!
中國畫在色彩上,有著它獨特的規律與方法,它排除了自然及光源的約束,一般多強調物象的固有色。在整個色彩關系中,以白色(白紙)和墨為基礎,以色彩為輔。早期的中國繪畫,多是以重彩來表現。如唐、宋時的大批人物畫和山水畫,多是以重彩表現。元明以來,隨著紙的出現帶來了水墨技法的演變。同時文人畫形式的出現,使繪畫逐漸發展成了以水墨為主,以色為輔的面貌。墨在中國畫色彩中不只是一種「黑」顏色,而是作為一種調整畫面關系的「色彩」存在。中國傳統畫論中有「墨分五色」的理論,就是一種典型的以墨為色的觀念。
設色的形式:有純用墨色表現的水墨畫,有色墨結合的淡彩畫,也有色彩艷麗以色為主的重彩畫。總之色與墨的用法不同,體現出不同的風格與面貌。
Ⅲ 有誰知道,中國畫的著色方法
山水畫寫生中以純墨色來畫的,就是水墨寫生,亦可在水墨的基礎上,待墨稿干後,根據畫面需要著色。
qO'Bh~(T
8zhO-C$l-F最簡便的著色方法是使用淺絳著色法。絳為紅色,淺絳山水原是指以淡赭色為主調的傳統山水畫,後泛指在水墨的基礎上淺著色的一種畫法。當寫生畫墨稿完成以後,感到意猶不足,即可在其上著色來豐富畫面的效果。寫生畫對色彩的要求,不強調景物條件色的變化,而以大面積平塗的裝飾色為主,注重景物固有色,如樹干用赭色,樹葉用汁綠,石根用淡赭,石面即塗上墨青或汁綠、花青等。所使用的原料不外乎赭石、花青、藤黃、朱磦、曙紅等,且以前三種色最為常用,一般若備上三四種色就夠了。
"qL9amHK J2o中國少兒美術聯盟*hX:Bv,?#W"z-e;P?E?
著色的方法是,首先要根據畫面意境主題表達的需要確定主調,如以赭色為主的則是暖調子,以汁綠、花青為主的是冷調子。在一個主調的統攝下輔以其他色相與之對比呼應,使達到既有對比又統一和諧的藝術效果。切忌在設色中沒有一個調子,一塊綠一塊紅,繁瑣拼湊,反而把畫面效果破壞了。
_nIb U [;O~中國少兒美術聯盟:NH{ ]:i:hk
畫面色調起決定作用的是墨色,著色的目的是補充墨色的不足,所以著上去的色一般宜薄,水分宜多,掌握好著色的先後順序。如畫樹木,先用赭色著樹干,再用汁綠著葉子。畫峰巒山石,先用赭色著峰、石的陰面,再用汁綠或墨青著陽面,也可根據處理色調的需要,用其他不同的設色方法。著好第二遍色以後,由於著上去的色降低了墨稿中黑白的對比效果,幹了後,畫面可能會在明度對比上減弱,色調會變灰,這時就需要用筆墨再局部進行皴擦,把精神提出來,接著用顏色局部再加,使層次更深厚。這樣反復遞加,遍數不拘,直到把畫中意境充分表現出來為止。中國少兒美術聯盟X/V3p3Mp];I8] G
中國少兒美術聯盟 J%dd \| A Z
山水畫寫生的設色方法是很多的,上述的一種是傳統設色方法,也可在寫生時直接用墨調著色來作畫,豐富畫面色調的變化。此時色即是墨,墨也是色,色墨混合,其畫出來的效果也有異趣。也可在寫生中用西洋畫的工具材料和方法,如水彩、水粉的顏料與國畫顏料結合使用,與其他畫種的技法特點融合在一起,這些方法,都可以在寫生實踐中去大膽地嘗試,在寫生中探素出一套中國畫用色的新方法。
Ⅳ 中國畫的用色技巧有哪些
