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要買印度光輝戰機,如果摔機算誰的
如果摔機了的話,那肯定是算印度的。因為摔機情況那肯定是印度光輝戰機質量不行。
『貳』 印度LCA光輝戰機到底怎麼樣
印度LCA敏捷輕型戰斗機
美國《防務新聞》2004年4月6日報道,印度國家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與以色列埃比特系統公司首次聯合進行風險研究計劃,為印度「敏捷」(Tejas)輕型作戰飛機(LCA)開發以光電系統為基礎的新一代電子戰系統。據稱,新的電子戰系統能使「敏捷」戰斗機進行成功攔截和目標定位,還能作為多譜威脅告警系統使用,進行雷達、激光和來襲導彈告警。系統將於2008年為印度空軍服務。
長期的夙願
印度長期以來一直希望實現的戰略目標是,至少在部分程度上擺脫依賴國外提供武器系統的狀況,它同時也把從國外采購武器裝備視為一種戰略舉措。在這種長期目標的主導下,具備設計、發展和製造高性能戰機的能力一直是其反復考慮和堅定不移的發展方向。
印度研製國產戰機的第一次嘗試始於50年代後期,當時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研製了HF-24 MARUT(「風神」)戰斗機。富有傳奇色彩的庫特·唐克教授擔任該機設計小組的負責人,他曾參與過二戰名機FW-190和Ta-152的機身設計。由於HF-24的作戰性能不佳,因此「風神」的設計只取得了部分成功。「風神」的最初設計目標是研製一種飛行速度為2馬赫的多功能戰機,但因印度根據許可證生產方式製造的由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研製的「俄耳甫斯」Mk 703型航空發動機的功率不足,使得該機實際上只有在俯沖狀態下才能實現超音速飛行。即便如此,印度仍然製造了147架「風神」,該型戰機在1971年印巴戰爭中執行了對地攻擊任務。擬研製的該機改進型被命名為HF-73,它計劃改裝功率更大的發動機,以全面提高超音速飛行性能,但是該項目在一次試飛墜毀事故後被取消,並促使印度決定采購法制「美洲虎」式攻擊機,最後一架「風神」戰斗機於1985年退出印軍現役。
在取得有限成功的20多年後,印度重新開始了另一次研製國產戰機的努力。這種構想的最終產物便是「輕型戰斗機」(LCA),該研製項目於1983年上馬。與其同時立項的其他戰斗機研製項目包括:美國的「先進戰術戰斗機」(ATF),該項目最終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出F/A-22戰斗機;歐洲有關國家聯合研製的「歐洲戰斗機」;法國研製的「陣風」戰斗機等。上述所有項目都曾因絕大部分不盡相同的緣由,經歷過被無限期推遲以及成本過高等問題的困擾。
項目背景
需要強調的是,LCA項目最初的意圖不僅僅是設計和製造一種新式高性能戰斗機,更為廣泛的背景是促使印度形成綜合性科研/工業製造能力,並以此研發和製造飛機整機及整套機載武器系統。換言之,印度的最終目標是利用LCA項目建立新的技術基礎,從而覆蓋與作戰飛機設計和製造相關的所有領域。
顯然,這種雄心勃勃的努力也意味著印度必須承受巨大的風險,尤其是在制定發展計劃時更是如此。然而,這種風險必須根據前述的長遠目標進行評估,而不僅限於考慮LCA的研製和部署計劃。很多人在批評甚至嘲笑LCA項目延遲數年才得以完成的情況時,顯然也沒有考慮到上述的風險評估問題。
