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的政治,軍事和科技以及綜合國力到底怎樣
印度綜合國力排名第十 中國與印度在基本國情上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如都是第三世界大國,人口多,底子薄,但是由於兩國選擇的發展道路不同,目前在國力上有一定的差異。從經濟力上看,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差距並不大,1982年,中國與印度的人均GDP分別為 275和274美元,分居世界第137、138位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Sept.2003,Database,http://www.imf.org/.,而到2004年,按照匯率計算,中國人均GDP為達到1269美元,已相當於印度(578美元/人)的兩倍,可見兩國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中國的社會發展水平整體上好於印度,2002年,中國的人文發展指數為0.75,印度只有0.6。從軍事力上看,印度雖然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但總體上還是弱於中國,軍事上更依賴於俄羅斯。在外交倡議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與中國共同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但現在印度已失去五、六十年代的銳氣,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小於中國。在周邊政策上,採取以勢壓人的政策,與巴基斯坦長期對抗,與中國也有一定的摩擦,與中國「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睦鄰安鄰」的周邊政策相比,中國顯得更成功。在全球外交影響力上印度也不如中國。
在形成綜合國力的資源上,印度與中國也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如在勞動力等初級生產要素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技術、信息等高級生產要素上相對缺乏。雖然中國在國力資源各方面整體上都好於印度,但在許多具體方面印度也有自己的優勢,如在人力資本的培養和維護上,印度許多方面好於中國,印度英語水平高,大學教育更與國際接軌,其商業人員因為懂英文的人比中國多,「走出去」的意識比中國更強。在IMD「教育系統滿足競爭性經濟的需要」調查上,中國得分為3.17,印度得分為6.2。在IMD「有技能的勞動力是否容易獲得」調查上,中國得分為4.3,印度得分為7.58。在「人才外流」情況上,中國得分為3.51,印度得分為6.25。在「管理者的企業家精神」 上,中國得分為5.04,印度得分為6.68,這些都反映了印度在教育質量上的優勢。雖然印度的信息力絕對水平低於中國,但相對其經濟發展的需要,其信息力水平還高於中國。在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4~2005,2004.的《全球信息力報告》中,中國網路整備度指數(NRI)為0.17,排在全球104個經濟體中的第41位,而印度NRI為0.23,排在39位,排在中國之前。另外,印度的企業創新方面好於中國,在軟體等產業上的優勢也不可忽視。
中國與印度在政府調控力相比,也各有優劣。中國在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政府績效上優於印度,而印度在法律系統、金融體系的建設和教育上優於中國。總體說來,中國的政府調控力還是明顯優於印度的,印度的民主、宗教派系和種姓制度影響了政府的行政力,使其「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建設和諧社會的風險大,而中國政府在建立和諧社會上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政策上比印度優,社會凝聚力好於印度。
總的來說,印度與中國相比在綜合國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綜合國力的發展既是歷史的,也是動態的,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的綜合國力趕上中國是很困難的,但是印度也有自己的優勢,其周邊政策目前也正在調整,在全球也開始執行更積極全面的推動和平與發展的外交政策,國力資源中許多方面也優於中國,如果其優勢發揮得好,將是中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競爭對手。
B. 為什麼說現代印度國家的凝聚力遠大於中國
印度面對的是固守封建傳統、頑固拒絕進步的伊斯蘭文化,中國面對的是移風易俗、融入現代文明的日本等政治實體,印度面對的敵人遠遠比中國面對的敵人野蠻,所以印度的凝聚力也遠比中國國內的凝聚力更強。
C. 印度的民族主義主要藉助什麼達成凝聚力
1、 印度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歷史原因
歷史上,有許多外來民族陸續進入次大陸,並在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古代印度基本上處於小國林立、各自為政的狀態。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了印度
大部分地區,使孔雀王朝達到鼎盛,這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實現相對的統一。16世紀,莫卧兒王朝皇帝阿克巴征服了印度大部分地區,實現了印度歷史上第二次相
對統一。而印度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統一是由英國人於19世紀後半完成的。綜觀印度歷史發展大勢,分分合合,分多於合,合中有分。經歷了印度教的帝國,也經
歷了穆斯林的統治和英國的統治,歷次民族整合奠定了印度民族凝聚力的基礎。玄奘早在1000多年前就說過:在印度,膚色有黑有白,他們都是印度人;小國林
立,土邦眾多,它們都屬於「五印度」。也就是說,在印度這片土地上,人們由地緣關系樹立起一個共同觀念:他們都是印度人。
2、 印度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文化原因
形成一個民族凝聚力的最根本原因是文化原因,因為凝聚力說到底是一種觀念,一種意識,一種文化的無形鏈接。因此,如果想了解印度的民族凝聚力問題,就必須首先了解印度文化,尤其要了解印度的主流文化,以及與主流文化密切相關的主流價值觀等問題。
(1) 主流文化的親和作用
印度文化最基本的兩大特徵是它的多元性和宗教性。印度文化從總體上說是宗教文化,過去如此,現在也是如此。而在印度文化中,始終佔主導地
位的是印度教文化。即使是在佛教的鼎盛時期,在穆斯林和英國人統治時期,印度教信徒始終佔多數。宗教信仰是印度民族凝聚力的粘合劑,而印度教信仰是大多數
印度人之間存在親和力的根源。
印度教起源於原始崇拜和原始巫術,大約到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間,發展演變為吠陀教,此後又逐漸發展為婆羅門教,即今天的印度
教。150年前,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一文中有一段精彩的論述:「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慾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
又是扎格那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總之,印度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體,它既是一種信仰,又是一種生活方式。
印度教的龐雜正表現出它的接納和包容能力。因此,在印度,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等都能夠與之並存,並受到它的影響。望採納!!!!
