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西方人人喜歡在牆上塗鴉而中國人喜歡在牆上雕刻
我們看影視作品的時候,總會發現西方的黑人喜歡在牆上畫畫塗鴉,而中國人則喜歡雕刻。這其實是因為東西方所接受的不同文化因素影響。西方人喜歡塗鴉,其實是受到街頭文化的影響,主要提倡忠於本心,隨心所欲的生活態度。中國喜歡雕刻,其實是受到我國雕刻文化的影響,而且雕塑還可以反映現實。
街頭文化中的塗鴉部分明顯不符合我國傳統文化道德,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嘻哈文化也流傳了中國的每個角落。對於外來的文化我們秉持著樂觀的態度,但是對於外來文化中不好的一面,我們應該堅決抵制。在中國傳統美德的基礎上接受外來文化。
『貳』 古代中國人喜歡用牌位紀念先祖,為什麼不像其他國家熱衷雕塑人像
中國人自古有祭祖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按竹書紀年所記:「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仗而廟祀之。」
為了供養祖先,要修家廟、建祠堂,從而留下許多別具特色的古代建築;在祭祖活動中,留下許多祭文,事後又修家譜、編族譜,這些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而且還形成一門學問——「譜系學」。
至於祭祖活動所留下的禮器、樂器,是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而所用的音樂、舞蹈,正是非物質文化保護的重要內容。
『叄』 為啥我國古代的雕刻有很多石獅子的形象
看了網路上的介紹,得出如下結論:
1.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獅子才得以進入中國。
2.安息國(相當於今伊朗)派使臣給當時的漢章帝劉桓送來罕見的禮品:獅子.這在當時的國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3.國人對它厚愛有加,尊稱之為「瑞獸」,抬到了與老虎不相上下的獸中之王的地位。
4.獅子在中國交了如此好運,也得益於漢代時佛教傳入中國。《燈下錄》雲:佛祖釋迦牟尼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獨尊」。所以佛教稈將獅子視為庄嚴吉祥的神靈之獸而倍加崇拜。
5.獅子有了這等的威嚴,在漢唐時的帝王陵墓、貴胄墳宅前開始出現了石獅的蹤跡。成為守衛大門的神獸,這種習俗大約形成於唐宋之後。
6.在民俗傳說中,說獅子有預卜災害的功能。
7.在《北京形勢大略》一書中則認為:「石者實也,獅者思也,言思前人創業後人守成之不易也。」
==============================
下面是網路的摘錄:
中國人歷來把石獅子視為吉祥之物。在中國眾多的園林名勝中。各種造型的石獅子隨處可見。古代的官衙廟堂、豪門巨宅大門前,都擺放一對石獅子用以鎮宅護衛。直到現代,許多建築物大門前,還有這種安放石獅子鎮宅護院的遺風不泯。那麼,用石獅子把大門的這種習俗是如何形成的,起源於何時呢?
獅子在中國交了如此好運,也得益於漢代時佛教傳入中國。《燈下錄》雲:佛祖釋迦牟尼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獨尊」。所以佛教稈將獅子視為庄嚴吉祥的神靈之獸而倍加崇拜。以後就把佛家說法音聲震動世界、群獸懾服稱之為「獅子吼」。在我國佛教聖地一台山的許多寺廟,都供奉著騎獅子的文殊菩薩像。傳說這位專司人間聯盟智慧的文殊菩薩是騎著獅子首先來到五台山顯靈說法的,五台山也就成了文殊菩薩說法的道場。
獅子有了這等的威嚴,在漢唐時的帝王陵墓、貴胄墳宅前開始出現了石獅的蹤跡。但當時只限於在陵墓墳宅前擺放,作為神道上的神獸,常與石馬。石羊等石像生排放在一起,用以震懾,使人產生敬畏的心理。這時的石獅子還沒有進入民間百姓之中,在形制上也與後來守衛大門的石獅子有明顯不同的特點,就是石獅子雕像下面沒有 高大的石頭台座,這在漢唐古石獅遺物中可以明見。
==============
石獅子的作用:
其一,避邪納吉。古人認為石獅子是可以驅魔避邪,所以最早用來鎮守陵墓。這種人們心目中的靈獸,也被稱作「避邪」。在人們的民俗生活中,石獅子不僅用來守衛大門,還有在鄉間路口設立石獅子與「石敢當」有同樣的功能,用以鎮宅、避邪、禁壓不祥和保護村寨的平安。所以,用石獅子來把大門可以避凶納吉,抵禦那些妖魔鬼怪之類帶給人們的侵害,表現了人們祈求平安的心理要求。
其二,預卜洪災。在民俗傳說中,說獅子有預卜災害的功能。說如遇有洪水泛濫或陸地沉沒等自然災害,石獅子的眼睛就會變成紅色或流血,這是徵兆災害就要來臨了,人們可以採取應急避難。在這里石獅子儼然成了災難的預言家。
其三,彰顯權貴。古代在宮殿、王府、衙署、宅邸多用石獅子守門,顯示了主人的權勢和尊貴,如北京天安門前金水河畔的兩對威風凜凜的守衛皇城大門的石獅子就體現了皇權至尊、威震八方神聖不可侵犯的意味。
其四,藝術裝飾。石獅子還是古代建築物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如北京盧溝橋的東端就用兩只大石獅鎮守欄桿,不僅橋兩頭華表柱頭上刻有石獅子,有的石獅子身上還負藏著幾只小獅子。這些石獅有雄有雌,有大有小,神情活現,窮極工妙,最小的獅子僅有幾厘米,不但數目眾多,而且隱現無常,所以有「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這俗語。1962年,北京文物工作者對盧溝橋的石獅子進行編號,終於數清了共有石獅485個。盧溝橋因石獅子而名揚四海,成為建築藝術的精品。到明清以後的石獅子多在爪子下面踏著一個「綉球」,雌獅腳下往往還踩著一個幼獅。民間也有獅子滾綉球的繪畫和圖案,這無非表示娛樂昇平和人間愛戀之象徵意義,體現了人們趨向太平祥和的美好願望。
如今,石獅子已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被延續下來,這其中的迷信色彩不再有人去相信了。
