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元宵節地方習俗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 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元宵節的風俗習慣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 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 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2、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 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 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 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 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台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遊走,希望生得男孩。
3、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4、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 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5、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6、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7、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8、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9、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B. 印度的排燈節要放幾天假
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2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3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准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話燈聯 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北宋時,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今揚州)時,有一年上元燈節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牶「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據說,此聯為我國最早的燈聯。此後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不僅為元宵佳節增添了節日情趣,也為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的內容。 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佳節,張府照例張燈掛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牶「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曰牶「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對仗工整,天衣無縫,堪稱妙對。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聯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征對招親。聯曰牶「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見了,一時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對牶「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應對出,被取為進士。歸鄉路過那戶人家,聞知指親聯仍無人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被招為快婿。一副巧合對聯,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 傳說明成祖朱棣於某年元宵節微服出遊,遇一秀才,談得頗投機。朱棣出上聯試他才情,聯雲:「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那秀才立即對出下聯牶「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永樂」是明成祖年號,朱棣大喜,遂賜他為狀元。 傳說,有一年元宵節,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致勃勃前去觀看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致風趣,耐人尋味。看到高興時,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們也出了一謎聯,讓大家猜一猜。隨同的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彷彿,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個個抓耳撓腮,怎麼也猜不出來,最後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 賞燈詩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雲牶「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贊道牶「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里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為壯觀。