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火箭墜毀是什麼時間

印度火箭墜毀是什麼時間

發布時間:2022-06-14 14:34:54

A. 印度一箭104星是破世界航天紀錄了嗎

是的,它打破了俄羅斯在2014年一枚火箭將37顆衛星送入太空的記錄。

B. 印度登月器差2公里到月球,卻失聯了,發生了什麼

綜合媒體報道,9月7日引起多個國家關注的印度「維克拉姆」登月器在距月球表面僅2公里左右時失去聯系。登月器很可能撞上了月球表面。

行星協會的編輯傑森·戴維斯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這些屏幕顯示,航天器的水平速度約為48米/秒(107英里/小時),垂直速度約為60米/秒(134英里/小時)。」與洛法低頻射電望遠鏡合作的天文學家塞斯巴薩(cees bassa)上周五在監測飛船下落時,情況似乎突然惡化,後來他在twitter上說,數據顯示著陸器「墜毀」。在剎車減速階段之後,航天器的多普勒曲線顯示出一些振盪,然後,在20:20:01協調世界時,信號消失了。

如果飛船真的墜毀了,目前還不清楚它是否墜落到月球表面,火箭是否爆炸,或者是否有其他具體後果。

C. 一箭十星的意義

一、按運行軌道分
為低軌道衛星、高軌道衛星、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大橢圓軌道衛星和極軌道衛星;按用途區分為科學衛星、應用衛星和技術試驗衛星。 人造衛星的運行軌道(除近地軌道外)通常有三種:地球同步軌道,太陽同步軌道,極軌軌道。
①地球同步軌道是運行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相同的順行軌道。但其中有一種十分特殊的軌道,叫地球靜止軌道。這種軌道的傾角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來,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是靜止不動的。一般通信衛星,廣播衛星,氣象衛星選用這種軌道比較有利。地球同步軌道有無數條,而地球靜止軌道只有一條。
②太陽同步軌道是繞著地球自轉軸,方向與地球公轉方向相同,旋轉角速度等於地球公轉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軌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過6000千米。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以相同的方向經過同一緯度的當地時間是相同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一般採用這種軌道。
③極地軌道是傾角為90度的軌道,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每圈都要經過地球兩極上空,可以俯視整個地球表面。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偵察衛星、軍用衛星常採用此軌道。 二、按用途分
它可分為三大類: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
①科學衛星是用於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主要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用來研究高層大氣,地球輻射帶,地球磁層,宇宙線,太陽輻射等,並可以觀測其他星體。
②技術試驗衛星是進行新技術試驗或為應用衛星進行試驗的衛星。
航天技術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儀器,其能否使用,必須在天上進行試驗;一種新衛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發射到天上去實際「鍛煉」,試驗成功後才能應用;人上天之前必須先進行動物試驗……這些都是技術試驗衛星的使命。
③應用衛星是直接為人類服務的衛星,它的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偵察衛星,導航衛星,測地衛星,地球資源衛星,截擊衛星,軍用衛星等等。運行軌道
通用系統有結構,溫度控制,姿態控制,能源,跟蹤,遙測,遙控,通信,軌道控制,天線等等系統,返回式衛星還有回收系統,此外還有根據任務需要而設的各種專用系統。
人造衛星能夠成功執行預定任務,單憑衛星本身是不行的,而需要完整的衛星工程系統,一般由以下系統組成:
1.發射場系統
2.運載火箭系統
3.衛星系統
4.測控系統
5.衛星應用系統
6.回收區系統(限於返回式衛星) 事件一:
2006年7月10日,GSLV火箭攜帶INSAT衛星在半空解體。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奈爾曾表示,任務失敗的原因是助推器從箭體分離時出現故障;並成立15人事故分析委員會,調查事故細節,提出必要的改善措施;還要求對所有子系統的性能進行評估。
事件二:
印度國產火箭「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D3在2010年4月15日的發射中未能取得成功,箭上攜帶的GSAT-4通信衛星也一同墜毀。耗資0.74億美元的試飛以失敗告終,沉重打擊了快速發展的印度航天計劃。
全國產GSLV首次發射失利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拉達克里希南稱,本次試飛主要目的是驗證印度建造的低溫第三級段,是印度航天計劃中的一個關鍵里程碑,尤其對該國發射自己的衛星和研發載人航天器而言。
當地時間16時27分,這枚火箭長50米的火箭從印度斯里哈里科塔島上的航天中心發射升空。ISRO說發射後前5分鍾,火箭運行正常。發射後大約5分鍾,GSLV第二級分離,隨後低溫級段點火。
低溫級段按照箭載計算機的規劃點火,指標顯示低溫發動機點火了。不過,最後等到對數據進行詳細分析之後才能確認。地面人員觀察到火箭翻滾,意味著火箭失控,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兩台控制發動機(小型低溫發動機)沒有點火,沒有發揮必要的控制能力。
第三級燃燒時間為12分鍾,這兩台控制裝置發動機應該在這期間提供小型動力,控制火箭。但是跟蹤曲線顯示,火箭在官員宣布第三級點火之後數秒就失去了原有的高度。發射控制中心稱,火箭大約上升了140千米(87英里),出現問題時的速度為17700千米/秒(11000英里/秒)。
隨後幾分鍾,發射控制人員丟失失控火箭的跟蹤數據,因為火箭已經墜落印度洋上空的大氣層。最後的跟蹤顯示火箭處於印度東海岸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西南1600千米(1000英里)上空,據地面66千米(41英里)處。
事件三:印度一枚搭載通訊衛星的運載火箭2010年12月25日發射後不久失控並偏離航向。依照地面控制人員指令,火箭在空中「自爆」。一些航天技術人員說,這次發射失敗是印度空間研究組織遭遇的「巨大挫折」。
這枚火箭為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F06型,當地時間下午4時04分在位於印度東南部斯里赫里戈達島的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點火升空,原定飛行19分鍾後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K·拉達克里希南說,火箭「發射45秒後失去控制」,地面控制人員向第一級發動機發出指令,但火箭未按指令工作。 發射失敗
按照他的說法,火箭第一級在發射後50秒內表現正常,隨後出現故障。發射後63秒,地面控制人員發出自毀指令,火箭在空中爆炸。火箭殘骸墜入孟加拉灣。 這枚火箭原定20日發射,由於技術人員發現火箭發動機存在故障而推遲發射。
