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前十房地產開發商的優點在那
整體實力雄厚,抗風險能力相對強
開發樓盤多,樓盤整體設計、戶型設計、景觀設計更科學、合理、實用
建築質量相對較高
2. 中國十大房地產開發商都是誰 你知道嗎
中國十大房地產開發商都是誰你都知道嗎?想必你一定買過他們的房子。
1.萬科
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84年5月,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專業住宅開發企業。2010年公司完成新開工面積1248萬平方米,實現銷售面積897.7萬平方米,銷售金額1081.6億元。 營業收入507.1億元,凈利潤72.8億元。
萬科認為,堅守價值底線、拒絕利益誘惑,堅持以專業能力從市場獲取公平回報,是萬科獲得成功的基石。公司致力於通過規范、透明的企業文化和穩健、專注的發展模式,成為最受客戶、最受投資者、最受員工、最受合作夥伴歡迎,最受社會尊重的企業。憑借公司治理和道德准則上的表現,公司連續八次獲得「中國最受尊敬企業」稱號。
萬科1988年進入房地產行業,1993年將大眾住宅開發確定為公司核心業務。至2010年末,業務覆蓋到以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大城市經濟圈為重點的46個城市。
2.保利
保利房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2年,是中國保利集團控股的大型國有房地產企業,也是中國保利集團房地產業務的主要運作平台,國家一級房地產開發資質企業,國有房地產企業綜合實力榜首,並連續四年蟬聯央企房地產品牌價值第一名,2009年,公司品牌價值達90.23億元,為中國房地產"成長力領航品牌"。2006年7月,公司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2009年獲評房地產上市公司綜合價值第一名,並入選"2008年度中國上市公司優秀管理團隊" 。2009年公司實現銷售簽約433.82億元。截至2010年一季度,公司總資產已超千億。
2002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後,公司開始實施全國化戰略,加強專業化運作,連續實現跨越式發展。目前公司已完成以廣州、北京、上海為中心,覆蓋24個城市的全國化戰略布局,擁有81家控股子公司,業務拓展到包括房地產開發、建築設計、工程施工、物業管理、銷售代理以及商業會展、酒店經營等相關行業。
3恆大地產
恆大集團(3333.HK)是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以住宅產業為主,集商業物業、旅遊綜合體、體育及文化產業於一體的特大型企業集團。公司總資產1790億元,員工3萬余名,92%以上工程技術及管理人員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
恆大集團是中國規模最大、銷售面積最多的龍頭房地產企業,目前在廣州、上海、天津、重慶、深圳、沈陽、成都、長沙、太原、武漢、濟南、鄭州、石家莊、合肥、南京、長春、南昌、貴陽、西安、海口、昆明、蘭州、呼和浩特、啟東、銀川、南寧、哈爾濱、烏魯木齊等3個直轄市及25個省會級城市設立分公司(地區公司),在中國100多個主要城市擁有大型住宅項目200多個,覆蓋中端、中高端、高端及旅遊地產等多個產品系列。2011年,恆大銷售804億元,納稅89億元。
作為中國精品地產的領導者,恆大開發的樓盤在中國十大房地產企業里價格最低、品質卓越,性價比高,被中國很多老百姓譽為「民生地產」。十多年來,恆大還為中國慈善公益事業捐款超16億元,連續五年獲得國家民政部頒發的「中華慈善獎」。
4.中海地產
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外發展」或「本公司」)於一九七九年在香港注冊成立,是中國最大建築聯合企業——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在香港的控股子公司。一九九二年八月,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首開中資企業以香港本地業務資產直接上市之先河。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十日,中國海外(0688.HK)正式獲納入為香港恆生指數成份股。
