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的時辰是怎麼排列的子時代表幾點到幾點亥時代表幾點
時辰排列順序為:子 、丑 、寅 、卯 、辰、巳 、午、未、申 、酉、戌、亥。
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
按照現在的24小時制,每個時辰代表的時間如下:
子時:23:00~24:59
丑時:01:00~02:59
寅時:03:00~04:59
卯時:05:00~06:59
辰時:07:00~08:59
巳時:09:00~10:59
午時:11:00~12:59
未時:13:00~14:59
申時:15:00~16:59
酉時:17:00~18:59
戌時:19:00~20:59
亥時:21:00~22:59
(1)中國古代時間怎麼排擴展閱讀:
時辰與養生
在中醫理論中,不僅四季的變換是一個完整的循環,有一套相應的養生理論,一天24小時也是如此。由於古人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因此這套養生之法又被清代養生家尤乘稱為「十二時辰無病法」。
中醫認為,人體內的經氣就像潮水一樣,會隨著時間的流動,在各經脈間起伏流注,且每個時辰都會有不同的經脈「值班」。如果能夠順應這種經脈的變化,採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達到良好的養生效果。
亥時(晚9~11時),為三焦經當令。「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讓身體有一個好的起點,就要從此刻擁有好的睡眠開始。對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難問題,但不管採取什麼方式,盡量在晚上11點半前進入睡眠狀態。
子時(子夜11~凌晨1時),膽經當令。這段時間正是中醫養生中特別強調的「子覺」時間。《黃帝內經》里,「凡是十一藏取決於膽」講的就是人體內有11個臟器都依賴膽經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夠優質的睡眠以保膽經獲得充足的能量。
丑時(凌晨1時~3時)為肝經當令。靜心養氣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別指出的是,某些年輕一族如在這個時間喝酒,將會對肝造成極大的損傷。
寅時(凌晨3時~5時),肺經當令。按照中醫理論,寅時是人體陽氣的開始,也是人體氣血從靜變為動的開始,必須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擾。
卯時(早晨5~7時),大腸經當令。早起不貪睡,晨起首先活動四肢筋骨,打太極拳,叩齒摩面或雙手扣後腦,做「鳴天鼓」。
辰時(上午7~9時),胃經當令。活動後喝一杯開水,用木梳梳發百遍,然後洗漱。早餐應該清淡,要吃飽。飯後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強度鍛煉。
巳時(上午9~11時),脾經當令。開窗通風後,可從事腦力活動,但要注意勞逸結合,讓眼睛得到及時的休息。
午時(上午11時~午後1時),心經當令。這是午餐時間,除要營養豐富,葷素搭配外,建議可以喝點湯,菜要少鹽。酒可喝但不能醉。飯後宜睡半小時,不要過多。
未時(午後1~3時),小腸經當令。午睡後可做少量和緩的運動,喝一杯茶。
申時(午後3~5時),膀胱經當令。這是最好的學習時間,記憶力和判斷力都很活躍。除用腦學習外,要注意多喝水。
酉時(午後5~7時),腎經當令。這是腎虛者補腎的最好時機。晚飯宜吃少、清淡,可以喝點粥。
戌時(晚7~9時),心包經當令。准備睡眠,睡前要靜心養氣,用冷水洗臉、溫水刷牙、熱水洗腳,睡宜採取右側卧位。
總之,這種養生法的核心就是順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重點睡好子午覺,以此達到養生的目的。
⑵ 中國歷史年代時間及排列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贏政)統一六國,之後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漢高祖(劉邦)->漢文帝->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公元220-280 年劉備、曹操、孫權爭奪天下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東晉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
宋朝--公元960年,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南宋(趙構)(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
⑶ 古時的時辰如何排列的
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解釋]
1.舊時計時的單位。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2.泛指時刻或時間。
時辰 相等於現在的時間 配上的動物及原因
子 下午 11 時正至上午 1 時正
鼠 鼠在這時間最躍。
丑 上午 1 時正至上午 3 時正
牛 牛在這時候吃完草,准備耕田。
寅 上午 3 時正至上午 5 時正
虎 老虎在此時最猛。
卯 上午 5 時正至上午 7 時正
兔 月亮又稱玉兔,在這段時間還在天上。
辰 上午 7 時正至上午 9 時正
龍 相傳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
巳 上午 9 時正至上午11時正
蛇 在這時候隱蔽在草叢中
午 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
馬 這時候太陽最猛烈,相傳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
未 下午 1 時正至下午 3 時正
羊 羊在這段時間吃草
申 下午 3 時正至下午 5 時正
猴 猴子喜歡在這時候啼叫
酉 下午 5 時正至下午 7 時正
雞 雞於傍晚開始歸巢
戌 下午 7 時正至下午 9 時正
狗 狗開始守門口
亥 下午 9 時正至下午 11 時正
豬 夜深時分豬正在熟睡。
[時辰歷史]
1、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
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2、二十四時辰制。宋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即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鍾,所以每更里的每點只佔24分鍾。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鍾,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鍾,即2時36分。
4、五時辰制。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制。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復,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時辰
shíchen
[one of the 12 two-hour periods of the day]∶舊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用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增加點關於「時」與「刻」的知識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末、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鍾表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鍾點叫做「小時」。以後,隨著鍾表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鍾。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鍾。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 43.2分
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鍾(差十五分鍾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刻制
