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怎麼發展到中國

印度怎麼發展到中國

發布時間:2022-06-16 07:32:40

㈠ 二戰結束後,印度的發展是怎麼慢慢落後於中國的

其實印度和我國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首先我國和印度都是屬於亞洲國家,其次就是我國和印度都是屬於人口大國。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印度的發展水平和經濟水平都是比我國要好很多的,但是到了現在,印度相比我國那是相差太多了,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本人就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

第三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印度所存在的重男輕女思想。印度的女性地位一直都是很低的,她們的命運就是結婚生子,對於大部分的女性來說是沒有發展之路的,只有那些等級比較高的女性才有很好的發展。

㈡ 的發展速度,印度需要多少年才能趕上中國

理論上說25年左右能趕上中國,主要是印度的人口紅利剛開始,而中國70\80後的人口已經開始中年化,多年計劃生育導致大量中青年人口生育率低下。未來年青人少就意味著國內消費市場減小。而印度無計劃生育大量青年廉價勞動力容易帶來廉價的產品和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但是印度人口的增長過快,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1/4,而且大部分地區乾燥炎熱,民族宗教成份復雜,政府的民族友好政策不利,也是極大制約印度國內穩定的隱患。
中國已經基本完成了工業化改革,擁有了現代化的交通物流和基礎設施建設,平均受教育率高,開始改善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影響,重要的是中國有一個政策穩定高效率的政府,國內各民族和宗教政策團結友好。
而印度還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工業化比例較低,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很差,近半人口為文盲,官方的印地語未在全國普及。大部地區自然環境乾燥,環境污染嚴重,政府執政黨派效率低下。國內民族宗教派別繁多,有嚴重的種姓制度和種族宗教隔離政策,甚至多次發生過政府背景的針對少數民族和非印度教的迫害事件,社會不穩定因素較大。
所以說,印度25年趕上中國的可能性有,但中國也在發展。但印度國內不安因素太多,追趕中國的可以實現,但超越中國的概率很小

㈢ 二戰結束之後,印度的發展是如何漸漸落後於中國的

印度一開始也是學蘇聯,但學的不徹底,外面是計劃,裡面還是自治,這樣一來,中國建國初很多工程順利實施,印度的大工程很多都爛尾了,因為沒有集中優勢辦大事。這樣一來,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就變慢了,而且它的改革開放比中國還晚。本來起步就晚,社會根本問題又沒有得到解決,自然印度就不如中國了。

中國和印度都是鄰國,都是人口大國。人口規模本身就是實力,但中國人口規模和印度不一樣。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與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鄰緬甸,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接壤。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海岸線長達5560公里。也是由100多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以印度斯坦族為主體民族,約佔中國總人口的46.3%。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河文明誕生於公元前2500年(主要位於今天的巴基斯坦)。大約1500年前,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了當地的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小的奴隸制國家,建立了種姓制度。吠陀宗教開始發展成婆羅門教。

總結:印度一開始也是學蘇聯,但學的不徹底,外面是計劃,裡面還是自治,這樣一來,中國建國初很多工程順利實施,印度的大工程很多都爛尾了,因為沒有集中優勢辦大事。這樣一來,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就變慢了,而且它的改革開放比中國還晚。本來起步就晚,社會根本問題又沒有得到解決,自然印度就不如中國了。

㈣ 為什麼印度人可以那麼早的就來到中國

佛教傳入中國漢地年代,學術界尚無定論。古代漢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時沙門室利防等18人到中國的記載。據《善見律毗婆沙》記述,在阿育王時代,佛教第三次結集後,曾派大德摩訶勒棄多至臾那世界(原註:漢地);派末世摩至雪山邊國。西藏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稱達摩阿育王時,高僧善見至大支那弘法。南璺佛教史書則稱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這些布教活動因無譯述遺跡傳世,無法證實。
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兩漢之際,佛教開始傳入漢地(約在公元紀元前後)。據文獻記載,佛像可能與此同時傳入。但在中國西部的新疆地區(古代稱之為西域),佛教和佛教藝術的傳人則更要早一些。印度的佛教藝術,經過中國的藝術家和民間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創造,形成了更具中國特點的佛教藝術,從而更容易在中國社會流傳和發展。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為佛教徒供奉和禮拜的對象,因此佛像藝術的發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隨著中國佛教的興衰而興衰,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是顯而易見的。

