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變異新冠病毒已擴散至4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們需要做好哪些防範
我們平時出去一定要戴口罩,不要去人流量多的地方,要勤洗手,避免與人接觸,要攜帶消毒液。
② 印度崛起對中國發展的影響
印度經濟崛起的戰略影響
當全世界還在試圖理解冷戰結束對全球勢力均衡和不同國家在新的全球體系中的地位與關系會產生何等影響時,並且,在印度的經濟改善對全球和亞洲勢力均衡的影響尚未得到充分評價之前,哈佛大學一位最傑出的戰略思想家對後冷戰時代國際體系的性質做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預測,至今,這一預測還令印度的戰略政策分析家們感到「於我心有戚戚焉」。亨利·基辛格在其研究西方外交史的《大外交》(1994)一書的序言中,對「世界新秩序」進行了思考,提出了如下猜測:
「21世紀的國際體系表面上將充滿矛盾:一方面是分崩離析;另一方面是不斷增長的全球化趨勢。在國家關系層面,新秩序不同於僵硬的冷戰體系,而更像18世紀和19世紀的歐洲國家體系。新的體系至少包含六大主要力量——美國、歐洲、中國、日本、俄羅斯,或許還有印度——以及眾多的中等規模和更小的國家。」
不可否認,美國仍然在軍事力量上占據著絕對優勢,不過,它也要接受其他經濟大國崛起的現實。最近,基辛格不斷重復他早先的看法,在強調其經濟成就重要性的基礎上,再次談到印度作為一個強國的「潛力」(基辛格,2000)。1994年,當基辛格認為印度是一個正在邁向「大國」地位的國家時,人們還不能想像印度可能出現一個1992~1998年那樣的高經濟增長階段,另外,印度也還沒有宣布自己擁有核能力。難道他有先見之明,還是他希望我們在定義印度的「國際主要力量」的身份時,關注其歷史因素和潛在力量?作為一個研究國家實力和現實政治的專家,基辛格在那時就應該非常清楚,印度不但能夠維持從20世紀80年代業已開始並且不斷加快的經濟增長態勢,而且,其經濟政策將打上現實主義的深深烙印。事實上,那時印度的外交政策正是遵循著現實主義原則,對此基辛格當然是心領神會的。然而,和許多其他的分析家一樣,如果基辛格仍然只看到一個那時還不確定的印度大國的「潛力」,那麼,問題在於:印度需要採取什麼措施才能將潛在力量轉變為現實力量?
軍事分析家們認為,盡管印度已經宣布了其核大國地位,但是,印度要想成為一個被世界承認的、超過其近鄰的軍事和核大國,目前還存在巨大的信譽和能力缺口需要彌補。為了彌補這一「可能」和「現實」之間的缺口,最重要的莫過於印度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經濟發展和增長是印度作為一個「強國」重新崛起的根本所在。如果印度能夠成功地保持高增長率,獲得必需的財力用於國防和安全建設以及進行人力資本和社會福利的投資,以確保與鄰國之間的和平與安全,那麼,基辛格的預言才能最終成為事實。
新的印象
不管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在冷戰期間對印度的印象如何,20世紀末,有兩個決定性因素迫使西方國家重新認識印度。首先,20世紀最後十年印度的經濟成就,以及印度在經濟政策和思想方面的轉變;其次,印度宣布擁有核武器。對於這兩個內生於印度的經濟和政治發展因素,美國不得不做出反應。近年來,美國在重新形成對印度的認識時,還有另外兩個因素需要考慮進去,它們雖然是「外生」因素,但卻影響到印美關系,即恐怖主義活動的上升和中國在亞洲的崛起。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即印度經濟的強大、它的軍事和技術能力,以及它作為一個自由和世俗的民主國家在對抗教派主義和恐怖主義中所能夠發揮的作用,將決定著21世紀印度與美國及西方世界之間的雙邊關系,反過來,這又影響到美國對未來幾十年內印度在全球地位的看法。
印度面臨的挑戰在於,在可預見的未來能否處理好上述每一個因素——經濟增長與發展、國家安全、恐怖主義活動和中國日益增強的實力和影響,從而增進國家安全和確保國民福利。印度如何處理這些挑戰,將直接關繫到印度在21世紀的全球體系中國家能力的大小與性質及其國家安全。
