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大橄欖核怎麼樣
就那樣。。
B. 印度盛產柑橘和橄欖樹嗎
農業佔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22%。冬季作物主要是棉花、花生、大豆和大米,在6月份和7月份播種,10月份和11月份收獲;夏季作物主要是小麥和油菜籽,11月之後播種,來年2月和3月收獲。參考資料:水稻
東北部,半島沿海地區
水稻需水較多,平原降水充足
小麥
德干高原西北部、恆河上游地區
小麥棉抗旱能力強,棉花後期生長需更多光照,這些地區光照足,降水較少,地勢和緩
棉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
茶
東北部
雨水充足,有排水較好的低山
黃麻
恆河三角洲
地勢低平,氣候濕熱
C. 橄欖果實什麼時候成熟
橄欖油在地中海沿岸國家有幾千年的歷史,在西方被譽為「液體黃金」,「植物油皇後」,「地中海甘露」,原因就在於其極佳的天然保健功效,美容功效和理想的烹調用途。可供食用的高檔橄欖油是用初熟或成熟的油橄欖鮮果通過物理冷壓榨工藝提取的天然果油汁,是世界上唯一以自然狀態的形式供人類食用的木本植物油。它原產地中海沿岸諸國。人類對它的栽培歷史已有數千年之久。有人統計,《聖經》中,「油油橄欖是長壽之樹,栽種4-5年後開始結果,盛果期可長達50年到100年.果實為核果,外形很像我國的棗.每年的3至6月,是油橄欖樹開花坐果的時間,7至10月果實開始發育並且成熟, 果實從綠色,過渡到紅色,紫色,最後變黑.11月是果實的採摘季節。
一、油橄欖在植物系統學中的分類地位
��油橄欖別名:洋橄欖、木犀欖、棕欖樹、齊墩果。
��油橄欖在植物系統學上屬本犀科( Oleaceae ),齊墩果屬( Olea ) ① ,學名:( Olea europaea L )在世界上與油橄欖同屬的植物有 30 余種。中國有一種野生植物名叫尖葉木犀與油橄欖橄欖同科同屬不同種。別名:印度木犀欖、吉利樹、岩刷子。學名:( Olea ferruginea Royle )是油橄欖的近緣種。它各部分的形態與油橄欖很接近相似,而且用它作砧木或雜交,親和性都很高。尖葉木犀欖果實榨取的油,稱木犀欖油,它的理化特性及脂肪酸組成與油橄欖佛奧品種的油基本類似,都是以不飽和脂肪為主要成分。其差異在於尖葉木犀欖油的飽和脂肪酸中的硬脂酸含量較高,不飽和脂肪酸中的油酸含量較低。
��尖葉木犀欖與油橄欖相比較,人們稱尖葉木犀欖為油橄欖在中國的近緣種,是中國的野生油橄欖,這對中國引種栽培油橄欖成功增強了信心。
��尖葉木犀欖主要分布在四川省木里縣、鹽源縣、鹽邊縣、雲南省建水、元江、蒙自等地。海撥 600-2300 米地帶,屬金沙江及紅河河谷。
二、油橄欖形態特徵
��油橄欖屬常綠喬木,一般高 5-7 米;枝近於圓柱形,無刺。單葉對生,橢圓形、長橢圓形或披針形,長 2.7-8 厘米,表面暗綠色,背面密被銀白色鱗片。圓錐花序,腋生,較葉為短;萼短小,4 齒裂;花冠短, 4 裂幾達中部;雄蕊 2 ;子房 2 室,每室有胚珠 2 顆。核果近形或長橢圓形,長 1.5-4 厘米,內果皮硬,成熟時黑色有光澤;種子一顆,胚乳肉質,含有油分,胚直。
��根: 油橄欖種子萌發的初生根是主根,主根上分生出的根叫側根。主根生長快,苗木 5-10 厘米高,主根深入土中可達 15-24 厘米。隨著植株年齡的增加,主根生長逐漸緩慢,莖部逐漸膨大,形成根包,並迅速萌發側根組成龐大的根團。隨之取代主根。油橄欖的根系具有很強的更新能力,老根枯死後,新根很快形成。在西昌海河淘起的泥土上栽植的油橄欖,其根系非常發達,根幅大大超過冠幅,水平根深入土壤一般在 40-60 厘米之間,最深可達 100 厘米以下。油橄欖根系穿透能力較弱,根好氣,忌水濕,在板結粘重和排水不良以及地下水位在 150 厘米以上的土壤上種植,根系發育不好,植株生長很差。
