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中國有多少印度糧食

中國有多少印度糧食

發布時間:2022-06-17 11:40:14

Ⅰ 為什麼印度的耕地面積世界第一,而糧食產量卻不足中國的一半

印度是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非常高,幾乎是沒有霜期的,所以印度是一年三季。但是中國是不同的地區氣候迥然不同,很少的一部分是一年三季的,大部分是一年兩季的,還有一年一季的北方地區。


還有就是印度的文化和宗教,印度大部分人都是人為有生死輪回的,這個是他們的信仰和文化。這讓印度人覺得現在的苦難就是因為自己過去做錯了事才會這樣的,這是對過去苦難的一種救贖。這很大的程度上打消了印度人民反抗的積極性,消除了人們的階級意志。覺得就應該是這樣的。

Ⅱ 中國與印度的各方面比較

中國和印度的國力比較是多大差距,經濟上從匯率GDP比較印度大約是中國的40%,即中國GDP為15000億美元,印度大約為6000億美元。PPP比較印度是中國的50%強。中國超過60000億美元,印度超過30000億美元。但我從另外角度觀察,印度的農業佔GDP的28%,中國佔12%。而印度糧食產量大約是中國的40%到45%,印度糧食產量2億噸左右,中國最高超過5億噸,去年為4.7億噸以上。另外在經濟作物和畜牧生產上中國遠遠超過印度,中國每年生產超過3億噸蔬菜,5000萬噸水果,5000萬噸水產品,另外各種肉類、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國都遠遠超過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產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類生產非常少。印度的農業產值從好的方面估計也不會超過中國農業產值的30%,差的估計大約也就20%到25%。中國實際上GDP應該超過印度至少4倍。工業生產中國佔GDP的56%,印度佔30%左右。但實際上中國的工業超過印度大約6到8倍。中國在1978年其主要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能源產業都遠遠超過2000年印度的產量。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於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主要精力投入導彈方面,相對航空技術投入少,獨立能力比較導彈和航天技術差一些。但是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使中國的航空工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先進戰斗機,因此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印度裝備戰斗機比中國先進,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以後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以後,最近10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後。這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出口技術給巴基斯坦的FC-1在近兩年不斷採用新技術升級使得其技術完全超過印度的LCA輕型戰斗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優於LCA成為一型高性能中檔戰斗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造船工業,因此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大廈。印度的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全部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工藝、動力、武器、雷達以及總體等等。一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立即一籌莫展。如核潛艇是印度一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外國由於防止核擴散條約的限制無法提供印度技術援助,幾十年印度只好乾等這毫無辦法。雖然印度已經特許生產過先進潛艇如德國209級和俄羅斯「K」級。但是現在印度還是要依靠外國來援助才能製造潛艇。中國核潛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現在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的水平,超過俄羅斯。現在影響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主要是基礎工業水平。
在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現在還不能生產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陸軍不想要。進口重炮還要進口炮彈。總之在低技術的陸軍武器裝備上印度仍然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靠進口裝備和技術,印度保持了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迅速全部換裝新裝備,同時也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印度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軍費使用上大致裝備采購、人員開支、訓練和裝備維護各佔三分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和訓練、裝備維護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軍費開支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佔比例不和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上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的完好率極低都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常混亂,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度陸軍光步槍的子彈就有7.7毫米、北約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種體制,而且在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以後,居然沒有安排子彈生產。只好到國際市場上采購了幾千萬發子彈。
從歷史上看,印度從來是在戰爭發動前突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采購彈葯和武器零部件來提高裝備的完好率和戰備率。這樣的情況使得印度非常難以應付突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下卡吉爾沖突就是例證。印度在這樣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中,對手還是穆斯林武裝,幾乎用光了庫存的大口徑炮彈,戰後在國際市場突擊采購。從這種情況來看,印軍雖然裝備比較先進,但後勤和管理非常落後,這在1963年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但現在並沒有顯著改進,這是印軍的軟肋。印軍沒有能力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規模,甚至如上甘嶺戰役這樣規模的戰役也沒有能力持續進行,上甘嶺美軍消耗炮彈130萬發,志願軍消耗炮彈40萬發,戰役持續40多天。
看起來印度的戰略是在印度設定的條件下,即在印度選定的戰場、時間、戰爭規模等條件下、進行一場預有準備的中低規模的高技術戰爭。如甲午戰爭日本突襲中國、日俄戰爭日本突襲俄羅斯遠東艦隊。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後依據有利的戰場形勢,通過談判和國際斡旋獲得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必然採取精兵主義,從印美空軍對抗演習看印度空軍的精銳有著不可忽視的戰鬥力。但是這個戰略存在著致命的缺點,就是如果對手不按照印度的設想出牌,印度缺乏應變的准備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與中國的沖突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中國的反應超過了印度的估計,結果印軍遭到慘敗。
從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實力比中國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長期競爭的潛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沖突中雙方的技術差距不明顯。但可以運用的戰術方面的差距和後勤能力仍然存在著顯著差距。

