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北部是什麼山地注意是什麼山地
印度北部是喜馬拉雅山地。
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40%,山地只佔25%,高原佔13,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㈡ 南亞次大陸 是什麼意思是
亦名印巴次大陸、印度次大陸。地處亞洲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以南亞歐大陸的南延部分。因面積小於洲,自成一相對獨立的自然地理單元,故稱次大陸。南亞次大陸的范圍約在北緯8°~37°,東經61°~97°之間。東瀕孟加拉灣,西濱阿拉伯海,南臨印度洋,北界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西北界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地形上分為北部高山區、南部高原區和二者之間的印度河- 恆河平原區。次大陸上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錫金等國和克什米爾地區。
㈢ 閱讀「南亞地圖」回答問題(1)南亞指位於亞洲南部______山脈中、西段與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它東臨___
讀圖可知,(1)南亞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它東臨 孟加拉灣,西濱 阿拉伯海;
(2)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 印度,南亞面積最大的島國 斯里蘭卡;
(3)印度河流經巴基斯坦,恆河平原是 印度(國)和孟加拉國要農耕區;
(4)南亞煤、鐵、錳等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的經濟作物有棉、麻、茶等;
(5)南亞的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故答案為:
(1)喜馬拉雅;孟加拉;阿拉伯;
(2)印度;斯里蘭卡;
(3)巴基斯坦;印度;
(4)煤;黃麻;
(5)D.
㈣ 印度人文,自然地理分別概括
1、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人口11.3億,居世界第二位.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百力.因此,印度政府推選計劃生育政策.
2、自給有餘的糧食生產:印度自推行「綠色革命」以來,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度一定的余糧可供出口.主要家產品為水稻和小麥,水稻主要分布在恆河平原及沿海平原地區,小麥主要分布在恆河上游及德干高原西北部.
自然地理
1、位置:①大部分位於10ºN——30ºN之間,主要位於熱帶.②海陸位置:亞歐大陸南部,印度洋以北,東瀕孟加拉灣,西濱阿拉伯海.
2、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由西北向東南注入孟加拉灣.
4、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一年回分為明顯的旱季和雨季.每年6—9月,盛行西答南季風,降水多,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乾旱少雨,為旱季.印度水旱災害頻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風的不穩定造成的(一盤西南季風風力弱,來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災;反之,則形成水災).
㈤ 印度人口眾多居世界第幾位是什麼面積最大的國家。
題文
人口總數居世界第二、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是 [ ]
A.巴基斯坦
B.印度
C.孟加拉國
D.緬甸
答案
B
考點梳理
據專家權威分析,試題「人口總數居世界第二、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是[]A.巴基斯坦B.印度C...」主要考查你對印度等考點的理解。關於這些考點的「檔案」如下:
因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點。
印度
考點名稱:印度
印度: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居世界第七,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與孟加拉國、緬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與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等國隔海相望。
印度主要地理信息:
1.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僅次於中國;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處亞歐大陸南部,印度洋以北,東瀕孟加拉灣,西濱阿拉伯海;
2.地形: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印度地形以高原為主,德干高原佔印度半島的大部分;
3.河流:恆河—印度的母親河。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由西北向東南注入孟加拉灣;
4.氣候: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降水的變化主要受到季風的影響,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定,水旱災害頻繁,
5.氣候特徵:全年高溫,有雨季和旱季之分。旱季盛行東北風,雨季盛行西南風(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多,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乾旱少雨,為旱季)
月份 風向 對降水的影響
一月 東北風(陸地→海洋) 少,旱季
七月 西南風(海洋→陸地) 多,雨季
印度水旱災害頻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風的不穩定造成的(一般西南季風風力弱,來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災;反之,則形成水災)。記清兩種季風的對比:
水災 旱災
西南風的變化 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盛 來得晚、退得早、風力不足
6.印度的農業:糧食作物—水稻和小麥;經濟作物—棉花和黃麻。「綠色革命」是為了解決印度的糧食問題。
7.印度的工業: 孟買—印度最大的棉紡織工業中心,加爾各答—印度最大的麻紡織工業中心 ,班加羅爾—印度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印度政區圖:
㈥ 讀圖「印度輪廓圖」,回答下列問題:(1)海洋:A______ 海 B______ 灣 G______洋(2)城市:C______印度
(1)印度A西濱阿拉伯海,東瀕B孟加拉灣,南臨G印度洋,是南亞面積最大、經濟發展最快的一個國家;
(2)C孟買是印度最大的棉紡織工業中心.D加爾各答是印度的麻紡織工業中心.E是首都新德里.印度的F班加羅爾有「矽谷」之稱,該國的軟體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
故答案為:(1)阿拉伯;孟加拉;印度;(2)孟買;棉紡織;加爾各答;麻紡織;新德里;班加羅爾;一.
