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出現「神秘熱病」,這種病有何症狀
目前全球的疫情問題仍然是備受關注的,當疫情席捲全球時,讓大家有一種措手不及的感覺,現在疫情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剛剛從疫情的恐慌中走出來,印度這又傳來了壞消息,印度出現了一種“神秘熱病”,消息一出,難免讓大家又多了一份擔憂。
在此提醒大家,在疫情還沒有得到完全控制之前,大家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盡量的不要到人流密集的地方,以免被感染,同時要注意居家通風,做好個人衛生工作。
B. 印度登革熱疫情持續肆虐一地兩周內超900人感染,這種疫情比新冠厲害嗎
印度登革熱疫情持續肆虐一地兩周內超900人感染,這種疫情比新冠厲害嗎?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的疑問。因為我們都知道,在現實生活中,也就是這兩年,在這兩年也出現了很多的社會問題以及重大的事故。比如說,我們國家以及全球爆發的疫情,疫情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不僅給多個國家的人民生活帶來很嚴重的影響,而且,對於很多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說,也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C. 登革熱是怎樣的
概述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登革熱病毒引起、伊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徵為起病急驟,高熱,全身肌肉、骨髓及關節痛,極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腫大。
本病於1779年在埃及開羅、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及美國費城發現,並據症狀命名為關節熱和骨折熱。1869年由英國倫敦皇家內科學會命名為登革熱。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各地發生過多次大流行,病例數百萬計。在東南亞一直呈地方性流行。我國於1978年在廣東流行,並分離出第Ⅳ型登革熱病毒。此後,於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離出Ⅰ、Ⅱ、Ⅲ型病毒。
病因
傳染源: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未發現健康帶病毒者。患者在發病前6~8小時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顯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間,輕型患者數量為典型患者的10倍,隱性感染者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傳染源,叢林山區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雖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學證據,但作為傳染源,尚未能確定。
傳播媒介:伊蚊,已知12種伊蚊可傳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廣東、廣西多為白紋伊蚊傳播,而雷州半島、廣西沿海、海南省和東南亞地區以埃及伊蚊為主。伊蚊只要與有傳染性的液體接觸一次,即可獲得感染,病毒在蚊體內復制8--14天後即具有傳染性,傳染期長者可達174日。具有傳染性的伊蚊叮咬人體時,即將病毒傳播給人。因在捕獲伊蚊的卵巢中檢出登革病毒顆粒,推測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儲存宿主。
易感人群:在新疫區普遍易感。1980年在廣東流行中,最小年齡3個月,最大86歲,但以青壯年發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區,20歲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檢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體,因而發病者多為兒童。
症狀
一、典型登革熱
(一)典型登革熱
1. 所有患者均發熱。起病急,先寒戰,隨之體溫迅速升高,24小時內可達40℃。一般持續5~7d,然後驟降至正常,熱型多不規則,部分病例於第3~5d體溫降至正常,1日後又再升高,稱為雙峰熱或鞍型熱。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
2.全身毒血症狀 發熱時伴全身症狀,如頭痛、腰痛,尤其骨、關節疼痛劇烈,似骨折樣或碎骨樣,嚴重者影響活動,但外觀無紅腫。消化道症狀可有食慾下降,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脈搏早期加快,後期變緩。嚴重者疲乏無力呈衰竭狀態。
3.皮疹 於病程3~6日出現,為斑丘疹或麻疹樣皮疹,也有猩紅熱樣皮疹,紅色斑疹,重者變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於全身、四肢、軀乾和頭面部,多有癢感,皮疹持續5--7日。疹退後無脫屑及色素沉著。
