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阿米爾汗在印度屬於什麼階級,他為何可以肆無忌憚地反對種姓制
阿米爾·汗(Aamir Khan),姓氏為Khan(可汗或簡稱汗),可汗姓氏在印度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物質財富,屬於最高級的婆羅門。
之所以可以說他「肆無忌憚」的反對種姓制度。一是他作為貴族階級,本身擁有對制度說「不」的反對權利所在,二是印度這一種姓制度在當今普遍崇尚平等自由的社會來說,實在存在很多問題。他的反對之聲占據了大多數受種姓制度壓迫的底層人民的心聲,受到大眾的支持,有了多數人的擁護與支持,才能夠「肆無忌憚"地反對存在的各種問題,也相應演出了一部部優質的電影好作。
『貳』 印度大山叔叔和孩子們是什麼電影
印度大山叔叔和孩子們的電影是《小蘿莉的猴神大叔》。
該片講述了一個擁有虔誠宗教信仰的單純印度男人承諾幫一個巴基斯坦啞女與父母重聚的故事。2015年,該片獲得第61屆印度電影觀眾獎最佳故事獎。
《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是一部由卡比爾·汗執導,卡比爾·汗、維傑耶德拉·普拉薩德編劇,薩爾曼·汗、卡琳娜·卡普、哈爾莎莉·馬爾霍特拉等主演的劇情類型電影,於2015年7月17日在印度首映。
『叄』 在印度隻手遮天的塔塔家族,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印度有個民族,雖然是少數民族,人口也非常少,但它卻能在印度隻手遮天,是孟買新興工業資本的先鋒。在印度,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百萬富翁,都無法擺脫這個家族的影子。這個神奇的家族,就是塔塔家族,由帕西族人組成。他們創建了塔塔集團,涉及通信和信息技術、工程等7個領域,在很多領域都名列前茅。旗下擁有的運營公司超過了100家,辦事機構遍布全世界80多個國家。
塔塔集團對印度的意義,就像韓國人離不開三星一樣,甚至超過了它。只要在印度一天,都無法擺脫塔塔集團,可見其涉及的領域之廣泛。
『肆』 誰能告訴我一些關於印度錫克教的知識比如說它的起源,文化,存在的地區等等。還有它與印度佛教的關系
鍚克教得名於「鍚克」(Sikha)一詞,它在印地語的意思是「門徒」,系指錫克教徒是師尊納那克等的門徒。鍚克教是印度的地區性政教合一組織,主要流行於旁遮普邦、泰米爾納德邦和加爾各達市。加爾各答的汽車司機多半是鍚克教徒。印度有鍚克教徒一千多萬,約佔印度總人口的百分之二。近年來還傳播到東非、英國、加拿大、美國、泰國以及香港等地,形成在印度國內外一支值得注意的教派。
一、錫克教的產生及其基本教義
錫克教產生於十六世紀初。當時正是莫卧兒帝國統治時期,莫卧兒的反動統治不僅激起了印度教徒的反對,也激起了伊斯蘭教徒的反對,人民起義此起彼伏,但是兩派教徒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時常發生教派沖突,大大妨礙了廣大人民群眾對莫卧兒帝國的斗爭,不少人致力於調和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印度教虔誠派運動應運而生。這次運動的領導人是迦比爾(Kabi1,144C——1518),他出身於下層種姓,終生職業是紡工。他不僅是虔誠派運動的領袖、思想家,而且是傑出的詩人,他用地方語言寫過很多詩篇,其中的一部分已由泰戈爾編譯成《迦比爾詩集》一書。其父是伊斯蘭教徒,母親是印度教徒,他的哲學是印度教的吠檀多①和伊斯蘭教蘇菲派②神秘主義教義的大雜燴。他認為宇宙萬物的最高實在是梵③或神,號召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團結起來。