經濟要求
在一本新近的傑作中,牛津大學歷史學家弗格森(Neil Ferguson,2001)在駁斥了最近有關國家能力經濟基礎的過於單純化的理論之後認為:
「托爾斯泰的問題是:『國家前進的力量是什麼?』如果用『動員』一詞來替代的話,這個問題可能更好回答。顯然,它不僅僅是購買力。盡管經濟財力很重要,但是它們並不是國家能力的唯一決定因素。一個國家的打擊力不僅僅包括其鋼鐵工業的產出。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一個國家即便不具備進行足夠的軍事動員的能力,只要它有更好的戰略、運籌和戰術能力,它依然能夠擊敗一個經濟上的超級對手。同樣,我們需要把一個國家的財政體系完善程度——它從納稅人手中集中財力和向投資者籌款的能力——考慮進去。而且,在重大沖突中,一個國家還必須能夠最有效地動員其平民。不同經濟部門之間必須形成適當的平衡,以便在最大可能地形成作戰財力的同時無損於國內的社會福利。因此,國家和私人部門官僚組織的素養及軍事組織的素養是同樣重要的。」(P418)
弗格森關注的是他所謂的財政力量的四個重要機構支柱:稅收徵集機構、代議制議會、國債體系和中央銀行,它們構成了經濟「能力方陣」。顯然,弗格森避開了國家能力的經濟決定理論,他認為:
「不論稅收體系多麼有效率,不論議會多麼具有代表性,不論國債市場多麼具有流動性,也不論貨幣管理多麼完善,最終,一個國家的合法性與如下無形之物具有密切的關系:傳統(過去受益的回憶)、感召力(當今領導人的吸引力)、公眾信心(對未來收益的信念,包括物質收益和精神收益)以及宣傳(政府開動可用的媒體來鼓勵所有這些方面)。盡管卡萊爾(Carlyle)擔心現代性將把所有的人類關系都轉變為經濟關系,不過,真正的『純粹經濟人』(homo economicus),即在每一次交易中永遠只考慮最大化自己效用的人,還是極其罕見的,對於社會中的大多數人而言,這樣的人好比是怪物。在日常生活中,男男女女會使自身的經濟利益屈從於一些其他的動機,像賭欲、惰欲、性慾和破壞欲。」(P422)
盡管不藉助於經濟手段,國家也可以追求權力和提高其戰略能力,但是,從長期看,可持續的能力必須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
對於印度而言,毫無疑問,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挑戰便是如何加快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速度。經濟成就和經濟能力構成了國家安全和實力的基礎,對於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情況更是如此。經濟實力將決定軍事實力,並且改變印度與其鄰國,特別是她的兩個主要對手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印度具備保衛其領土完整和安全的軍事實力,盡管如此,她仍然需要維持更高的經濟增長率,從而能夠改變亞洲乃至全球戰略均衡,實現自身發展利益的目標。也正是如此,印度的對手才會努力讓印度保持經濟上的弱國地位,這正好強調了經濟要求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
在其對印度國家能力的「潛力與希望」的調查中,科恩(Stephen Cohen,2001)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未來若干年內,印度能否通過發展技術、後勤服務和軍事力量,成為一個影響力不僅僅局限於南亞的大國?」這個問題綜合考慮到了成為一個大國所必需的經濟與軍事力量。然而,科恩過於強調印度的軍事、外交和政治能力,而相對疏忽了經濟能力。他注意到印度精英階層的「世界觀」與「自我評價」和印度的實際能力之間存在斷層,這非常正確。但是,在給後者下定義時,他卻沒有充分考慮到經濟成就的中心地位。實際上,要充分實現印度的戰略潛力和國家安全,經濟領域的穩健表現將至關重要。