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齦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其他 多有淺表淋巴結腫大。約1/4病例有肝臟腫大及ALT升高,個別病例可出現黃疸,束臂試驗陽性。
(二)輕型登革熱 表現類似流行性感冒,短期發熱,全身疼痛較輕,皮疹稀少或無疹,常有表淺淋巴結腫大。因症狀不典型,容易誤診或漏疹。
(三)重型登革熱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熱的所有表現,但於3~5病日突然加重,劇烈頭痛、嘔吐、譫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壓驟降、頸強直、瞳孔散大等腦膜腦炎表現。有些病例表現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二、登革出血熱:分為兩型即較輕的登革出血熱和較重的登革休克綜合征 。
(一)登革出血熱 開始表現為典型登革熱。發熱、肌痛、腰痛、但骨、關節痛不顯著,而出血傾向嚴重,如鼻衄、嘔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兩個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於100ml。血濃縮,紅細胞壓積增加20%以上,血小板計數<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雖小,但出血部位位於腦、心臟、腎上腺等重要臟器而危及生命。
(二)登革休克綜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熱的表現;在病程中或退熱後,病情突然加重,有明顯出血傾向伴周圍循環衰竭。表現皮膚濕冷,脈快而弱,脈壓差進行性縮小,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到,煩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險,如不及時搶險,可於4~6小時內死亡。
檢查
血常規檢查 病後白細胞即減少,第4~5d降至低點(2×109/L),退熱後1周恢復正常,分類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高。可見中毒顆粒及核左移。1/4~3/4病例血小板減少,最低可達13×109/L。
部分病例尿及腦脊液可輕度異常。
血清學檢查 常用者有補體結合試驗、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和中和試驗。單份血清補體結合試驗效價超過1:32,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效價超過1:1280者有診斷意義。雙份血清恢復期抗體效價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者可以確診。中和試驗特異性高,但操作困難,中和指數超過50者為陽性。
D. 登革熱疫情在印度巴辛達地區迅速蔓延,登革熱該如何治療呢
登革熱前沒有有效的醫療手段,如果不幸得了登革熱,要補充營養打維生素,多吃維生素和葡萄糖,並且輔助以退燒葯。依靠自身的免疫力進行痊癒,不過登革熱病不是絕症,目前我國的醫療體系完善,如果不幸感染登革熱,是可以痊癒的。而且這種病多發於熱帶,非常常見,所以說即使得了登革熱也不要害怕,但是最好是預防大於治療。
3、如何防治:
那麼我們要如何防止登革熱呢?實際上非常簡單,我們只要防止蚊蟲叮咬就可以了。我們要注意個人衛生,不要接觸那些在積水比較多的地方,因為蚊子會在積水比較多的地方產卵。另外在夏天熱的時候最好不要去不衛生的地方,也不要去濕熱的地方,在這個疫情肆虐的環境里,我們還是多在家呆著吧。
E. 印度800多人感染不明原因怪病,為何印度此地出現不明病毒源
一.印度多人感染不明原因怪病印度800多人感染不明原因怪病,該怪病爆發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官方還正在調查中
印度新冠疫情形勢是全球最嚴重的幾個國家之一,確診病例僅次於美國,位於世界第二位。由於檢測水平較為低下,所以印度的真實感染數據或許要遠遠高於官方公布的數字。可謂是禍不單行,印度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印度的安得拉邦又有超過800人感染了一種怪病,患者會出現抽搐、口吐白沫等症狀,且這種怪病已經造成了1人死亡。
據《印度時報》報道,從12月5日起,印度南部安得拉邦埃盧魯市及周邊地區突發不明原因疾病,大部分患者症狀包括惡心、痙攣、意識喪失,部分人或有口吐泡沫,或有眼睛灼熱等,自12月5日起已有848例,12月7日前有332人出院。所有患者經過新CT和PCR核酸檢測呈陰性,患者沒有感染新冠病毒,且該不明疾病未出現人與人之間傳播,根據對患者血液、腦脊液的分析結果和大腦計算機斷層掃描結果,尚無法確定疾病原因,印度官方懷疑是重金屬、磷有機化合物、農葯污染了水導致。
F. 印度登革熱疫情持續肆虐,原因是什麼
印度登革熱疫情持續肆虐,原因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的疑問,因為我們都知道,在我們實際的生活中,我們也看到了很多的事情,就比如說,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看到了很多的地區的疫情肆虐,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嚴重的,我們對於這些現象也非常的不喜歡。因為疫情的到來也讓我們的國家以及全球范圍內的,我們很多人都不能出門,只能悶在家裡面。
G. 新冠尚未平息,印度又現「神秘熱病」,致人死亡的幾率有多大
