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見性成佛是什麼意思

印度見性成佛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6-14 13:49:11

『壹』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什麼意思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菩提心,見性就是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成佛是成法身佛。頓悟了心性,就縮短了修證的時。

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了,所以說是直指本心。明本心,見不生不滅的本性。乃禪宗悟道之境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從而頓悟,悟到自己這念心、悟到覺性、悟到人人都有佛性、悟到人人都能成佛。

引申含義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禪宗的提法,「成佛」的「佛」不是用肉眼而見,如同《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有能見就有所見,能見、所見的佛就不是真實的。

《父子合集經》中記載佛言:「大王,何謂佛法?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時,凈飯王聞是說已。白言世尊:「若一切法皆佛法者,一切眾生皆應是佛。」佛言:「大王,眾生不住顛倒見者,即是佛也。大王,所言佛者,或名真如,或名實際,或名法界,但依俗諦推求詮表,非勝義諦作是說也。

『貳』 什麼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菩提心,見性就是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成佛是成法身佛。頓悟了心性,就縮短了修證的時。

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了,所以說是直指本心。明本心,見不生不滅的本性。乃禪宗悟道之境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從而頓悟,悟到自己這念心、悟到覺性、悟到人人都有佛性、悟到人人都能成佛。

在佛教里,心性的別名很多,如『本來面目』,『如來藏』、『法身』、『實相』、『自性』、『真如』、『本體』、『真心』、『般若』、『禪』等等。這無非是用種種方法要吾人認識自己。

迷悟雖有差,本性則無異。如黃金是一,但可制耳環、戒指、手鐲等各種不同之金器,故金器雖異,實一黃金耳。明乎此,心與性名雖不同,實則皆吾人之本體也。

佛法的法門雖然很多,歸納起來有方便法門、感應法門、究竟法門,從修行的方法又可分為:漸修與頓悟兩個法門。

(2)印度見性成佛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為達到『明心見性』的悟的境界,首先必須先令心平靜下來;為了令心平靜,因此習禪者也就必須『坐禪』(即俗稱的『打坐』)。

坐禪有許多法門必須學習,不是自己隨便把腿盤起來,就能稱為坐禪或打坐:最重要的是要學習、懂得於坐中如何『攝心』,攝心不亂,心才能平靜下來;這心的平靜狀態,佛法中稱為『止』,指止息煩惱,或止息『心湖』中不平靜的『心波』或『心浪』;

『心湖』中的『心水』風平浪靜之後,才能照見或如實顯現自心的影像,及內外一切法的真實形像或『法之實相』,這些『法相』才不會在心水中出現扭曲或模糊不清的現象──這在修行禪坐(習禪)的境界叫作『照見自心現影像』;而能如是『照見自心現相』的動作,便稱為『觀』,或『慧觀』。

因此,簡言之一句話,坐禪是坐在那裡收攝身心,令身心止息,不動亂,因而得『止』(而非光坐在那裡,什麼都不想,如六祖大師所說的『百物不思』,像一塊木頭一樣。)得『止』就是得『定』。

得定後,心水便不會隨便晃動,才能進而修『觀』,如實觀察、照見自我身心及內外的一切法,因而如實了知一切實相,這叫作『由止而觀』。

能『由止而觀』後,便進而修『止觀』同時修,稱為『止觀雙運』;且由止觀雙運純熟,便能到達『止觀平等』或『定慧等持』;若達『定慧等持』,便是得到『三摩地』或『三昧』(Samadhi)。而得三昧就是修習禪定的最高成就。

『叄』 見性是佛是什麼意思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禪宗的提法,「見性成佛」的「見」是指契悟的意思,不是用肉眼所見的見;「成佛」的「成」是形容詞,是指契悟了本具的佛性,契悟了菩提心。佛不是用肉眼而見,如同《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有能見就有所見,能見、所見的佛就不是真實的。什麼原因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看見的一切,都是「能見」與「所見」,既然是能見、所見,「能」「所」是相對的,相對的境界就屬於眾生見,不是佛知佛見。真正的「見」是「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這念心就像一面鏡子,漢來漢現,物去不留影,沒有「能見」、沒有「所見」,這就是本具的菩提心。見性是佛
異見王問曰:「何者是佛?」波羅提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提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提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王曰:「於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提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波羅提即說偈曰:「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王聞偈已,心即開悟。。。

『肆』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什麼意思

這句話是說的禪宗宗義,不立文字是說不著文字相,以心傳心。教外別傳,意思是指與教下諸宗有別的頓教法門。直指人心,就是直指眾生心性,直斷分別心,不做漸次。見性成佛,是指見諸法性,直入如來地,不假方便。禪宗修行人都是上根利器,否則很難體悟其真實義。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古來禪宗的主要特色。而『不立文字』則是此一特色的代表性語句之一。重點在強調禪宗『以心傳心』的特質。亦即禪宗以為心法只能以心相傳,故不須別立文字。