著色著色的火候是在用筆墨完成基本造型以後,清代畫家沈宗春曾說:"蓋畫以骨幹為主,骨幹只須從筆墨寫出,筆墨有神,則未設色之前,天然有一種應得之色……"。但著色也不可忽視,染的輔助作用很大,染可以把筆和墨沒有連貫的氣勢連貫起來。人物手面通過染而顯現出男女肌膚的顏色,以及年齡的老少,清代沈宗春《芥舟學畫輸分析"人之顏色,由少及老,隨時而易,嬰孩之時,肌嫩理細色澤晶瑩,當略現粉光。…要如花朵初放之色,盛年之際,氣足血旺骨骼隆起,……要有光華發越之象…··若中年以後,氣就衰而欲斂,色顯潤而帶蒼。"至於風景,花草,樹木通過染增加了生氣和濕潤感。中國畫的著色方法很多,但有個大體的原則:第一步要求墨不欺筆;第二步要求色不欺墨。色是筆墨的輔助和豐富,即使工筆重彩,也不要掩去了勾勒的用筆,或者用色超出了墨的深度,致使筆墨處不被淹沒。隨類賦彩賦彩是對照各種不同的對象,著不同的色彩。美術就是通過形狀,色彩、空間三個造型手段來完成的,著色是其中一個手段一為什麼說著色要隨類呢?這里說明了中國畫的一大特點,西洋畫必須根據光的關系,除畫出色彩不同的變化外,還要畫出環境關系的影響色,例如一件白襯衣上受到外光的反射,呈現黃、綠、儲色,就都要畫到,認為這樣才有襯衣的真實感,所以強調的不是物象本身的顏色而是光色的作用。謝赫所提出的"隨類賦彩"是根據物體的固有色彩的類別去描繪就時以了。國畫的顏色,一般要求典雅、·沉著、大方,即使重彩畫,也要使人感到並不火氣。因為國畫大量使用的是單色的礦物色或單色的植物色,用色一般講求渾融調和。在論及原色與間色的關繫上,荊浩《畫說。提出"紅問黃,秋時墜,紅門綠,花簇簇,青間紫,不如死,粉籠黃,勝增光"。請鄒一掛到。山畫譜》'請紫不宜並列,黃白莫可肩隨,大紅大青偶然一二,深綠淺綠正反異形"。都是前人的用色觀念。 中國畫著色可分為三種不同著色的路子;一種路子是匈線,重彩著色,十世紀以前基本是這個路子;另一個路子是用水墨淡彩的辦法,使"墨韻既足,然後敷色",這就是以大部分墨色濃淡的變化當作顏色使用,達到"墨中有色,色中有羅'的暈化效果,這是十二世紀以後國畫著色的一大變化;近代的畫家為了開拓探索更為廣闊的路子,又逐漸使用戶潑彩和淡彩,重彩並用的青色方法,使中國畫的色彩表現力加強了。 以色貌色前已提到中國畫以固有色為主,來體現國畫色調上的單純、高雅、明朗、潔凈等富有裝飾性的美感。以色貌色是指用顏料把對象的基本色畫得逼真。物體在美術上的反映是靠的形、色、質、空間感這幾個要素,一幅國畫當然要求把形象畫正確,但如果只是形象正確了,色彩畫得不好,就會影響畫的完整性。怎樣才能畫好顏色呢?必須從生活中觀察色彩,同時還要學習傳統上的著色方法,即前人怎樣觀察物體的顏色,又怎樣把它加工整理的。 平染用水調和顏色在碟子里後,不分濃淡的平塗在線紋的框子里,叫做平染。這種方法,不需要用水作深淺的暈染。所以,看來比較容易掌握,但是要做到徐得又勻又細,特別是石青.石綠等重彩顏料,也須有~定的練習,才能掌握得好。在平染時,色不能調得過濃,一遍不足時可以再染一遍,但平染時注意不要出現水花。寫意畫很少平染,因為寫意畫著色要一次就帶有用筆濃淡的變化。 碰染碰染法多數應用在工筆熟紙上。方法是手上同時嵌住兩支筆,如畫荷花時,一支筆蘸洋紅,一支筆蘸白粉,到紙上互相碰染,產生好看的顏色,比在色盤中經過調拌的色調鮮明,其意外效果全在於碰,所以色不能調得大幹,才能在色與色相碰時互相滲透而產生暈染效果。