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榕樹的 的詳細資料
即孟加拉榕樹(Ficus benghalensis)或印度榕樹(F. indica)。
桑科(Moraceae)榕屬(Ficus,即無花果屬)喬木。原產於熱帶亞洲。榕樹以樹形奇特,枝葉繁茂,樹冠巨大而著稱。枝條上生長的氣生根,向下伸入土壤形成新的樹干稱之為「支柱根」。榕樹高達30米,可向四面無限伸展。其支柱根和枝幹交織在一起,形似稠密的叢林,因此被稱之為「獨木成林」。
在我國熱帶、亞熱帶地區,冠以榕樹名的不只有細葉榕,屈指一算,還有八九種,如高山榕、柳葉榕、垂葉榕、金葉垂葉榕、菩提榕、印度橡膠榕、大葉榕、金葉榕、花葉垂葉榕等。這些榕樹四季常青,姿態優美,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良好的生態效果,廣栽於南方各地。 [編輯本段]形態特徵桑科椿屬常綠大喬木,高20-25米,氣生根。葉革質,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顏色呈淡綠色,長4-10厘米,寬2-4厘米。花序托單 榕樹---福州森林公園千年古榕王生或成對生於葉腋,扁倒卵球形,直徑5-l0毫米,乳白色,成熟時黃色或淡紅色; 雄花和雌花同生於一花托中。 [編輯本段]生境分布生長於村邊或山林中。分布於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南部、雲南、貴州。印度、緬習馬來西亞也有。
生長茂密生命頑強 [編輯本段]用途可作行道樹。樹皮纖維可制漁網和人造棉。氣根、樹皮和葉芽作清熱解表葯。
桑科榕屬植物榕樹Ficus microcarpa L. f.,以葉和氣根(榕樹須)入葯。全年可采,曬干。
[編輯本段]中葯特性【性味歸經】
葉:微苦、澀,涼。
氣根:微苦、澀,涼。
【功能主治】
葉:清熱,解表,化濕。用於流行性感冒,瘧疾,支氣管炎,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百日咳。
氣根:發汗,清熱,透疹。用於感冒高熱,扁桃體炎,風濕骨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葉3~5錢,氣根0.5~1兩。
【摘錄】
《全國中草葯匯編》
Ⅱ 榕樹簡介
1、介紹
榕樹(學名:Ficus microcarpaLinn. f. ):大喬木,高達15-25米,胸徑達50厘米,冠幅廣展;老樹常有銹褐色氣根。樹皮深灰色。葉薄革質,狹橢圓形,表面深綠色,有光澤,全緣。榕果成對腋生或生於已落葉枝葉腋,成熟時黃或微紅色,扁球形,基生苞片3,廣卵形,宿存;雄花、雌花、癭花同生於一榕果內,花間有少許短剛毛;花被片3,廣卵形,花柱近側生,柱頭短,棒形。瘦果卵圓形。花期5-6月。
2、分布廣
榕樹分布於中國、斯里蘭卡、印度、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直至加羅林群島。榕樹被評為福建省省樹,榕樹也被福州、贛州評為市樹。
Ⅲ 印度榕樹"獨木成林" 樹冠直徑411米是怎麼回事
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6日報道,印度一座植物園中的一棵榕樹巨大無比,遠看猶如一片森林,成為一道獨特的景觀。如下圖:
同時,在印度的安得拉邦,還有一棵更大的榕樹。這棵樹大約佔地1.9萬平方米,據官方記載,其樹冠為世界最大。
Ⅳ 文中對印度榕樹的說明,與現實生活一致嗎
