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誅滅九族」是什麼意思
誅滅九族:古代刑法名。其中「九族」涉及中國傳統的禮法制度。由於年代的久遠和資料的缺失,有如下兩個說法:
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①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②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③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2. 是從本人算起向上四代,向下四代,共是九代為九族。九代的直系親屬,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
❷ 家滅九族是什麼意思
滅九族,古代刑法名。將九族之人殺掉。九族一般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也有一種說法是:從本人算起向上五代,向下五代,共是九代為九族。九代的直系親屬,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類:「何謂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孫、曾、玄。」
中國古代「抄家」和「滅族」經常是伴隨使用的,目的在斬草除根--完全除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少康中興「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就是除之不盡的後果,吳子胥與吳伐楚是滅族不徹底的結果。因此,秦始皇開始有「族誅」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後代越來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連最廣的是明成祖殺方孝孺,誅其「十族」。
❸ 古代的【誅滅九族】是什麼意思啊
古代的【誅滅九族】是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統治而創造的一種恐怖刑法。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詳情如下:
(3)中國古代的滅九族是怎麼回事擴展閱讀:
古代「誅九族」案例
藍玉,安徽近遠人,是明朝開國將領。他有膽有謀,勇敢善戰,屢立戰功,官位高至大將軍。常年跟隨姐夫常遇春外出征戰。常遇春是太子朱標岳父,所以藍玉也算是太子妃舅父。
曾極力維護太子的儲君地位,與早年覬覦皇位的燕王朱棣交惡。藍玉早年跟隨姐夫常遇春,曾力破敵軍,展示了自己非凡的軍事才能,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誇獎藍玉。
洪武二十一年,藍玉率領王師15萬向北征討,獲得大勝,俘獲敵方官吏三千餘人、男女七萬七千餘人,並繳獲金銀珠寶、翡翠、玉石等無數,牲畜十五萬余頭,並把對方的糧倉儲備等一一燒毀。
北征大捷,很快就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大喜,連忙誇贊,將藍玉比作衛青、李靖。藍玉又趁勢攻佔了哈剌章營,俘獲六萬多人。班師回朝後,被晉升為涼國公。
藍玉屢立戰功,朱元璋對他十分滿意,並對他進行了多次嘉獎。正因為這樣藍玉開始慢慢自大起來,居功自傲,開始蓄養庄奴,並收了許多義子,橫行霸道。
藍玉還搶占民田民屋,被御史查問後,藍玉大怒,將御史趕走。還有一次,藍玉北伐南返時,深夜抵至喜峰關,守關官吏因為沒能及時打開城門迎接,藍玉一怒之下便派兵破門而入,皇帝知道後,非常生氣。
發生的這一切事情讓皇帝十分惱怒,終於,在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下令誅殺藍玉,並誅九族。據《逆臣錄》記載,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員,被殺者約一萬五千人。
為了提現皇帝的「仁慈」,朱元璋下令將藍玉剝皮留全屍,並把屍體送給了蜀王朱椿王妃用作「留念」。
❹ 中國古代有"滅九族"的大罪,九族是指哪九族
株連九族是古代刑罰族誅的一種,從古代族誅的實際情況看古代九族應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這里的族人指直系親屬和配偶)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兒及外孫一家。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一家。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❺ 誅滅九族是什麼意思
意思:殺光以自己為本位,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孫的所有親屬。
讀音:zhū mièjiǔ zú
九族:以自己為本位,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孫為九族。
引證:先秦·左丘明《季梁諫追楚師》: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於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
翻譯:所以能夠忠心從事三時的農作,講習五教,親和九族,虔敬地祭祀鬼神。於是人民都很和睦,鬼神也就賜福,他們一舉一動都有成就。
例句:凡是附逆者誅滅九族,震懾其他有些異心的野心份子。
近義詞:
1、滅門絕戶[ miè mén jué hù ] 全家死盡,無一倖免。