印度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疫情還沒有得到完全平息時,印度又再次傳來了壞消息,印度又出現了神秘的熱病,至少有68人死亡,而且患者多為兒童,這樣的壞消息一傳出,又讓大家心裡的恐慌加重了。
現在全國疫情都處於一個未平息的狀態,有些國家的疫情還很嚴峻,大家對防護疫情一定要提高警惕,一刻不能放鬆,平時要注意佩戴好口罩,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也要積極的配合相關工作人員的防禦工作,盡量的避免疫情的蔓延。如果發現身體有不適症狀,如感冒發燒時應及時到醫院檢查,及時診斷,及時治療,平時應加強營養,提高個人免疫力。
H. 印度尼西亞的登革熱是什麼傳染病
登革熱 又稱骨痛病,蚊子病 它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依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徵為起病急驟,高熱,全身肌肉、骨髓及關節痛,極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腫大。
本人目前在東帝汶跟印尼接壤,我剛剛得過登革熱,用的是桂林南葯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青蒿琥酯片和一種退燒葯治療的,青蒿琥酯片第一天一次二片,一天二次,第二天一次一片,一天二次。退燒葯一次二片,一天三次,五天後痊癒。治療的葯還有很多,還有就是各個地方的登革熱也有一些區別,不過都得馬上治療,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I. 印度首都現6年來最嚴重登革熱疫情,登革熱病毒是由於什麼引發的
登革熱病毒主要是通過蚊蟲叮咬進行傳播,感染者一般會出現發熱,全身肌肉酸痛和皮疹現象。根據周一發布的公民報告,本季度德里的登革熱病例數已超過 5270 例,是該國首都自 2015 年以來第一次有這么多感染病例。過去一周,該市記錄了近 2570 例新媒介傳播疾病病例,根據有關媒介傳播疾病的報告,截至13日,今年共記錄了5277例登革熱病例。
媒介傳播疾病病例通常在 7 月至 11 月之間嚴重,但該病情可能會持續到 12 月中旬。根據公民報告,截至 13 日,德里還報告了 166 例瘧疾和 89 例基孔肯亞熱。瘧疾、登革熱和基孔肯亞熱伴隨著高燒,因此,醫生認為人們可能會懷疑他們感染了 COVID-19。在登革熱病例激增的情況下,三個公民團體都加強了霧化和噴灑消毒行動。
J. 登革熱病毒機理是什麼
什麼是登革熱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登革熱病毒引起、伊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徵為起病急驟,高熱,全身肌肉、骨髓及關節痛,極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腫大。
本病於1779年在埃及開羅、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及美國費城發現,並據症狀命名為關節熱和骨折熱。1869年由英國倫敦皇家內科學會命名為登革熱。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各地發生過多次大流行,病例數百萬計。在東南亞一直呈地方性流行。我國於1978年在廣東流行,並分離出第Ⅳ型登革熱病毒。此後,於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離出Ⅰ、Ⅱ、Ⅲ型病毒。
什麼原因引起登革熱
傳染源: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未發現健康帶病毒者。患者在發病前6~8小時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顯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間,輕型患者數量為典型患者的10倍,隱性感染者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傳染源,叢林山區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雖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學證據,但作為傳染源,尚未能確定。
傳播媒介:伊蚊,已知12種伊蚊可傳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廣東、廣西多為白紋伊蚊傳播,而雷州半島、廣西沿海、海南省和東南亞地區以埃及伊蚊為主。伊蚊只要與有傳染性的液體接觸一次,即可獲得感染,病毒在蚊體內復制8--14天後即具有傳染性,傳染期長者可達174日。具有傳染性的伊蚊叮咬人體時,即將病毒傳播給人。因在捕獲伊蚊的卵巢中檢出登革病毒顆粒,推測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儲存宿主。
易感人群:在新疫區普遍易感。1980年在廣東流行中,最小年齡3個月,最大86歲,但以青壯年發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區,20歲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檢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體,因而發病者多為兒童。
登革熱有什麼症狀
一、典型登革熱
(一)典型登革熱