那棵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榕樹,使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我們也在其中。
榕樹的特點,在於它的氣生根,是榕樹樹幹上垂掛下來的大大小小圓柱狀的不定根。它們有的懸在半空,有的
下地入土,由於這些氣生根入土後又起了支持作用,因此榕樹樹冠廣為發展,形成「獨木成林」的壯觀場面。
我們走到跟前一看,沒有主幹,簡直就是一片樹林,由籬笆圍住。木刻的說明上寫著:本榕樹年齡為250歲,高達25公尺,覆蓋面積4856平方米(20畝),有2800根氣生根。榕樹在歷史上兩次被雷擊中。1919年的那次雷擊後,主桿被毀。
我們暗暗稱奇。想繞樹一周是不現實的,只是走到某一點,我們確定了幾十米縱深處的圓點、原樹干處。那裡豎著一個石頭紀念碑。
大榕樹附近的池塘里,我們看見了哪些舉世聞名的大荷葉。直徑有一人高,真可以睡人了,所以稱為睡蓮。
在返回植物園大門的路旁,有小船出租,是腳踏的那種。於是我們就上了了船。小郭身體還很弱,所以就由我來撐船。沒想到這里湖連著湖,踩了一個半個小時也沒到頭,只好返回。
網上的資料,望採納。
Ⅳ 大榕樹的所有資料
大榕樹生長於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植物。以「獨木成林」而聞名。榕樹的適應性強,喜疏鬆肥沃的酸性土,在瘠薄的沙質土中也能生長,在鹼土中葉片黃化。不耐旱,較耐水濕,短時間水澇不會爛根。在乾燥的氣候條件下生長不良,在潮濕的空氣中能發生大氣生根,使觀賞價值大大提高。喜陽光充足、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除華南地區外多作盆栽。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微酸和微鹼性土中均能生長,怕烈日曝曬。
1、孟加拉國大榕樹
在孟加拉國的熱帶雨林中,生長著一株大榕樹,鬱郁蔥蔥,蔚然成林。 從它樹枝上向下生長的垂掛"氣根",多達4千餘條,落地入土後成為"支柱根"。這樣,柱根相連,柱枝相托,枝葉擴展,形成遮天蔽日、獨木成 林的奇觀 。
2、福州大榕樹
榕樹的果實扁圓形,生於葉腋,果徑不到1厘米,可以食用 。種子萌發力很強,由於飛鳥的活動和風雨的影響,使它附生於母樹上,攝取母樹 的營養,長出許多懸垂的氣根,能從潮濕的空氣中吸收水分;入土的支柱根,加強了大樹從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這就是"獨木成林" 的奧秘。
3、陽朔大榕樹
大榕樹位於高田鄉的穿岩村。田野中有一棵古榕遮天蔽日,樹高17米,樹圍7.05米,碩大的樹冠覆蓋2畝土地,盤根錯節,枝繁葉茂,氣根如老人胡須在風中飄拂,樹干有的貼地而生,有的斜出如飛龍破霧,是罕見的奇樹。
(5)印度的榕樹有多少平方擴展閱讀:
陽朔大榕樹的傳說:
相傳這是隋朝所植,迄今已有千年歷史,雖然樹干老態龍鍾,盤根錯節,但仍然生機勃勃。在電影里,劉三姐就是在這棵樹下向阿牛哥吐露心聲,拋出傳情綉球的。在金寶河的對岸有一座小山,中間的山洞是透空的,就像一座石門,可以讓人隨意穿行,因此得名「穿岩」。
在榕樹和穿岩之間有個渡口,人稱「榕蔭古渡」。在穿岩的臨河處有一塊石頭,頗像一隻胖乎乎的小熊正在爬山。於是民歌唱道:「金鉤掛山頭,青蛙水上浮,小熊滿山跑,古榕伴清流。
當年劉三姐拋綉球給阿牛哥,與阿牛哥私訂終身就是榕樹作的媒。起初,三姐有情,而阿牛哥無意,三姐又借山歌表情達意,但阿牛哥仍不能會意,於是三姐約阿牛哥到榕樹下,拋出一個綉球給阿牛哥,阿牛哥不敢去撿,三姐就托榕樹把自己的心思悄悄告訴了阿牛哥,阿牛哥這才撿起綉球與三姐訂下了終身。