��油橄欖樹干基部與根系連結處,常生有「樹瘤」,又稱「營養包」。其成因,是樹干與根系連結地方的輸導管因扭結,造成樹液流動減緩,致使該處細胞形成層營養積累過盛,而且又不斷擴展使薄壁組織扭曲變形所致。這種「樹瘤」不影響油橄欖樹的正常生長,還可用於繁殖油橄欖苗木之用。
��莖: 油橄欖具有明顯的主幹、主枝和分枝。幼莖呈方柱形,小枝被銀灰色鱗片,嫩枝表皮灰綠色,有許多縱裂的皮孔,當嫩枝逐漸增粗,木質化程度加強,表皮由灰綠變為灰色,皮孔便變成園點狀。樹幹上的「樹瘤」能萌生枝條,部分品種除長「樹瘤」外,還出現梭溝。枝、干均具有較強的萌芽能力,為更新、修剪提供了有利條件。
��葉: 單葉對生,偶有互生或三葉輪生,近革質。全緣,邊緣反卷,長卵園形,長橢圓形或披針形,因品種而異。葉長 2.1-8.5 ( 12 )厘米,寬 0.8-2.5(3.2) 厘米,葉柄長 0.3-0.5 厘米,先端稍鈍,有小凸尖,基部漸窄或楔尖。葉表面深綠色,背面銀灰白色或銀灰綠色。主脈向下凹陷,背面隆起,側脈不明顯;葉片兩面都被有盾狀的表皮毛,稱為鱗毛,表皮層外,有較厚的角質層。
油橄欖的葉片從萌發到脫落,一般需要 300 —— 600 天的時間,西昌氣候特殊,小范圍內氣候多變,部分品種或同一品種,在不同地段種植,常出現旱生型扭曲狀葉片;葉面顏色有淺綠、綠、深綠,並具有較厚的絨毛。
��花: 花為圓錐狀花序,花序長 2 —— 8 厘米。品種不同,花序大小和花數量有差異,一般每個花序上著生十幾朵到三十幾朵小花。花序主要為腋生,少數可由頂芽抽生。兩性花,但常有雌蕊發育不全的不完全花(雄蕊正常,雌蕊退化),或稱退化花,畸形花。不完全花的比例因品種和植株的營養狀況而不同,在西昌一般結果好的品種,完全花的比例都在 80% 以上。大多數油橄欖品種有自交不親和性,自花授粉結實率低。
��油橄欖的花很小,每朵花的下面具有較短的花柄和一個很小的苞片,花柄頂部膨大形成花托。萼片四個結合成為漏斗狀。花冠上部為四裂片,下部成筒狀。雄蕊兩個,分別著生在花瓣癒合處。雌蕊由兩個心皮組成,著生在花托上,子房上位綠色,花柱短,長 0.4-0.6 毫米,柱頭分叉,子房二室,各著生兩個胚珠,但一般僅有一個發育,成熟後形成一粒種子。
��果: 油橄欖果實為核果。每個花序結果 1——2 個,多達十幾個。果實的形狀和大小及含油率等,品種不同而有明顯差異。果實由果皮、果肉、果核組成。果皮是一層膜質的薄皮,表面具有白色蠟粉。果肉是肥厚的肉質層,富含油脂。果核通常稱種子,內含種仁。核殼是由石細胞構成的硬殼,表面有溝棱。因此,果實和果核的特點,是鑒定品種的重要依據之一。果實的形狀有卵圓形橢圓形、長橢圓形、圓形等。果核的形狀有腎形、圓形、心臟形或卵圓形等。果實成熟時,一般呈紫黑色。在西昌種植區,油橄欖果實成熟期為 9-12 月。貝拉品種最大果重 15 克,西班牙大果品種平均果重 10 克,小果卡林品種最大果重 2.8 克,多品種混合平均果重 5-8 克。
D. 橄欖是什麼樣子的
橄欖為卵圓形至紡錘形,成熟時黃綠色,外果皮厚,核硬,兩端尖,核面粗化。高可達35米,胸徑可達150厘米。小葉3-6對,紙質至革質,側脈12-16對,果序長1.5-15厘米,具1-6果。
橄欖的花序腋生,微被絨毛至無毛,萼扁平,直徑0.5厘米,萼齒外彎。果卵圓形至紡錘形,橫切面近圓形,長2.5-3.5厘米,無毛,成熟時黃綠色。果核漸尖,橫切面圓形至六角形,在鈍的肋角和核蓋之間有淺溝槽,核蓋有稍凸起的中肋,外面淺波狀。