1. 所有患者均發熱。起病急,先寒戰,隨之體溫迅速升高,24小時內可達40℃。一般持續5~7d,然後驟降至正常,熱型多不規則,部分病例於第3~5d體溫降至正常,1日後又再升高,稱為雙峰熱或鞍型熱。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
2.全身毒血症狀 發熱時伴全身症狀,如頭痛、腰痛,尤其骨、關節疼痛劇烈,似骨折樣或碎骨樣,嚴重者影響活動,但外觀無紅腫。消化道症狀可有食慾下降,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脈搏早期加快,後期變緩。嚴重者疲乏無力呈衰竭狀態。
3.皮疹 於病程3~6日出現,為斑丘疹或麻疹樣皮疹,也有猩紅熱樣皮疹,紅色斑疹,重者變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於全身、四肢、軀乾和頭面部,多有癢感,皮疹持續5--7日。疹退後無脫屑及色素沉著。
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齦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其他 多有淺表淋巴結腫大。約1/4病例有肝臟腫大及ALT升高,個別病例可出現黃疸,束臂試驗陽性。
(二)輕型登革熱 表現類似流行性感冒,短期發熱,全身疼痛較輕,皮疹稀少或無疹,常有表淺淋巴結腫大。因症狀不典型,容易誤診或漏疹。
(三)重型登革熱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熱的所有表現,但於3~5病日突然加重,劇烈頭痛、嘔吐、譫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壓驟降、頸強直、瞳孔散大等腦膜腦炎表現。有些病例表現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二、登革出血熱:分為兩型即較輕的登革出血熱和較重的登革休克綜合征 。
(一)登革出血熱 開始表現為典型登革熱。發熱、肌痛、腰痛、但骨、關節痛不顯著,而出血傾向嚴重,如鼻衄、嘔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兩個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於100ml。血濃縮,紅細胞壓積增加20%以上,血小板計數<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雖小,但出血部位位於腦、心臟、腎上腺等重要臟器而危及生命。
(二)登革休克綜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熱的表現;在病程中或退熱後,病情突然加重,有明顯出血傾向伴周圍循環衰竭。表現皮膚濕冷,脈快而弱,脈壓差進行性縮小,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到,煩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險,如不及時搶險,可於4~6小時內死亡。
登革熱需要做哪些檢查
血常規檢查 病後白細胞即減少,第4~5d降至低點(2×109/L),退熱後1周恢復正常,分類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高。可見中毒顆粒及核左移。1/4~3/4病例血小板減少,最低可達13×109/L。
部分病例尿及腦脊液可輕度異常。
血清學檢查 常用者有補體結合試驗、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和中和試驗。單份血清補體結合試驗效價超過1:32,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效價超過1:1280者有診斷意義。雙份血清恢復期抗體效價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者可以確診。中和試驗特異性高,但操作困難,中和指數超過50者為陽性。
如何治療
一、一般治療 急性期應卧床休息,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在有防蚊設備的病室中隔離到完全退熱為止,不易過早下地活動,防止病情加重。保持皮膚和口腔清潔。
二、對症治療
(一)高熱應以物理降溫為主。對出血症狀明顯的患者,應避免酒精擦浴。解熱鎮痛劑對本病退熱不理想,且可誘發G-6PD缺乏的患者發生溶血,應謹慎使用。對中毒症狀嚴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口服強的松5mg3次/日。
(二)維持水電平衡 對於大汗或腹瀉者應鼓勵患者口服補液,對頻繁嘔吐、不能進食或有脫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應及時靜脈輸液,但應高度警惕輸液反應致使病情加重,及導致腦膜腦炎型病例發生。
(三)有出血傾向者可選用安絡血、止血敏、維生素C及K等止血葯物。對大出血病例,應輸入新鮮全血或血小板,大劑量維生素K1靜脈滴注,口服雲南白葯等,嚴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四)休克病例應快速輸液以擴充血容量,並加用血漿和代血漿,合並DIC的患者,不宜輸全血,避免血液濃縮。
(五)腦型病例應及時選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靜脈注入,同時靜脈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顱內壓,防止腦疝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