火箭搭載一顆GSAT-5P型衛星,用於通信服務和氣象監測。這顆衛星質量為2310千克,設計運行壽命13年。衛星裝備36個信息接受和轉發裝置,原計劃升空後替代1999年發射的INSAT-2E型通訊衛星。
空間研究組織設立的故障分析委員會初步認定,發射失敗與4台捆綁式液態燃料發動機相關。火箭發射0.2秒後,1台發動機失靈,僅3台正常工作,致使火箭飛行控制能力大幅降低。
發射後大約50秒,火箭飛行速度達到音速,但推力不足導致高度誤差較大,氣動載荷超過設計極限,因而無法正常飛行。
故障分析委員會利用模擬飛行、分析數據、核對等手段展開校準試驗並得出結論:故障發動機中推進燃料調節器在密閉狀態下流量系數明顯偏高。這可能是生產過程中疏忽所致,檢查和驗收試驗等工序未發現這一安全隱患。
這是印度同步衛星運載火箭連續第二次發射失敗。 這次發射就是,在預定時間內按照預定角度將衛星一顆顆發射出去,特別是最後8顆衛星,間隔時間只有幾秒,如果稍有差錯,便會發生衛星碰撞。
有專家稱,從技術上說,一枚運載火箭發射多種不同軌道的衛星是比較復雜的,不容易掌握,因此一箭多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運載火箭能力的提高,也標志著發射技術和火箭與衛星分離技術上的新突破人造衛星的組成基本上可分為「衛星本體」及「酬載」兩部分。酬載即是衛星用來做實驗或服務的儀器,衛星本體為維持酬載運作的載具。衛星的用途依其所攜帶的酬載而定。 人造衛星的優點在於能同時處理大量的資料及能傳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使用三顆衛星即能涵蓋全球各地,依使用目的,人造衛星大致可分為下列幾類:
科學衛星:送入太空軌道,進行大氣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實驗或測試的衛星,如中華衛星一號、哈伯等。
通信衛星:做為電訊中繼站的衛星,如:亞衛一號。
軍事衛星:做為軍事照相、偵察之用的衛星。
氣象衛星:攝取雲層圖和有關氣象資料的衛星。
資源衛星:攝取地表或深層組成之圖像,做為地球資源探勘之用的衛星。
星際衛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進行探測照相之衛星,一般稱之為「行星探測器」,如先鋒號、火星號、探路者號等。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貝克和努恩設計的大型高精度人造衛星跟蹤照相機﹐首批12台設置在環繞地球的±35°緯度帶內。 這種照相機採用焦距50厘米﹑口徑也是50厘米的特殊設計的施密特光學系統(見施密特望遠鏡)﹐改正鏡由三片透鏡組成﹐視場5°×30°。
焦面是半徑50厘米的近似球面。採用寬約56毫米的長感光膠卷﹐藉6~7公斤拉力變形後伏貼在膠片支承板上。機架為三軸式裝置﹐以大圓弧逼近衛星視軌跡最高點近傍±30°弧段﹐進行跟蹤﹐角速度可在每秒0~7﹐000之間連續調節。對於角速度為每秒1°的衛星﹐當跟蹤誤差為±1%時﹐可拍攝到星等為11等的暗衛星。照相機以固定方式工作時﹐可拍攝到6等的衛星。
它有一扇圓筒狀斷口快門﹐圍繞著焦面高精度地旋轉﹐在恆星或衛星的星像拖痕上截出用作測量標志的斷口﹐每轉一周截出兩個斷口﹐另一扇「蛤殼」狀總快門同心地緊圍在斷口快門之外。
蛤殼每啟閉一次﹐完成一次曝光﹐在此期間﹐星像拖痕被斷口快門截出5個斷口。
曝光時間有0.2﹑0.4﹑0.8﹑1.6﹑3.2秒五種。在形成第三個斷口的中央時刻﹐子鍾度盤(分﹑秒﹑0.01秒盤)和100周圓掃描陰極射線管的記時亮點被投射到底片端部。記時精度達1毫秒﹐位置精度達2。
當照相機以固定式拍攝低速衛星時﹐由於曝光時間較長﹐恆星像明顯地拖長﹐降低了測量精度。貝克-努恩照相機改進型的設計﹐是將原來的垂直軸斜置成極軸﹐照相機繞極軸恆速運轉﹐使恆星成為點像。
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環繞速度:v1=7.9Km/s它是衛星環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最大速度,也是在地球表面上發射衛星的最小發射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又叫脫離速度:V2=11.2km/s,它是衛星脫離地球引力束縛而不再繞地球運動的最小發射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又叫逃逸速度:v3=16.7Km/S,它是指衛星能脫離太陽束縛,飛到太陽系以外空間的最小發射速度
就衛星軌道類型來說,還有一種軌道傾角為90度的極地軌道。
它是因軌道平面通過地球南北兩極而得名。在這種軌道上運行的衛星可以飛經地球上任何地區上空。 「一箭多星」,是指用一枚運載火箭同時或先後將數顆衛星送入地球軌道的技術。
它是為了適應衛星發射特殊需要而產生的一種發射方式,比如,在近似同一地球軌道上,需要兩顆以上衛星,彼此相隔一定距離,互相配合地進行一種探測,那就需要採取「一箭多星」的發射方式。
印度運載火箭的研製道路崎嶇而坎坷。1972年6月,印度內閣成立了空間部,負責發展和協調空間研究工作。
印度於1963年開始進行航天試驗時,所用的火箭大多由美國提供
1967年,印度開始從蘇聯引進試制氣象火箭和高空探測火箭的設備,三年後與其簽訂了《空間技術合作協定》,由蘇向印提供M-100號氣象火箭、發射裝置、雷達站、遙測站等設備。
在蘇聯的幫助下,印度從頓巴發射場發射了百餘枚火箭。印度還和法國進行空間合作,在印度建立了一座大型火箭工廠。可以說,美、蘇、法為印度實現太空夢都曾助過一臂之力。目前,美是印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投資國。
1980年7月18日,印度用自製的第一代運載火箭,將重約35千克的小型衛星「羅希尼」號射向太空,當50年代~60年代,兩國關系密切。
1971年印與前蘇聯簽訂「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並發動肢解巴基斯坦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後,印美關系嚴重受挫。80年代後期關系有所恢復,2000年,印度積極拓展同美國關系。 2001年,印度繼續鞏固印美關系發展的勢頭。2002年,印積極推動同美國關系,雙方在軍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發展迅速。近年來得到進一步發展。
目前,美是印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投資國。上了世界上能獨立發射衛星的「老六」。 由兩級或兩級以上的火箭組合成的火箭。
有串聯、並聯和串並混合三種組合方式。
採用多級火箭能增加射程,提高有效載荷(彈頭、衛星、宇宙飛船等)的最終速度。戰略導彈和大型運載火箭通常採用多級火箭。
世界各國發射紀錄 序號 地區 發射次數 失敗數 成功率 1 俄羅斯 1262 49 96.1% 2 美國 513 35 93.1% 3 歐盟 164 11 93.3% 4 中國 124 6 95.2% 5 日本 50 5 90% 6 印度 19 6 68.4% 7 以色列 6 2 66.7% 8 朝鮮 4 3 25% 9 伊朗 1 0 100% 10 韓國 1 1 0%
燃料是氮的氧化物有:CO,H2,C2H2,CH4,C2H4,CH3CH2OH,N2H4,高級硼硅烷(這都是火箭推進器的燃料)和2踢腳差不多的 點火和原理都一樣。
只是上面的那層不是火葯,是火箭頭(裡面是衛星之類的東西)。航空煤油是無色透明的,聞上去和普通的煤油沒什麼區別,而且不易揮發。
燃點大約在300C左右,別說用打火石了,就算用明火也是點不燃的!早在運載火箭發明前,人們使用油和汽作燃料,汽車、輪船和飛機就是靠這些燃料來行駛的。
後來,科學家發明了靠化學能來產生動力的運載火箭。
運載火箭是用煤油、酒精、偏二甲肼、液態氫等作為燃燒劑,而用硝酸、液態氮等提供的氧化劑幫助燃燒的,人們習慣上把燃燒劑和氧化劑通稱為火箭發動機的燃料或推進劑。
從物理形態上講,火箭發動機使用的推進劑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液態物質,另一種是固態物質。
