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泥石流形成條件
一、水源條件
工程區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水源有降雨、冰雪融水,以及冰雪消融與降雨混合型洪水等,它們提供形成泥石流的水體成分和動力條件,進而引發泥石流。
1.大氣降雨
工程區氣候主要特點是垂直地帶明顯,南濕北干,為復雜多樣的高原山地氣候。從地理位置和大氣環流變化看,主要受夏季強大的季風環流和冬季環流的影響。乾季(11月至次年4月)主要受大陸內部乾冷氣團控制,受北方冷空氣南下的影響,氣候乾燥寒冷,多大風、風沙、浮塵,降水量僅佔全年的10%左右。濕季(5~10月),主要受印度洋北上的西南暖濕氣流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氣候涼爽,光照較強,空氣濕潤,降水量佔全年的90%左右。工程區多年平均降水量在650mm左右(表2-1),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此段時間也是降雨型泥石流集中發生的時間(表2-2)。
表2-1 工程區多年平均降水量
表2-2 工程區月平均降水量 單位:mm
續表
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它們在24h內降雨量的下限值依次為10mm,25mm,50mm,100mm)均可激發泥石流。甘孜縣歷史最大日降雨量為40.9mm,出現在1995年6月3日;壤塘縣歷史最大日降雨量為49mm,出現在1966年7月28日,6~9月降水中,均出現30mm以上的1d最大降水量。阿壩縣歷史最大日降雨量達67.80mm,出現在1968年7月12日。工程區具備降雨型泥石流形成的降水條件。
工程區一年的降雨可形成兩個峰值,峰值在6~9月,8月降雨相對減少(圖2-1),反映出冬春的冰雪積累量大,夏秋季降雨歷時長,強度不大,暴雨日數多的特點。降雨強度對泥石流形成有觸發作用,降雨強度越大,越容易觸發泥石流。
圖2-1 工程區各月平均降水量
2.冰雪融水
工程區年平均氣溫見表2-3,氣溫的主要特點是年際變化小,晝夜溫差大,11月至次年3月為低溫期,6~8月為高溫期,月平均氣溫見表2-4和圖2-2。
表2-3 工程區多年平均氣溫
表2-4 工程區月平均氣溫 單位:℃
圖2-2 工程區各月平均氣溫
從積雪融化來看,高山積雪區的多年積雪和季節性積雪在暖季強烈消融,融雪水流促成泥石流暴發。冰雪融水的強度除積雪量的大小外,主要受氣溫的控制和影響。
除冰雪消融徑流外,冰雹融水亦為泥石流提供了水分來源。暖季多是陣性大風伴隨暴雨、冰雹突然襲擊,造成溪水暴漲,山洪泥石流暴發使溝邊大片農作物毀於一旦,成群小牲畜被洪水沖走。
3.混合型
混合型水流是指冰雪融水徑流和降雨徑流疊加,即在泥石流形成過程中,冰雪水源一般是主要的水動力條件,降雨起著促進作用,特別是持續高溫後又緊接強度較大的降雨,就會形成規模較大和歷時較長的泥石流。
二、鬆散固體物質條件
充足的鬆散固體物質是形成泥石流的基本條件。影響鬆散固體物質的因素很多,如地質構造和不同地層岩性等都可以以不同方式提供碎屑物質,構成泥石流活動的物質基礎。
1.地質構造和地震
青藏高原不是一個統一的斷塊,構造年代、變形年代、應力強度等都有很大的差異。由於亞歐大陸板塊和印度大陸板塊發生碰撞,青藏高原是在晚中生代到古近紀間通過陸塊的拼合而成。兩大板塊的碰撞不僅使大陸地殼分裂成薄片,互相沖掩與堆疊,導致陸塊內部沉積蓋層變形,使鬆散堆積層厚度加大,而且導致年輕花崗岩的強烈活動和地熱異常的普遍發育。
工程區地表結構破碎,覆蓋層土壤薄,溪溝縱橫分布,長期切蝕形成若干嶺谷地貌單元,相對高差多在500~1500m,坡度多為25°~45°之間,出露岩層多為破碎頁岩、板岩,風化作用強,稍遇水力侵蝕,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便垮塌,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質條件。
