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才能加入巴哈伊教
巴哈伊信仰沒有入教程序,沒有洗禮,沒有儀式,也沒有教名或需更改姓名。巴哈伊信仰也沒有入教資格審查制度,它完全信賴個人的決定。
巴哈伊教是個新的獨立宗教。巴哈伊教沒有神職人員和地方教堂,每座廟宇都有九面,每面有一大門,代表可以從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廟宇中不出賣紀念品,不接受饋贈。宗教經費只來源於教徒的捐贈。禮拜儀式非常簡單,沒有固定的地點,只是由一人朗誦巴哈歐拉的作品。
(1)印度教如何加入擴展閱讀
教義
巴哈伊的漸進宗教啟示觀導致的結果是,他們接納世界上主要宗教的有效性,認為這些宗教的奠基者和中心人物都是上帝之顯示者。其中包括:耶穌、穆罕默德、摩西和佛陀。另外,其他一些宗教人物如挪亞和亞伯拉罕也是神的先知。巴哈伊信徒不指望巴哈歐拉的啟示出現後的1000年內有新的上帝之顯示者。
巴哈伊信仰有時被描繪成各類早期宗教的綜合體。然而其信徒堅稱他們的宗教有獨特的傳統,有自己的聖書、教訓、律法和歷史。其文化和宗教源於伊斯蘭教什葉派,其建立過程類似於基督教信仰脫胎於猶太教。巴哈伊信徒把他們的宗教描述為獨立的世界性宗教,與其他宗教傳統的區別在於巴哈歐拉給出的較新、較現代的訓誡。巴哈歐拉據信滿足了先驅宗教中所有關於彌賽亞的預言。
B. 印度宗教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這個國家及其絕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決定性的角色。 印度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該教綜合了多種信仰,非常復雜。
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由於印度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印度已經超過印度尼西亞,成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國家。伊斯蘭教是在公元8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紀後,北印的大多數王朝統治者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特別是莫卧兒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當多的伊斯蘭教建築。作為外來宗教的伊斯蘭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導致了一系列的宗教沖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時造成了宗教仇殺的慘劇。在現代,印度這兩個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錫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於印度的宗教,不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基督教、祆教、猶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響的宗教,但人數稍少。 盡管宗教在印度的影響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無神論和不可知論。
社會情況
印度是一個政教分離的國家,堅持世俗主義。但是,宗教對其政治具有巨大的影響。在印度,絕大多數人都信奉宗教。根據199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蘭教。此外,還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錫克教徒,佔1 .99%;佛教徒,佔0.77%;耆那教徒,佔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猶太教的信仰者約佔0.43% 。目前,各種宗教信徒的人口構成已發生一些變化,但基本格局依然如故。
印度教
印度教神廟
印度教信眾超過人口的82%,也就是說多達8億以上的人口信奉該教。印度教由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世紀的婆羅門教發展而來。印度教是多神教。據說,印度教的神有3.33億之多 。印度教經典繁多,教義十分繁雜,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論,也有一些無神論的思想。它既是一種禁慾的宗教,又是一種縱欲享樂的宗教,而在實際生活中,它則變成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方式和一種風俗習慣。正如馬克思所說:「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慾主義的宗教;既是林加(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印度教的組織形式比較鬆散,但也有一種獨特的社會組織形式,即所謂的「種姓制度」。這種制度的典型特徵是:社會分隔、等級制度、飲食與社交限制、不同集團具有不同的世俗和宗教權利、職業世襲以及內婚制和順婚制(即高等種姓的男子可娶較低種姓的女子,反之則被視為大逆不道)。印度教的宗教儀式相當繁復。一個正統的印度教徒一生中要經過家庭祭祀和公共祭祀的16種聖禮。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建築