迦比爾哲學為鍚克教奠定了理論基礎,鍚克教是印度教虔誠派運動的繼續和發展。最初的鍚克教反映誠市富裕的商人、手工業者和高利貸者的情緒與願望。錫克教和印度教的虔誠派運動一樣,反對種姓差別和由種姓制度造成的一切特權,譴責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僧侶們濫用職權,主張在神面前一律平等。同時宣揚對現實世界的幻想,號召採取非暴力行動,對現行的不合理制度採取逆來順受的態度。這種消極態度博得莫卧兒帝國的好感,因此,莫卧兒帝國的創始人巴俾兒和以後的阿克巴都鼓勵錫克教派的活動,錫克教導師從阿克巴那裡得到大量的封地。封建統治者的支持是錫克教得到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錫克教的教義既繼承了印度教的業報輪回學說,又提倡坐禪修行。它基本上由三個觀念組成:一個真主、一個師尊(錫克教導師)、一個名字(印度教神的名字)④。把聖音節「唵」當作神的象徵,每天晨禱時都念。錫克教被稱為「名字道路」,教徒常念納那克的名字,據稱他的名字可以純潔靈魂,根除惡源,消除欲、貪、怒、驕、執(對塵世生活的追求),達到絕對的幸福。
二、錫克教的歷代祖師
錫克教的祖師雖多達十人,但仍屬一神教,只有納那克被稱為「真正的導師」,其他導師被認為是附加的。
納那克(Nanak,1469——1539)是錫克教的創始人,他生於拉哈爾附近的塔爾萬提村(今納那克村),屬剎帝利種姓,出身於商人家庭,本人也曾經商,旱年曾在拉哈爾邦當過小官吏。為了調和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他創立了錫克教,並親自擔任宗教導師。他曾周遊印度各地,還到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和巴格達。晚年定居在旁遮普邦的卡泰普爾,從事宗教說教。
二祖導師安格德(Angad,1504——1552)是納那克的弟子,他發明了果魯穆奇字母,寫了納那克傳記。在他的領導下,錫克教發展成特殊的社團。
三祖導師是阿馬爾·達斯(Amar.Das,1479——1574),他是安格德女婿的叔叔,在他執政期間,把錫克教徒分派二十二個教區進行傳教活動,婦女也參加了。每個教區都由教區長領導,教區長把教徒的一切收入都據為己有,向莫卧兒帝國領取的封地也歸他們所有,導師在教派內部的特權和莫卧兒帝國對他們的支持,使他們逐漸發展成宗教封建主。在阿馬爾·達斯執政期間,錫克教徒人數劇增,遍布整個旁遮普邦。他還說服莫卧兒政府免除錫克教區的租稅。
四祖導師是拉姆·達斯(Ram.Das,1534——1581)。前三名祖師主要在農村傳教,而拉姆·達斯卻在阿木利則奠定了錫克教的基礎,阿木利則的金寺是錫克教的著名聖地。拉姆·達斯反對寡婦殉葬,反對婦女帶面紗,允許寡婦再嫁。他還創作了婚歌,錫克教徒舉行婚禮唱婚歌的習俗沿襲至今。
四祖以後,錫克教的師尊職務成為世襲,因為拉姆·達斯指定他的幼子阿爾瓊(Arjan,1563——1606)做他的繼承人。阿爾瓊有突出的組織才能,他以「專員」制度把錫克教組織成為類似政府的機構,向他的信徒們徵收租稅。在他的領導下,為錫克教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礎。阿爾瓊的信徒絕大部分是賈特(jat)種姓,即有地農民。他還於1604年編纂了錫克教聖書《格蘭特》,共一千四百頁,是錫克教的唯一崇拜物,用多種方言寫成,內容是錫克教前五代師尊的詩歌總集。阿爾瓊的政治、宗教活動激起國王查罕傑的仇視而被處以死刑。