工程區位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擠壓作用的接觸地帶,隨著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活動構造,以及重新活動的老構造帶。上升運動引起剝蝕作用加劇,溝谷下切,從而造成地表被切割,山高谷深。強烈的新構造運動使基岩部分變質、破碎,使得堆積扇或河流階地上的第四系鬆散物質成為泥石流固體物質的補給源地。
地震是現代地殼活動最明顯的反映。工程區岩層在烈度較大的地震作用下,降低了強度而變得破碎、疏鬆,使山體穩定性遭到破壞,不僅加速了鬆散固體物質的積累過程,而且還能直接激發泥石流的形成。如桑日麻斷裂具有較寬的破碎帶,控制著杜柯河河谷的展布和第三系(古、新近系)發育,斷裂帶曾於1947年發生達日7.75級地震,實際上工程區杜柯河流域就有26條泥石流溝,證明了地質構造對泥石流形成的影響。
2.岩性
工程區地殼穩定性差,構造體系復雜,多弧形褶皺,出露地表的岩層多為變質砂岩、千枚岩、片岩、板岩等,這些岩層軟弱易風化,如西康群的砂岩、千枚岩地層,抗風化能力低,岩層破碎,這都有利於鬆散固體物質源源不斷地補給泥石流的形成。
由於工程區氣溫寒冷,溫差大,風化作用強烈,岩體在地質構造作用下較為破碎,岩體裂隙受構造作用影響不斷擴大加深,並產生新的風化裂隙,岩體完整性遭到破壞進而解離為碎片、碎塊和砂粒。工程區化學風化不明顯,但大多數流域內分布有蒙脫石、伊利石、綠泥石、高嶺石等粘土礦物,容易出現遇水膨脹、崩解、軟化、泥化等現象。由於廣泛而持續的風化作用,在谷坡表層常形成風化殼(厚度可達數十米),成為泥石流形成的物質來源。
三、地貌條件
地貌條件對泥石流的發生、發展所起的作用有兩個:一是通過地勢為泥石流提供位能,賦予泥石流較大的侵蝕、搬運和堆積能量;二是在坡地或溝道的一定演變階段內,提供足夠數量的物質(水體和土體)。泥石流形成的地貌條件主要包括泥石流溝的溝床比降、溝坡坡度、坡向、匯水區面積和溝谷形態等。
溝床比降是流體由位能轉變為動能的地貌條件,是影響泥石流形成和運動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比降大的溝床有利於堆積物的運動,要求附加外力(水動力)作用較小,反之則要求啟動動能較大。表2-5反映了工程區泥石流溝的溝床縱坡統計情況,表明300‰~400‰的溝谷所佔的比例最多,其次是100‰~200‰和200‰~300‰,最大溝床比降為650‰,最小溝床比降為7‰,平均溝床比降為320‰。泥石流的啟動(發生)臨界坡度大約為14°,相當於249.3‰溝床縱坡。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工程區溝床比降為100‰~400‰,對泥石流的形成和運動最為有利。
表2-5 工程區泥石流溝溝床縱坡分級統計
工程區泥石流分布因受谷坡坡向水熱條件差異的影響,導致自然地理要素的差異,顯現出一定的坡向差異,具體表現為7個流域中位於左岸(朝向東南)的泥石流溝的數量(占總數76%)明顯多於右岸(朝向西北)的數量(占總數24%),杜柯河和達曲流域更加突出。
四、激發條件
激發條件(如降雨、冰雪融水、冰崩雪崩等)是決定泥石流是否發生的動能因素。不同的激發條件決定著發生不同類型的泥石流,其強弱決定著泥石流規模的大小。
1.工程區內的降雨型泥石流
對於降雨型泥石流,國內外一些研究者指出,其發生與10min和1h的降雨量(雨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強暴雨的局地性和短歷時雨強對泥石流的產生有著激發作用,主要集中在1h雨強2~10mm和10min雨強0.5~3.5mm范圍內。如1994年杜柯河上杜柯鄉金木達村暴發的泥石流,1995年杜柯河上杜柯鄉西窮寺院暴發的泥石流,都是由於局地性暴雨引起的。再如1992年6月,由於壤塘縣連續降雨近一個月,導致宗科溝以及上杜柯鄉一帶發生了大量的坡面泥石流和溝谷泥石流。冰雹和暴雨共同作用下,更容易激發泥石流,如壤塘縣2003年石里鄉牙拉村、宗科鄉、茸木達鄉和中壤塘鄉由於冰雹和暴雨共同作用暴發了4場泥石流,直接經濟損失共100多萬元。
2.工程區內的冰雪融水型泥石流
對於冰雪融水所引發的泥石流,同氣溫的關系密切。工程區冰雪融水泥石流多與冬春積雪和首場(暴)雨有關,發生在氣溫回升時。
五、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
