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與印度那個更歷害!
印度當然沒有中國強。中國的國際地位現在僅低於美國(但差距很大)和歐盟持平。印度就是愛出風頭,所以給人感覺很強。你看印度到現在還有等級制度,民族矛盾、社會貧富差距比中國要嚴重許多。經濟上雖然增速趕了上來,但總量絕對無法和中國相抗。至於軍事就更不用擔心,印度武器大多依靠進口,雖然在一定時點上有些武器可能會比咱好,但印度軍人運用武器的能力實在不值得一提。
現在單拿印度與中國比較沒有意義,因為美國現在正利用印度對付中國,中國不能一味與之對抗,應該施以巧勁將她夾在多邊關系中,保持一種很難受的狀態。
『貳』 中國強還是印度強
各方面比較還是中國強……
政治上,中國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國際地位遠超印度。
經濟上,中國GDP總數和人均數,都是印度的5倍。
軍事上,中國是擁有核武器的超級大國,航天、衛星等技術也是印度所比不上的。
社會文明程度上,印度是一個連婦女基本安全都沒有保障的國家,其他各種丑惡現象也非常嚴重。
如果還想比比體育……那一次奧運,印度也只有一兩塊金牌,中國則起碼幾十塊。
『叄』 而論,中國人和印度人哪個國際地位高
當然是中國人啦,無可置疑
『肆』 印度和中國誰強
這兩個國家不在一個水平線上!中國強出太多了!
1、印度還有很多人都吃不飽
2、印度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方面條件很差
3、印度政府大力發展軍事,給經濟造成了很大壓力
4、印度天天叫板中國,說明他們內心的恐懼和不安
其他的還有很多!
『伍』 印度跟中國比,綜合國力誰更強
當然是中國了,雖然咱國家不富裕,但是綜合國力比印度強,
一樓說的我都不贊同,就拿軟體來說,印度人很愛電腦,這幾年一直在發展IT(IT業還算可以),但是他哪裡是世界最發達的!!把美國和一些發達國家放那了
還有GDP,地球人都知道 ,阿三那有中國高!!!
還有貧富差距,更比不上中國了,看那些印度和尚都餓成啥樣了!!
我經常看鳳凰衛視,所以這方面我還有點了解.
你的答案其實很簡單,當然是中國的國力更強了.現在中國的國民生產總直排世界第四位,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不過在未來的兩年裡中國將可能會超過德國).印度和中國的國民生活情況也是查不多的.這個國家也是貧富差別也很大,印度在軍事方面要稍微強於中國,主要是歐盟限制對華軍售.
當然印度的軟體產業世界上的前三甲,連美國都為印度有這樣的產業而驚訝.'
目前的中國任將是世界吸引外資最大的國家,
但是現在也經常聽一些西放的煤體說,在10年後印度將要超過中國,(這也不是不可能的)現在印度吸引外資的影響力將漸漸的增強,由於中國在最近的什麼會議上(名字忘記了)說已經取消了在中國20年的外企優惠,這個政策也大大促進了印度成為今後的外資吸引強國.
