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中國稱印度為天竺,那古印度人又是如何稱呼中國的呢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和我們發生接觸、文化交流最頻繁、文獻記載保留最多的國家,莫過於印度。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就是古梵文中的Cīna一詞。整個詞在漢譯佛經中很常見,音譯作「至那」「脂那」或者「支那」。這些佛經的原文,當然多數是當時或更早時在印度寫成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在古代以精美的絲織品聞名於西方。因此,古代希臘和羅馬的著作中有的就把中國稱作 Serica,意思是「絲國」,稱中國人是Seres,中國的首都是Sera,現代的漢譯「賽里斯」「賽拉」。但這沒有像Cīna這個詞一樣成為通名。
Ⅱ 秋大大們解答,中國古代情報官員的官職名稱是什麼
唐代有一個叫「進奏院」的情報機構,是從唐朝中期正式建立的。這是一種地方駐守在中央的了解情況的聯絡機構,頗為類似現在在首都北京的各省、市、自治區的駐京辦事處。這一機構定期把中央或首都發生的一些政界、軍界大事,包括官員的任免、軍事快報、皇帝行蹤等,向本地區的首腦人員匯報,這些首腦人物在當時具體來說主要是節度使。
錦衣衛屬於諜報機構,主要是對內的情報收集。
至於對外情報收集一般由兵部左侍郎負責,不過效率不高就是了。
Ⅲ 關於古印度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是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創立的。「種姓」這個詞兒,它原來的字義只是「顏色」或「品質」而已。古代印度,也像我國春秋戰國時代一樣,諸侯紛爭、群雄割據。大約3500年到4000年前,雅利安人逐漸由中亞細亞進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那裡的土著民族。膚色白皙的雅利安人認為,只有他們才是品質高貴的種族,深色皮膚的達羅毗荼族和其他土著民族則是品質低賤的種族。在那個時候,種姓制度還只是用以劃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但隨著工作和職業的分化發展,本來用以劃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種姓差別,也在雅利安人中間有了反映,於是便有了四姓(四個種姓)的劃分。最高的便是婆羅門種姓,主要是僧侶,大多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活動;其次便是剎帝利種姓,是掌握軍政的國王和武士階級;第三是吠舍種姓,是平民,也就是商人、手工業者和從事農耕的農民階級;最下等的種姓是首陀羅,是農人、牧人、僕役和奴隸。古代印度盛行婆羅門教。婆羅門教視大梵天為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按照婆羅門教義的解釋,婆羅門是從梵的口裡出生的,剎帝利是從梵的雙臂出生的,吠舍是從梵的腹部出生的,而首陀羅是從梵的足部出生的,是不為「宗教拯救的人」。連神都不去拯救的人,這樣的人還要得么?於是,首陀羅就只能做「別人的奴僕」,專干那些別人不願干、不屑於乾的最低賤的事。這叫服從梵天的意旨。這就是種姓制度的根據。這等於向所有的人宣告了:每個人的地位都是神早就註定了的,是世世代代不可改變的。神的旨意誰敢妄加揣測和動搖呢?
可見婆羅門種姓如何之高貴,也可見首陀羅種姓地位之低賤。
然而,令人吃驚的是,在四種種姓之外,還有比最低賤的首陀羅更不如的人群,就是賤民階級。賤民在印度也叫「不可接觸者」。僅從這一稱呼,就可看出賤民的低賤。據前兩年的資料介紹,全印度賤民就有七千到八千萬人,幾乎佔到印度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這是一支多麼大的隊伍啊!