公司自成立以來,憑借銳意進取的精神和科學嚴謹的管理,一直致力於專業化與規模化發展。核心業務為房地產開發和銷售,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長春、南京、西安、中山、佛山、珠海、蘇州、寧波、重慶、杭州、青島、大連、沈陽、天津、濟南、長沙、南昌、武漢、廈門、煙台、吉林、銀川、呼和浩特、桂林、合肥、南寧、蘭州、香港、澳門等34個城市和地區成功投資開發了眾多暢銷的精品樓盤。此外,本公司還涉及與地產有關的物業投資、物業管理、以及建築設計業務等。
5.綠地地產
綠地集團的品牌標識以「綠地」的英文縮寫「G」作為造型依據, 設計成房屋和綠樹的圖樣。表明綠地集團以房地產業為主營業務,同時熱心公益投資城市綠化的發展格局。房屋和綠樹所形成的參天大樹的造型形象喻示綠地集團不凡實力和穩健發展。
綠地集團創立於1992年7月18日,至今20餘年來,始終堅持「綠地,讓生活更美好」的企業宗旨,做政府所想、為市場所需,通過產業經營與資本經營並舉發展,已形成目前「房地產主業突出,能源、金融等相關產業並舉發展」的產業布局,在2013中國企業500強中位列第55位,2014年世界500強企業中名列268位。
綠地集團房地產主業開發規模、產品類型、品質品牌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特別在超高層、大型城市綜合體、高鐵站商務區及產業園開發領域遙遙領先,目前建成和在建超高層城市地標建築23幢,其中4幢高度位列世界排名前十,房地產開發項目遍及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80餘個城市,在建面積超過6500萬平方米。綠地集團緊跟經濟全球化趨勢,穩健、全速推進海外拓展步伐,目前已成功進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德國、西班牙、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四大洲九國十三城,力爭成為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全球化經營領跑者。
6.龍湖地產
龍湖地產有限公司(香港聯交所股份代碼:960),創建於1994年,成長於重慶,發展於全國,是一家追求卓越、專注品質和細節的專業地產公司。集團總部設在北京,現有員工7300多人,業務領域涉及地產開發、商業運營和物業服務三大板塊。公司於2009年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經過十幾年的潛心發展,龍湖形成了集投資規劃、開發建設、商業管理和物業服務為一體的全過程運作能力和系統、高效的多業態綜合開發能力,產品覆蓋了普通住宅、寫字樓、高層公寓、花園洋房、別墅、綜合商業及大型城市綜合體等多種業態,每一種業態都擁有城市標桿性的代表作品。
7.綠城地產
綠城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城)是中國知名的住宅物業開發商之一,以優秀的房產品質量占據行業內的領先地位。綠城於1995年1月6日在浙江杭州注冊成立,2006年7月13日,「綠城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股票代碼:3900),綠城為其全資子公司。
歷經18年的發展,綠城擁有100多家成員企業,4400多名員工,已進入包括中國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重要城市、北京及其他省會城市在內的50多個城市,並取得了持續增長的經營業績,在國內房地產市場中名列前茅。從2004年開始,綠城連續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中國指數研究院聯合評為中國房地產企業品牌價值TOP10,中國房地產企業綜合實力TOP10。
8.華潤置地
華潤置地有限公司(HK 1109)是華潤集團旗下的地產業務旗艦,是中國內地最具實力的綜合型地產開發商之一,從2010年3月8日起香港恆生指數有限公司把華潤置地納入恆生指數成分股,成為香港藍籌股之一。截止到目前,華潤置地已進入中國內地39個城市,正在發展項目超過70個。華潤置地以「品質給城市更多改變」為品牌理念,致力於達到行業內客戶滿意度的領先水準,致力於在產品和服務上超越客戶預期,為客戶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5-10-23,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更多房產資訊,政策解讀,專家解讀,點擊查看
3. 現在全國的房地產是個什麼樣的狀態
當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狀況怎樣?