在蘭德公司(RAND)的一項研究中(Yeh和Zycher,2000),經濟因素被直接納入到了對亞洲不斷變化的戰略實力平衡的計算之中。研究認為,如果印度在2000~2015年間能夠持續1992~1998年間的經濟增長表現,那麼,亞洲的力量均勢就將發生一個大改寫。遵循這一觀點,特里斯(Ashleyr Tellis,2001)對印度經濟崛起的多方面戰略影響進行了分析,他說道:
「問題的本質在於,如果印度在未來二十年左右能夠維持大約5.5%的年均增長率,它將成為亞洲舞台上重要的角色。如果它能夠將增長率提高到5.5%以上的水平,那麼,它在亞洲地緣政治中的重要性會更進一步。」
「如果增長率能夠一直保持在7%甚至更高的話,這樣的經濟成就不但會不可阻擋地使印度成為一個強國,使它在亞洲地緣政治平衡中成為有影響的一極,而且,這也迫使全世界更加關注印度,把它作為一個具有地區影響力的戰略實體。」(p240)
在沙費爾(Teresita Schaffer)的《印度的崛起和美國在亞洲的政策選擇》一書中,這些思想也有所反映。該書把經濟增長的穩健性和治理視為決定印度國家能力性質的關鍵變數。沙費爾寫道:「印度崛起為經濟大國和國際事務參與者的程度將主要決定於國內的因素。在我們看來,兩個因素的驅動至關重要。第一是經濟轉型,它將對政治氣候、領導人競爭和印度的國際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第二個驅動力……是政治領導人的素質……」
經濟表現與經濟實力是政治與外交影響力和軍事實力的必要,盡管並非充分基礎,這樣的觀點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承認,特別是當人們看到蘇聯由於經濟上的失敗而崩潰,而在中國作為一個強國崛起的過程中,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總之,我們認為,決定印度的國際形象和能力、戰略地位和重要性以及國家安全的並不是經濟增長本身,而是增長過程的本質特徵和印度解決當前所面臨挑戰的方式。所謂「本質特徵」,在這里指的是增長成果的分配方式、增長對印度的全球競爭力和融入全球經濟的影響,還有增長的部門構成,即工業化的程度及其財政可持續能力。這些之所以意義重大,是因為在印度邁向強國地位的過程中,它所面臨的更大的安全挑戰主要來自內部的經濟和政治問題。恰恰是社會和經濟的落後狀態,由此產生的不公平和政治動盪,以及經濟發展的質量威脅著近來備受關注的「本土安全」。
印度國家安全的最大外部挑戰來自和巴基斯坦接壤的西北地區的跨國恐怖主義活動。但是,如果不能處理好由於少數人群的社會和經濟落後,以及教派和種姓之間的緊張關系所引致的國內安全問題,那麼,也就無法解決這一外部挑戰。不平等的經濟增長只會給國家安全帶來隱患。同樣,經濟落後狀況導致印度經濟缺乏國際競爭力,從而限制了印度融人全球經濟的程度。總之,穩定而持續的經濟增長是印度國家能力和安全的基石。
印度過去的經濟成就和當前的國家能力
如果說加快經濟增長是實現印度戰略潛力的關鍵所在,那麼,問題是,印度現有的表現如何?以及,准確地說,經濟成就與發展潛力之間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有必要承認的是,促使印度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強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她的文明史、她對宗教和哲學所做的貢獻、她在知識方面尤其是在科學和數學上的成就、她的人口規模和構成、她的地理空間和位置以及她的軍事實力——而不僅僅是經濟增長。正如加維(John Garver,2001)在討論印度和中國的競爭時所提到的那樣,「人類創造的兩個最為璀璨的文明:中國和印度,毗鄰在亞洲大陸之上。創造了這兩個文明的民族不但有理由為她們的歷史與成就而自豪,而且,可以肯定,她們在當今世界還將發揮重大作用。」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近的一項統計工作通過清晰的經濟數據反映出這種歷史潛力。