說實話印度這些年發展很快,尤其是軍事方面。但是我認為不必太把印度放在心上。原因如下:
1.當前中印兩國經濟不存在過多沖突。中國經濟製造業較強,而印度經濟軟體和金融較強。根據馬克思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也包括政治基礎),軍事是政治斗爭的延續」,中印兩國目前不存在太激烈的對立;

2.中印兩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國家主要矛盾都是人民內部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間的矛盾,說白了就是人民要先解決好衣食住行的問題(.印度人貧富差距世界第一,同一座城市,有人擁有直升機機坪。有人餓死,是地地道道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目前世界的主題是「和平」、「發展」,而且各國都想搭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快車發展自己的經濟,而不希望被戰爭托住發展腳步。在這一點上,中印兩國是相通的;

3.現代戰爭比拼的是綜合國力。印度的GDP是中國的1/3,而軍費開支是中國的幾倍,長此以往,印度沒准會像蘇聯一樣倒在自己的槍口下。

4.雖然印度和美國、韓國、俄羅斯、日本等國關系良好,但是和美國、韓國、日本加強關系的目的是牽制中國,想方設法讓對方為自己火中取栗,可以說他們是同床異夢。至於俄羅斯就更有意思了,印俄雙方是戰略夥伴關系,但中印也是戰略夥伴關系,如果中印之間出現不愉快,俄羅斯只能保持中立。一旦中印開戰,作為印度宿敵的巴基斯坦一定會在印度後院放火,一個巴基斯坦印度都難以搞定,再加上中國,那就……

5.中印兩國都是有核國家,雙方雖然會相互防範,但雙方不會發生大規模戰爭,最多隻是邊境沖突,這就要看常規力量了,一般認為,中國常規力量強於印度;

6. 雖然目前中印邊界印度佔中國很多領土,但是制高點都在中國手上。一旦開戰,印軍將失去地利;

7.中國青藏鐵路的修建,讓內地與西藏的運輸大大加強,一旦開戰,中國將大量向西藏方向集結兵力、運輸物資,這對我軍作戰十分有利(由於青藏高原的高原效應明顯,在西藏養一個士兵是內地費用的五倍);

8.由於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中國在西藏部署的戰術武器對於印度來說就是戰略武器,只此一項就能抵消印度工業十年的艱辛努力。(中國在西藏部署的火箭炮、中程導彈能輕易打到距中國邊境500公里的印首都新德里,新疆的su30一個俯沖就能到達新德里)。;

9.由於當年對印反擊戰把印度打疼了,所以印度懷恨在心,就像我們對日本耿耿於懷一樣。印度與中國攀比的心理非常嚴重,但是印度工業水平不高、辦事拖沓世界第一(阿瓊坦克研製了30年,還沒有量產就要淘汰了),我認為這樣一直下去,吃虧的是印度。