燃燒劑和氧化劑都是呈液體形態的發動機則稱為液體燃料發動機,或稱為液體火箭發動機,兩者都是呈固體狀態,則稱為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或固體火箭發動機。
如果在兩種燃料中,一種為固體,一種為液體,則稱為固-液火箭發動機或直接稱其物質名稱的火箭發動機。如,氫氧火箭發動機。
由於固態燃燒劑產生的能量比液體氧化劑發出的能量高,所以,目前研製的火箭發動機多是固-液火箭發動機,兩種燃料相遇燃燒,形成高溫高壓氣體,氣體從噴口噴出,產生巨大推力而把運載火箭送上了太空。
常用推進劑有:1、液氫(燃料)液氧(氧化劑),燃燒效率很高,多用於太空梭及運載火箭末級,價格昂貴、不易儲存。
2、肼-50(燃料)四氧化二氮(氧化劑),燃燒效率一般,多用於中型火箭,價格適中、較易儲存。
3、RP-1高精煉煤油(燃料)液氧(氧化劑),燃燒效率一般,多用於火箭第一級,價格適中、不易儲存。
4、肼(燃料)、四氧化二氮(氧化劑),燃燒效率一般,多用於衛星,容易自燃、價格相對便宜、腐蝕性極強。 如今,印度衛星的研發和應用技術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已發射各類衛星30多顆。
連續成功地進行了「一箭多星」的發射,說明印度已經基本掌握了這一難度較大的技術。
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最重要的軍事意義,就是可以為導彈多彈頭技術打下一定基礎。
當前,世界各國都很重視導彈防禦系統的建設,而多彈頭技術是突破導彈防禦系統的最好辦法。 一枚導彈如果裝載多枚彈頭,它就可以同時攻擊敵方不同的目標,並能有效躲過敵方對導彈的攔截,使敵方顧此失彼、防不勝防。
運載火箭技術與彈道導彈技術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這對熱衷於搞導彈試驗、急切地想發展「三位一體」核力量的印度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說來,世界上的運載火箭往往由彈道導彈改進而成,是在彈道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一箭多星」技術也是由彈道導彈的多彈頭技術直接移植過來的。
2003年6月30日,俄羅斯「轟鳴」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分屬於6個國家的9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轟鳴」號火箭就是在SS-19洲際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研製而成的,而SS-19洲際彈道導彈是一種分導式多彈頭導彈。
顯然,在導彈有效載荷不變的前提下,眾多的子彈頭變成了一個個令導彈防禦系統防不勝防的「小精靈」,成為對付導彈防禦系統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有關研究也證明,當彈頭數為5~15個時,導彈的突防概率趨近於1,也就是說導彈攔截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當然,掌握「一箭多星」技術並不等於就掌握了多彈頭技術。
印度的「一箭十星」也並不代表著多彈頭技術的成熟,「一箭多星」只是多彈頭技術的前奏曲。對於印度而言,掌握「一箭多星」技術,很好地映射了潛在的多彈頭技術的應用。
但是和「一箭多星」相比,多彈頭技術更加難以掌握。因為發射衛星只要打入太空軌道即實現目標,而導彈設置多個彈頭的目的在於攻擊不同的地面目標,存在導彈彈頭再入段的問題,如何控制好再入角度直接關繫到導彈的實際命中精度。
可以說,印度已經解決了多彈頭技術中的部分問題,但要完全掌握多彈頭技術,印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接連成功發射「一箭多星」,說明印度已具備初步的分導式多彈頭技術。
如今,印度是繼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和中國之後第五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組織)。
縱觀印度的火箭發射、「一箭多星」發展歷程及其「登月」計劃,其航天發展是較為迅速的。
今天的印度已經掌握了製造和發射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地面控制與回收等技術,並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空間研發體系,在火箭和衛星的製造,衛星發射、跟蹤、制導及控制等方面具備了相當強的實力。
顯然,作為一個經濟蓬勃發展的大國,純粹的太空應用技術已經不能滿足印度的胃口,它更宏偉的目標是占據太空戰略制高點,不落在其他強國後面。因為,印度已強烈地意識到,在當今世界,制太空權已成為大國競爭的一個全新領域,能否占據制高點,將成為衡量一國實力強弱的重要標志,關繫到一國之安危。
前兩次發射都在發展中,第一次發射在2001年4月18日,並非完全成功其發射衛星為實驗用通訊衛星地球同步衛星一號;第二次發射完全成功,在2003年5月8日,發射實驗用通訊衛星地球同步衛星二號;在2004年9月20日發射EDUSAT通訊衛星之實用飛行;第四次發射在2006年7月10日下午5點38分,印度軍方在印中央邦薩提什達萬航太中心發射一枚「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F02」,攜帶著實驗用通訊衛星地球同步衛 星四號C型通訊衛星。距離地面約70公里處出現箭體傾斜、連續翻轉、空中爆炸,跌落在孟加拉灣。 地球同步軌道運載火箭 第四次發射使用俄羅斯低溫液態末端節引擎,印度太空研究機構預測下次發射將使用先進的低溫引擎。
但此次印度發射的衛星多為「迷你型」,發射這些衛星的難度系數明顯小於發射那些體積龐大的衛星。因此,這次發射還不足以充分說明,印度的空間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
印度,是印度共和國(Republic of India)的簡稱,位於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與孟加拉國、緬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 古印度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作為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印度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發源地。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但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印度已經成為軟體業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術服務等也將成為全球重要出口國。印度也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
除技術上的突破外,印度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研發體系和管理機構。
印度的空間研究組織是其國家空間部下屬的一個組織,以前研究的課題比較繁雜,現在主要集中於遙測、氣象和通信等衛星的研發,以及火箭和自產衛星的發射能力兩個課題的研究。近年來,印度在大力發展火箭和衛星技術的同時,還謀求有更大的作為。
例如,2007年,印度將首個返回式太空艙和3顆衛星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為該國未來實施載人航天計劃等獲取了重要數據。此外,印度還在緊鑼密鼓地實施自己的探月計劃,印度首個繞月探測器按計劃將於今年發射。