蘇東坡有詩雲牶「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也有詩寫道牶「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牶「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明代更加鋪張,將元宵放燈從三夜改為十夜。唐伯虎曾賦詩盛贊元宵節,把人們帶進迷人的元宵之夜。詩曰牶「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熱鬧的場面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阮元有羊城燈市詩雲:「海螯雲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牶「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動、精彩別致。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C. 外國過元宵節的習俗
在馬來西亞,未婚男女在元宵節聚集到河邊拋柑,並在柑上面寫下姓名和聯絡方式,希望就此結識可以攜手共行的伴侶。
小正月也是日本成年禮(男性的元服禮和女性的裳著禮)舉行的日子,因此也是成人節。
D. 除了中國還有哪些國家也過元宵節
周邊的,與中國有血緣關系的國家和地區,都過元宵節:朝鮮、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尼西亞、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都過的!
E. 東南亞國家的元宵節都是怎麼過的
東南亞國家的元宵節是怎麼過的——
馬來西亞是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很深,很多節日都跟我國是一樣的。但是,除了像中國那樣全家團圓共進晚餐外,馬來西亞元宵節不鬧花燈,卻另有一番熱鬧浪漫的景緻。那就是許多單身男女參加「拋柑接蕉」活動,希望用這個方式讓自己「撈到」一個好姻緣。
「拋柑接蕉」的習俗熱鬧浪漫、別具一格。明良海外【微信:明良海外】小編特意查閱過,它原是祖籍中國福建的馬來西亞華人的習俗,起初是青年男子向海中拋蘋果,期盼早娶賢妻,姑娘則拋柑橘,希望覓得如意郎君,後來逐漸演變成女拋柑橘、男擲香蕉。如今,在吉隆坡、雪蘭莪州、檳城和馬六甲等地,仍有這樣的習俗。
參與活動的青年在元宵夜乘船賞月之時,在柑橘或香蕉上寫下自己的姓名和聯系方式,拋入水中,希望獲得月下老人的協助。
古代的未婚少女平時足不出戶,只有元宵節這天才被破例允許結伴出門看燈賞玩,不少男女借機物色心上人,擦出愛的火花,如今,馬來西亞的年輕人仍在用自己的方式續寫這份浪漫情懷。
柑橘是馬來西亞的吉祥水果,橘諧音也是吉,大吉大利之意。所以在馬來西亞,過年去拜年,一般都提幾個大橘子,回禮也是給幾個大橘子。「拋柑」的典故則來自早期的福建民謠,「拋柑嫁好老公,拋蘋果娶好老婆,拋花生吃到老,拋石頭就砌洋樓。」
所以,在元宵節當天,許多華人未婚男女就會到水邊拋柑,拋果,希望可以嫁個好老公或娶到好老婆。
檳城是馬來西亞華人聚集最多的州府,在這里可以感受到濃濃的華人文化。
當地華人慶祝新春的活動從正月初一一直持續到元宵節,年味十足。中國城張燈結綵,人流如潮,到了晚上,所有的燈籠萬盞齊明,看上去很是壯觀。
吉隆坡谷中城美佳廣場的大廳地板上裝飾了精美的「古拉姆」吉祥畫。古拉姆是一種用染色米粉或粉筆末拼撒而成的色彩繽紛的民族藝術。
泰國
曼谷唐人街在泰國首都曼谷市區西部,其規模和繁華程度在東南亞各地的唐人街中,絕對稱得上老大。它是老曼谷的街區之一,這里的房屋大都比較古舊,但商業卻異常繁榮,經營者幾乎全是華人、華僑,已有近兩百年歷史。濃郁的潮汕風情,是曼谷唐人街最大的特色。
這里保留的一些中華老傳統實在讓人為之一驚。比如大年三十的新年祈福,家家燒香拜佛,祭祀祖先,據當地一位華人介紹說,接下來的這段時間都會非常的熱鬧,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中華名族的傳統項目舞獅舞龍,元宵節還可以趕廟口的燈會。
◆燒香拜佛,祭祀祖先。
濃濃的年味在年前就開始蔓延,滲透到了每一個的華人心裡,甚至是每一個泰國人的心裡,直到元宵節的結束,才會差不多宣布春節活動的結束。這條長約兩公里的華人街,掛滿了成串的紅燈籠,還有寫著泰國語和英語雙語恭賀新禧的條幅,穿著小唐裝的孩子,還有穿著旗袍的西方女子,觸目所及,無不讓人感受到濃濃的年味。
F. 世界各地元宵節的習俗(簡要的)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觀 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台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遊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遊走,好生男孩)。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一些鮮為人知已經失傳的民間活動,這里列舉二三。
祭門、祭戶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G. 除了中國外還有哪些國家會過元宵節元宵節的習俗都有哪些
元宵節的來歷
春節剛過,神州大地還到處彌漫著過年時歡樂的氣息,人們余興尚濃。到了正月十五夜,天邊明月升起,地上燈火輝煌,早春的夜晚雖然寒風料峭,而復甦回暖的大地已是一片溫馨的氣象。城鄉各地懸燈結綵,歌舞游樂,做湯圓,放煙火,到處洋溢著節日濃郁的氣氛。人們特別珍惜這時的良辰光陰,真可謂"春宵一刻值千金"。
