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佛教在印度是哪個朝代發展起來的

佛教在印度是哪個朝代發展起來的

發布時間:2022-06-15 02:52:28

1. 佛教開始向亞洲其他國家傳播始於印度哪個時代

大約在百乘王朝時就向中國傳播了。

百乘王朝(音譯為娑多婆訶王朝)是古印度南方的一個王國。其創建者為案達羅人中的百乘族人須慕迦,於前230年從孔雀王朝獨立出來,大致與巽伽王朝的創立者差友發動叛亂推翻孔雀王朝是在同一時間。220年,王國正式瓦解

一般認為佛教是在西漢末,新莽時和東漢前期時由印度經西域傳入的。根據記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
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夢見金人,於是派人去西域,迎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經,用白馬駝回首都洛陽,皇帝命人
將自己避暑的行宮改為精舍讓僧人入住,翻譯《四十二章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馬寺。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多以漢明帝永平十年作為佛教傳入之年。

2. 古印度的佛教在什麼的統治時期得到興盛並外傳

佛教大振興是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得到的大發展,從而奠定了傳到世界各地的堅實基礎。

3. 佛教在古印度那一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在歷史上,佛教大發展的時期是在印度阿育王在位的時期,大約相當於中國的戰果晚期和秦朝所在的時間范圍
原來不信佛教的阿育王把佛教奉立為國教並組織了三藏的第三次結集。
之後派遣9隻傳法的比丘隊伍從北印度出發向四方弘法。
其中兩只到達了今天的斯里蘭卡和緬甸,成為延綿至今的上座部佛教傳承的開始。
現在通稱這條路線為南傳
不幸的是,在阿育王死後,佛教開始分裂成部派佛教,更進一步的是大乘佛教開始興起,並向北部傳播,一路從西域傳到中國
在大乘佛教的晚期一路傳播到西藏
這兩只被稱為北傳佛教

4. 佛教是哪個朝代出現的

一、先秦說。認為早在先秦時期,佛教就已經傳入我國。如「周世佛法已來」說,把佛教的傳入上溯到公元前10世紀的周昭王、穆王之世(《漢法本內傳》《周書異記》)。又有人說孔子已聞「西方有聖者焉」。而據史料推算,孔子和釋迦牟尼屬同時代人,當時儒家、佛教均處初創階段,中國和印度兩國尚無交通關系,所以孔子和釋迦牟尼相互知曉的可能性很小。《拾遺記》中也說:燕昭王七年(公元前317年)「沐胥(即印度)之國來朝……有道術人名屍羅……荷錫持瓶,雲『發其國五年乃至燕都』」。清代學者俞樾據此條認為此「乃佛法入中國之始」的記載(《茶香室叢鈔》卷十三)。眾所周知,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將佛教定為國教並開始向國外傳播,所以先秦時期佛教已經傳入中國不大可能。

二、秦朝說。認為秦朝時佛教已傳入中國。隋朝費長房在《歷代三室記》卷一中說,秦始皇四年沙門釋利防等一十八賢者攜經來化始皇被始皇查禁。日本學者則根據《史記·秦始皇 本紀》中「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的記載,以「不得」為「浮屠」(佛陀、佛教的早期譯法)之異譯,也認為秦朝佛教已流行中 國。我國學者馬元材在1943年撰文《秦時佛教已流行中國考》亦力主其說。岑仲勉先生一開始亦贊同此說,後經其多方 考證,認為上述材料是指伊朗的火教在秦朝傳入了中國,而不是印度的佛教。總之,秦朝說還缺乏可信的論據,目前已無人提起。

三、漢武帝時期說。此說以東方朔答漢武帝的劫燒說最為著名。所謂劫燒說就是漢武帝開掘昆明池,挖到池底時發現黑灰,武帝就去問博學的東方朔,東方朔說他也不知道,又告訴漢武帝可以問西域人。所以當天竺高僧竺法蘭來中國時,對黑灰深感疑惑的眾人連忙請他解釋這個現象,竺法蘭答道:「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晉宋炳《明佛論》)。此事證實東方朔在漢武帝時已接觸到佛教了。但是很多學者持異議,認為此說的根據不夠明確。民國時代《中國佛教史》著者蔣維喬認為「我國知有佛教,應在武帝通西城後」。

