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本古印度的書
就您的問題而言,相對來說就要首推楞嚴經了。下面會簡明的為您介紹經的情況便於了解: 《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 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印順法師認為它與《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屬於晚期如來藏真常唯心繫的作品。 由於《楞嚴經》內容助人智解宇宙真相,古人曾有:「 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的詩句。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來是藏在龍宮(據考證龍宮為古印度之國家圖書館);龍勝菩薩(亦即龍樹菩薩之異名)至龍宮說法,見龍藏中有此經,拜閱之下,嘆為稀有,便將全經默誦下來,以利益閻浮提眾生;出龍宮後,便將此經誦出,記錄下來,呈給王家,王家也把它視為稀有之法寶,珍藏在國庫中,並禁止傳到外國。 雖然此經尚未傳到中土,但其威名早已為大家所知;曾有一位梵僧,見智者大師所立之三觀,而告訴智者大師說與他們國中的楞嚴經之意旨相符合;於是智者大師便設了一個拜經台,西向拜經,但拜了十八年,終未得見楞嚴經(到現在,天台山的拜經台還在)。 話說本經譯主般剌密諦,依於願力,要利益中土之人,第一次身上藏著楞嚴經東來之時,被守邊界的官吏查獲,而不許他出境,這反而更激發了他宏法之願,更加堅定,並且更加精進。他並想到了一個方法,可以將此經攜帶出境而不被發覺;他用極細的白絹書寫此經,然後剖開自己的肩膊,將經文縫藏在其中,等瘡口平復之後,再申請出國,海關搜查無疑,才得航海東來。大師於唐中宗神龍元年(西歷七0五年)到達廣州,那時正好首相房融被貶在廣州,房融便請大師住在制止寺,於是剖膊出經,譯成漢音,譯事完畢,便速回本國,以解除邊吏所受之難;由於譯主藏經出國,國王因此罪責守邊之官吏查緝不嚴,因此大師譯經完成之後,便速即回國,原以自身承當所有罪責。大師如此冒險艱苦,乃至不惜身命榮辱,正是所謂重法輕身,所成功德,不可思議;我國之眾生,均沾其法施之益。 [譯]:般剌密諦法師所譯的,不是將原文譯成漢文,而是將梵音的經文用漢字拼出來,由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清河房融筆受 楞嚴經,眾所周知,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為過。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凈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弟上,則更是充實、圓滿: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所修圓滿成就。 由於本經有這些稀有的特點,因此歷來皆被修行者奉為必修的無上圭臬,尤其是對習禪者而言,更是如此。再者,漢傳佛寺中,僧眾每日早課都必須誦楞嚴咒,而且歷代在打禪七之前,傳統上都是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嚴會],以除魔障。又,以本經中,顯密性相上的道理均發揮無遺,故是一部在法門上十分均衡,沒有宗派偏倚的圓滿法門。因此本經是一部非常難得的無上大法寶。也因本經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歷來註解楞嚴經的著作非常豐富。盡管如是,但很令人遺憾的是:就連在歷代大德的注本中,也常[抱怨]諸注本都有許多地方未交待清楚;甚至有些地方變成有如解經的[死角],幾乎是無法克服的障礙;歷代大德注到這些地方,有時是一筆帶過,有時則含糊言之,有時就將原經文復述一遍,乃至乾脆略而不提(跳過去)的也有。因此問題總無法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本經之難解,當然跟本經在義理上本來就很深奧有關。不過本經的譯文特別古雅且簡練(有 時也可說是簡略),更重增學者在理解上的困難。 本[義貫]作者昔在關中研讀本經及歷代注本時,發現有此一問題存在,即發心要釐清這些問題,俾令大家對這部稀有的寶典,於每一字、每一句、乃至每一行,都能得到較清楚、及確定、滿意的理解;也就是作者發心志在廓清所有的死角、盲點、與疑惑不清之處,普令[皆解如來真實義]。這是作者的發心,至於此目標究竟達成多少,則有賴各界大德慈悲明鑒指正。 又,大家都知道的,楞嚴經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寶典。尤其我們末法時期種種法上的亂相,佛在本經中,幾乎全都說到了!而且講的十分透徹、明白;佛並且也指出其各各對治之方。因此,本經更是末法時期眾生修行不可缺的一部寶典;依此寶典,末法眾生方可望於如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見、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種種邪魔外道所轉、所誑惑、破壞。 佛在經中說,末法將盡、法將滅時,楞嚴經最先滅;因為楞嚴經是眾魔的剋星,破魔的大法寶,若有本經住世,則正法得住持世間,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持,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經若滅,魔力則無有能制者,魔事猖獗,眾生修行即罕能不墮魔數者。因此,為佛弟子,應善護正法,勿謗此經,共同宣揚此法門,則自他於菩提道深種善根因緣,速修無上.
