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釋迦牟尼的弟子都有誰
釋迦牟尼傳教45年,弟子很多,但最得 意的門徒只有10人,即所謂的「十大弟 子」。
據《維摩詰經·弟子品》和《翻譯 名義集》等載,十大弟子為迦葉、舍利 弗、目犍連、須菩提、富樓那、迦旃 延、阿律那、優婆離、阿難、羅侯羅。
摩訶迦葉尊者
祖師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少欲知足,能堪苦行,故稱『頭陀第一』。「頭陀」是譯音,意為清心寡慾,掃除世間塵垢煩惱,是佛教的苦行之一。祖師本娶跋陀羅迦卑梨耶為妻,二人皆不好五欲,志行清凈,後皆皈依佛陀。大迦葉從佛出家後,受佛教化,發正智,八日即證入阿羅漢果。世尊示三乘解脫同一,分半座與迦葉。而靈山會上拈花微笑的故事,更為禪家膾炙人口之公案。佛將無上正法付囑於師,亦將金縷僧伽梨衣付囑於迦葉。令其轉授當來彌勒佛。是以後來尊者隱於中印度摩揭陀國雞足山中入定,待於來日之龍華會。佛涅盤後,大迦葉召集眾阿羅漢到王舍城靈鷲山集合,集結三藏經典,由阿難尊者誦「經」、優波離尊者誦「律」、富樓那尊者誦「論」。對於佛法的流傳,有極大的功勞。
優波離尊者
祖師出家前為宮中理發師,與諸王子一同隨佛陀出家後,奉持戒律,無絲毫觸犯,故稱『持律第一』。尊者的一生都跟隨著釋迦牟尼佛。在佛是太子的時候,他就來做佛的護衛;佛修道的時候,他又做佛的一個護法;佛成佛了,他做佛的弟子。他這一生,沒有離開過佛。尊者,在過去無量諸佛的教中,他都是持戒第一;他在往昔就發願嚴持戒律,要修行這戒法。現在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成佛,優波離尊者仍然同時來到這個世界上來,所以佛就教他在這個佛法里邊專門來修行戒律。對佛所說的戒律絲毫都不犯,對於戒律上最精嚴,規行矩步,絲毫也不馬虎,對於行住坐卧這四大威儀,都特別注意。堪稱為戒律權威。佛問每一個弟子、每一個菩薩,各人所證得圓通的道理。優波離尊者從座位起來,頂禮佛足,對佛說:「我曾經親自隨著世尊逾城出家,親見世尊在雪山修行六年的種種勤苦,也親見世尊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從此之後,我深深地知道這個貪欲為諸漏的根本,狂心頓歇,就解脫了世間種種貪欲煩惱。世尊教我專門持戒律,乃至教我持守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一切的性業、遮業,都清凈了。因為守戒守得清凈,所以業也都清凈。身心都非常清凈、非常寂靜,於是就證果成阿羅漢了。」第一次結集經典時,由優波離誦出律,故為律藏傳持之祖。
羅侯羅尊者
祖師是佛陀做太子時和妻子耶輸陀羅所生,為佛陀親子。佛陀為羅侯羅剃度後,拜舍利弗為戒師,舍利弗為他受沙彌十戒,成僧團中有沙彌之始,時年十五歲。祖師誦經十分勤奮,能誦讀不懈, 因未受具足戒,不可與比丘同宿,出房宿於廁。曾與舍利弗行乞,於途中受迫害,以慈心而能忍。由於嚴守制戒,修道精進,得阿羅漢果故稱『密行第一』。
舍利弗尊者
祖師早年遍習世間技藝,又能廣解諸論,年十六已能摧伏其他議論,後因聽到馬勝比丘說因緣所生法的偈頌,即能了解諸法無我之理,於是皈依佛法。以智慧猛利,能解決諸疑,故稱『智慧第一』。由於祖師修持精深,又通曉外典,故歸佛後屢能摧伏外道。
須菩提尊者
祖師是古印度拘撒羅國舍衛城人,從釋迦牟尼佛出家,甚能通達空義,故稱『解空第一』。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所載,佛由仞利天下降閻浮地時,眾人皆前去禮佛。當時祖師正坐著縫衣服,正准備前往迎接佛陀時,頓生一念,乃觀諸法皆空、不造不作之理,遂解 今所歸命實為真正之法聚,於是回到原來的位子上繼續縫衣。
富樓那尊者
祖師是古印度迦毗羅衛人,國師之子。先與朋友出家修苦行,釋迦成道後,前往歸依,精進修持,不懈不怠,善於分辨佛義,廣宣法理,故稱『說法第一』。祖師說法時能因人施教,先以辯才使聽者歡喜,次以苦楚之言責切其心,終以明慧教誨空無,令聞者解脫,從之證果,至入涅盤。
阿那律尊者
祖師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即佛陀的叔父甘露飯王之子,佛陀成道後歸鄉,阿那律與阿難、難陀、優波離等一起出家為佛弟子。修道精進,得天眼,能見十方世界,故稱『天眼第一』。祖師曾於聽法中酣睡,佛陀叱責之。遂立誓不眠,因而失明。其肉眼雖敗壞,然以精進修行,遂獲天眼。由佛開示《八念經》而獲道果。正是天眼使祖師陀對世界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他是最心平氣和的羅漢,跟誰都合得來。