四、西漢末說。持西漢末佛教已傳入說的根據主要有:1.公元前3世紀印度阿育王時期以後,佛教逐漸傳播到印度西北地區、大夏、安息,並沿著絲綢之路向西域各國流傳。據《大唐西域記》、《洛陽伽藍記》、《魏書·西域傳》得知,西漢末年佛教又從西域各國傳到了我國於闐、龜茲、疏勒、莎車、高昌等地區。2.史稱「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二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三國志·魏志·東夷傳》注引 )。大月氏是西域佛教盛行之地,口授佛經又是佛教的傳統作法和我國早期翻譯佛經的通行辦法,因此大多數學者認為這是佛教傳入我國內地的可信記載。郭沫若、範文瀾、翦伯贊等史學家均持此說。而呂澄先生則根據某些日本學者的考證,認為貴霜王朝前二代是不信佛教的,大月氏在貴霜王朝前,是否有佛教流傳還值得研究,因此「伊有授經」之說是「更需要研究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五、西漢末東漢初說。也有些學者認為西漢末年伊存向景盧口授經雖然是確實的,但這只是佛教開始傳入我國的正式記錄,因未受到朝廷重視,未得到傳播,所以當時還沒有宗教性活動。直至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佛教開始在貴族階層得到傳播。當時「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信奉佛教的皇家貴族劉英」(郭朋《漢魏晉南北朝佛教》)。劉英「學為浮屠齋戒祭祀」,因此漢明帝在給劉英的詔書中褒獎他「尚浮屠之仁祠,絮齋三月,與神為誓」(《後漢書·楚王英傳》)。所以有的學者認為把佛教視為「仁祠」,正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它的態度,而漢明帝頒詔褒獎劉英正是封建統治集團正式承認佛教地位的明確記載,因此方立天等學者認為「佛教傳入中國應為兩漢之際」(《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

六、東漢初說。在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故事中,後漢明帝感夢求法說最為著名。相傳在永平十年(公元67年)漢明帝夜寢南宮,夢見金人:身長丈六,飛繞殿庭,頂佩白光。次晨,漢明帝詢問眾位大臣,博士傅毅奏道:西方有神,其名曰佛,正如陛下所夢。明帝聽罷,信以為真。於是便派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多人出使天竺、拜取佛法。行至大月氏國,正好遇到在當地傳教的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永平十年漢使梵僧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跋山涉水,回到洛陽。漢明帝禮請二位高僧暫時下榻於鴻臚寺(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翌年,又敕命於洛陽城西修建僧院。這就是著名的白馬寺(《理惑論》、《冥祥記》、《後漢記》、《高僧傳》、《洛陽伽藍記》、《魏書》)。此說流傳既久且廣,唐朝韓愈在上唐憲宗的《論佛骨表》中也說,「佛者,……自後漢時流入中國……漢明帝時始有佛法」。然而現在大多數佛教史家卻懷疑此說。理由有三:首先感夢遣使本身就非常奇怪。明帝做太子就和劉英很接近,故理應知道佛教的存在,夢而見佛不能成立。其次明帝派到大月氏國求法的使節蔡愔(即張騫)為前漢武帝時代的人,在明帝前約一百六七十年。當時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求法。還有替明帝解夢的博士傅毅,明帝時他尚是個少年,不可能在朝廷作官。日本學者鐮田茂雄據此認為漢明帝感夢求法完全不是歷史事實(《簡明中國佛教史》)。有些學者在否定明帝感夢求法的傳說故事的同時,對佛教是否在東漢初年已傳入中國的事實進行了分析。嚴北溟認為佛教在東漢初年就傳入了中國,但不能簡單地確定在某一年內。任繼愈則從當時整個佛教傳布的形勢,中國和當時西域諸國的交通等方面考察後,斷定「佛教……開始傳入當在東漢初年」。