由於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破壞生態平衡,造成環境退化,從而引發泥石流。泥石流發生後往往形成荒溝和石灘,又使生態環境進一步退化,造成惡性循環。
工程區人煙稀少,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內,森林茂密。不合理的人類活動主要表現為:(1)森林過度砍伐,毀林開荒,刀耕火種,陡坡墾殖,加劇了水土流失;(2)過度放牧,草場退化,山坡裸露地變為泥石流源地;(3)不合理的集運材方式,破壞地表結構,加速溝床侵蝕,促進泥石流形成;(4)設廠、開礦、築路、修渠、建庫等,切坡棄渣破壞岩土的穩定性,增加泥石流源地的土量。
② 印度北部冰川斷裂,洪水捲走房屋民眾驚慌尖叫,是否有人員傷亡
北阿肯德邦在2月7日發生冰川斷裂,導致山洪發生,同時伴有泥石流,沖毀了一座水力發電的水壩,導致大量人員傷亡,截止2月8日,據統計及官方消息發布,目前已有14人死亡,失蹤人數在100至150之間,仍在搜救中。
一、冰川斷裂起因北阿肯德省的喜馬拉雅山脈由於自然原因,地質脆弱,情況不穩定極其敏感,不適合在其附近大興工程,建立水力發電站。喜馬拉雅山脈的危險性由自然環境決定,氣溫驟暖、地質災害,極端惡劣天氣都容易喜馬拉雅山脈發生災害,曾在2016,由於山區的特殊性,就曾爆發過毀滅性的洪災。此次的冰川斷裂的突發事件,印度處於緊急處理,救援受災地區人員階段,冰川斷裂原因將在冰川情況穩定後,組織專家研究冰川斷裂原因。
③ 什麼原因引起舟曲特大洪水泥石流
舟曲的泥石流是三個原因導致的。
1、過度開發,造成水土流失
2、兩年前的512地震震鬆了山體,使雨水更容易滲入岩層,水是一種潤滑劑,這樣子就更容易造成泥石流
3、去年11月以來的乾旱使泥土乾裂,這樣一遇到暴雨,泥層更容易滑動
一是舟曲當地地形地貌和特殊地質構造,是導致災害發生的重要原因。專家分析認為,舟曲縣城附近的地質構造岩性松軟、比較破碎,風化程度也很厲害,比較容易發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災害。二是汶川地震的影響是重要因素之一。舟曲縣是汶川地震的重災區之一,地震導致舟曲縣城周邊山體松動、岩層破碎。因地震造成的山體松動等需要3到5年時間才能消除,但目前距離汶川地震發生僅2年多時間。三是舟曲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的持續乾旱,造成城區周邊岩石解體,部分山體、岩石裂縫暴露在外,使雨水容易進入,導致滑坡。
④ (50財富懸賞!)地理知識提問 關於泥石流案例!!請進
成因:
自然原因:岩石的自然風化形成豐富的鬆散固體物質
地形陡峭 ;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來襲 ;
人類工程活動原因:不合理開挖(修建鐵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築);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採石;濫伐亂墾,會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護、土體疏鬆、沖溝發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進而山坡的穩定性被破壞,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發育,結果就很容易產生泥石流;
危害: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發突然、來勢兇猛、迅速之特點。並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壞的雙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單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為廣泛和嚴重。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1、對居民點的危害:沖進鄉村、城鎮,摧毀房屋、工廠、企事業單位及其他場所設施。淹沒人畜、毀壞土地,甚至造成村毀人亡的災難