D. 怎麼理解不可小覷的印度

雖然印度有著幾億貧困人口,但其火箭航天技術卻早已超過了曾是其宗主國的英國。早在印度成為歐洲人的殖民地幾百年以前,火箭就從其鄰國中國傳入了這個國家。1792年,入侵的歐洲人在塞林加巴坦戰役中與印度火箭遭遇,當時印度人向英軍發射了大量火箭。印度的作戰火箭主體是綁有導向竹竿的鐵管,射程超過1000米。

最初的經驗

1963年11月21日,印度首次獲得了關於火箭的實際經驗。當時美國宇航局從印度境內發射了一枚美國製造的奈克—阿帕奇小型高空火箭。有趣的是,箭首儀器艙是用自行車馱運到發射地點的。

在隨後的12年裡,競相對印度施加影響的美國、英國、法國、前蘇聯從印度的頓巴赤道火箭發射場先後發射了350多枚地球物理研究火箭。印度基於在這期間學到的經驗建成了自己的航天科技中心,並開始自行研製火箭。印度設計和研製的第一枚火箭是「羅西尼」號固體燃料火箭,它使用火葯發動機,直徑為75毫米。1967年11月20日,該火箭攜帶1千克重的科研儀器發射升空,高度達9000米。然後印度人又研製了RH—100、RH—125、RH—300火箭。1974年研製了RH—560火箭。

在隨後的1975年4月19日,印度在前蘇聯的幫助下終於「邁入太空」:印度第一顆衛星「阿里亞巴塔」號在前蘇聯卡普斯京亞爾航天發射場由前蘇聯「宇宙3」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而在此前的2年時間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已經開始研製自己的輕型火箭。 起步階段

在20世紀60年代,還是一名大學生的印度前任總統阿布杜勒·卡拉姆在美國學習期間接觸了 「偵察兵」小型固體燃料運載火箭的設計技術資料。「偵察兵」實際上是印度首枚太空火箭SLV—3的原型。在40年後,一些西方媒體據此妄言印度早期所有的火箭—航天技術裝備都是仿造美國的產品。

1979年8月10日,印度在斯里哈里科塔島靶場進行了SLV—3火箭的首次發射。飛行指揮者是阿布杜勒·卡拉姆。但這次發射因控制活門堵塞,致使火箭最終墜毀在孟加拉灣,以失敗告終。

1980年7月18日,SLV—3火箭進行了第二次飛行,將「羅西尼」號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該衛星重35千克,為向金字塔形過渡的八稜柱形。但印度並未止步於這顆「爭氣星」,1981年5月30日又發射了第三枚火箭SLV—3—D1。火箭前三級工作正常,但第四級分離不徹底,因而攜帶電視攝像機的38千克重的RSD1衛星未進入預定軌道,9天後停止工作,後以失敗而告終。