自此以後,錫克教結束了它和平發展的道路,在阿爾瓊的兒子和繼承人哈爾·哥賓德(Harg0bind,1595——1645)的領導下,發展成為武裝的宗教派別。在他執政期間曾採用「真理國王」的封號,以腰佩雙劍為標志,象徵著宗教和世俗的雙權。哈爾·戈賓德為人好戰,他的信徒們手持雙刃劍,經常與政府軍、伊斯蘭教徒、印度教徒及錫克教導師的私人仇敵發生戰斗。在他執政期間,錫克教徒發展很快。由於阿爾瓊的經濟政策和哈爾·哥賓德的武裝系統,使鍚克教在莫卧兒帝國內部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獨立王國。
哈爾·哥賓德指定他年僅十四歲的孫子哈爾·拉伊(Har.Rai,1630——1661)做他的繼承人,因為他年齡太小,聘請顧問輔佐他執政。哈爾·拉伊又迭其年僅五歲的幼子哈爾·克里香(Har.Krishan,1656——1664)繼位,他因患天花死在德里。死前指定他的叔叔得格·巴哈都爾(Tegh.Bahar,1621-1675)繼承師尊職位,為九世師尊。他原名是蒂格·瑪爾,由於他在反對莫卧兒政府的戰斗中屢次獲勝,使他得到了「得格·巴哈都爾」的稱號,意思是「勇敢的劍」。莫卧兒皇帝奧朗則布在與鍚克教的戰斗中收買鍚克教的上層人物,使鍚克教在戰斗中慘敗,巴哈都爾被俘,在德里被處以死刑。
最後一位師尊是得格·巴哈都爾的兒子哥賓德·辛格(Gobind.Singh,1666-1708)。他建立了辛格的神權政體,宗教的哲學基礎基本未變,只是在外表和儀式上有所變化。此時在鍚克教派中佔多數的是農民群眾和城市貧民,他們極力反對鍚克教封建上層人物的特權地位,使哥賓德·辛格宣布把以前集中在「活神」(即鍚克教世襲導師)手中的最高宗教和世俗權力轉交給鍚克教公社。為了表示和正統的印度教徹底決裂,規定鍚克教徒舉行特殊的洗禮——用雙鋒劍攬勻的水灑身。為了表示和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嚴格區分,還做如下規定:男教徒的名字加「辛格」(獅子),女教徒名字加「考兒」(公主),入教儀式稱為帕胡兒(Pahur),他們的口號是「師尊萬歲」,教徒必須重視對師尊納那克及其繼承者的紀念,要求教徒做到五件事,根據印地文,每件事的第一個字母都是K,所以稱為五K。即:蓄長發、加發梳、短衫至膝、戴鐵手鐲、佩劍。單身男子婚前集體居住,把全部精力貫注在刀劍武功方面,保護弱小,隨時准備戰斗,承認哥賓德·辛格夫婦為父母。哥德·辛格批判了他的前任導師所宣揚的「非暴力」,召號鍚克教徒和莫卧兒帝國進行堅決的斗爭。還經常與伊斯蘭教封建主、印度教封建主進行斗爭。鍚克教部隊多次打敗莫卧兒帝國和印度教國王的聯軍,最後哥賓德·辛格遇刺殉難。
以上十名祖師是鍚克教徒公認的,以後的錫克教領袖不再哥賓稱為「祖師」,有的僅被某些教派稱為「祖師」,但並未得到錫克教徒的公認。
哥賓德·辛格的繼承人是班達(Banda),他自稱是「真理國王」,聲稱要伸張正義,懲罰莫卧兒。1710-1715年,錫克教部隊和莫卧兒軍隊發生過多次戰斗,錫克教部隊屢遭失敗,班達最後於1716年在德里被處死。錫克教部隊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於宗教狂熱,不能團結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廣大農民群眾,力量十分單薄。此後,錫克人在和阿富汗人的戰斗中獲勝,錫克教徒佔領了旁遮普邦的絕大部分。1765年,錫克教軍事領袖會議宣布旁遮普獨立。把錫克教徒分成十二個戰士社團,由酋長領導,逐漸發展為神權聯盟的封建主義組織。