Ⅳ 世界各國的情報機構叫什麼名字
1、美國情報機構當前美國有16個情報機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ODNI 也翻譯成國家情報局)是總協調機構。 國家情報總監(DNI)統領包括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在內的全美15個不同的情報機構,取代中央情報局局長(DCI)成為美國情報界總領導。
2、英國情報機構英國陸軍情報六局(Military Intelligence 6),又稱秘密情報局;軍情六局,縮寫為SIS,代號為MI6。對外又稱「政府電信局」或「英國外交部常務次官辦事處」。
3、俄國情報機構俄羅斯的情報機構舉世聞名,「克格勃」便是佐證。目前,俄羅斯的情報機構有聯邦國家安全局、聯邦政府聯絡和情報局、聯邦對外情報局、總參謀部軍事情報總局、商船偵察隊、軍兵種和作戰部隊的情報機關及俄羅斯的私人情報機構和情報個體戶等等。
4、德國情報機構德國的情報機構獲取情報的能力不亞於美國的中央情報局。目前有聯邦情報局、聯邦憲法保衛局、聯邦軍事情報局等。
(4)古印度的情報官怎麼稱呼擴展閱讀:
聯邦調查局(FBI)
是美國司法部屬下的主要特工調查部門,是美國最大反間諜機構和最重要的聯邦執法部門,也是最大的調查與聯絡網路中樞,與中央情報局並駕齊驅,成為美國諜報界的象徵,在美國當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1908年美國司法部長波拿巴為了滿足建立一個聯邦調查機構的需要,在司法部內成立了調查局。該局總部設在華盛頓賓夕法尼亞大街,目前全局共有5萬名工作人員,其中專家有400多名,專職特工1萬名,每年預算達7億多美元,美國聯邦調查局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反情報和反間諜機關。
主要機構有:重罪調查處、刑事檔案處、培訓處、檢查處、行政處、國內情報處、全國犯罪情報中心、科學實驗室、通訊處、法律咨詢處、技術服務處等。美國聯邦調查局還在全國各州和重要城市設有59個分局。
分局下設辦事處,遍布各個城鎮鄉村。每個分局裡均設有專職反間諜人員和一個情報搜集小組。
國家保密局
美國國家保密局在世界各地有4000個基地,部署它的巨大的天線的地方佔地達15公頃,特工人員達2.6萬人,通訊人員達20萬人。
1952年成立並隸屬於美國司法部的國家保密局直到1975年還鮮為人知。後來,人們發現它把從美國發出的所有電傳和電報都錄了下來,成為了一大丑聞。過了多少年之後,歐洲才開始對它在經濟領域里帶來的危害感到擔憂。
這個在冷戰中誕生的機構,利用它在世界范圍內的通訊監視網路,每分鍾能夠截獲和處理200萬個通訊。為了充分利用這些信息,它研發了自己的專用晶元和世界上功率最強大的計算機。這使它能夠根據關鍵的頭幾個字母出現,自動地對截獲到的信息進行分類處理。
目前,美國國家保密局掌握了大約10萬個要竊聽的人的聲音的特徵。只要其中的一個聲音出現,錄音的裝置就會自動啟動,能分辨出監聽「目標」的聲音來自何處和聲音的傳輸速度。
這個機構還不只滿足於截獲電話電報等,它還能在300米的距離外用一種特殊機器測量窗戶玻璃的輕微振動,竊聽房間里的談話內容。
國家安全總局
(NSA):國家安全總局是美國軍事系統的重要情報機關。它名義上是國防部的一個部門,而實際上則是一個隸屬於總統並為國家安全委員會提供情報的秘密組織,其經費開支和人員編制均不受財政部和人事部檢查。
該局諜報活動每小時耗資約達100萬美元,總計每年至少耗資120億美元。該局總部和外站共有軍人和文職工作人員約16萬人。
美國政府每天收到的秘密情報,約有85%是NSA提供的。因此該局一向有世界上最大的「超級情報機構」之稱。
其主要工作是:通過偵察衛星和遍布全世界的監聽站,截獲世界各國的無線電通訊信號,偵察各國的軍事動向,破譯各國的密碼,搜集各國的信息資料,為美國政府提供各種加工整理的情報資料等。總部大樓裡布滿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先進的高性能電子裝置。
國防情報局(DIA)
美國國防情報局是根據1961年8月1日的國防部命令成立的。目前,國防情報局有4300~5500名雇員(包括1000名武官),預算在2~3億美元之間。
國防情報局負責的工作主要有六項:包括對情報資源進行組織、指導、管理和控制,對國防情報進行檢查和協調,對情報任務的行動步驟進行監督,對國防部情報資源保持最經濟、最有效的分配和管理,做出緊急反應以及滿足國防部主要部門的情報要求。
Ⅳ 印度古代叫什麼
印度古代叫「身毒」。是華夏文明自先秦時期至隋唐時期之間對現代印度次大陸上之文明區域稱呼的音譯詞。其范圍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帶。
唐初將印度統稱為「天竺」,天的讀音是唐古音「xien」,和「身(sin)」音相似。此外還有「賢豆」的稱呼。始見於《史記》,為中國對印度的最早譯名,原文為梵語Sindhu,古波斯語訛為Hindhu,古希臘語更轉為Ins。
(5)古印度的情報官怎麼稱呼擴展閱讀:
印度各代的稱謂簡介:
其後中國古文獻中亦作申毒﹑辛頭﹑信度﹑身度﹑天竺﹑賢豆﹑印度等,皆同音異譯。其領域有時亦包括印度河以東的南亞次大陸地區。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達帕米爾以西的大夏。