摩訶目犍連尊者
祖師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幼時即與舍利弗結交,志同道合。二人起初隨外道修學。後受舍利弗引導歸佛。從釋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神足輕舉,能飛遍十方,故稱『神通第一』。 祖師曾以道眼,觀見母親在餓鬼道受苦,後為救其母,按照佛陀的教導,在七月十五設盂蘭盆供奉十方僧眾,以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之力,救度母親。由此,佛教有「盂蘭盆節」。
摩訶迦旃延尊者
祖師是古印度阿盤提國婆羅門之子。原修習外道,後跟隨佛陀學法,能分別深義,敷演道教,故稱『論義第一』。祖師善演佛略說之法義,助益於弟子對佛法之理解。又熱心布教,住於阿般提國,教化無數。
阿難尊者
祖師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於佛成道日出生,後跟隨佛陀出家。能知時明物,所至無障礙,多聞憶持不忘,堪任奉上,故稱『多聞第一』。尊者端正清凈,如好明鏡,見其相者,聞其聲者,睹其威儀者,莫不歡喜。又隨佛入天人龍宮,見天人龍女,心無染著,雖未盡殘思,而不能染。雖能得阿羅漢道,以供給供養佛故自不盡漏。以此大功德故,雖非無學在無學數中,雖未離欲在離欲數中。阿難侍佛二十五年,佛所宣說,悉能憶持,不忘一字。迦葉贊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佛滅後第一結集由阿難誦出三藏中的經藏。世尊之姨母,及五百釋氏女眷,得以出家,皆由阿難盡力請求之功。在寺院中,阿難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持。
② 歷史上唐僧去印度取經到底有沒有帶徒弟
有。
唐代僧人,法相宗創始人,佛經翻譯家、旅行家。俗姓陳,名 。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
幼年出家 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3歲出家,20歲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歷各地,參訪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經》等經論,造詣日深。
③ 釋迦摩尼有幾個徒弟
平時常隨聽聞佛法的有1250人,其餘弟子無數(包含18羅漢,500羅漢),另有親傳弟子10人,分別如下:
徒:頭陀第一:摩訶迦葉
徒:多聞第一:阿難陀
徒:智慧第一:舍利弗
徒:解空第一:須菩提
徒:說法第一:富樓那
徒:神通第一:摩訶目犍連
徒:論義第一:摩訶迦旃延
徒:天眼第一:阿那律
徒:持戒第一:優婆離
徒:密行第一:羅睺羅
④ 玄奘在印度有收過徒弟嗎
西遊記中的徒弟是唐僧取經之初收的,現實中玄奘的徒弟卻是在取經之後收的。
第一個徒弟是在玄奘回來的途中收的,據說是一個西域神童,聰穎絕倫,過目不忘,記憶力幾乎沒人能比得過他。這跟孫悟空很相似,孫悟空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相對於大唐來說本來就是異族人了,而且神通廣大和唐玄奘的神童大弟子的身份也十分相符。
第二個徒弟是開國元勛尉遲敬德的侄子——窺基,出身將門,卻自幼通學儒典,熟讀兵書。窺基當和尚有三個條件:「不斷情慾;准吃葷血之物;過午能食」。因此他最初出去講經一般都是准備三輛車,一輛載佛經,一輛載酒肉,一輛載家僕妓女,因此被稱為三車和尚,這和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很是相似。
第三個徒弟,應該是圓測大師,新羅國的王子,也是個外國人,也是學術淵博,與窺基大師齊名。圓測中規中矩,從事佛經的弘揚,並且是貴族出身,跟西遊記中的沙悟凈也很相似~
⑤ 釋迦牟尼涅槃身邊都有哪些弟子
1 什麼叫「涅盤」?涅盤就是不生不滅。
2 一切法不生不滅,無有一法不圓滿,法法圓融,不但是圓滿的相,而且法法都是清凈寂滅相,這叫涅盤。
3 涅盤也翻作「圓寂」,圓是圓滿,寂就是清凈寂滅。
4 從生死輪回裡面超越,從此以後永遠沒有生死,沒有生死就叫做涅盤。
5 現在人搞錯了,把死當作涅盤。如果死都是涅盤,這涅盤還要修嗎?不必要修,決定會得到,這是大錯特錯!