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地位僅次於印度教,信奉者約有1 .2億左右,公元8世紀前後由阿拉伯傳人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時期,伊斯蘭教在印度得到迅速發展,並被定為國教。作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工具,伊斯蘭教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不少印度教徒特別是那些低種姓的印度教徒,由於傾慕該教教友平等的思想,紛紛改宗信奉,當然也有一些是被迫改宗的。現在,印度的穆斯林主要集中在北方邦、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安得拉邦,80%屬於遜尼派。
基督教
基督教傳統服飾
基督教信徒超過2000萬,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以外信眾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傳,基督教於公元1世紀時就已傳到印度。由於基督教主張「只有一個上帝」、「人皆平等」、「人皆兄弟」,因此在種姓制度盛行的印度頗受歡迎,不少低種姓的印度教徒皈依該教。另外,由於傳教士的說教和教會的善舉(如在落後地區修路架橋、建立醫院、學校、孤兒院等),影響不斷擴大。
錫克教
錫克教大金廟
錫克教是在伊斯蘭教影響下經過改革的一個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個反對種姓的支派,是對婆羅門統治和教義的一種反叛,後來又在反對穆斯林的統治中形成了軍事力量。它的產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是兩大文化融合的產物。創立者是那納克(生活於1469—1538年間)。該教強調信仰唯一的真神,認為各種宗教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主張業報輪回,提倡修行,但反對印度教的祭祀制度和一切形式的禮儀,反對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對種姓制度,反對寡婦殉葬和重婚,主張消除教派間的對立和沖突。錫克教的主要特徵可概括為「四反五K」。「四反」,即反對禁慾,反對繁瑣的祭祀禮儀,反對多神論,尚武但反對強權政治。「五K」是錫克教徒畢生實踐的五件事的印地語縮略語,即Kesh(蓄發留須);Kanga(佩戴長梳);Kachh(包裹頭帕),Kara(右手戴鋼鐲);Krpan(身配短劍)。錫克教徒男子名字後面均加「辛格」(意為獅子)二字,以勇猛彪悍著稱。
佛教
佛教
佛教是其誕生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達毗羅衛王國(今屬尼泊爾),由始祖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世紀創立的。佛教在印度曾獲很大發展,一度近乎普及整個次大陸。孔雀王朝時達到鼎盛。當時,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實行「大法」,使得佛教空前發展。貴霜王朝時代,佛教仍有發展。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開始急劇衰落。19世紀開始出現復興,20世紀50年代以來僧眾人數有所增加,但總的來講,勢力比較弱小。
耆那教
耆那教巨型石雕像
耆那教創立時間與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6——前5世紀前後。它是當時反對婆羅門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後分裂為天衣派(裸體)和白衣派,中世紀時得到廣泛傳播,一直保存至現代。耆那(Jain)本身的意思是勝利者,是該教傳說中的人物筏陀摩那的稱號。耆那教在印度一直得到穩步發展,這一點與佛教的情況完全不同。據統計,該教在全印共有4萬多所寺廟 。近年來,它還向印度以外的地方傳播,在斯里蘭卡、伊朗、阿富汗和阿拉伯國家均有不少信徒。[2]
C. 天國的印度教
在印度教裡面,因為有輪回的緣故,天界的概念不是很凸出並只是暫時的,要到下一個重生之後才可入,對於信奉印度教的信徒,熱望的是永久的國度稱為Moksha。Moksha 被視為生死輪回的靈魂解脫,是一種個人的基本神性本性的重新確立,而這種確立可能包括與神的融合或神的加入。進入天國或地獄是由死亡之神閻羅王和他的因果會計師 Chitragupta 決定的。Chitragupta 紀錄一個人一生的好與壞行為。這里閻羅王和 Chitragupta 都是至高上帝 Ishwara(神)的下屬,也在他的指導下工作。進入天界與否只依從人在前世的行為,而不受宗教信仰而約束。因為人的好行為,在天界便會享受成果。天界的統治者是因陀羅,而生活在這個國土也包括了同眾多的天使。
D. 怎麼樣才能成為佛教弟子
嚇死人了上面的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回答得聲嘶力竭。
做佛弟子需要皈依,是為了讓你有個程序化的修行過程,也就是有師父指導你,如果你自學佛教書籍很深入,那麼不去寺廟皈依,自己在佛像前皈依,那也是一樣的。不是說你拿了那個皈依證就OK了,很多出了家的都照樣照業,有什麼用?
