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古代的印度經濟怎麼樣

古代的印度經濟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6-11 13:07:21

『壹』 古代印度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是哪裡

印度河和恆河流經的區域有土地肥沃的沖擊平原。這里先後產生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和恆河文明,成為古代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印度次大陸南部是一個三角形的半島,以德干高原為主體。德干高原西高東低,平均高度為海拔600米。

『貳』 古時的印度,很繁榮嗎

並不是這樣。印度從古代開始就淪為了殖民地,所以就沒有繁榮過。

『叄』 古印度的社會經濟模式是怎樣的

古印度在社會經濟中商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但農業在社會經濟中仍佔主導地位。印度農村以農業經濟為主,兼有畜牧業和漁獵。

『肆』 古印度為什麼那麼繁榮幾乎歐洲和中國都知道它的存在,中國的唐朝都去學習印度的佛教,現在的印度為什麼

現在的世界靠慾望和貪婪驅動,印度人太佛系了,沒有太多爭強好勝的人,所以拼不過別國,但印度的體量在那擺著,經濟總量超過英美法日只是時間問題。還有印度的體制在效率方面天然弱。

具備大國潛力的基礎是國土面積和人口基數,從這個層面來看,只有中印美歐(前提是歐洲統一)才有這個資本。然後非洲南美是潛在候選。

『伍』 古代印度的商業發展怎麼樣

古代印度的商業繁榮。商人或走街串巷,或設店開鋪。大商人往往同時經營多類店鋪。漢譯《十誦律》(卷15)說,一個窮人拾到一批財寶,成為大富翁後,開設了金鋪、銀鋪和珠寶鋪等多家店鋪。耆那教的一份文獻說,王舍城有3600個商家。這可能有點這誇張,但也反映了王舍城商業繁榮的情況。古印度已有相當完善的商業運作理念和系統,有的大富商通過聯姻或合夥關系建立了自己的商業網。

『陸』 請問,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國的綜合國力

中國古代的文明發源與印度相比雖稍晚一點,但並不遜色。在四大文明古國里中國文明也是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國家,雖然蒙古族和滿族先後征服中國並建立朝代,但他們並沒有徵服中國文明,反而被中國文明所征服。而印度先後被雅利安人和蒙古人征服過以及後來英國殖民過,文明受過很大的打擊。古代的中國與印度綜合力雖然沒有具體數據,但從歷史以及文明上看中國要強於印度,因為一個成為過他國殖民地的國家要弱於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雖然鴉片戰爭後中國受列強的侵略但並沒完全殖民化)。

『柒』 印度經濟的歷史

印度經濟大致可分為三段時期,第一段為前殖民時期,直至17世紀止,第二段為英國統治時期,由17世紀開始,而第三段則是由1947年印度獨立開始。
前殖民時期
公元前2800年至1800年,人們在印度河流域聚居並耕種和畜牧、使用統一的度量衡、製造工具和武器,群體之間亦開始貿易,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發現,古代遺跡包括具規模的街道、排水系統及供水系統,其中更有相信是世界首個公共衛生系統及市政府的雛型。
1872年的統計調查顯示,印度99.3%的人口居於鄉村;鄉村的經濟以農業為主,與外界隔離並且自給自足。農作物為紡織、食物加工和工藝品提供原料。雖然不少王國發行貨幣,以物易物仍相當普遍。
宗教力量(尤其是印度教)及種姓制度及大家族的制度,對印度的經濟活動產生具大影響。種姓制度有如中世紀歐洲的行會,確保了分工,促進技術的傳承。
以往,印度對外貿易大多由外國人及伊斯蘭教徒經營。紡織品如棉布、披巾及農產品如黑椒、肉桂、鴉片和靛藍出口到歐洲、中東和南亞地區,換入黃金和白銀。
殖民時代
殖民統治改變了稅制,由收入稅改為財產稅,使農民陷入苦況;而通過契約,殖民者的財產權受到保障。同時,殖民政府亦提倡自由貿易、制定統一貨幣、固定匯率、統一度量衡、資本市場、建設鐵路及電報設施、政治中立的公務員隊伍、普通法法制等。不過,在殖民時代末,印度是當時最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之一, 工業停滯,農業發展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長。
劍橋大學歷史學家推算,印度佔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約22.6%,下降至1952年只有3.8%。雖然英國殖民統治被認為是印度經濟發展落後的禍根,但通過審視宏觀經濟,學者指出印度的經濟發展是殖民主義及世界邁向工業化和經濟融合的結果。
獨立至1991年
獨立後的印度經濟政策傾向保護主義,強調工業化、國家干預勞工和金融市場、龐大的公營機構、監管商業活動、中央規劃等。印度獨立後初期的經濟政策由其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主導,並由其後的英迪拉·甘地繼承。不過,1947至1980年期間,相對其他亞洲國家,尤其是亞洲四小龍,印度經濟增長緩慢,更被諷刺為「印度式經濟增長率」(Hin rate of growth)。
1991年後
1980年代後期,拉吉夫·甘地放寬投資限制,取消價格控制,降低企業稅項。措施對經濟增長有幫助,但同時導致政府高財政赤字,經常帳惡化。隨著印度的主要貿易夥伴蘇聯解體,加上波斯灣戰爭使油價飆升,導致印度貿易失衡,政府瀕臨破產邊緣。印度政府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經濟制度為代價,獲得了總額達18億美元的緊急貸款。資金注入後,當時的總理納拉辛哈·拉奧與財長曼莫漢·辛格於1991年正式展開經濟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資、工業及入口牌照),結束國營公司的壟斷,同時放寬外來投資,免除了多個行業的外資審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經濟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針亦未受政黨輪替所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政黨敢觸及強勢的貿易協會和農場主的利益:改革從未涉及勞動法和農業補貼等敏感議題。1990年代,除了為數不多的低迷時期,印度經濟發展迅速。人均預期壽命、識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隨之進步。
1998年的核試驗打擊了印度的國際信用評級,但持續的經濟發展令標准普爾、穆迪等金融分析機構於2007年調高了印度的信用等級。2003年,高盛估計印度的名義GDP將於2020年超越法國和義大利,2025年超越德國、英國及俄羅斯,到2035年超越日本,成為第三大經濟體,次於美國和中國。
2007年修正後的統計數據顯示,印度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外國直接投資加速流入。據此,高盛公司預測,「自2007年到2020年,以美元計算的印度人均GDP有望增長四倍」,並在2043年前超過美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高盛列出了十個注意事項:1.提高政府治理水平;2.提高教育水平;3.增加大學數目,提高辦學質量;4.控制通貨膨脹;5.制定可靠的財政政策;6.推進金融市場自由化;7.提升與鄰國的貿易水平;8.提升農業生產水平;9.改善基礎設施;10.加強環保,改善環境。