1983年4月17日,第四次發射取得成功,將41.5千克的第三顆「羅西尼」衛星RSD2衛星順利送入軌道。這顆衛星隨後向地面傳回了地球圖像。

SLV—3火箭和最初幾顆衛星的研製成功標志著印度航天事業初創階段的結束,此後進入了下一階段——太空的實際利用階段。

穩步前進

新階段印度火箭航天活動的特點是將航天活動成果應用於日常生活。這一時期研製的ASLV新型五級運載火箭包括經過改進的SLV—3的核心部分(中段)和2台捆綁式固體燃料起飛加速器(以SLV—3的第一級為基礎)。在1987年、1988年2次發射失敗後,於1992年成功地將150千克的SROSSC衛星送入軌道。 隨後印度又研製了四級運載火箭PSLV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它重295噸,可將重近4噸的載荷送入低軌道或將800千克的載荷送入地球靜止軌道的轉移軌道。PSLV火箭於1993年9月20日進行了首次發射。該型火箭主要用於向大傾角(極地)低軌道發射衛星,這種軌道特別適於地球遙感、氣象、導航衛星。

印度後來又在PSLV的基礎上研製了功率最大、最先進的GSLV運載火箭,它發射重量大約400噸,能將約2.5噸重的載荷送入地球轉移軌道,將5噸重的載荷送入低軌道。

GSLV的主體是繼承於PSLV運載火箭的中央固體燃料級,其周圍環繞著4個捆綁式液體加速器,而後者則採用「維卡斯」發動機。該發動機是按許可證生產的「阿里安」火箭上的「北歐海盜」發動機。第二級也用了該型發動機。但該火箭的特別之處在於其最後一級即第三級採用了液氧和液氫燃料,如此一來,則能為火箭提供強大的能量。

印度研製的GSLV運載火箭

現在,印度已經不再習慣於依賴外國,決定獨立掌握低溫發動機技術。

1998年,印度國產氧氫發動機進行了首次試驗。

2007年1月,完全配套的低溫級進行了試驗。就在此前不久,美國宇航局局長麥克爾·格里芬正式訪問了印度韋克拉姆·薩拉巴伊航天中心。他在印度國產低溫發動機旁邊站立了整整10分鍾,而13年前正是美國人阻止印度從俄羅斯獲得這一技術。

在成功地進行測試之後,2007年底,GSLV MkⅡ火箭做好了發射裝備。印度工程師克服了大量的技術問題,研製出絲毫不遜於俄羅斯原型的發動機,而且印度火箭低溫級的重量比俄羅斯12КРБ火箭的低溫級輕100千克。

但製造火箭不是最終目的,火箭的任務是將各種衛星送入軌道。印度是世界上能獨立生產和發射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的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之一。此外,印度還能發射地球遙感和地圖測繪衛星。印度2007年的計劃是製造並發射重2180千克的Gsat—4技術演示衛星,用於試驗GANGAN空間導航系統。

此外,印度還將航天技術裝備直接用於解決保健和教育領域的社會問題。印度2007年1月發射的INSAT—2C衛星將為300個農村遠程教育中心提供服務,未來計劃在印度全境建成10000個這樣的遠程教育中心。青年們在這些遠程教育中心可進行10個月的學習,然後在薩賈巴姆大學實習。學業結束時大學將向實習人員頒發正式文憑。除了電視電話會議視頻設備,還將為鄉村配備電視醫療設備,護士可通過這些設備向專家咨詢。

印度在航天技術領域所取得非凡成就的另一個證明是:2006年,印度贏得了為歐洲製造和發射通信衛星的合同。

載人航天計劃

現在,我們正成為印度航天發展第三階段的見證者。該階段始於2006年10月17日發生的一個重要事件: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向政府總理提交了關於將印度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可能性的報告。根據該報告,在有充分資金保障的情況下,印度計劃在2014年~2015年進行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如果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宏偉計劃能夠順利實現,印度人就可能於2020年登上月球。印度計劃獨立完成這兩項任務。印度總理總體上批准了科學家們的宏偉計劃。2006年11月7日印度科技界在班加羅爾召開會議前夕,宣布了本國載人航天飛行計劃。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馬達萬·奈爾稱,印度最優秀的科研組織將參與該項目。根據預先估算,印度載人航天飛行計劃投資20億~30億美元,而登月計劃所需資金還要更多。

E. 2009年當地時間9月23日,在印度的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一枚PSLV-C14型極地衛星運載火箭攜帶七顆衛星發射

A、火箭發射時,噴出的高速氣流對火箭的作用力與火箭對氣流的作用力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它們大小相等,故A錯誤;
B、發射初期,火箭具有向上的加速度,火箭處於超重狀態,故B正確;
C、高溫高壓燃氣從火箭尾部噴出時對火箭的作用力與火箭對燃氣的作用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C錯誤;
D、發射的七顆衛星進入軌道正常運轉後,萬有引力全部用來充當向心力,故均處於完全失重狀態,故D正確;
故選:BD.