B. 印度文學作品著名的有哪些
印度的文學作品除《吠陀》以外,尚有可以列入古代世界偉大作品之列的兩大部史詩:《摩珂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C. 現存印度最古老的一本醫書是它把醫學分為
現存印度最古老的一本醫書是《妙聞集》,它把醫學分為計通論,解剖,病理,葯學,治療法,全身外科。
妙聞是印度外科的鼻祖,音譯名是蘇斯拉他(Susruta),妙聞是中國古代的譯名。大約生於公元前五世紀,他的著作收集在《妙聞集》中。《妙聞集》乃是印度阿輸吠陀系醫學外科的代表著作,其詳細年代已不可考,有人說妙聞是印度學者德罕溫塔里(Dhanvantari)的弟子,此說尚有爭論。此書後來曾被人多次修改,直到公元四世紀,醫葯學家的哲學家龍樹(Nagarjuna)才將此書從新修訂。
全書共分六篇,共有186章,計通論46章,解剖10章,病理16章,葯學8章,治療法40章,及全身外科66章。書中述及全身骨胳為300,此點與印度內科著作《闍羅迦集》所載骨胳為360稍不同;並記有全身關節為200,有手術室之設備。書中還記有關於鼻成形術,內障切除術,疝氣手術等,這些對於今日外科仍有參考價值,如歐洲的鼻成形術,就是十八世紀英國人從印度學得的。
書中並敘述了應怎樣學習醫學,如第一篇第二章中,曾述及什麼樣的學生適於研究醫學,第九章講到外科醫學生應當以植物,動物的表皮或死動物作為實習對象,練習切開、割截、刮除、結扎、縫合、靜脈切斷及燒灼術。
《妙聞集》的第一篇第七章中,述及各種外科用器械,這些器械一般都是用鐵制的,其嘴則似鳥類或野獸的嘴,並依照其形狀而命名。這些器械分為鑷子類、鉗子類、管狀器械類、探子類、刀子類及剪子類。
書中於二十五章講到幾種基本的外科手術:切割術、截除術、劃痕術、取胎術、結石截除術、傷口縫合術、外物摘出吸引術等,並記載有脫臼的復位法以及用夾板固定治療骨折等。當時已知道聽取骨折的擦音,注意到化膿性及非化膿性腫脹的區別(第十七章),書中更提到中箭或體內異物取出法和「穿耳眼」的方法,這頗與中國婦女穿耳眼相似。
此書中對醫學道德也有所申述,謂「醫生要有一切必要的知識,要潔身自持,要使患者信賴,並盡一切力量為患者服務。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亦死所不惜。」並謂「正確的知識,廣博的經驗,聰敏的知覺及對患者的同情是為醫者的四德。」(第九篇第六章)
D. 古印度有記載歷史的書籍資料么
有,《摩訶婆羅多》是享譽世界的摩訶婆羅多和印度史詩,它的漢語全譯本,約有五百萬字,和《羅摩衍那》並列為印度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現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詩的基礎上編訂加工而成,其中有長篇英雄史詩,而且有大量的傳說故事作為插話,有宗教哲學以及法典性質的著作。有10萬「頌」(詩節),內容篇幅相當於《羅摩衍那》的4倍,被稱為網路全書式的史詩,規模宏大、內容龐雜。印度現代學者認為《摩訶婆羅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詩,內含印度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堪稱是「印度的靈魂」
E. 古代印度比較有名的文學宗教作品有哪些啊
《五卷書》
風靡世界逾千年之久的東方智慧
絕版近二十年
唯一中文全本季羨林譯著
修身、齊家、治國法則 為人、處世、交友智慧,
古代印度皇室必讀書 風靡世界逾千年之久