人物面部用儲石,而兩頰可用曙紅與儲石相碰染,碰染一般一次完成,如果不足可以碰染兩次。嶺南派畫家全用此法,用工筆畫青銅器也用此法。 "碰染"也叫"承染",是傳統的老辦法。如畫綠色的花葉,先把花育調和好,一支筆蘸色,另一支筆蘸水,花青色點在葉的暗處,隨時用水筆烘乾,這樣用花青染,水筆烘,越來越淡,畫至亮處,用水接染對,要退暈得天然無痕跡,更不可出現水花及臟各分染碰染是一次完成法,分染是把一道工序分成兩道來完成。方法是把碰染中的色調,按照陰陽向背,分作兩次或數次來完成。 如染人臉傳統的"三白"法,就是分次烘染而成的。其法是額頭、鼻子到下額部分先行塗薄粉一次,再以稻石通染,遇到發亮的地方用淡儲石,如嫌色調不足,干時可再用罩染一次。 如畫生紙的人面必須分染時,為避免生紙遇到含膠的顏色後再畫時容易滯貼,可以先把小面積的口唇用洋紅畫出來,再塗大面積的儲石,以求渾融,清代黃漢源他水畫式》說,"'設色之妙,莫妙手渾朴,丑莫丑於濃沙,應征著色中看不到筆鋒的塗痕 如畫月季花,在用洋紅烘染出陰陽反正後,下次再染白粉;畫青綠山水,山石的根部先染儲石,下一步用石綠畫沒有著色的下部,慢慢退暈到與蕉石互相銜接。染色時,要求染得自然而無痕跡。 罩染國畫家使用單色的礦物色及植物色時,如需進行間色的調配,常常是通過罩染。jfl硃砂罩染胭脂使硃砂更紅;蘭色罩染硃砂,使硃砂變紫;石綠罩染藤黃變成嫩黃,鉛粉罩染胭脂變成粉紅。除去花青配藤黃可產生草綠外,大部分復色預先調和好再畫到紙上並不鮮明,七除了色的關系外,宣紙的性能也有關系。因此,畫家所理想的色調便通過另一途徑來達到,這便是前面所說的罩染,過去稱為籠套。也就是說,我們如要得到一種紫的顏色,可以先用胭脂塗上一層,再籠罩一層花青,便產生了紫色。凡有火氣的顏色,均可罩上淡墨以減火氣。 再以畫花葉為例,在用花青碰染出深淺之後,再用二綠,三綠一層一層地罩染。方法是:按光暗的要求,有花青底的地方,石綠上得談一些,表示發暗,花青淺的地方,石綠畫得厚一些,石綠多的地方,自然顯得亮堂發光。然後再用花青配藤黃而成的綠色,一道道地罩染兩遍,這時花葉就步得鮮潤厚重,煥發出綠色光澤。 色墨混用中國畫顏色調配法,顏色與顏色門的調配,效果並不是太好,這樣的調配法並不是中國畫理想的路子。但是中國畫顏色與墨調配使色相發生了豐富的變化。如石綠加墨,石綠更為深沉,石綠的顏色也不太飄了;朱嫖加墨染出的人臉,不顯粉氣。這里也阿看出"墨即是河'的國畫著色原理。可見色墨適當混用,可使色氣達到不浮不滯,色中有墨,墨中有色。 退暈實際也就是暈染,不過退暈是指由濃色調到淡色調一直到白的畫法,是更為專用的名詞。所有碰染、打底及所謂"吳裝"畫法,都要掌握慢慢退暈的技法,要退得B然而無痕跡,此法對於工筆畫尤其是一門常用的技法。 襯染國畫用的絹或紙.質地都比較細薄,顏色有透射力,常常是正面著色透穿紙背,而紙背著色,也可以反托到紙面上。所以國畫也就利用襯染這一方法,使顏色更為沉著厚重,且原有筆劃不致日用石色而掩蓋 襯染背面的顏色,可以用畫面上的色調,也可以改變為起配合作用的顏色。如紫色的牡丹花頭,前面染過洋紅,背面可襯托以花青色,紫色花頭可用粉襯,也可以用石黃襯。葉子前面是石綠,後面可以襯托草綠,如花青底再用草綠罩染時,可以石綠襯背。