『肆』 中國古建築對門窗的雕刻為什麼那麼重視
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在很多領域上衍生出來的文化和習慣都非常有意思。比如說,對門窗特別是窗戶花紋的雕刻,古代的士大夫就算傢具檔次低點兒,也不惜花費大價錢把門窗做好看,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窗戶自始至終都是內室通向外界的重要渠道,因此古人們把更多的心思花在窗戶上,也可以讓平日的觀賞更加賞心悅目。觀賞性傳開以後,門窗上雕刻就逐漸變為一種講究,越來越多的人把心思花費在雕刻上,也就有了今天,我們在園林里看到的巧奪天工的門窗藝術。
『伍』 古人雕玉為什麼那麼好
我覺得古人雕玉好的原因:
一、古人手工雕玉,雕刻師傅更加認真。
現在科技非常的發達,玉已經不需要像原來古代那樣人工去雕刻,現在玉只需要在機器上處理一下,就能把玉雕刻的非常好。
但是在古代雕玉是需要人去完成的,如果一不小心玉就會壞掉,恰恰如此雕玉的師傅,往往就更加要用心、認真。
另外,機器刻出來的玉是沒有靈魂的,古人手工雕玉是機器所無法代替的,而只有人雕刻出來的玉自然才更加生動、更好。
二、手工藝技術傳承的好,對雕玉師傅的要求更高。
由於現代很多事情都有機器完成,我們人不需要再去學雕玉,這也導致了中國傳統的雕刻工藝漸漸的失傳。在古代卻不一樣,古人雕玉是一項技能,是可以養家糊口的。
要讓玉有市場,那對玉的做工也就非常的嚴格,對師傅的雕刻要求自然更高,師傅手工里技術傳承就一定要好。
總之,我覺得基於以上兩個原因,古人雕玉才會那麼好。
『陸』 中國傳統雕塑承載了古代中國人怎樣的文化觀念
中國古代雕塑題材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勞動生活及民俗雕塑。藝術門類有圓雕、浮雕、紀念性雕塑、案頭雕塑、建築及器物裝飾雕塑等,雕刻材料也豐富多彩,除了青銅、石、磚、泥、陶等材料外,還有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
中國古代雕塑是中國古代藝術精華,中國古代雕塑在題材內容、形式風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質上都具有鮮明濃郁的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中國古代雕塑的裝飾性相當突出
裝飾性是中國古代雕塑孕育於工藝美術所帶來的胎記,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也無論是明器藝術、宗教造像還是建築裝飾雕刻,都普遍反映著傳統悠久的裝飾趣味。最顯著的例子是欣賞教材中雲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獅。佛像的對稱式坐姿和圖案化的袈裟衣紋處理,使之顯出濃厚的裝飾性。和寫實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國佛像因裝飾性的虛擬成分,更帶有一種非人間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種親切,因為裝飾性既不同於生活真實,卻又是中國人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司空見慣的藝術真實,所以有此效果。同時,裝飾性對於增強佛像所要求表現的庄嚴肅穆氣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獅的整體造形,完全經過裝飾化變形,猶如青銅器或玉器上的某個裝飾部件。身上更有線刻圖案來加強這種裝飾品格。裝飾性的變形處理是誇張概括的手法之一。經過這樣處理過的石獸,往往比寫實的雕刻石獸更威風、更勇猛,且更神聖不可侵犯,能更好地發揮它們作為建築裝飾的功能。
二、中國古代雕塑具有明顯的繪畫性
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是一對同胞兄弟,都孕育於原始工藝美術。從彩陶時代起,塑繪便互相補充、緊密結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後,仍然「塑形繪質」,在雕塑上加彩(專業術語稱作「妝鑾」)以提高雕塑的表現能力。現存的歷代雕塑,有許多就是妝鑾過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藝術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間雕塑仍保持妝鑾傳統。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藝復興以後,除宗教神像為
『柒』 為什麼全世界只有中國人對紫檀、黃花梨、紅木等硬木傢具情有獨鍾
紅木是一種非常有針對性的木材。它的顏色給人一種非常平靜、內斂和大氣的感覺。紫檀製品都有貴族氣質。
這不是一塊簡單的木頭。如果你仔細看,它仍然有一點淡淡的金屬色。紫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最受歡迎的顏色,它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例如,紫色的空氣來自東方,顏色非常豐富多彩。此外,其他木材容易變形,但紅木是不同的,非常穩定。因此,紅木也適合雕刻,這是其他材料無法比擬的。
紅木的顏色喜慶,也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與紫檀和梨花木相比,它具有數量大的獨特優勢。這樣,桃花心木可以製成各種各樣的傢具。然而,紅木傢具也更貴。一般家庭裝修不一定負擔得起,紅木傢具非常重要。然而,稀缺是最昂貴的東西,因為使用它的人越來越少,從而增加了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