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為什麼中國人拜印度佛

為什麼中國人拜印度佛

發布時間:2022-06-11 05:31:20

❶ 現在中國人在信仰上為啥偏向於印度的佛教呢難道佛教能主宰全世界嗎!膚淺

封神榜時候破陣【十絕陣】太上老君請西方接引道人准提道人來破陣,承諾允許西方道法往東土弘揚,二位道人才會來助陣,所以道運退佛運興,天運如此,

❷ 佛教起源於印度,道教起源於中國,可為什麼中國信奉佛教的人比信奉道教的人更多

  1. 【從文化融合角度】佛教自從傳入中國以後就與本土的哲學、文化、藝術、民俗、道德進行很好的交融並深遠地影響這人們的日常生活;

  2. 【從教義角度】本土的道教崇尚出世,儒教強調入世,而佛教以無上的空性智慧、大慈悲觀而成為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最好途徑;它以出世的心,行持入世的事業,一下子把道教和儒教的特點都涵蓋了,所以對統治階層和普通老百姓都能接受;

  3. 【從政治角度】在封建社會的很多朝代都把佛教尊為國教,有效地教化國民,國泰民安,創造出良好的環境有利於社會的發展。有許多很有作為的皇帝甚至自己精進修持佛法,梁武帝甚至用佛法的內容作為法令來教化子民。

  4. 以下為補充材料【關於佛教和道教的簡介】

❸ 同樣是佛教,中國和印度的佛教有哪些不同呢

什麼是儒、釋、道?

“儒”是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 “釋”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其實,大多為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德經》的長期演變而創立的宗教。

所以說,中國的本土宗教只有一個,道教。漢傳佛教雖來源於印度佛教,不過,在經歷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融入了本土相關元素,進而自成了一個新的分支。漢傳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中,和統治者的喜好分不開,尤其在南北朝時,諸多皇帝信佛,天下百姓也信佛,發展一度盛況空前。

因為,它已經適應了這片土地,很容易融於普通人的思想中,宗教和文化本就是沒法分割的,漢傳佛教在傳播的過程中,只不過,是調整了表現手法,至於核心內容,依舊是普渡眾生,往生極樂。

❹ 佛祖是印度阿三的神,為什麼中國有這么多的信仰者,在什麼時候佛教傳入中國的,中國的神為什麼沒人信仰

因為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並且和中國文化融合的很好,誰說中國的神沒人信仰,你去鄉下看看,供奉玉帝啦,灶君了貼門神了都是中國的

❺ 為什麼中國人信佛

因為佛學能救助世人,大乘佛法是究竟學,能看破生死,自覺覺他。能悟道,自利利他。能解決人的壓力和煩惱。能救拔苦難的眾生。佛法是萬劫難遇的,遇到佛法而不學佛的是人生最大的遺憾

❻ 有誰能說說印度佛教的歷史它和我國佛教的淵源

印度教《奧義書》關於永恆真理的偏見,部分反映了帝國興起前的那個時代世界所遇到的麻煩。一個混合型的印度正在浮現,它包括建立更大的國家,以及隨它們而來的戰爭規模的擴大。英雄騎士和貴族特權時代屈從於強權政治,很多人通過探索來世,包括從日常生活痛苦解脫出來的手段,來尋求安慰或逃避嚴苛現實。佛教和耆那教的創立者,大概是公元前6世紀的人物,開始探討這樣的途徑,並起來反對印度教日益增強的程式化及婆羅門教士種姓的支配地位。這兩種宗教都極力主張通過不求助祭司或儀式的默想和克己,達到獨立接近真
理。兩者都認為人人平等,拒絕種姓差別及其代表的等級制度。但佛教和耆那教乃由印度教演變而來,仍相信印度教的法、業、輪回(轉世)、解脫(涅盤,或與神的結合)、獻身和非暴力或尊重生靈。兩者都拒絕印度教神只的民間形象,但重新肯定印度教基本的一神論,和它對造物主和偉大生命鏈條的非人格化崇拜。

耆那教

一個名叫大雄(約公元前546~前468)的人創立了篤信苦修的耆那教,大雄自己就裸體出行,最後絕食至死。耆那教重申印度教尊重一切生靈的學說,甚至今天,虔誠的耆那教徒為避免吸入昆蟲而帶面罩,因擔心傷害土壤中的生命而拒絕從事耕種。所以他們投身商貿而變得富有,他們在商人的傳統故鄉古吉拉特邦佔多數。