F. 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的GSLV發射失敗事件回顧

事件一:
2006年7月10日,GSLV火箭攜帶INSAT衛星在半空解體。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奈爾曾表示,任務失敗的原因是助推器從箭體分離時出現故障;並成立15人事故分析委員會,調查事故細節,提出必要的改善措施;還要求對所有子系統的性能進行評估。
事件二:
印度國產火箭「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D3在2010年4月15日的發射中未能取得成功,箭上攜帶的GSAT-4通信衛星也一同墜毀。耗資0.74億美元的試飛以失敗告終,沉重打擊了快速發展的印度航天計劃。
全國產GSLV首次發射失利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拉達克里希南稱,本次試飛主要目的是驗證印度建造的低溫第三級段,是印度航天計劃中的一個關鍵里程碑,尤其對該國發射自己的衛星和研發載人航天器而言。
當地時間16時27分,這枚火箭長50米的火箭從印度斯里哈里科塔島上的航天中心發射升空。ISRO說發射後前5分鍾,火箭運行正常。發射後大約5分鍾,GSLV第二級分離,隨後低溫級段點火。
低溫級段按照箭載計算機的規劃點火,指標顯示低溫發動機點火了。不過,最後等到對數據進行詳細分析之後才能確認。地面人員觀察到火箭翻滾,意味著火箭失控,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兩台控制發動機(小型低溫發動機)沒有點火,沒有發揮必要的控制能力。
第三級燃燒時間為12分鍾,這兩台控制裝置發動機應該在這期間提供小型動力,控制火箭。但是跟蹤曲線顯示,火箭在官員宣布第三級點火之後數秒就失去了原有的高度。發射控制中心稱,火箭大約上升了140千米(87英里),出現問題時的速度為17700千米/秒(11000英里/秒)。
隨後幾分鍾,發射控制人員丟失失控火箭的跟蹤數據,因為火箭已經墜落印度洋上空的大氣層。最後的跟蹤顯示火箭處於印度東海岸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西南1600千米(1000英里)上空,據地面66千米(41英里)處。
事件三:印度一枚搭載通訊衛星的運載火箭2010年12月25日發射後不久失控並偏離航向。依照地面控制人員指令,火箭在空中「自爆」。一些航天技術人員說,這次發射失敗是印度空間研究組織遭遇的「巨大挫折」。
這枚火箭為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F06型,當地時間下午4時04分在位於印度東南部斯里赫里戈達島的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點火升空,原定飛行19分鍾後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K·拉達克里希南說,火箭「發射45秒後失去控制」,地面控制人員向第一級發動機發出指令,但火箭未按指令工作。
按照他的說法,火箭第一級在發射後50秒內表現正常,隨後出現故障。發射後63秒,地面控制人員發出自毀指令,火箭在空中爆炸。火箭殘骸墜入孟加拉灣。 這枚火箭原定20日發射,由於技術人員發現火箭發動機存在故障而推遲發射。
火箭搭載一顆GSAT-5P型衛星,用於通信服務和氣象監測。這顆衛星質量為2310千克,設計運行壽命13年。衛星裝備36個信息接受和轉發裝置,原計劃升空後替代1999年發射的INSAT-2E型通訊衛星。
空間研究組織設立的故障分析委員會初步認定,發射失敗與4台捆綁式液態燃料發動機相關。火箭發射0.2秒後,1台發動機失靈,僅3台正常工作,致使火箭飛行控制能力大幅降低。
發射後大約50秒,火箭飛行速度達到音速,但推力不足導致高度誤差較大,氣動載荷超過設計極限,因而無法正常飛行。
故障分析委員會利用模擬飛行、分析數據、核對等手段展開校準試驗並得出結論:故障發動機中推進燃料調節器在密閉狀態下流量系數明顯偏高。這可能是生產過程中疏忽所致,檢查和驗收試驗等工序未發現這一安全隱患。
這是印度同步衛星運載火箭連續第二次發射失敗。

G. 世界航天大事記的所有事件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半年後,美國的人造衛星上天。

1959年9月12日:前蘇聯發射「月球」2號探測器,為世界上第一個撞擊月球表面的航天器。

1961.4.12 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東方一號」飛船上天,成為世界航天第一人。

1963.6.16 「東方六號」飛船將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員捷列什科娃送上太空。

1965.3.18 前蘇聯航天員烈昂諾夫乘「上升二號」飛船升空實現世界上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9.7.16 三名美國航天員乘「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前往月球。

1969.7.21 格林尼治時間3時15分,飛船的登月艙在月球降落,阿姆斯特朗第一個踏上月球。

1971.4.19 前蘇聯發射成功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禮炮一號」。

1975.7.17 美國阿波羅號飛船與前蘇聯聯盟號飛船在太空對接。

1981.4.12 美國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

1984.7.25 前蘇聯女宇航員薩維茨卡婭走出「禮炮七號」空間站,從而成為世界第一個太空行走的女性。

1985.4.29 王贛俊乘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成為第一位華裔航天員。

1986.1.28 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七名航天員全部罹難,包括一名女教師,這是迄今最慘重的航天事故。

1986.2.20 前蘇聯「和平號」空間站第一個艙發射成功。

1994.1.08 俄羅斯航天員波力亞利在「和平號」空間站創造了太空連續飛行439天的紀錄。

1996.3.22 美國女航天員露西德在「和平號」空間站創造了太空連續飛行188天的女子世界紀錄。

1999.7.13 柯林斯成為美國航天史上第一位女指令長。

1999.11.20 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行成功。

2001.1.10 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2002.3.25 中國研製的「神舟三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2003年2月1日 美國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在返航途中爆炸解體,7名航天員遇難,成為載人航天史上又一重大悲劇。

2003年6月2日 歐洲空間局成功發射火星快車探測器。12月25日,探測器上的獵兔犬2號著陸,開始對火星進行考察。

2003年9月27日 歐洲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斯馬特1號發射升空。於2005年1月進入繞月軌道飛行,開始探月活動。

2003年10月15日 中國發射神州五號飛船,載航天員楊利偉到太空飛行21小時後返回地面。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載人太空飛行的國家。

2004年8月3日 美國發射信使號探測器,開始飛赴水星考察。

2004年10月14日 俄羅斯發射載3名航天員的聯盟TMA-5號飛船,其中由美籍華裔航天員焦立中和俄羅斯航天員沙利波夫組成的第10宇航組到國際空間站居留了192天。

2005年1月12日 美國發射深度撞擊號探測器。同年7月4日釋放撞擊器准備命中坦普爾1號彗星,試圖揭開地球以及太陽系起源之謎。

2005年4月15日 俄羅斯聯盟TMA-6號飛船載3人升空,其中由俄羅斯航天員克里卡廖夫和美國航天員菲利普斯組成的第11長期考察組在國際空間站上停留了179天,於10月11日返回地面。克里卡廖夫創造了太空累積飛行803天的最新紀錄。