Ⅲ 對比中國和印度的綜合狀況

最佳答案檢舉 中國與印度國力對比

中國和印度的國力比較是多大差距,經濟上從匯率GDP比較印度大約是中國的40%,即中國GDP為15000億美元,印度大約為6000億美元。PPP比較印度是中國的50%強。中國超過60000億美元,印度超過30000億美元。但我從另外角度觀察,印度的農業佔GDP的28%,中國佔12%。而印度糧食產量大約是中國的40%到45%,印度糧食產量2億噸左右,中國最高超過5億噸,去年為4.7億噸以上。另外在經濟作物和畜牧生產上中國遠遠超過印度,中國每年生產超過3億噸蔬菜,5000萬噸水果,5000萬噸水產品,另外各種肉類、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國都遠遠超過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產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類生產非常少。印度的農業產值從好的方面估計也不會超過中國農業產值的30%,差的估計大約也就20%到25%。中國實際上GDP應該超過印度至少4倍。工業生產中國佔GDP的56%,印度佔30%左右。但實際上中國的工業超過印度大約6到8倍。中國在1978年其主要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能源產業都遠遠超過2000年印度的產量。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於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主要精力投入導彈方面,相對航空技術投入少,獨立能力比較導彈和航天技術差一些。但是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使中國的航空工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先進戰斗機,因此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印度裝備戰斗機比中國先進,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以後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以後,最近10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後。這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出口技術給巴基斯坦的FC-1在近兩年不斷採用新技術升級使得其技術完全超過印度的LCA輕型戰斗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優於LCA成為一型高性能中檔戰斗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造船工業,因此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大廈。印度的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全部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工藝、動力、武器、雷達以及總體等等。一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立即一籌莫展。如核潛艇是印度一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外國由於防止核擴散條約的限制無法提供印度技術援助,幾十年印度只好乾等這毫無辦法。雖然印度已經特許生產過先進潛艇如德國209級和俄羅斯「K」級。但是現在印度還是要依靠外國來援助才能製造潛艇。中國核潛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現在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的水平,超過俄羅斯。現在影響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主要是基礎工業水平。
在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現在還不能生產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陸軍不想要。進口重炮還要進口炮彈。總之在低技術的陸軍武器裝備上印度仍然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靠進口裝備和技術,印度保持了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迅速全部換裝新裝備,同時也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印度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軍費使用上大致裝備采購、人員開支、訓練和裝備維護各佔三分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和訓練、裝備維護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軍費開支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佔比例不和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上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的完好率極低都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常混亂,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度陸軍光步槍的子彈就有7.7毫米、北約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種體制,而且在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以後,居然沒有安排子彈生產。只好到國際市場上采購了幾千萬發子彈。
從歷史上看,印度從來是在戰爭發動前突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采購彈葯和武器零部件來提高裝備的完好率和戰備率。這樣的情況使得印度非常難以應付突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下卡吉爾沖突就是例證。印度在這樣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中,對手還是穆斯林武裝,幾乎用光了庫存的大口徑炮彈,戰後在國際市場突擊采購。從這種情況來看,印軍雖然裝備比較先進,但後勤和管理非常落後,這在1963年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但現在並沒有顯著改進,這是印軍的軟肋。印軍沒有能力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規模,甚至如上甘嶺戰役這樣規模的戰役也沒有能力持續進行,上甘嶺美軍消耗炮彈130萬發,志願軍消耗炮彈40萬發,戰役持續40多天。
看起來印度的戰略是在印度設定的條件下,即在印度選定的戰場、時間、戰爭規模等條件下、進行一場預有準備的中低規模的高技術戰爭。如甲午戰爭日本突襲中國、日俄戰爭日本突襲俄羅斯遠東艦隊。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後依據有利的戰場形勢,通過談判和國際斡旋獲得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必然採取精兵主義,從印美空軍對抗演習看印度空軍的精銳有著不可忽視的戰鬥力。但是這個戰略存在著致命的缺點,就是如果對手不按照印度的設想出牌,印度缺乏應變的准備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與中國的沖突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中國的反應超過了印度的估計,結果印軍遭到慘敗。
從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實力比中國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長期競爭的潛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沖突中雙方的技術差距不明顯。但可以運用的戰術方面的差距和後勤能力仍然存在著顯著差距。

