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印度的兩部偉大史詩是什麼
在古希臘文明中,兩大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佔有重要的位置,而在古印度,同樣是兩部偉大史詩,不僅顯示了古代印度人傑出的智慧,而且開啟了藝術的先河,它們就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② 印度史詩有哪些特點
印度史詩的特點:
1、史詩所寫的故事不是一般的王族內爭,而是顯著對立的兩類統治者的斗爭,是弱小對強暴、受侮辱損害者對加侮辱損害者、遭遇流放迫害因而接近人民的貴族對高踞王位驕橫殘暴的貴族的斗爭。
基調是頌揚以堅戰為代表的正義力量,譴責以難敵為代表的邪惡勢力。堅戰公正、謙恭、仁慈,而難敵貪婪、傲慢、殘忍。難敵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連俱盧族內一些長輩也同情和袒護般度族。史詩表現了人民在亂世希望由比較賢明的君主,而不是由暴虐的君主統一天下的願望。
2、貫穿史詩的是法的哲學思想體系。「法」是作為國家社會的結構秩序,同時也是每個人所應遵守的行為准則。法和非法規定了是非善惡的標准。這種思想利用史詩故事形象地表達出來,把最後倖存的般度族長子堅戰解釋為是法的化身和勝利。
3、一千多年以來,對於史詩的主幹故事有各種解釋。印度教徒認為羅摩是神,因而把史詩看成是聖書。
4、史詩產生於印度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階段,書中所宣揚的已是封建道德教條。歌頌的是新興地主階級,且通過大力宣揚一夫一妻制,強調女子的貞節,表現了作者對王位繼承的純潔性的關心。
(2)古印度史詩有什麼擴展閱讀:
印度兩大史詩簡介:
《羅摩衍那》:
羅摩衍那和另一部更長的史詩《摩訶婆羅多》是印度文化的基礎,對印度文學、宗教的發展有相當大的作用。羅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甚至相當於耶穌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羅摩衍那成書不早於公元前300年,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原作,第一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後來(不早於公元前200年)補充進去的,原作將羅摩描繪成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後來補充的部分將羅摩說成是毗濕奴的化身,兩部分的文筆也不一致。
原書依據吠陀體系推算,羅摩和羅剎魔王羅波那(Ravana)之間的戰爭發生在距2005年880,147年之前,印度傳統的歷書都是根據這種推算編制的,但是並不為現代歷史學家所接受。
印度傳統認為羅摩是毗濕奴的化身,他殺死魔王羅波那,確立了人間的宗教和道德標准,神曾經答應蟻垤,只要山海還存在,人們就仍然需要閱讀羅摩衍那。
《摩訶婆羅多》:
摩訶婆羅多(天城文〉、IASTMahābhārata),一譯「瑪哈帕臘達」,是古印度兩大著名梵文史詩之一,另一部是《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現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詩的基礎上編訂而成,其中不但有長篇英雄史詩,而且有大量的傳說故事作為插話,還有宗教哲學及法典性質的著作,因此篇幅很長。
《摩訶婆羅多》的成書時間約從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四世紀,歷時八百年。它長期以口頭方式創作和傳誦,不斷擴充內容,層層累積而成。它的成書年代處在印度從原始部落社會轉化為國家社會的時代,也是從吠陀時期的婆羅門教轉化為史詩時期的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的時代。
這部史詩以印度列國紛爭時代為背景,描寫婆羅多族的兩支後裔為爭奪王位繼承權而展開的種種斗爭,最終導致大戰。大戰的結果雖然有勝敗,但雙方將士幾乎全部捐軀疆場,是一個歷史悲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羅摩耶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摩訶婆羅多
③ 世界五大史詩有哪些
古希臘的《伊俐亞特》、《奧德塞》,古印度的《摩珂婆羅多》、《羅摩衍那》,再加上古代巴比倫的《吉爾伽美什》,它們就是世界著名的「五大史詩」。
④ 古印度有哪些著名的文學作品