橄欖是著名的亞熱帶特產果樹。栽培歷史悠久,在古書《齊民要術》中就有關於橄欖的記載。
(4)印度現在的橄欖是什麼情況擴展閱讀
橄欖原產中國南方,栽培地有中國的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日本(長崎、沖繩)及馬來半島等地區。野生橄欖於海拔1300米以下的溝谷和山坡雜木林中。
橄欖是很好的防風樹種及行道樹。木材可造船,作枕木,制傢具、農具及建築用材等。果可生食或漬制,葯用治喉頭炎、咳血、煩渴、腸炎腹瀉。
橄欖喜溫暖,生長期需適當高溫才能生長旺盛,結果良好,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冬季無嚴霜凍害地區最適其生長對土壤適應性較廣,江河沿岸,丘陵山地,紅黃壤、石礫土均可栽培,只要土層深厚,排水良好都可生長良好。
橄欖營養豐富,果肉內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C以及鈣、磷、鐵等礦物質,含鈣量也很高,且易被人體吸收,尤適於女性、兒童食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橄欖
E. 橄欖長什麼樣
橄欖的樣子如圖,
F. 橄欖屬於什麼類型
橄欖科橄欖屬常綠果樹,大喬木。又名青欖、白欖、黃欖。學名Canarium album Raeusch.。菲律賓橄欖(C.ovatum Eng.),果實生食、熟食均可,種仁並可榨油。爪哇橄欖(C.commune L.),果熟時紫黑色如烏欖,可生食、醃制或榨油食用。台灣已引種,在氣候乾燥地區生長良好,並可作行道樹。
起源與分布
原產中國南方。海南、台灣兩省及四川的西昌地區均發現野生橄欖。據《開寶本草》、《齊民要術》、《圖經本草》等記載,以及在廣州漢墓出土祭品中發現的橄欖核,證明橄欖在中國栽培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中國橄欖分布以福建省為最多,福鼎至詔安的沿海各縣、市,閩中的沙縣、永泰及閩北的龍岩等37個縣(市)等均有栽培。廣東省以廣州市郊區及增城較多,博羅、惠來、普寧、揭西、潮州、信宜等縣(市)也不少。廣西主產區有龍州等10個縣(市)。四川、浙江、雲南、台灣等部分地區也有分布。栽培橄欖的國家除中國外,還有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印度及馬來西亞。
特徵與特性
橄欖高8~15米。樹冠開張,寬10~18米。枝幹含芳香樹脂。主根肥大,半肉質,入土達3米,根群主要分布於離地面20~120厘米土層。小葉對生,奇數羽狀復葉,11~15片,長6~10厘米;全緣,革質,葉背網脈較突起,有小窩點,揉碎時有特殊香味。頂生或腋生圓錐花序,通常與葉等長或略短,花白至黃白色,每3朵簇生於小花穗軸上,萼杯狀,花瓣3~5,有兩性花及雄花,雄蕊6,子房上位3室,少數4或5室,每室有胚珠2,僅1發育。核果橢圓至卵形,成熟時黃綠色。核硬,兩端尖,核面粗化。5月中旬至6月上旬開花,10月至11月果熟,加工用果8月開始採收(見圖)。
中國橄欖主產區為22°N~26°N之間。在年平均氣溫20~22℃、降水量1200~1400毫米的地區生長最適宜。能忍受短時0℃低溫,極端最低溫為-3℃時,葉和幼枝均遭不同程度凍害。
主要品種