麥迪遜(Angus Maddison,1998)在對中國經濟成就的研究中構造了一組有關1700~1995年間世界總收入的數據,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在前工業化和前殖民時代印度和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所佔據的突出地位,以及近年來她們對這一失去地位的不斷收復。1700年,中國和印度佔到了全世界國民收入的45.7%(表1.1)。到19世紀末,這一比重滑落到24.2%,而到20世紀中葉時已經只有不到9%。隨著這兩個亞洲巨人在世界總收入中的比重下降,相應的,首先是美國所佔份額的急劇上升,緊隨著是日本。歐洲的比重在19世紀末上升到超過40%的最高點,隨後也開始下降,目前大約和前殖民時代的水平相當。這些數據助長了印度的戰略和經濟決策界的信心,他們堅信,印度一定會重新恢復她在世界舞台上的強國地位。同樣,他們也注意到,經濟成就在塑造一個國家的戰略實力的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
不可否認,盡管學術界對這些統計數據的可信度還存有懷疑,但是,20世紀後半期最驚人的故事莫過於中國所取得的經濟成就。在印度之前,中國就開始了她的高增長路徑,在二十五年左右的時間里便成功地使自己世界總收入中的份額翻了一番,從1978年的5.2%上升到1995年的10.9%。隨著其經濟上的成功,中國也成為奉行重商主義的貿易大國,其佔全世界貿易額的比重從20世紀70年代末的大約1%上升到2000年的4.5%。相比之下,印度的起步要更慢。不過,在整個20世紀,印度的經濟增長一直在不斷加速(表1.2)。
准確地說,最近一段時期印度到底取得了什麼樣的增長成就?在她的成就與潛力之間到底存在多大程度的距離?盡管印度起步較慢,但是,如果用一個更長的視角來看待其增長過程,那麼,我們的確可以看到增長速度在穩步加快。20世紀前半期,統計顯示印度實際上幾乎沒有增長,此後,在1950~1980年間,其GDP年均增長率為3.5%,在1980~1990年間為5.4%,在1990~2000年間為6.2%。而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1992~1998年間,經濟增長率超過了7%,盡管隨後在1998~2002年間有所下降——主要是由於工業部門增長放緩所致。這就引起了一些有關中期增長潛力的問題。如果全美工商業圓桌聯合會與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所(NBAR—CSIS)的觀點可以被接受,那麼,5.8%的年均增長率,即1980~2002年間所得到的長期增長率,不但無法使印度這個貧窮的人口大國解決發展問題,而且也無法使印度獲得一個強國所需要的外交和軍事地位。印度的決策者很清楚,只有在下一個十年內保持至少7%~8%的經濟增長率,才能夠完全解決印度的大規模減貧和應對人類發展的挑戰。戰略分析家們也認為,政府要想籌集足夠的財力來對傳統裝備的軍隊進行現代化改造和形成一個可靠的核威懾命令控制系統,這樣的一個國民收入增長率是必須要保證的。
盡管還有這些需要警惕的不足之處,印度過去二十多年不斷加快的經濟增長已經產生了戰略性影響。如果中期的增長速度能夠提高到年均7%的水平,那麼,各種戰略性影響也將隨之增加,我們下面來討論這些問題。
業已取得的戰略性影響
印度不斷加快的經濟增長以及更重要的貿易投資自由化政策已經影響到她與各國(或政治實體)的政治外交關系,這些政治實體遠的有美國和歐盟,近的有東盟和中國台灣地區。不過,從戰略角度來看,受影響最深的還是莫過於她與兩個既是鄰邦又是戰略競爭者的國家的關系。
③ 印度崛起了我們怎麼辦
我們現在進行的是科學發展觀,換句話說要可持續發展
高速率的經濟增長率意味的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白話來說,就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來拉動經濟發展