LCA項目的設計概念定義階段由印度航空發展局於1987年開始實施。根據當時非常樂觀的預計,該機將於1990年進行首次試飛,並於五年內加入印軍現役,該機製造工作將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負責完成。毫無疑問,該項目原先制定的計劃很快被證明缺乏現實性,該機的全尺寸工程研發第一階段直至1993年6月才開始實施,印度政府為該階段研製工作投入了218.8億盧比。LCA的第一架技術驗證機(編號為TD1,製造序列號為KH2001)於1995年11月17日出廠。此後,該機研製工作又因技術難題和政治原因,經歷了無數次的延遲,導致其首次試飛一直推遲至2001年1月4日。該機的幾個關鍵子系統和部件,包括最值得關注的線導飛行控制系統(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聯合研製),以及由通用電氣公司研製的F404發動機(因印度國產GTRE GTX-35VS 「卡佛里」型發動機遲遲未能交付技術驗證機使用,而不得不採購美製發動機),都屬於需從美國引進的裝備。由於美國政府針對印度於1998年進行核試驗而實施武器禁運,使LCA的研製遭受沉重打擊。
全尺寸工程研發的第二階段於2001年11月開始實施,印度政府為該階段研製工作追加了3302萬盧比,項目經費包括兩架技術驗證機、五架原型機(編號從PV1至PV5)和八架有限序列化製造(LSP)LCA的機身製造費用。
該機第二架技術驗證機(編號為TD2,製造序列號為KH2002)於1998年8月出廠,並於2002年6月6日首次試飛。LCA的試飛計劃至此開始取得進展,但在經過長時間延遲後,該計劃的進度已遠遠落後於最初設想,直到2004年1月初才總共完成了140次試飛。試飛工作中取得的一項重要成績(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種心理安慰而不是技術成就)是1號技術驗證機於2003年8月1日完成了首次超音速試飛,同年11月27日2號技術驗證機在其第66次試飛中也達到了1.1馬赫的飛行速度。
在兩架技術驗證機製造完畢後,該項目繼續研製五架原型機。編號為PV1的第一架原型機於2003年5月4日出廠,編號為PV2的第二架原型機預計於2004初完工。這些原型機在性能上更接近於製造型飛機,如PV2、PV3、PV4的機身重量減輕了746公斤,採用了性能更為先進的飛行控制軟體,安裝了空中受油管,並可能改裝了性能更為先進的雷達。分別有1架原型機按單座和雙座艦載型的設計方案進行製造,另外三架原型機是基本型,即為印度空軍製造的單座型。
按照目前的研製計劃,所有原型機(很可能還包括所有第一批30~40架序列化製造的LCA)都將安裝F404發動機,這主要是因為卡佛里發動機的研製進度比LCA更為滯後。實際上,通用電氣公司向印度提供了一種專為「敏捷」戰斗機研製的功率更大的F404改型發動機,該發動機編號為F 404-GE-IN20,加力推力為89.1千牛。這種新型發動機使用了F404的RM12型的某些部件,RM12由沃爾沃公司所屬發動機廠為瑞典JAS-39「鷹獅」戰斗機研製,其全許可權數字式電子控制系統與美製F/A-18E/F「超黃蜂」戰斗轟炸機採用的F414發動機的同類裝置相似。有傳言稱,擬議中的首份合同將采購35台發動機,這意味著LCA的首批製造數量將為30餘架。
三種主要型號
LCA的官方名稱為Tejas(「敏捷」,在梵文中的含義為「光輝」),該機最初的設計構想是滿足印度空軍和海軍的一系列不同作戰需求。印度空軍使用的單座基本型將是一種多功能戰斗機,它既可執行爭奪制空權的任務,又可擔負對地和對艦攻擊任務。該機安裝了一門GSh-23雙管23毫米口徑機炮,它採取半隱蔽方式安裝於機身右側發動機進氣口下方的一個整流罩內,載彈量220發。該機還將安裝一系列制導和非制導武器系統,這些武器的型號目前尚不清楚。
計劃研製的該機航母艦載型也是一種單座型,但將進行一系列改裝,包括加裝支撐和減震性能更好的新型起落架、尾鉤,以及旨在降低著艦速度和提高低速可控性能的升力增強式氣動裝置(包括安裝伸縮式鴨翼,以前緣渦流控制器取代陸基型的機翼板條)。艦載型LCA將降低機鼻高度,以提高飛機在著艦時的飛行員前視效果,此外還採用伸縮式受油管取代了陸基型的固定式受油管。艦載型的最大武器載荷也比陸基型略小(從4000公斤減至3 500公斤),這主要是部分補償後者較大的空重重量,同時艦載型還計劃通過增大復合材料使用率(該機基本型的復合材料使用率已較大,占機身總重量的45%和機身表面材料重量的95%),進一步減輕機身重量。