Ⅳ 中國30年首次進口印度10萬噸大米,難吃的印度大米買來做什麼

作為糧食產量大國,我國在大米上完全能夠自給自足,不過為了滿足市場對於多元化產品的需求,我國一直在東南亞地區進口大米,其中泰國和越南的佔比最大的。如果說進口泰國和越南的大米是為了滿足國內市場對於大米不同口感的需求,那麼此次進口印度大米就讓人不得不聯想到進來越南逐漸高漲的大米進口價格了。而且隨著近幾年一直在越南泰國等國家進口大米,這些國家在大米出口上獲利豐厚,也越來也貪婪。多元化進口無疑是目前最好的選擇,畢竟越南瘋長米價的目的大家也不會看不清,自然是不能放縱。國內市場雖然是比較偏愛越南、泰國的大米,但也不是非其不可,越南也不是不可替代。這樣看來,進口印度大米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Ⅳ 為什麼印度在人均糧食產量只有中國一半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大量出口,而中國卻要大量進口糧食

首先,糧食有許多種,包括玉米、大豆、紅薯、大米、小麥等印度和中國的糧食作物的種類和數量都有很大的差別。

題目中可以作為人們日常吃的糧食只有大米和小麥,而在這兩種作物上,印度和中國的糧食產量的差距不是那麼的大,中國的大米產量1.44億噸,小麥產量有1.26億噸,總量共2.7億噸;而印度的大米產量約1億噸,小麥產量有0.9億噸,總量共1.9億噸。

而且,印度的主要經濟來源就靠農業,所以貧窮的人們需要通過賣出糧食來讓自己獲得錢財買一些生活必需品,維持生活的正常運轉。而中國則不一樣,擁有現代化的農業工具。

Ⅵ 中國,印度,美國的糧食年產量各是多少

中國耕地面積1.21億公頃,糧食年產量5.01億噸;
印度耕地面積1.7億公頃,糧食年產量2.16億噸
美國2.82億噸.佔世界糧食總產量的17%,

Ⅶ 糧食是人類的必需品,各國糧食的單產為多少

中國是世界第四大耕地面積,世界上最多的糧食33542017年生產了6.179億噸,加上其他油料作物,總計超過6.6億噸。當然,中國也是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年進口總量超過1億噸,其中絕大多數是大豆。美國的糧食產量約為4.4億噸,在全球排名第二,加上大豆等油料作物超過5.5億噸。印度的糧食產量是全球第三大約3.136億噸。另外,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印度是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國。

美國也是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年產量超過1億噸,但其中絕大多數是大豆。美國每年的糧食產量約為4.4億噸,居世界第二位。加上大豆的產物,糧食的年產量將超過約5.5億噸。

印度的糧食產量居世界第三位,年產量達3.136億噸。美國是世界價格的糧食出口監,印度是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監。實際上,印度人口也已經接近13.5億,但中國的13.95億人口緊隨其後,印度的糧食產量為什麼與中國相差這么大?其中形成的現車原因主要是印度的飲食結構不同。印度的很多居民主要以素食為主,印度絕大多數人口每天只吃兩餐,這為印度省下了很多糧食,在糧食供需方面沒有中國那麼大。

Ⅷ 中國,印度,美國的糧食年產量各是多少

我特別奇怪印度人口和我們差不多,印度每年還出口糧食,就二億多頓夠吃嗎哈哈哈

Ⅸ 印度糧食只有2億多噸 中國有5億多噸 印度12億人 中國13億人 為什麼中國只能自足 而印度能大量出口糧食

應該都是有進有出吧,中國小麥和稻穀基本能自給自足,大米應該也有出口,大豆進口的較多,至少國人現在都能吃飽,而對印度雖然不太了解,但大量出口糧食比較懷疑,相反看報道多是糧食缺乏,糧食安全隱患嚴重。