最後請把積分給我吧~~~~
『陸』 請問印度和中國相比,哪個國家好!請從軍事力量,經濟狀況,國際聲譽方面作答謝謝。
中國當然好與印度。
印度首先在政治地位上不如中國,印度在二戰前被英國殖民,二戰時印度反殖民的領導人卻錯誤的希望尋求日軍的幫助來擊敗英軍。使得在戰後也難以立即擺脫英國的控制。其政治地位從一開始就很被動。而中國在新中國建立以來一直處於獨立自主的政治態度,並且爭取到了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位置。在國際事務中享有一票否決權。
經濟狀況,印度和中國都是發展中國家,但印度因為沒有進行計劃生育政策,導致其人口壓力大於中國很多。並且盲目仿照西方的民主制度,使得國家建設鬆散而沒有效率。印度目前全國沒有一條符合一般規格的高速公路,而中國高速公路8.5W公里覆蓋所有省份。其他各個基礎設施的比較,印度也大大落後於中國。
軍事力量,印度因為和巴基斯坦的長期軍事對立,發展了較強的軍事力量。但總體仍不如中國,目前國際上各大軍事排名,中國普遍處於第3位,而印度則在10名左右。並且在60年代中國與印度的邊界沖突中,中國取得了勝利。
國際其他方面影響情況。印度和中國一樣,是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方式為主。但因為英國殖民統治的關系,印度的官方語言為英語,使得印度在語言方面相對中國有一定優勢。世界各國大公司的英語接線服務都設在印度。另外,印度作為一個十多億人口的國家,最令人不解的是,印度是一個體育極弱的國家。除去優勢項目曲棍球獲得過8枚金牌外,其他所有項目也只得到過一塊金牌。而同樣有大量人口優勢的中國,則在奧運會上長期處於金牌榜前列。
『柒』 比較印度和中國的綜合國力,哪個更強大
綜合國力的比較中國和印度的國力比較差距很大。
印度的人口超過12億多。
中國人口13 億多。
2011年印度GDP1.83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2004年水平)
2011年中國GDP總量合7.3萬億美元
工業能力,
印度總體工業能力與水平尚較落後於中國,無論基礎還是高精科技,至少也有十到十五年的差距,不過,為數不多的超過中國的亮點就是印度的軟體工業等領先於中國。
軍事方面,
印度陸海空三軍總體實力相當於中國的百分之六十左右,
軍事工業更加落後,軍工能力約相當於中國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只有相早的數據,2003年左右:
消費領域
行動電話
印度:2003年底擁有2800萬行動電話用戶,其中2003年全年新增1800萬。
中國:2003年底擁有2.7億行動電話用戶,其中2003年全年新增6000萬。
個人電腦
印度:2003年印度人只買了230萬台。
中國:2003年中國人買了1300萬台。
網際網路用戶
印度:1600萬。
中國:7800萬。
寬頻用戶
中國:1700萬。
印度:查不出來,估計是還沒有產業化。印度這個所謂的世界IT第二大國的信息化,看來也是完全沒有民眾基礎的空中樓閣——10億沒有被互聯網網羅的人民和25萬IT員工。
工農業領域
鋼鐵(反映工業基礎最重要的指標)
印度:2003年的鋼鐵產量不足2800萬噸(甚至比中國改革開放之前的1978年還要少)。
中國:2003年生產了大約2.25億噸的鋼鐵,並且另外進口了3500噸來滿足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
乙烯(石油化工的基礎原料,衡量一個國家化學工業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
印度:約60萬噸/年,不僅在世界、也名落亞洲排行榜的孫山之外。
中國:約500萬噸/年,世界第5位,亞洲第3位。
水泥(另一項反映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指標)
中國:世界上55%的水泥由中國生產,2003年產量為7.6億噸。
印度:無可奉告。只有兩個相關數據:印度只有不到10%的路面被水泥或柏油硬化了,只有不到3%的房子是鋼筋混凝土結構。
借用化學概念,兩種原子在一定條件下生成化學性質完全不同的化合物分子。印度這個國家主要還是處於水和泥分開的原始狀態,他們之間還沒有反應條件。
石油(命脈資源豐富程度和工業發達程度指標)
印度:2003年生產了大約3600萬噸石油,並且即將面臨資源枯竭危機。
中國:2003年生產了大約1.6億噸石油,同年進口了大約1億噸。
汽車
印度:號稱100萬輛,估計是把人力、畜力之外的三個輪子以上的車全都算上了。
中國:420萬輛,2004年預計仍然保持30%以上的增速。
高速公路
中國:中國的高速公路(最少4車道,限速100公里/小時或120公里/小時)在2003年末達到了2.7萬公里,並且以每年近5000公里的速度在增加。
印度:2003年才開始對它的第一條高速公路進行規劃設計。
鐵路
印度:6萬多公里,世界第二位。但印度全國的鐵路體系並不統一,有寬軌和窄軌之分。同時,印度幾乎沒有對它的鐵路系統作過全面改造,現代化程度很低,很多地方還靠舉燈搖旗來指揮。
中國:不要忘記中國超過70%的國土是高原和山地,其中的成昆鐵路、青藏鐵路等均可以作為鐵路建設博物館,更有「磁懸浮」這種高精尖。
糧食
印度:是世界耕地面積排名第一的國家,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比中國多得多。2003年生產2.5億噸糧食,人均糧食只有480斤/年。
中國:不管天氣如何,通常每年生產至少4億噸糧食,人均糧食達到650斤/年。