『捌』 古代印度和中國關系如何,商業貿易往來頻繁嗎

古代印度和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民就和古代印度人民有了比較友好的交往。據資料了解,佛教起源於印度。而中國歷史深受佛教的影響。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寺廟里和尚在坐禪,這就是直接受古代印度佛教中冥想的影響。另外隨著現代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人們經常做的瑜伽也是從古代的印度流傳下來的。雕塑藝術,敦煌的繪畫藝術,武術,戲曲,電影等很多東西都含有印度的文化因素。同樣的,中國的水稻也從南中國流傳到印度,現在,印度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茶葉。也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不同國家之間進行商業貿易,在正常情況下,一般都是利大於弊。喜歡請點贊,謝謝。

『玖』 求印度經濟發展歷程

印度經濟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

  1. 1947~1956年,即從印度獨立到「一五」計劃結束,是經濟恢復時期。印巴分治不僅造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大仇殺,而且打亂了本來就不平衡的國民經濟。分治後大城市和大工業均分布在印度境內,而原料產地和糧食產區卻大多分布在巴基斯坦。據統計,91%的大工業如鋼鐵、黃麻、造紙等工業幾乎全部留在印度,而巴基斯坦卻生產38%的棉花和80%的黃麻。這就使獨立初期的印度花費巨額外匯進口黃麻、棉花和糧食。

  2. 印度獨立初期工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工業生產總指數從1948年的108.4下降到1950年的105。農業下降到1950~1951年度的95.6,糧食下降到90.5。為改變這種狀況,印度政府擬訂了「一五」計劃(1951~1956年),其目標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變印度停滯不前的經濟結構,以便為以後的經濟發展打下一個穩固的基礎。經過努力,印度國民經濟在「一五」計劃結束時,平均增長率達到3.6%,超過原定指標的2.1%。5年內工業生產增長25%,農業生產增長22.2%。按1970~1971年價格計算,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7.4%,農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4.3%,國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長3.6%。

  3. 此間,物價比較平穩,工廠工人實際工資恢復到戰前(1939年)的水平。在「一五」計劃期間,還實行了取消中間人地主的土地改革,有40%耕地面積的土地轉移到中小地主和富裕農民手中,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農村的階級矛盾,並促進了印度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第二階段:

  1. 1956~1966年,即實行「二五」和「三五」計劃的10年,是印度工業體系形成時期。根據尼赫魯的經濟發展戰略,印度「二五」和「三五」計劃在工業方面強調優先發展以機械製造業為中心的重工業。在這兩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集中力量投資在電力、冶金、礦山、采礦、機械製造、化工原料、採油、煤油、石油化工以及化肥等各種重工業和基礎工業方面,從而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經過10年的努力,工業生產增長近一倍,總指數從1956年的136(1950的為100)上升到1966年的264.4。

  2. 工業產品增長最快的是為生產服務的機械設備和耐用消費品,其中機床增加21倍,內燃機增加7倍,動力水泵增加5倍,發電機增加4倍,家用電冰箱增加6倍。此外,食糖和食油分別增加14%和13%,機紡棉布反而減少15.2%。印度政府在積極發展國營企業的同時,也鼓勵私人壟斷財團以及同外國資本合作興建的新型工業。印度國營企業從21家增至74家,投資額增加29倍,從8.1億盧比增至241.5億盧比。

