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佛教用的樂器"缽"到底有啥作用
首先,可以很明確很放心的告訴你
缽 是一個餐具
功能是盛飯和盛水
至於LZ說的 缽 應該是指 銅缽
是民族樂器之一,擊奏體鳴樂器 學名應該叫「梵磬」
型似比較大的一種缽
以木棒擊之發聲
由印度佛教傳入我國
宋·陳暘《樂書·俗部·金之屬》:「銅磬,梁朝樂器也,後世因之方響之制出焉。今釋氏所用之銅缽亦謂之磬,蓋芒名之。梁間文氏擊銅缽賦詩,蓋亦磬之類,胡人之音也。」
⑵ 缽的聲音是什麼樣
西藏頌缽,又稱喜馬拉雅缽(Himalaya bowl)。西藏頌缽原本是僧侶當做食器用途的器具,後來有許多人用它來靜心冥想,據傳頌缽深沉悠遠的鏗鏘聲可以讓人進入身心舒緩的狀態。千百年來,佛教徒們一直在用西藏頌缽輕柔的嗡嗡聲來開始以及結束他們的冥想。
遠在西元前六百年就在印度被人們發現,並賦予各種神秘的傳說。人們發現,由頌缽發出的泛音聲響,能幫助身體放鬆,同時能平衡、調和人體的七個脈輪。
在二十一世紀,無論是東方的印度、尼泊爾、西藏或西方世界,頌缽已經成為理療、聲音按摩、聲音治療和平衡脈輪等,深受喜愛的特殊樂器。
頌缽所發出的聲音能夠和大自然本身的頻率產生共鳴、也能影響附近物體組成分子的振動頻率,當頌缽靠近人體時,體內最細小的原子也會隨著頌缽的音波振動而變化,包括我們的意念思維。
千百年來,佛教徒們一直在用西藏頌缽輕柔的嗡嗡聲來開始以及結束他們的冥想。今天,物理學家們使用這些相同的碗對流體動力學有了更深的了解。這種由銅合金製成的碗是一種靜止的鳴鍾,當它受到擊打或摩擦時便會產生共振。在裝滿水後,碗中的液體會隨著震動而起舞。
在發表於2011年6月30日出版的《非線性》雜志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對來自喜馬拉雅山脈的4隻5世紀的頌缽的水聲特性進行了分析。他們操控一個揚聲器對每個碗播放聲調共振,隨後觀察了液體如何對不同的振幅作出響應。隨著振幅的增加,波浪開始在液體的表面形成,直至最終變得沒有秩序,並相互碰撞在一起,進而噴出液滴。在某些頻率和振幅下,這些液滴看起來似乎在表面上漂浮和漫步。雖然科學家之前曾在紅酒杯中對類似的動力學問題進行過廣泛的研究,但這卻是在西藏頌缽中進行的第一項研究。
⑶ 寺廟中和尚敲的那個缽是什麼東西
寺廟中和尚敲的那個缽是「引罄」,旁邊還有一個小木槌,用時拿木槌敲。一般寺廟里的法器除了「引罄」以外,還有「大罄」、「木魚」、「鼓」、「鈴子」、「報鍾」、「大鍾」。
引磬是寺院道觀的僧道中所使用的打擊樂器,又稱手磬。形似酒盅,直徑約七厘米,形狀與仰缽形坐磬相同。置於一根木柄上端,木柄長約三十五厘米,用細長銅棍敲擊。
(3)印度的缽如何敲擴展閱讀:
演奏時,左手持握磬柄下端,磬口朝上,舉過胸部與口相齊,右手執金屬磬釺敲擊磬體而發音。音色清脆明亮。廣泛用於佛教各種法事中。納西族用於洞經音樂合奏。是佛教寺院中使用的宗教樂器,在梵樂中常用以敲擊節奏。
木魚呈團魚形,腹部中空,頭部正中開口,尾部盤繞,其狀昂首縮尾,背部(敲擊部位)呈斜坡形,兩側三角形,底部橢圓;木製棰,棰頭橄欖形,形似魚。
木魚大小不一,聲音不同。寺廟中使用的大型木魚,正面圓徑約40厘米,最大的達90厘米以上。
小型木魚圓徑僅4厘米,只在佛教法事「繞蓮」(繞佛堂)時應用。經常使用的中型木魚有五種,圓徑7—16厘米。多用桑或椿木製作。
木魚是外形酷似魚頭形狀的一種木製品,在我國很早就出現了,但是有記載的歷史卻比較晚。這種特殊的器物,並非只在寺廟中才能夠見到。寺廟中使用的木魚,大致分為兩種:一種為圓形,另一種是長條形的。一般來說,圓形木魚的規格多種多樣,而長條形的木魚大多在一米左右。
⑷ 請問一個用小木棍一轉就翁翁響的銅缽,是和尚用的缽嗎聲音清醒明高
這個叫做【磬qing】,大小有很多種,最小的帶個把的叫做【引磬】;
⑸ 釋迦摩尼佛手中的缽怎麼放口朝下還是上
上,不過蓋著更好。
⑹ 佛教的缽盂怎麼敲
說的外行話,缽是吃飯的飯碗,它是不能敲,不允許敲的。能敲的是木魚,敲木魚用於調整念誦經文咒語的節奏快慢時,它是一字一打,前後均勻。
⑺ 佛教用的缽發出聲音
缽是吃飯用的飯碗,不是發聲音的樂器,缽不能敲,敲缽犯規矩。
⑻ 佛教常用的缽是干什麼用的
