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政治穩定么
以我們國家的標准來看一點也不穩定!
貧富差距、種姓制度、民族沖突、宗教問題是三哥內部的幾個重要問題。。。
個人覺得種姓制度是根源,把人劃分為369等完全跟生產力發展不搭。。。
至於貧富差距則是種姓制度的延伸了,而且在印度,窮人極有可能一輩子都是窮人,沒有機會晚上爬,不僅僅是機遇,而且種姓的存在從一出生就把人定位在低種姓上,印度有句話叫「一億公民十億畜」描述的就是這種現狀。
民族沖突,又有點文化沖突的感覺,各民族差異性大,對國家認同感不強,印度隔幾年就有暴亂發生。。。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各個邦有10幾種語言,咋說呢,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化,或者說沒有一種語言占絕對的優勢,國家凝聚力不強啊。。。
宗教問題更是頭疼的問題,因為牽涉了穆斯林印度教錫克教,,一時半會也說不清。。。
B. 英國和印度的政治生態特點是什麼為什麼
經歷了近兩百年的殖民統治和20世紀初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印度取得獨立後就很快實現了相對穩定的西方式民主,這與新加坡和巴基斯坦這些亞洲國家有著明顯的區別。印度獨立後,不僅建立了與英國相似的政體及國家權力架構,即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還建立了比較民主的選舉制度,印度普選制度也基本完形;並且建立了穩定的和平的政權輪換制度。這些特點說明印度政體有明顯的西方民主制的特徵,但是,同時印度又是一個具有東方威權統治特色的國度,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在印度國度也發生了異化,印度政體也保留了適合本國國情的部分。
獨立後,印度便將英國殖民主義時期確立的議會制度,全盤接受下來,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加以修訂完善。它在形式上與西方特別是與英國的民主政治體制基本上是一致的。如:
(1)制定了一部議會民主政體的憲法。印度憲法於1949年11月通過並於1950年1月正式實施。憲法宣布公民的平等權、自由權(言論、集會、結社、居住、遷移自由等)、文化教育權和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權。
(2)民主選舉制度建立。印度獨立後,每五年進行一次大選,從1952年第一次大選以來至1999年10日共進行了十三次大選,從未中斷,議會民主制度也未發生動搖。
(3)實行多黨並存的政黨制度。印度政黨之多可為世界之冠。根據印度選舉委員會的報告,印度第一次大選時,全國政黨總數為192個。第十一大選時參加角逐的大小政黨多達443個。參加投票的選民達5.9億。印度素有所謂「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之美稱。
(4)構建了三權分立的權力架構。印度國會是印度聯邦的最高立法機構,分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聯邦院代表各邦,有240位左右議員,由各邦議會和直轄區分別選舉產生,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議員的三分之一。人民院由選民直接選出,由五百四十名左右議員組成,任期五年,期滿全部改選。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集體對人民院負責;總統是印度的「國家元首」,享有非常廣泛的行政權。印度最高行政機關是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
但印度的議會民主制又非純粹的西方議會民主制,它具有某些東方威權體制的一些特徵。英國的議會民主制在印度國度已經發生了異化,如:
(1)印度政黨制度是多黨並存,但是以國大黨為軸心實行多黨競爭,國大黨在中央居於支配地位,是主宰著印度政治和左右政局發展的核心力量。
(2)印度屬於專權的議會民主制,因為在印度,行政對議會負責,議會以民主為基礎,下議院對立法和財政事務有最高控制權。這樣行政與立法、下議院與上議院間的相互制衡是乏力的。而由於議會修改憲法的程序要求低,范圍五限制,司法的地位和權力沒有保障,無法制約行政和立法。因此一切權力都掌握在議會多數黨或者可以說是掌握在多數黨領袖手中,英·甘地執政14年獨攬一切大權即是體現。印度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三權分立」,而是一種「三權合一」的議會民主制體制。
(3)印度名義上實行普選制,但實際上卻是半普選制。各次大選取勝的執政黨和領袖均沒有獲得多數的選票,甚至有幾次大選不過半數。而在人民院中又採取所謂的相對多數制,即各政黨只要選民票數領先就可以在人民院佔有優勢的議席。印度雖然有百年以上的憲政發展歷史,但由於印度社會貧窮,經濟落後,選民投票的盲目性相當大。
(4)印度實行種姓制度。印度是一個多種族、多宗教信仰的國家,她的大部分居民劃分為許多相互隔離的種姓集團。種姓作為一種利益集團,直接構成了新政治制度的基礎:政黨成為了種姓集團的代表,種姓的政治功能得到了加強。在村評議會、邦議會和國會選舉中偶那個,屬於同一種姓的人團結起來,力爭把自己的代表選進政屆。表面上轟轟烈烈的政治民主與實質上是中世紀的落後的種姓制度密切結合構成了印度政治的重要特色。印度的民主政治為「種姓政治」,在印度政治和政黨制度中,種姓因素的作用遠遠超過其他一切因素,沒有一個印度政黨能逃脫種姓的影響。
