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英軍再次攻佔德里後,印度國王及後代都受到了怎樣的處罰和待遇
在英軍再次攻佔德里後,印度的許多王孫被關押在獄中服苦役,一旦不能完工,便遭鞭撻,不到幾天便被打死。皇帝的一位兒子,有一天,蓬頭垢面,騎著馬出現在德里附近的森林裡,翰德遜到處追捕他,這位王子從此不知去向,杳無音信。許多王孫、公主離開德里,成為到處流浪的乞兒。一位公主為了活命,下嫁給一個伊斯蘭教的廚工,另一位公主在基督教女校當了女傭工。皇帝、皇後和太子被押往緬甸囚禁,後來死於仰光獄中。
Ⅱ 此國王被鄰國趕下台客死他鄉,兒子繼任執政廿年,為何世界無一國承認
錫金,曾經作為的一個國家在歷史上存在了幾百年,但現如今已經在世界地圖上消失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錫金位於喜馬拉雅山南坡,中國在古籍中稱其為哲孟雄。早在公元7世紀,這個地方也還曾是中國西藏的一部分。17世紀建立了錫金王國,是一個擁有獨立主權的世襲制的君主國家。
1975年,印度軍隊徹底架空了錫金國王,並把他軟禁起來。隨後,印度做了一系列的鋪墊和法案修正工作,最終通過「合法」的議會宣布,正式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完成了對錫金的合法兼並。
就這樣,這位錫金的國王納姆加爾在國內也呆不下去了,只能攜妻帶子開始了美國的流亡生活,在美國也一直積極全球國際的援助和聲討印度,但是世界上國際大國對此都持默許態度,無人出面調停幫忙。折騰了幾年後,在1980年,國王納姆加爾和美國妻子霍普·庫克離婚,兩年後因患癌症即在紐約去世,這也宣告了錫金王室希望的徹底破滅。
1982年,納姆加爾與桑吉德西錫的次子旺楚克·滕辛·納姆加爾在美國登基,宣稱自己是第十三任錫金國王,並宣稱印度吞並錫金是非法的,但同樣沒有人理睬他。
二十年過去了,世界上最後一個承認錫金王國的中國,也在2003年起默認錫金被印度吞並。國家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地圖上,都已經找到不到錫金這個國家了,可能就連錫金人,也認為錫金是印度的一部分了。錫金王國從此不復存在,錫金王室也不被世界上國家承認,就這樣一個國家變成了印度的一個邦,也確實令人唏噓不已!
Ⅲ 一人滅一國:王玄策滅印度的神話是怎麼來的
唐朝貞觀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命王玄策出使印度,意在宣揚我大唐國威。但是沒想到印度不知好歹,竟然意圖殺害王玄策。後來王玄策緊急跑到了吐蕃,藉助吐蕃的勢力好好的教訓了印度一番,也正是因為這個歷史上的小事情,被後來人們逐漸演化,從而形成了王玄策一人滅印度的荒唐傳說。
就這樣王玄策帶著吐蕃人馬,再次踏上了印度的領土,這一次他直接進攻阿羅那順,面對吐蕃驍勇的軍隊,阿羅那順節節敗退,最後不得不向王玄策低頭認錯。就這樣王玄策的故事在後來被演化成一人滅一國的神話了。
Ⅳ 阿育王好戰殺戮,為何卻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
阿育王,又稱無憂王,被認為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君王。他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是一位佛教徒,後來還成為了佛教的護法。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是無人能及的,他對歷史的影響同樣也居印度帝王之首。
阿育王被漫山屍體、血流成河的場面所震撼,深感痛悔,從小隱藏在他心中的佛性這時終於被惻隱之心所喚醒,決心皈依佛門,這也徹底改變了他的統治策略。阿育王向佛教僧團捐贈了大量的財產與土地,還在全國各地修建佛教建築,據說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就有84000座。