目前 2004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房地產業景氣指數隨著房價的持續高漲而呈現走高的趨勢。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竣工面積、土地開發面積、新開工面積等指標增幅都有較大回落,政府對土地資源的控制,導致人們對土地這種稀缺資源的升值預期空前高漲,無論出於投資或自住,業主都樂意盡快掏錢購買。
2006年1-7月中國房地產開發綜合景氣指數為103.51,房地產開發投資指數為101.52,土地開發面積指數為100.99,銷售價格指數為109.54。
2006年1-7月中國完成開發土地面積12731.1萬平方米,與2005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1.8%,全國完成購置土地面積18520.1萬平方米,與2005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8%。
2006年1-7月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為9411.5億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24%,中國東部地區房地產投資額為6125.6億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20%。中部地區的房地產投資額為1621.6億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35%。西部地區的房地產投資額為1664.3億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30.1%。
2006年全國土地交易價格指數(工業倉儲用地)第一季度的價格指數為104.5%,而全國土地交易價格指數(商業、旅遊、娛樂用地)第1季度的價格指數為107%。
2006年1-7月商業營業用房投資完成額為1126.7億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15.6%。辦公樓投資完成額為413.4億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13.6%。
隨著以美式摩爾為代表的大型綜合購物中心落戶北京、深圳等大中城市,中國零售業全面對外開放,幾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已經或計劃建設大型的購物中心,這就為商業地產商的發展留下了巨大市場發展空間。商業地產作為一種不同於傳統的商鋪租賃形式、以全面融合地產業與商業為特色,正悄然成為房地產市場的新寵兒。中國商業地產將掀起新一輪的投資熱潮,商鋪地產、購物中心地產、酒店地產、寫字樓、工業地產都將成為未來商業地產投資的亮點。
你對中國房地產業目前有什麼看法? (論述)
一、當前房地產面臨的問題不是有風險,而是風險應該由誰承擔
房地產業是市場風險很高行業。除了一般認為的資本密集,建設周期長等原因之外,風險主要來自於其價格的特殊形成機制。房子價格和其他產品不同之處就在於,其價格並非主要由成本和效用決定,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由級差地租決定。同樣的房子,建在北京鬧市區和建在遠郊區縣,其建築成本和實際功能不會有多大區別。有區別的是級差地租。
級差地租的客觀依據不過是一種社會約定。今天這個房子的某種特點為社會承認,它就很值錢。明天社會不承認這種特點了,它就不值錢。從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香港的房價6年間跌去了65%。為什麼?因為當初大家都對香港的經濟和香港的房價充滿樂觀的預期,而現在人們的預期正相反。房子還是那些房子,人口還是那些人口,甚至社會收入水平也變化不大。僅僅是人們的社會預期改變了,房價就大跌了。也就是說,我們根本用不著去討論房地產業有沒有風險的問題。只要是市場經濟,這個風險在這個產業中是必定客觀存在的。
風險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需要討論的真正問題並非是有沒有風險、風險大小的問題,而是這個風險應當怎樣配置、應當由誰來承擔的問題。無需質疑的一個結論是,這個產業、這個市場的所有參與者都應當承擔相應的風險。這個參與者可能包括資金供應者、開發商、建築商以及購房者。