LCA系列型號中的另一種是縱列式雙座教練機,該機在作戰任務轉換部隊中擔負教練任務。編號為PV5的原型機按這種結構進行研製,該機氣動外形與艦載型相似。近年來印度空軍的飛行員訓練一直受到事故率較高問題的困擾,這使得引入足夠數量的LCA教練機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
發展前景
在論及LCA的作戰部署問題時,有必要對其迄今為止的發展歷程中遇到的大量問題予以高度關注。根據目前的計劃,印度軍方要求該機在2007年首次形成作戰能力,屆時將有足夠裝備半個飛行中隊的LCA交付印度軍方,並要求該機在2009年全面形成作戰能力,到2010~2012年全面發揮多功能作戰潛力。一些獨立的印度評論人士已做出了更為悲觀的預測,他們認為該機最早要於2008年才能開始系列化交付,並要到2010年(甚至是2012年)才能形成作戰能力。
印度空軍計劃用LCA取代其米格-21戰斗機,與此同時它也在實施將後者改裝為多功能戰斗機的改裝項目。該軍種對LCA的總需求量為220架,其中包括20架雙座型教練機。LCA將與體積更大的蘇-30MKI在作戰性能上形成高低搭配,這兩種戰斗機將在俄印合作研製的第五代戰斗機(目前被命名為Pakfa)加入現役前,構成印度空軍的主要作戰力量。
印度空軍裝備的220架LCA將得到來自印度海軍的另外40架艦載型LCA的支援。2003年一季度,印度政府批准了一項價值2.1億美元的相關研製項目,為印度軍方於2007年部署航母並使該航母於2010年前加入現役掃清障礙。然而,圍繞航母發展項目仍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因素。一方面,考慮到艦載型LCA的采購數量非常少,因此有關方面對研製這種艦載機的舉措是否明智產生了懷疑;另一方面,印度海軍最終完成了采購和迅速重新改裝俄國海軍「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的談判,該采購方案還包括采購20架米格-29K艦載戰斗機。據報道,俄方近期對印度試圖採用非俄制裝備(如以色列研製的「巴拉克」防空導彈系統)改裝「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做出了「極為憤怒」的反應。印度有關方面也提出建議,即由「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搭載米格-29K艦載機,而印軍未來計劃裝備的排水量為37000噸的防空艦將搭載艦載型LCA。然而,除非盡可能推遲部署防空艦,否則這種折中方案也會面臨困境。
有關方面不時提及LCA可能會具有較好的出口前景。如果該機在達到設計者最初的性能構想且其售價較為合理的情況下,可能會在出口方面取得某些成功。預計首批序列化製造的LCA的單機價格約為1700~2 000萬美元;當該機製造數量大幅度增加後,有望將單價降至1500萬美元。然而,時間也將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也正在加緊研製一種同類型戰斗機,並很可能向同一個出口市場進行推銷。
技術性能
在考察LCA的設計細節時,很明顯能看出該機設計人員試圖應用一系列先進技術,努力使機身體積很小的LCA具備所需的飛行性能以及多功能作戰能力。LCA的重量和體積參數與瑞典的JAS-39「鷹獅」戰斗機相似,即使後者能夠充分利用瑞典薩伯飛機公司的豐富經驗,以及60年一直從事飛機設計而逐步成熟的相關工業製造實力,它也在研製過程中遇到了無法迴避的問題,並在試飛中損失了兩架原型機。LCA和JAS-39目前實際上使用同一種發動機的不同型號,然而令人感興趣的是,LCA也在機身上預留了改裝俄制最新式戰機採用的一些最重要新式裝備的空間,如將紅外搜索和跟蹤感測器,頭盔顯示器和推力矢量控制等技術作為未來計劃實施的改進項目。
LCA的氣動外形基於單純的三角翼設計,前主翼與機身的連接處覆蓋了置於機身側面的固定幾何形狀式進氣口,由此能使氣流即使是在大攻擊迎角狀態下也能直接進入進氣道,並將平穩和不產生擾流的氣流送至發動機。機翼的外側前緣安裝了一個三段式板條,機艙內部也裝有板條,以此在機翼內部產生升力渦流並沿機身安定翼產生高能氣流,從而提高飛機在大攻擊迎角狀態下的穩定性,並避免進入飛行失控狀態。機翼後緣安裝了一個兩段式升降副翼,提供對機身俯仰狀態及機身後部的控制。兩個減速板位於機身安定翼的後上部。