中國現在要向集約型經濟靠攏,這意味著要保護環境,也要發展
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先做到「好」再說「快」的事吧,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印度如果對中國有什麼不軌國際輿論不會支持他們的
④ 美國,印度,俄羅斯等國疫情並沒有好轉,我國應如何面對
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蔓延,美國,俄羅斯,印度疫情嚴重,截至目前美國累計病例數已經突破了148萬人大關,死亡人數達到了88000多人,直逼十萬人大關。而俄羅斯情況也是非常糟糕,累計已經達到了26萬多人,而作為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印度,更加牽動著全世界人民的心,畢竟印度人口多,貧窮,醫療水品低下,一旦疫情爆發將無法控制,印度一直被稱作“王炸”的存在,隨時爆發。
⑤ 印度火葬場遺體排隊等火化,印度究竟該如何應對疫情
所以對於這件事情,我們還是希望可以盡我們國家的力量幫助他們去面對疫情的發展,當前最重要的應該就是對於印度死亡人數之後的安排,避免影響新冠疫情的發展,而且最重要的是還是拒絕人群密集,密切的關注病情的發展吧!
⑥ 面對印度疫情的失控場面,我們中國應該怎麼防
我們都知道,新冠肺炎病毒已經在地球肆虐了一年多了,很多國家的疫情防控已經趨於穩定的狀態,但是有一些國家仍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尤其是最近疫情失控的印度,真的讓人覺得非常的可怕。
一、印度離我國是非常的近的,他們國家的疫情已經處在了失控的狀態。很多人都覺得中國現在是整個地球上最安全的國家了,因為我們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是我們卻不能夠掉以輕心。因為大家都知道印度離我國是非常的近的,他們國家的疫情已經處在了失控的狀態。看到那些新聞,我們就可以知道他們的醫院已經處在超負荷的狀態,很多病人都沒有病床,而且他們的氧氣以及呼吸裝備都不夠用了,這真的是讓人覺得是人間地獄。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面對印度疫情失控的狀況,我們中國一定不能夠掉以輕心。對此,你有什麼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評論區里說一下,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
⑦ 印度民族起義給我們什麼教訓
失敗原因:1英高壓統治;大軍鎮壓。 印度民族大起義引起了英國殖民當局的恐慌,他們要盡快把起義平定下去。英國在印度有24萬軍隊,其中有20萬是僱傭印度的土兵,而土兵已經成為印度人民起義中的先鋒和軍事骨幹力量,4萬英軍分散在印度各地。英國殖民當局被迫緊急從其他國家和地區抽調大量的軍隊來到印度,加強英國在印度的殖民軍事力量,以鎮壓印度人民起義
2分化政策 英國政府平定起義的另一個手段是對參加起義的印度人採取了分化政策
啟迪
印度民族大起義是由封建王公領導的、以印度士兵為主要力量和廣大人民踴躍參加的民族大起義。這次起義充分表現了印度人民的一種民族精神,這就是:不甘屈辱和受壓迫,不畏強暴,爭取民族尊嚴和民族獨立。受到沉重打擊的英國殖民者不得不改變一下他對印度的統治政策:加強殖民力量,對封建王公進行籠絡。印度人民的起義打擊了英國殖民者,使英國在亞洲其他地區的侵略活動受到了遏制。因此這次民族起義也支援了亞洲其他地區人民反抗侵略的民族斗爭。英軍佔領德里後,就集中兵力進攻奧德的首府勒克瑙。勒克瑙保衛戰,表現得更加英勇頑強。從1857年9月起,戰斗持續了將近六個月,直到1858年3月21日,英軍集中裝備精良的軍隊將近4萬,配備180門大炮才攻下勒克瑙。英軍入城後,洗劫了兩個星期,勒克瑙所受損失達600萬英鎊。