元宵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的節日之一,民間"正月十五鬧元宵",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它伴隨人們迎來新的春天,是把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為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始於二千多年前的漢代。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篡權。呂後死後,漢文帝劉恆在周勃、陳平等人鏟除諸呂勢力後,登基做了皇帝。因為鏟平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所以,每逢這天晚上,漢文帝都要微服出宮,到街市上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於是,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稱作元宵,又稱元夜、元夕。此說是否確鑿還難定論,但將正月十五看作是一個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吉日,這倒是從漢朝開始的。
元宵節又被稱作"上元節"。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
元宵節又被稱作"燈節"。每逢上元,民間有張燈觀賞的風俗。那麼上元張燈之俗究竟起於何時呢?對此,歷來有起於道教和始於佛教兩種說法。前者認為,西漢武帝時道教有燃燈以祭祀"太一神"的風俗。太一神類似後人所說的"天帝"、"老天爺"。南宋朱弁《曲洧舊聞》稱:上元張燈,自唐時沿襲漢武帝祠太一自昏至明故事。但據《史記.樂書》,並未提到祭祀太一須大明燈火,而且西漢時期也沒有民間元宵燈的記載,所以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指出了這種說法不可靠。明郎瑛《七修類稿》又認為,上元張燈起於東漢的道教,說是正月十五是三官下凡之日,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樂,地官好人,水官好燈,所以元宵要張燈縱樂。然而事實上道教的教義和儀式均無張燈之說,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也無下元水官越俎代庖大放華燈之理,可見張燈之俗起於東漢道教也屬牽強附會。始於佛教說認為,元宵張燈與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東土有關。東漢時,蔡暗從印度求得了佛法,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教,漢明帝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並親自到寺院張燈,以示禮佛。據《僧史略》載,佛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群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日,為紀念佛祖神變,此日需舉燃燈法會。東漢明帝為提倡佛教,便下令在元宵節,不論士族庶民,一律掛燈,以表示對佛教的尊敬和虔誠。自此以後,元宵張燈便蔚然成風。由此看來,元宵張燈之俗源於佛教,始於東漢之說較為符實。如此,元宵張燈,既是宗教禮儀,又成民間習俗。之後,燈節以其"火樹銀花"的熱鬧景觀,"金吾不禁"的自由氣氛,得到百姓喜愛,以是宗教的色彩漸漸淡化。自從人類學會用火之後,就有了燈。人們也常會因火的啟發而想到燈。元宵點燈的來歷,在民間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漢武帝時,有個叫東方朔的人,詼諧滑稽,足智多謀,常為漢武帝獻計逗樂,得到武帝的厚愛。有一年臘月大雪紛飛,東方朔見漢武帝無聊,便去御花園給武帝折梅,見一宮女淚流滿面,極其傷心,問其原由,得知宮女叫元宵,家住長安城外,家中有年邁雙親,自被選進宮來,每逢過年,思念親人而不得見,心如刀割。如今又近十五月圓,無法與家人團圓,怎不悲傷?東方朔便寬慰了她一番,答應設法讓她與家人團聚。東方朔出宮後,到元宵家作了一番安排。然後回到長安銜,扮作巫師賣起卦來。所有占卦的人所得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簽語,於是紛紛向他詢求解脫的辦法。東方朔便告訴他們:"正月十三,火神君將幻化成一個穿大紅襖的姑娘,騎著赤紅色的毛驢到長安城來察看地形,你們可到城北大道口攔路阻道去哭求,全城或可得救。"人們聽了東方朔的話都深信不疑,互相轉告,於正月十三日在街上等候,東方朔於時請了一位民女,扮作紅衣姑娘,騎著毛驢緩緩進城而來。眾老鄉親見果真有紅衣姑娘來臨,便攔路苦苦哀求,那紅衣姑娘對眾鄉親說:"我乃領了天帝之旨來焚燒長安的,今既承父老求情,此一偈帖就請你們轉呈天子吧。"說罷離去。父老們拿了紅帖,獻給漢武帝。只見帖上偈語寫道:"十五天火,焚劫帝闕。"武帝看罷,嚇得魂飛魄散,忙向東方朔求教。東方朔轉動心機,便說:"請聖上傳諭京城百姓,今起動手做燈。十五晚,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掛上紅燈,滿城點放煙火爆竹,並讓城外百姓進城觀燈,天子、臣僚、貴妃、宮女,都去燈市玩賞,雜在庶民中消災避難。"武帝聽罷,傳旨就按此辦法去做。十五晚,整個長安城燈火照耀,煙花滿天。元宵的父母也來城裡觀燈,看到了"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撞見了元宵,驚喜萬分,一家人團聚,訴說衷腸。如此,鬧了一夜燈火,京城安然無恙。漢武帝大喜,敕令今後每逢這天都掛燈放焰火。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稱為元宵節。這即是民間傳說的元宵節的來歷。關於燈節的民間傳說很多,較為可信的說法是元宵放燈起源於古時農家"照田蠶"的風俗。所謂照田蠶,是指元宵之夜,農家在長竹竿上掛一盞燈插在田間,觀察火色以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方鵬《崑山志》記載:元宵之燈火,火色偏紅預兆旱,火色偏白預兆澇。過後將點燈的蠟燭余燼收藏起來,置於床頭,則能給主人家的蠶桑生產帶來好處。隨著後來照田蠶的時候,人們紛紛爭奇斗艷,各種彩燈愈做愈精巧,照田蠶也就失去了本來的意思,演變成一種鬧花燈的娛樂活動。