我皈依的時候,就是跑去廟里,聽法師講了三皈依弟子必須要注意的事項,然後就拿了個本子,就OK了。我也沒有常去廟里聽經,嫌麻煩,自己看書,看論。自己修自己的。
至於拜師,你皈依的時候,是要拜個法師做老師的。但是呢,我根本不知道我的上師是哪個,我搞完儀式就回家了。不過我對凈空法師還是很信服的,經常看他的論、視頻。你如果沒法找好老師,網路上搜索凈空法師就好了。他的書和視頻很多。我感覺很好的。他的凈土理論,非常高妙。
再推薦幾本對我影響很大的書《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現代往生見聞錄》《中陰身自救法》
妹妹,相信偶,看完這幾本,你會大有感覺滴。
E. 有關印度宗教的介紹…在線等
印度教(HINDUISM)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於公元8世紀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羅門教。它綜合了多種信仰,沒有單一的信條,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論。印度教還是一種哲學和生活方式。它宣傳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印度教有種姓制度。根據這一制度,人被分為四個等級,且生來就決定。四個種姓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伊斯蘭教(ISLAM)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公元8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統治期間,伊斯蘭教被定為印度國教,迅速發展,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印度穆斯林以遜尼派為主。伊斯蘭教對印度宗教、社會、風俗和文化藝術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於印控查謨和克什米爾、阿薩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爾等邦。
基督教(CHRISTIANSM)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據說在公元1世紀就已經傳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達數百萬。現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基督教在印度有幾個分支,如敘利亞教會、倫敦教會、丘奇教會、婦女教會以及兄弟教會等。基督教對印度社會和文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錫克教(SIKHISM)
印度有1.9%的居民信奉錫克教。「錫克」在梵文里的意思是「學生」、「弟子」、「信徒」。錫克教徒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德里和哈里亞那邦。該教於15世紀末由拿納克創立。錫克教原屬印度教,後發展為獨立的宗教。該教祖師稱為「古魯」,共有十位師尊。錫克教提倡平等、友愛,強調實干。十七世紀高文德·辛格祖師提倡五K的裝束以示與其他教徒的區別。五K即木梳(KANGHA)、長發(KESH)、劍(KIRPAN)、內褲(KAOHHA)、手鐲(KARA)。
佛教(BUDDHISM)
印度有0.8%的居民信奉佛教。佛教於公元前6世紀發源於印度,喬達摩是該教的創始人,是印度、尼泊爾交界處一小國王子,釋迦牟尼是教徒對他的尊稱,意即釋迦族的「聖人」。由於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內部紛爭以及頻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公元八、九世紀以後佛教開始衰微,到13世紀幾乎消亡。1956年印度政府曾利用佛陀涅磐2500年慶祝之機,吸收了500萬「賤民」加入佛教。但現在在印度信奉佛教的人已寥寥無幾。佛教在中印兩國文化交流史發揮了重要作用。
耆那教(JAINISM)
印度有0.4%的居民信奉耆那教。該教產生於公元前6-5世紀。耆那的意思是勝利者。該教弟子尊稱創建者為偉大的英雄,即大雄。該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於宗教,認為正確的信仰、知識、操行會導致解脫之路,進而達到靈魂的理想境界。該教是一種禁慾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耆那教徒不從事以屠宰為生的職業,也不從事農業。主要從事商業、貿易或工業。耆那教不講究信神,但崇拜24祖。
F. 印度教傳入中國始於什麼時期
始於東漢,但沒有傳播開。真正進入中國,並有人信奉,是在隋唐時期。
印度教修士在中國古代被稱為婆羅門。東漢永平年間佛教傳入中國。伴隨著許多佛門高僧相繼來中國佈道,一些婆羅門教士來到中國,但被認為是「外道」,沒有傳播開。
到隋唐時,許多婆羅門又來到中國並開始傳教(其實這個過程始終沒有中斷過),史書和一些文學作品中也出現了大量婆羅門和婆羅門教的內容,證明此時印度教在中國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