當西方議會民主制移入到這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印度社會後,不可避免地要同當地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制度發生激烈的沖撞,外來的西方式政治制度不得不作出改變以適應印度社會的文化傳統,這樣就形成了西方議會民主政體加東方威權體制特徵的印度政治制度。在對英國式議會民主制的異化過程中,西方「民主」制度的美好理想和原則與印度固有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相結合,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政治制度。
C. 印度是個怎樣的國家
印度是個怎樣的國家?
D. 印度的政治,軍事和科技以及綜合國力到底怎樣
印度綜合國力排名第十 中國與印度在基本國情上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如都是第三世界大國,人口多,底子薄,但是由於兩國選擇的發展道路不同,目前在國力上有一定的差異。從經濟力上看,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差距並不大,1982年,中國與印度的人均GDP分別為 275和274美元,分居世界第137、138位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Sept.2003,Database,http://www.imf.org/.,而到2004年,按照匯率計算,中國人均GDP為達到1269美元,已相當於印度(578美元/人)的兩倍,可見兩國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中國的社會發展水平整體上好於印度,2002年,中國的人文發展指數為0.75,印度只有0.6。從軍事力上看,印度雖然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但總體上還是弱於中國,軍事上更依賴於俄羅斯。在外交倡議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與中國共同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但現在印度已失去五、六十年代的銳氣,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小於中國。在周邊政策上,採取以勢壓人的政策,與巴基斯坦長期對抗,與中國也有一定的摩擦,與中國「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睦鄰安鄰」的周邊政策相比,中國顯得更成功。在全球外交影響力上印度也不如中國。
在形成綜合國力的資源上,印度與中國也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如在勞動力等初級生產要素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技術、信息等高級生產要素上相對缺乏。雖然中國在國力資源各方面整體上都好於印度,但在許多具體方面印度也有自己的優勢,如在人力資本的培養和維護上,印度許多方面好於中國,印度英語水平高,大學教育更與國際接軌,其商業人員因為懂英文的人比中國多,「走出去」的意識比中國更強。在IMD「教育系統滿足競爭性經濟的需要」調查上,中國得分為3.17,印度得分為6.2。在IMD「有技能的勞動力是否容易獲得」調查上,中國得分為4.3,印度得分為7.58。在「人才外流」情況上,中國得分為3.51,印度得分為6.25。在「管理者的企業家精神」 上,中國得分為5.04,印度得分為6.68,這些都反映了印度在教育質量上的優勢。雖然印度的信息力絕對水平低於中國,但相對其經濟發展的需要,其信息力水平還高於中國。在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4~2005,2004.的《全球信息力報告》中,中國網路整備度指數(NRI)為0.17,排在全球104個經濟體中的第41位,而印度NRI為0.23,排在39位,排在中國之前。另外,印度的企業創新方面好於中國,在軟體等產業上的優勢也不可忽視。
中國與印度在政府調控力相比,也各有優劣。中國在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政府績效上優於印度,而印度在法律系統、金融體系的建設和教育上優於中國。總體說來,中國的政府調控力還是明顯優於印度的,印度的民主、宗教派系和種姓制度影響了政府的行政力,使其「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建設和諧社會的風險大,而中國政府在建立和諧社會上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政策上比印度優,社會凝聚力好於印度。
總的來說,印度與中國相比在綜合國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綜合國力的發展既是歷史的,也是動態的,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的綜合國力趕上中國是很困難的,但是印度也有自己的優勢,其周邊政策目前也正在調整,在全球也開始執行更積極全面的推動和平與發展的外交政策,國力資源中許多方面也優於中國,如果其優勢發揮得好,將是中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競爭對手。