據傳說,燈節的出現也與古人對火的崇拜有關。漢代,人們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蟲趕獸,從而演變成以後的火把節。因此從漢代的持炬驅疫到唐代熱鬧非凡的燈節,中間還有一個火把節的發展過程。這一節俗,直到今天還被祖國西南少數民族兄弟保存下來。他們在火把節這天,歌舞以樂神,表現了對火的崇拜。通過各種形式,驅邪逐鬼,熏田驅蟲,希望減輕蟲害,獲得好收成。時至今日,江蘇興化一帶,每至元宵節,百姓不燃燈、觀燈,而是點火把、舞火把,而城鎮鄉民當然是看火把了。他們有的用蘆柴,有的用樹枝等,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著火把在田頭、曬場翩翩起舞,十分壯觀。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據《隋書.音樂志》記載:元宵慶典甚為隆重,處處張燈結綵,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余眾,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戲台有八里之長,遊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到唐代,統治者更重視觀燈,並把燃燈時間作為制度固定下來。唐睿宗時曾在長安宮城外架起一座高二十丈的"燈輪",上面纏著彩色絲綢,裝飾金玉,懸掛五萬盞燈。皇親貴族們也製作大型"燈樹"。詩人崔液寫有"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的佳句。唐代是實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響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處罰;唯獨在上元節,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以後歷代引以為例。沿至宋朝,張燈由三夜延長至五夜,燈彩以外還放焰火,表演各種雜耍,情景更加熱鬧。《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綉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後,為使京城繁華熱鬧,又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彩,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游樂.喧鬧達旦,這是我國最長的燈節,清代,還在乾清宮設鰲山燈,元宵燈節依然盛況空前。
歷代詩詞中對元宵盛況多有描述,辛棄疾的《青玉案》詞: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人闌珊處。
描寫了京都華苑元宵佳節.繁華熙攘.滿城花燈,滿街遊人,鼓樂雜耍,通宵歌舞的熱鬧景象,元宵燈節,因傾城出動,這也給有情的戀人們提供了理想的相會良機。在唐宋,閨中女子,一向禁止外游,可在元宵節前後,開戒弛禁,青年男女盼此良辰,乘機相約幽會,結伴出來觀燈。在燈火稀疏之處,郊外名勝之地,都有深閨婦女的芳蹤。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這首纏綿悱惻的元夕詞正是描寫當時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愛情生活的真實寫照。
元宵張燈之俗自形成以後,在朝野一直備受重視。不但民間一般男女老少,摩肩接踵地充街塞巷,連司馬光夫人也要到市上去看燈賞景。司馬光說:"家中有燈,何必到市上去看。"夫人說:"我還要看遊人。"司馬光笑著說:"難道我是鬼嗎?"可見那爭奇斗艷、輝煌絢麗的燈海,和如雲的仕女,鼎沸的笙簧,是如何地引誘人心!正像南宋女詩人朱淑真《元夜》詩中所描寫的:"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無怪像司馬夫人這樣的相府貴婦也要出外湊熱鬧了。
燈彩
燈彩作為傳統的民間藝術,一直沿襲下來。我國各地的燈彩花色眾多,格調各異,工巧優美,光彩熠熠。元宵佳節,不少地方都要舉行彩燈展、花燈會。元宵的燈,有掛花燈、滾龍燈、迎轎燈、走馬燈、放水燈、展冰燈……。像北京的宮燈,天津的寶蓮燈,上海的金龍戲珠燈,蘇杭的琉璃花燈,廣州的鴛鴦戲蓮燈,東北的冰燈,都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元宵之夜,小孩們紛紛提著燈籠,四處遊走玩耍。伴隨著花燈夜市,歷來有許多傳統風俗和節目:鬧社火,耍龍燈,舞獅子,劃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猜燈謎等,華燈照夜,萬戶生輝,人們上街踏月觀燈,游戲雜耍,盡情玩樂。鬧社火,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由來已久。春秋時代、就有孔子觀社火的記載。從廣義說,社火節目有七十餘種,耍龍燈,舞獅子,旱船,高蹺,竹馬,大頭娃娃,啞老背妻等,都屬社火范圍,形式豐富多彩。從狹義上說,就專指蕊子,蕊子發展到現在,有車蕊子,馬蕊子,高台蕊子,演起來玄妙離奇,給人以驚險優美之感。流傳於各地的民間社火表演,耍法不盡相同,但技藝風格卻各有特色。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我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李時珍《本草綱目》說:"龍,其形有九:身似蛇,臉似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 在古人的心目中,龍具有呼風喚雨、消災除疫的功能,而我國自古即以農業立國,風調雨順對於生產生活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古人極力希冀得到龍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時舞龍和在元宵節舞龍燈的習俗。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元宵之夜,"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之狀。"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舞龍也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樣式,主要有龍燈、布龍等。龍燈也稱"火龍",這是流行最為廣泛的一種龍舞。這種龍由篾竹紮成龍首、龍身、龍尾,上麵糊紙,再畫上色彩。龍身有許多節、節數可多可少;但必須是單數。每節中點燃蠟燭;有的地方不點蠟燭,而是用桐油、棉紗或燈草做成的"油捻"。這種油捻燃燒力很持久,龍燈舞動時五光十色,始終不會熄滅。下面裝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龍前還有一人手舉紅色綢珠指揮龍舞。如廣東陽江的《鯉魚化龍》,靈活奇巧,善於變幻,舞龍手身著可開可合的鯉魚皮,觀眾起先看到的是一條條戲水之魚,可隨著明快的樂曲突然一變,魚兒成龍,然後一條口中噴火的鯉魚躍過龍身,象徵"鯉魚跳龍門"之意。布龍也稱"彩龍",主要在白天表演,節中不燃蠟燭,所以表演時騰飛歡躍,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氣勢非凡雄偉,別有一功。舞龍時循勢連貫表現巨龍盤旋歡騰,動作非常復雜。有的地方鬧元宵,各路龍燈匯集竟達百餘條,隊伍長達二三華里。每條龍燈還伴有十番鑼鼓,聲聞十里,甚為壯觀。在海外,至今仍有許多華人社團保留著耍龍燈的古老傳統,常為當地節日賽會演出。