6 諸位要曉得,涅盤是活著時候證得的,不是死了才證得。
7 涅盤是寂靜、寂滅的意思;佛是智慧、是覺的意思。
8 「涅盤」跟「佛」是一個意思,講「涅盤」是從體上說,講「佛」是從用上講。
9 用當然有體,體一定有用,這就了解,善因善果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不行。
10 覺悟了,起菩提涅盤的作用;迷了的時候,天天起生死煩惱的作用。
11 其實生死煩惱跟菩提涅盤是一不是二,是一樁事情,都是妙性起用。
12 悟了,把它叫個名字,菩提涅盤;迷了,叫它做生死煩惱,只是換名詞,還是那個作用。
13 悟了,感受是無比的自在;迷了,那個感受是無邊的痛苦,苦海無邊!
14 在我們這個世界,不要說是證果,就是開悟都相當不容易,為什麼?悟門被二障(煩惱障、所知障)、二執(我執、法執)給堵塞了。
15 煩惱障不但障涅盤,也障菩提,障菩提就是障了你的悟性,障了覺性。
16 小乘人還是有執著,我執沒有了,他有法執,他執著空。
17 凡夫執著有,小乘人執著空。小乘人自己安住在一個寂靜的境界當中,這個「寂」就是清凈寂滅,確確實實他煩惱不生,煩惱從根上斷掉了。
18 二乘人他的修學著重在自己的清凈心,所以二乘人不發心幫助眾生,為什麼?大家要念念《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曉得了。
19 佛跟菩薩都說:閻浮提眾生(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剛強難化。所以阿羅漢聰明:算了!我不度眾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我自己一個人多清凈、多自在!
20 自了漢,阿羅漢只求自了,不願意幫助別人,所以他修清凈心,證偏真涅盤。
21 阿羅漢他成就大定,心清凈,沒有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心清凈了還沒有智慧?是的,心清凈了,照理說有根本智,但是他沒有發大悲心,清凈心裡頭不生智慧,這連根本智也沒有了。
22 只要他念頭一轉,他的根本智馬上現前,他有這個本錢,就是沒有轉過來就是了。
23 菩薩慈悲心特別重,他要幫助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服務一切眾生。菩薩不怕辛苦,不怕辛勞,舍己為人。菩薩為眾生做「不請之友」,你不請他,他找你,這是菩薩。
24 阿羅漢不行!你去求他,他還未必肯答應,他還要看看與你有沒有緣分。與他有緣分,他才肯教你;沒有緣分,他不肯教你。
25 四果羅漢「證偏空」,偏空就是涅盤,偏真涅盤,超越六道生死輪回了。
26 小乘人的涅盤是定,跟大乘涅盤不一樣,大乘涅盤是定慧圓融,定裡面有慧,慧裡面有定。
27 小乘偏真,偏在一邊,只有定沒有慧,他證的涅盤不是究竟圓滿的涅盤。他「不悟法性」,不悟就是沒有智慧。
28 菩薩大慈大悲,他有智慧,有定功;有智慧才能真正幫助別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29 諸位要曉得,定能伏煩惱,不能轉煩惱。
30 開智慧,就能把煩惱轉變成菩提,把生死轉變成涅盤。
31 其實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貴在會變,你自己要會轉變。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為涅盤,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32 生死與涅盤,這當中沒有界限,只是迷悟之別,迷了叫生死,悟了叫涅盤。
33 娑婆跟極樂也是如此,迷了叫娑婆,娑婆是極苦的世界;悟了就叫極樂,這都是從果上講。
34 如果在因上講,迷了就是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悟了不叫煩惱就叫菩提,真的是一不是二。
35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壽是有量的無量,不是真正的無量;阿彌陀佛將來壽命到了,他還要入涅盤。
36 阿彌陀佛究竟是哪一天入般涅盤,沒有法子能夠算得出來,時間太長太長了!