只不過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力太大,而婆羅門教由於種種原因,始終沒有形成整體規模,沒有在中國站住腳跟,後來也算是無疾而終了。但也應該視作它在隋以前傳入過中國。
G. 去印度加入印度教可以整個婆羅門種姓嗎
你白日夢做多了,印度是印度人主導的國家,種姓制度根深蒂固,你一個外來人想加入印度國籍整個高種姓,白日夢做多了
別把國內的社會經驗套國外,還想靠錢賄賂歪果仁過好日子,腦殘想法
印度這種國家愛上他的外國人一輩子都不想回本國,厭惡印度的一輩子都不想回印度
想做印度人,天天喝臟兮兮飄著死屍的「恆河水」,為了印度教信仰天天在骯臟的恆河與人類動物死屍一起游泳,吃不論什麼食材都做成「糊糊」的印度菜
你去吧,不攔你,印度世界強奸之都歡迎你!印度強奸犯男女通吃,無論老幼美醜一概不放過
H. 印度教是如何在印度興起的佛教在印度是如何消亡的
印度教和佛教,同屬於古老的東方宗教,同源於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印度教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西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只,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八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多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二、佛度
產生和流傳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創始人是悉達多·喬答摩,佛教徒尊稱他為釋迦牟尼,簡稱佛陀(覺者)。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
原始佛教 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約為公元前6~前5世紀。佛陀的說教最初是口傳的,為了便於記憶,採取偈頌的形式,後來編集為由經、律、論組成的「三藏」。在經藏中近代學者認為真正屬於佛陀的教說和最早的經典是《經集》、《如是語經》和《無問自說經》,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條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其核心內容是講現實世界的苦難和解決苦難的方法。其次,又從緣起思想出發,提出了「諸法無常」、「諸法無我」和「涅盤寂靜」的學說。後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為戒、定恝三學、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以及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時反對婆羅門教四種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創立的僧團中允許各個種性和賤民參加。另外,還容許教團中包括過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稱為優婆塞、優婆夷或在家二眾。
部派佛教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後,佛教內部由於對戒律和教義看法的不同,開始分裂。先後形成了許多部派。最初分為大眾部和上座部,這被稱為根三二部,以後又從兩個根本部中分裂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稱為枝末部派。部派佛教爭論的主要總是訶梨跋摩在《成實論》中曾概括為「十論」,即二世有無?一切有無?中陰(輪回的主體)有無?頓悟或漸悟?羅漢是否有退?隨眠(煩惱)與心是否相應?未受根業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數?在無人我(靈魂)等。對於這些問題各個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上座部認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應是阿羅漢果,阿羅漢果與佛果位相同,他們把一切現實存在分為色法(物質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種」(地、水、風、火四元素)及所造色(長、短、大、小、方、圓等形象和青、黃、赤、白等顯色以及其他感官對象),心法有八十九種,並作了詳細的分析。上座部後來又分為根本上座部和說一切有部。前者流傳於雪山即喜馬拉雅山麓,後者流傳於克什米爾地區。說一切有部後來分出犢子部,犢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繼又分出化地部、經量部等共十一部,說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徵是重視三藏中的論藏,也就是著重對佛教理論問題的闡述。