如畫白鵝及鴨子,白粉可以施在背面,這樣既可以~點不傷筆意,而且又可不著痕跡。其它如桃花、梅花要使它顏色更鮮明,背面都可以村粉。需要襯托的畫紙畫絹不能太厚,太厚了也就失去襯托的效果。 干染濕染通常勾好墨線後,在紙上烘染淡墨或設色稱為千染,這種干染在匈線幹了以後即可進行。於染的特點可以出現用筆和飛白,雖是染也可以看到行筆的力量。濕染的方法是對畫面全部或所需要濕染的部分普遍噴濕或刷濕以後,冉進行雜色。濕染的效果與干染不問,雖然看不出用筆,但染得勻,染得潤。 哪些地方可以用濕染方法呢?一般用在畫雨景山水上;求其煙雨彌漫的氣氛用濕染法最好。方法是在山水勾被以後,全畫用清水噴濕約十分鍾,使水分稍滲後,用淡墨烘出雨腳,山影、遠山,一次不夠,乘濕再染,這樣煙雨的氣氛就加強了。當然霧景,夜景雲氣也可以濕免一般在畫水的部分,勾出水紋後,也可以進行濕染,以增加水的色調及水的感覺。染法既可以用墨,也可以用花青或草綠色,為了不使水面平板,可以留出一些白色的波光。雲也是留出白紙雲形,要染出動的感覺。 濕染主要適用於生紙,可渲染出濕潤的效果。如果畫雪景留曲時,濕染不容易留出白雪位置,而干染又不潤,這時也可以在水中加膠後再行加染,這樣,既潤而又不致大滲。濕染不適用熟紙,熟紙的染仍需使用碰染法,慢慢退暈著染。至於用大寫意的方法畫畫,則不適用於濕染。有的山水畫天和水時,只留下空白就夠了,要看畫面需要,不一定都加染。 積粉水與粉產生碰染,一般稱為積粉,畫花卉常用這種方法。其法是用一支筆蘸粉,一支筆蘸水,沿花瓣的邊緣部位往裡染,一個花瓣一個花瓣的邊緣都把粉積好了,再用顏色筆反方向的由花心往外染,到邊沿上留下白邊,就可以使每片花瓣翹立起來,有凌空之感。 花瓣畫完後,再用濃厚些的粉點出花心,如是黃芯,11I以用粉配合少量藤黃點出,也可先點粉後用藤黃罩一下,厚起的粉點會有凸出的立體感。這里也有一個矛盾,比如說,鉛白能夠點出厚度,但容易反鉛變黑,不宜使用.鋅白不能凸出,蛤粉最好,但價高又易糊筆,拉不動筆尖,應了解各種粉質的性能後,酌情使用。打底國畫的打底,前面已簡單的提到過,主要是為了國畫顏料的使用,不象水彩、油畫顏料那樣經常互為調拌。打底的不法,可以簡單地分作墨打底與色打底。 畫水墨淡彩時,一般都用墨打底,如畫人的面部,在明暗交接處.下頦與頸部的一部分,都用淡墨先打一個底,然後再著赭色。如畫手部,也可把隆起的關節處用淡墨烘出起伏再行著色。一方面可增加手部的厚度、肌肉感.另方面可避免赭石色調的過度單一如果是畫藍色襯衣時,人用墨打底.也可增強農服的質感,另外在畫純勾勒的形式時.亦可不用打底 色打底法。如果畫草坡.先用赭石打底後.罩以草綠.表現單下邊還有些黃土層:再如披金色時也可先用黃色打底,石綠用儲石或草綠打底.都可增加厚度感。另外石膏用花青打底,韓砂用洋紅、殊源打底,工筆花葉正面用石青畫,亦可背後用草綠或石綠襯底。 三礬八染礬能起到固著顏色的作用,又可熟化生紙,如畫一個人的面部,若用重彩染色時,可以先在生宣紙上畫出人的顏面,然後用礬水鋪一次再上重彩,這樣既可保持宣紙的用筆,又可使重彩塗得細勻無水紋。如果色的膠性過小,顏色在紙上浮動時,亦可刷一道輕輕的礬水,顏色也就同結了。 