Ⅵ 關於榕樹
1、介紹
榕樹(學名:Ficus microcarpaLinn. f. ):大喬木,高達15-25米,胸徑達50厘米,冠幅廣展;老樹常有銹褐色氣根。樹皮深灰色。葉薄革質,狹橢圓形,表面深綠色,有光澤,全緣。榕果成對腋生或生於已落葉枝葉腋,成熟時黃或微紅色,扁球形,基生苞片3,廣卵形,宿存;雄花、雌花、癭花同生於一榕果內,花間有少許短剛毛;花被片3,廣卵形,花柱近側生,柱頭短,棒形。瘦果卵圓形。花期5-6月。
2、分布廣
榕樹分布於中國、斯里蘭卡、印度、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直至加羅林群島。榕樹被評為福建省省樹,榕樹也被福州、贛州評為市樹。
Ⅶ 榕樹簡介。
榕樹是大喬木,高達15-25米,在景觀園林設計中,細葉榕作為行道樹樹種,是因為這種榕樹樹冠較大,而且生長期間枝葉繁茂,病蟲害也更少。
產中國台灣、浙江(南部)、福建、廣東(及沿海島嶼)、廣西、湖北(武漢至十堰栽培)、貴州、雲南(海拔174-1240(-1900)米)。
斯里蘭卡、印度、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琉球、九州)、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北部、東部直至加羅林群島也有。
榕樹的適應性強,喜疏鬆肥沃的酸性土,在瘠薄的沙質土中也能生長,在鹼土中葉片黃化。不耐旱,較耐水濕,短時間水澇不會爛根。
在乾燥的氣候條件下生長不良,在潮濕的空氣中能發生大氣生根,使觀賞價值大大提高。喜陽光充足、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除華南地區外多作盆栽。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微酸和微鹼性土中均能生長,怕烈日曝曬。
榕樹雖能年年結實,但種子非常細小,脫粒也非常困難,因此多採用扦插或壓條繁殖。
Ⅷ 榕樹主要生長在什麼地區榕樹一般有多高
榕樹主要生長於海拔174-1900米的區域,廣泛分布於中國台灣、浙江南部、福建、廣東、廣西、湖北、貴州、雲南等省份。 榕樹(學名:Ficus microcarpa Linn. f. ):大喬木,高達15-25米,胸徑達50厘米,冠幅廣展;老樹常有銹褐色氣根。樹皮深灰色。葉薄革質,狹橢圓形,表面深綠色,有光澤,全緣。榕果成對腋生或生於已落葉枝葉腋,成熟時黃或微紅色,扁球形,基生苞片3,廣卵形,宿存;雄花、雌花、癭花同生於一榕果內,花間有少許短剛毛;花被片3,廣卵形,花柱近側生,柱頭短,棒形。瘦果卵圓形。花期5-6月。 榕樹分布於中國、斯里蘭卡、印度、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直至加羅林群島。榕樹被評為福建省省樹,榕樹也被福州、贛州評為市樹。
榕樹是大喬木,高達15-25米,胸徑達50厘米,冠幅廣展;老樹常有銹褐色氣根。樹皮深灰色。葉薄革質,狹橢圓形,長4-8厘米,寬3-4厘米,先端鈍尖,基部楔形,表面深綠色,干後深褐色,有光澤,全緣,基生葉脈延長,側脈3-10對;葉柄長5-10毫米,無毛;托葉小,披針形,長約8毫米。
榕果成對腋生或生於已落葉枝葉腋,成熟時黃或微紅色,扁球形,直徑6-8毫米,無總梗,基生苞片3,廣卵形,宿存;雄花、雌花、癭花同生於一榕果內,花間有少許短剛毛;雄花無柄或具柄,散生內壁,花絲與花葯等長;雌花與癭花相似,花被片3,廣卵形,花柱近側生,柱頭短,棒形。瘦果卵圓形。花期5-6月
Ⅸ 印度榕樹的介紹