(4)印度見性成佛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不立文字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指禪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經卷,唯以師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傳法授受。出自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

2、」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意思就是,在用 文字語言傳教 的方式以外,通過「禪」的方法(探究 人的本心的 一種方式), 讓人直接的知道世界本然 ,而現量的「明心見性」,為成就佛道奠定堅實的基礎。

3、禪宗語言作為一種宗教語言,總是試圖將信仰者引向對絕對、超越對象的思考,這種性質決定了禪宗語言「不立文字」的必然性,故有離相、離境,無念、無心,超四句、絕百非之說。禪不可說是基於禪自身的若干特質。

『伍』 佛產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什麼是心和性啊

如果對佛學有興趣看這個你會有大發現,這才是佛教終極秘密!
1.佛成佛以後,首先直接的給眾生開示了「次第一心三藏」,即《華嚴經》,准備講明「次第一心三藏」的當下開示「一心三藏」就可以圓滿。但是發現事與願違,許多人不能接受。他們有的執著苦修苦證,有的執著自然外道,有的執著求神通術。。。當時印度就有96種外道。無奈之下佛只有一步步引導,不與這些外道打成一片就意味著沒有人會聽佛的開示。2.為了破這些外道,佛講了《阿含經》,十二因緣法等進行接引,用因緣法來破自然外道法等,欲使小乘人得到他們的「果位」。這個果位即小乘人的阿羅漢,辟支佛。屬於不了義二乘人的果位。所謂不了義是指這個所證是有漏的菩提。3.佛又針對眾生不同的喜好執著,比如有的人喜歡執相修行,有的人喜歡執空修行等,都為他們講各自的經典進行進一步的引導:藏教菩薩 → 他們的發心很大,執著在事相上來行持,也就是說他們是執相修行,行有為法,比如念佛念咒,拜佛拜懺,只懂得拜有形相的佛,不懂得拜法界佛,天天有為的去行善,這叫有為法,有為法是生滅法,不能成佛。因為佛法不講善只講真。但是他們會得到很大的人天福報!但是因只有福德沒有功德(功德是必須明心見性開悟)我們修行人學佛目的不是為了得福報,那叫三世冤,第一世受苦,第二世享用自己的福報所得,第三世往下落至三惡道等,因此是白修一場不出輪回。 佛為了接引有緣眾生先入佛門再說,總比聞不到法強,因此為這部分執相才願意修行的眾生開示了《無量壽經》《地藏經》等,這是藏教菩薩所修經典。所以我們可以與古代的梁武帝比較一下,梁武帝建了四百八十座廟,度了十幾萬人出家,到最後還不得好死,達摩祖師直接告他說:「你沒有功德」。通教菩薩 → 這了接引藏教菩薩放棄有為修行更上一個層次,也為了把喜歡執空修行的人接引進佛門,佛用《金剛經》《六百部般若》來破執相修行的有為法,《金剛經》就是把有為法判為邪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金剛經》就是來接換《無量壽經》《地藏經》的。《金剛經》講得很清楚,「若人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怎麼了? 行邪法不能見如來。這是佛講的,所以我們念佛,拜佛,供養舍利,建寺廟有什麼用啊?!這些與成佛與你明心見性沒有關系,這些是修行而不是修心。所謂那些念佛 拜佛 供養舍利,只能做為佛法形式上的有緣輔助接引眾生的工具而已,不是成佛的方法,與成佛無關。想成佛要明理,深入經藏開了智慧才行。所以當今多少人在盲修瞎練一看便知,而且往往大家都去做的事就覺得是對的也跟風去做,不會理智的用智慧去分析,從而佔用自己大量的學法時間去跑佛事啊等,還覺得這是自己往生的資糧,這不是與佛做交易嗎?用世間人的想法與佛再做交換嗎?佛啊你看我今天放生放了多少了,念了幾千聲佛號啊,還念經咒多少遍啊,我一定能往生了,是不是佛啊?就是這種心理啊。因此造成「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個通教就是指禪宗的修行,執空修行,破一切相歸空相,連佛的三十二相他都判為無明相,這叫禪宗的無為法。他執在空相里不出來了,他卻不知道空是對有而講的,空本身也是一種相,是空相。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非有相,非空相,但他能現有相,現空相,隨緣自在變現。真心本來面目是非有為,非無為,非不有為,非不無為. 禪宗所認為的這個「無為法」,通過禪定的功夫來修成的,是不是以有為之心 修無為之法?!所以仍然判為是有為法,以有為之心修無為之法,仍然是邪法。《楞嚴經》第六卷中文殊菩薩就把月光童子還有孫陀羅難陀一些人修的禪宗判為不能成就。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在《最上乘論》中講:修此法門「恆沙莫一,億劫希成」,就是講修行這個法門能成就的人是恆河沙數的人中難有一個人有這樣的根基,這個銀河系可能還沒有恆河沙數的修行人,即使有這么一個人修行,他還是億劫希成。可見是甚難成就的法門。別教菩薩 → 因此為了破掉眾生在有相與空相兩個相上的執著,接引眾生繼續探求真理,這個時候通過《華嚴經》,《圓覺經》開示眾生從亦空亦有兩個門而入,在禪宗見空性的基礎上,從空出有,比藏教通教更加圓融。這里的破掉不是世間法里的破,世間法講破是破掉不要了,佛法里的破是在相見性而不是破相見性。明白這個道理就是破了,並不是要把它破除掉不要。《華嚴經》,《圓覺經》為代表經典,來接換《金剛經》。所以從開始講「次第一心三藏」難以被人理解到繞了一大圈,眾生撞到南牆又撞到北牆,路都行不通,這才發現原來真的不能執著於一部經,人的境界在提升,就如上台階一樣,需要一個認知過程。這樣眾生就容易放下情執心,不再抱有先入為主的老觀念,解放思想,比較開明了。就像我們要過河,只能乘船,過了河,還要船嗎?有的人就是不肯丟下船,扛著船繼續行,以至於障礙了自己前行的進程。這時再看《華嚴經》,《圓覺經》那就比以前效果要好得多了,這才理解佛之前講的那些經那些法門啊是針對當時自己的根機而講,是應機施教。並不究竟。當時自己就那樣的境界,不能接受更深的指導。圓教菩薩 → 到了法華涅盤時,佛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對弟子們說:【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又講【唯此一真實,餘二則非真】(《請見法華經原文》):唯有這部經是真的,第二部就是假的。也就是認定這部《法華經》才是我佛所要講的,前面那些經典是引導你們最終流入此《法華經》的,也就是說,《法華經》是前面藏教,通教,別教里任何一部經的接換經,這是方便說,究竟說為:《法華經》為十法界任何一個國土中佛講的無量經中任何一部的最終接換經。此經破前的小乘因緣經及不了義大乘經。其實佛在成佛後當下就可以講此《法華經》的,《法華經》即前面所提到的「一心三藏」法理。佛就為了開示眾生一心三藏法理,但是當時沒有正法氛圍,講了人家也不接受反而會破法毀謗。因而佛講了這么多經往「次第一心三藏」上引導,因「次第一心三藏」就是為了最後講清「一心三藏」的輔助跳板!所以,如果你沒有學過三藏十二部經能接受這個《法華經》的話,那就不必先前的一大圈子的彎路,可以直取佛法精髓「一心三藏」,直取家園,回歸如來藏妙真如性。其實佛在之前41年的傳法中,無時不在講《法華經》只不過那時是旁敲側擊,暗示著講,給弟子們心裡留下一個痕跡。到了法華涅盤時,佛才全面的講,正式的講,直接的講,真話真說,指出弟子們必須受持此《法華經》這樣我才與授記成佛,這時佛已不問根性,只講唯一佛乘。。《法華經》全名稱為《大乘妙法蓮華經》,佛最後七年就為了講這部《法華經》。《無量義經》為《法華經》打前陣,《涅盤經》為《法華經》收尾。《楞嚴經》原名《妙法蓮華王》,與《法華經》是同一部經,《法華經》是總講,正面直接講,《楞嚴經》是細講,是從正反兩面講,把《法華經》要講的道理全面展開著講。主經就是《法華經》《楞嚴經》兩部大經。圓教佛法是從非空非有而入,遇有說空,遇空說有,非空非有當下即空即有。圓融圓滿圓通十法界萬法為當人當下一念當下隨緣變現。此法不立修證,不立階梯,無修無證,一步登天,印光祖師遺訓說為:「法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等覺菩薩就是像觀音菩薩那樣的大菩薩的果位!