出處: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四折:「恨只恨屠岸賈那匹夫,尋根拔樹。險送俺一家兒滅門絕戶。」
例句:葉江玄聽著傲珊的一條條建議,還要給他滅門絕戶,渾身都打顫。
2、滅門之禍[ miè mén zhī huò ] 滿門老少皆被誅滅的災禍,為古時抄家滅族的極刑。
出處:唐·岑文本《周書·王軌傳》:「皇太子,國之儲副,事有蹉跌,便至滅門之禍。」
翻譯:皇太子是國家的副君主,一旦失誤,也會有滿門老少皆被誅滅的災禍。
例句:很多人被迫遠離家園,甚至遭到滅門之禍。
❻ 古代的滅「九族」中,這「九族」包含哪些人
在人類社會不斷發展中,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從被認為是最早的成文法典《漢莫拉比法典》到現在的各國制定的法律,當有人犯罪時,就會受的法律的制裁。
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可能可以發揮出一定的作用,但如果想要依靠這樣的方法來治理全國那必然會引起大亂。就像秦始皇和商紂王一樣。這種株連九族的殘酷刑法是可以有更好的東西去替代的!我們要按民心去治理,千萬不能依靠這樣殘酷的方法。
❼ 滅九族是哪九族
❽ 滅九族 什麼意思
說法一
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選自國文參考書第九課)
n 說法二
中國古代「抄家」和「滅族」經常是伴隨使用的,目的在斬草除根--完全除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少康中興「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就是除之不盡的後果,吳子胥與吳伐楚是滅族不徹底的結果。因此,秦始皇開始有「族誅」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後代越來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連最廣的是明成祖殺方孝孺,誅其「十族」。
n 相關故事:
安徽鳳陽朱元璋,以一孤苦無依、魁梧戽斗的流浪兒,做過牧童、小和尚、行乞緣,最後投效郭子興軍,身經百戰,歷時十六載,終於驅逐元虜,建元洪武,定都南京,國號大明,是為明太祖。
太祖自小父母雙亡,兄姊五人或死或離。人單丁薄,無奧無援,即位後卻大大地發揮了「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的本能,總計生下二十六個兒子。太祖又鑒於隋、唐君主大權旁落藩鎮,導致衰亡,又以宋代內重外輕,以致外侮紛至沓來,亦導致亡國。乃分封諸子,雖「分封不錫土,列爵不臨民,食祿不治事」以資預防。
太祖在位三十年,病歿,享年七十一。由於太子早逝,遺詔傳位於太孫允炆。
所謂九族,從己身往上數:父、祖、曾祖、高祖;再自己身往下數:子、孫、曾孫、玄孫,總共九族。所謂十族,外加門下學生,連坐被殺者達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外親之發配充軍者高達千餘人,時稱「瓜蔓抄」是也。
中國古代「抄家」和「滅族」經常是伴隨使用的,目的在斬草除根--完全除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少康中興「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就是除之不盡的後果,吳子胥與吳伐楚是滅族不徹底的結果。因此,秦始皇開始有「族誅」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後代越來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連最廣的是明成祖殺方孝孺,誅其「十族」。
方孝孺被稱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輔佐朱元璋孫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滿朝廷(其實是一大派系)。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後,第一個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兩次見新皇帝都是披麻帶孝、嚎啕痛哭,朱棣低聲下氣請他代擬詔書(逼他表態),他只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朱棣問他:「難道你不怕死嗎?」方孝孺答:「要殺便殺,詔不可草。」朱棣:「難道不顧及你的九族嗎?」方孝孺:「不要說九族,誅十族也不怕。」這一下皇帝火了,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上「門生」湊成十族,統統殺掉。
以今日觀點,方孝孺一派在「金陵政權」中勢力極大,若方孝孺肯表態,文官系統就可收編,方孝孺死忠前帝,他的門生,派系就不可信任。很可能這代表了當時江南民氣,導致朱棣不得不遷都燕京(今北京)。