開發商當然應當為自己的投資行為承擔相應的風險。怎麼承擔呢?市場經濟有個約定,就是通過自有資金的比例來承擔。一般說,假定人們估計到售出之前,現實的市場房價與總投資相比最多下跌30%,那麼開發商就至少應當提供總投資30%的自有資金。如果資金提供者估計最多跌30%,結果跌了40%,那麼這10個百分點的誤差就得由資金提供者承擔。購房者也有相應風險。房貸中銀行對購房者提供的按揭比例就是風險的分割線。按照國際經驗和市場規則,房產開發過程中價格下跌的第一風險承擔者就應當是開發商。這沒有什麼疑義。我國一些開發商的自有資金比例過小,總投資中銀行貸款、佔用建築商和購房者的資金比重過高,這實際上就把應當由自己承擔的風險轉嫁到了銀行、建築商以及購房者頭上。實際上,建築商和購房者的資金很大部分也是來源於銀行。在這樣的情況下,房地產業的固有風險就被不適當地過多配置在了銀行頭上。
二、我國房地產業資金供給的物質基礎是存在的,關鍵是資金的供求渠道需要調整
建一定量的房子,就需要一定量的資金去周轉。這個資金需求量不會因為由銀行還是其他投資主體來提供而變化。我們得明確一個基本判斷。我國滿足房地產業現在發展規模的資金供給是充分的,這個物質基礎是客觀存在的。在我們現在的社會經濟運行中,並不存在資金供給短缺的問題。資金的供給和資金需求都同時存在,問題只在於供給和需求由誰來連接、通過什麼樣的渠道和方式連接。
除了開發商提供自有資金外,通過債權方式融資是房地產業發展的規范、合理方式。房地產業的開發商必須借錢,而且要很大規模地借錢。這不需要質疑。
銀行是市場經濟下連接貨幣資金供給和需求雙方的傳統渠道之一。但銀行資金的最大特點是必須首先追求流動性和安全性。市場經濟的常識可知,債權的風險小於股權,債權中通過銀行的信貸資金風險小於直接上市的債券。在資金供求連接的各種方式和渠道中,銀行資金的風險承受能力是最小的。人們把錢存到銀行而不是買股票和債券,追求的就是這種風險性較低的特點。這是銀行所能提供的資金的天然特點。如果最追求安全性的銀行資金成為了風險極大的房地產業投資的主要構成部分,那好比是讓賣騾子的人和買馬的人做交易。雙方的要求不對接。
有供給,也有需求。我們的問題是供給缺乏流動到需求流域的現實渠道。那麼應當怎樣對接呢?筆者認為,除了開發商的自有資金外,下一個梯次是有實力、有信譽的大開發商直接或者通過銀行到公開資本市場上發行短、中期項目債券。債券投資者根據不同的收益預期承擔不同的風險。
發債不是每家開發商都能做到的。比如在中小城市建設中就很難讓那裡的開發商到全國市場去發債券。而且並非所有投資者都願意承擔企業債的風險。再下一個合理梯次是銀行做中介去「製造」金融品種。銀行把資金貸給開發商以後,把若干項目的債權「打包」在債市上賣掉。這樣一來,銀行資金的流動性、安全性要求得到了滿足,投資者的風險也得到了分散。再下一個梯次才應當是銀行提供的直接融資,或者通過預售從購房者那裡獲取的融資。
三、解決中低收入者住房問題不是銀行和房地產開發商的責任,社會公平應當更多依靠財政政策而不是貨幣政策來調整
目前有個說法是,很多中低收入者買不起房,而開發商建造的大量「豪宅」閑置賣不掉。所以應當調整銀行資金投向,通過利率等貨幣杠桿鼓勵房地產業更多地開發經濟適用房,同時為中低收入者購房提供優惠政策支持。
政策什麼時候都不應當否認或者忽略住房問題上的社會公平取向。但解決中低收入群體住房的公平性政策不應延伸到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中來。銀行是企業,開發商也是企業,他們面對的是市場。解決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不是銀行或者開發商等市場化的企業該管的事。在這個領域中,我們就要強調和完善市場化的游戲規則,不能把公平的政策取向也加進來。
應當明確,在市場經濟下,貨幣政策的主要職能是調整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調整公平的主要杠桿是財政政策。解決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就應當更多採用財政政策,如貼息、貼租等。例如,城鎮中人均收入低於某一個水平的家庭購房時可以由政府貼息。如果有些特困家庭,政府貼息也買不起,那怎麼辦呢?可以採取政府貼租的方式。採用這樣的政策,我們才能把政策和市場發育分開。不應讓調整公平的因素參與到正常的市場交易中來,否則就會扭曲真實的競爭形勢。
有個問題特別值得辨析清楚。與我們的城市化目標相比,在目前所有的住房資源中,如果把存量住房資源也包括進來,究竟是「豪宅」的比重過大了呢?還是低檔住房的比重過大了?拿迫切需要住房的最低收入人群和最昂貴的閑置豪宅相比,永遠找不到市場出路。