古代一晝夜劃為十二個時辰,又劃為一百刻。
一刻約15分鍾
⑷ 中國歷史朝代排序是如何排列的
1、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2、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3、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6、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8、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9、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10、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11、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共計: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16、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21、民國:公元1912-1949年:,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是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22、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己丑年)10月1日成立 ,以五星紅旗為國旗 ,《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國徽內容包括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 ,首都北京。
(4)中國古代時間怎麼排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曠古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也說公孫軒轅)(公元前2717-前2599年)時期算起,至今已有約5000年的歷史了。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主要是由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從產生文字之後算起,之前的時期稱之為「史前時代」。中國歷史中有傳說「伏羲創造八卦」,黃帝時期的「倉頡發明文字」等等,但都無證可考。近代考古發現了3350多年前(公元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約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⑸ 古代時的時間怎麼排.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晝夜時辰
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春分以後,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
;秋分以後,日照南半球漸多,故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乃相反。
晝夜的劃分方法
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這樣,每個時辰相
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於9時到11時。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
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在這以前,如下表的俗稱所反
映的情況。表內的俗稱,是指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就是中國古
人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來計時的。「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
夜睡覺的特徵。「食時」「晡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
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昳(太陽偏西)以後,日
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其餘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來命名的。
由於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後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
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
,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在歐美國家,以一晝夜分為24小時,每小時分為四刻,又可分為60分,每分為60秒
計算。由於計時器即鍾表僅有12小時,只合一晝夜之半,於是以上午下午來辨別,以夜
12時(下午24時)正,為0時,夜(上午)1時為1時,以正午12時為12時,下午1時為13
時,下午6時為18時,下午11時為23時。
晝夜的起訖時間,有兩種不同的演算法,歐美的24小時自0時算起,即自夜12時起算。
在夜12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2時以後為次日。中國的十二時辰以子時為首,以夜晚11時
起至夜1時為子時,在夜11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1時以後為次日。
古時辰 子時 丑時 寅時 卯時 辰時 巳時
俗稱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今時間 23 - 1時 1 - 3時 3 - 5時 5 - 7時 7 - 9時 9 - 11時
古時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時 23時 0時 1時 2時 3時 4時 5時 6時 7時 8時 9時 10時
古時辰 午時 未時 申時 酉時 戌時 亥時
俗稱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黃昏 人定
今時間 11 - 13時 13 - 15時 15 - 17時 17 - 19時 19 - 21時 21 - 23時
古時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時 11時 12時 13時 14時 15時 16時 17時 18時 19時 20時 21時 22時
時辰
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時辰用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
時辰
子時 二十三點到一點
丑時 一點到三點
寅時 三點到五點
卯時 五點到七點
辰時 七點到九點
巳時 九點到十一點
午時 十一點到十三點
未時 十三點到十五點
申時 十五點到十七點
酉時 十七點到十九點
戌時 十九點到二十一點
亥時 二十一點到二十三點
循環使用,一周期為12個。經常與天干配合使用,60個為一周期。可用於記錄年、月、日、時辰。所謂「生辰八字」即出生時刻年月日和時辰的干支,共8個字,因以得名。
紀年時,每個地支對應一個屬相,也叫生肖。
紀月時,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氣自某節氣(非中氣)至下次節氣,以交節時間決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歷某月初一至月底。許多歷書註明某陰歷月對應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對應。
紀時時,每個地支對應固定的一段時間(時辰)。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每個時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必須注意的是子時分為0時到1時的早子時和23時到24時的晚子時。