喬答摩佛陀

佛教的創始人於公元前563年前後誕生在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麓小丘地區,其父為釋迦氏族小王(邦主)。他姓喬答摩,名悉達多,但後來又被人稱為釋迦牟尼(「釋迦族的聖人」)和悉達多王子。29歲前,他過著一個王子的常規生活,盡享世俗歡樂。19歲時與一位美麗的公主結婚,有了一個兒子。人們在他死後關於他及其他宗教人物編織的十分詳盡的傳說大致就是這樣說的。我們還知道他成年後成為一個苦修者,多年雲游講學,招收了一批追隨者,創立了一個宗教體系,於公元前485到公元前480年間年屆80歲時死去。這就是關於他的較可靠生平情況的全部。後來經過渲染的有關他傳奇一生的故事也很重要,因為它影響了印度以東大片地區一代又一代數百萬亞洲人的生活。

根據這個故事(最簡略的形式),悉達多王子心中充滿了難以言表的不滿,一天離宮外出漫步,相繼遇到一位衰弱老者、一個滿身膿瘡高燒發抖的病人、一具正被運往火葬場的屍體(印度教徒總是焚化死者)和一個手捧討飯缽身著簡朴黃袍而又面帶寧靜及內心喜悅神情的雲游薩圖(聖人)。有感於凡人的痛苦和人間歡樂的空虛,帶著苦修的希望,他毅然離開宮室,拋妻棄子,到處雲游乞討,探求真理。他除了一個粗糙的木缽(為了乞討勉強糊口的食物)和破衣外,已經一無所有。一連幾年,他雲游各處,因禁食而體衰,直到他決定在一棵大菩提樹下通過認真冥思默想來解答人生苦難之謎。他受到魔的引誘,被許以財富、權力和肉體快樂,均不為所動。49天後,他頓悟玄機,達到成道的境界。從這一刻起,他開始被稱為佛陀或悟道者。之後不久,他在恆河流域中部的巴納拉斯(今瓦臘納西)第一次佈道,並從此帶領他的追隨者巡迴佈道度過餘生。

這門新宗教教義的基礎是第一次佈道宣布的《四諦》:(1)生命充滿了悲傷、不幸、挫折、無常和不平(苦);(2)所有這些均由慾望、貪心和生存沖動所引起;(3)要終止苦,人必須斷絕慾望,成為無欲者;(4)無欲境界可通過規范「正當行為」的八正道而達到。

忠實遵循首次佈道所提正道的人可以達到涅盤,即通過避免再生輪回而從凡間痛苦中解脫,使靈魂進入與心靈之神的極樂的融合,就像佛陀死時那樣。然而,如此獻身和對真理的如此領悟是罕見的,因此,雖然佛陀沒有指示,佛教卻採納了印度教關於業的觀念:不夠忠實的人漸次再生為與其最後轉世行為相適應的生存形式。八正道定義的「正當行為」是:善待一切生靈、純潔內心、誠實、慈悲、不吹毛求疵、不猜忌、不仇恨、不訴諸暴力。此外還要加上不殺生、不偷竊、不通姦、不說謊、不誹謗、不饒舌、不獻媚等特別戒律,否則就是偏離正道。佛陀本人教導的記述收集在叫做《三藏》的典籍中。關於佛陀生平德行的傳說和有關事件的文學作品,以及對佛學教導的注釋也為數不少,所有這些在很多方面與基督教的《新約》相近。對佛陀的遺物(舍利),如可疑的牙齒和毛發的崇拜,也成為佛教法事的一部分,這也與後來的基督教一樣。

與基督教一樣,佛教在它存在的最初幾百年內,一直是少數人的宗教,後來,它那原始教導的艱深難懂有所減輕,以適應更多的追隨者。阿育王(在位時期約公元前269~約前232)的改信佛教,推進了佛教向大眾宗教的轉變,開始了佛教向外的傳播,先傳到錫蘭和東南亞,後經由西亞傳到中國、朝鮮和日本。在印度境內,佛教流行了幾百年,但從公元100年左右達到極盛之後即開始緩慢衰退。對很多人來說,佛教與印度教的差別逐漸模糊,除幾項寺院制度和某些非神職皈依者外,佛教實際上已慢慢並入印度教。許多印度教徒把佛教對感覺世界的排斥看成是「生命之否定」,並回歸到他們自己的宗教對生命的肯定。恆河中游宗教腹地的殘余佛教中心和寺廟被摧毀,少數倖存佛教徒也在12世紀穆斯林的屠殺中被迫流亡。至此,佛教在它誕生的土地上基本被消滅。