印度榕樹是一種在印度和亞洲一些地方有一種形狀奇特的樹,枝條上生有氣根,垂入土中即變成新樹干,覆蓋面積可達數英畝,樹下可容數千人歇蔭。印度商人往往把它作為集市場所,從事各種買賣活動。英國人把印度商人稱為banian,也將這種樹取名為banian,一般多作banyan,漢語通譯為「印度榕樹」。banian / banyan源自梵語vanij(商人)。據另一說法,banyan是因印度商人在這種樹下建造寶塔而得名。
Ⅹ 關於獨木成林與榕樹,滿意的追加100或200分。
榕樹。學名(Ficus microcarpa L.f.),桑科,常綠喬木。榕樹根據用途可分為綠化樹、榕樹樁盆景、榕樹瓜(地瓜榕、人參榕)盆景。由於榕樹根系發達,根部常隆起,並凸出地面,因她的要塊造型獨特,令漳州人對榕樹情有獨鍾。以植物生理學對榕樹進行科學的栽培,使榕樹根塊較快成長,並控制其枝椏的成長高度,栽培出不同規格、不同風格、形態各異的盆景,具有天然雕刻和美術加工相融並琢的培育方式。為榕樹盆景的觀賞價值提升,並成為漳州繼水仙花之後又一獨特花卉 。從最小50克的微型榕至2000克的不同規格盆景。形態自然、根盤顯露、樹冠秀茂、獨特風韻的人參榕,觀姿賞形,令人妙趣橫生,心情愉悅。適宜擺設居家、辦公室及公共場所。近年來風靡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是本公司的主要出口產品,占據盆景市場較大份額,是一種高檔的時尚花卉。
榕樹是桑科榕屬植物的總稱,全世界已知有800多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尤以熱帶雨林最為集中。我國榕樹屬植物約100種,其中雲南分布67種,西雙版納有44種,佔中國已知榕樹總數的44.9%,佔全世界的5.5%。
榕樹是熱帶植物區系中最大的木本樹種之一,有板根、支柱根、絞殺、老莖結果等多種熱帶雨林的重要特徵。生長在西雙版納的44種榕樹具有大板根的有17種,能形成各種氣生根或支柱根的有26種。絞殺現象是榕屬植物在東南亞熱帶雨林中的一個特殊現象;而獨樹成林則是某些榕樹由絞殺階段向獨立大樹過度轉變時長眾多的粗大支柱所形成的熱大雨林特殊景觀。
榕樹是野生食物的重要來源;在西雙版納地區被利用作蔬菜的榕樹主要有木瓜榕、蘋果榕、厚皮榕、高榕、聚果榕、突脈榕、黃葛榕等。木本野生蔬菜富含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幫助人體消化的纖維素和苦味素。傣族人民普遍認為:常吃木本植物的嫩枝葉可使人健康長壽,也可為少女保持體態輕盈。也是重要的民族葯用植物,在榕樹中有9種植物被常用於治療多種疾病,葯用的部位包括根、樹皮、葉和樹漿等。
榕屬植物中,有17種為具有板根的大喬木,有26種具有氣生根或支柱根,有8個種具有老莖生花果現象,有24種在幼苗階段是附生植物,其中有21種隨著榕樹的生長,通過絞殺植物階段發展成為喬木或大橋木,以致形成獨樹成林,這些特殊的生態現象構成了園林景觀。許多榕樹有開展的樹冠、濃蔽的樹陰,一直是傳統的庭院植物,如高榕、菩提樹、垂葉榕、榕樹等。榕屬的一些種類已成為重要的園林觀賞樹種,培育出葉色、形態各異的園藝品種,垂葉榕、榕樹已有十多個園藝品種。
榕樹的很多種類具有板根現象、老莖生花、空中花園和絞殺現象,景觀奇特雄偉,反映了熱帶雨林的重要特徵;而一些種類被當地民族視為神(龍)樹和佛樹,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榕樹文化。該園佔地約15畝,已收集榕屬植物近103種,園內高榕、垂葉榕、菩提樹、鈍葉榕、木瓜榕等已形成樹包塔、獨樹成林、絞殺現象等景觀和豐富的科學內涵已使該園日趨成為一個接近於自然森林外貌的生態公園,給人們以奇而美的享受。