1858年3月末,英國殖民軍開始向中印度起義中心詹西進攻。詹西軍民在女王拉克什米�6�1巴伊領導下英勇抗敵。4月3日,敵軍突入城市,詹西軍民逐屋地和敵人展開爭奪戰。500名堅守高地的戰士,全部壯烈犧牲。女王率領一部分起義軍突出重圍,詹西陷落。
德里、勒克瑙、詹西等起義中心相繼陷落後,各地分散的起義軍轉入游擊戰。當時,活躍在各地的起義軍不少於12萬人,唐提亞�6�1托比所率領的起義軍是其中突出的一支隊伍。詹西女王突圍後,和唐提亞�6�1托比的隊伍匯合,轉戰中印度,並在瓜寥爾成立了臨時政府。6月17日,女王拉克什米巴伊在瓜寥爾城郊的一次戰斗中犧牲,唐提亞托比繼續堅持戰斗。
英國殖民者在進行武裝鎮壓的同時又進一步施展政治分化手段。1858年11月1日,坎寧總督在印度公布了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詔書,以不再侵犯印度大小封建主的利益和特權為釣餌,收買封建主。此後,有更多的封建主紛紛叛變投敵,並幫助殖民者搜尋起義領袖。1859年4月,由於封建主曼;辛格的出賣,唐提亞;托比被捕犧牲。但游擊隊的反英斗爭一直延續到1859年底
轟轟烈烈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在英國殖民者的殘酷鎮壓下
雖然失敗了,沒有達到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的目的,但它卻給
英國殖民者以沉重打擊,使英國消耗戰費4000多萬英鎊,大
批英國軍官和士兵斃命,打破了英國殖民者不可戰勝的神話,
增強了人民斗爭的信心。繼這次起義後不久,爆發的1860年
孟加拉農民起義就是與這次民族大起義有密切聯系的。這次
民族大起義是印度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起義以前的100年
是英國征服印度和建立殖民統治的時期,起義以後,迫使英
國為了加強殖民統治,而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撤銷東印
度公司,由英國女王直接統治印度;下詔書尊重當地王公的
權利,調整了與封建主階級的關系;徹底改組軍隊,增加英
籍士兵人數;加強鐵路、通信建設等。這些措施不但加速了
印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也促進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
和無產階級的發展和壯大,為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徹底瓦
解創造了物質基礎。這次民族大起義又是印度民族斗爭史上
的里程碑。在此之前是以愛國的封建主為領導的舊式起義和
斗爭,在此之後則是以資產階級為領導的新式起義和斗爭。印
度民族大起義打亂了英國的侵略部署,間接地支援了其他亞
洲國家的反英斗爭,在亞洲近代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這次民族大起義被英國殖民者殘酷地鎮壓下去了。起義
的失敗,除了統治印度的英國資產階級實力強大,英軍武器
精良,裝備先進,起義軍裝備和紀律都不如英軍外,其主要
原因是:第一,掌握起義領導權的封建主在英國威脅利誘下,
紛紛投降叛變,使起義遭受極大的損失。起義爆發後,一些
封建主因其特權被剝奪,與殖民者發生矛盾而參加了起義,但
在英國殖民者的收買政策下,除少數土邦王公外,多數都叛
變投敵了。第二,起義軍組織分散,行動上各自為政,缺乏
得力的領導人和統一的領導,不能協調一致地打擊敵人。德
里起義軍聲勢很大,也建立了政權機構,但並未成為領導全
國的中心,使德里保衛戰成了孤軍作戰。以後在各地開展的
游擊戰也是互不配合,結果被英軍各個擊破。第三,起義軍
在軍事上採取單純防禦戰略,使敵人掌握了主動。北印度各
地的印籍士兵發動起義後,幾乎同時向德里集結;德里失陷
又一起向勒克瑙轉移,而且均取守勢。當時德里並不是英軍
要地,如北印度起義軍不向德里集中,而向旁遮普的白沙瓦、
孟加拉的加爾各答、西印度的孟買、南印度的馬德拉斯等戰
略要地發起進攻,就可大量牽制敵人,使戰局完全改觀,由
