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說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因為中國受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外國列強的壓迫,中國人民奮起反抗的斗爭,所以說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貳』 如何理解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爭史,探索史
屈辱史:由於統治者的無知,把超過世界1/4人口的大國關在文明世界之外,妨礙了世界文明的進程,因此招致了先進文明的沖擊。不知道「改革開放」把自己融入文明世界,文明的沖突就是所謂「屈辱史」的本質。
抗爭史:以太平天國、義和團為代表的所謂「抗爭」其實就是愚昧落後的民族的一次大表演,對社會、民生的破壞力極強,應該受到嚴厲批判。洋務運動、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變法運動和孫中山領導的驅除韃虜運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然而,洋務運動沒有從制度層面考慮改革因此遭致以甲午戰敗為標志的徹底失敗;最為正確的是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變法運動,但因慈禧為代表的保守勢力過於強大而書生康梁考慮欠佳也歸於失敗;孫中山領導的共和民主運動通過艱苦卓絕的奮斗終於達到了終於達到了「驅除韃虜」的目的,但以三民主義為目標的「恢復中華」則沒有實現。後來的歷史正如康有為所預言,中國不保留一個虛君「共和」就滑入了軍閥混戰境地。最後,其中一派藉助居心不良的洋人勢力,加上善於利用謊言蒙騙民眾,終於取得了相對強勢的地位,占據了中國的大部分領地,然而,國家並未統一,內斗並未停止。至今還有不少民眾在抗爭之中。
探索史:洪秀全試圖藉助西方宗教的一些皮毛口號達到自己當皇帝的目的,給中華大地(特別是南方 地區)造成重大災難後終於自取滅亡。洋務派想通過技術引進而不考慮政治改革終於無果而終。變法立憲派書生意氣,謀略不足,雖然找到了在當時情況下最適合中國進步的道路但免不了失敗告終。民主共和派想模仿美國來建國,但忘了中國有幾千年的君主的歷史原因,去了一個皇帝就冒出了許多爭當皇帝的軍閥,國家無法統一。在百年前,中國最適合的道路還是康梁提出的日本式、英國式的「虛君共和制」,但歷史卻走上了歧途。當然,目前「虛君共和制」已經不再適合了,唯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國了,因為探索百多年後,民主共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任何人想明目張膽當皇帝一定會被打倒,除非你能把黃袍換成幹部服或西裝、把後宮改稱「文工團」之類的稱呼,再加上對內強力壓制、對外卑躬屈膝或許能苟延殘喘一些時日。
『叄』 近代中國人民英勇不屈的抗爭歷史給了你怎樣的啟迪
1、為了捍衛國家獨立,維護民族尊嚴,我們要藐視強敵, 甘赴國難,浴血奮斗,寧死不屈,要進行可歌可泣的抗爭。
2、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有著頑強信念和不屈精神的 民族。為捍衛國家獨立、維護民族尊嚴,近代中華兒女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抗爭。
3、我們當代青年要立志報國,弘揚不屈的民族精神,奮發 進取,立志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肆』 如何理解中國近現代史是一部中國人民的抗爭史
中國近現代史的時間是1840年到1949年。因為中國近現代史的主流和本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的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而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就開始了對外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抗爭和對自己國家內部矛盾的斗爭,其中包括清政府時期對外的抗爭,和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經歷了北伐戰爭(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戰爭(1927-1937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和全國解放戰爭(1945-1949年)四個歷史階段。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共同抗擊侵略者,贏得了抗戰勝利。但1945年,國民黨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經過三年解放戰爭,最終於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政府。所以縱觀整個中國近現代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的抗爭史。
『伍』 中國近百年的屈辱史以及中華兒女抗爭的歷史有哪些
一、屈辱史
1、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的失敗和彌償而告終。中英雙方簽署了「南京條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掠奪土地,對外關稅進行賠償和談判,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失去獨立地位,推動自然經濟解體。
2、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年5月28日,的武裝侵略戰爭包括八大國,包括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和奧匈帝國。
入侵中國的聯合國部隊總數約為5萬人。設備齊全,功率非常大。 1900年8月14日,北京市被徹底摧毀。八國聯軍的任何地方,謀殺,縱火和搶劫!紫禁城,中南海和頤和園有無數珍寶被盜和搶劫!