榕樹生長在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地區,這里氣候潮濕,雨水充足。
榕樹 ( Ficus microcarpa 又名:細葉椿、小葉榕)
形態特徵:桑科椿屬常綠大喬木,高20-25米,生氣根。葉革質,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4-10厘米,寬2-4厘米。花序托單生或成對生於葉腋,扁倒卵球形,直徑5-l0毫米,乳白色,成熟時黃色或淡紅色; 癭花和雌花同生於一花托中。
生長分布:生長於村邊或山林中。分布於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南部、雲南、貴州。印度、緬西馬來西亞也有。
用途:可作行道樹。樹皮纖維可制魚網和人造棉。氣根、樹皮和葉芽作清熱解表葯。
常言道,獨木不成林。可是自然界唯有榕樹能"獨木成林"。 榕樹是屬於桑科的常綠大喬木,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它的樹冠 之大,令人驚嘆不已。 在孟加拉國的熱帶雨林中,生長著一株大榕樹,鬱郁蔥蔥,蔚然成林。 從它樹枝上向下生長的垂掛"氣根",多達4千餘條,落地入土後成為"支 柱根"。這樣,柱根相連,柱枝相托,枝葉擴展,形成遮天蔽日、獨木成 林的奇觀 。巨大的樹冠投影面積竟達1萬平方米之多,曾容納一支幾千人 的軍隊在樹下躲蔽驕陽。 在我國廣東新會縣環城鄉的天馬河邊,也有一株古榕樹,樹冠覆蓋面 積約15畝,可讓數百人在樹下乘涼。我國台灣、福建、廣東和浙江的南部 都有榕樹生長,田間、路旁大小榕樹都成了一座座天然的涼亭,是農民和 過路人休息 、乘涼和躲避風雨的好場所 。福州市的榕樹特多,所以稱為 "榕城"。 榕樹的果實扁圓形,生於葉腋,果徑不到1厘米,可以食用 。種子萌 發力很強,由於飛鳥的活動和風雨的影響,使它附生於母樹上,攝取母樹 的營養,長出許多懸垂的氣根,能從潮濕的空氣中吸收水分;入土的支柱 根,加強了大樹從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這就是"獨木成林" 的奧秘。
小資料
福州市市樹——榕樹
福州植榕歷史悠久,據宋樂史(930~1007年)撰《太平寰宇記》載,「榕……其大十圍,凌冬不凋,郡城中獨盛,故號榕城"。
宋福州太守張伯玉為防旱澇又編戶植榕,呈現"綠蔭滿城,暑不張蓋"的景象。榕樹便成為福州古城風貌特徵之一。榕樹葉茂如蓋,四季常青,枝幹壯實,不畏寒暑,傲然挺立,象徵著開拓進取、奮發向上的福州人精神。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根據廣大群眾的舉薦,決定命名榕樹為市樹。1997年8月28日,福建省人大第八屆34次會議通過以榕樹為省樹的決議。
北宋福州太守張伯玉植榕
張伯玉(1003~約1068年),字公達,建安(今建甌縣)人。北宋天聖二年(1024年)登進士第。以後又登書判拔萃科。慶歷元年(1041年),出任吳郡從事兼郡學教授;接著以秘書丞為太谷令。他愛民勤政,廣興水利。慶歷四年(1044年),范仲淹以其敢言清節,薦於朝廷任職。皇佑元年(1049年)官侍御史。當時陳執中為相,伯玉說:「天下未治,未得真宰相故也。」因而得罪陳執中,出知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縣)。仁宗皇帝惋惜伯玉,離京前,賜銀錢五萬。至和年間(1054~1056年),伯玉任嚴州副知州。嘉佑八年(1063年),以度支郎中知越州(今浙江紹興)。伯玉興學育才,作出很大成績。治平二年(1065年),伯玉移知福州,即令編戶浚溝七尺,植榕綠化。數年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伯玉植榕聲名盛極一時。伯玉多學而博識,文章為曾鞏嘆服。他嗜酒善詩,有「張百杯」、「張百篇」之號。官終檢校司封郎中。著有《蓬萊詩》2卷,已佚。