阿育王為了傳播佛教親自到各地去朝禮佛的聖跡、修建佛塔、訪問有名的大德高僧,還在全國的名勝地方的大山崖上刻上佛的教導。這些是印度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無比瑰寶,至今依然屹立不倒。
Ⅳ 古印度列國時代的興亡過程是怎樣的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的初葉,古印度出現了以城堡為中心建立的國家。到公元前6世紀,在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及其周圍地區已經有了20多個國家,其中又以16個大國聞名,從此開始了古印度史上的列國時代。有關列國時代的史料,主要來源於早期佛教和耆那教的文獻。而佛教文獻更為重要些,所以列國時代又被稱為「早期佛教時代」。
約公元前600年,印度次大陸各個部落大部分已經過渡到國家,其中主要的有強大的十六國,佛教文獻習慣地稱為「十六大國」。它們是:鴦伽、摩揭陀、迦屍、居薩羅、跋沙、阿般提、居樓、阿濕波、婆蹉、蘇羅婆、乾陀羅和劍浮沙。其中乾陀羅、劍浮沙在印度河流域上游,婆蹉在拉賈斯坦,阿般提在溫德亞山脈以北,阿濕婆在溫德亞山脈以南,其餘的都在恆河流域。這說明,隨著雅利安人向恆河流域擴張,恆河流域已經取代了印度河流域成為古印度文明主要的活動舞台。十六國是指主要的國家而言,事實上,還有一些小國向國家轉變的部落聯盟存在,如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考利耶國等。所以,十六國只是一個概稱。這些國家都以一個較大城市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版圖包括周圍農村地區,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都屬於區域性國家。
就政體而論,在這些林立的國家中君主制佔大多數,只有少數是共和制。共和制的主要特點是國家首腦經推選產生,重大事務由一個高級會議決定。參加這個會議的成員為剎帝利、婆羅門貴族家族首領。這是貴族共和政治,是一種向君主制轉變的過渡形式。國家機器在逐步發展,部落長老會議和全體成員會議名義上還存在,但已失去作用。軍隊已成為領津貼的常備軍,兵種有步兵、騎兵、戰車兵和象軍。王權神授觀念開始出現,神賦予國家以神性需要婆羅門的中介作用,而婆羅門又需要國王的布施,這就為國王與婆羅門的緊密結合、互相依存提供了新的需要和可能。宗教和行政是分離的,宮廷有主祭司負責祭祀、占卜和充當國王顧問,但他並不是行政官。國王手下有分別管理行政事務和軍事事務的官員。地方行政官有千村長、百村長、十村長,最基層是村。那時國家立法和司法制度初具雛形,舊的平等的部落立法已失去作用,新的法令由國王頒布,由此產生的法令具有最高權威性。婆羅門法學家也開始撰寫建立在種姓制度基礎上的法經法典,逐漸形成在本宗教領域內有影響的宗教法。案件由各級官員審理,國王是最高法官。判案以國王頒布法令為依據,宗教法對判案也有一定作用。
稅收是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稅,稅率一般為總產量的1/6,所以國王又被形象地稱為「六分之一享有者」。已有專門稅收官員收稅,一般由村社長老協助。
在不斷爭戰中,摩揭陀在列國中脫穎而出,逐漸強大起來。至公元前4世紀,整個北部印度幾乎受控於它,至此,摩揭陀成為一個擁有廣闊領土的地域性的霸國。
公元前6世紀,頻毗沙羅王(約公元前544~前493年在位)統治摩竭陀,建都王舍城。頻毗沙羅王所扮演的歷史角色跟中國的秦始皇非常相似,他在經濟上發展農業和鐵礦業,在外交上東聯西並,縱橫捭闔,有統一整個恆河流域的野心。