37 這個無量壽(有量的無量)是阿彌陀佛的應化身,就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現的壽命八十歲,這是應化身。
38 應化身的壽命有始有終,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他的應身壽命是無量,它是一個數字的單位名稱,也有始有終。
39 報身佛是有始無終,法身佛是無始無終,這在經上講得非常清楚。
40 經上說,阿彌陀佛將來在西方極樂世界的法緣盡了,與他有緣的這些眾生,他都度盡了,他就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作佛,去度那些與他有緣的眾生。
41 阿彌陀佛上午涅盤,下午觀世音菩薩就繼佛的位,就成佛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生死。
42 西方世界實實在在是無比的超勝,佛滅度之後,觀音菩薩馬上就示現成佛,將來觀音菩薩度化眾生時劫之長,也像阿彌陀佛一樣。
43 經上說,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他活了八十歲,三十歲示現證道就出來弘法利生,到八十歲入涅盤。
44 其實釋迦牟尼佛沒有涅盤,菩薩都不生不滅了,佛怎麼還會有生滅?
45 佛哪有涅盤?沒有。入般涅盤是對中下根性人所講的,中下是指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以下。
46 高級的菩薩既沒有生死,也沒有涅盤,大乘經上講「無住涅盤」,不住生死,不住涅盤。
47 涅盤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滅,滅什麼?滅生死、滅煩惱、滅無明、滅邪見。
48 佛與大菩薩他得涅盤這個果報,這果報怎麼得來?要修道,道就是因。念念與覺正凈相應,這樣才能趣向大涅盤。
⑥ 釋迦佛的十大弟子
他弟子很多,據傳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分別是:釋迦牟尼的弟子非常多,佛經里一般用千二百人來形容。主要比較有名的,有10大弟子。 迦旃延(議論第一)。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為梵語Katyayana的音譯,古印度阿盤提國婆
羅門之子。原出家修習外道,後跟隨釋迦牟尼學法,以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有「議論第一」之稱。或稱為摩訶迦旃延、大迦旃延。 全世界僅存唯一一張釋迦牟尼的生前畫像保存在大英博物館,被視為國寶.
當時釋迦牟尼41歲,由其弟子富樓那親手所繪.
⑦ 釋迦牟尼有哪十大弟子
釋迦牟尼佛,(約前1027~前949)原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是剎帝利種姓,名叫喬達摩·悉達多。
釋迦牟尼的意思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悉達多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佛陀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放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在菩提樹下悟道,於是開啟佛教,弘法45年。年80歲左右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槃。
十大弟子,又叫釋迦十聖、十弟子。也就是佛弟子中特別卓越之十人。他們是摩訶迦葉尊者、優波離尊者、羅侯羅尊者、舍利弗尊者、須菩提尊者、富樓那尊者、阿那律尊者、摩河目犍連尊者、摩訶迦旃延尊者和阿難尊者。
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最初教義包括:釋迦牟尼進入半涅槃後,他的弟子匯集整理佛陀一生的言傳身教,通過幾次結集,形成的經、律、論「三藏」,以及保存在《阿含經》中的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緣起法等,這些教義又被稱為原始佛教。
