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方媒體為什麼重視中國,不把印度放在眼裡
西方媒體為什麼重視中國,不把印度放在眼裡?
為什麼歐洲媒體重視中國而不是印度?
本文系《環球時報》關注中國版文章,8月18日刊登於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
原標題:論媒體關注度,為何印度不及中國
莫迪總理欲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握手
今年5月,一張莫迪總理主動伸手,欲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握手,結果後者伸出一指、拒絕了他的照片讓印度人在社交媒體上議論紛紛。有人表示憤怒,認為這是侮辱。有人由此推斷印度在歐洲領導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有人質疑,為什麼德國媒體忽視莫迪來訪。事實上,認為印度被歐洲——包括歐洲的媒體——忽視的說法,並非毫無根據,特別是與中國受到的重視與報道比起來。
芬蘭國際問題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巴特·蓋恩斯說:「(歐洲媒體)對印度的關注肯定不夠。」比如,倫敦的《經濟學人》每周均有中國專版,而印度事務淹沒於「亞洲」版塊。比如,該雜志過去四期(7月22日至8月12日),有9篇文章涉及中國,而關於印度的只有兩篇(同期菲律賓得到的報道都比印度多)。柏林自由大學「亞洲人眼裡的歐盟」項目主任梅·斯圖鮑姆說:「歐洲報紙報道中國如今已習以為常,這與10年前很不同,當時只有少數報紙報道中國事務。而隨著中國的崛起,若哪家媒體的報道中少了中國將顯得缺乏國際性。但迄今,對印度的報道多數仍只限於小欄目,且都涉及個別問題。」
有專家表示,歐洲媒體重中國輕印度的部分原因在於,歐洲的政治人物往往也不太關注印度。斯圖鮑姆認為,除了印度的前殖民國英國之外,歐盟其他地方對印度的關注「堪稱善意的疏忽」。政治人物得到的建議也屬這種情況。歐洲多數大學的國際研究院系都設有中國部。但多數大學沒有印度部。歐洲智庫也有類似的現象。
然而,這不是歐洲特有的問題。《紐約時報》數年前就指出,「在美國,中國獲得的關注多於印度」。此外,印度政治人物似乎對歐盟也不感興趣。歐盟安全研究所不久前一份報告稱,「盡管印歐是戰略夥伴關系,印度的政策精英們視歐盟主要為貿易集團而非戰略或政治角色」。
此外,歐洲政策專家對印度廣泛的地緣政治動機存在較多的質疑。比如,印度仍是俄羅斯的忠實盟友嗎?兩國的良好關系始自蘇聯時代,在莫斯科改善與中國和巴基斯坦關系後,現在出現了不確定性。另外,有一種看法認為,印度看上去很有前途,但往往不能(像中國那樣)使之成為現實。或許,這是發展歐盟—印度關系的最大障礙。從經濟或地緣政治的重要性方面講,印度現在都比不上中國。望採納
② 美國在遏制中國的發展 為什麼不遏制 印度 巴西 這2個國家發展的也很快啊
中國的集權可以說是世界最大的國家之一。集權統一的比美國徹底的多。我沒其他意思。不過你要明白,對於開展等發揮。中國主席可以最大可能的獨排眾議。最終對了就名垂青史。錯了,遺臭萬年而已。
而美國則太過民主吃虧。人民經常是盲目的,所以才需要政府。
而印度因為國情關系,社會建設很好。但是經濟發展太差。而有錢人很有錢,窮人太窮。等次拉的太大,漸漸的會出現問題。需要美國的支援,如果美國對印度開始經濟打壓,印度毫無疑問,會元氣大傷。完全在美國掌控之間。
相反中國,完全無懼美國所謂的經濟打擊。完全可以頂得住美國的壓力。並且國債的關系,擁有足夠的能力去反擊,使美國經濟崩潰。美國最大的國債擁有國,掌握美國絕大多數的國債。如果低價販賣,美國美元破跌的局面是無法逆轉的。而國債不是說還就能還的。
中國是紅色主義國家,在特定時刻會用一種接近不講理的方式。去喊著聖潔的口號,侵略別人,反而自己國家裡還有不少支持的人。最後用美國的土地,去滿足美國的窮人,將民怨降到最低,統治美國的國土。這一點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差距。
不過在和平年代,口號作用不怎麼大。只有特定的特殊年代裡,資本主義導致國家貧富差距嚴重才會出現。
中國很多情況百姓無處述苦,但是你難道認為美國的國情就可以那麼樂觀?人民集體的意志不會有錯?二戰法國都和德國開戰了,他們居然吃喝玩樂一點不耽誤,電影院等地方竟然和平時一樣,沒有危機感。民眾的意識……也不怎麼靠譜的。
美國的敵人如今幾乎是以中國為首,蘇聯俄羅斯對美國漸漸失去了威懾力。而中國漸漸的成為第一。其次是印度等國家,俄羅斯。雖然俄羅斯和美國比的很火熱,但不可否認,俄羅斯幾乎是持續的落後。
可以說中國的周邊情況也適合打壓。在者,從毛主席的時候,似乎中國對美國的敵意就不小。如果更成了最大的潛在敵人之一,為什麼不去針對?