大約在公元前542年,頻毗沙羅王開始了他的統一進程。為了取得南面的出海口,他選擇鴦伽國為首先消滅的對象。他首先通過聯姻方式與鴦伽國的鄰國結盟,以孤立鴦伽國,切斷它與外界的一切聯系。他接連娶了3個妻子,分別來自強大的居薩羅國、跋沙以及旁遮普,這都是鴦伽國的鄰國。通過聯姻達到政治目的後,見時機成熟,頻毗沙羅王下令大舉進攻鴦伽國的都城昌巴。昌巴是一非常重要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市,它不僅是恆河下游的重要河港,也是通向南方東海岸的重要港口。頻毗沙羅王如願征服了這個國家,派兒子鎮守。遺憾的是頻毗沙羅王還沒有來得及完成他的統一大業,就被自己的兒子弒殺了。
公元前493年左右,弒父篡位。有著如同他父親般的野心,他登基後繼續向整個恆河流域擴張。為了推進摩揭陀國的統一霸業,可以說是六親不認,他首先進攻了舅舅統治的居薩羅國,並最終吞並了居薩羅國。爾後又開始進攻另一個有親屬關系的鄰國跋沙,經過16年的艱難戰爭才佔領其都城吠舍厘。還是位極富創造力的有才乾的君主,他結合戰爭中的實際經驗發明了兩種先進武器:一種是能發射碩大石彈的駑炮,一次可殺死百十來人;一種是新式戰車,車上系有可旋轉的釘頭錘,戰車賓士起來有巨大的殺傷力。依靠這兩種新式武器,擊敗了以跋沙為首的聯盟,成為了東部印度的霸主。由於新攻佔的地區都在摩竭陀的北面,加上恆河水運越來越重要,繼承人烏代因此將都城遷到恆河與宋河的匯合口,建立了華氏城。
摩竭陀國在難陀家族統治時期達到鼎盛,於公元前4世紀最終完成了幾代帝王的夙願,統一了恆河流域,使摩揭陀成為恆河流域真正的霸主。這時的摩揭陀領土包括整個恆河流域和部分中印度,成為印度次大陸第一強國。這時其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尤其以軍事的發展最為突出。摩竭陀國的兵種分工已細化,有步兵、騎兵、戰車兵和水兵,還有勞工、偵探和地方向導輔助。軍隊規模也頗為壯觀,據希臘文獻提到,摩竭陀的難陀王朝末年有步兵20萬,騎兵2萬,戰車2000輛,戰象3000頭。戰車一般是馬拉,也有的是驢拉。步兵穿棉布軍裝,騎兵可能有盔甲,均執有生牛皮做的圓盾、雙刃劍、長弓、鐵鏃竹桿箭。但摩竭陀的末代統治者丹那•難陀是一位十分殘暴的國王。他橫征暴斂,引起各階層人們極大的不滿,所以他的統治並不鞏固。這時,一個叫旃陀羅笈多的人領導人民起義,推翻了腐敗的難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
隨著難陀王朝的滅亡,古印度的列國時代由此劃上了句號。隨後孔雀帝國興起,標志著古代印度進入中央集權制大帝國時期。
Ⅵ 印度末代皇帝的概況
印度末代皇帝:82歲高齡參加反英大起義
反英起義的精神領袖
1857年初,由於英國在印度軍隊中大肆褻瀆士兵宗教信仰,最終引發了印度民族大起義。5月10日,德里附近的印度第三騎兵團士兵率先發難,並宣布擁戴巴哈杜爾·沙為印度皇帝。
面對千載難逢的良機,巴哈杜爾·沙積極與起義軍進行合作,試圖把印度從英國人的魔掌中解放出來。他不但派太子擔任起義軍的總司令,還整天在皇宮里祈禱。
作為起義軍的精神領袖,他不斷發布激勵民心的文告,呼籲不同宗教和族群的印度人起來反抗。
他在文告中說:「印度斯坦的子孫們!如果我們抱定決心,立即就能消滅敵人」,這些豪言壯語對起義軍起了巨大的鼓勵作用。
在起義初期,起義軍取得了巨大勝利,英軍總指揮巴納德也被擊斃。不過當英國把派往中國、錫蘭的軍隊召回後,形勢就急轉直下。不幸的是,起義軍內部的分裂進一步加劇了局勢的惡化。9月21日拂曉,英軍重新奪回了德里。當起義軍撤退時,巴哈杜爾·沙拒絕隨同,而是率領家人躲藏到祖先的陵墓中。沒過多久,在內奸——皇太子岳父的指引下,英軍騎兵包圍了他們。起初,英軍少校霍德森曾承諾保證巴哈杜爾·沙等人的安全。然而當他們束手就擒後,霍德森卻殘忍地槍殺了2位皇子和一位皇孫,從而使莫卧兒王朝失去了繼承人。令人發指的是,英國人竟把他們的頭顱作為禮物送到了巴哈杜爾·沙面前,使後者受到了極大的精神刺激。
流放異國的詩人皇帝
戰爭結束後,東印度公司於1858年進行大審判時,將巴哈杜爾·沙列為「首惡」,巴哈杜爾·沙的「印度皇帝」稱號也被剝奪,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趁機攫取了這一稱號。為了防止新的動亂,英國將巴哈杜爾·沙和剩餘的皇室成員押解到緬甸仰光軟禁起來。