㈦ 讀「印度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名稱:鄰國A______ 國,C______高原.(2)
(1)圖中A是中國,C是德干高原;
(2)印度東瀕②孟加拉灣,西濱①阿拉伯海,是南亞面積最大、經濟發展最快的一個國家;
(3)印度的工業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東北部,這里礦產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等;恆河三角洲地區盛產黃麻,在此基礎上發展了麻紡織工業,其麻紡織工業中心是⑤加爾各答.印度的棉紡織工業中心是孟買,也是最大的港口城市.印度的班加羅爾以生產計算機軟體而聞名於世,被稱為「南亞矽谷」;
(4)④是熱帶季風氣候,最顯著的特徵是一年可分為三季.3至5月的熱季,西南季風尚未來臨,高溫少雨;6至10月的雨季,西南季風帶來大量雨水,降水量佔全年總降水量的80%~90%,濕熱多雨;從11月到次年2月為涼季,盛行乾燥的東北季風,氣候涼爽宜人;
(5)20世紀60年代,印度實行「綠色革命」,改進了糧食生產技術,糧食產量增長很快.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有棉花、黃麻和茶葉等.印度的黃麻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故答案為:(1)中;德干;(2)阿拉伯;孟加拉;(3)孟買;麻紡織;(4)全年炎熱,分雨、涼、熱三季;6至10;(5)B.
㈧ 俄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日本,印度的地理環境特徵
日本:
⑴ 自然地理特徵
①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形似一張弓,東京是搭箭的交點,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
③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國,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多梅雨、台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
但硫磺礦較多,這是火山活動的結果
⑧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蓋率達68%,遠大於其國土面積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⑵ 發達的經濟
①世界經濟大國---「世界經濟最發達的三極之一」
②經濟發展的條件
不利條件:國土(狹小)市場、礦產貧乏
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技水平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
③揚長避短,發展經濟。對外貿易發達,但經濟對外依賴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對外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④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京濱、阪神、名古屋、北九州、瀨戶內五大工業區。(因為: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勢平坦,多港灣,適合建立大港口。在海邊,原料運進和產品外運極為方便,減少了陸上運輸,省時、省錢、成本低。日本礦產資源多是從太平洋航線運到日本,因此,工業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接近消費市場和對外貿易的海港。)
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⑤工業布局趨向分散----向國土南北兩端擴展
⑥農業和漁業
人多地少,採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
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達到基本自給、自足,多種在平原地區,但每年要進口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山丘地區多種桑樹、果樹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進口。蘋果中紅富士蘋果是日本培育的優良品種。日本是一個島國,周圍海域盛產各種海產。
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漁場(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
日本除在近海漁場捕魚,還發展沿海人工養殖。發達的造船業,使日本有強大的遠洋船隊到遠洋捕魚,日本年捕魚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魚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⑶ 主要城市
首都東京,是超千萬的特大城市
科學城——築波 宇航中心——種子島 硅島——九州島
印度
⑴ 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次於中國,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
⑵ 農業
耕地面積佔一半以上,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氣候多樣,地形有差異,利於多種作物種植
[評價]耕地面積大,熱量充足,土壤肥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但由於降水集中雨季,乾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頻繁,因此發展水利灌溉對農業生產特別重要。
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
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甘蔗:恆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恆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
⑶工業發展較快,形成完整體系
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印度東北部鋼鐵、機械工
工業:獨立前:只有采礦業和紡織業
