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目前開的大龜王電動車,800W 48V20ah想小改一下,改60V加一塊電池呢,還是加一組電池呢,怎麼改比較好呢
想要跑的遠當然是加電池了,但是大龜要想加一組有點麻煩,需要改裝車架,除非你的車原本就是雙電車架的。
單加一隻就沒問題,原裝車價本來就是60V設計。但是需要更換控制器,如果能找到會改裝的朋友的話,直接把原裝控制器裡面的電容換一個就OK了。加到60V,原裝48V控制器鐵定燒。如果加一組的話並聯連接,就不用換控制器了,相當於48V雙電。做個充電口,增加一個充電器就OK.
歡迎光臨我的淘寶店鋪 56電摩
② 神功聖德碑的碑底座為什麼都是大龜呢
那不叫烏龜,那叫贔屓
贔屓(音畢戲 拼音:bìxì),又名霸下:形似龜,好負重。一沖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贔屓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對於贔屓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龍與龜圖騰的直接結合。二是玄武的變體。
以下就對這兩種說法進行闡述。
一龍龜說
根據摩爾根聞一多的圖騰學說,可以將圖騰的形成分為以下幾種:
1:合婚圖騰,表示兩族的聯姻關系,兩族徽根常作為並置排列形,或連體排列,或作交連形。此為合婚族徽根。
2:父母雙親系分化的子女系圖騰,作為父母雙親組徽根連體排列,並以下傳血親的族根為主體位。即若以母系下傳則以母系徽根為本體復合父系徽根,反之亦然。
3:子女氏族重新冊命分氏,另立原生圖騰,本氏原生圖騰為主體形象,或所自出祖先氏族徽根銘於原生圖騰形象某側的次要地位,復合為新的族根。
所以說,贔屓的形成是以龜圖騰為主,龍圖騰為輔的一個復合衍生族徽。是一個氏族的象徵。
但這種說法僅是從理論上得到的,而在考古方面沒有得到證實,所以說這種說法僅是種猜測。
二玄武說
《楚辭。遠游》:「召玄武而奔屬」,王逸註:「呼太陽神使承衛也。」洪興祖補註:「說者曰:」玄武為龜蛇,位在北方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蔡曰:」北方玄武,介蟲之長。「《文選》註:」龜與蛇交,曰玄武。「《禮記。典禮》註:」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孔穎疏:」玄武,龜也。「《後漢書。王梁傳》:」玄武,北方之神。「
可見玄武是龜與蛇的聯合體。是古代顓頊族的族徽。顓頊族與東夷太昊,北狄黃帝,西戎炎帝均有血緣關系。黃帝天黿氏,少昊玄枵(鷙)又作玄囂。玄囂為蒼龍,枵為鳳,即風姓。玄枵與玄囂分別表示了少昊與太昊間的聯系。囂、黿,上古皆魚屬。所以軒轅裔鯀又寫作鯀,實際是黿,三足黿為能。顓頊亦黿屬,為大龜,龜亦魚類,即有甲之魚。所以《山海經》說顓頊死則復甦,化為魚婦,或半人半魚。是示其祖先為魚類。然北狄之地本是天黿氏大本營,南下征服東夷太昊、少昊、蚩尤後接受蚩尤的蛇圖騰,畫蚩尤像威行天下,於是使蚩尤余部歸降,進而融合,遂有黃帝族內的蛇族,並使其師衛於軒轅丘帝都四野。黃帝蚩尤族合族徽即是玄武,顓頊之父族為韓流(豚韋),為黃帝裔,故顓頊繼承黃帝王族族徽玄武,為帝位象徵,便是「北宮玄武」。
而自古「龍」即是「蛇」,這從以下幾點可以看出:
1:從迄今為止的地下出土的文物來看,無論玉龍、陶器龍紋或用蚌殼、卵石擺的龍,形象都是蛇身。
2:古代典籍中保存了大量關於龍就是蛇的記載。王允在《論衡》里說:「龍或時似蛇,蛇或時似龍。」又說:「龍鱗有文,與蛇為神;鳳羽五色,與鳥為君。」點明龍是神蛇。鄭玄注《尚書大傳》雲:「龍,蟲(蛇)之生於淵,行於無形,游於天者也。屬天。蛇,龍之類也,或曰:龍無角者曰蛇。」《述異記》引民間傳說:「水虺百年化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確定龍是由蛇化來。
3:自古以來「龍蛇並提」幾曾見過「龍鱷」連文,這是原始龍以蛇為原型,幾千年來形成的民俗心理的反映。
4:《史記》與《漢書》中記述到劉邦酒後斬了一條白蛇,後來編選為赤帝子殺白帝子的故事。「帝子」當然是龍,可他的本相又是蛇。若沒有千古相傳的民俗作為心理依靠,劉邦豈能用這樣的鬼話來愚弄人心?
5:從傳統觀念來看,龍未升天時,它的習性與蛇相同,也是蟄伏再泥土中。所謂「龍蛇之蟄」(《易。系詞下》)「龍蛇泥蟠」(《後漢書。張衡列傳》),而蛇得了神性也可「騰雲駕霧」(《韓非子。難勢》)
6:原始龍的形象,在上古時代就通過族群遷移和族間文化交流向域外傳播了。古印度佛經中多龍王、龍女故事。但龍的概念,實自古代中國傳入的。從佛經經典,對龍的描寫來看,龍也是蛇屬之長。《善見論》卷一七:「龍者,長身、無足。」顯然是原始龍蛇的本體。
7:漢人嘗把蛇與龍聯系起來看,因為從形體上看,蛇與龍極相似,在十二屬相中,民間稱蛇為「小龍」,又稱蛇蛻(蛇皮)為「龍皮」,宜興一帶有俗語雲:「成了龍,還是蛇肚裡出生」湖南歌謠中有「南蛇蛻皮就變龍」的歌詞。《夢廣雜記》卷十說:「潮州土俗,以蛇之有青色者為青龍,奉之如神。每歲二月望到,經塗為輿,管弦鉦鼓,舁之以迎。名曰迎青龍。」
由以上我們可以得出:再古代蛇與龍是一體的,蛇既是龍,龍既是蛇。又因為有「龍,介蟲之長;麟,毛蟲之長;鳳,羽蟲之長;龜,介蟲之長。」所以在民間蛇與龜的結合,常被龍與龜的結合替代。
由此可以得出:贔屓由最初的龜狀(玄武)演變為龍頭龜狀,這也是民間流傳很廣的玄武形象。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根據,因為在唐宋之前的贔屓頭為龜形,狀玄武,以後逐漸龍化,致明清純為龍首,獨角,角於頭頂中身生。
贔屓,龍之子,是我國獨特文化的一個表現,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沉積的結果。是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在經意或不經意間創作出來的文明結晶,值得我們珍惜。
龍:龍生九子
一說:囚牛 |睚眥| 嘲風 | 蒲牢 | 狻猊 | 贔屓 | 狴犴 | 負屓 | 螭吻
另說:贔屓 | 螭吻 | 蒲牢 | 狴犴 | 饕餮 | 蚣蝮 | 睚眥 | 狻猊 | 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