5. 佛教產生與印度什麼時期

文化軸心時期的印度新宗教

佛陀所處的時代——列國時代(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是古代印度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轉折時代。據佛教和耆那教文獻記載,當時有十六大國,所以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十六國時期」。在這個時期,恆河流域逐漸取代印度河流域,成為印度次大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社會經濟發展迅猛,各大部落相繼過渡到國家階段,城市和國家普遍興起。這時期,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和三大綱領走向腐敗,成為社會發展的強大阻力,引發了社會思想領域的大變革。順應這一潮流,佛教、耆那教和其它反婆羅門教的思潮相繼出現,類似於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景象應運而生。這就是公元500年前後的世界文化軸心時期。與中國的「百家爭鳴」相似,當時印度的社會活動家和思想家懷著拯救社會拯救人類的宏大志向,積極進取,努力尋求正確的人生之路。不過,兩者又有著質的差別,印度的百家大多是宗教的、出世的,而中國的百家則大多是世俗的、入世的。

根據佛典記載,當時在佛教以外其它學派的教說所謂六師,所指即下列六人:
(1)阿夷多.翅舍欽婆羅(Ajita Kesakambalin):順世派的始祖,唯物論者。
(2)浮陀.迦旃延(Pakudha Kacca^yana):提倡七要素說之思想家。
(3)富蘭那.迦葉(Pu^ran!a Kassapa):道德否定論者。
(4)末伽黎.拘舍羅(Makkhali Gosa^la):邪命外道之祖、決定論者。
(5)散惹耶.毗羅梨子(San~jaya Vellat!t!haput-ta):懷疑論者。否認認識的客觀實在性,認為一切是不可知的。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在皈依佛陀前就是跟隨散惹耶.毗羅梨子。
(6)尼乾子.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耆那教始祖、相對主義者。比較接近佛教,他們持不殺生、不妄語、不予不取、不邪淫、不存財物等戒律。(目前耆那教在印度有一定的社會影響,教徒有340多萬(1991年),到了近代,耆那教不斷向外傳播,今天在斯里蘭卡、波斯、阿富汗、阿拉伯等地均有一定的影響。)

6. 佛教的興盛時期是

佛教在中國經過四、五個世紀的流傳,到隋唐後,達到了鼎盛時期,這時南北政治統一,國家經濟發達,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隨著異說求同求通的趨勢,表現為出現中國化佛教——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唯識宗、律宗、華嚴宗、密宗、凈土宗、禪宗等並傳播到日本、朝鮮,並在那裡又產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國化完成,提出頓悟成佛的禪宗的出現是佛教中國化的主要標志。

印度佛教經魏晉南北朝的發展,無論在思想上和經濟上都為隋唐時期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創造了條件。隋文帝統一南北朝後,即下詔在五嶽勝地修建寺院各一座,並恢復了在北周禁佛時期所破壞的寺佛像。

在首都大興城(漢長安城東南)建立了執行佛教政策的國家寺院——大興善寺。仁壽(601~604)年間在全國建立了111座舍利塔,並廣置譯場,羅致中外譯師、名僧進行翻譯、疏解佛教經典。煬帝繼文帝的保護佛教政策,在揚州建立了著名的慧日道場等,作為傳播佛教的據點,並繼續發展前代的譯經事業,佛教十分興盛。

仁壽年間,全國有重要寺院3792所,度僧23萬人,寫經46藏328616卷,修理舊經3853部,營造大小石像尊修復舊像1508940尊。

隋唐佛教義學蓬勃發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重要的有智顗創立的天台宗;吉藏創立的三論宗;玄奘和窺基創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礪和懷素分別創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東塔三家;由北魏曇鸞開創,隋代道綽相繼,而由唐代善導集成的凈土宗。

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別創立的禪宗,有北宗和南宗,在唐中葉後又陸續出現「禪門五家」,即溈仰、臨濟、曹洞、雲門和法眼五派;法藏創立的華嚴宗;由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

這些宗派創立後,隨著隋唐中國對外交通的開拓,不久即傳播海外。隋唐的佛教藝術,有了明顯的轉變,形成了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這一時期出現的各種佛教造像,在風格上已擺脫了以前的那種呆滯、平板的表清和神秘氣氛的寵罩。開始出現一種新的,顯得溫和圓潤、生動柔和的風格。人物造型也從南北朝時的清瘦飄逸轉向豐滿端麗。