於起義軍採取了單純防禦戰略,使英軍能調集兵力,進攻起
義的中心地區,接連攻克德里、勒克瑙、詹西,使起義失敗
終成定局。
⑧ 印度疫情達峰值後或日增50萬確診,面對這種局面印度該怎麼辦
印度疫情達峰值後或日增50萬確診,面對這種局面,印度應該採取很多的措施來控制疫情。現在印度的疫情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地步,各個國家也是提高了警惕。因為經過一年的努力之後,新冠疫情終於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現在出現這樣的情況,很多人都害怕我們的努力付諸東流。所以現在出現這樣的狀況,所有人都是想著應對措施。那麼作為主要的發生地,印度應該從以下這些方面來進行防控。
首先,印度官方應該提起重視,提出一個高效的解決方案。我們知道疫情在爆發之後,印度官方並沒有提出一個快速的解決方案,也沒有引起重視,並且沒有頒布一些明文規定來限制大家的日常活動,這也是導致病毒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原因。如果在病毒剛出現的那一時刻,官方就能夠提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並且把這個當做是一個重要的事情來解決,那麼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疫情的進一步發展。現在到了這樣的局面,官方必須召開緊急會議,對這樣的事情提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
⑨ 印度的疫情失控了,我們普通人該做些什麼
新型冠狀病毒自2020年爆發以來,全世界都見識到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力與破壞力有多大,我國人們與志願者和醫護人員們舉國同心,在千方百計下終於將新冠疫情控制住。但是國外許多國家則沒有這么幸運了,印度由於醫療設施比較落後,並且缺乏組織,導致疫情失控無法控制。面對疫情失控這種情況下普通人應該做些什麼呢?普通人既不能像領導人員那樣把人員們組織起來,又不能像醫護人員那樣有醫學知識和手法來救助患病人員。可是這不代表普通人在疫情爆發時一無是處。印度國內的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在家做好隔離工作,盡量避免自己患病給醫護人員增加負擔。有精力的可以報名參加志願者工作為醫護人員們出一份力。
我們應該給予印度政府與人民一些鼓勵,鼓勵他們不要放棄與新冠病毒對抗,有一定經濟能力的還可以去相關部門捐款,為醫護人員們出一份力。相信醫護人員們在勞累一天之後看到很多人對他們的鼓勵,一定能夠消除一些疲憊,增加一些信心。鼓勵往往是醫護人員與志願者們動力的來源。世界各國與新型冠狀病毒的抗爭持續了如此之久,我相信最終的結果一定是我們勝利,新型冠狀病毒一定會被我們徹底消滅。
⑩ 印度疫情把全球的疫情再次推上了高峰,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警示
據媒體報道,在4月29日下午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印度疫情已把全球的疫情再次推上了高峰。此消息在社交平台上發酵後,引起了網民們的廣泛關注與討論。
部分網民們認為,盡管我國當前疫情已經逐漸平息,但是在印度疫情大規模爆發的情況之下,我國的新冠疫情防控遠遠沒有結束;也有部分網民們認為我國當前應該對印度施以援手,畢竟我們當前所生活的地球是一個地球村。那麼印度疫情把全球的疫情再次推上了高峰,給我們帶來的警示是什麼呢?筆者以下將講講自己的看法。
一、當前我國疫情防控並未結束盡管印度與我國在2020年存在邊界發生了沖突,在政治上也具有較大的分歧,但是現在印度作為全球疫情的高爆發地,我國本著人本主義和人道關懷應該對印度提供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