在1世紀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統治時,曾舉行大規模的結集,編纂了《大毗婆沙論》、《發智論》和六足論等龐大的論書,主張「法有我無」、「三世實有」和「法體恆有」;經量部約成立於3世紀末,是最晚從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主張「過去未來無本,現在實有」。佛陀以蘊、處、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區別實有和假有。說一切有部主張蘊、處、界都是實有。經量部則主張蘊、處是假有,界是實有,這意思是說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觀的存在形式(蘊)以及人們的認識器官和對象(處)都是一種虛假或唯名的實在,它們不過是人們認識中的感覺材料,只有人們的認識的根源(界)才是真實的存在(實有)。大眾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別提倡「一心相續說」和「心性本凈說」。部派佛教後來向大乘發展,從大眾部向中觀派(空宗)發展,從上座部向經量部發展,進而向瑜伽行派(有宗)發展。
大乘佛教 在部派佛教流行時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開始產生和傳播。當時在家佛教徒中流行著對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從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團——菩薩眾。參加這些教團的有出家的導師(僧侶)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們中間一部分人為了修持和傳教的需要,編輯了闡述大乘思想和實踐的經籍,最初為般若系經典,以後又有《妙法蓮華經》、《維摩經》、《華嚴經》和《無量壽經》等出現。這些經典闡發了空、中道、實相、六度、菩薩道、多佛、三乘分別和一心本凈等等思想。在上述種種經典思想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大乘兩個主要派別——中觀派、瑜伽行派。中觀派大概在2世紀才開始形成,創始人是龍樹,經提婆、羅睺羅跋陀羅傳至佛護和清辨時,因對中觀的理論有不同的解釋,分為自續派和應成派。中觀派發揮了般若經中的思想,認為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一種相對的依存關系(緣合)和一種假借的要領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沒有實體(無自性)。對於真正的佛教徒應該證悟上述空性的「真諦」,但是對於被無知(無明)覆蓋的凡夫仍應導以「俗諦」,即承認世界相對存在的真理。瑜伽行派興起於4~5世紀間,因強調瑜伽的修行方法並以瑜伽行總括全部佛教教義而得名,該派的理論奠基人是無著和世親,主要經論是《解深密經》、《瑜合伽師地論》、《唯識二十論》、《成唯識論》等。世親的繼承者有親勝和火辨兩家,較親勝稍後並發揮親勝學說的有德慧和安慧,以上稱為無相唯識派;世親的另一繼承者是陳那,他是後期瑜伽行派的先驅。陳那的後繼者有護法和法稱,護法發展了世親和陳那的唯識學說,法稱發揮了陳那的因明學說。瑜伽行派認為人所認識的一切現象都是由人們的認識主體即「識」所變現出來的,提出「萬法唯識」、「三界唯心」。他們把識分為三類八識,而把第八識即阿賴耶識(藏識)看作是現象世界(現行)的根源(種子生現行),所以名之為「所知依」。他們又把一切存在現象分為「五位百法」。另外還闡揚五種姓說,認為有一種「無種姓」的人,畢竟不能成佛。
密教 6~7世紀,印度教在當時的社會和文化生活中逐漸取得了占優勢的地位,從玄奘的記述中可知當時對濕婆、毗濕奴、梵天的崇拜極為盛行。8~9世紀間商羯羅創新吠檀多派,使印度教在理論上得到重大發展而空前地盛行。佛教在這種社會潮流影響下開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間信爺而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干高原以及東印度出現了金剛乘和易行乘等。前一個時期的顯教中觀派和瑜伽行派逐漸融合起來作為密教的世界觀而繼續存在。其主要經典為《大日經》、《金剛頂經》、《密集經》、《喜金剛經》、《勝樂輪經》、《時輪經》等。它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壇場、儀軌和各種神格信爺為其特徵。儀軌極為復雜,對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皆有嚴格的規定,主張修「三密」,即手結印契(身密)、口誦真言(語密)和心作觀想(意密)。三密相應,即身成佛。8~9世紀以後,由於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僧團日益衰敗,內部派系紛爭不已,從而日趨式微。後來又由於伊斯蘭教的大規模傳播,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迄13世紀初,終於一蹶不振趨於消亡。