2、對公路和鐵路的危害:直接埋沒車站,鐵路、公路,摧毀路基、橋涵等設施,致使交通中斷,還可引起正在運行的火車、汽車顛覆,造成重大的人身傷亡事故。
3、對水利水電工程的危害:主要是沖毀水電站、引水渠道及過溝建築物,淤埋水電站尾水渠,並淤積水庫、磨蝕壩面等。
4、對礦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毀礦山及其設施,淤埋礦山坑道、傷害礦山人員、造成停工停產,甚至使礦山報廢。
案例
國內的有:
1、2002年6月17日暴雨引發洪災及泥石流,四川省3000萬應急款急調災區。 受災群眾
2、2002年8月19日雲南新平泥石流死亡人數升至33人,3000多人參與搶險。 3、2008年11月4日雲南泥石流致35人死亡,107萬多人受災。
4、2010年8月7日22時許,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突降強降雨,縣城北面的羅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沖向縣城,造成沿河房屋被沖毀,泥石流阻斷白龍江、形成堰塞湖。
5、2010年8月11日18時至12日22時,隴南市境內突發暴雨,引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多處交通路段堵塞,電力通訊設施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
6、8月以來,我國甘肅舟曲、四川綿竹和汶川、雲南貢山等地相繼發生山洪泥石流災害。
7、2010年8月13日13時至14日7時,都江堰市龍池鎮出現大暴雨,引發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八一溝、栗子坪、麻柳坪、黃央溝、水鳩坪等大量山溝均發生泥石流,初步估計累計沖出物源400萬立方米。
國外的有:
1、1970年5月,秘魯發生7 8級地震引發瓦斯卡蘭山泥石流,使容加依城全部被毀,近7萬人喪生;
2、1985年11月哥倫比亞魯伊斯火山爆發,火山噴發物夾帶著碎屑、火山泥石流奔騰而下,距火山50千米以外的阿美羅鎮瞬間被吞沒,造成2 3萬人死亡,13萬人無家可歸;
3、1998年義大利那不勒斯等地突遭泥石流襲擊,造成l00多人死亡,2000人無家可歸。
4、2002年2月17日的印度尼西亞發生嚴重泥石流事件,7人死亡多人受傷。
⑤ 什麼地方發生過泥石流
1、2002年2月17日的印度尼西亞發生嚴重泥石流事件,7人死亡多人受傷。
2、2002年6月17日暴雨引發洪災及泥石流,四川省3000萬應急款急調災區。
3、2002年8月19日雲南新平泥石流死亡人數升至33人,3000多人參與搶險。
4、2008年11月4日雲南泥石流致35人死亡,107萬多人受災。
⑥ 印度阿薩姆邦洪災的爆發,引發了哪些自然災害
一則“距離拉薩200公里處發生特大暴雨導致山洪,整片村莊被吞噬……”的信息在網路上傳播。經西藏自治區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查證,所謂“距拉薩200公里處”實為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
今年真的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啊,在我們國家內很多地方都發生了洪澇,導致了很多人的無家可歸,暴雨不斷,還導致很多地方都產生了積水,但是我們國家的防洪系統還是很棒的,所以並沒有發生很多人的死亡。
經查證,微博所稱“距拉薩200公里處”實為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阿薩姆邦北部與我國接壤,距離我區首府拉薩直線距離約為300公里。據央視新聞客戶端7月17日報道,印度阿薩姆邦洪水已造成73人死亡,370萬人受災。 西藏多地已經進入雨季,我區國省干線發生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災害,但未出現人員傷亡。請大家發布相關信息時不要隨意關聯,以免造成誤解。