橄欖品種資源極為豐富,品質優良或栽培較廣的有:①檀香。產閩東,鮮食優良品種。卵圓形,單果重8克,成熟時果基部有紅褐色放射形5裂狀,果肉黃色,肉質清脆,香濃味甜,纖維少,12月下旬成熟。②惠圓。產閩東,加工優良品種。果卵圓形或廣橢圓形,單果重19克,纖維較少,汁多,味香無澀,中晚熟種。③公本。產福建莆田。果實卵圓形,果重5克,核較小,質脆,汁多,纖維少;嚼後回甜有香氣,無澀,適於鮮食和加工。④獵腰欖。產廣州郊區。果中部略凹,狹長稍扁,形如豬腰。果肉細致,質脆而甜,食後回甘,涼喉,無澀味。⑤茶溶欖。產廣州郊區。果短而闊,肉質細嫩,食後回甘無澀味,涼喉。⑥青心。產台灣。果長橢圓形,熟後金黃色,肉質細韌,味甜,栽培者多。此外,尚有汕頭的鳳湖橄欖,福建的檀頭、自來圓、劉族本、下溪本、白太、糯米橄欖等。此外,廣東揭西有實生變異的四季橄欖,4月至次年2月均能開花結果。海南島野生橄欖類型甚多。福建閩侯、永泰普遍用羊犬橄欖,莆田、仙游多用蓼橄欖,廣東、廣西用土欖作為橄欖砧木。
栽培技術要點
多採用嫁接繁殖,10月至11月采種,果實經堆漚腐爛後,取出種子,洗凈涼干、沙藏。2月上旬播種,株行距12~15厘米×18~21厘米,也可條播或撒播,長出真葉後補苗或移植。齊苗後開始施薄肥。苗期注意防寒、排水。經加強管理,1~2年可出圃定植。橄欖通常先種砧苗,待樹干胸徑約12厘米時,在3月至4月進行鑲接。接穗選2~4年生芽壯、節密的良種枝段。也有在播種後2年,進行補片芽接。
橄欖多栽於山地丘陵地。3月至4月定植,株行距6~8米,穴深寬各約1米,施入腐熟有機肥。種大苗時宜剪除部分葉片,修剪大根,壓實泥土使與根密貼。幼年樹冠可通過摘心或短截,培養矮干短主枝的豐產樹型。結果樹全年施肥2次,即開花前和采果前、後各施1次,也有於果實發育期再施壯果肥或11月至12月再施過寒肥。全年中耕2~3次。成年樹要注意培土護根。果實成熟用人工採摘,或於收果前3~4天噴300ppm乙烯利,收獲時震動大枝使果實脫落。
主要病蟲害有樹癭病、天牛、卷葉蛾幼蟲、金龜子、尺蠖、葉蟬等為害枝幹或嫩梢。
經濟價值
橄欖鮮果可助消化、開胃下氣、生津止渴、治咽喉腫痛、消酒毒、止泄瀉。每100克果肉含脂肪6.55克,碳水化合物5.64克,維生素C21毫克,鈣204毫克。果實可加工成甘草欖、蜜餞欖、鹽漬欖等各種涼果。果核可制活性炭。木材可制傢具。橄欖樹耐旱、耐瘦瘠、易管理,可作山區經濟林栽培。
G. 最好的橄欖產自哪裡 ,在什麼國家。
世界橄欖油產國集中在地中海沿岸國家,主要為西班牙、義大利、希臘、突尼西亞、土耳其、敘利亞、摩洛哥,這7個國家橄欖油產量佔世界橄欖油總產量的90%。西班牙、義大利、希臘為世界最大的三大橄欖油生產商和出口商,2001-2002年度這三個國家的橄欖油產量佔全球橄欖油產量的3/4。 橄欖油主產國同時也是橄欖油主要消費國。義大利、西班牙、希臘、法國、葡萄牙、敘利亞等為橄欖油主要消費國。目前,世界橄欖油市場消費總量已超過2600千噸。2001-02年度歐盟國家消費總量1893千噸,佔世界消費量的78%。加上生產者自產自銷部分,實際消費量可能會更大。其它非主產消費國主要為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加拿大和巴西。2001-02年度,這5個國家橄欖油消費量分別為:188.5千噸、27.5千噸、31.5千噸、24千噸和22.5千噸。希臘人年平均食用橄欖油25公斤,居其他國家之首。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法國的人年均消費量分別為12.6公斤、12.3公斤、6.9公斤、1.4公斤。 西班牙橄欖油的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之首;義大利橄欖油產量居世界第二位,但卻是最大消費國、最大的出口國,同時也是最大的進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