現狀 19世紀末,在印度沉寂約700年的佛教出現了復興運動。1891年錫蘭(今斯里蘭卡)的達磨波羅在印度首創摩訶菩提會,很多佛教勝地恢復舊觀,並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1947年印度獨立後,佛教活動有了新的發展。在那爛陀、浦那、貝納勒斯等地創設了一些研究機構,並在很多著名大學設佛學系或巴利語系;出版了大量書刊。1956年印度政府舉行釋迦牟尼涅盤2500年的國際性大規模紀念活動。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長、憲法起草人安培多伽爾在那格浦爾組織了一個有50萬「賤民」參加的改信佛教運動,先後有幾百萬「賤民」由印度教皈依佛教。1957年印度佛教徒組織了佛教的政黨——共和黨。後來,其中一部分人因不滿共和黨的政治路線另組了困豹黨。該黨在孟買和馬哈施特拉有一定影響。近年來,印度的佛教組織(摩訶菩提會、佛教神智會、聖彌勒教會等),在國外建立了很多分支,廣泛地開展了國際活動,經常召開國際佛教學術討論會、座談會等。根據1980年的統計,印度有佛教徒5554000人,約占總人口的0.8%,印度的佛教徒雖然人數很少,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頗有影響。(宮靜於眾)
I. 如何了解印度教
印度教脫胎於婆羅門教,形成於8世紀,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由婆羅門教和佛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在造業、果報和輪回的觀點上與佛教基本一致。印度教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以梵天、毗濕拏、濕婆三神為主神。人們之所以崇拜他們,是因為三大主神各司其職,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創造宇宙,主宰人類的命運;毗濕奴維護宇宙間的和平,展現賞善罰惡的大無畏精神,故最得人們敬仰;濕婆神不但能毀壞宇宙,同時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世間的活動。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慾的主張,並把釋迦牟尼吸收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在哲學上,印度教是以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為基礎。提出這一體系的是8世紀吠檀多哲學大師商羯羅。他創立了不二論,即一元論學說,認為除梵(宇宙精神)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物,梵和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虛幻不實的物質世界,使人的本我與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擺脫痛苦的世世輪回,進入神妙而又銷魂的純粹極樂狀態。印度教認為物質、個人靈魂是存在的,但從真相上看卻都是幻覺,是梵以幻力進行了不可思議的作用的結果。他認為,把幻象當成真有,就是人類的無明,只有智者可以透過它看到它背後的真相。人的本我是不死的靈魂,借住在凡人肉體,凡人的生命可以包含一個具有神的不朽創造力的永生幽靈,而靈魂則能夠再生或轉世。善惡將得到報應,這種輪回周而復始,無始無終。
J. 印度教的起源是什麼和阿雅人入侵印度的關系是怎樣的,和伊斯蘭化以前的古波斯文明的關系是怎樣的
印度教可能源頭主要有以下兩個:
1,印度河流域文明(或哈拉帕文明),約公元前2000年到1500年,是印度次大陸已知的城市文化。
2,印度教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印度原始公社瓦解時期的吠陀的宗教。吠陀的宗教是由中亞一帶移入的雅利安游牧部落和印度河流域土著居民宗教信仰的混合物,它崇拜種種神化了的自然力量和祖先、英雄人物等。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印度在奴隸制國家逐漸形成過程中,吠陀的宗教被注入新的內容而成為婆羅門教。婆羅門教實行「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並在種姓分立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繁瑣的玄學體系和祭祀儀式。
和阿雅人入侵印度的關系:
婆羅門教是游牧的雅利安人在次大陸征戰、定居後,游牧信仰與達羅毗荼人的農耕信仰融合產生的,圍繞婆羅門祭祀階層為中心的信仰,所以叫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經歷佛教、耆那教興起後的沖擊而衰落,經過改革,形成了我們今天謂之「印度教」的宗教體系。印度教非某個單一宗教,而是一種次大陸各種宗教的總稱。更有甚者,把佛教、耆那教甚至南亞伊斯蘭教都看作印度教體系。但通常地,印度教還是被視作那種源自於婆羅門教的宗教體系,不同於伊斯蘭教、錫克教,盡管它們之間有大量的交融。
和伊斯蘭化以前的古波斯文明的關系:
至於與伊斯蘭化前的古波斯的關系,似乎可以理解為,雅利安人從中亞今天差不多烏茲別克的地方逐漸遷徙,有些留在了伊朗,有些繼續進入了次大陸。而波斯跟次大陸的文明交往是很深的,阿契梅尼德王朝對次大陸影響就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