在蘭季特·辛格(Ranjit.Singh,1780-1839)的領導下,錫克教整頓了內政,改組了軍隊,沒收了旁遮普封建主的土地,大大加強了錫克教的經濟基礎,還聘請歐洲有經驗的軍官訓練錫克教部隊,創建了錫克教正規軍,大大加強了錫克教部隊的戰鬥力。蘭季特·辛格率領錫克教部隊和阿富汗人及英國人進行多次戰斗,多次獲勝,使錫克的疆域大大擴大。從此以後,錫克部隊和英國侵略軍進行過兩次大戰,第一次是1845-1846,第二次是1848-1849,兩次大戰都以錫克教徒的失敗而告終。恰泰爾·辛格和舍爾·辛格於1849年3月向英國投降,鍚克教部隊被改編。當時,錫克教徒還不到印度總人口的百分之二,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的印度僱用軍中卻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是錫克教徒。錫克教徒還隨英國侵略軍來到我國上海,當地人稱他們為「紅頭阿三」。
三、錫克教的改革運動
在英國殖民主義的統治下,錫克教的很多教規受到破壞,不少人致力於錫克教的改革,先後出現了四個錫克教的改革運動。
第一個是尼朗迦利斯(Nirankaris)運動,創始人是巴巴·達耶爾(Baba.Dayal,1783-1854),總部設在白沙瓦附近的底耶爾·薩(Dyal.ear),他們把神看作無形體的精神,通過默念神求得解脫。把錫克教祖看作自己的救星。他們為了和印度教相區別,不搞火葬,為了和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相區別,不搞土葬,而搞水葬。
第二個改革運動是難陀利(Namdhari)運動,意譯「神名派」或「呼神派」。因為該派男女信徒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往往呼喊「謝神」。其特點是宗教改革思想和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相混雜,在小商人、手工業者、士兵和農民當中有些影響,因為難陀利教徒大部分在部隊,所以對錫克教中掌握大權的「軍隊五人會」影響極大。這一派的創始人是佩·羅姆,在蘭季特·辛洛時候,他是一名士兵,當錫克教部隊潰散以後,就向巴巴·羅姆·辛格學習宗教,巴巴·羅姆·辛格和尼郎迦利斯運動的領導人巴巴·達耶爾一樣,主張恢復錫克教的原始特點,吸引很多人做他的門徒。他的門徒稱他為錫克教的第十一代祖師,稱佩·羅姆為第十二代祖師,但大多數的錫克教徒都不承認這一意見。
難陀利派繼承了哥賓德·辛格的戰斗精神。佩·羅姆於1863年根據哥賓德·辛格的主張,對錫克教的教義作了廣泛的解釋,宣揚道德完美化,贊揚樸素的生活,嚴厲批判在錫克教中實際已經存在的種姓區分,堅決反對童婚,反對殺牛,嚴格吃素、戒酒,不吃非難陀利人做的飯。佩·羅姆·辛格還要求自己的信徒不要從事高利盤剝,不要為英國政權服務,不要送子女到官辦學校讀書,不要向英國法院提出訴訟,不要穿外國布做的衣服,不要使用英國人辦的郵政局。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難陀利派教徒開始增多,人數達五萬多人,旁遮普的每個地區都派有代表和助理代表,每個村莊都派一名誦讀祭司。原來只注意宗教改革,恢復錫克教的原始特點,後來則提倡戰斗精神,公開號召推翻英政府,在教徒中舉行軍事訓練,開辦用旁遮普語授課的學校。為了表明錫克教的「慈善」,還辦了免費賑濟粥廠。