在「田忌賽馬」的故事中,你用100種數學模型模擬,田忌的上、中、下三種馬也賽不過對手。但田忌確實就是三比二贏了。怎麼贏的呢?用系統的眼光、資源優化的眼光看問題贏的。在市場經濟下,200平方米的豪宅是怎樣賣出去的呢?是住160平方米高檔公寓的人賣掉公寓買走了豪宅,住120平方米的小老闆把中低檔公寓賣掉買走了160平方米的高檔公寓,住90平方米普通居民樓的住戶賣掉現住房買走了120平方米的中低檔公寓,住60平方米的普通單元房的居民賣掉了較小、較遠的單元樓房買走了90平方米較近、較大的住房。住30平方米平房院的人賣掉平房買走了60平方米的單元樓房,最後沒有住房的外地進城務工經商人員買走了30平方米的平房院。200平方米的豪宅實際上是被「分割」地賣掉的。解決昂貴豪宅與中低收入缺房戶之間矛盾的方法並非就是拆掉豪宅建廉價房,或者給中低收入者補貼到他們買得起豪宅。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住房存量資源的流動性太差,二級市場迄今沒有發育起來。上述合理的資源配置方案就無法真實地通過市場交易自發地實現。沒有二級市場以至居住權流通的三級市場,我們就不能建立存量資源向下流動的梯次,住房的增量資源也就不能在市場上順暢消化。
我們不應當把城市化目標退回到計劃經濟時代建「工人新村」的水平。世界各國的經驗,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需要依靠政府補貼解決住房問題的人群不會超過10%。絕大部分人群是靠市場解決住房問題的。
四、盲目投資應當抑制,但當前房地產業發展應當慎提「過熱」
目前有些地方確實存在著對房價前景的過度樂觀預期,由此出現了一些盲目投資的趨勢。但這是局部性問題,不是全局性問題。對當前房地產發展應當慎提「過熱」。
說「過熱」應當有個理由。也就是和什麼比是「過」熱。
我們先和需求比。
目前據說存在著上億平方米的閑置商品房賣不掉。有人以此為據,說供大於求,因而是過熱。那我們估計一下,不算農村進城經商務工人員的住房需求,單說現在的城鎮居民,我們假定有20%的城鎮家庭有改善住房的要求。20%的估計肯定不「冒」。我們再假定要求改善住房的這些家庭只是想增加20平方米的住房。增加20平方米也不是個很高的要求。20%的城鎮家庭是多少戶呢?是2700萬戶。2700萬戶,每家增加20平方米的現實需求是多少呢?是5.4億平方米。
人們從自己身邊經驗中就可以判斷,這個需求是客觀存在的,是現在就買得起、或者在住房信貸的幫助下買得起的需求。這個問題的另一種提法是,我們現在有超過5.4億平方米的商品房閑置嗎?
我們再和實物層面的供給能力比。
「過熱」的可能表現形式之一是貨幣投入遠遠超過某一領域的實物可供量。需求超過實物可供量就會導致物價膨脹。我國過去曾經遭遇過的惡性通貨膨脹大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問題是,我們現在的磚瓦灰砂石或者主要建材出現供給短缺了嗎?
我國目前的物價變動水平才是0.3%左右的微弱正增長。這個物價總水平的最大危險不是膨脹,而是回到剛剛走出的負增長區間。
我們再和貨幣供應量相比。
一個產業過度佔用資源,從而使其他產業發展受到抑制,這也可稱為「過熱」。但迄今房地產業佔用的資金量導致了其他產業資金短缺了嗎?沒有。導致實際利率或者民間利率遠高於名義利率了嗎?也沒有。這是我國房地產業發展與90年代初期相比的一個最明顯區別。
實際上,銀行的巨額存差仍是我們在金融領域的主要擔心所在。2003年以來資本市場的普遍預期是什麼呢?是在目前的低利率水平上進一步降息。
我們再把銀行資金和房地產實物資源的市場價值做個比較。
在發達國家或者地區,人們買房用按揭的歷史已經很長。因而在那裡,在全社會房產資源的產權中有一個相當大的比重實際上是銀行的債權。比如說,全社會所有住房的總市值中有40%、50%甚至更高的比重實際是通過「按揭」方式從銀行借的錢。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上住房價格的些許變動就可能給銀行帶來巨大的風險。
中國有這樣的情況嗎?沒有。我們的房貸才剛剛起步。絕大部分存量房產的所有者並不欠銀行的錢。目前銀行擁有債權的住房不過是最近幾年銷售或者開發的一些新房。與已經「入市」的銀行資金相比,我國房地產領域中的資產信用可以說是全世界最高的。
這可以用前面我們所舉的銷售豪宅的例子來說明。在那個例子中,如果我們假定所有現住房都不欠銀行錢,那麼購房者需要向銀行借的總債務不會超過200平方米的價值。而銀行這200平方米住房貸款對應的實物資產是多少呢?是200平方米的豪宅加160平方米的高檔公寓,加120平方米的中低檔公寓,加90平方米的普通居民樓,加60平方米的普通單元房,再加30平方米的平房院。有這樣倍加的資產信用,銀行的風險真的很大嗎?進一步說,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究竟是銀行貸款規模已經超過了信用保證的規模了呢,還是大量的資產信用資源被閑置了呢?