Ⅹ 中印兩國的耕地和糧產量各是多少

我國和印度是亞洲比鄰的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土地資源和糧食市場均為兩國國計民生中最重要的問題。同為發展中國家,面對土地有限和人口增長的雙重壓力,在發展中有許多共同的困難。對兩國有關農業及糧食市場進行相互比較和研究,對發現問題,相互借鑒,會有一定幫助或啟發。

一、耕地和人口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國土面積328.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0.5億。人口密度為319人/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國(134人/平方公里)的2.38倍。但印度國土可利用率遠高於我國,印度耕地約1.2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5%,而我國耕地僅占國土的13.54%。按國家統計局的數字,我國耕地面積1996年為1.30039億公頃,2001年已降至1.27億公頃,而且其中常用耕地為1.05826億公頃,臨時性耕地為0.21256億公頃。由於兩國均為國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土地和耕地資源統計困難,要做到十分精確有相當的難度。所以,模糊一些看,我國國土面積雖然遠大於印度,但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基本與印度相同。那麼由於我國人口多於印度,人均擁有的耕地面積就明顯小於印度。我國人均耕地為0.1公頃,印度為0.15公頃。中印兩國均為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據國家統計局資料,我國鄉村人口為7.6851億,占人口總數的59.47%。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我國2003年農村在冊人口為9.3751億,占人口總數的72.55%。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大量農村人口進城上學、務工,或開辦鄉鎮企業,脫離了農業生產,這部分人生活狀況已基本城鎮化了。國家統計局的鄉村人口數據,就是考慮到這一基本事實,在鄉村人口數中,減去了長期脫離農業生產的這部分人,因此,鄉村實際人口數遠低於在冊人口。即使如此,我國農村人口也高於印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2002年的數據,印度農村人口為5.5328億,占人口總量的52.7%。按國家統計局的較低數據,我國農村人口比印度多2.1523億。農村人口多於印度,而耕地面積基本持平,可見,我國農業生產所面臨的窘境要甚於印度。

印度穀物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少的年份有0.9億多公頃,多的時候也不過1億多公頃,幾十年來變化不大。而我國近幾十年來穀物種植面積有減少趨勢。可以稍感欣慰的是我國貧困人口遠少於印度,印度貧困人口為3.2億,而我國僅為3000多萬。但據我國專家介紹,我國有很大數量的人口處於貧困邊緣,在農產品生產可以增收時,他們就處於貧困線之上,當市場情況不利於農產品生產增收時,這部分人就可能掉到貧困線之下。加上這部分處於邊緣的人口,我國的數字就高達7000萬人以上。

我國GDP遠高於印度,2003年為1.4082萬億美元,同期印度只有0.558萬億美元,我國是印度的2.5倍。人均GDP我國為1089.9美元,印度為531.6美元,印度只相當於我國的1/2。

二、糧食產量

中印兩國糧食產量十分懸殊,據國家統計局及其引用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即使是2003年我國糧食產量比較低時也相當於印度的近兩倍。我國為4.307億噸,印度為2.49億噸。當然,我國人口也多於印度,產量多一些是應當的。但不能忽視的是,我國是在耕地面積與印度基本相同的條件下生產了如此高數量的糧食。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我國農業的生產技術高於印度,同時要清醒地看到,印度產量低,說明其生產力發展還有巨大潛力;我國產量高,繼續在有限耕地上再提高產量難度就相對較大。

分品種看,2003年我國稻穀產量為1.6066億噸,印度為1.3351億噸。我國小麥產量為0.8648億噸,印度為0.6932億噸。我國玉米產量為1.1583億噸,印度為0.147億噸。我國大豆產量為0.1539億噸,印度為0.068億噸。兩國稻穀和小麥的差距並不大,考慮到中國人口較多,生產量略多一些是正常的。差距比較大的是玉米產量,我國相當於印度的10倍;其次是大豆產量,我國是印度的2.26倍。