據《唐六如畫譜》記載,畫花鳥要達到三礬八染,效果才能完美,如畫胭脂色的花頭,打上采砂的底色以後,再染胭脂時,色彩容易浮動而與胭脂相混,這時可以染上一道礬水後再畫,就不浮動了。每次著色不必過多,以後每染一、二層,即罩一層礬水,最多時可染八次,故有三礬八染之說。重彩立粉的畫在托婊前,也盯上一道礬水,以免色彩滲化水脫。 礬畫雨、燈、風、雪礬畫法以礬助畫,逐漸為畫家所多用,則當代很多畫家愛用礬水畫雨雪,利用生宣紙,按草圖安排,灑上肌水甩成的雪花或雨點,後再塗墨,則凡有礬點的地方,便成了雪花和雨柱了。 婦女兒童和花衣服,也可用礬水勾勒花紋,然後通染顏色,則花紋很覺自然,又如節日的燈火,焰火、鯉魚的鱗片、掛雪的樹枝,都可用礬水畫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堆金瀝粉堆金瀝粉的方法,不適用於紙絹材料上作畫,因日久容易脫落。但如用淺蛤粉瀝粉後,使用句金之法,仍是可行的,人物服裝及空白處,需用金、銀細箔裝飾者,亦可直接用膠粘貼於畫面。 在中國古代建築彩畫中,常常使用准金瀝粉的技法。其方法是用搗細的黃土七分與豆面三分拌膠成為泥狀,裝入小布包中,用時通過管狀物擠到畫棟上,然後塗以石黃、膠礬水及桐油,借著未乾而有粘性的時候,貼上金箔,慢慢地壓擦一下,使畫面呈現出薄薄的內雕感。這種方法也大量地用於佛寺壁畫,用以描繪服裝、冠帶及佩飾物,可增強喜慶吉祥,富麗堂皇的氣氛,富於民族色彩感。
Ⅳ 國畫怎樣調色
首先准備一些白色的盤子或碟子(最好是多准備些瓷器而且深度較淺,因為國畫顏料比較多,盤子太少了在創作國畫的時候可能會不夠的,先准備著方便,而且瓷盤容易清洗喲,呵呵)
在調色前一定要把這些調色盤清洗干凈,然後把需要用到國畫顏料擠適量到盤中,如果只需調其顏色深淺,則只需用干凈的毛筆礁少量潔凈的水,慢慢的去調,如果需要調不同顏色混合的顏色,就需要依次加入顏料呀,最好是第二種顏料先少加些,因為第二種顏色不夠的話還可以繼續加呢,然後用潔凈的毛筆先後蘸不同的顏料在空白處把顏色調均勻,在調色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的在白色的紙上畫一下,看調的色是否能滿足需要
呵呵,調色後記得清洗調色盤和毛筆喲,特別是毛筆,一定要清洗干凈,不然下次用的時候在調色的話會有污染的。嘿嘿,祝你好運喲
Ⅵ 中國畫怎麼調色
中國畫的調色,(這里我要聲明,中國畫的色,不單指那些五顏六色的顏色,還有墨的色:焦、濃、重、淡、清。)主要是看你要畫什麼類型的畫,是工筆的,潑墨的,寫意的,青綠的等;
工筆類:是將顏色一層層的疊加,其中顏色是通過不同的技法染上去,點上去,提上去等;
潑墨類:這類主要是顏色之間的相互碰撞而產生的,其實 「水」 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畫者自己慢慢體驗,會慢慢明白其中的趣味;
寫意類:一般是先水墨,再染一些顏色;還有就是墨與色一起用,等;
青綠類:與上面差不多;
調色:主要是根據要畫什麼樣的畫,需要幾個碟子(還有文房四寶),一個裝墨,一個裝色,一個裝清水的筆洗;顏色的調和可以使色與色的調和,也可以使墨與色的調和,加水,調和去自己需要的色澤,即可!