經濟成分
中國:農業佔GDP15%,工業佔52%,製造業佔35%,服務業佔33%(2001年數據)。
印度:農業佔GDP24%,工業佔27%,製造業佔16%,服務業佔48%(2001年數據)。
中國2003年工業增長16.8%,印度增長8%。
以上數據均來自世界銀行,如果說中國是工業化中期的國家,要注意增長的質量和代價,印度的首要任務則是不顧一切惡補工業化。
科技實力
說到科技,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兩國的超級計算機,因為印度號稱世界第二大IT大國,因此這應該算是其強項。
中國國產的超級計算機名列世界第14位,而印度現在使用的最快的只排第105位,而且還是IBM生產的,印度的國產貨排第258位。中國聯想公司今年生產了一台超超級計算機,世界排名第4。
國際貿易
中國:2003年總額達到8400億美元(出口大於進口)。
印度:2003年總額為1540億美元(出口740億,進口800億,出口小於進口)。
這是中國貨(當然還只是廉價品,所以被戲稱為一億條中國褲子換一架美國飛機)橫掃世界,而中國人想見到印度貨不親自到西天(天竺)「取經」是取不來的原因。
社會發展領域
中國有13億人,印度的人口也已突破10億,並有望在40年內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上世紀80年代,兩國的人均實際收入不相上下。但到了2000年,根據世界銀行的數字,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國民收入是3920美元,比印度高70%。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90年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長,而印度只有4.1%。這種差別導致了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在10年內增長140%,而另一個國家只增長50%。
請看下面來自美國中情局2003年的資料:
印度的嬰兒死亡率:59.59‰。
中國的嬰兒死亡率:25.26‰。
印度的人均預期壽命:63.26。
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72.22。
『捌』 印度與中國誰厲害
中國強
綜合國力當然是中國更強。上世紀60年代,中印戰爭時,中國打他就跟玩似的,雖然近幾年印度的國防力量迅猛增長,軍費支出不斷攀升,但於此同時,印度政府卻是勒緊褲腰帶,餓著肚子,財政赤字也跟著節節上漲。所以,印度的這種模式不可能會持久。 印度政治方面,官員貪污腐敗也很嚴重,與我國相比,我國在近幾年,反貪反腐取得很大成效,而印卻在不斷惡化。經濟,中國第二,就不說了。 科技,醫療,文化等,之前是一項鄙視的,但慢慢了解到,在印度,從小學到大學是免費的(前提是能考上),醫療是免費的(具體不清楚),印度班加羅爾有小矽谷之稱,這些方面有很多值得中國借鑒。
『玖』 在美國 印度人和中國人的地位誰高還有亞洲人哪個國家地位最高
在美國印度人地位比中國人高。
美國雖然是個移民國家,黑、白、黃、紅(印第安土著)四種膚色的人們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看起來應該是和諧共處,但種族歧視在美國非常普遍。
以亞洲黃種人為例,美國人經常譏諷為黃皮猴子。因為基因的問題,黃種人很少有身材非常雄壯的。而印度不同,印度人其實算是白人,雖然非常黑,和黑人不分上下,但種族依舊是白種人。在美國,日韓人的地位明顯比中國人高很多,一來有很多高精企業在美國有分公司(不像中國,在美國的分公司都以國企或央企為主,而且毫無競爭力)。日本在90年代資金充沛購入了大量美國地產和企業,從而有很多日本人步入美國的精英階層,隨著一代又一代的發展,他們已經更能融入美國社會。
華人在美國地位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華人不停的在內斗。在美國華人的人數非常龐大,幾乎各個大城市都有China Town,但是派系化非常明顯,經常是以宗親會的名義分祖籍聚集在一起。所謂的宗親會其實就是黑幫而已,他們壓榨的不是外國人,而是在中國城裡的國人。有時一個中國城中會有很多個類似宗親會一樣的組織,互相壓榨互相蠶食,絲毫不知道團結二字的意義。而中國人在美國還會分台灣人、港澳人、大陸仔,其中大陸仔是地位最低的。
所以,就亞洲人在美國的地位而言,日本人最高,韓國人其次,然後便是印度,中國,阿拉伯人(由於受911和其他恐怖襲擊的影響,中東人在美國最不受歡迎,甚至經常在街上被無故襲擊而警方不作為)。
『拾』 中國和印度相比,哪個國家比較發達啊
我認為還是中國比較好啊!! 中國與印度既是鄰國,又是人口大國,目前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兩個國家,兩國國情有很多共同之處,兩國經濟發展模式為世界矚目。印度學術界愛把中國作為重要參照對象來研究印度經濟,我國學術界對中印綜合國力比較也情有獨鍾。本文不僅對比兩國經濟狀況,還把兩國納入全球坐標中衡量,著重比較兩國國際競爭力與經濟全球化程度。基礎設施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密切,我們選擇一些指標進行比對就會發現兩國的差距。據世界銀行數據,人均用電量,1997 年中國為714 KWH牗千瓦小時牘,印度僅次363 KWH 。在1998 年中國電力生產佔世界比重為8.2%,印度只佔3.47%。