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阿育王時代之後不久,佛教即分為兩個主要部派,叫做上座部(亦稱小乘)和大乘。上座部佛教比較接近原始教義,當然肯定在一定程度上通俗化了。隨著它的流行,其教旨中開始包含了更多作為「功果」獲取手段的善行。例如,可以通過捐款給某家寺廟來彌補曾經以不道德手段獲取錢財或其他非正道行為造成的不良業。上座部佛教是傳到東南亞的佛教形式
。在東南亞,尤其是緬甸、泰國、柬埔寨和寮國(加上斯里蘭卡),它一直是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現在仍為這些國家的大多數人虔誠信奉;過去,幾乎所有年輕男人都按慣例到佛寺中度過兩年時光,現在這樣做的人也很多,他們要剃光頭、披黃色長袍、捧討飯缽;成年後,他們將像大多數人那樣,要比僅僅口頭表示虔誠的人為上座部佛教的正道做出多得多的犧牲。

印度中部桑奇的大窣堵波(佛塔),由阿育王於公元前3世紀始建,阿育王死後100年內擴建,增加了外圈和入口通路。該佛塔的形狀代表宇宙及其巨大蒼穹。上方三層式小結構物成為由印度傳至中國、朝鮮和日本的大乘佛塔的基本結構形式。(Government of India Tourist Office)

大乘佛教稍晚於約公元100年到200年之間興起於印度貴霜時代。開始時只是少數人的精神規范,後發展成為面對所有人的大宗教。經過通俗化和人性化的大乘佛教提供了多方面精神支柱,包括舍利子崇拜。佛陀本人被奉為超自然神,另外還有無數叫做菩薩的其他佛,也就是出於同情而推遲自己進入涅盤境界以幫助仍停留在塵世的人獲得扶助的聖賢。對一個菩薩的信仰和崇拜也能給那些因任何目的而覺得自己需要神只幫助的人帶來安慰。這反過來又促進了對包括佛陀諸化身在內的各種偶像的崇拜,推動了典禮或祭儀詳細規則的制定。這樣的崇拜本身就能幫助靈魂超度和解決各種世俗難題。

菩薩成了大乘佛教的主要神只。被稱為無量光佛的形象原本是一個菩薩,中國人叫他阿彌陀佛,日本人稱他西天第一救世主。另一位菩薩是富於同情心的觀世音,或觀音,是大乘佛教中最受崇拜的慈悲女神。很多人,特別是婦女,經常向觀世音祈禱,為的是在塵世生活中得到幫助,而不是像經典佛教教義強調的從塵世解脫。與上座部佛教一樣,大乘佛教也開始強調慈悲和善行可以贖罪,既能助人,也可助己超度。這種種演變已經與佛教原始學說沒有多少關系,但它們確實將佛教與日常生活、與普通人及他們的需要連接到一起,而不是排斥眼前的世俗事務。尤其是日本佛教的某些教派認為,僅僅通過虔誠的信仰,或默念佛陀或菩薩名號,即可獲得超度。西藏的喇嘛教也有類似的演變,包括對舍利威力的信仰和寫有簡單咒語的禱旗及禱輪的效用;認為,每當禱輪轉動起來,或者禱旗被風揚起,祈禱者即能升入天堂,並可為推動禱輪或安置禱旗的人贏得功果。這些,加上對許多人格化神只的崇拜和關於善行的教導,使得過去佛陀原始教導中的禁慾主義、克己和「無欲」的必要性大大減輕,因為這些終究是大多數人難以做到的,而隨著佛教贏得更多皈依者,它已經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了。