㈤ 印度在二戰結束之後是怎樣一步步落後中國的

印度是在1947年8月獨立,而新中國是在1949年獨立,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獨立的。但印度家底和國際環境遠遠要比中國好得多,印度獨立以後,有著比中國完善的鐵路,公路,航空,電力和農田水利設施。而且得到了世界上所有大國的承認,以至於印度普通民眾現在都認為,當初是印度把常任理事國讓給中國的,印度自建國就沒有雨大國發生沖突。而中國自建國後就被歐美國家制裁和拒絕承認。先後與美國和前蘇聯發生武裝沖突。即便如此,兩個國家經過七十年的發展,中國的國力遠遠高於印度。那印度落後的內在原因在哪。


印度的底蘊不錯,但發展的方向錯了,再努力也沒用,地理緯度和地理資源也限制了印度的發展。民族問題復雜,缺乏強有力的領導階層。使得印度很難發達起來。

㈥ 印度和我國條件接近,怎麼發展趕不上我國

印度和中國在許多方面都非常接近。比如印度和中國都是文明古國;印度人口13億,中國人口14億;印度陸地面積298萬平方公里,其中平原約占總面積的40%。中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但平原面積只有約115萬平方公里。因此,要說這個世界上外在條件與中國最接近的國家,恐怕非印度莫屬。然而從古至今,印度的發展上卻始終比不上中國,哪怕印度曾有過更理想的發展條件(比如二戰結束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也很快就被中國反超,而且距離越甩越遠,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其實說到底還是兩國的歷史底蘊不一樣。

種姓制度導致印度社會四分五裂,缺乏團結。在過去幾千年的時間里,印度在4大種姓之內還衍生出了多達上萬的亞種姓,絕大多數印度人往往只在意本種姓的利益,對其他種姓的事務漠不關心。民族內部缺乏凝聚力導致印度在面對外來入侵時難以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力量,因此印度雖然有幾千年的歷史,但佔領這塊土地的統治者卻換了一撥又一撥。此外,固化的種姓等級也導致許多印度人甘願承受命運的壓迫,逆來順受,得過且過,缺乏奮斗精神,這自然會嚴重阻礙社會的進步。

進入二十世紀後,印度獲得了獨立地位,種姓制度也在法律上被正式廢除,但留在人們傳統觀念中的“頑疾”卻難以消除。再加上低種姓普遍在經濟、教育、醫療等方面都遠遠落後於高種姓,由此導致的惡性循環成了一個近乎無解的難題,因此種姓制度也成為了印度在發展過程中難以逾越的障礙。

㈦ 印度進入中國領土中國採取什麼措施

1、加派了新型坦克(30噸一般的主戰坦克50噸沒法在高原上機動)

2、試射了新型火箭彈(能打400公里 就邊境到印度首都新德里也不過300多公里)

3、在邊境西藏軍區搞了個實彈晝夜演習

4、加派了火箭軍部隊

5、外交方面主要是和印度此次找的借口說為了保護不丹的利益(不丹明確表明印度的此次越境和對峙自己毫不知情)

問:據了解,8月28日下午,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界的印度邊防人員及裝備已經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印軍越界事件已得到解決。請介紹有關情況。

答:6月18日,印度邊防部隊非法越過中印錫金段已定邊界進入中國洞朗地區。中國通過外交渠道多次向印方提出交涉,向國際社會說明事實真相,闡明中方嚴正立場和明確要求,敦促印方立即將越界邊防部隊撤回邊界印方一側。同時,中國軍隊採取有力應對措施,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合法權益。

8月28日下午14時30分許,印方將越界人員和設備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中方現場人員對此進行了確認。中方將繼續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維護領土主權。

中國政府重視發展同印度的睦鄰友好關系。希望印方切實遵守歷史界約和國際法基本原則,與中方一道,在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維護邊境地區和平安寧,促進兩國關系健康發展。知道的不太詳細見諒 望採納

㈧ 佛教在其故鄉印度是如何產生發展的如何傳入我國的

如果要講清楚就要涉及到婆羅門和沙門,列國時期釋迦國的歷史背景,太麻煩,簡而言之,釋迦牟尼見生老病死,感慨人總有一死,榮華富貴不能恆常,健壯的身軀終將腐朽,為了解決生死的疑惑與29歲離開妻兒父母出家,追隨當時宗教界幾位知名大師學習,但達到了世間所有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還是沒有解決他的問題,遂嘗試極端苦行,最後把自己弄得奄奄一息而感覺到這對於解脫沒有幫助,放棄苦行後,釋迦牟尼決定以自己為師,來到菩提伽耶的一株菩提樹下打坐,立誓不證菩提不起此坐,經過七天七夜的禪修,最終得漏盡智,證悟四聖諦,開創佛教。
傳入中國是漢明帝那會,明帝晚上做了個夢,夜夢金人,後來就跑去印度把梵僧竺法蘭帶回來了,但最早對於佛教來中國的記載是秦始皇時期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打算來傳教,結果被秦始皇給關了,那會的佛教還是目前所謂的小乘佛教,後來被竺法蘭帶過來的就是所謂的大乘,或者說大乘思想的先驅。