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這兩部史詩篇幅之長,遠遠超過希臘荷馬創作的《伊立亞特》和《奧德塞》。
⑤ 古代印度人留下的兩部史詩是
《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是享譽世界的印度史詩,它的漢語全譯本,約有五百萬字,和《羅摩衍那》並列為印度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現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詩的基礎上編訂加工而成,其中有長篇英雄史詩,而且有大量的傳說故事作為插話,有宗教哲學以及法典性質的著作。有10萬「頌」(詩節),內容篇幅相當於《羅摩衍那》的4倍,被稱為網路全書式的史詩,規模宏大、內容龐雜。印度現代學者認為《摩訶婆羅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詩,內含印度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堪稱是「印度的靈魂」。
摩訶婆羅多(天城文 〉、IASTMahābhārata),一譯「瑪哈帕臘達」,是古印度兩大著名梵文史詩之一,另一部是《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現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詩的基礎上編訂而成,其中不但有長篇英雄史詩,而且有大量的傳說故事作為插話,還有宗教哲學及法典性質的著作,因此篇幅很長。《摩訶婆羅多》有「二十萬行長詩」之稱,在《格薩爾王》被發現之前,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摩訶婆羅多》的成書時間約從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四世紀,歷時八百年。它長期以口頭方式創作和傳誦,不斷擴充內容,層層累積而成。它的成書年代處在印度從原始部落社會轉化為國家社會的時代,也是從吠陀時期的婆羅門教轉化為史詩時期的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的時代。這部史詩以印度列國紛爭時代為背景,描寫婆羅多族的兩支後裔為爭奪王位繼承權而展開的種種斗爭,最終導致大戰。大戰的結果雖然有勝敗,但雙方將士幾乎全部捐軀疆場,是一個歷史悲劇。這部史詩的成書過程是印度古人匯集和保存民族思想文化遺產的一種特殊方式。這部史詩本身就宣稱道:「正法、利益、愛欲和解脫,這里有,別處有,這里無,別處無。」也就是說,這部史詩的內容囊括了人世間的一切。因此,這部史詩成書後,在印度古代被奉為「第五吠陀」,也就是被奉為「聖典」。印度現存最古老的四部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達婆 毗耶娑
吠陀》)是吠陀時代的「聖典」,而《摩訶婆羅多》則是史詩時代和古典時代的「聖典」,即「第五吠陀」。了解了《摩訶婆羅多》這部史詩也就基本了解了印度教傳統文化。所以,印度現代學者認為《摩訶婆羅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詩,內含印度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堪稱是「印度的靈魂」。史詩所寫的故事不是一般的王族內爭,而是顯著對立的兩類統治者的斗爭,是弱小對強暴、受侮辱損害者對加侮辱損害者、遭遇流放迫害因而接近人民的貴族對高踞王位驕橫殘暴的貴族的斗爭。基調是頌揚以堅戰為代表的正義力量,譴責以難敵為代表的邪惡勢力。堅戰公正、謙恭、仁慈,而難敵貪婪、傲慢、殘忍。難敵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連俱盧族內一些長輩也同情和袒護般度族。史詩表現了人民在亂世希望由比較賢明的君主,而不是由暴虐的君主統一天下的願望。當然,史詩也是忠於現實的,它描寫每逢大戰關鍵時刻,般度族都是在黑天支持下採用詭計取勝的,因而使他們減卻光彩。這說明作者對統治者的認識是清醒的,並未違背生活真實而一味進行美化。 貫穿史詩的是法的哲學思想體系。「法」是作為國家社會的結構秩序,同時也是每個人所應遵守的行為准則。法和非法規定了是非善惡的標准。這種思想利用史詩故事形象地表達出來,把最後倖存的般度族長子堅戰解釋為是法的化身和勝利。當然,這是很牽強的。 這部作品很早就以各種形式傳到了東南亞,對當地文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它已被譯成印度現代一些主要語言和英、法、德、俄語乃至爪哇語。漢語全譯本共六卷,由金克木、趙國華、黃寶生等翻譯,乃迄今為止,除梵、英以外世界上第三個全譯本。