D. 中代印度為何經常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或者被外族長期統治
因為歷史上的印度被其他國家視為「軟柿子」,強國為了增加自己的地位,總喜歡侵略一些弱國。
因為印度比較窮,兵力薄弱,而且印度有大量的財富,其他地區很容易覬覦。他們想為自己獲得印度的財富。
地形和資源豐富。印度半島,幾乎是一個馬平川,缺少一個緩沖區。北方山區一旦被突破,後方平原沒有危險,沒有迴旋餘地。熱帶季風氣候,以及三面環海的特點,也讓外來移民更容易在這里生活。2.印度的文化建設不夠。很少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和作品不能形成深遠的凝聚力。況且印度的宗教太成功了,還不成熟,人們更聽天由命。在這些人的心目中,幾乎沒有什麼歷史情節,誰都可以管。他們也覺得冷漠,缺乏擰成一股繩的向心力。3.侵略者的實力太強了。從中亞到印度的入侵者,很多都很絕望,很絕望。印度地方城邦戰鬥力不強,四分五裂。外人往往可以不經意地以數萬大軍分而治之,建立一個偉大的王朝。
印度之所以經常受到外國人的攻擊,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印度西北部存在地理上的「缺陷」;第二,印度位於東西方文明碰撞的邊緣;第三,印度的分散統治導致印度沒有強大的凝聚力來對抗外敵入侵。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具體情況。第一,印度西北部存在地理上的「缺陷」。文明在形成的初始階段是脆弱的。此時閉環的地理環境有利於保護文明的發展。沒有地理環境的阻隔,即使產生了先進的文明,也有可能被落後的文明淘汰。在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巴比倫文明是最脆弱的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雖然在地理上是分離的,但卻有著「致命的缺陷」。其中,古埃及東北部與外界相連,也是外敵入侵的重要突破口。古印度的南面是大海,東面是鬱郁蔥蔥的雨林,北面是高大的喜馬拉雅山,但西北角的缺口卻有著嚴重的「缺陷」。印度西北部致命的地理「缺陷」導致印度在歷史上多次被入侵。大部分外來者沿著西北的這個缺口進入印度,征服了印度。比如摧毀古印度文明的雅利安人,比如亞歷山大的入侵,還有蒙古人的入侵等等,基本都是沿著這個地理縫隙進入印度的。第二,印度處於東西方文明碰撞的邊緣。除了地理上的缺陷,印度還經常遭受外敵入侵。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也讓印度經常遭受外來入侵,那就是印度處於東西方文明碰撞的邊緣。在東方文明中,中原的農耕文明經常與北方的草原文明發生沖突。北方的草原文明一旦被中原的農耕文明打敗,就會選擇融入中原文明或者西遷選擇新的生活地點。比如戰敗後的大月氏,比如戰敗後的匈奴,還有蒙古人,戰敗後有的選擇西遷,有的選擇繼續西遷,有的在中亞分道揚鑣後選擇南下。在西方文明中,一旦強大了,也選擇了東征,比如歷史上的亞歷山大東征,比如西亞的阿拉伯帝國和波斯帝國。他們強大起來之後,印度也遭殃了。印度處於東西方文明碰撞的邊緣,很容易受到東西方文明的入侵。第三,印度的分散統治導致印度沒有強大的凝聚力對抗外敵入侵。歷史上,自從雅利安人毀滅了古印度文明之後,印度就沒有自己體系的土著文明了。雅利安人開始創造的等級制度逐漸固化了印度的統治,然後他們經常受到不同文明的攻擊,造成了印度的文明混雜和文化差異。這種差異導致不同地區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導致印度更加分散,不同的小地區之間形成了不同的統治形式。他們的獨立性很強,很難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沒有這種凝聚力,就難以抵禦外敵入侵,造成惡性循環,經常遭受外來打擊。
E. 印度歷史上到底有多硬氣,為何要奉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
印度奉行不結盟外交政策最主要是為了能保證國家的安全和維持國家的獨立,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貧困的情況下能夠得到多方的經濟支援。在美國和蘇聯兩大強國的冷戰局面下,印度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只能選擇中立的態度,這樣一來就可以保證自己的安全。
尼赫魯決定不結盟十分必要,這樣可以做到不得罪任何一方,就可以得到多方的援助。這樣顯然是最明智的,在重要的節點做正確的決策,以保證國家在危難之際能安全地存活下去,並且能得到良好的發展。此時此刻,對於印度重要的不是尊嚴,重要的是如何在強國對立的危難局面下生存下去。
F. 為什麼說印度是當今世界上凝聚力最強的國家
九大民族,四百多個大小民族,森嚴的種姓制度,凝聚力這東西印度會有多大?