日本東京附近鐮倉的大青銅佛。完工於1252年,原安放在專門修建的廟內,現置露天,至今每年仍有數百萬人前往游覽和參拜。該佛乃用鐮倉管轄區普通人的集資營造,顯示了阿彌陀佛的同情慈愛之心。(Cameramann International, Ltd)大乘佛教的某些派別有著濃厚的魔怪色彩:菩薩帶著隨從們在空中飛行;崇拜者只需重復祭禮儀式用語或禮拜想像的佛陀舍利即可成聖。大乘佛教還構建了一處虔誠教徒將往生的具體天堂的詳情,那裡到處都是與涅盤全然不同的似曾相識的樂事。與此相呼應的,是一座由一群魔鬼把持、讓邪惡卑劣者遭受各種各樣可怕折磨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地獄。我們可以再次把所有這些同基督教從開創初期到中世紀的形式的變化進行對比。同基督教一樣,佛教的通俗化,特別是大乘部派之所為,導致繪畫、雕塑和建築等藝術表現手段之繁榮:不斷翻新的佛陀和他的弟子的漂亮畫像和雕像,還有各式各樣的廟宇,包括大乘佛教國家的寶塔和上座部佛教國家的舍利塔。

傳到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是大乘佛教,因為那時它在印度已佔優勢。它在漢王朝後期經由西亞傳入中國(漢亡後佛教的流行普及將在第5章介紹),從中國內地再傳至西藏,傳至朝鮮。到約公元500年,佛教從朝鮮傳到日本,原先形成於中國的許多僧侶等級制和大乘佛教各教派,包括主張禪定修心的神秘主義宗派禪宗也擴散到這兩個國家。在日本,除禪宗外,其他流派和僧侶等級制也盛行起來。日本佛教的發展,在日本與唐王朝的中國直接接觸時期(公元 8世紀),通過派遣很多佛教僧人前往中國留學而大大加快。

在日本和朝鮮,佛教藝術也以各種形式繁榮起來。唐王朝後期,約公元840年,朝廷對佛教寺院財富和權力的增長感到憂慮和妒忌,沒收了很大部分,並對佛教採取壓制政策,使其在這個儒教占優勢的國家衰退成少數人的宗教,這就是中國佛教此後的境遇。但在日本,直至今天,佛教保留了遠為重要的地位,它名義上是主要宗教,但實際上大多數日本人對它的戒律或宗規並不關心,他們要麼完全不信教,要麼僅僅是隨便哪種宗教信仰的臨時追隨者而已。

很多人可能爭辯說,儒教不是宗教,而僅僅是一套倫理規則,一種道德哲學。確實,儒教明確迴避對神學、來世或超俗事務的任何關心。中國、朝鮮、越南和日本的多數儒教徒看來已經感到,為他們的宗教食糧補充一點點佛教、道教或神道教(日本傳統的精靈崇拜或自然崇拜)的成分以彌補儒教遺漏的東西是可取的。將儒家學說稱為宗教或是哲學是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它是佔世界三分之一的一代又一代東亞人過去2000年來生活的准則。大多數東亞人接受並遵循那位聖人教導的程度,比其他任何信仰體系的倫理教導的追隨者更加徹底
,在這個意義上,儒教對信仰和行為的影響力大概比任何主要宗教都強大。儒教學說包含了有關人類相互關系的很多共同的觀念,但它們的意義遠不止於此,他們反映並形成了極有特色的一系列道德價值、行為准則和社會政治模式。儒教也有它自己的聖壇,也有它的學說紀念館,但沒有規定的祭禮儀式或正式任命的祭司職務;對於這些,前面已經提到,儒教徒們是不予理睬的,但他們始終是聖人教導的忠實勤勉的追隨者。

孔子和孟子

孔子像:聖人死後2000餘年清代所作拓片。孔子在世時從未有過肖像。(The Granger Collection, New York)孔子(公元前551~約前479)是第一個統一的中華帝國出現之前很久,中國東部一個較小國家的一個小官的兒子。他成為了教育家,偶爾到一些地方統治者那裡當顧問。他從無固定正式職務,也沒有實際的政治權勢。他像柏拉圖那樣想找一個可能按照他的建議行事的統治者,但他也像柏拉圖那樣始終未能找到。他的一些學生成了他的追隨者,盡管從未像柏拉圖學園那樣組織起來。他死後的最著名追隨者和學說注釋人是孟子(約公元前372~約前289)。孔子和孟子活在紛亂的春秋戰國時代,他們想通過個人道德修養來恢復秩序和社會和諧,這一點與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背景頗為相似。