Ⅶ 在油畫創作中,怎樣才能讓色彩發揮出最好的效果
造型、色彩、光影、筆觸是創作和欣賞油畫時,都要考慮的元素,造型通過科學寫實手段,可以讓油畫畫面的外在形象貼合真實性的要求,色彩不但可以表現強化造型的精確性,還能展現畫家的情緒和思想,更能提升視覺沖擊力。光影和筆觸是體現畫面節奏感和韻律感必不可少的元素,同時,筆觸跟色彩結合起來,能展現出強烈的主觀情感。
(梵高·花園花開)
油畫跟國畫都是視覺藝術,它們的畫理實際上都一樣,都是採取一定方法,讓畫面色彩不產生沖突和遏制。
從這個意義來講,油畫中在設色時,不能使用同一種色彩或色調,每種色彩或色調在畫面不同地方使用時,要有明顯的區分,哪裡輕哪裡重都要貼合畫面的主題。在這一點,完全可以參考梵高和雷諾阿的油畫色彩。
Ⅷ 怎樣畫中國畫出來色彩明亮
想要讓中國畫畫出來色彩明亮,要有兩個因素:一、紙;二、顏料
紙要用熟宣紙,顏料里不要有太多水
Ⅸ 中國畫顏料如何調配 詳細�0�3
二四、中國畫顏料如何調配? 根據色彩學的原理,紅、黃、藍為三原色。原色與原色相調配,可調成間色;間色與間色相調配,成為復色。合理的調配,三原色便可以調成所有不同的色彩。 中國畫調色也是基於這個原理,曙紅、藤黃、花青可視為中國畫色彩中的基本三原色。原色與原色相加,就形成綠、紫、橙等間色,即花青加藤黃為綠色;花青加曙紅為紫色;曙紅加藤黃為橙色。間色與間色相加,便可以產生更豐富的復色。由於中國畫顏料中的紅色不局限於曙紅,還有大紅、牡丹紅等,所以曙紅並不是應用最廣的顏料。中國畫用色又必須考慮到傳統中國畫用色特點,中國畫講究用墨,在墨與色之間,赭石最能起到調節作用,所以赭石是應用最多的顏料之一。 色彩的豐富性,還體現在基色的配比不同所產生的變化。如用3 分花青與7 分藤黃,可調配成嫩綠,當改變花青與藤黃的配比時,便可以產生草綠、新綠、老綠等各種綠色。如加入墨色,又可以產生不同色調的墨綠。墨色的參與體現了中國畫用色的基本特點。 初學者練習調色,可由簡到繁,逐步開展,為了便於掌握基本調色配比,擬定以下調色表,參考練習並可在這基礎上增減基色,使色彩產生更多的變化。
Ⅹ 中國畫怎樣設色
1、重彩法
多用於工筆畫。
以青綠為主色的工筆山水稱「青綠山水」,也叫「大青綠」。這種設色只能在熟絹熟紙上進行。先用淡墨勾出輪廓紅,再運用工筆畫的種種設色方法,一層層地把顏色染上去,最後用濃墨勾勒開醒,點苔提神。在青綠山水中常用的方法有:
襯托法:在絹或紙的背面塗一層與正面景物相應的顏色,使正面顏色更厚或更鮮艷。如用汁綠染樹葉,後面襯以石綠,用石綠染山石,後面襯以石青等。
渲染法:同時用兩支筆,一支蘸顏色塗在紙上,一支蘸清水把顏色化開去,產生由濃到淡的色彩變化,以表現物象的明暗,或雲霧的顯隱。
籠罩法:即先鋪底,後罩色的方法。一般是先用渲染法上底色,層層復加積染,顏色宜厚重;再添塗一、二次罩色,罩色宜鮮明淡薄。可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不同的底色和罩色,使二者相得益彰,產生鮮明、厚重、復雜、豐富的色彩效果。如用花青鋪底罩石綠,則渾厚凝重;赭石鋪底罩以石綠,則鮮明溫暖。