(6)佛教在印度是哪個朝代發展起來的擴展閱讀

總括起來說,隋唐佛學有四種特性:一是統一性;二是國際性;三是自主性或獨立性;四是系統性。若欲知道這四性性質及其演變,便也須知道佛學在這一時期之前與以後的趨勢。

一、先說統一性。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能夠在各方面得以統一。扼要說來,佛學本身包含理論和宗教兩方面。理論便是所謂哲理,用佛學名詞說是智慧;同時佛教本為宗教,有種種儀式信仰的對象,像其它宗教所供奉的神,以及有各種工夫如坐禪等等。所以佛教既非純粹哲學,也非普通宗教。

中國佛教對於這兩方面,南北各有所偏,又本來未見融合,可是到了隋唐,所有這兩方面的成分俱行統一。從歷史上看,漢朝的佛教勢力很小,到了魏晉南北朝雖然日趨興盛,但是南北漸趨分化。

南方的文化思想以魏晉以來的玄學最占優勢;北方則仍多承襲漢朝陰陽、讖緯的學問。玄學本比漢代思想超拔進步,所以南方比較新,北方比較舊。佛學當時在南北兩方,因受所在地文化環境的影響,也表現同樣的情形。北方佛教重行為、修行、坐禪、造像。

北方因為重行為信仰,所以北方佛教的中心勢力在平民。北方人不相信佛教者,其態度也不同,多是直接反對,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當時北方五胡很盛,可是他們卻漸崇中國固有文化,所以雖然不是出於民族意識,也嚴峻地排斥佛教。

南方佛教則不如此,著重它的玄理,表現在清談上,中心勢力在士大夫中,其反對佛學不過是理論上的討論,不像北方的殺和尚、毀廟宇那樣激烈,並且南方人的文化意識和民族意識也不如北方那樣的強,對外來學問取容納同化態度,認佛教學理和固有的玄學理論並沒有根本不同之處。

換言之,南方佛學乃士大夫所能欣賞者,而北方的佛學則深入民間,著重儀式,所以其重心為宗教信仰。

二、再說國際性。隋唐時代,中國佛學的地位雖不及印度,但確只次於印度。並且當時中國乃亞洲中心,從國際上看,中國的佛教或比印度尤為重要。當時所謂佛教有已經中國化的,有仍保持印度原來精神的。但無論如何,主要僧人已經多為中國人,與在南北朝時最大的和尚是西域人或印度人全不相同。

南朝末年的法朗是中國人,他的傳法弟子明法師是中國人,但是他最重要的弟子吉藏是安息人,為隋朝一代大師。隋唐天台智者大師是中國人,其弟子中有波若,乃是高麗人。唐法相宗大師玄奘是中國人,其弟子分二派:一派首領是窺基,於闐人;另一派首領是圓測,新羅人。華嚴智儼系出天水趙氏。弟子一為法藏,康居人,乃華嚴宗的最大大師;一為義湘,新羅人。

凡此俱表示當時佛教已變成中國出產,不僅大師是中國人,思想也是中國化。至若外國人求法,往往來華,不一定去印度,如此唐朝西域多處的佛經有從中國翻譯過去的,西藏雖接近印度,而其地佛教也受當時中國影響。

朝鮮、新羅完全把中國天台、華嚴、法相、禪宗搬了去。日本所謂古京六宗,是唐代中國的宗派。而其最早的兩個名僧,一是傳教大師最澄,一是弘法大師空海,其所傳所弘的都是中國佛教。所以到了隋唐,佛教已為中國的,有別開生面的中國理論,求佛法者都到中國來。

三、佛教到隋唐最盛。佛教的勢力所寄託,到此時也有轉變。因此接著談到它的自主性或獨立性。主要的是,這時佛學已不是中國文化的附屬分子,它已能自立門戶,不再仰仗他力。漢代看佛學不過是九十六種道術之一;佛學在當時所以能夠流行,正因為它的性質近於道術。