儒教的觀點

東亞社會一直嚴格遵守等級制,社會等級表現為按地位區分的人群和按順序區分的角色,從最高統治者,經官吏、文人學者、社會賢達、直到家庭中的父親,他們全都擁有對地位更低者的權威,但也有成為優秀榜樣的責任。關鍵的要素是針對所有相互關系——父與子、君與臣、夫與妻、兄與弟等等——仔細制定的「正名」。孔子和孟子給這一體系提供了學術上的支持。這樣一個體系留給個人的地位很低,但卻同時強調作為道德行為或「德行」惟一保證的自我修養和教育的極端重要性。用柏拉圖的話說,就是「教育使人善良,而善良人行為高尚」。根據儒教學說,人天性善良,也天性愛好美德,但需要教育和長輩的道德榜樣才能堅持下去。孔子強調「人情」、仁愛、尊重長者、孝順、「正名」和知識,把這些看成是醫治混亂的良葯和達到「大治」這個他心目中的主要目標的途徑。

力和法不能代替個人的德或社會的治,也不能保證它們的實現;實際上,在一個運轉正常的社會中,力和法是無效和不必要的。人必須嚮往做正當的事,這可以通過成為自己本性一部分的道德來達到。到了必須藉助力或罰時,社會體系必然已經崩潰。儒教是一種關於人類和社會的高度實用主義的、現世的和積極的觀點;儒教中幾乎看不到抽象推測、超自然以及諸如罪孽或超度等概念。雖然孔子和孟子無疑是保守者、是等級社會制度的支持者,但他們的學說基於人人天生帶來了德的種子這一信念,仍然給個人才能和獻身留有餘地。通過自我修養和仿效道德模範,任何人都能成為聖賢。這里需要的不是祭司,而是自我完善。

這一概念後來被用於科舉和不問社會出身從知識階層選拔官員的制度。儒教甚至還重申了人民擁有反對因不行德政而喪失接受上天任命資格的無德或不義的統治者的權利;忠誠於長輩是儒教的一條基本教義,但忠誠於道德原則應不受其約束,盡管這常常造成嚴重的兩難境地:例如,父親雖然不義,卻很少遭到公開反對。

總的來說,儒教反映了中國人關於世界的基本上積極而現實的觀點,它認為最大的快樂是長壽,或者更准確說,是「享受生命」,其中包括中國人特別強調的享受美食、生兒育女、活到兒孫繞膝的高齡。所有這些都是明顯的中國價值觀,以它們為中心的文化,吸引了那些從自己較為陰暗和神秘的宗教及社會傳統的角度、同時往往聯想到原罪、過失、報復、神靈判決來看待它的一代代西方觀察家的贊美。同西方相比,儒教更加重視以人為本,它同印度教一樣更加贊美生命。勤奮工作、成就事業、物質豐饒及物質享受,都受到重視和追求,但享受悠閑、享受自然、享受儒教所稱的「自我修養」,也是遠遠優越於西方的重要目的。有教養的傑出人物顯然有著更多機會來達到這些目的,包括撰寫有關他們自己的文獻,從而給我們提供顯示其價值的證據。

雖然農民的生活十分辛苦,但他們也能充分享受他們能夠得到的閑暇,尤其是冬季包括長達兩星期的中國傳統新年在內的一連串節日。那些能夠積累比糊口稍多的財富的幸運兒,很快就會採納上等人的生活方式。他們不再到地里幹活或聚斂更多財富,而是把土地租給佃戶,靠租金過起只能算很普通的生活。按西方標准,很多地主擁有的土地非常少,僅靠8~10英畝地的收入生活,而不願努力變得更富有,除有些人放貸外,幾乎無人開創新事業。

❼ 為什麼沒有一個中國人成佛,都是印度的佛

因為中國的佛教是印度引進來的啊,而佛教的神是印度人創造出來的,佛教也是始於印度的啊,真不是下賤啊,是一種信仰。就想中國的關羽,也被老百姓創造,供奉為神,關公在香港很受歡迎和崇拜的。但是事實上關羽一生沒有到過香港的。還有中國的原始宗教是道教,本來道教也很受國人信奉的,只是道教的理論是將的人如何生的問題,講究的是活著的人如何好好活。淡是佛教宗旨是死的問題,就是說,人妖活著受苦,然後死後就可以脫離輪回之苦,得道成佛。因為道教講究的是生的問題,所以,有了道教的,煉丹,以求長生不老,但是事實上著長生葯是沒辦法練出來的,這樣一來,時間長了,就失去了大部分信徒了。而佛教講的是死,死後的事情誰也不知道,所以就吸引了大批信徒,畢竟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啊。這就是佛教在我國勝於道教的原因。但其實是一樣的 ,佛道都有積極的一面,也都有靈驗,關鍵看你自己怎麼看了