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張騫及時地報道了與西北諸國往來的可能性;他暗示了與那些地區通商的潛在價值。他還指出了與像中國那樣反匈奴的其他民族結盟的好處。
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漢武帝聽後十分驚喜,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打通從西南到大夏的官道,由官方參與商業貿易,擴大疆土。武帝即封張騫為博望侯,命其以蜀郡(治所在成都)、踺為郡(治所在宜賓西南)為據點,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頭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數民族的阻攔未獲成功。
武帝又從內地廣徵士卒,舉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國及許多部落。但由於昆明、雋等族的頭人酋長為了壟斷豐厚的過境貿易而拚死抵抗,歷經十餘年,結果僅打通了從成都到洱海地區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超過大理至保山一帶,只能通過各部族、印度作中介與大夏商人間接貿易。
據《後漢書西域傳》所載,中國在2世紀時對身毒的地理﹑物產﹑宗教﹑政治情況已有初步了解;且知當時身毒許多地區皆屬「月氏」,即早期貴霜帝國(即貴霜)。這是由於東漢時佛教已傳入中國的緣故。
印度的古譯名之一。《史記.大宛列傳》:「﹝大夏﹞東南有身毒國 。」司馬貞索隱引孟康曰:「即天竺也,所謂 浮圖胡也。」 清嚴允肇《洗象行》:「雄姿幾耐身毒戰,猛力可代蒼梧耕。」
Ⅵ 古印度的俘虜叫什麼
沒名只分幾個等級婆羅門:大祭師剎帝利:皇帝等官僚貴族吠舍:商人,農民等首陀羅:低下人,俘虜
Ⅶ 古代情報組織的雅稱
1、唐代——梅花內衛、麗竟門、不良人
不得不說唐代的繁榮使得它的情報機構也相應的多了起來。眾所周知的是唐代曾出現過一位女皇武則天,因著她登基為帝頗有些名不正言不順,所以武則天對臣下是否真的臣服更為在意。另外也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梅花內衛也就此順利誕生。
Ⅷ 古印度官員的等級
婆羅門:代表神廟的宗教官員(不包括權力的最高統治——帝王,宗教的權力大於皇權),
剎帝利:代表帝王將相,
吠舍:代表平民,
首陀羅:代表奴隸
Ⅸ 古印度四大等級
追根溯源,種姓最初是根據人們的膚色和從事的職業來區分的,膚色較白皙的是上等雅利安人,是高種姓;膚色黝黑的一般是下等人或達羅毗荼人,屬於低種姓。祭司、僧侶階層是婆羅門,國王和武士階層是剎帝利,商人、手工業者階層是吠舍,農民以及為上述3個階層服務的勞動者是首陀羅,從事與糞便、屍體等不潔之物打交道工作的是達利特。
然而,這是幾千年前的情況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革,勞動分工愈發細致,人民的遷徙更加頻繁,種姓間的通婚也逐漸增多,又產生了成千上萬的亞種姓,比如放牧的種姓,釀酒的種姓、榨油的種姓等等。
如今,僅僅靠印度人的膚色或職業來判斷其種姓,並不靠譜。舉個例子,印度現任總理莫迪在印度人中算是膚色比較白的,而且貴為國家元首,怎麼也得是婆羅門或剎帝利階層吧?莫迪出身於古吉拉特邦的「甘琦」亞種姓,絕對的低種姓弱勢群體。
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和中國、埃及、巴比倫並列為東方的四大古國。勤勞、勇敢的印度人民,曾經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人類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是,幾千年來,印度社會的發展一直比較遲緩。這與印度存在著一個的森嚴的等級制度一種姓制度有著一定的關系。
印度的名稱起源於印度河。中國漢代史籍譯作「身毒」或「天竺」,直到唐代才改譯為「印度。
自20世紀20年代起,在印度河谷先後發現幾個古代城市遺址,著名的有哈拉巴和摩享佐·達羅,因此統稱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存在年限約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葉至前二千年代中葉。歷史學家一般都認為,哈拉巴文化的創造者,就是印度的原始居民達羅毗荼人。。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葉,屬於印歐語系的許多部落,從中亞細亞經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陸續湧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帶,征服了當地的大部分達羅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種人,自稱「雅利安」,意為高貴者,以區別於皮膚黝黑的達羅毗荼人。經過幾個世紀的武力擴張,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個北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