不要以為國家之間的差距多麼難以逾越。航母,戰時社會,可以說兩年就造出一台,基本就滿編制。
美國的宙斯防禦系統,如果巡航艦都沒攻擊墜落,也就和沒有一樣了。可以說,攻堅是測試一個國家軍事實力最好的方式。而戰術是指揮作戰能力而不是軍事實力。絕不是宙斯防禦系統可以如何如何,就無敵了。面對生化武器,集束炸彈,彈雨,飛機自殺式沖撞。航母也吃不消。
而如今戰事都不多,每個國家都沒什麼練兵的機會,所以在於戰術,實戰方面大家都差不多是一起共同進步。
至於聯合國禁用,別逗我了,二戰英國,日本,美國都經常使用。蘇聯沒注意過,他們在乎人道,協議了嗎?
③ 印度也在崛起,為何世界大國卻都不擔心呢
世界這個由眾多國家組成的整體,是屬於世界每個一個成員的,但是卻總有那麼幾個世界大國想獨大,害怕其他原先落後的國家崛起,例如崛起的中國,又例如崛起的俄羅斯,都讓幾個世界大國感到擔心,但是唯獨對印度的崛起卻一點都不擔心,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因此,總結以上三個方面的原因,世界大國一點都不擔心印度會崛起。
④ 西方國家為什麼不害怕印度,卻害怕中國
主要是意識形態問題:中國為社會主義制度,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中國國力的增強不但是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而且意識形態的不同,會讓他們覺得中國的強大會是個威脅。
印度的社會制度是西方式的,原則上沒有什麼嚴重對立的可能,只要經濟利益的沖突。
⑤ 美國為什麼害怕中國,卻不害怕印度
因為中國是潛淵騰龍,印度是美國手心的一顆棋子!
美國之所以害怕中國崛起,是因為中國有太多讓他畏懼的地方。
中國是上下5000年強國與其說美國害怕中國崛起,更恰當的應該說美國害怕中國實現全面復興。
中國在過去幾千年一直是世界強國,那時候的古代中國征戰四方,多少國家都需要向他定期進貢,表示忠誠。
印度不僅經濟難以發展起來,國內矛盾還很多。
比如女性受歧視問題越來越嚴重。印度女性地位雖然一直很低,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如果印度政府還一直任由這種問題發展,以後勢必會有大麻煩。
美國能夠掌控印度印度雖然現在依然很貧窮,但是他能夠發展到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賴的美國。
美國無論是經濟上、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對印度有所控制,印度可以說一直被美國捏在手心,是一顆用來針對中國的棋子。
印度是棋子,美國是執棋人,美國當然不害怕他崛起。
如果你還有其他想補充的,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探討。
⑥ 美國為什麼只在乎中國的崛起,而不是印度呢
很多人在出國旅遊的時候,都會感嘆中國現在的發展越來越好了,如今國外城市裡能看見的東西,早就不會讓我們大驚小怪。已經成為我們中國人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一部分。而這些發展都離不開我們中國的崛起。
不知道各位看官對此有什麼看法呢?你們對於工業產業鏈有什麼更加深刻的觀點嗎?請在評論區里說說你們的看法吧。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點個贊支持一下,非常感謝
⑦ 為什麼西方國家一直防範中國,卻不防範印度
西方和印度的制度相同啊。具體的去虎視探秘去看看
⑧ 為什麼西方輿論里一直有中國威脅論,卻沒有印度威脅論
因為:
印度,沒有中國發展快,
沒有中國那麼發達。
⑨ 美刊:我們為什麼害怕崛起的中國,而不是印度
美國《時代》周刊網站6月7日發表題為《為什麼我們害怕崛起的中國?》文章,以下為主要內容:
顯然中國的崛起整體而言對全球經濟是有益的。中國13億人獲得新的財富,意味著多了13億可以從世界其他國家購物的人,為美國實驗室和日本工業區乃至巴西的礦井創造就業。不再完全依賴於美國消費者的全球經濟可能會更加穩定和繁榮。
但幾乎沒有人是這么看待中國的。許多人根本不承認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積極作用。相反,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國所帶來的競爭或是許多人認為中國「偷走」的就業機會。不過即便是那些意識到、甚至直接受益於中國發展的人,也無法不對中國的發展感到不安。但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為什麼會這樣擔心崛起的中國,卻不擔心崛起的印度?或者說,為什麼一個經濟強大的中國比一個更強大的歐洲更難以讓人接受?