因此筆者建議:一,盡快地發展和完善二級市場,讓存量資源加入流通。二,讓計劃經濟的思路和那些利用市場發育不足「尋租」牟利的理由離我們遠一些。
4. 中海地產這個開發商怎麼樣
中海·學府公館(品牌篇)
價值點1:最實力——背景雄厚
中海地產,中海全稱是「中國海外」, 是中國內地第一家房地產開發企業。1979年成立於香港,是國資委直屬「中」字頭大型央企,是改革開放初期,當時的國家建工總局(國務院部委,中建集團前身)支援香港建設成立的,所以叫「中國海外」,是香港最大的承建商,在香港的地位非常高!
中海的母公司您肯定聽過,是「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中建),2015年財富世界500強排名第37位(中冶集團世界第280名、北大方正在國內都排不上前100,泰達在國內才第429名,不是一個檔次),在中國所有央企中排名第三,僅次於中石化和中石油;央企意味著社會責任和承諾兌現力度,絕不會忽悠咱老百姓;
價值點2:最經驗——業界宗師
成立至今,中海已經有36年開發歷史,我們在包含倫敦、香港、澳門在內的全球51座主流城市開發了超過300個精品項目1000億!中海的開發理念就是「主流城市、主流地段、主流產品」。
所以,咱現在買房銀行按揭、看看樣板間啊等等,這些您所知道的模式都是由中海開創的,堪稱業界的一代宗師,比中國國內任何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的成立時間都早,1988年內地第一塊國際招拍掛的土地就是中海拍的,開啟了中國房地產歷史新紀元!
在1998年內地才放開商品房市場,而那時中海都已經有20年開發經驗了!比萬科都要早10年(中冶置地2007年才拿到房地產經營許可,北大資源剛成立兩年,根本不是一個檔次)。
中海地產成立以來,創造了中國房地產業的十項第一
中國內地第一家開發房地產(1979年)
中國藍籌地產企業榜首(2004年至今)
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第一
第一個引入「物業管理「概念」(1991年)
第一個採用產品說明書(2002年)
第一個市值超過1000億的房企
第一個發明樣板間(1990年)
第一個引入空中花園與入戶花園(2001年)
第一個引入銀行按揭購房模式(1990年)連續12年品牌價值第一
價值點3:最品牌——兩個「第一」
剛才給您講中海背景雄厚、歷史悠久,舉個例子!1992年,中國內地剛成立股票交易市場的時候,中海已經在香港上市,是第一家以香港業務上市的央企,是全國第一家市值超過1000億的房企!二十多年來,一直保持內地房企的市值第一,而且2007年,和工商銀行、中石化、中國移動同批入選香港恆生指數成分股(藍籌股)。如果您炒股的話一定知道,恆指藍籌股是什麼概念!如果您有在證券、投行、地產工作的朋友,可以問一下中海在業界、資本市場的地位,絕對是有口皆碑!如今中海旗下有五家上市公司,都是在香港上市,包括中海物業,如此實力的背景,資金鏈不會斷、產品受百姓認可,絕對是你放心置業的最強保證!
品牌意味著實力和信譽,咱買個東西,都講究個品牌,何況是幾百萬的房子呢,大品牌的房子說白了就是買了放心,有口碑,有面子!中海地產2015年品牌價值高達397億,也就是說光中海這個牌子、商標,就值400億!品牌價值連續12年穩居中國房地產品牌價值第一名,遠遠高於萬科、恆大、融創等企業!這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和中國指數研究院聯合發布的權威排名,至今發布了12年,而中海連續12年都是第一!
價值點4:最專業——工科中海
最專業的開發商:中海隸屬中國建築總公司,以建築工程起家,是最懂建築的開發商,「全世界6座迪士尼樂園中,就有1座是由中海在香港承建;全球十大經典建築之一的香港國際機場,同樣出自中海之手。
中海還承建了世界第八大奇跡的迪拜棕櫚島、歐洲第一高樓的俄羅斯聯邦大廈、廣州新白雲機場等,在世界各地都有我們打造的地標建築,建築技術始終保持在業內領先的水平!在業績素有「工科中海」的美譽!