電力系統的損耗在1997 年中國8%,印度卻高達18%。中國在1998 年擁有電話主線70條,印度只有22條,1997 年中國電話裝機等待的時間不到一個月,印度需一年。印度公路狀況極差,缺少高速公路,港口與機場設施陳舊,交通運輸極端落後,能源嚴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礎設施的滯後影響了外國投資環境,嚴重製約了印度經濟的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領先的優勢十分明顯。資本資源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儲蓄與投資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經濟增長速度快慢。中國在1997-1999 年期間國內總儲蓄GDP的比例為42.5%,國內總投資佔GDP的比例是38.8 T ,印度同期分別是20.3%、23.9%。中國在1990-1999 年期間國內總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2.8%,印度只有7.4%。1997 年中國股票市場融資佔GDP的比例是22.9%,印度為33.7%,1995 年中國資本市場佔世界比重只有0.24%,印度為0.71%,而1998 年中國上升到0.84%,印度降至0.38%。1975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僅為1.73%,印度佔1.74%,1998 年中國升至9.4%,印度為2.5%,1998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 年中國國內儲蓄率為38.9%、投資率為37.4%,印度分別為22.4%、22.7%。可見,無論是國內儲蓄率或投資率,還是在世界資本資源中的地位,中國比印度高得多,這也是造成中印經濟增長速度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資本市場歷史比中國早,但現在中國資本市場融資規模也超過了印度。經濟規模與發展水平G NP 牗國民生產總值牘、 GDP牗國內生產總值牘與G NI牗國民總收入牘是考察一個國家經濟整體實力的重要指標。首先,看GNP:據世界銀行《2000 2001 世界發展報告》數據,中國1999 年 GNP 為9802 億美元,在參與排序的206個國家與地區中列第7位,人均G NP780 美元,列140 位;按購買力平價牗 PPP牘計算中國的GNP則高達41122 億美元,列第2位,人均GNP升到3291 美元,列128 位;1999 年印度 GNP 為4422 億美元,列11位,人均 GNP450 美元,列163 位;按 PPP 計算印度GNP為21441 億美元,列第4位,人均G NP2149 美元,列153 位。再看 GDP :2000 年中國GDP總量為1.08 萬億美元,列世界第六位,印度GDP達4794.04 億美元,居世界第12位。按 PPP 計算GDP,2000 年中國GDP為49660 億美元,印度為24320 億美元。2001 年中國人均G DP 牗 PPP牘為4329 美元,印度為2464 美元。1990 —2000 年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率10.3%,印度為6%。經濟總量比較我國領先,兩國人均GNP、 GNI 都偏低,中國依然佔有優勢。產業結構通過比較兩國的產業結構構成,可發現兩國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1970 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為34%、38%與28%,印度則分別為45%、22%和33%,這一期間印度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第二產業比重太小,第三產業比重兩國接近。1998 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是18.4%、48.7%、32.9%,印度各佔29.3%、24.7%、45.9%,而世界產業構成為5%、34%、61%,我國第一、第二產業比例過高,第三產業比重太小,印度第一產業比例太大,第二產業比例過小,第三產業比重比我國大,但比世界水平低,兩國產業結構都存在不合理之處,都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從各產業發展速度看我國要快於印度,我國農業與工業總產值的規模也比印度大得多。對外開放度印度在90年代以前由於對外國投資採取嚴格限制的政策,印度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規模很小,1992 年以來印度加快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積極鼓勵外國投資,不斷放寬對外國投資者限制,外國投資發展很快,外國直接投資從1990 —1991 年度的0.91 億美元上升到1999-2000 年度的51.91 億美元,2001 —2002 年度更高達59.25 億美元,證券投資從1990-1991 年度的0.06 億美元增至1993-1994 年度35.67 億美元,因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1998 —1999 年度為負0.61 億美元,但2001 —2002 年度回升到40.9 億美元,證券投資流入規模在大部分年度大於直接投資。