許多人對於中國崛起的矛盾情緒,正是我最近在《時代》周刊撰寫的關注澳大利亞與這個「中央帝國」關系的文章的主題。澳大利亞正在發生的事情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對於未來的啟示。而對於我來說,在澳大利亞進行報道讓我思考為何我們這么多人不光在西方,在亞洲也是如此對於中國成為超級大國這件事如此憂慮。
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從中國迅速的經濟增長中獲得多於澳大利亞在經濟發展方面獲得的好處。由中國需求尤其是對原材料的需求猛增而帶來的出口繁榮是澳大利亞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得以避免衰退的重要原因,甚至可能是決定性因素。對華貿易還刺激了投資和就業。但與此同時,澳大利亞人對於他們和中國關系的發展開始感到不安。他們擔心經濟增長太過依賴中國。他們擔心中國會利用其經濟影響力對澳大利亞施加政治壓力,擔心有利於他們錢包的那些事情會從政治上和戰略上對國家造成傷害,而且中國越強大,潛在的危險就越大。
中國經濟模式挑戰西方
美國人對於中國人持有如此之多的美國債券深感不安。日本持有的美國債券與中國差不多,但似乎並沒有讓任何人感到不安。當然,30年前可能會有人不安。許多人今天對中國的反應和上世紀80年代對日本的反應非常類似,當時日本對西方來說是新興的經濟挑戰者。近年來,美國人對中國試圖收購優尼科石油公司感到不安;20多年前,美國人對日本收購洛克菲勒中心感到不安。為什麼?在美國對索尼收購好萊塢哥倫比亞影片公司作出過於情緒化的反應之後,索尼創始人盛田昭夫指出,出生於澳大利亞的魯珀特· 默多克此前收購了二十世紀福克斯,卻沒有遭遇這種波折。盛田昭夫指山,其中的原因就是種族偏見。
這或許也是今天中國面臨的部分情況。但問題遠比這復雜得多。在西方,歐洲人和美國人統治了世界舞台長達幾個世紀,以至於其他人對全球霸權的寶座提出要求會讓他們感到不適。當年美國人對日本所擔憂的就是日本人是全球經濟中的競爭者,而非合作者。他們擔心日本試圖削弱美國的統治地位,至少是在商業領域。此外,日本還依靠一個對美國的自由市場和自由企業理念形成挑戰的經濟體制獲得了成功。對於許多人來說,日本崛起的背後似乎有著某種危險一個具有競爭性和陌生的經濟、企業和文化體系,產生了優於西方的結果,並且似乎只關心自己的利益。來自日本的挑戰不僅是經濟上的,還是意識形態上的。
今天許多人對於中國的擔憂十分類似。中國也採用了競爭性的經濟模式「國家資本主義」挑戰西方的經濟思想。在許多方面,中國還表現出一種重商主義的姿態,讓人覺得它幾乎不關心其他任何人。中國保持著對貨幣的控制,這樣其出口就能夠戰勝其他國家,它還隨時隨地盡可能地為自己攫取自然資源。最糟糕的是,中國經濟增長背後的政治意識形態與西方關於民主和人權的理念截然相反。中國不僅在世界市場上與美國競爭,還提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系。中國正依靠美國人所鄙棄的理念取得成功。
中國挑戰政治軍事框架
許多人對中國的擔憂還不止於此。沒有人認為日本會對西方構成軍事威脅甚至成為世界外交影響力的挑戰者。日本想成為第一,但只是在世界經濟中的角色。此外,日本還是全球性組織機構的一部分它是七國集團成員,同時是立場清晰的美國軍事盟友。中國則完全不是這樣。中國正利用其經濟影響力越來越多地提出由美國領導的政治經濟體系的替代品。北京方面經常抱怨美元的主要地位並希望自己的貨幣扮演更加重要的國際角色。中國的外交官們試圖在非洲和拉美擴展中國的政治影響力,同時支持那些顯然與美國利益相敵對的國家。同時中國也正在成為更加強大的軍事國家,這讓其鄰居們其中許多都有過與中國沖突的歷史(韓國、越南、日本)極為緊張。中國的GDP每增長lO%,其政府就會在其武裝部隊上花費更多的錢。
換言之,中國挑戰的似乎不僅是當今的經濟正統和秩序,還有世界的政治和軍事框架。中國不滿足於把更多的電視機賣到世界上。中國人希望對世界有更大的控制力,他們希望利用自己的經濟影響力來實現這一點。
事實上我們只是在猜想中國作為一個超級大國會怎麼做。由於中國現在還是一個相對貧窮的國家,我們有理由認為,在其發展的現階段,中國領導人應該會專注於對中國有利的事情。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富有,他們的視野會不會更加寬廣?我們不得而知。
當美國取代衰落的不列顛帝國成為全球領導者的時候,全世界很清楚會發生什麼總體而言,美國會繼續堅持自由企業和民主的理念。現在,一個同樣重大的轉變正在發生東方的崛起但人們不知道這對於世界文明的發展方向意味著什麼。或許這是我們最擔心的。一個正發生根本性改變的世界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