到了魏晉,佛學則倚傍著玄學傳播流行,雖則它給玄學不少的影響,可是它在當時能夠存在是靠著玄學,它只不過是玄學的附庸。漢朝的皇帝因信道術而信佛教,桓帝便是如此。晉及南朝的人則因欣賞玄學才信仰佛教。迨至隋唐,佛教已不必借皇帝和士大夫的提倡,便能繼續流行。

佛教的組織,自己成為一個體系。佛教的勢力集中於寺院里的和尚,和尚此時成為一般人信仰的中心,至於唐朝的皇帝,卻有的不信佛教。高祖僅僅因某種關系而中止毀滅佛教。唐太宗也不信佛教,雖然他非常敬愛玄奘,但曾勸過玄奘還俗。玄奘歸國後,著手翻譯佛經,要求太宗組織一個翻譯團體,太宗便拿官話搪塞玄奘,意思是你梵文很好,何須他人幫忙。

據此,足見太宗對佛教的態度如何了。玄宗雖信佛教,可是信的是密宗,密宗似道教,實際上信道教才信佛教。唐朝士大夫信佛教的也不多,即有信者也對於佛學理論極少造詣。士大夫排斥佛教的漸多,且多為有力的分子。加以道教的成立,使陰陽五行的學者另組集團來反對佛教。儒教則因表現在政治上,和佛教無有很大關系。

因之佛教倒能脫離其它聯系,而自己獨立起來。另一方面,佛教這種不靠皇帝、士大夫,而成獨立的文化系統、自主的教會組織,也正為它的衰落的原因。即說佛教的中心僅集中於廟里的和尚,則其影響外界便受限制。和尚們講的理論,當時士大夫對之不像魏晉玄學之熱衷;平民信仰佛教的雖多,然朝廷上下則每奉儒教,不以事佛為主要大事,這些實在都是盛極必衰的因子。

本來佛學在中國的表現,一為理論,二為解除生死問題,三為表現詩文方面的佛教思想。可是到了向下衰落的時候,理論因其精微便行之不遠,只能關在廟里;而生死問題的解決也變為迷信。這時只有在文學方面尚可資以作為詩文的材料,韓昌黎雖然排佛不遺餘力,倒嘗採取佛學材料作些詩文贈給和尚。

四、最後談到系統化。印度佛教理論,本來有派別的不同,而其傳到中國的經典,到唐代已甚多,其中理論亦復各異。為著要整理這些復雜不同的理論,唐代的佛學大師乃用判教的方法。這種辦法使佛教不同的派別、互異的經典得到系統的組織,各給一個相當地位。

因此在隋唐才有大宗派成立。過去在南北朝只有學說上的學派(Sect)。例如六朝時稱信《成實論》者名成實師,稱信《涅盤》者名涅盤師。而唐朝則成立各宗,如天台、禪宗等等,每宗有自己的廟、自己的禁律,對於佛學理論有其自己的看法。

此外每一宗派且各有自己的歷史,如禪宗尊達摩為祖宗,代代相傳,像《燈錄》里所記載的。這也表明每派不僅有其理論上的特點,而且還有濃厚的宗派意識,各認自己一派為正宗。此種宗派意識,使唐朝佛教系統化,不僅學術上如此,簡直普及到一切方面。

華嚴、天台、法相三宗,是唐朝最重要的派別。另一為禪宗,勢力極大。天台、華嚴不僅各有一套學理,並且各有一個全國性的教會組織,各有自己的譜系。華嚴、天台、法相三宗發達最早。華嚴上溯至北朝,天台成於隋。它們原來大體上可說是北統佛教的繼承者。

禪宗則為南方佛學的表現,和魏晉玄學有密切關系,到中唐以後,才漸漸盛行起來。原來唐朝佛學的種種系統,雖具統一性,但是南北的分別,仍然有其象跡。唐朝前期佛學富北方的風味,後期則富南方風氣。

北統傳下來的華嚴、天台,是中國佛學的表現;法相宗是印度的理論,其學說繁復,含義精密,為普通人所不易明了。南方的禪宗,則簡易直截,明心見性,重在覺悟,普通人都可以欣賞而加以模擬。所以天台、華嚴那種中國化的佛教行不通,而來自印度的法相宗也行不通,只有禪宗可以流行下去。