⑦ 泥石流形成的外部條件
1.氣象水文條件
來自地質體之外的,長時間降水、暴雨、冰雪融水、地表水體潰決所形成的水流,不僅是泥石流物質形成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而且也是泥石流獲得初始動能,得以流動的能量提供者。所以,水流的加入被視為一種外部條件。
對於廣大泥石流活動區來說,降水及其形成的水文過程是各種外部條件中最為主要的因素。其中暴雨和特大暴雨常引發群發的泥石流,形成規模也較大。
我國除西北、西藏北部和內蒙古西部為降水稀少的內陸氣候區外,其餘地區都受季風氣候的控制,夏季和秋季為多雨季節。
影響我國的夏秋降水的季風主要來自兩個方向:一是來自西南,它將印度洋上空形成的水汽通過橫斷山南北走廊進入西藏東部、雲南、貴州、四川,甚至影響長江以南廣大地區的天氣,造成大量的降雨,受這股氣流的影響,1963年9月18日,雲南東川1小時的降雨量達55.2mm;1977年5月14日成昆鐵路線上的漢羅溝2小時的降雨量為127mm,這些暴雨均引發大規模泥石流暴發;另一方向的季風來自太平洋,夏秋之季,太平洋上形成的含有大量水分的熱帶氣旋,以台風的形式從我國東部和東南部沿海登陸,每次都造成大范圍暴雨或特大暴雨天氣現象,其影響范圍可以到達我國中西部,受此影響,1981年7月27日8號強熱帶風暴襲擊了東北,遼寧老帽山地區6小時降雨量達395mm,最大短時降水達116.5mm/h,引發了巨大的泥石流。
除降水因素外,氣溫的升高,導致冰雪強烈消融也是引發某些特殊地區泥石流發生的主要原因。我國西北、西南一些高海拔地區,常年積雪或分布著大面積的冰川,當夏季氣溫升高,冰雪大量融化,時常會引發泥石流,我國西藏波密地區、新疆的天山地區就屬這種情況。
研究表明,泥石流活動的頻繁程度和規模與大氣降水的時間分布、強度有著明顯的統計關系。
(1)年降雨量。年降雨量越大,泥石流活動越強,但不同地區的泥石流暴發的年降雨量閾值差異性很大。如雲南東川地區,年降雨量在400mm左右就有泥石流活動;而四川華鎣山區則需在800mm以上的年降雨量泥石流才可能活動。
在同一地區,降雨的年際變化對泥石流的活動也具很大的影響,如雲南東川蔣家溝,多年豐水期泥石流活動頻繁,達15次左右;而在多年枯水期,泥石流活動相對較弱,僅有數次。
(2)季節性降雨。泥石流活動主要分布在雨季,如長江上游地區,由於季風的進退,控制了降雨的時段,季風來得早,則雨季時間提前,一般年降水量較大,泥石流暴發時間也早。反之,隨雨季的推遲,年降雨量偏少,泥石流發生得晚,且頻數較小。
(3)日降雨量。日降雨對泥石流發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天之中總降雨量對泥石流發生作用方面。由於雨季中多夜雨,致使同步發生的泥石流具規模大、危害重的特點。泥石流發生所需的日降雨量大小取決於流域的地質地貌條件。
(4)雨強。雨強即單位時間的降雨量,主要有1小時雨強和10分鍾雨強兩種表示方法。泥石流發生的激發條件中,雨強是個不可忽略的因素。據四川泥石流的統計資料表明,泥石流發生的1小時雨強最低在15mm左右,絕大部分在20~60mm之間。
2.人為活動
(1)人為開挖、棄土。修建鐵路、公路、水渠以及其他工程時的岩土體挖掘與棄置。如:雲南省東川至昆明公路的老乾溝,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體破壞,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嚴重。又如香港多年來修建了許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築,幾乎每個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方,才能獲得合適的建築場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現場120人死於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如四川省冕寧縣瀘沽鐵礦漢羅溝,因不合理堆放棄土、礦渣,1972年一場大雨誘發了礦山泥石流,沖出鬆散固體物質約1×105m3,淤埋成昆鐵路300m和喜(德)-西(昌)公路250m,中斷行車,給交通運輸帶來嚴重損失。