難陀利派的活動使英國殖民當局嚴重不安,極力挑撥伊斯蘭教和錫克教之間的關系。1870年,英國殖民當局下令在阿木利則建立屠場,讓穆斯林肉商宰牛,這一舉動挑起了伊斯蘭教和錫克教之間的嚴重武裝沖突,錫克教被戰敗,很多教徒被監禁,羅姆·辛格被流放到緬甸仰光,永遠不許回國。從此以後,難陀利派被宣布為非法。到1922年,政府為了利用它反對正統的錫克教,又予以承認。在帕爾德帕的領導下,該派教徒嚴禁酗酒和葷食,嚴禁鋪張浪費,嚴禁爭論問題,提倡團結、辛勤勞動、自食其力。這一派的政治觀點是:忠實於政府,與當權派合作。
第三個改革運動是十九九世紀末出現的辛格大會運動,主張研究錫克教的原始教義,恢復其原始純潔,反對印度教及其雅利安社,主張錫克教徒要成為政治上和法律上獨立的社會集團。在這個運動的影響下,於1873年在阿木利則成立了「什里古魯協會」(「吉祥導師協會」),用旁遮普語翻譯、注釋和出版錫克教最重要的宗教、歷史、文學作品,在錫克教徒中進行普及教育,把旁遮普語作為東方學院的教學科目。於1879年又成立了「辛格協會」,第二年又把「什里古魯辛格協會」和「辛格協會」合並。到1886年,由於「辛格協會」的阿木利則分會和拉哈爾分會的領導人之間發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該會分成兩個獨立的團體,它們在旁遮普的其他城市裡都各有自己的分會。八十至九十年代這兩個協會主要用旁遮普語進行宣傳教育、出版工作和慈善事業。1892年「辛格協會」在阿木利則開辦了一所綜合性的「哈里薩學院」。「辛格協會」在政治上所採取的溫和態度博得了英國殖民當局的賞識。
最後一個改革運動是於二十世紀初所開展的阿卡利運動(Aka1i,意思是不死運動),它發起佔領錫克教寺廟,組成寺廟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錫克教的中、小學及學院和醫院等。在政治上對英國殖民當局採取強硬態度。在運動的基礎上成立了一個個軍事組織叫錫克教徒軍,也就是阿卡利黨,首任主席是塔拉·辛格,總部設在阿木利則的金寺。阿卡利黨的最高首領是主席,由一個各地區支部約四百名代表組成的總機構選舉產生,它的活動經費由德里、孟買、加爾各答、坎普爾的錫克教大資本家提供。它的宗旨是「保護教會」,「保護錫克人的權利並確保錫克人作為一個獨立實體而繼續生存下去。」
1923年初,阿卡利黨受到英國殖民當局的嚴厲鎮壓,此後該黨內部產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大部分成員跟隨國大黨搞「不合作運動」,另一部分人則從事教育活動,不過問政治,其中最激進者成立了自己的組織——「阿卡利獅子」,意譯「不死的獅子」,他們散發傳單,號召錫克教徒拿起武器,反對政府和錫克教內部的叛徒,多次採取恐布行動。
阿卡利黨於1955年發起一個「旁遮普語邦口號運動」,受到國大黨政府的鎮壓,約有一萬二千人被捕,1961年至1962年它又組織一個「旁遮普語邦運動」,又有三萬人被捕。1966 年印度政府被迫將旁遮普劃分為以錫克教徒為主要居民的旁遮普邦和以印度教徒為主要居民的哈里亞納邦,承認阿卡利黨為旁遮普的執政黨,邦主席由錫克教導師擔任,把旁遮普語作為該邦的標准語,旁遮普邦被稱為錫克教的故鄉。
錫克教徒盡管人數不多,但因為受到大資本家的支持,所以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前任印度政府中有兩名部長是錫克教徒:即農業部長蘇爾吉特·辛格·巴納拉和教育部國務部長丹納·埃因格·古爾尚。