綠色主義——榕樹
南方的樹,以榕為記,有一本書上說是榕不過吉,吉安以北,就不見了,這是地理上的限制。我所在處,榕樹是市樹,配以水塘風荷,應該是很美的。看了廣東雲南那些榕樹,有個發現:這里的榕樹,多是女的——沒有鬍子。到有一天,見到一棵男的榕樹,長著關雲長式的鬍子,美髯公呵,趕緊把學過林的找來問,答曰:是品種不同。原來不是性別。
從此也就注意榕樹的特色了。當出現一棵太不同的榕樹,就預想其為另一品種,和人一樣,太有個性,總是另類。也就認得了幾種:小葉榕,高山榕,人參榕。人參榕是做盆景的上選,根肥如人參,如蘿卜,總覺得是轉基因一類,我不喜歡。
榕樹是一種大樹,有一種鋪天席地的氣象。傍著樹,可以支架棚房,那是鄉間小茶館,樹下幾張竹椅,幾張小幾,茶碗和茶壺,江聲和蟬聲,是久違了的童年。榕樹看去就是一座綠色的大山,褐色的樹干,想起的是山道彎彎,若樹上有洞,有凹,長出點菇蕈,紅黃花色,就是赴墟回家的一把把小傘。
榕樹最美在根,盤根錯節,起伏不定,根與樹沒有根本的區別。最有意思的,是有氣根的那種,常常讓我往學業上想:說根深葉茂,自然沒有問題。但有時候,有些東西,不是一次能學完的,練好武功打天下,閉關多少年,往往仍不敵高手。倒是邊做邊學,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就喜歡那榕樹,哪裡有營養,就伸一枝根下去,不僅汲取養份,弄不好,劍走偏鋒,副業成了主業,讓人弄不明白「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不也頂好?聽說廣東新會的小鳥天堂,那榕樹就找不著最初的根了,人家不作棟梁,也自自在在營造了天堂。
榕樹的很多種類具有板根現象、老莖生花、空中花園和絞殺現象,景觀奇特雄偉,反映了熱帶雨林的重要特徵;而一些種類被當地民族視為神(龍)樹和佛樹,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榕樹文化。該園佔地約15畝,已收集榕屬植物近103種,園內高榕、垂葉榕、菩提樹、鈍葉榕、木瓜榕等已形成樹包塔、獨樹成林、絞殺現象等景觀和豐富的科學內涵已使該園日趨成為一個接近於自然森林外貌的生態公園,給人們以奇而美的享受。
矗立在金寶河畔,它的樹圍竟有七米多,高達十七米,枝繁葉茂,濃蔭蔽天,所蓋之地有一百多平方米。相傳這是隋朝所植,迄今已有千年歷史,雖然樹干老態龍鍾,盤根錯節,但仍然生機勃勃。在電影里,劉三姐就是在這棵樹下向阿牛哥吐露心聲,拋出傳情綉球的。在金寶河的對岸有一座小山,中間的山洞是透空的,就像一座石門,可以讓人隨意穿行,因此得名"穿岩"。在榕樹和穿岩之間有個渡口,人稱"榕蔭古渡"。在穿岩的臨河處有一塊石頭,頗像一隻胖乎乎的小熊正在爬山。於是民歌唱道:"金鉤掛山頭,青蛙水上浮,小熊滿山跑,古榕伴清
通常,有萌生能力的樹木,只能從根部或樹樁萌生下一代的植株,然而榕樹卻能夠在生長期間,通過其氣根繁衍出下一代的樹體,繼而又由第二代樹體上的氣根繁衍第三代樹體。小鳥天堂古巨榕為桑科榕屬植物中的水榕,天馬河一帶水土肥美,氣候溫和,確實十分適宜水榕的生長。榕樹的氣根從干枝萌發出來,千絲萬縷,遠看似長須隨風輕舞。這些暴露在大氣中的不定根,有極旺盛的生命力,依賴母體的營養並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及養分不斷伸長向下,有的垂直朝下生長,有的纏繞枝幹延長。氣根的尖端伸到土中,地下部分迅速長成根系,地上部分長成樹干,下垂氣根入土生根,復成一干,形似支柱。纏繞枝乾的氣根,其尖端生長點伸進腐朽的樹體,或遇到樹凹,或在表皮破損、局部腐朽處,均可生長。這些千絲萬縷的氣根粗細不一,枝幹交織,像藤蔓一樣同根共生,形成這種木本植物世界中最獨特的「連體生長」現象。