E. 印度的政治制度有哪些方面優於我國
我認為沒比較意義,雖然不排除某些人士鑽什麼牛角尖,闡述些什麼理由。正如小平同志所說的,判斷政治制度的優劣要看三方面:一是這個國家政局是否穩定;二看它是否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三看人民生活水平有沒有提高。
這是很實在的東西,比空談實在的多。
當然,這並不是說別國(包括印度)沒有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但印度相對於中國,實在沒比較意義,你找個客觀上說的過去的國家還可以,這……太為難。尤其是政治制度方面,太強調可適應性了。能簡單說哪國「民主」了,這個國家就好,就是天堂了嗎?舉不出具有全面代表性的例子,還是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能解釋問題,面對這個世界,馬克思可以自信的說他能解釋一切現象,但卻無法取消規律。馬克思在《資本論》的序言中說過,指出規律,並不是要超越什麼階段,但這些規律能「減少分娩的痛苦」。
F. 印度的政治體制是什麼
印度的政治體制:議會制共和制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भारत;英語:India),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政體:
印度是一個資本主義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實權由總理掌握。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總統職位因去世、辭職或罷免等原因而出缺,印度憲法第65條規定由副總統代行總統職務。當新總統被選出及就職後,副總統恢復原有職務。總統如果因疾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履行職務時,由副總統暫時代理總統職能直至總統返回辦公。
行政權力由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行使。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副總理及其他內閣成員。印度國務院設國務卿一名、國務委員若干名。不設副國務卿。
憲法:
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宣稱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世俗的、社會主義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由聯邦議會及邦議會組成選舉團選出,每屆任期五年。總統依照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的建議行使職權。
議會:
印度的立法權歸議會所有。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稱為聯邦院,下院稱為人民院。
聯邦院議員不超過250人,其中,議長由共和國副總統擔任,有12人由總統指定,其他由各邦議會選舉產生。聯邦院不能提前解散,每年改選1\3的議員。
人民院有議員545人,其中,530人由各邦選民直接選舉,13人由中央直轄區選出,有2人由總統指定。人民院可以提出解散,議員任期5年。
政府:
行政機構由總統、總理和各部部長組成。總統由上下兩院和各邦議會的選舉團選出。總統名義上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但沒有實權。總理領導的部長會議掌握實權。總理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各部部長由總理提名,總統委任。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權力機關,有權解釋憲法、審理中央政府與各邦之間的爭議問題等。各邦設有高等法院,縣設有縣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委任。總檢察長由總統任命,其主要職責是就執法事項向政府提供咨詢和建議,完成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檢察權,對憲法和法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等。
政黨:
(1)印度國民大會黨(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簡稱國大黨(英),通常稱印度國大黨。有初級黨員3000萬,積極黨員150萬。國大黨成立於1885年12月,領導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印度獨立的斗爭。印獨立後曾長期執政,1969年和1978年兩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組建新黨,改用現名。2004年和2009年人民院選舉中兩次成為議會中第一大黨,在2014年人民院選舉中遭受重挫,僅獲得44個議席。