  3. 印度國內和國外壟斷組織在印度投資增加132.5%,從47.83億盧比增加到106.93億盧比。印度五家最大的財團資產總值從1958年的45.44億盧比增至1966年的131.94億盧比,增加近2倍。

  4. 在農業方面,尼赫魯的戰略是實行鄉村發展計劃和實行合作社。前者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合作社評議會制度,使其成為農村基本經濟行政單位,要求10年內把全部耕地納入廣泛的發展計劃,並在美國專家的建議下實行農業精耕計劃,集中使用高產品種、化肥、農業機械等現代化技術,以達到大幅度增產目的。但該計劃當時基本上未能實行。

1964年尼赫魯去世後,繼任的夏斯特里拋棄了尼赫魯的上述戰略。其間,工業增長一倍,而農業只增產14%,年平均增長率為1.5%。而且農業生產很不穩定,每隔二三年就出現一次減產,有時甚至出現大幅度倒退。如1965~1966年度的農業生產低於1958~1959年度的16.6%。1965~1967年連續兩年災荒,加上1965年的印巴戰爭和美援的中斷,形成了糧食恐慌、通貨膨脹、外匯短缺和工業減產為特徵的經濟危機。農業生產的停滯和倒退嚴重影響了工業的發展。

三、第三階段:

  1. 1966~1984年,即從三個年度計劃,經過「四五」、「五五」、「六五」計劃到英·甘地逝世,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是著重發展農業。20世紀60年代中期,印度糧食恐慌,糧食庫存全部耗盡,配給制度基本上依靠美國進口小麥來維持,從而使印度對美國和世界銀行的依賴加深。為改變這種狀況,在美國和世界銀行的支持下,英·甘地開始實行所謂「綠色革命」,即農業發展新戰略。

  2. 在工業方面,給國內外私人投資提供新機會,開展放鬆工業許可證政策,將14家大銀行(存款總額佔全國56%)收歸國有,對壟斷財團新建和擴建進行審批等限制措施。在這個時期,對農業和能源動力方面的投資比例增大。農業投資比重從「三五」計劃(1964~1969)的20%,提高到「四五」計劃(1969~1974)的23%。工業企業的投資從20%下降到18%。

  3. 「六五」計劃(1980~1985)對農業的投資佔25.4%(「五五」計劃為21.7%),能源動力開支佔28.1%(「五五」計劃為26.2%),工礦業開支佔15.4%(「五五」計劃為18.7%)。「六五」計劃期間預計國民收入增長率為5.2%,人均收入增長率為3.28%。

四、第四階段:

  1. 1985年至今,經過「七五」、「八五」、「九五」三個五年計劃,即從拉吉夫·甘地執政後,印度各屆政府開始經濟政策的調整與經濟改革。進入20世紀80年代,英·甘地執政時,印度就開始對經濟政策進行調整,但調整幅度太小。

  2. 1985年拉吉夫·甘地執政後,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問題與困難較多。1991年拉奧執政後堅持改革,改革步伐加快,成績顯著,但仍存在問題與困難。

『拾』 就富裕而言,古代的印度和中國都是非常知名的。

僧侶不用工作不是因為非常富裕的國家養的,而是階級底層的農奴養的。在宗教國度,舊西藏的時候也是。等級十分森嚴,最上層是僧侶,也就是喇嘛,其次是貴族,最下層的是農奴、奴隸。政府官員由地位顯赫的僧侶和貴族組成,他們是西藏的統治階級。農奴和奴隸則是被統治階級,在政治上毫無地位。
喬答摩沒有靈性怎麼會頓悟真理?老子道德經不是毫無道理的。我看倒是現代人,已經遠遠沒有古人有靈性了,遠離生命本質了。

閱讀全文

與古代的印度經濟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人是怎麼做生意的 瀏覽:463
義大利圖片驗證碼怎麼輸入 瀏覽:473
印度有哪些葯品是正品 瀏覽:184
印尼開齋節都干什麼 瀏覽:458
拜登為什麼打伊朗 瀏覽:34
英國死亡人員有多少 瀏覽:386
印尼生肖煙多少錢一包 瀏覽:382
10萬伊朗幣多少錢 瀏覽:902
在印度說元氣周期爆棚是什麼意思 瀏覽:205
義大利妹子教你怎麼學習中文 瀏覽:400
越南留學生簽證怎麼辦理 瀏覽:736
達芬奇出生在義大利的哪個小鎮 瀏覽:517
在越南投資有什麼優惠 瀏覽:877
印度人做雞心怎麼做 瀏覽:490
如何做英國的餅 瀏覽:317
越南約會吃什麼 瀏覽:148
印度收視率為什麼那麼高 瀏覽:462
伊朗的波斯人信什麼教 瀏覽:884
印尼怎麼打入中國移動 瀏覽:927
印尼大葉紫檀多少錢一克 瀏覽: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