相傳朱元璋被元朝騎兵追趕,後棄馬爬榕樹藉助氣根隱身才得以逃脫。朱元璋稱帝之後,感於榕樹救命之恩,專門冊封此榕為「榕王」,並建廟養僧,號「榕王寺」。一時,崇榕之風遍及全國。
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幾乎每一個自然村都種有榕樹,有道是「無榕不成村」。每逢盛大的傳統節日,喜歡采擷榕枝扎綵樓烘托節日喜慶氣氛。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用榕枝蘸著雄黃酒灑在庭院以驅「五毒」;如向親友賀婚時,傳統的賀禮上要放一椏箍著紅紙條的榕枝,紅綠相間分外耀眼,以此寄寓愛情、友誼像榕樹萬古長青。台灣南投縣南投鎮人認為榕樹有男女之分,高大的叫「大樹公」,稍矮的稱「大樹媽」,人們常帶小孩前往拜祀,然後取一片榕葉用紅線穿起來掛在小孩脖頸以示吉利。
相傳,當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前在閩南沿海操練水師,見海島草木稀疏,就號召將士趁隙植榕。今天,在閩南海島猶存這種生命力頑強的古榕。閩南、台灣方言「榕公」與「成功」同音,多情的閩南人逢年過節總要到這些古榕下,擺上供品奉祀「榕公」緬懷鄭成功。當年背井離鄉的同胞也沒有忘卻故鄉的老榕樹,他們每歸故里總喜歡與親友相聚在榕蔭下,回憶辛酸往事,暢談家鄉新貌,增進濃濃的鄉情與親情。榕樹,真是一枝一葉總關情
福州植榕樹的歷史大約源自北宋郡守張伯玉,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這位建甌人知守福州,號召福州人按編戶植榕,把珍愛綠色義務植樹落實到每家每戶,才有後來福州城「綠蔭蔽日暑不張蓋」;可是大榕樹盤根錯節氣須長垂的樣子,不但遮風擋雨特別長壽,還顯得神秘到一個境界,以至於福州先民把榕樹也當作一種神靈來敬仰;在福州,就有幾尊神靈與榕樹相關。
照天君
祀廟:原茶亭接龍亭,2000年原址改建,遷到烏山道山觀玉皇閣,2004年又遷到東門金雞山公園
照天君的標准履歷是:原名照天柱,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生於連江,16歲出家;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閩王王審知在福州易俗里(今東門外東岳廟附近)建「報國資聖禪院」,被聘為住持,信眾稱為「照上人」;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寺院被封流落江湖,靠賣卜懸壺為生,經常在大榕樹下坐禪;閩永和元年(公元935年)皈依道教,當時天下四分五裂,戰事蜂起,南唐兵由閩北直逼福州,新登位的王延政(王審知之子)政權內部出現叛亂,照天君慈悲為懷心憂萬民,日夜奔走指引災民逃離險境,終於勞累過度在經常傳道布施救人的接龍亭榕樹下坐化登仙;登仙後鎮守南天門,稱「南天照天君」。
關於掛紅燈籠的傳說是:當時閩王為鎮壓叛亂調閩南駐軍來攻福州,兵臨南門城下,照天柱得到消息後,為拯救百姓免遭戰火,便連夜趕到城門,將紅燈籠高掛在榕樹上作為信號,提醒百姓迅速逃離;攻城部隊見榕樹上掛有紅燈,以為樹下四周有伏兵,不敢冒然進攻,便掉頭轉向東門,避免了一場災難。於是掛紅燈紀念照天君。