⑧ 釋迦牟尼一共有幾個弟子達摩和佛祖是同一個人么他們是剎帝利
《妙法蓮華經》里寫,佛陀分身無數國土渡化眾生,其弟子何止億萬。而凡人所能常見者,為1255人。佛陀傳法給大迦葉尊者,尊者為第2祖,後傳到達摩祖師為第28祖。達摩祖師姓剎帝利,初名菩提多羅,亦名達磨多羅
⑨ 佛陀的有幾個弟子
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弘法的時候,身邊常隨的弟子有1250人之多,在這眾多的弟子當中,最有名的有十位,修行最好,並且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專長,受到佛陀的贊揚和其他僧眾的尊重,成為佛陀滅度後繼承和弘揚佛法的主要力量。
一,摩訶迦葉——頭陀第一
也稱大迦葉,因為佛陀弟子中叫迦葉的很多,一般說大迦葉就是指的摩訶迦葉。他專修頭陀苦行,一直是獨來獨往,後來即使到了老年,還一直堅修苦行,因為他是佛弟子中修無執著苦行得到第一人,禪宗就將其尊為頭陀第一。他和佛陀著名的「沾花一笑」的故事一直傳誦至今。大迦葉還是第一次佛典結集的負責人,由於圓滿完成這次結集的任務,大迦葉從此名聞天下。世尊入滅之際,他正在北方行腳,得到消息後,悲傷不已,晝夜兼程趕回,跪拜於佛的棺前,痛哭不止,立志結集佛典,留住法脈,建造人間凈土。傳說在結集完經典,阿難繼承法脈以後,大迦葉就進入雞足山入定,等待下一尊佛彌勒出世,方行涅槃。
二,阿難陀——多聞第一
阿難陀也稱阿難尊者,是提婆達多的弟弟,甘露飯王的兒子,釋迦牟尼佛最小的堂弟,25歲出家,侍從世尊達25年之久。他生性博聞強記,聞一知十,世尊為了讓他繼承法脈,把前二十年所講之經又給阿難重講了一遍。所以,在第一次經典結集當中,大部分的經文,都是憑阿難的記憶而口述的,被後人譽為「多聞第一」。他天性慈悲溫和,容貌俊俏,深得女人的愛慕,所以屢遭女禍。阿難在佛陀生前並未開悟,後經大迦葉教誡,發奮修行,終於開悟,於120歲時從容滅度。
三,舍利弗——智慧第一
原名優婆底沙,詳名舍利佛多羅,又名舍利子。自幼聰慧,精通百藝,他與朋友俱律陀,擁有很多弟子,聲勢浩大,後得知世尊的盛名,仰慕不已,於是率領三百多弟子,在竹林精舍皈依佛陀,受具足戒,弟妹六人全部出家成為世尊弟子。舍利弗的皈依,使僧團的隊伍更加壯大,佛陀的影響力更為廣泛,佛陀稱贊他為法將,占弟子中的首座,佛經中很多都是他和佛陀一問一答,相得益彰,後被稱為智慧第一。
四,須菩提——解空第一
須菩提出生於舍衛城婆羅門教家庭,是給孤獨長者之弟,長者鳩留之子。以「恆樂安定、善解空義、志在空寂」著稱,號稱「解空第一」。電視劇《西遊記》中,傳授孫悟空本領的師父,就是須菩提。
五,富樓那——說法第一
富樓那意譯為滿意子,滿願子,出生於迦吡羅衛城郊的羅那拔多村,是迦吡羅城長者之子,辯才無礙,善說諸法實相。因為他善於講法,通達諸法的理體,通過聽他講法而得到度脫的,多達九萬九千人,所以被稱為「說法第一」。
六,大目犍連——神通第一
世間多稱目連尊者,少年時與舍利弗是好友,自幼就立志離俗修道,後與舍利弗一同皈依佛陀。目連被稱為神通第一而聞名,目連非常孝順父母,「目連救母」的故事至今家喻戶曉,佛教中的「盂蘭盆節」也是因他救母的故事而來。
七,摩訶迦旃延——論議第一
摩訶迦旃延為梵語音譯,意思是文飾,其本名為那羅陀。其父為吠陀學的論師,他繼承其父的血統,成為一位賢明的長者,後來皈依佛陀,成為僧團的一員後,更表現出了卓越的才能,他的特長就是能言善辯,辯才無礙,無論任何人來和他辯論,他都會取得最後的勝利,所以被譽為論議第一。
八,阿那律——天眼第一
阿那律又名阿尼盧陀,是白飯王的兒子,世尊的堂弟。有一次,阿那律聽佛陀講法,因疲倦而昏昏欲睡,受到佛陀的斥責。為此,他深感羞愧,立志晝夜不眠,以致後來雙目失明,後因精進修道,勇猛精進,終於修得天眼通,被人譽為「天眼第一」。
九,優婆離——持戒第一
優婆離是梵語音譯,意思是近取或近執。他出身於首陀羅——當時印度被視為最低賤的民族,開始是王舍城的一名理發師,但他本性忠厚善良,工作熱心,深得宮廷王公貴族的信任,後來就和釋迦族的公子們一道發心皈依佛陀了。優婆離精於戒律,持戒嚴謹,被譽為「持戒第一」,後來在結集經典的時候,律藏部分都是由他誦出的。
十,羅睺羅——密行第一
羅睺羅是世尊的兒子,母親是耶輸陀羅。羅睺羅剛出生後第七天,佛陀便離開王宮出家了,羅睺羅於15歲時從舍利弗出家,成為佛教僧團中最早出現的沙彌。由於羅睺羅十分頑皮,修行經常懈怠,受到佛陀的嚴厲教誡。從此發誓嚴守戒律,精進修行,再沒有放逸違犯,因此被譽為「密行第一」。