八國聯軍的總指揮韋德韋斯特後來承認,中國所遭受的所有損失和搶劫的細節將永遠無法被發現,但這一數字將極為重要。 1901年9月7日,由於簽署了「辛丑條約」,中國從此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痛苦。
3、火燒圓明園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占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
3500名英法聯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大火連燒3天3夜,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4、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標志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5、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此後開啟了資本主義浪潮。
二、中華兒女抗爭史
1、楊靖宇
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飢。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
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裡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
2、劉胡蘭
1946年秋, 軍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幹部轉移上山。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這位年僅14歲的女共產黨員,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秘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雲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劉胡蘭烈士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
3、趙登禹
為了有效消滅進攻陣地的敵軍,趙登禹要求部隊待敵進至百米之內,再突然出擊,以手榴彈炸,用大刀砍。由於兩軍混雜,使敵飛機、大炮、坦克無法發揮作用。入夜,趙登禹又利用敵軍警戒疏忽,率部從兩翼迂迴敵人側後,進行包抄襲擊,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死傷甚眾。
戰斗中,趙登禹腿部被炸彈擊傷,但仍裹傷出擊率部眾與敵肉搏相拼。激戰數日,敵人多次攻擊不果,銳氣盡挫,中國軍隊取得喜峰口戰役勝利。喜峰口戰役,共殲滅日軍五六千人,狠狠地打擊了敵軍的囂張氣焰。
4、狼牙山五壯士
在戰斗中他們臨危不懼,英勇阻擊,子彈打光後,用石塊還擊,面對步步逼近的敵人,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地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5位戰士的壯舉,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被人民群眾譽為「狼牙山五壯士」。
5、張自忠
在日軍以重兵對張自忠將軍進行合圍後,為牽制日軍主力造成外線我軍對日軍實施反包圍,張將軍力戰不退,與敵搏殺,最後身中7彈。彌留之際,張自忠將軍留下最後一句話:「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
旋即被日軍殺害,一代名將張自忠壯烈殉國。張自忠將軍壯烈殉國後,重慶成千上萬的人們哭拜英靈,為其送葬。他的部下悲憤地唱著復仇之歌:「海可枯,石可爛,死也忘不了南瓜店!」表示要堅決為張自忠將軍報仇。翌年5月,其部在當陽地區將圍攻張自忠將軍的日軍酋首橫山武彥擊斃。
『陸』 你對近代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有何認識
中國人民抗擊的日本軍國主義,是法西斯世界大戰的主要推手。日本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戰後曾任日本防衛大學校長的豬木正道指出:「希特勒的第三帝國並非純粹的軍國主義國家,而是應該稱之為超軍國主義的極權主義。傳統的軍人貴族的大多數成了對希特勒展開抵抗運動的中心。」他的結論:「把大日本帝國定義為軍國主義是毋庸置疑的。」在豬木正道看來,日本軍國主義的好戰性,較納粹德國更具有典型意義。一部近代日本的對外侵略歷史可資佐證。自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至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軍國主義每5至10年即進行一場對周邊國家的侵略戰爭,用兵之頻繁、規模之巨大,在世界近現代史罕見其匹。對這樣的侵略戰爭史,日本右翼著者卻大言不慚,粉飾為「百年戰爭」。
20世紀20年代,由第一次國共合作發動的北伐戰爭推倒了北洋軍閥統治。日本軍國主義恐懼中國的發展與統一,時任關東軍參謀的石原莞爾預測,「中國國民之民族運動與恢復國權運動實屬自然」。其結果,「統一必定成功,其國力亦將漸次集結」。
日本軍國主義視中國東北地區為「日本生命線」,又將中國東北問題同其世界政策聯結一體,認為該地區「四周有天然地障,自成一戰略據點」「退可保養國力,整頓兵馬,待時機成熟,即可猛然躍起,越過天險,侵入中原」。要與美、英「三分天下霸業」,奪得滿蒙即可奠下「穩固不拔之基礎」。按日本戰爭預算,控制鞍山鋼鐵、撫順煤和油頁岩及林木等財源,每年可「綽綽有餘地提供3億日元」,不僅「可以自給自足,而且還可以支援帝國戰爭」。
基於上述戰略形勢判斷與日本軍部的擴張需求,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地區。侵華戰爭的發動,刺激了日本國內戰爭體制的強化。1936年二二六事件發生,日本國家權力最終落入法西斯統制派軍部手中。軍部再次修改了《帝國國防方針》和《用兵綱領》,通過「五相會議」制定了《國策基準》,規定「根本國策在於國防與外交相配合,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地位的同時,向南方海洋方面發展」。從而確定了全面侵華以及針對亞太地域的北、南並進的侵略國策。
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招致了世界范圍的連鎖反應。其後,日本於1933年退出國聯,1934年廢除華盛頓條約。1936年日、德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及附屬協定書,1937年11月義大利簽字加入。日本軍國主義與德、意法西斯聯手,成為橫跨東西方的最危險的世界大戰戰爭策源地。因此,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從一開始就具有維護世界和平,保衛世界公理正義的崇高意義。
『柒』 結合百年屈辱歷史和百年抗戰歷史,談談你的感悟
做人要敢打,要不怕挨打,要打的堅決、天下是打出來的,何止這一百年始這樣,幾千年來都這樣!