裴仙師、裴真人、督署裴真人
祀廟:鼓樓肅威路裴真人廟
裴真人姓周,名簡潔,生日:三月初十,祖籍浙江紹興,職業福建督署衙內師爺幕賓。生前輔政多施恩澤於民,宋英宗皇帝賜給非衣(毛衣),後棄官學道,稱非衣道長;廣宣教義教人從善,從學者眾,其後於督署大榕樹下羽化升仙,尊為「霞府福建師廣化大道端品襲大真人」。如今大榕樹還在廟後院,仍然枝繁葉茂,號稱「榕城第一古榕樹」。
在祭祀裴真人之前,這棵榕樹下原來供奉狐仙,現在的裴仙宮,是道教正一派的道場。
泗洲佛、泗洲菩薩、泗洲文佛
祀廟:蒼霞白龍路東金寺
這位泗洲佛也有點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意思。根據清順治年間周亮工所著《閩小記》卷三《僧伽》篇記載:
福州城內外,凡巷皆築小屋,祀泗洲菩薩,人皆末曉其義,或有一二處求告祈簽,往往靈驗。予每問僧人,亦無知者。按李邕《泗洲普光寺碑》雲:「僧伽景龍三年三月三日坐化。」
北方來的周亮工將福州人祭祀泗洲菩薩的情形記載在《僧伽》篇中,自然是認為這泗洲菩薩是唐代從西域來中土傳播佛教的泗洲大聖僧伽(公元710年圓寂,「泗洲大聖」的稱號是唐中宗給的);可是成書於咸豐六年(1856年)的《閩雜記·泗洲文佛》(作者:施鴻保)又有這樣的文字:
福省城中街巷間,多供泗洲文佛,或作小龕,或鑿壁為龕。有供像者,有供牌位者,亦有但鑿四字壁上以奉者,猶吾鄉之奉觀音大士也。
僧伽未嘗至閩,何以福州人奉之獨虔,豈別是一佛號耶?
但是蒼霞東金寺的泗洲佛卻是肉身泗洲佛,傳說是有一年大水泛濫,有一死屍流到東金寺邊,寺僧用竹篙將其推出,不久,其死屍又流入;寺僧再將其推出,這樣連續了幾次。寺僧說:「你如果真是佛的話,就翻身給我看,我就收留你,供奉在寺內。」死屍果真翻了身,寺僧感到驚奇,就收留下來,並加以防腐處理,供奉在寺內。而且這肉身泗洲佛還是古田人,肉身會長頭發和指甲,其姐每月都從古田下來,為其剪頭發和指甲。月月如此,年年不斷,過了幾年,其姐向肉身泗洲佛說:「如果我老了,不能前來為你剪頭發和指甲,怎麼辦?」講了這話後,果真肉身泗洲佛的頭發和指甲都不長了。福州評話中有段「泗洲佛得道白龍社,古跡兩口眼鏡池」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傳說歸傳說,泗洲佛的信仰源頭應該來自中原,唐以後傳入福建,可是無論是野史記載還是故老相傳,福州的泗洲佛都是住在榕樹上,高僧僧伽到了福州怎麼會改住樹屋,這讓我著實摸不著頭腦,而且如今福州城內難覓泗洲佛的祀廟,無從考證,所以只能用一個傳說來解釋:
一泗洲人來福州為官,因病祈求泗洲神,忽見榕樹現一道光芒,其病竟愈,以為泗洲神庇佑。遂在榕樹置一小神龕,供奉泗洲神,因而相沿成俗。
李白有詩頌僧伽:「「真僧法號號僧伽,有時與我論三車。問言誦咒幾千遍,口道恆河沙復沙。……」——《僧伽歌》
小結
這幾尊榕樹神——或者與榕樹有關的神祗——似乎是榕樹崇拜擬人化的象徵,人神寄託於物,是原始物崇拜的延伸,也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有意思的是,除了照天君,裴真人和泗洲佛都不是本土人物,五代衣冠南渡以來中原信仰與閩越先民信仰既沖突又融合——比較典型的還有臨水娘娘陳靖姑斬蛇精降猴精——的結果,造就了福州民俗信仰中很有意思的特點;與此相仿的,還有被臨水娘娘降服的猴精丹霞大聖演化成齊天大聖孫悟空,還有清嘉慶己卯年《重建珠媽祖廟碑記》里滿族珠媽祖實際上是福州本土「痘神」劉夫人(見《幾尊神》中關於英烈王的相關文字)等等,只是他們不屬於榕樹神這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