(2)印度人民黨 (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自稱有350萬黨員。代表北部印度教教徒勢力和城鎮中小商人利益,具有強烈民族主義和教派主義色彩。1996年首次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並短暫執政。1998年至2004年兩度執政。2014年再次贏得人民院選舉,成為第一大黨,在中央單獨執政,該黨成員納倫德拉·莫迪出任總理。
(3)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簡稱印共(馬)。1964年以孫達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為代表的一派從印度共產黨分出後成立。黨員81.4萬(2002年),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黨。曾在西孟加拉邦長期執政,2011年5月結束在該邦連續34年的執政地位。
(4)印度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India):於1920年成立。1964年分裂,以黨主席什·阿·丹吉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共名稱。1981年4月,丹吉因支持英·甘地被印共開除出黨,該黨再次分裂。
(5)泰盧固之鄉黨(Telugu Desam Party):安得拉邦地方政黨。是印度政壇的一支重要力量,1999年大選成為全國最大的地方政黨。
G. 印度的政治制度
古巴比倫;奴隸制度,世界第一部明文法典《漢莫拉比法典》,就是出自古巴比倫漢莫拉比之手。
古印度;古代印度的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古印度的政治制度很復雜,他的統治階級是宗教,皇帝,最後才是官員和貴族!既有封建制度的特徵也有奴隸制度的特徵!
古埃及:既有封建專制,又有小范圍的民主!高層法老民主的集權奴隸制社會!(我瞎說的!!)
古中國;我一直很不清楚古中國的定義!不知道他的起止時間,不過按照古埃及、古印度的時間推算應該是在公元前5000-4500年至公元0-500這個范圍內,當時的中國是奴隸制度,但也出現過短暫的共和制!歷史上車為什麼共和我忘記了!對不起哈,初中的歷史書上有,當你上的時候記得,是兩個人共同執政!
H. 印度的政方與民眾是不是越來越大矛盾和越來越背離人心
印度是極少數在工業化之前便實施民主政治的國家,被西方譽為「最大的民主國家」。1947年印度獨立後,便將英國殖民主義時期確立的議會制度全盤接受下來,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加以修訂完善,它在形式上是與西方、特別是與英國的民主政治體制基本上是一致的。這套制度的雛形早在19世紀中葉英王接管東印度公司以後就已經開始實行,印度的政治精英和官僚階層對這套政治制度既熟悉又欣賞。因此,在英國殖民主義者向印度和平移交政權的同時,印度的統治階級也自然而然地承襲了它所建立的議會民主制度。新加坡前總統蒂凡那用鍾打了個貼切的比喻:英國離開印度時,印度人把鍾修理好,鍾還是英國鍾,卻以印度的方式走動。印度有一部完善的規定議會民主政體的憲法,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標志。經過多次修訂,這部憲法多達395條,1000多項具體條款,號稱「世界上最長的憲法」。印度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從政治上確定了資產階級在國家中的統治地位,同時規定公民的平等權、自由權、文化教育權和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權。在議會民主制度下,印度各黨派為了爭取權力,目標直接指向議會的議席多少。印度政黨之多可謂世界之冠,根據印度選舉委員會的報告,印度第一次大選時,全國政黨總數為192個,今年的大選已有多達400多個大小政黨報名角逐,參加投票的選民可能超過5億。印度普選制下的社會動員迅速激發了廣大民眾的民主意識和政治意識,拓寬了政治參與面,並使印度成為一個高度政治化的國家。在大選中,印度民眾始終保持了較高的政治熱情,選舉的結果基本上反映了民意。參加投票選民的比例一般都超過了60%。現在的5億選民中,有3億參加投票。民眾普遍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不僅逐漸擴大了社會各個層面民主體制的建立,使各級選舉形成了制度化;而且打破了印度傳統社會中特有的封閉性和落後性,促進了社會的變革和開放,這無疑代表了社會的進步方向。議會民主制把各種政治力量納入了合法的政治斗爭軌道,從而避免了大規模暴力革命的發生。在迄今為止已經舉行的13次大選中,每一次選舉都保證了國家政權的平穩更迭和政府組成的合法性。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民主政體對社會矛盾的緩解和調節能力。雖然20世紀80年代末後印度曾出現過一個政局不穩的較長時期,但這種不穩定不會影響到整個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也不至於影響到國家重大政策的連續性,更不會出現中央政權垮台的局面。這一方面是因為具有較大彈性及調和能力的民主政治體制具有保持政治基本穩定的能力;另一方面,印度在國家的政治活動中較好地保持了文官治國和軍不幹政的傳統。軍隊始終保持了對國家的效忠,這是保持政治穩定和國家統一的重要力量。從半個多世紀的實踐來看,盡管國內的政治力量對比和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的演變,民主政治經歷了各種嚴峻的考驗和挑戰,但是它已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紮下了根基,得到了社會各個階層,特別是新興中產階級的廣泛認同,因為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與這種制度建立了利害關系,都想通過這種制度分享一部分國家權力。民主政治一旦實行,除非它極大地損害了勢力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否則很難取消。