九代的直系親屬,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類:「何謂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孫、曾、玄。」 關於九族說法不一: 一種認為是從本人算起向上五代,向下五代,共是九代為九族;另一種認為是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二(代),為九族。n說法一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選自國文參考書第九課)n說法二中國古代「抄家」和「滅族」經常是伴隨使用的,目的在斬草除根--完全除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少康中興「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就是除之不盡的後果,吳子胥與吳伐楚是滅族不徹底的結果。因此,秦始皇開始有「族誅」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後代越來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連最廣的是明成祖殺方孝孺,誅其「十族」。n相關故事:安徽鳳陽朱元璋,以一孤苦無依、魁梧戽斗的流浪兒,做過牧童、小和尚、行乞緣,最後投效郭子興軍,身經百戰,歷時十六載,終於驅逐元虜,建元洪武,定都南京,國號大明,是為明太祖。太祖自小父母雙亡,兄姊五人或死或離。人單丁薄,無奧無援,即位後卻大大地發揮了「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的本能,總計生下二十六個兒子。太祖又鑒於隋、唐君主大權旁落藩鎮,導致衰亡,又以宋代內重外輕,以致外侮紛至沓來,亦導致亡國。乃分封諸子,雖「分封不錫土,列爵不臨民,食祿不治事」以資預防。太祖在位三十年,病歿,享年七十一。由於太子早逝,遺詔傳位於太孫允炆。所謂九族,從己身往上數:父、祖、曾祖、高祖;再自己身往下數:子、孫、曾孫、玄孫,總共九族。所謂十族,外加門下學生,連坐被殺者達八百七十三人,其它外親之發配充軍者高達千餘人,時稱「瓜蔓抄」是也。中國古代「抄家」和「滅族」經常是伴隨使用的,目的在斬草除根--完全除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少康中興「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就是除之不盡的後果,吳子胥與吳伐楚是滅族不徹底的結果。因此,秦始皇開始有「族誅」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後代越來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連最廣的是明成祖殺方孝孺,誅其「十族」。方孝孺被稱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輔佐朱元璋孫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滿朝廷(其實是一大派系)。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後,第一個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兩次見新皇帝都是披麻帶孝、嚎啕痛哭,朱棣低聲下氣請他代擬詔書(逼他表態),他只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朱棣問他:「難道你不怕死嗎?」方孝孺答:「要殺便殺,詔不可草。」朱棣:「難道不顧及你的九族嗎?」方孝孺:「不要說九族,誅十族也不怕。」這一下皇帝火了,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上「門生」湊成十族,統統殺掉。以今日觀點,方孝孺一派在「金陵政權」中勢力極大,若方孝孺肯表態,文官系統就可收編,方孝孺死忠前帝,他的門生,派系就不可信任。很可能這代表了當時江南民氣,導致朱棣不得不遷都燕京(今北京)。
❾ 「滅九族」,到底怎麼回事
經常聽人說起,以及在書里讀到「滅九族」。在網上問答里,還有人問:滅九族,效果到底大不大?我相信他說的效果,一定是指如此濫殺是否真的具有強烈的震懾效果。族滅,本質上是一種「連坐」,所以說,「以子及父,以弟及兄,一人有罪,州里驚駭,十家奔亡」。親友、宗黨、賓客,都可能受到連累。
「滅九族」主要用於震懾「大逆不道」之人,包括謀逆、謀叛、謀反、大不敬等「惡極」之罪。這些,都是可以判處族滅之刑的。
然而古代刑法中,並沒有「滅九族」這樣的重刑。常見的是「夷三族」,即夷滅人父族、母族及妻族。此刑以秦漢時期使用較多,據我的印象,唐宋以後甚為少見。更別說滅人九族了!
事實上,「九族」不是刑法概念,而是社會概念,如雲「睦九族」「序九族」等等,講的都是儒家增進宗族團結的話。國家刑法里,是沒有滅九族一說的。有人解釋,說九族分別指父、母、妻的三族,三三得九,就是九族。如果是講「收族」,可以講得通,聖賢還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嘛,做好事不怕擴大化。如果是殺人,這么殺法,滅門之禍就不知其底極了。至於說朱棣滅方孝儒「十族」,是九族之外再加一「師友」,就純屬胡扯了。頂多說是「瓜蔓抄」,不可說是按族譜殺人。
滅族一般用來制止或懲罰謀反者(包括預謀。其實謀反之謀,已有預謀之意,而不必一定要付諸行動)。但在實踐中,滅族常常變成政治斗爭、相互傾扎的工具,可悲的是,族滅者往往並沒有謀反的實跡,卻被加以謀反之名,他們其實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而真正的造反者,卻無「九族」好殺。試問黃巢、李自成、張獻忠,他們的宗族可能殺之?朝廷也不過派人去掘了他家祖墳,他們在老家沒跑的宗族成員,也沒人去抓去殺。
而且,一個人真要「干大事業」時,他會顧忌那麼多人嗎?他只會擔心上下那幾口子人,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直系親屬。滅人九族,族越多,血緣越遠,甚至沒有親緣關系,他才懶得管,也管不著呢。
綜上所述,滅族之刑在司法上主要體現為「滅門」,不是對宗族的濫殺,而其效果十分有限,歷朝歷代,該造反的造反,根本不耽誤人家的大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