LCA本身具有不穩定性,其飛行穩定性由一套全許可權四餘度數字式線導飛行控制系統進行控制。
LCA的絕大部分機身由高性能復合材料構成,即使是金屬部件也採用鋁鋰合金和鈦合金。從該機技術驗證機的重量構成情況看,碳纖維結構占機身重量的30%,鋁合金結構占機身重量的57%。在該機的原型和序列化生產型中,上述比例分別為40%和43%。尤其是機翼的上部和下部蒙皮全部採用了堅固於翼盒的復合材料(碳纖維增強型塑料),翼梁和翼肋也採用碳纖維材料(美國的F/A-22戰斗機也採用了同樣的設計方案)。碳纖維增強型塑料材料還用於升降副翼、安定翼、方向舵、減速板。與此同時,絕大部分機身蒙皮與起落架艙門也都由復合材料製成。
LCA在機身內安裝了伸縮式起落架,主起落架採用安裝於拖曳式支撐臂下端的單輪方式,前起落架採用雙輪方式。一個減速傘裝置安裝於方向舵下方的整流罩內,航油儲存於機身內部和機翼油箱內,固定式受油管(艦載型採用伸縮式)是該機的標准配置。通過在機身內部的四個外掛點和機腹下方的一個外掛點加裝三個1200公升或五個800公升副油箱,可以大幅度增加航油裝載量。
LCA共有七個外掛點(每側機翼下方各有三個,機腹下有一個),此外還有四個機艙內掛架和一個位於機腹下的「濕式掛架」。一個裝有32位單晶元微型控制器(基於雙余度結構設計)的存儲管理系統,以及用於內部系統通信和武器界面的符合1553B軍用標準的裝備匯流排,將對空空和空地攻擊武器提供綜合控制。這些武器的射程看來仍未確定,或至少還未透露相關信息。
LCA的機載電子設備按照符合1553B軍用標準的數據匯流排進行設計,並擁有固定余度。任務數據處理器的設計遵循開放式計算標准,該標准克服了硬體老化問題,並使軟體具備重復使用性。該機還廣泛使用了現成的民用設備,這些設備全部符合相關軍用標准。數據飛行控制計算機從飛行員、慣性平台和空中數據感測器等處獲得輸入信息,並向控制面(方向舵、升降副翼、板條和減速板)啟動器發出適當指令,使飛機按照飛行員要求有效實施機動動作。飛行控制系統軟體主要採用Ada語言進行研製,並符合美國國防部標准。一個獨立的「驗證和確認有效性」流程將確保所有具有重要安全性的機載軟體的運行正確性、連續性和完整性,並符合軍用標準的有關要求。
如前所述,除基本的機身結構和「卡佛里」航空發動機之外,LCA項目還計劃大力發展其他幾種機載系統和裝備。其中具有最重要意義的項目之一是能提供目前所有探測模式的高性能多模雷達,該系統包括同步攻擊多個空中目標所需的掃描兼跟蹤性能,多普勒射束銳化,機動目標顯示器,地形圖標繪及其他功能。雷達天線將採取輕型淺翼縫波導管相控陣,在進行寬頻操作時使用多層次反饋給網路。該雷達由印度電子發展研究所和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聯合研製,它遇到了研製工作長期停滯和成本不斷上升等問題。因此,不能完全排除以下可能性,即為避免使LCA項目的發展前景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至少可在該機的首批生產階段引入國外(在雷達研製方面)的援助。有關消息已提及印度將採用法制雷達(如印度裝備的幻影-2000上已安裝了RDY機載雷達),以及俄制和以制雷達,甚至可能採用義大利FIAR公司研製的Grifo雷達,但後者因已用於巴基斯坦戰機而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局面
『叄』 印度引以為傲的LCA光輝戰斗機的實力究竟怎麼樣
其實光輝戰機並不算四代機,只能算三代半戰機,在性能上與其它國家的戰機相比沒有什麼優勢,並且現在很多國家的主力戰機都是四代機,光輝戰機很難在空戰中占據優勢。總的來說,光輝戰機實力並不怎麼樣。
『肆』 印度的國產光輝戰斗機是否真是一無是處:有哪些