①吠檀多(Vedanta),最主要的印度教哲學派別之一,它宣揚唯心主義的一元論,主張世界上除了最高存在「梵」以外,不存在其他的實在,物質世界和它的一切現象都是「梵」的一種「幻現」,鼓吹證晤個體靈魂與最高存在「梵」的合一是宗教解脫的主要途經。
②蘇菲派是伊斯蘭教的重要派別之一,該派受柏拉圖主義和印度佛教瑜伽行宗的影響,認為現象世界以安拉為本體,人通過虔修默禱即可與安拉合二為一。
③梵(Brahmā)是印度教所宣揚的宇宙靈魂。
④參看辛哈和班納吉:《印度通史》。
『伍』 劉墉在印度做什麼工作
劉庸的本職工作是在印度做生意的。後來因為通過拍攝印度當地小吃等等而逐漸走紅,開始做短視頻拍攝的工作。成為了一名旅行博主。 但有印度當地的網紅發打假視頻說,劉庸拍攝的很多視頻的地點其實是孟加拉國。
劉墉簡介:
劉墉生在哈爾濱,長在山東煙台。兩個地方的生活經歷,讓他在性格上既有山東人的直爽,又有東北人的幽默。這不僅體現在他的個人賬號名稱和口頭禪,「干凈又衛生」上;在他的視頻中,獨特搞笑的解說台詞和他看了令人忍俊不禁的表情都是吸引眼球的關鍵。
.劉墉自2019年開始接觸短視頻創作,一開始只是為了記錄自己在印度的生活,隨手拍拍。沒有想到後來卻火爆全網。目前劉墉拍攝的主題基本都是關於印度的街頭小吃和街道風景。未來,他打算將鏡頭轉向於比如印度寶萊塢,和上流社會的生活。目的是帶領大家更多更全面地去了解印度。
『陸』 印度為什麼叫三叔
印度阿三」來自「十里洋場」時期的吳語上海話,吳人極喜加「阿」字,而上海話中與「三」相關的詞彙(阿三、八三、癟三、十三點、豬頭三)多為貶義詞。上海當年的英租界中經常會有從印度調來的「公務員」,負責一些雜事,而這些印度人是英國人的忠實「看家狗」,整天警棍亂舞,因此上海人便蔑稱其為「阿三」。而今,「印度阿三」一次已經廣泛流傳開來,多含國人調侃印度之意
『柒』 印度21歲女子帶著16歲聾啞妹妹一同嫁給親叔叔,結果怎麼樣了
根據2021年5月17日印度新聞的報道,印度卡納塔克邦穆爾巴加爾市發生了一件荒謬的事件:一位31歲的新郎正要嫁給他21歲的侄女。但是,這個侄女在婚禮前要求讓她16歲的失聰姐姐也嫁給叔叔。然後婚禮進行得很順利。但是結婚後,新郎因「 童婚罪」和「 重婚罪」的雙重指控而被警方逮捕。 新郎和兩個新娘婚禮於2021年5月7日在印度[σ6] Vigmada村舉行。婚禮的錄像於5月15日在社交媒體上傳播開來。新郎於第二天被警方逮捕。 數據圖據報道,這次婚禮中新郎和兩個新娘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新郎是31歲烏馬帕蒂。他打算嫁給他21歲的侄女蘇普里亞。
『捌』 印度阿三到底是誰他是做什麼的為什麼這么出名
印度阿三的來歷是過去印度人因為自己是不結盟運動(亞非拉好幾十個國家組成的一個鬆散的聯盟)的領袖,便狂妄的宣稱美國是一極、前蘇聯是一極,而他們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是當之無愧的第三極。自視頗高,根本沒把中國放在眼裡,最後狂妄的和中國打了一架。當然,後果你也知道,中國人拿著塑料鞋底輕輕地抽了他兩下屁股,從此印度引為恥辱,說英雄打臉不打屁股,尤其是打完後還把褲子給提起來,有好生相勸的送回家,這更是奇恥大辱,到現在印度人還無法原諒中國。自此,中國一些好事者便親切的稱呼印度為阿三
『玖』 中國人在印度做什麼生意
什麼生意都有做的,什麼掙錢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