2、淡彩法
這種設色適用於寫意畫法或半工半寫的畫法,也適合工筆畫法。它以水墨為主,色彩只起輔助作用。用淡彩法,墨骨很重要,墨骨畫得好,畫得足,物象在紙上立了起來,這時只要「輕拂丹青」,則能增強作品的神彩韻味。
淡色法可分兩類:一種以赭石為主色,稱為「淺絳山水」;一種以青綠為主色。設色要有一個主調,力求單純、整體。淺絳山水偏重熱色,但在熱色中也要有變化,或從色度的深淺中求變,或以少許冷色開醒,以達到既單純而又豐富的效果。青綠山水偏重冷色,但也要破以熱色;所謂「萬綠叢中紅一點,惱人春色不須多」,就是運用得法的例子。
著色的步驟大體上有以下幾種方式:先墨後色,先色後墨,色墨交替,墨色結合。
3、潑彩法
這是種以潑墨法為基礎,借用工筆花鳥畫的「撞水」、「撞色」二法,並從西畫中吸取營養而創造出來的新技法。如張大千、劉海粟的潑彩法造詣很高。
4、岩彩法
5、壁畫法
========================================
中國畫使用的顏料有兩在類:一類是礦物質的,如硃砂、赭石、石青、石綠、石黃、白粉、金粉、銀粉等;另一類是植物質的,如花青、藤黃、胭脂、洋紅等。古代畫家用顏色十分講究,常多自己動手製作,原料要地道的,通過研、煉、沉、汰等製作過程,分出深、淺、精、粗,然後選用。古畫礦質顏料多,且製作精良,雖千年以後仍不變色,如敦煌壁畫以及漢墓壁畫,至今仍保持鮮艷的色彩。
現將各種顏料簡述如下:
硃砂:是一種天然汞化物,近代也有人工合成的,遮蓋力強,一般只用原色,以之點秋天紅葉,畫亭台欄桿等。
赭石:雖是礦物,質較輕清,可調和他色使用。在淡彩山水畫中,常作為染山石、樹乾的主色,也用以畫遠山,表示夕陽返照下山峰的色彩。
石青:礦物質,遮蓋力極強。澄汰後,按其質的輕重分為頭青、二青、三青。山水畫只用質輕的二青、 三青,可用於點夾葉或開醒點苔;在青綠山水中用以染突出部位的山石。
石綠:礦物質,遮蓋力也強。澄汰後,分為頭綠、二綠、三綠。頭綠質重色深,山水畫中少用,二綠與三綠在重彩、淡彩山水畫中都廣泛使用。
石黃:礦物質,山水畫中僅用於點夾葉。
白粉:有鉛白、鋅白、蛤粉等品種,青綠山水用它來積染白雲,雪景山水也有用它來染山頭積雪,或用彈灑法表現空中飛雪的。
金粉、銀粉:僅用於金碧重彩的山水畫。
花青:為染料藍靛的製品,在山水畫中使用最廣泛,山石草木都用得上,可與藤黃調出各種色度的綠色,加少量洋紅也能配成紫色。
藤黃:為一種藤本植物的樹脂,有毒不能入口。藤黃單用,易產生火氣,故多調和他色使用。前人畫樹枝用藤黃入墨,有蒼潤之感。
胭脂:為胭脂花的製品,山水畫中只用於染春天的桃花與秋天的紅葉。
洋紅:植物質顏料,最初從國外輸入,故稱西洋紅,現在的鉛管顏料標名曙紅。此外,還有大紅,也屬同類性質。用法與胭脂相同,調入白粉則為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