G. 怎麼評價印度在軍事上一直都是那麼強硬
印度在軍事上確實一直比較強硬,主要與其國情有關。首先,印度在歷史上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內部凝聚力有限,需要軍事實力來維護國家統一;其次,印度與鄰國巴基斯坦因為克什米爾地區已經打了60多年;第三,印度背後有大國“支持”,每年購買大量武器裝備;第四,印度本身有成為世界強國的野心。
歡迎大家討論,你認為印度軍事實力如何?
H. 世界上最具有凝聚力的國家是哪個國家
這個問題還用問嗎?放眼全世界,有哪個國家是像我們中國人這樣有凝聚力的?話不多說,放大招,為什麼說中國是凝聚力最高的國家?有錢有美女供著,哄著,然後有事了一起起來對抗敵人,那不叫凝聚力,那叫拿人錢財替人消災。而真正的凝聚力是,就算我被餓死了,被欺負死了,只要祖國媽媽有需要,我肯定第一個沖上去一致對外啊。這一點十四年抗戰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中國人的凝聚力顯然不只是這些。
兩千年前的衛青霍去病,以中華鐵騎踏平西域各國,讓中華形象走出國門,歐亞各國對中華文化更是心嚮往之。功比天高的唐太宗,用自己的軍隊和文化,將中國刻在了異族人的心中,從此天可汗成了全世界人心中的偶像。近代以來,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全體中華兒女一起起來,對日寇給予沉重的打擊。到了今天,我們一起努力,打破了以前西方人認為我們不可能完成的一件件任務,用事實告訴他們,中國人團結起來有多可怕。這種凝聚力就像我們的血液一樣流淌於體內,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I. 印度文明有什麼特點
印度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為豐富世界文化寶庫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印度文明在其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以其連續性、吸收性和融合性見長,從而不斷發展和豐富。縱觀印度文明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三大特點。
印度文明的特點之一是它的宗教性。印度歷史上曾先後產生並流行多種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均起源於印度。此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和瑣羅亞斯德教等在印度都有自己的信徒。多種宗教在印度的長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宗教生活和宗教文化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中心。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都在印度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宗教文化。古代印度的凝聚力量主要是宗教,宗教以外的凝聚力是較微弱的。宗教的統一作用還表現在民族認同上。在印度,宗教不僅是一種信仰和一種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民族認同,人們生活的重心不在國家政治而在宗教上。印度人曾經容許無數民族的統治者君臨其上,很大的一個原因在於他們不大在意什麼人來統治、剝削他們——無論是本地人或異邦人。對他們而言,要緊的是宗教而不是政治,是靈魂而非軀體,是無數的來生而非暫駐的今生。
印度文明的特點之二是它的多樣性。印度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內處於四分五裂狀態,印度的歷史猶如一條長河,在它的大部分時段里,都是水流湍急而混亂,只在少數幾個時段水面平靜而寬闊。非常粗略地說,印度在歷史上統一與分裂的時間之比大體是三比七。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無論北印度或南印度都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政治實體,它們之間長期征戰不已,相互吞並。印度歷史上只有前述三個帝國的統治超過了次大陸半數的土地,其他王朝都只能稱其為地方性政權。即使是這三個大的王朝,也從來沒有完全統一過次大陸,仍有諸多小王國未歸在帝國的版圖內。號稱統一了全印度的孔雀王朝,實際上也只不過是以宗主權加在原來的統治機構之上而已。阿育王從來沒有自稱過「印度之王」,而只稱自己為「摩揭陀王」,並把其廣大的領土稱為「征服之地」。所以,印度文明呈現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印度還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操不同語言並信仰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產生了不同的文化。
印度文明的特點之三是它的包容性。印度文化從來就不是凝固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發展和豐富起來的。印度歷史上屢遭外族入侵,它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為外族征服的歷史,印度的文明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地接受異質文明挑戰、不斷與異質文明交流的歷史。
總的來看,古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印度文明在近代的衰落不過是一時的歷史現象。隨著印度經濟和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相信印度文化也終將像中國文化一樣大放異彩。
J. 印度國內教派林立,國家凝聚力大不大有無分裂可能
分裂可能不大。印度就是一個有著多種文化混合的多姿多彩的國家,這種兼容並包的風格也算是一大亮點。雖然國內有不同的宗教,但是總的來說,印度教和佛教占據很大比例,與其他宗教之間沒有太多的沖突,還談不上因為宗教不和而分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