『陸』 怎麼理解「見性成佛」

思是說成佛無須外借他求,只須在一些自然、隨意、恬談的小事和只言片語中幡然內醒,超越分別和執著,重現清凈本心就可以了。

閱讀全文

與印度見性成佛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500萬印尼盾英文怎麼說 瀏覽:790
越南清真寺有多少 瀏覽:348
越南人打疫苗要用什麼手續 瀏覽:155
有多少個國家暗中支持伊朗 瀏覽:253
泰幣和越南幣哪個值錢 瀏覽:80
越南寫中國字多少錢 瀏覽:194
印度如何吞並海得拉巴 瀏覽:468
涼拌的義大利面叫什麼 瀏覽:118
伊朗外長談話線路說了什麼 瀏覽:145
去印尼打工怎麼回國 瀏覽:690
越南語明天我去找你怎麼寫 瀏覽:900
印尼有什麼體育網站 瀏覽:569
越南人游中國怎麼樣 瀏覽:858
您好中國英文怎麼寫 瀏覽:548
英國為什麼分為三個地方 瀏覽:401
為什麼印度那麼冷 瀏覽:843
為什麼英國喜歡下午茶 瀏覽:613
開普敦到中國飛機多久 瀏覽:158
印度伊馬替尼和瑞士的有什麼區別 瀏覽:457
英國紅磚名校是什麼 瀏覽: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