佛教常用的缽,又稱應器、應量器,是印度僧侶手托著用來接受布施的法器,也是盛飲食供於佛前的供養之具。 「缽」是梵文Pātra的音譯,也稱為缽多羅可缽多,是僧侶食器的意思。由於漢文原來就有一個意指飯器的「缽」字,故而《敕修百丈清規》認為這是華梵兼名的詞。其文雲:「梵雲缽多羅,此雲應量器,今略雲缽,又呼缽盂,即華梵兼名。」所以叫作應器或應量器,或者是其體、色、量三方面都與法相應,故名應器。或是因為堪為受供者所用,或者是視食慾來攝取食物的器具亦即與食量相應的,故叫應量器。 缽的形制非常簡單,近似於中國古代的「盂」。缽壁與開口平行的面為圓形,中空以盛飲食。缽的遺品中有石缽、金銅缽、木缽、乾漆缽、瓷缽等。石缽、金缽、銀缽為佛、菩薩的供養具,其他則為僧侶所用,包缽之布,稱為缽袱、缽袋、缽囊,置放缽的台稱為缽支。缽原本沒有覆罩之物,但是《釋氏要覽》中的記載引用了律藏而允許使用覆物,這種覆物是缽蓋,使用缽蓋的缽是作為供養具的缽。 佛缽的形狀,《出三藏記集》卷十五中說:「又於此國見佛缽,光色紫紺,四際燦然。」而《高僧傳·法顯傳》「弗樓沙國條」也類似地講佛缽是雜色而多黑,四際分明,厚二分許,甚有光澤。容量方面,《法苑珠林》講是三斗,《高僧傳·法顯傳》講是二斗。此外《大智度論》卷二十六中說,所以不準比丘蓄用佛缽,以其重故,它沒有明確其具體容量。有人問佛陀的諸位侍者羅陀爾喜、迦須那利、羅多那、伽娑婆羅、阿難等,常持執佛缽侍從世尊,缽既然重,為何不憐憫他們。回答認為侍者雖執持佛缽,以佛之威德力故,又恭敬尊重佛,是以不覺其重,何況阿難身力也大。顯然佛缽是十分沉重的。
⑼ 佛像旁邊僧人敲響的那個缽叫什麼為什麼僧人要敲響它
大磬.法器,是大眾誦經作功課時,維那所靠,以統領大眾.聲音渾厚悠揚,使人心神安定.拜佛時靠磬是表莊重義,也可一使拜佛的人聞聽磬聲而得安定.另,法器是龍天耳目,每有響動,龍天護法必得聽聞.拜佛時龍天護法見聞也會生歡喜,而加以護持的.你去的是女眾道場,去男眾道場也是一樣.
⑽ 佛教「托缽乞食」有什麼規矩
托缽,梵語piN!d!apa^ta,巴利語同。又作乞食、分衛、團墮(食物落於缽中之意)、持缽、捧缽。即以手承缽之意,亦即持缽遊行街市,以化緣乞食,乃印度僧人為資養色身所作之行儀。
出家者持缽巡訪各城市、村落等處,領受施捨之食。又稱乞食、行乞、分衛、團墮(團飯墮於缽中之意)、持缽、捧缽、添缽。在印度,原始佛教以前的婆羅門教及其他教團已有此行儀,而佛教沿襲當時風俗,亦以托缽方式取得食物。
托缽意義
1、佛陀貴為王子,出家修道解脫,用托缽乞食得到食物等生命的必需品。這是世人值得景仰,出家人必須學習實踐的。
2、佛陀教導佛弟子修習正命,用正當的方法取得生活必需品,出家人的方法就是托缽行乞。在光天化日之下,公開光明地接受信眾布施,清凈安心。不可以裝神弄鬼、符咒妖術等邪命方法騙取信眾布施,也不可以從事生產或買賣事業來賺取物品。
3、佛陀教導出家人托缽行乞,少欲知足、專心修行。出家舍離世俗的家業、生產事業,經濟的販賣貿易,少事少煩擾,安心修行。透過最簡單的托缽行乞獲得食物、衣服、住所、葯品等生活必需品,這是佛陀教導出家人修習少欲知足的最基礎方法。
4、托缽是出家人每天應做的事,於四種資具的供養,懂得適量,不積蓄物品。避免為了積蓄所起的貪心,去除因為財產物品的積蓄所產生的驕慢。出家人也可以隨緣接受人們送至寺院供養的物品,或接受信眾邀請到家裡接受供養,但這些都是一餐之量,知量知足。
5、托缽乞食去除驕慢。剃頭出家,破身好相,舍棄一切裝飾品,穿著袈裟,背著缽,天天托缽,以行乞養活自己。天天這樣審視觀照自己,還會增長驕慢嗎!佛陀第一次回到自己的故鄉弘法,很自然地托缽行乞,但他的父王反而覺得很丟臉,可見世俗人去除驕慢心有多難!為了解脫煩惱,自降身份來行乞,這是佛陀智慧的教導。
6、托缽可去除自己的貪心。托缽是次第乞食,平等接受布施。不為了食物而攀緣施主,不為了美好的食物而結好貴人。培養平等心,去除貪心。
7、托缽去除瞋心培養慈心。托缽見到施主歡喜布施的善業,出家人隨喜他的善,心存感激,對他修習慈心,祝福施主安樂、沒有痛苦,成就一切善。
8、托缽讓施主有機會修習善業。修習不雜染的善業要有好的因緣,供養如法修行的出家人,這是修習清凈善業的難得因緣。出家人托缽讓信眾為自己的生命種福田,自己的生命培養資糧,得到美好的果報。
9、托缽讓在家人有機會接近三寶,進一步學習佛陀純正的妙法。在家人透過布施的善業與三寶結緣,或則親眼目睹三寶住世而有緣學習佛法。如法托缽的清凈善業是三寶住世的表顯,對世間是一大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