就外貿、外資發展比較而言,無論規模還是發展速度,我國佔有絕對優勢,我國經濟全球化程度比印度高得多。據《經濟學家》推出的全球化指標,1993 —1997 年期間年均變化率印度僅為2%,我國為7%,中國對外開放度遠勝於印度,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於印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國際競爭力牗一牘 IMD 國際競爭力中印排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是國際競爭力評價的權威機構,每年根據國內經濟狀況、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環境、基礎設施、企業管理、科學技術和國民素質等方面指標體系對參評國家競爭力進行評價,推出《世界競爭力年鑒》。中國在IMD競爭力排名中處中游,但與印度相比名次大大靠前,在1995 —1998 年期間名次不斷上升,1999 —2001 年間有所下降,2002 年又上升了兩位,印度排名居下游,以兩年為周期上下搖擺,在38-42 之間徘徊。IMD競爭力排名說明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比印度強。兩國都需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牗二牘 WEF 全球競爭力中印比較根據美國競爭力委員會1999 年對56個國家創新能力進行評價的成果,也揭示了我國創新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國在創新因子指標排在45,印度為37,其中上游創新能力牗由研究開發投資、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素質、科研機構的質量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決定牘我國與印度幾乎平起平坐,我國第25、印度26位;但下游創新能力牗申請專利的數衡量牘我國比印度要弱,下游創新因子排名我國為48、印度37。我國上游創新能力與下游創新能力脫節,說明我國創新成果商業運作不力,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通道不暢。中國經濟的微觀競爭力落後於宏觀競爭力,微觀競爭力與印度相比也落下風。除1998 年外印度歷年名次好過中國,但到2002 年兩國差距在縮小,中國只比印度低一位。當前競爭力指標是建立在微觀競爭力指標基礎上,旨在區分影響勞動生產率的主要因素,通過衡量人均GDP水平來考察當前經濟成就。中國當前競爭力與印度相比落後了很多,2000 年低11位,2001 年也相差7位。2001 年公司運作與戰略排名中國列39位、印度居43位,商業環境質量比較中國排在47位、印度名次是34,在商業環境質量方面我國處於劣勢。這反映了我國企業運行的商業環境有待改善,企業內部管理水平偏低,企業運營方式與發展戰略不夠成熟。2002 年我國商業運作環境有所改觀,上升到38。國民財富的增長,歸根結底依靠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只有進一步提高我國企業競爭力,才能實現人均GDP的快速增長。牗三牘 GITRR 信息技術中印競爭力在網路就緒、網路應用構成與可行因素構成這3項指標排名印度都領先於我國。網路就緒指標中國64、印度54。網路應用構成指標我國到70位、印度60。可行因素構成排名中國第56位、印度49位。在次級指標方面,我國只在信息基礎設施、商業與經濟環境、ICT機會與社會投入3個方面比印度位置靠前,而在硬體、軟體與支持、網路接入、網路政策、網路社會、網路學習、網路經濟、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方面排名都落後於印度,特別是硬體、軟體與支持、ICT政策、網路學習方面名次懸殊很大,反映了我國信息技術與印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軟體業印度遙遙領先於我國,印度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軟體出口大國,2000 年軟體出口額達80億美元。近幾年信息技術產業托起了印度牛市,預計2008 年印度軟體業產值870億美元,出口達500億美元,軟體業成為了印度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而我國軟體出口還微不足道。中國在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資本資源、人力資源、經濟總量、國際化程度等方面與印度相比處於領先地位,兩國經濟結構都須進一步調整,都須注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宏觀經濟的競爭力我國整體占優,但經濟創造力競爭力我國不及印度,微觀競爭力印度強於中國,信息技術競爭力印度優勢明顯,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比印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