(2)亂墾濫伐。在人為活動條件下,如山區濫伐森林和不合理開墾土地,造成水土流失,產生大面積滑坡、崩塌,都為泥石流提供了物源。四川、雲南等地區之所以成為我國最嚴重的泥石流活動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近1個世紀來的濫伐森林資源。
如甘肅省白龍江中游現在是我國著名的泥石流多發區。而在1000多年前,那裡竹樹茂密、山清水秀,後因伐木燒炭,燒山開荒,森林被破壞,才造成泥石流泛濫。
又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溝山上大耳頭,原是森林區,因毀林開荒,1976年發生泥石流毀壞了下游村莊、公路,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當地群眾說:「山上開畝荒,山下沖個光。」
泥石流的規模和類型受許多種因素的制約,除上述三種主要因素外,地震、火山噴發等都有可能成為泥石流發生的觸發因素。
⑧ 印度暴雨致近200人遇難,導致印度洪水泛濫的原因是什麼
多種因素導致印度洪水泛濫,最直接的原因是強降雨,但一些專家認為,印度洪災是全球變暖所致。全球變暖和極端天氣現象之間的關系並不是雙向的,全球變暖增加了極端天氣現象的可能性,但是不能反過來說極端天氣現象的原因就是全球變暖。
當全球變暖和自然天氣現象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極端天氣事件可能會發生。同時,洪災還會受到其他地理因素的影響。
河流和湖泊是否具備蓄水能力,以經受住強降雨的考驗,也是影響洪災的一個因素。以德國洪災為例,有媒體報道指出,德國大暴雨導致萊茵河水位上升,溢出當地防洪大壩,造成洪澇災害。
印度暴雨致近200人遇難:
連日暴雨在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災害。部分地區被淹沒,數百座村落停水、停電。印度網站報道稱,截至7月24日晚9點30分,13.5萬人已被轉移出災區。目前,救援行動還在進行中。
印度西部馬哈拉施特拉邦減災事務部長維賈伊·瓦德蒂瓦爾7月24日表示,持續暴雨在該邦多地引發的災害已造成至少138人死亡。
據《今日印度》7月24日報道,印度氣象部門預測將有「特大」降雨,已向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六個地區發出紅色警報,並建議採取預防措施。
以上內容參考 和訊新聞-印度暴雨致近200人遇難:數百座村落停水停電、部分地區被淹沒
⑨ 泥石流的典型案例
1.2002年2月17日的印度尼西亞發生嚴重泥石流事件,7人死亡多人受傷。
2.2002年6月17日暴雨引發洪災及泥石流,四川省3000萬應急款急調災區。3、2002年8月19日雲南新平泥石流死亡人數升至33人,3000多人參與搶險。
3.2008年11月4日雲南泥石流致35人死亡,107萬多人受災。
4.2010年8月7日22時許,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突降強降雨,縣城北面的羅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沖向縣城,造成沿河房屋被沖毀,泥石流阻斷白龍江、形成堰塞湖。
5.2010年8月11日18時至12日22時,隴南市境內突發暴雨,引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多處交通路段堵塞,電力通訊設施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
6.2013年7月甘肅天水泥石流:24人遇難1人失蹤損失超汶川地震影響
⑩ 印度尼西滑坡、泥石流頻發的原因
印尼地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的交匯處,地殼活動,地震、火山頻繁;岩體破碎,土層疏鬆;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起伏大;降水量豐富,多暴雨易引發滑坡、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