獨立後: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為中心的傳統工業(棉、毛紡織、重工業),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是新興工業區(電子、軟體業、原子能、航天)
城市:新德里:首都,位於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築泰姬陵——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於恆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
美國
⑴ 國土組成:除本土48個州,1個特區外,還有2個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⑵ 自然條件特點
本土都在溫帶(南部為亞熱帶),阿拉斯加在高緯度,屬於寒帶和亞寒帶,夏威夷在熱帶(故熱帶產品需進口)
本土三面臨海,沿海多優良海港,冬季不凍,海上航運便利;
平原面積佔全國面積一半以上,耕地佔世界的10%
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長河)和五大湖為灌溉、航運和發電提供便利
美國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河:哥倫比亞河(溫帶海洋性氣候,大陸西岸,迎風坡降水豐富)
礦產、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豐富,但由於高消費和浪費仍大量進口,是世界進口石油最多的國家
⑶ 多民族國家和種族間的不平等
人口2.7億,白種人佔80%以上,有色人種主要是黑人,舊金山、洛杉磯、紐約有華人聚居,人口分布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區域,東北部人口稠密,西部高原人口稀疏。近幾十年來人口由東北部向東南、西部「陽光地帶」遷移
⑷ 農業的現代化和專業化(與高中課本結合)
[注意]分析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
①農業現代化水平高,(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和化學化)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生產率最高的農業國。
②種植業和畜牧業並重。(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水稻、燕麥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中國、美國、中亞地區是世界產量最多的三大棉花生產國)、大豆、甜菜、煙草等,畜牧業很發達。)
③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小麥、大豆、玉米等出口量世界首位,但進口熱帶農產品)
④農業生產實行了地域專門化(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帶、乳畜帶、畜牧和灌溉農業帶等)
*地域專門化------指農業生產中按地區進行的社會分工,即各地區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市場需求及歷史地位,形成一種比較集中的特定農業部門,該部門以大量商品性農產品投入到區際農產品的交換中去。
*地域專門化生產的好處:a.充分發揮地區的環境和資源優勢。b.充分採用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缺陷:加劇了農業生產不平衡的狀況。
⑸ 發達的工業和主要城市
現代化程度高,是輸出工業產品數量最多、產值最大的國家。本國消費最大,是世界進口小汽車、鋼鐵、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並進口大於出口,海外投資多,跨國公司遍布各大洲。由於西歐、日本的興起,地位在下降。
俄羅斯
⑴ 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跨歐亞,歐洲部分面積小但其政治經濟中心都為於此
⑵ 較為平坦的地形
平原、高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東歐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以葉尼塞河為界:西部平原,東部高原、山地)
⑶ 冬季漫長而寒冷,各地氣候差異很大
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北部有極地氣候,西南端有地中海氣候,東部為溫帶季風氣候
⑷ 河流與湖泊
伏爾加河歐洲最長,水能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富水能,封凍期長,不利於航運,有凌汛。貝加爾湖世界最深。
⑸ 資源豐富:天然氣儲量佔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產國(烏拉爾、秋明油田)、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
[注意]中日關於俄石油管線走向的爭奪問題
⑹ 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
以莫斯科、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烏拉爾和新西伯利亞工業區,工業由歐洲部分向亞洲部分發展
⑺ 農業:東歐平原和頓河流域是主要農業地帶,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甜菜、馬鈴薯、向日葵、亞麻,正在從糧食進口國變為出口國,有世界最大的針葉林帶。
⑻ 交通:鐵路為主(注意: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的差異)
第一條歐亞大陸橋(西伯利亞大鐵路):莫斯科—伊爾庫茨克(貝加爾湖南)—符拉迪沃斯托克
⑼ 首都和城市
莫斯科:首都,全國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聖彼得堡:波羅的海沿岸海港,全國第二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
摩爾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凍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 奧伊米亞康:北半球寒極
巴西
自然地理