2005年7月26日 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復航。這次復航載7名航天員,於8月9日安全返回。表明了經過改進後太空梭仍能繼續飛行。

2005年10月12日 中國載2名航天員的神州六號飛船發射升空,在太空遨遊5天後返回地面,標志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又邁進了新的重要的一步。

2006年7月4日 美國發現號太空梭載7名航天員順利升空,並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完成了為期13天的太空飛行任務。

2007年8月4日 美國「鳳凰」號火星著陸探測器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2007年8月7日 美國「奮進」號太空梭載著7名宇航員順利升空。

2009年3月美國空軍准備新太空系統的密集發射期。

2009年6月歐空局和英國政府推進「空天飛機」概念研發 。

2009年7月歐洲整合天基安全與防務。

拓展資料:

航天(Spaceflight),又稱空間飛行、太空飛行、宇宙航行或航天飛行,是指進入、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即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又稱外層空間)以及地球以外天體各種活動的總稱。

航天活動包括航天技術(又稱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三大部分。航天技術是指為航天活動提供技術手段和保障條件的綜合性工程技術。空間應用是指利用航天技術及其開發的空間資源在科學研究、國民經濟、國防建設、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各種應用技術的總稱。

空間資源系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可為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各種環境、能源與物質資源,入空間高遠位置、高真空、超低溫、強輻射、微重力環境、太陽能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物質資源等。

中國航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見"東方紅"1號),是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基本政策

中國政府在開展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中,採取以下基本政策:

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根據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統籌考慮合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開展積極、務實的國際合作。

支持聯合國系統內開展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項活動;支持政府間或非政府間空間組織為促進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所開展的各項活動。

重視亞太地區的區域性空間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區域性空間合作。

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空間合作,重視與發達國家的空間合作。

鼓勵和支持國內科研機構、工業企業、高等院校和社會團體,在國家有關政策和法規的指導下,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

H. 印度飛行員降落時按錯按鈕,50發火箭瞬間射向己方機場,後來怎樣

印度是一個神奇的國度,現在網上能看到很多搞笑圖片,讓我們對印度充滿了好奇,莫非這個國家真的這樣,是個全民開掛的國家?印度的軍事實力在世界上排第四,不過這是軍事排行榜上的數據,實際上印度的武器裝備大多數來自於進口,鮮少有他們自己創造的。

更讓人無語的是,三天之後印度飛行員們互相推諉責任,沒有人承認自己的錯誤,但追究根本原因,還是這些飛行員沒有接受嚴格的審查和訓練,還有軍方工程師的改裝不合理造成的。

I. 印度發射衛星火箭失敗主要原因是什麼

印度火箭的製造工藝不過硬,是造成火箭爆炸的主要原因。

當地時間25日16時05分,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從安得拉邦的斯里赫里戈達發射場發射這顆衛星,但執行發射任務的GSLV-F06型運載火箭在升空後不久突然爆炸。新華社/路透

12月25日,當世界沉浸在聖誕節的歡愉中時,印度人的心情卻極為沉重。承載著印度航天大國夢的GSLV大推力火箭再次出師不利,在升空45秒後出現故障,火箭連同上面搭載的重達2.3噸的國產通訊衛星GSAT-5P轟然爆炸,化為碎片。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全體工作人員以及數以億計的印度電視觀眾,親眼目睹了這灰色的一幕。

GSLV是印度在引進俄羅斯等國裝備的基礎上,自行研製的一種具有地球同步運載能力的大推力火箭。然而自2001年初次發射以來,這種火箭迄今只有兩次完全成功地實現了發射任務。有關分析認為,印度火箭的製造工藝不過硬,是造成火箭爆炸的主要原因。

過度依賴外國技術裝備

據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一位官員透露,印度專家對GSAT-5P通信衛星發射過程中的數據進行初步分析後認為,此次發射的GSLV-F06型運載火箭升空後不久,由於火箭上的一個硬體出現問題,導致火箭飛行控制系統出現故障,隨後418噸重的運載火箭出現了軌道偏離等失控現象。地面控制中心發現後,隨即下達了火箭自毀指令,目的是使火箭和衛星的碎片能夠落入孟加拉灣海域。

自從2001年4月以來,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總共發射了7次GSLV地球同步軌道運載火箭,但其中只有2003年5月和2004年9月的兩次發射取得了完全的成功,其他幾次或者未能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或者火箭發射後不久即失去控制導致發射失敗。從前六次的發射經驗來看,有幾次發射失敗問題都出在印度自製的低溫燃料發動機上。

GSLV是一種傳統設計型的三級火箭。第一級是重139噸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第二級是常溫液體火箭燃料段;第三級是攜帶15.2噸液氫液氧的低溫燃料發動機。該型火箭的低溫燃料助推段,部分採用了俄羅斯的技術,部分是印度的自主技術。一些印度研究人員認為,此次發射失敗的GSLV-F06型運載火箭,採用的是俄羅斯的低溫燃料助推段,故障很可能就出在這里,反映出印度對外國技術裝備的過分依賴。

研究人員認為,一枚地球同步軌道運載火箭包括幾十萬個零部件,使用大批各種材質的部件,每一個部件的質量都直接關繫到火箭發射的成功。就拿GSLV火箭的三級分離系統來說,每一個系統如果發生微小的差錯,就會給整個火箭帶來毀滅性災難。此外,印度火箭為了加大推力,以便達到3.6萬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必須使用溫度在攝氏零下250度以下的液態氫和液態氧低溫燃料。然而,這兩種燃料從生產、運輸、加註直到發射,對於火箭的材料和質量都有極為嚴格的要求,也正是在這個問題上,印度火箭發射失敗,顯露出了其基礎製造業系統的薄弱環節。