禪宗不僅合於中國的理論,而且合乎中國的習慣。當初禪宗本須坐禪,到後來連坐禪也免去了。由此也可見,凡是印度性質多的佛教終必衰落,而中國性質多的佛教漸趨興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隋唐佛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佛教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佛教的中國化

7. 佛教在印度是怎麼產生的其發展經過哪幾個階段

產生和流傳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創始人是悉達多·喬答摩,佛教徒尊稱他為釋迦牟尼,簡稱佛陀(覺者)。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
原始佛教 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約為公元前6~前5世紀。佛陀的說教最初是口傳的,為了便於記憶,採取偈頌的形式,後來編集為由經、律、論組成的「三藏」。在經藏中近代學者認為真正屬於佛陀的教說和最早的經典是《經集》、《如是語經》和《無問自說經》,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條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其核心內容是講現實世界的苦難和解決苦難的方法。其次,又從緣起思想出發,提出了「諸法無常」、「諸法無我」和「涅盤寂靜」的學說。後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為戒、定恝三學、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以及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時反對婆羅門教四種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創立的僧團中允許各個種性和賤民參加。另外,還容許教團中包括過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稱為優婆塞、優婆夷或在家二眾。

部派佛教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後,佛教內部由於對戒律和教義看法的不同,開始分裂。先後形成了許多部派。最初分為大眾部和上座部,這被稱為根三二部,以後又從兩個根本部中分裂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稱為枝末部派。部派佛教爭論的主要總是訶梨跋摩在《成實論》中曾概括為「十論」,即二世有無?一切有無?中陰(輪回的主體)有無?頓悟或漸悟?羅漢是否有退?隨眠(煩惱)與心是否相應?未受根業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數?在無人我(靈魂)等。對於這些問題各個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上座部認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應是阿羅漢果,阿羅漢果與佛果位相同,他們把一切現實存在分為色法(物質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種」(地、水、風、火四元素)及所造色(長、短、大、小、方、圓等形象和青、黃、赤、白等顯色以及其他感官對象),心法有八十九種,並作了詳細的分析。上座部後來又分為根本上座部和說一切有部。前者流傳於雪山即喜馬拉雅山麓,後者流傳於克什米爾地區。說一切有部後來分出犢子部,犢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繼又分出化地部、經量部等共十一部,說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徵是重視三藏中的論藏,也就是著重對佛教理論問題的闡述。在1世紀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統治時,曾舉行大規模的結集,編纂了《大毗婆沙論》、《發智論》和六足論等龐大的論書,主張「法有我無」、「三世實有」和「法體恆有」;經量部約成立於3世紀末,是最晚從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主張「過去未來無本,現在實有」。佛陀以蘊、處、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區別實有和假有。說一切有部主張蘊、處、界都是實有。經量部則主張蘊、處是假有,界是實有,這意思是說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觀的存在形式(蘊)以及人們的認識器官和對象(處)都是一種虛假或唯名的實在,它們不過是人們認識中的感覺材料,只有人們的認識的根源(界)才是真實的存在(實有)。大眾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別提倡「一心相續說」和「心性本凈說」。部派佛教後來向大乘發展,從大眾部向中觀派(空宗)發展,從上座部向經量部發展,進而向瑜伽行派(有宗)發展。

從學說的思想發展來看,可以把印度佛教分為五個時期:第一,佛逝世後約一百年之間為原始佛教時期;第二,在這之後約四百年之間為部派分裂時期;第三,此後約四百年為大乘中觀學派興盛時期;第四,此後又約四百年為大乘瑜伽學派興盛時期,這一時期的後期,密宗頗為流行;第五,最後約三百年為密宗盛行時期。