多達五十多個翻譯語種 影響遍布全球
季羨林先生高度贊譽 首譯中文全本
這是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話集。
不同譯本的《五卷書》走遍世界每一個角落,而季羨林先生翻譯的《五卷書》是唯一的中文全文譯本。
世界上所有民族裡產生寓言和童話最多的就是印度,現在流行世界各地的寓言和童話很少不是從印度傳出來的。
而印度最有名的故事集便是《五卷書》,它被印度皇室作為政治和修身的課本,是一座智慧寶庫。
《五卷書》分為《朋友的決裂》《朋友的獲得》《烏鴉和貓頭鷹從事於和平與戰爭等等》《已經得到的東西的失去》和《不思而行》等五卷,是印度皇子們的必讀書,其中修身、齊家、治國法則,為人、處世、交友智慧,哲言警句俯拾皆是。
《五卷書》不僅用於教育印度王子們治國安邦之策,也因其趣味濃郁的內容獲得普通人民的喜愛,並用於學習為人處世之道。
2016年6月李安導演現身的上海電影節尤其引人關注,近日李安導演的精彩發言也刷爆朋友圈。從他的發言可以看出,李安導演是一位東方文化積淀非常深厚的電影人,談到電影與文化,談到電影對故事的探討,他曾說:人為什麼要寄託在一個故事性的結構里去尋找智慧?它的故事本身很重要,而印度教的故事是最棒的。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全部都輸給它……我覺得裡面都是寶藏。」
印度故事最經典的著作就是《五卷書》。非常巧合的是,終於拿到奧斯卡小金人的萊昂納多主演的《荒野獵人》前半段,正是《五卷書》中的第一段故事的開篇。
很多人知道《聖經》是世界上翻譯成外國文字最多的書,而僅次於《聖經》的書就是用梵文寫成的寓言童話集《五卷書》。但是要說到《五卷書》的影響,季羨林先生說,恐怕連《聖經》都要屈居第二。
為何如此說呢?
首先它的出身不同凡響,據說是古印度的一個國王,有三個笨得要命的兒子,「對經書毫無興趣,缺少智慧」,有一個「精通許多事論而享大名」的婆羅門,寫下了《五卷書》,在六個月內教會了三個王子統治論。
因此《五卷書》是印度皇室的教科書。修身齊家治國,為人處世交友,人生智慧無所不包,也因此流傳於世,「被用來教育青年」。
其次《五卷書》的文學價值得到高度肯定。《五卷書》中收集了大量的民間故事,並在流布過程中經過文人學士的反復編纂修改,採用連串插入的敘述方式,駢散相間結合的行文,大量的諺語、格言的運用,使其呈現出一種宏大敘事的架構,並填充以豐富飽滿的血肉,稱得上一部文學經典之作。
但因其中文譯本的稀缺性,《五卷書》並不為我們所熟知,不可不說是一大憾事。
重慶出版社的這次精裝再版,不僅再現季羨林先生的完整譯本,並附大量由巴列維文轉譯的阿拉伯文譯本插圖,樸拙可愛,頗具異域色彩,可謂彌補了這一大文化缺憾。
F. 有哪些印度古代書籍抄襲中國古代經典
相似也不一定是抄襲 印度古代醫書也有類似經絡的記載 如果黃帝內經在春秋戰國成書 那它比黃帝內經還要早 比如神話就是口傳歷史 全世界的神話都有高度相似性 能說是誰抄誰的?
G. 被稱為印度史詩的古代典籍有哪些(著名的)
《摩柯婆羅多》《羅摩衍那》
H. 印度史書有哪些
印度是文明古國,但歷史上印度多被外族入侵征服,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並且它的歷史總是同宗教,神話結合在一起,正式的文字記載史書的可信度都不高。印度古代史詩有《摩訶婆羅多》和《摩柯婆羅多》。編年史:完成於12世紀的《諸王流派》(或譯為《王河》),此書對於12世紀以前的幾個世紀的記載堪稱信史;但是它對更古老時期的記載的可靠性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