舞獅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劉宋的軍隊,後來傳人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綉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樣如意,事事平安。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製,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後再用繩索縛於腿部。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北京演出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取觀眾的極大興趣。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我國很多地區。
猜燈謎
猜燈謎,是我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娛形式。古代,每屆元宵節,人們總要分曹射覆,引為笑樂。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猜謎變成燈謎,還有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有個財主,人稱笑面虎。他見了衣著體面的人,就拚命巴結;見了粗衣爛衫的窮人,就吹鬍子瞪眼。有個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爛,一次去借糧時,被他趕出大門。王少回去後越想越氣。於元宵之夜,扎了一頂大花燈,來到笑面虎家門前。這大花燈上題著一首詩。笑面虎上前觀看,只見上面寫著:
頭尖身細白如銀。
稱稱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
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面虎看罷,氣得面紅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膽敢來罵老爺。"便命家丁去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哎,老爺莫犯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這'針'怎麼是對你的呢?莫非是'針'對你說的,不然你又怎麼知道說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氣得乾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圍的人都樂得哈哈大笑。這事傳開後,越傳越遠。第二年元宵,人們紛紛仿效,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人猜射取樂。所以就叫"燈謎"。以後相沿成習,猜燈謎、打燈虎成了元宵佳節的重要活動內容,《紅樓夢》里有好幾個章回都描繪了清人制猜燈謎的情景。燈謎活動,一直傳至今天。春燈謎語,雖屬藝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經史辭賦,現代知識,包羅無遺,非有一定文化素養,不易猜射;而其奧妙詼奇,足以抒懷遣興,鍛煉思維,啟發性靈,是一種益智的娛樂活動。古代,元宵夜還有"元宵照井"的習俗,古諺語說:"照井水,面皎美。"俗傳元宵夜去觀井水會顯得更美麗,所以古代少女常乘元宵明月當空、皎潔玲瓏之際,去俯視井水,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可愛,顯現出花容月貌來。元宵節除了保留著許多有趣的游戲習俗外,還流傳著許多軼聞趣事。"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成語,其趣事就是出於元宵。相傳,宋朝有一個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為了避"官諱",他驕橫跋扈,不許百姓言"登",因"登"和"燈"同音,也就不許百姓說"燈","點燈"只能叫"點火"。這個州官在元宵節時,貼出告示寫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於他平日胡作非為,人們便針對他的布告,譏諷他是"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
吃元宵
元宵節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這種食品最早出現在宋代,詩人姜白石在一首《詠元宵》的詩中寫道:"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寫過一首《元宵煮浮圓子》詩:
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巡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雲里,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詩中說明了吃元宵象徵團國之意。開始元宵稱為"湯圓",因它飄在碗里,像是一輪明月掛在天際。天上月圓,碗里湯圓,家人團圓,正如台灣民歌《賣湯圓》中唱的:"一碗湯圓滿又滿,吃了湯圓好團圓。"以象徵團圓吉利之意。因湯圓最初只專在元宵節上市供應,久而久之,便直接呼它為元宵了。傳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字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1913 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