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領土面積是多少
中國國土面積為959.6960萬平方公里。
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島嶼岸線1.4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多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陸地同14國接壤,與6國海上相鄰。
中國領土范圍:
1、陸地領土:中國大陸及其沿海島嶼、台灣及其附屬各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其他一切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島嶼(包括釣魚島群島、蘇岩礁),陸地領土約960萬平方千米。
2、海洋國土:渤海全域和黃海、東海、南海的大部分及其可以管轄的專屬經濟區,共約470萬平方千米,其中,南中國海九段線以內的所有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中國領空為領土和領海以上35千米的空域。
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長18400多公里,島嶼岸線14000多公里,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個,其中台灣島最大,約為35989.76平方公里。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公里,陸地同14國接壤,與6國海上相鄰。
3、國土面積:陸地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15,居世界第三位。 東部地區佔10.5%,中部地區佔25.3%,西部地區佔64.2%。 /
4、土地資源:山地320萬平方公里,高原250萬平方公里, 盆地180萬平方公里,平原115萬平方公里,丘陵95萬平方公里(截至1997年)。
(1)中國領土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2016中國國土資源公報》日前發布,從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地質調查、地質環境、國土資源執法、科技與人才、測繪和地理信息8個方面,對2016年國土資源工作進行了全面掃描。
《公報》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全國耕地面積為13495.66萬公頃,2015年全國因建設佔用、災毀、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等原因減少耕地面積33.65萬公頃,通過土地整治、農業結構調整等增加耕地面積29.30公頃,年內凈減少耕地面積4.35萬公頃。
全國建設用地總面積為3906.82萬公頃,新增建設用地51.97萬公頃。2016年,全年開展並驗收土地整治項目13406個,建設總規模為333.73萬公頃,新增耕地17.58萬公頃,總投資618.75億元。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國土面積准確統計數據已完成 將會擇機公布-人民網
2016中國國土資源公報發布-人民網
⑵ 中國領土怎麼來的
地球誕生之日起,經過漫長的歲月,由炎帝之子孫繁衍生息,也是由於你祖先辛勤耕作,抵禦外寇而得來的,所以你要懂得愛國,不要崇洋媚外,要抵制日貨,打倒美帝!你懂嗎
⑶ 中國古代領土是搶來的嗎
中國古代的領土除了征服得來之外,其實大多數是擠佔得來。通過戰爭直接去搶得的土地只是一小部分。
很多人都以為中國古代王朝是通過一系列戰爭搶得了四周民族的土地。但是,一國領土的擴大其實不止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搞種族滅絕這一條路。
中華疆域變遷史
中華疆域變遷史,泛指中華民族(包括漢族與其他相關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疆界的變遷歷史,大致相當於現今中國(含港澳台地區)極其部分周邊地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一個疆域遼闊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從此,盡管也出現過內亂、分裂、民族戰爭和改朝換代,但是以漢族(華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政權實體不僅始終存在,而且統一的疆域范圍越來越廣,最終凝聚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
迄今為止,中國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六、七千處,遍及全國。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後期人類活動的范圍。這些分散的原始氏族和部落,經過長期的戰爭和融合,形成了2個主要的部落聯盟:一是活動於黃河中游的夏人,一是活動於黃河下游的夷人。
以後夏人部落不斷擴展,與東部夷族相融合,成為最大的華夏部落聯盟。
⑷ 中國的領土是哪來的啊
我們的先人拋頭顱、灑熱血,艱苦奮斗開拓的,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守住祖先留下的產業。
⑸ 中國領土的確定