⑩ 釋迦牟尼佛的主要弟子有哪幾個
有十大弟子:舍利弗(S〓riputta),目犍連(Moggall〓na)、摩訶迦葉(Mah〓kassapa)、須菩提(Subh〓ti)、富樓那(Pur〓na)、摩訶迦旃延(Mah〓kacc〓na)、阿那律(Anuruddha)、優波離(Up〓li)、羅怙羅(R〓hula)和阿難陀(〓nanda)。這十大弟子各有特長,其中如舍利弗被稱為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優波離持戒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舍利弗、目犍連二人最為佛所器重,是僧眾的上首,他們都在佛涅槃前逝世。佛涅槃後,代佛統率大眾的是摩訶迦葉,其後是阿難陀。
舍利弗:據《佛本行集經�6�1舍利目連因緣品》、《增一阿含經》卷三、《大智度論》卷十一等記載,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屬婆羅門種姓。謂其持戒多聞,敏捷智慧,善講佛法,稱為「智慧第一」。
目犍連:或作大目犍連,略稱目連。據《佛本行集經�6�1舍利目連因緣品》、《增一阿含經》卷三等記載,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郊人,屬婆羅門種姓。初與舍利弗同師「六師外道」,精通教法。皈依釋迦牟尼後,侍佛左邊。傳說其神通廣大,稱為「神通第一」。
迦葉:或稱大迦葉。據《佛末得集經�6�1大迦葉因緣品》、《增一阿含經》卷三竺記載,下列屯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屬婆羅門種姓。謂其苦行有德,少欲知足,常修「頭陀行」(佛教12種苦修的總稱),稱為「頭陀行第一」。傳為佛教第一次結集的召集人。
阿尼律陀:意譯「如意」、「無貪」,或譯阿那律。據《佛本行集經》卷十一、十九和《大智度論》卷三等記載,迦毗羅衛國人,甘露飯王之子,釋迦牟尼之堂弟。傳說出家之初,因懈怠貪睡受責,後乃立誓不眠,勤勉精進,得天眼通,能見天上地下六道眾生。稱為「天眼第一」。
須菩提:又作須浮提、蘇補底,意譯「空生」、「善吉」、「善現」、「妙生」等。據《撰集百緣經�6�1須菩提惡性緣》、《增一阿含經》卷三等的記載,古印度拘薩羅國舍衛城人,屬婆羅門種姓。以能深入理解佛法性空,故稱為「解空第一」。
富樓那: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的略稱,意譯「滿慈子」。據《佛本行集經�6�1富樓那出家品》、《增一阿含經》卷三等的記載,迦毗羅婆蘇(即迦毗羅衛)人。國師婆羅門之子。傳說一出家即證阿羅漢果。因善於講解佛教義理,以辯才出眾,稱為「說法第一」。
迦旃延:舊譯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等;常稱摩訶迦旃延、大迦旃延。據《佛本行集經�6�1那羅陀出家品》、《中阿含經》卷二十八等記載,古印度阿槃提國婆羅門之子。原出家學「外道」,後從釋迦出家。謂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稱為「論議第一」。
優婆離:又作優婆利、優婆離、鄔波離、優波利等,意譯「近取」、「近執」。據《佛本行經集�6�1優婆離因緣品》、《五分律》卷3等記載,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人,屬首陀羅種姓。出家後奉持戒律,無所觸犯,稱為「持律第一」。相傳佛教第一次結集時,由他負責闡述戒律。
羅羅:亦譯羅護羅、羅怙羅、意譯「覆障」、「障月」、「執月」,也稱「羅雲」。據《佛本行集經�6�1羅 羅因緣品》、《翻譯名義集》卷一等的記載,為釋迦牟尼在俗時夫人耶輸陀羅所生。15歲出家,為佛教有沙彌之始。謂其「不毀禁戒,誦讀不懈」,密行超人,稱為「密行第一」。
阿難陀:略稱阿難,意譯「歡喜」、「慶喜」。據《佛本行集經》卷十一、《大智度論》卷三、《五分律》卷三等的記載,為釋迦牟尼的堂弟。釋迦成道回鄉時跟從出家。25歲起侍眾釋迦25年。曾勸請釋迦接納婦女為僧團成員,從此佛教僧團中始有僧尼二眾。傳說佛教第一次結集時,由他誦出經文。現存佛教經典以「如是我聞」四字為卷首語,以表明經文內容確系阿難陀親耳聽佛所說。謂其長於記憶,稱為「多聞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