『捌』 如何看待與評價近代中國歷史上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
1、三元里抗英
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軍隊與非官方武裝力量間在廣州市郊外三元里發生的沖突事件。三元里抗英斗爭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禦外敵的愛國精神。
2、虎門銷煙
林則徐是我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在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入侵我國的初期,即鴉片戰爭前的禁煙運動和鴉片戰爭期間以及戰後的反侵略斗爭中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利益,表現了中國人民的英雄氣概,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光輝業績達到他那時代和所處階級所能達到的高峰。
3、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8)如何看待中國百年抗爭史擴展閱讀:
從1840年以來,西方列強開始了對中華民族的侵略,中華民族的反侵略斗爭以失敗而告終。但是卻具有重要的意義:
1、粉碎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近代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和他們在中國的統治,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的圖謀。正是中國人民的英勇無畏的斗爭,給了帝國主義沉重的打擊,才使帝國主義清楚地認識到中國人民是無法征服的。
2、促進了中華民族民族意識的覺醒近代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鼓舞了全國人民反帝愛國的偉大鬥志,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意識,極大地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玖』 中華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1840年,成為首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爭為標志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我們學好這段歷史,必須把握三條主線。
一、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
1840年,英國為了打開中國的大門,悍然發動了鴉片戰爭,古老的、落後的中國在西方堅船利炮面前戰敗了,1842年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此後又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和外國協定關稅,外國取得了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在通商口岸傳教等特權。這些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野蠻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大門,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在抵抗失敗後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和英法俄又被迫簽訂《北京條約》。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尤其是沙俄掠奪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外國侵略勢力伸向中國內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國又發動侵略中國的中法戰爭,清政府又簽訂了《中法新約》,列強取得了在中國修築鐵路的權利。1894年中國又在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賠款達到兩億兩白銀,帝國主義強國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然而帝國主義為了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進一步控制中國,1900年八國聯軍又共同反動了侵華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賠款本息超過10億兩白銀,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
二、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的。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盡管有一些民族敗類,但是清政府和廣大愛國官兵也進行了一些英勇的戰斗,涌現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也出現了前仆後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才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中表現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劉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各地民眾自發抗日,都體現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群眾從未放棄斗爭,帝國主義侵略到那裡,就在那裡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的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了大量的反洋教斗爭。
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兩次大規模農民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以沉重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治的同時,還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
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在中外矛盾加劇的19世紀末,終於引爆了中國人民的義和團運動,他們打擊的對象是外國勢力,到1900年發展到頂點,成千上萬的義和團團眾以血肉之軀和八國聯軍進行了英勇搏鬥,盡管在中外反動勢力的剿殺下失敗了,但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英勇斗爭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政府性。
最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三、中國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濟發展,實現政治進步。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運動,又有新生階級代表,既有地方大員,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到西方的現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世務實的態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承認落後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在歷經浩劫後,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壓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有政治經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辦軍事、民用工業,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洋務運動在中央以弈欣為首,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督撫為首,盡管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是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加劇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在洋務運動中,還出現了馮桂芬、鄭觀應、王韜等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知識分子,為以後的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創造了一些條件。甲午戰爭失敗後中華民族出現了嚴重的民族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
維新派通過辦報刊、建學會、和頑固派論戰,傳播了維新思想,領導了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進了人民的覺醒,盡管不足百日,以失敗告終,但在中國人民救國圖強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後期,洪仁玕提出了《資政新篇》,最早在中國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
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中國走資產階級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台,經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斗爭,終於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但是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中華民族又爆發了愛國的五四運動,以後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確方向,終於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並不斷開創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歷史已經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於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在21世紀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拾』 如何理解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爭史,探索史
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鴉片戰爭後的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主要矛盾:近代中國社會出現了兩對矛盾:即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和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不同,「封建主義」不但包括地主階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還有經濟的、政治的、當權的各種封建半封建的反動勢力以及後來的官僚資產階級。「人民大眾」不但包括農民階級,還有近代新生的無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
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務是:中國人民肩負起了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從此,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不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的革命。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的79年,即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近代中國的歷史表明,要爭取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必須首先進行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革命任務是由社會的性質和社會主要矛盾決定的。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社會的主要矛盾有兩個,一個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一個是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因此,革命的主要對象或主要敵人,一個是外國帝國主義,一個是國內的封建主義。
所以,對外推翻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革命,和對內推翻封建主義統治的民主革命,成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兩大基本任務。
上述兩大革命任務是互相區別又互相關聯的,不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就不能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因為帝國主義是地主階級的主要支持者,反之,不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就不能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因為地主階級是帝國主義壓迫中國人民的主要社會基礎。
由於革命的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不是反對資本主義,所以,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中國的這種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又可稱之為「民族民主革命」,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