南美洲面積第一大的國家,也是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是世界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巴西在歷史上作為葡萄牙的殖民地長達300年之久。在16世紀,殖民者登上巴西時,發現這里有一種名貴的樹木,從中可提取歐洲難得的紅色染料,遂將此木稱為「紅木」後演變成國名。巴西全國面積8,547,403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約佔南美洲總面積的46%,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五大國。 經緯度坐標:南緯 15°45', 西經 47°57' ,所處時區UTC/GMT -3 小時 (西三區) ,和北京時差比中國北京時間晚11 個小時。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 巴西的地形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海拔500米以上的巴西高原,分布在巴西的南部,另一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亞馬遜河流域和西部。全境地形分為亞馬遜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蓋亞那高原,其中亞馬遜平原約佔全國面積的1/3。有亞馬遜、巴拉那和聖弗朗西斯科三大河系。亞馬遜河全長6751公里,橫貫巴西西北部,在巴流域面積達390萬平方公里;巴拉那河系包括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經西南部,多激流和瀑布,有豐富的水力資源;聖弗朗西斯科河系全長2900公里,流經乾旱的東北部,是該地區主要的灌溉水源。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 其中,亞馬遜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遜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聖保羅是南半球最大的城市。 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氣候,南部部分地區為亞熱帶氣候。亞馬遜平原年平均氣溫25~28度,南部地區年平均氣溫16~19度。
資源地理
已探明鐵礦砂儲量333億噸,佔世界總儲量9.8%,居世界第五位;產量3.55億噸,居世界第二位;出口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巴29種礦物儲量豐富,鎳儲量達世界總儲量98%,錳、鋁礬土、鉛、錫等多種金屬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0%以上。鈮礦儲量已探明455.9萬噸,按當前消費量夠全球使用800年。此外還有較豐富的鉻礦、黃金礦和石棉礦。煤礦探明儲量101億噸,但品位很低。2007年以來,巴西在東南沿海相繼發現大油氣田,預計石油儲量將超過500億桶,有望進入世界十大石油國之列。森林覆蓋率達57%。木材儲量658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豐富,擁有世界18%的淡水,人均淡水擁有量29000立方米,水利蘊藏量達1.43億千瓦/年。
人文地理
大西洋沿岸人口稠密,內陸地區較為稀少。(簡稱地狹人稠) 巴西南比卡瓦拉族
巴西全國人口186,957,906(2008年6月2日)居世界第5名。東南地區是巴西人口最多的地區,根據IBGE 2004年數據顯示該地區人口約有7800多萬,相當於巴西人口總數的42%。該地區擁有巴西三個人口最多的州(聖保羅,7000萬人口,、米納斯吉拉斯,1900萬,里約熱內盧,1500萬)和兩個最大的城市(里約和聖保羅)。在聖保羅和里約的交界地帶形成了以聖保羅、里約為支柱的商業地帶,該地區聚集了約23%的巴西人口,成為該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地形很有特色。西部和中部有崎嶇的多石地帶、浩瀚的沙漠和蔥郁的平頂山巒,東部有連綿的高原,全國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撥2230米,在靠海處是狹窄的海灘緩坡,緩斜向西,漸成平原。沿海地區到處是寬闊的沙灘和蔥翠的草木,那裡的地形千姿百態:在悉尼市西面有藍山山脈的懸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脈高大、優美而歷經侵蝕的火山頸,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則是一片平坦的原野。 墨累河和達令河是澳大利亞最長的兩條河流。這兩個河流系統形成墨累-達令盆地,面積約10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大陸總面積的14%。最長河流墨爾本河長3490里。艾爾湖是靠近大陸中心一個極大的鹽湖,面積超過9000平方公里,但長期呈乾涸狀態。 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國土,約70%,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居住。澳大利亞有11個大沙漠,它們約占整個大陸面積的20%。由於降雨量很小,大陸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積被沙漠覆蓋。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平坦、最乾燥的大陸,中部窪地及西部高原均為氣候乾燥的沙漠, 中部的艾爾湖是澳大利亞的最低點,湖面低於海平面15米。能作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26萬平方公里。沿海地帶,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帶,適於居住與耕種。這里丘陵起伏,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除南海岸外,整個沿海地帶形成一條環繞大陸的「綠帶」,正是這條綠帶養育了這個國家。
㈨ 印度位於亞洲的哪一個地區()A.東亞B.西亞C.南亞D.東南
南亞指位於亞洲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西段與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它東瀕孟加拉灣,西濱阿拉伯海,總面積約430萬平方千米.南亞次大陸上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5個國家和克什米爾地區,印度洋中有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兩個島國.
故選:C.
㈩ 印度和巴西是自古以來是利用海洋資源豐富的代表嗎
是的。
(1)印度南臨印度洋,東瀕孟加拉灣,西濱阿拉伯海.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臨大西洋,海洋資料豐富。
(2)巴西東南地區鐵礦豐富.沿海地區港口優良,水陸交通便利,90%以上的巴西人居住在東南沿海地區,海洋資源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