「中原」一詞有狹義與廣義之分。一般指狹義的中原,即專指河南省。廣義的「中原」是以河南為中心,向河南臨近省份的部分地區滲透的一個廣闊區域。《辭源》解釋「中原」雲:「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是河南省。」中原自古以來就是主導整個中華文明發展的核心地域,是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在地。
⑹ 中國領土是怎麼形成的 – 鐵血網
祖宗打出來的。
⑺ 中國領土是怎樣演變的
最開始由黃河流域開始,然後擴張,最後在元朝的時候達到最大。清朝領土也很大,但被侵略,然後演化成現在的領土樣子。
⑻ 中國的疆域是怎樣形成的
完成中原統一之後,統一邊疆、開拓和安定邊疆,進而實現中華大一統的任務至為艱巨。
中國廣闊的疆域是通過歷代王朝的開拓和鞏固而實現的。歷代王朝建立之初,都面臨紛繁復雜的邊疆形勢,所以對中原王朝而言,首先是統一邊疆和開拓邊疆的任務十分艱巨。比如,西漢王朝前期在邊疆經營上就遇到了全方位的挑戰。早在秦朝時已納入版圖、設立郡縣的東南、嶺南、西南以及北方的河套、東北等地區,在秦漢更替之際,重新游離於中央政權控制之外。其中,東南和嶺南的東甌、閩越、南越三國,在漢朝前期雖接受漢朝的宗主地位,向漢稱臣,但其內部事務獨立,區別於內地的同姓王、異姓王這些「內諸侯」,故被漢朝稱為「外諸侯」。而在秦朝時,這些地區已被納入郡縣制的行政管轄體系,分屬會稽、南海、桂林、象郡等。漢初東南邊疆的這種局面實際上是邊疆經營上的倒退。在西南地區,秦朝時曾以成都平原為基地,向西、北兩方面拓展至大渡河以北和岷江上游,據有邛(今四川滎經縣一帶)、笮(今峨邊縣東部)、冉(今松藩縣一帶)等部族地區,向南又修了「五尺道」,從今天的宜賓延伸到雲南的曲靖,並在沿線控制了不少要地和據點,設置了行政機構。但隨著秦朝的滅亡,漢朝在雲貴一帶的行政機構退縮到四川盆地邊緣,漢武帝之前也一直未能恢復對這些地區的行政管轄。在東北邊疆,自戰國後期,「七雄」之一的燕國就已將朝鮮半島北部的朝鮮、真番納入自己的疆域,設置過行政機構,但秦亡後,燕人衛滿割據於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對西漢的東北邊疆構成威脅。在北方和西北,秦朝統一後曾派蒙恬北逐匈奴,收復河南地,重兵守邊,在自己的發祥地隴右一帶,更設立了隴西、北地兩郡,並與西域保持著傳統的交往關系。但秦末漢初中原動盪,匈奴趁機南下,不僅奪取了河南地,而且將勢力伸人河西走廊,同時控制西域諸國,從北、西、西北三個方向形成對漢朝的戰略包圍。
⑼ 現在中國的版圖在歷史上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中國,是屹立在亞歐大陸的東方大國。自從秦朝以來,中國的國力就長期位居世界前列,其疆域面積也是世界最廣的國家之一。在清朝鼎盛時期,中國的疆域面積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後來在近代不斷喪失領土,到今天中國依然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位居世界第三或者第四。那麼,中國的疆域是如何形成的呢?小編進行了一個簡單的介紹。
一,漢地的統一和鞏固
漢地這個詞,是清朝時期稱呼漢族的聚居區,也就是當時的漢地十八省。今天我們將這一個地區稱為“內地”、“華夏”,其面積大約為400萬平方公里。漢地是中國的核心區域,是古代東亞大陸最集中的農業生產區,因而能夠集中大量的人口。不過在先前時期,漢地地區並沒有得到統一。夏朝就活動在河南、山西一帶;商朝的范圍基本位於黃河中下游;而周朝的土地也基本位於黃河流域。
清朝鼎盛時期,中國擁有領土面積1300多萬平方公里。這個數字維持了100年,到了後期還剩下1100萬平方公里。在清朝末期,清朝成為了中國近代化的最大阻礙,因此推翻清朝勢在必行。然而日本等國卻開始重新拿起“華夷之辨”來大肆宣傳,試圖瓦解中國。孫中山等革命人士初期也受到日本的影響,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後來,孫中山也意識到這個口號的局限性,因此又提出了“五族共和”。從辛亥革命到北洋軍閥建立,五族共和成為了當時的主流思想。1912年,清帝退位,宣布“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使得中華民國得以合法擁有清朝土地遺產,同時也粉碎了西方企圖分解中國的陰謀。
⑽ 國家的領土是怎麼來的
國家領土是領陸、領水、領空、底土。非沿岸國船舶能否通過多國河流的問題由有關沿岸國協議決定。國際河流通常由沿岸國組織委員會進行管理。通航水道由所屬沿岸各國自行管理。
領土主權:國家在確定的領土范圍內行使主權,包括對領土范圍內的一切人物事行使管轄權和對領土內的資源享有永久的所有權,這就是國家的領土主權。
領土的取得:
1、先佔:國家佔領了一塊無主地,並在其上建立了「有效佔領」,就是在法律上取得的該地的主權;
有效佔領:一是佔領者以取得國的名義實行佔有,對該地移民定居;二是在該地建立行政管理機構,宣布主權,並行使管轄權力。
2、時效:指佔有他國的靶場土地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受干擾的佔有而取得該土地的主權。
3、割讓:是指一國根據條約把部分領土主權轉移給另一個國家
4、征服:是指戰爭結束後戰勝國把戰敗國滅亡而兼並其領土的行為。
5、添附:是指領土因自然狀態的變化或人工力量而增添的新部分
領土的變更
1、交換領土:為了便於邊境管理和適應當地的歷史條件,有關國家在自願基礎上交換其部分領土這是符合國家主權和民族自決權的原則的。
2、全民投票:在爭議地區進行全民投票以決定該地主權的歸屬。
3、收復失地:國家為必得其對某些領土的歷史性權利而收回被他國侵佔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