製造業薄弱是最大短板

印度火箭發動機製造上的缺憾,同該國製造業整體薄弱是一脈相承的,而這一直都是印度邁向現代化道路上的一塊短板。印度近年來的經濟崛起,走的是一條依靠研發、引進來實現自有品牌的道路。因為印度在設計思想、與西方接軌的財會體制等方面具有優勢,該國近十幾年來在服務業、軟體產業等方面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但其製造業卻一直沒有較大提升,硬體產品的製造顯得十分薄弱。

目前,印度整個製造業對GDP的貢獻只有17%,主要表現在,印度的大部分產品質地粗糙,不夠精良。以電子產品為例,目前印度市場上的電子產品,大部分是西方以及日本和韓國的品牌,印度的本土製造在設計上並不落伍,產品質量也還說的過去,但在製造上卻總是顯得不夠精緻,因而價格也就低於進口產品。

另外據業內人士透露,印度市場上的手機,不論是國際知名品牌還是印度自創品牌,其內部零件大部分來自中國,離開中國組件,印度本國手機根本無法上市。印度大城市最新建成的幾個航站樓和地鐵系統,也都是大批引進中國產品和技術服務。以至於一些印度人士在媒體上驚呼,印度與中國在製造業上的差距越拉越大,印度將在未來的現代化競爭中徹底輸給中國。

印度的軍工製造能力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遠程導彈等尖端技術領域,印度曾提出多個龐大計劃,但鑒於經驗和技術方面的欠缺,讓自己吃了不少苦頭。

以印度引以為傲的「烈火」導彈為例,為了在短時間內提升其射程,印度在「烈火-2」的基礎上提出了「烈火-3」甚至是「烈火-5」等更為先進的型號。但就在本月初,「烈火-2」改進型導彈的試射失敗,再次暴露出印度「烈火」家族技術不穩定的弊病。更有甚者,印度海軍還曾直接將陸軍的「大地」彈道導彈豎立在老式護衛艦的直升機甲板上充當遠程威懾手段,這種「趕鴨子上架」的行為令外國同行大跌眼鏡。

目標與現實存在脫節

分析人士認為,除了工藝水平不足外,印度航天的研發基礎與宏大的戰略目標存在「脫節」,也是造成火箭發射屢屢失敗的一個原因。

為了振奮民族信心,印度政府制定了龐大的航天計劃。1975年,印度依靠前蘇聯火箭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80年,印度首個自主研發的運載火箭SLV-3成功地把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在此後的幾十年裡,印度空間研究組織進行了一系列的衛星和火箭發射任務,於2008年10月成功地發射了首顆探月衛星「月船一號」。在此基礎之上,印度宣布要在本世紀20年內實現宇航員登月計劃。

然而,與宏大的航天計劃相對應的是,印度航天業的基礎設施較差,經費也緊緊巴巴。為了在節約經費上另闢蹊徑,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正在積極研製新型火箭發動機。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科學家目前正在研製的「艾瓦塔」火箭發動機,在重量和燃料需要量上都不同於美國傳統的火箭,更重要的是它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實現太空探測。

但是一些航天業界專家認為,太空探索計劃是世界許多國家長期開展的一項工程,有關的工藝技術和技術創新都已經過各國幾代科學家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印度航天專家不可能離開現有的理論實現技術創新。此外,據曾經考察過印度航天研發基地的一些西方專家指出,印度航天專家在理論科學和數學上具有獨到的優勢,但並不能掩蓋印度航天工業研發基礎薄弱的事實。印度火箭發射所需要的許多關鍵部件,目前還都依賴進口,特別是在低溫火箭發動機及其相關技術上,印度仍不能實現自給自足。就火箭發射這樣的高端產業而言,一個國家在自主研發的基礎上實現技術創新,是非常必要的。

相關鏈接:

印度人驚嘆中國「手工活」

印度是一個文明古國,但印度人在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更多地展現的是其精神層面的創造力。例如,印度是印度教、佛教、錫克教、耆那教等古老宗教的發源地,同時在古代哲學、數學、天文學等方面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一些研究印度宗教的外國學者,窮其一生都無法完全弄明白印度極為龐雜的神話傳說體系,而印度人復雜深奧的邏輯思維方式更是令外國同行自嘆弗如。

然而這樣一個文明古國,在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卻沒有流傳下來精美的古代工藝品,或者令人嘆為觀止的手工器物。這或許可以看作是印度現代製造業「先天不足」的一個例證。

《世界新聞報》駐印度記者經常能在該國市場上看到一些傳統特色的手工藝品,這些作品大都具有古樸雋永的特色,但在做工上卻顯得韻味有餘,精美不足。記者有時會從中國帶來一些蘇綉和漆畫送給印度友人,其精美絕倫的做工常常會令收到禮物的印度人拍案叫絕,驚呼這樣精緻的東西印度人絕對做不出來。雖然不乏溢美之詞,但也些許透露出中印兩國工匠「動手」能力的差異。

閱讀全文

與印度火箭墜毀是什麼時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和中國哪個國家強盛 瀏覽:926
成年英國鬥牛怎麼打理 瀏覽:143
印度人問候午飯怎麼說 瀏覽:263
為什麼印度訂單還在增加 瀏覽:433
義大利tec喇叭哪裡做的 瀏覽:298
英國授課型怎麼讀 瀏覽:439
印度高鐵哪裡造 瀏覽:553
500萬印尼盾英文怎麼說 瀏覽:792
越南清真寺有多少 瀏覽:350
越南人打疫苗要用什麼手續 瀏覽:157
有多少個國家暗中支持伊朗 瀏覽:253
泰幣和越南幣哪個值錢 瀏覽:80
越南寫中國字多少錢 瀏覽:194
印度如何吞並海得拉巴 瀏覽:468
涼拌的義大利面叫什麼 瀏覽:118
伊朗外長談話線路說了什麼 瀏覽:145
去印尼打工怎麼回國 瀏覽:690
越南語明天我去找你怎麼寫 瀏覽:900
印尼有什麼體育網站 瀏覽:569
越南人游中國怎麼樣 瀏覽: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