❽ 中國的佛教起源於印度嗎為什麼

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佛教向斯里蘭卡傳播,約在公元前3世紀的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曾派他的兒子摩哂陀去斯里蘭卡傳授上座部佛教。公元前1世紀,斯里蘭卡出現了兩個佛教派別:大寺派和無畏山寺派。3世紀上半葉大乘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在無畏山寺派中又分出了南寺派。5世紀初,覺音用巴利語對南傳三藏進行了整理和注釋,確立了上座部教義的完整體系。大寺派被認為是南傳佛教的正統派。緬甸、柬埔寨、寮國等國的佛教都承受斯里蘭卡大寺派的法統。12世紀以後,由於外族和殖民主義者的侵入,斯里蘭卡佛教曾兩度受到破壞,後再由緬甸和泰國重新傳入。上座部佛教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約在4~5世紀。11世紀中葉,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建立緬甸最早的統一封建王朝,曾奉大寺派佛教為國教。以後歷代王朝都保護佛教,建立了大量雄偉華麗的佛塔,如18世紀所建仰光大金塔等。佛教由斯里蘭卡傳入泰國約在12世紀左右。13世紀,泰國素可泰王朝宣布奉佛教為國教。18世紀曼谷王朝諸王都篤信佛教。19世紀中葉以後,拉瑪四世對佛教進行改革,形成新舊兩派,綿延至今。1919~1927年刊行了全部三藏注釋及藏外典籍。泰國目前是東南亞佛教興盛的國家,被稱為「僧侶之國」。5~6世紀時,佛教傳入扶南(早期柬埔寨),當時大小乘兼傳。6世紀扶南改稱為真臘,宗教信仰為大小乘佛教和印度教同時存在,這明顯地反映在宗教儀式和9~12世紀吳哥城的許多宮殿建築上。14世紀中葉後,柬埔寨淪為泰國的屬國上座部佛教隨之傳入。以後,寮國又從柬埔寨傳入上座部佛教。從5世紀起,佛教開始傳入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巴厘等地。據中國高僧義凈的記述,7世紀中葉印度尼西亞諸島小乘佛教盛行,以後諸王朝都信仰大乘佛教與印度教;至15世紀伊斯蘭教開始盛行。約在公歷紀元前後,佛教傳入中國。在漢代被視為神仙方術的一種。至南北朝時傳播於全國,出現了很多學派。隋唐時期進入鼎盛階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宗派。宋代以後,佛教各派趨向融合,同時儒、佛、道的矛盾也漸趨消失。7~8世紀佛教分別由印度和中國漢族地區傳入中國西藏,至10世紀中葉後形成藏語系佛教,後又輾轉傳到四川、青海、甘肅、蒙古和俄國布利雅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區。大約在2世紀末,佛教從中國傳入越南。在4~5世紀時獲得廣泛傳播。10~14世紀,越南佛教進入興盛時期。泰國和緬甸佛教對越南佛教也產生影響。4世紀後半葉佛教由中國傳入朝鮮高句麗。7世紀新羅王朝統一朝鮮半島後,由中國傳入的華嚴宗、法相宗、律宗、禪宗都很盛行,以後禪宗尤為興盛。14世紀末刊行了《高麗藏》。14世紀李氏王朝雖然一度採取排佛崇儒的政策,但朝鮮佛教仍然有所發展,17世紀中葉以後開始衰落,至近代又有所復興。6世紀,佛教從中國經朝鮮傳入日本,此後一直成為日本的主要宗教。7世紀初,聖德太子在《十七條憲法》中要求全體臣民「皈依三寶」。從中國隋唐時期開始,日本向中國派出了大批留學僧,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相繼傳入日本。12世紀以後,日本佛教形成很多民族化的宗派。在印度阿育王時傳至敘利亞、埃及等國的佛教,以後又傳到非洲一些地區,但影響不大。約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佛教先後傳入歐洲和北美。1906年英國成立「英國佛教協會」,歐洲佛教徒開始有自己的組織。以後英、法、德、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都有佛教僧團和研究機構。佛教傳入美國後,又北傳加拿大,南傳巴西、秘魯、阿根廷等國。目前佛教已傳播到世界各大洲。但主要仍集中在東亞和東南亞一帶,這個地區的佛教信徒人數遠遠超過其他宗教信徒。