佛弟子們在教團生活上一般維持著佛在世時一向的設施和慣例,在學修上奉行著四諦、八正道的根本教義,沒有什麼重大的爭論。這一時期,用佛教的話說,是「和合一味」的時期。但是所謂和合一味,僅能說是大體上的一致,不是沒有見解上和主張上的歧異。即以這一時期開始時的第一結集為例, 在結集中就曾有關於「小小戒」微細的戒律是什麼和要不要廢除的不同意見。另一方面,由於時間和地點的條件,多數僧眾沒有能夠參加結集,分散在各地的大弟子們也有未能參加的,他們不會沒有認為需要補充或修正的意見。如富樓那十大弟子之一除在事後承認結集的佛法外,又聲明:「我從佛得聞之法,亦當受持」。他和摩訶迦葉討論戒律時,對「內宿」僧人住處留藏食物等八條戒條,他認為那是佛制定之後又開了的,迦葉則認為是開了之後又重製定的,終於各行其是。

典籍中又有跋波最初五比丘之一在窟外另行結集的記載。這些事實說明當時的統一之中存在著差異。佛在世時,於不同的時機,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教法。弟子們或因佛說法的時機不同而有聽受的不同,或因各人的根性、專長和學修方法的不同而有了解和悟入的不同,這也是可以想見其然的。在第一結集之後,長老們分別率領僧眾在各方弘化,師弟相承,漸漸各自形成傳承的系統。他們傳授的教法和戒律互有異同。各個傳承系統很自然地按照地域劃分其勢力范圍,日久之後,不能不受到各地環境的影響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學說思想方面,有的態度偏於自由進取,對佛所說的教法,但取大意,對戒律的受持,也有所通融;有的偏於固執保守,拘泥教條,不敢出入;有的介乎二者之間。這種情形,發展下去,勢必引起後來部派的分裂。

8. 佛教文化最早在哪個國家開始興起的呢

根據歷史記載,佛教最初是由印度的王子所創辦的,於是普遍認為佛教的發源地就是印度。這就導致有很多人便認為佛祖降生在印度。但其實那位傳播的王子的國家其實是在尼泊爾,所以追本溯源佛教,是在尼泊爾發源。但是佛教開始真正興起是在我國的南北朝時期。

三、佛教文化的意義

佛教在歷史的不斷前進中豐富理論,所以佛教也可以說是一種高等哲學,具有非常濃厚的辯證思想。通過各種論證讓更多的人去信仰佛教,所以佛教的意義就是在於宗教教育。

9. 佛教起源於什麼時候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5世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佛陀示現涅槃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稱為原始佛教,這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

(9)佛教在印度是哪個朝代發展起來的擴展閱讀:

佛教的派別:

1、南傳佛教:現代中國南傳佛教主要分布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思茅地區、臨滄地區、保山地區,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數群眾信仰南傳佛教。參見傣族佛教。

2、漢傳佛教: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最廣泛的說法是東漢永平十年(67),漢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並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僧至洛陽,在洛陽建立第一座官辦寺廟——白馬寺,為我國寺院的發祥地。

3、藏傳佛教:主要流行於西藏、雲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省、自治區,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門巴族、珞巴族、土族群眾普遍信仰。

4、回鶻佛教: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西域、敦煌出土了為數極為豐富的古代回鶻文文獻,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佛教內容。這些文獻填補了歷史記載上的許多空白,為古代回鶻佛教、歷史、文學、語言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知的資料。

10. 佛教盛行於哪個朝代

佛教自西漢末傳入中國以後,至魏晉南北朝期間大盛,其盛行原因,可有以下數點,現詳述。

首先,是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時局動盪造成佛教大盛。魏晉南北朝三百餘年,政權更換快速,篡弒頻仍,故政治混亂,民不聊生;加上外族入侵,造成生靈塗炭,人民生活艱苦。普通百姓在現實生活既找不到出路,乃寄心於宗教,尋求心靈的慰藉,於是各種宗教均甚盛行,而佛教也就在這背景下興起。

另一方面,在東漢黨錮之禍後,士人在政治上屢受摧殘,加上魏晉以來,篡弒頻仍,政治黑暗,士人為求明哲保身,多不談政治,於是儒家所崇尚的綱常名教及積極入世的思想大受打擊。士人精神無所記托,於是講求個人逍遙的道家哲學及出世的宗教思想隨之興起。