地支對應的生肖、紀月時對應的節氣時間段、近似農歷月份、近似陽歷月份、紀時的時刻、五行、陰陽列表如下。
地支 生肖 節氣時間段 近似陰歷月份 近似陽歷月份 時刻 五行 陰陽
子 鼠 大雪—小寒 十一月 12月 23時—1時 水 陽
丑
牛 小寒—立春 十二月 1月 1時—3時 土 陰
寅 虎 立春—驚蟄 正月 2月 3時—5時 木 陽
卯 兔 驚蟄—清明 二月 3月 5時—7時 木 陰
辰 龍 清明—立夏 三月 4月 7時—9時 土 陽
巳 蛇 立夏—芒種 四月 5月 9時—11時 火 陰
午 馬 芒種—小暑 五月 6月 11時—13時 火 陽
未 羊 小暑—立秋 六月 7月 13時—15時 土 陰
申 猴 立秋—白露 七月 8月 15時—17時 金 陽
酉 雞 白露—寒露 八月 9月 17時—19時 金 陰
戌 狗 寒露—立冬 九月 10月 19時—21時 土 陽
亥 豬 立冬—大雪 十月 11月 21時—23時 水 陰
每年都有一個生肖,在該年出生的人就「屬」這個生肖。人的歲數是12的倍數即為本命年,因為當年的生肖和人的生肖相同。
[編輯]
組合
地支有六個組合,稱為「六合」,有四個由三個地支組成的局勢,稱為三合局和全會方局,這種地支組合之後,亦會變化成不同的五行,因此亦會產生不同的較應。地支除了會合化局之外,地支還有互相沖克及相刑,故此亦會產生不同的較應。
地支六合: 子丑合化土 寅亥合化木 卯戌合化火 辰酉合化金 巳申合化水 午未為陰陽中正合化土
地支三合: 申子辰合成水局 巳酉丑合成金局 寅午戌合成火局 亥卯未合成木局
地支三會: 亥子丑會北方水局 寅卯辰會東方木局 巳午未會南方火局 申酉戌會西方金局
地支相沖: 子午相沖 丑未相沖 寅申相沖 卯酉相沖 辰戌相沖 巳亥相沖
地支相破: 子酉相破 午卯相破 巳申相破 寅亥相破 辰丑相破 戌未相破
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 丑午相害 寅巳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戌相害
地支相刑:
寅刑巳 巳刑申 申刑寅 為無恩之刑
未刑丑 丑刑戌 戌刑未 為持勢之刑
子刑卯 卯刑子 為無禮之刑
辰刑辰 午刑午 酉刑酉 亥刑亥 為自刑之刑
[編輯]
其他用處
地支主要用來排序。
有些古代的典籍用地支來分章節,如《康熙字典》等。
西方數學剛傳入中國時,中國的數學家用天乾地支代表字母,十二地支分別代表k-v這12個字母,大寫字母用代表小寫字母的漢字加口字旁表示。
參考資料: 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6%97%B6%E8%BE%B0
⑹ 中國古代時間軸
中國古代時間軸按順序排列是,遠古時代、夏朝、商朝、西周、東周列國、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遼金、元朝、明朝、清朝。
時間軸
時間軸,按時間順序串聯的記錄體系,通過互聯網技術,依據時間順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聯起來,形成相對完整的記錄體系,再運用圖文的形式呈現給用戶。
時間軸可以運用於不同領域,最大的作用就是把過去的事物系統化、完整化、精確化。
時間軸就是依據文化分類和時間把事物歸類和排序,以最適合的形態展示給用戶。
⑺ 古代的時間怎麼計甲,乙,丙,丁… 還有什麼
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這樣,每個時辰相
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於9時到11時。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
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在這以前,如下表的俗稱所反
映的情況。表內的俗稱,是指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就是中國古
人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來計時的。「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
夜睡覺的特徵。「食時」「晡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
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昳(太陽偏西)以後,日
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其餘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來命名的。
由於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後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
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
,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⑻ 中國的各個朝代按時間的先後順序排
1、
2、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
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開創了「上承貞觀,下啟開元」的治世局面,為盛唐的出現奠定了基礎。705年,神龍革命之後,唐中宗恢復唐朝國號。
唐玄宗即位後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
中後期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漸振。878年,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3、明朝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民不聊生,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於應天府。
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 ,以應天府為陪都。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 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覆滅。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⑼ 我國古代一天的時間怎麼劃分
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時辰 相等於現在的時間 配上的動物 原因
子 下午 11 時正至上午 1 時正
鼠 鼠在這時間最躍。
丑 上午 1 時正至上午 3 時正
牛 牛在這時候吃完草,准備耕田。
寅 上午 3 時正至上午 5 時正
虎 老虎在此時最猛。
卯 上午 5 時正至上午 7 時正
兔 月亮又稱玉兔,在這段時間還在天上。
辰 上午 7 時正至上午 9 時正
龍 相傳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
巳 上午 9 時正至上午11時正
蛇 在這時候隱蔽在草叢中
午 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
馬 這時候太陽最猛烈,相傳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
未 下午 1 時正至下午 3 時正
羊 羊在這段時間吃草
申 下午 3 時正至下午 5 時正
猴 猴子喜歡在這時候啼叫
酉 下午 5 時正至下午 7 時正
雞 雞於傍晚開始歸巢
戌 下午 7 時正至下午 9 時正
狗 狗開始守門口
亥 下午 9 時正至下午 11 時正
豬 夜深時分豬正在熟睡
⑽ 中國古代的12時辰到底是按照什麼樣的一個順序來排序的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沒有鍾表也沒有時間觀念。那麼古代的時辰是按什麼順序來排列的?都是根據每天早上的太陽,日落,以及自然規律,以及他們總結的經驗來排序的。
在古代的時候。辛勤的勞動人民,他們根據十二時辰來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此外,他們還把十二時辰分為養生學。比如說他們知道哪一個時辰應該上床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