同時還創造了房地產歷史上的很多個第一!我們也是中國內地第一個成立物業管家公司的地產商,被譽為中國第一管家
5. 融創中國是一家怎樣的開發商呢
融創中國成立於2002年,相對於其他房企比較年輕,創始人是孫宏斌。起初做的是高端物業,後來定位高端住宅。
融創近年來發展迅猛,2017年斥資632億收購了萬達的部分酒店和文旅項目,同時以年3620.1
目前在廣州的項目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融創御園,一個是和合景泰富聯合開發的品質大盤—雲溪四季。
6. 中國十大房地產開發商分別是
2018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500強榜單前三強仍由恆大、碧桂園、萬科占據。
其中,恆大集團繼續位列榜首,碧桂園、萬科分列榜單第二、三位。融創、保利、中海、龍湖、新城、華潤和富力分列四到十位。
與上一年的測評相比,十強房企除了個別名次調整,總體基本保持穩定。其中,融創藉助其收並購優勢、充足的可售貨源、良好的項目品質位列榜單第五名,較上年上升了3個位次。
在20強中,萬科、碧桂園、保利、綠地、中國海外、龍湖、富力、華潤、金地、世茂等10家企業連續10年排名進入前20,品牌實力保持強勁。
從近十年500強測評成果來看,百強變動相對較大。其中,有25家企業連續10次進入百強;入百強次數達9次的企業數量為4家;入百強次數為8次的企業數量為8家;入百強次數為7、6、5、4、3、2次的企業數量分別為10、11、11、5、8、15家;另外有12家企業首進百強。
7. 中國的房地產開發商為什麼房子都建不好
經濟發展越來越快,全國各地的城市建設也如火如荼的進行著,這少不了要建橋修路蓋房子。中國建大橋、修公路、鐵路的等大工程在世界上都是非常有名的,幾家出名的建築公司經常出現在國家的大工程名單里。中國發展速度的快,也是因為中國的建設快,從而拉動經濟增長。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城鎮化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到城市中,這就需要更多的住房。於是房地產的發展與中國經濟息息相關,兩者融合在一起了。政府財政需要靠賣地收入來發展經濟,建樓房,買賣商品房帶動人民就業和經濟消費。
現在是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套房子,有一套房子才有個家,走出去才不被別人看低。年輕人結婚論嫁,也要賣房子,婚房在丈母娘眼中看得是最重要的。於是需求多了,房子就越建越多,房價也越來越貴,再加上炒房團的加入,買房子已經是貧困老百姓不敢想的事情。高房價下,幾輩人的積蓄都拿來買房子了,可買了房子還不省心。
全國各地經常發生房地產開發商修的房子存在質量問題,不是房屋開裂,就是廁所漏水,還有一些用料問題,造成嚴重的質量問題。還有些開放商在賣房的時候,故意隱瞞問題,欺騙消費者,等交房時才發現偷工減料、面積縮水的情況。就算打官司,問題也是遲遲無法解決,相關的政府部門也放鬆監管。最後苦的是弱勢的平頭老百姓!
其實房子出現質量問題,一是施工方沒有按標准實施房屋建設,二是相關的政府部門監管不到位,這是主要的原因,為什麼一直遲遲解決不了呢?可見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必須在嚴厲的監督下,這樣的問題才能避免發生!
8. 港龍中國的房子怎麼樣
港龍中國現在發展的不錯,屬於國內大型綜合性房地產開發商。我們家關注港龍中國很久了,我很喜歡港龍的設計風格,所以打算遇到合適的就買了。對於周邊⌄環境還有配套設施,我相信這樣注重細節的品牌一定會做的很好,總的來說港龍中國的房子還是非常值得購買的。
9. 中國房地產開發公司排名前十的是哪些
中國房地產公司十強:
1·萬科地產( 始於1984年,高新技術企業,中國最大的專業住宅開發企業之一,全球200家最佳中小企業,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2·萬達地產( 萬達集團旗下,中國商業地產行業的龍頭企業,全國性大型商業地產投資及運營商,大連萬達商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 )
3·恆大地產( 國內在建工程面積最大.進入省會城市最多房地產企業之一,十大房地產品牌,著名品牌,恆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