編輯本段傳承方式
《摩訶婆羅多》成書後,以口傳和抄本的形式傳承。抄本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樺樹皮和貝葉。十九世紀開始出現《摩訶婆羅多》的印刷文本。二十世紀初,西方學者認識到《摩訶婆羅多》對於研究印度文化的重大學術價值,曾經計劃編訂《摩訶婆羅多》精校本,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中斷工作。從1919年開始,印度本國一批梵文學者重新啟動這項工作,歷時近半個世紀,於1966年出齊《摩訶婆羅多》全書精校本。
⑥ 印度兩大史詩指的是什麼
印度古代的《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部史詩的合稱。它們約形成於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4世紀的八百年間,長期在民間流傳,主要頌揚傳說中的民族英雄業績,表現了光明戰勝黑暗、正義戰勝非正義的赤陶匾上刻著史詩《羅摩衍那》的主題。兩大史詩都用「輸洛迦」詩律,都體現了婆羅門教的基本教義。它們不但開辟了印度文學的新時代,對印度人民世界觀的形成、印度文學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⑦ 古巴比倫 古印度的著名史詩
古巴比倫 《漢謨拉比法典》楔形文字
?《吉爾伽美什》?
《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並稱為印度古代兩大史詩。
⑧ 古印度的兩大史詩。
《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摩訶婆羅多《摩訶婆羅多》是享譽世界的摩訶婆羅多和印度史詩,它的漢語全譯本,約有五百萬字,和《羅摩衍那》並列為印度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現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詩的基礎上編訂加工而成,其中有長篇英雄史詩,而且有大量的傳說故事作為插話,有宗教哲學以及法典性質的著作。有10萬「頌」(詩節),內容篇幅相當於《羅摩衍那》的4倍,被稱為網路全書式的史詩,規模宏大、內容龐雜。印度現代學者認為《摩訶婆羅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詩,內含印度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堪稱是「印度的靈魂」。
羅摩衍那 《羅摩衍那》(梵語,Rāmāyaṇa,意思為「羅摩的歷險經歷」),與《摩訶婆羅多》並列為印度兩大史詩,作者是印度作家蟻垤(跋彌)。全書是詩體,用梵文寫成,詩律幾乎都是輸洛迦(意譯為頌),即每節2行,每行16個音節。全文共分為七章,24000對對句。內容主要講述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
⑨ 古印度史詩什麼為上古民族之最
《摩訶婆羅多》。
《摩訶婆羅多》是享譽世界的摩訶婆羅多和印度史詩,它的漢語全譯本,約有五百萬字,和《羅摩衍那》並列為印度的兩大史詩。
《摩訶婆羅多》現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詩的基礎上編訂加工而成,其中有長篇英雄史詩,而且有大量的傳說故事作為插話,有宗教哲學以及法典性質的著作。有10萬「頌」(詩節),內容篇幅相當於《羅摩衍那》的4倍,被稱為網路全書式的史詩,規模宏大、內容龐雜。印度現代學者認為《摩訶婆羅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詩,內含印度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堪稱是「印度的靈魂」。
在《格薩爾王》被發現之前,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
⑩ 古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摩河婆羅多》反映的是哪個時代的情況
史詩《羅摩衍那》和《摩河婆羅多》反映的是吠陀時代即將結束時的印度雅利安人的等級社會與宗教體系,也就是反映了印度教的情況,印度教中的一些神的事跡在兩部史詩中都有描述。
古印度的這兩部史詩還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的宗教信仰及社會組織的內容,吠陀時代無憂無慮的民眾心態此時開始被沉重的宗教信仰及社會組織機構的精神枷鎖扣住,這把精神枷鎖就是印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