I. 印度實行的是什麼政治制度國家性質呢
你好!
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
印度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
打字不易,採納哦!
J. 比較中印政治制度各自的利弊是什麼
中國從1949年建國以來一直實行共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制度,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國家有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就這個范圍來說,我們的效率是高的,我講的是總的效率。」但從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由於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受到破壞,中國也經歷了嚴重的挫折。從70年代末開始,中國實行了政治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不斷完善和發展,人民民主制度的優越性得到進一步的體現。
印度自獨立以來一直實行議會民主, 1950年1月26日生效的憲法規定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印度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由聯邦議會及邦議會組成「選舉團」選出,每屆任期五年。總統依照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的建議行使職權。議會由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組成。聯邦院共244席,議員由各邦及中央直轄區立法院議員選舉產生,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1/3。聯邦院每年召開四次會議。憲法規定副總統為法定的聯邦院議長。人民院為國家主要立法機構,其主要職能為:制定法律和修改憲法;控制和調整聯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對聯邦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並有權彈劾總統。人民院共545席,其中543名議員通過選舉產生,另外2名議員由總統直接任命,每五年舉行一次大選。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權力機關,有權解釋憲法、審理中央政府與各邦之間的爭議問題等。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委任。總檢察長由總統任命,其主要職責是就執法事項向政府提供咨詢和建議,完成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檢察權,對憲法和法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等。各邦設有高等法院,縣設有縣法院。 印度政黨及人民院選舉 印度國民大會黨 中國優勢;我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領導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其實用不大專業的語言來表達的話,就是共一黨執政。關於共,可能大家都會感到,它具有非常強大的組織和號召力。中國雖然是世界上並不發達的國家,可中國卻能辦很多世界上發達國家辦不到的大事,比如奧運會,還比如應對汶川地震等,一句話就可以號令全國上下捐款數以多少十個億的特殊黨費,這是西方國家政府根本沒法辦到的。
當然,僅僅是組織力強,還不足以反映我國特別是共的優勢,更重要的一點,共是一個非常具有自我否定和創新的政黨。我們經常都能看到共搞什麼活動,比如先進性教育、三個代表等等,包括現在很火的「科學發展觀」。其實這些觀點的提出並不是共領導人的心血來潮,它是在繼承以往的共理論基礎上提出的。這說明共具有干大事的力量但印度沒有。弊;主要是中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水平還有待提高,它反映了中國發展的長期性,同時用世界的眼光來看中國民主程度較低比印度也低。 同時印度的政治制度相對中國來說 印 度選舉制度印度文官制度印度政治制度的特點一黨優勢制與強人政治 相對較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