佛教之所以能在眾宗教中而特別盛行,主要是因為它的教義適合時代需要。早期,佛教傳入中國以小乘為主,其教義主要為;(一)人死後精神不滅,(二)因果報應,(三)輪回之說,(四)布施。一般來說,小乘是專修個人的,此等教義,正好給予在現實生活中受盡折磨、困苦和災難的人民對來世有所企望,因而大盛。

另外,也因為儒佛思想並無大沖突,故佛學得以為傳統的儒子及人民所接受。佛教教義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並無根本上的大沖突:兩者均主張依賴自力而不依恃他人的幫助,佛教之眾生皆可以成佛與儒家的人人皆可以成堯舜非常接近。主要分別則在於出世與入世之不同,在當時的環境中,現實生活與政治狀況,均不容許人在世上有所作為,因此儒家思想根本無法實現,較消極的佛教思想,乃當時得令。

其次,佛教者傳教方法得宜,也有助其興盛。佛教在傳入之初即巳注意爭取社會上層人物的信仰和支持,在當時的博士弟子景盧、楚王英、漢桓帝、魏文帝、孫權以及南北朝的大多數君主,都好佛事。佛教因得君主的提倡及上層士子的支持,故得廣泛流傳,不受摧抑。

還有的是兩晉時期,清談玄學盛行,僧侶支遁、慧遠等時與名士辯論玄理,亦深為士林所敬重,因此主流思想也沾染了不少佛教思想。此外,東晉末年,慧遠致力於融佛入儒,其著有<喪服經>及<三禮毛詩注析>,以及後來的法顯西行尋求戒律,此等人的行徑,均豐富了佛學,有助於弘揚佛法,贏得了人民的普遍信奉。

而且,當時漢代神仙方術流行,他們往往透過符咒治病、占星等來吸引群眾;而佛教中人為迎合當時俗尚,也兼用占驗,預卜吉凶、治病等方術以接近群眾,作為傳教方法。例如西晉末年,西域僧人佛圖澄來華,他用方術感化石勒,阻止了他的殘殺,其後亦為石虎所崇信,此等方術,極能吸引一般民眾,使中原人民逐漸奉佛。

最後,佛教既得君主的崇信的優待,所以君主常將財產捐於佛寺,天下更從風而化。北朝朝士死者,其家多舍居宅,以施僧尼。南朝豪貴亦常舍其邸宅,以起佛寺,至於以金錢貨贄田地捐給佛寺者,為數尤多,故佛寺財產年年增加。佛教寺廟既有大量財富,亦能致力於社會福利,以收攬人心。政府又容許附屬於寺廟的土地及人戶免國家賦役,而投歸佛寺,故造成佛寺財力豐盛,勞力大增,故在社會經濟上有一特殊地位,確保其勢力發展。

總括而言,佛教之能在中國盛行, 有其主觀條件與客觀因素的配合. 對中國文化發展影響深遠.

與佛教在印度是哪個朝代發展起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注冊足球球員有多少人 瀏覽:678
三國時印度叫什麼名字 瀏覽:875
越南人為什麼被稱為船佬 瀏覽:89
中國文化的特質主要有哪些 瀏覽:931
印度人主要吃什麼植物油 瀏覽:981
中國女排楊昊在哪裡工作 瀏覽:254
伊朗租俄羅斯多少港口 瀏覽:871
中國樂器有哪些種類 瀏覽:834
伊朗邊境到中國邊境有多少公里 瀏覽:903
印尼天然硫磺塊怎麼運會國內 瀏覽:11
中國有多少冤案 瀏覽:152
英國人都怎麼問別人的名字 瀏覽:493
英國憨豆來安陽干什麼 瀏覽:769
在英國買英國轉換插頭多少錢 瀏覽:163
英國女王頭像銀元多少錢 瀏覽:300
印尼檀香怎麼盤玩 瀏覽:866
從中國寄包裹到印尼運費多少 瀏覽:598
怎麼申請印尼apec簽證 瀏覽:516
如何在中國區使用美區兌換碼 瀏覽:166
越南的錢能掙多少 瀏覽: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