光輝戰機誕生於上世紀的八十年代,此時印度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戰機機隊,以大國幻境2000為主的戰斗機部隊擁有一流的技術裝備,他們有接觸世界最先進空軍技術的機會,當印度決定發展自己的國產戰機時,他提出的技術要求和設計標准必定是非常前瞻和非常優秀的,因為印度不可能花那麼大心思去研製性能不如已經普遍裝備了的戰機的裝備。LCA瞄準的是第三代戰斗機或第三代增強型的作戰思路,以F-16,幻影2000為代表的第三代輕型戰斗機,都具有高機動高性能的特徵,特別是非常適合使用機炮和近程導彈機動空戰,而歐洲的90年代戰斗機則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超視距作戰的超音速機動的要求,以及快速機頭指向能力,強調跨音速作戰能力,強調高亞音速的機動性這些都在光輝戰機上得到重視。
『伍』 印度推銷LCA光輝戰機要價8500萬美元堪比F35,地球上有人會買嗎
不會有人買,因為LCA光輝戰機的性能低下,同時電子系統與飛機不兼容,而且價格貴,結構設計不穩定,並且是各個國家的裝備拼湊出來的飛機。
『陸』 印度國產光輝戰斗機應該算幾代機
按照官方的說法是三代半。但是這款戰斗機比較奇葩,有些功能超過了三代半戰機,但有些功能還達不到三代半戰機的標准。
『柒』 印度人的光輝戰機性能怎麼樣
印度人的光輝戰機性能還不錯
『捌』 印度光輝戰機在陸地成功攔阻降落,他真的能跟上先進國家的步伐嗎
印度的光輝戰機最近上了頭條,主要原因就是印度的光輝戰機戰績非常的好,而且被成功攔截下降!但是由於印度的經濟落後,軍事不夠重視,很難跟得上先進國家。
總的來說
總的來說,印度之所以在飛機和戰艦之上發展不夠迅速,主要源於他們的意識不夠重視,而且從目前的角度來講,印度的軍事發展跟其他先進國家來相比根本沒有可比性,所以說印度的軍事發展只能停留於此!
『玖』 為何很多人不看好印度研發的LCA光輝戰機
【新奇軍事文化團隊第390期】印度人民在我國網友心裡一直是神人一般的存在,不是說他們有多厲害,而是因為其再創造能力不是一般的強。比如一輛摩托車在我國人民手裡頂多就載個兩三人,可到了印度人民手中一輛摩托車載個十幾二十人都不成問題。
印度還有一個各國人民都熟知的毛病,那就是印度媒體的吹噓能力以及「拖延症」,印度在三十年前就在研製一款戰機,這款戰機的水平目前還停留在第三代,要知道現在美國以及我國的戰機都已經到了第五代的水準了,如我國的殲-20、美國的F-35B。
自上世紀以來,印度就宣布要自主研發一款屬於自己國家的戰斗機,他的意思是這架戰機絕不依靠任何國家的援助,戰機的一切組件都由自己完成。初心是好的,但是印度肯定沒想到自己吹的牛皮過了幾十年才勉強實現了。
這款戰機名叫「LCA光輝戰機」,對於這款戰機的研究印度可謂是耗時耗力,花費了無數的心血。要知道印度雖然人口眾多,但其工業發展方面還沒有我國發達呢,現有的大部分軍事武器還是向發達國家買進的,雖說研發戰機耗時了三十年之久,但好在最終也研製出來了。
時代飛速發展,每個國家戰機的水平也都在卯足了勁提高,但是印度的「光輝戰機」僅僅是第三代戰機,難免有些不與時俱進。而且此戰機的價格十分高昂,一架戰機的標價竟高達8500萬美金,這個價格與印度研發團隊的心血倒是成了正比。
為何很多人看不好?前段時間新加坡國防部長訪問印度,並且參觀感受了「光輝戰機」,印度以為這燙手山芋有人可以接手了,但沒想到新加坡國防部長只是表達了敬意卻並沒有要買的意思。印度這三代機價錢高不說,性價比還低,新加坡不想買也在情理之中,印度只好自己繼續頭大了......
『拾』 印度的光輝戰機還有希望成為印度的下一代主力作戰機型嗎
提起印度的“光輝”戰機,給絕大部分人留下的肯定都是“難產”的壞印象,這款戰機甚至誇張到能夠讓印度軍方自己都嫌棄它,可見“光輝”戰機的名聲能有多差。
不過,相較於樂觀的印度媒體,俄羅斯《衛星網》並不看好“光輝”戰機艦載型號的未來,雖然俄媒稱贊了印度軍方研發能力大幅提升,但是完成的所謂攔截降落測試,並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和實際在海上降落是“完全兩碼事”,印度未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