❾ 為什麼佛教起源於印度,反倒在中國流行

「東方不敗369」說的很好。再從歷史、人性方面補充一下:
1、佛教為什麼反倒在中國流行
(1、中國,四大文明古國的文明,只有中國文明完整的流傳下來,沒有斷代;其他3大文明都失傳了。(2、每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不久,都會被漢族文明同化。
漢民族有強大的「韌性」「包容」「堅強」和「忍耐力」。
佛教自漢朝傳入中國以來,經過了4次滅佛運動,但佛法不虛,是真語、實語,且包羅萬象,人們能從中受益頗多,或有很多人當即解脫,所以佛法有最大的「包容性」,和很強大的韌性和生命力。
佛法的教義、精神,和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精神,非常契合。中華文明借鑒、吸收、融合包羅萬象的佛法,可以更好的發展、繁榮,具有了強大、頑強的生命力;佛法與中華文明結合,可以更好的發揚光大、利益眾生。
佛法與中華文明結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因此,佛教在中國一直很流行。

2、佛教在印度衰落
佛教起源於印度,曾在印度、埃及及地中海一帶非常盛行。玄奘去取經的時候,當時全印度的霸主戒日王,為玄奘組織近萬人的辯論大會,據說來參加的人最多時有近50萬人。再看當時「那爛彌寺」這一座寺院:「現在考古發現,那爛陀寺遺址,長約10公里,寬約5公里,由大殿、僧房、佛塔和寺廟組成,殘垣斷壁中仍可見當年規模之宏大。現在的發掘面積已經超過了15萬平方米」。
佛教在印度開創以來一直很興盛。直到1193年,伊斯蘭教入侵印度,對當地人和非伊斯蘭教的人大肆的血腥屠殺,推行伊斯蘭教。當時佛教在印度大陸幾乎絕跡,只有斯里蘭卡(在島上)沒被波及到。後來伊斯蘭的老巢被蒙古人佔領,穆斯林(伊斯蘭教徒)被蒙古人大肆屠殺,伊斯蘭統治被迫退出印度。
印度本地人又可以自由選擇信仰了。但佛教經、論,已被大量焚毀,幾乎絕跡;印度人開始恢復最原始的拜天的信仰了,就像中國道教所說的「老天爺」,但又有佛教曾經的記憶、傳說,口頭傳下來,就成了「現在的」印度教。
後來,佛教由斯里蘭卡傳入,對印度進行反哺,印度才又有了佛教;但元氣大傷,始終沒有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❿ 中國人在還沒遇上佛教的時候時有自己的宗教嗎為什麼後來會信奉源自印度的佛

外來的宗教進入中國的之前,中國是沒有宗教教派的,因為中國人受易經影響,以自然為宗旨,以陰陽為基礎致使宗教即是無宗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把教當成教的本義來定論。教的本義就是教育。所以中國出現諸子百家!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中國人拜印度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98印尼事件政府做了什麼 瀏覽:954
義大利法西斯為什麼弱 瀏覽:933
印度歌曲背景音樂叫什麼名字 瀏覽:996
義大利面配的醬料怎麼製作 瀏覽:605
印度是什麼級別的 瀏覽:694
義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亞是什麼意思 瀏覽:535
英國人為什麼要去巴黎 瀏覽:208
新中國成立以後發行了多少郵票 瀏覽:391
中國球王年薪是多少 瀏覽:345
義大利護膚品的品牌有哪些牌子 瀏覽:175
東興市還有多少越南人 瀏覽:580
義大利lsb板材哪裡生產 瀏覽:253
伊朗和敘利亞之間有什麼戰爭 瀏覽:472
蘋果中國代工廠為什麼搬到印度 瀏覽:296
中國怎麼變成這個樣子 瀏覽:224
去伊朗可以帶多少現金 瀏覽:259
出口英國木頭需要什麼證書 瀏覽:173
中國印尼海軍在哪裡聯合軍演 瀏覽:977
中國第一悍匪是怎麼越獄的 瀏覽:473
印度母牛在哪裡 瀏覽: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