在緬甸期間,陪伴巴哈杜爾·沙左右的只有他的皇後。這位曾一度輝煌的皇帝,唯一自由的活動就是寫詩。1862年11月7日,巴哈杜爾·沙在仰光去世,這也標志著莫卧兒王朝的徹底終結。臨死之前,他還滿懷悲傷地在詩中寫道:「愛的一切都去了,就像被秋天奪去美麗的花園,我只擁有記憶中的輝煌。」
巴哈杜爾·沙死後,英國人怕印度人找回自己皇帝的遺骸後,利用它再次發動反英大起義,於是將巴哈杜爾·沙秘密安葬在仰光附近的一座佛教寺廟內。直到1991年,人們才找到了巴哈杜爾·沙的墓地,並樹立了一座紀念碑,紀念這位憂郁的印度詩人皇帝。
Ⅶ 古印度是怎麼滅亡的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他經過多年征戰,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這個龐大的帝國是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公元前200~公元200)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巴克特里亞——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入侵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
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笈多王朝
(320~540)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
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
Ⅷ 第一個統一的古印度政權,孔雀王朝的統治是怎樣結束的
對印度歷史而言,最重要的一篇,無疑是亞歷山大遠征在印度西北部廢除當地的幾個王國後造成政治真空地帶。
阿育王死後,其帝國開始分裂了,西北地區總督的王子宣告獨立,而帝國南部的半獨立狀態的安度羅也宣布獨立,剩餘國土在維持了50年的統治之後,孔雀王朝為大臣沙密多羅•巽伽所滅,巽伽王朝建立。前75年,甘華王朝建立,領土僅限於摩羯陀地區,直到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建立時,摩羯陀大多數時間都無聲無息。
Ⅸ 唐朝名將王玄策做了什麼,他是如何滅了全印度
當時,王玄策為了報仇,所以前往尼泊爾王國,請求尼泊爾王國出兵援助自己,在尼泊爾王國的幫助下,王玄策成功滅了印度。但是准確的來說,王玄策滅掉的其實只是印度境內的一個國家,因為當時的印度還沒有完全統一。
由於王玄策遠在印度,所以幾乎不可能讓唐朝援助自己,只能找臨近的友國的幫助,王玄策一下子就想到了與唐朝交好的尼泊爾。到了尼泊爾後,王玄策便把自己的經歷告訴了尼泊爾國王,尼泊爾國王看在唐太宗的面子上,熱心地把軍隊借給王玄策了。隨後,王玄策便帶著尼泊爾軍隊去了瑪卡達國。由於瑪卡達國戰亂不停,所以實力已經受損嚴重,王玄策帶著尼泊爾軍隊很輕松就將瑪卡達國給打敗了。
Ⅹ 1300年前大唐是如何沒用1兵1卒滅了古印度的
中國和印度的這次戰爭在古代史上可是僅此一次,但這次戰爭大唐卻是沒用一兵一卒就取得了勝利。原因在於,一是大唐處於鼎盛時期,根本沒把小小的古印度放在眼裡;二是,吐蕃當時和大唐的關系密切,鼎力相助;三是,摩揭陀國發生內亂,政局不穩定。
王玄策領兵直搗阿羅那順的老巢,摩揭陀國怎能打的過吐蕃的精兵,沒過多久,阿羅那順就棄城逃跑,後被生擒。這一仗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不費大唐一兵一卒就取得了勝利,弘揚了大唐國威,使得整個天竺都為之震顫。東天竺國王趕忙進獻寶物向大唐臣服。這一仗也為以後中原和天竺的友好往來奠定基礎,加強了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