㈨ 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如何發展,這對我國有什麼借鑒意義

印度今天已經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輕的國家之一.由於出生率高,這一趨勢至少還能持續20年.到2025年,印度人的平均年齡還將只有30出頭一點;70%的印度人將處於工作年齡,到2050年時,印度將比中國多2億工作人口!
當然,問題是必須給那麼多的印度工作者以足夠多的工作崗位.印度並沒有很充裕的時間.印度流行一個詞,叫「機會之窗」.機會之窗打開了,就的你會不會利用了.印度財政部說:「這是我們最後的機會.」一旦國家發達了,人們就會拒絕生孩子,人口就會進入老化階段.
印度的未來有個關鍵前提:全國教育體制的發展.印度至今在這方面是失敗的.因此,印度主管部提出一個設 :把學校私有化.原因是: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更好地適應印度社會對學校教育不斷增長的需求.而目前的政府體制官僚主義之嚴重是眾所周知的.
美國高盛投資銀行估計,如果印度用好它的「機會之窗」,那麼它的有利的人口發展曲線完全可能使它在今後50年裡保持5%的經濟年增長率.這樣,印度將在30年後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2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如何發展,這對我國有什麼借鑒意義?
從經濟方面來看:
中國最需要學習的是印度走出去的精神,依賴於長期的英語教育和海外關系,印度人總是能在歐美建立許多許多商業關系,印度發達的軟體業和制葯業都得益於此,而很多到了海外的中國人只會寫論文,也是由於英語和高等教育方面的底氣,使得印度人開拓海外市場的自信比中國人要強,中國人有世界工廠,但還未有成功的世界貿易,其實中印這方面可以互補,這樣說並不是掩蓋中國華僑的貢獻,東南沿海的例子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只不過由於高等教育體制等問題,中國的英語應用教育並不是開口講的英語!
印度最應該向中國學習的是基礎教育,印度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和潛在的市場,發展的問題在於基礎勞動力素質!這造成了社會貧富的嚴重不均和產業發展不平衡,導致印度的中產階層的實際消費能力遠落後於中國大中城市的工薪階層.至於房地產,這是東亞國家的通病,印度可以通過發展基本建設而不是房地產來拉動經濟,房地產業只會加劇富裕階層對中下階層索取的慾望,如果印度能探索出自己的路就好了!其實中國在這方面並不是什麼很好的榜樣,只不過傳統上人民比較重視基礎教育而已,而印度傳統上只重視精英教育,其實只有大多數人的利益被認可了,印度社會才會有均衡發展的可能.

㈩ 二戰結束之後,印度的發展是怎樣漸漸落後於中國的

印度在二戰之後並沒有獲得一個非常好的發展,其實主要是三個原因造成的。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當時印度的一些封建制度並沒有完全廢除,這些陳舊的封建制度,也會對印度百姓造成一定的約束,當印度人民的思想被束縛住的時候,自然而然沒有辦法提高進步的速度。

第3個原因就是印度重男輕女的風氣非常嚴重。要知道在印度生活女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可以說簡直就是沒有任何地位可言,在印度百姓心中女人僅僅就是男人的一種附屬品。當然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也存在著這種現象,但是隨著中國人民的思想正在不斷進步,重男輕女的這種現象也在逐漸減少,但是硬度不一樣硬度還沒有意識到這種現象會為國家帶來的非常多的問題,在一個不平等的社會下進行生存,很難取得進步。

閱讀全文

與印度怎麼發展到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越南哪裡買最便宜 瀏覽:837
義大利什麼時候可以玩 瀏覽:899
中國有哪些專科 瀏覽:496
英國足球隊為什麼會輸 瀏覽:957
義大利vs西班牙在哪裡直播 瀏覽:700
中國電信如何求助 瀏覽:574
義大利哪裡意麵正宗 瀏覽:499
英國來福槍團有多少人 瀏覽:160
印度為什麼不能打輕甲 瀏覽:66
中國寄口罩到義大利怎麼寄 瀏覽:267
印度嬰兒夭折怎麼處理 瀏覽:462
越南魚又叫什麼魚 瀏覽:260
中國從哪個朝代開始紀年 瀏覽:70
英國的見面禮是多少 瀏覽:231
健康國際碼英國手機怎麼填寫 瀏覽:792
義大利機油質量怎麼樣 瀏覽:422
中國最好的臍橙是哪個 瀏覽:259
中國什麼泡麵好吃 瀏覽:566
為什麼伊朗拒絕美國會談 瀏覽:608
義大利面怎麼做才好吃最簡單的 瀏覽: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