按人均佔有的糧食產量,我國高於印度。上世紀80年代後,我國糧食產量人均佔有量上升較快,1980年我國人均佔有糧食產量為326.7公斤,而印度同期只有216.2公斤。1990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升至393.1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66.4公斤,增幅為20.32%。同期印度也有所增長,人均為235.7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19.5公斤,增幅為9.02%。2003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為334.3公斤,比90年代有所減少。同期印度為237.7公斤,也略有減少。總體看,我國人均糧食產量比印度多100公斤左右。我國上世紀90年代末的1996-1999年曾連續4年人均糧食產量超過400公斤,而印度從未達到過300公斤。

分析上述數字,中印兩國糧食供應量的巨大差異給人以深刻印象。一般認為,糧食的消費基本是一個常量,有一定剛性,過快增加或過快減少都是不現實的。如果說中印兩國因人的特殊性使消費有一定差距,還可以理解,但差距達100公斤是難以理解的。那麼是否印度人除糧食外還有其他大量的食物供給辦法呢。答案是否定的。除糧食外的主要食物應包括肉類、禽蛋、水產品、水果、牛奶及蔬菜等。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我國2003年肉類、禽蛋、水產品、水果產量均大大超過印度,只有牛奶產量印度是我國的兩倍多。有資料顯示,印度是養牛大國,2003年印度牛存欄數高達2.261億頭,奶牛佔有相當大比例,所以牛奶產量高,但牛肉產量僅為150萬噸左右。我國牛肉產量達到630.4萬噸。由於我國豬肉產量是世界第一,家禽養殖數量也十分巨大,而豬和家禽所用飼料以糧食為主。所以我國飼養業消耗了大量糧食。而印度以養牛業為主,牛的飼料用糧食較少,所以印度糧食消費量比中國少得多。

三、糧食進出口貿易情況

就2003年的情況看,中國大米出口量為234.4萬噸,同期印度出口了280萬噸。中國出口小麥181.33萬噸,印度出口了500萬噸。中國出口玉米1639萬噸,印度幾乎沒有出口。中國進口大豆2047萬噸,印度沒有進口。中國糧食凈出口為7.73萬噸,而印度凈出口780萬噸。進入2004年中國由於糧食市場價格原因,出口進一步減少,進口進一步擴大,糧食凈進口量達到1930萬噸。而印度盡管大米庫存減少了10%,仍將出口250萬噸;小麥庫存有690萬噸降至550萬噸,仍將保持100萬噸出口量。預計2004年度印度糧食凈出口為350萬噸。

四、幾點結論

1.就農業和糧食生產發展潛力來講,中印兩國各有所長。印度糧食生產的單位面積產量目前較低,提高的潛力很大。由於庫存和財政壓力,印度目前並不急於提高糧食總產水平,而是在保證國內消費的情況下,爭取擴大出口。對此,國家提供一些優惠政策給予鼓勵。印度畜牧業發展受到糧食供給的制約,偏重於消耗糧食少的產業。而我國由於糧食供應充足,繼續發展畜牧業,繼續擴大糧食轉化的規模,仍有很大潛力和市場。

2.印度在相對較低的糧食供給能力和較低的糧食庫存水平下,仍能大規模出口糧食,值得思考和研究。印度對糧食安全的理解和做法均有其獨特性。

3.就貧困人口問題來看,印度雖然多於我國,但我國農村人口比印度多2.16億人,說明我國工業化進程面臨的困難並不比印度小。而且由於我國可利用耕地較少,人均耕地較少,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國策決不應有絲毫動搖。

4.印度上世紀60年代前還是一個糧食極度短缺的國家,有飢荒之國之稱。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發展,農業取得較大成功,由糧食短缺變為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對於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農業大國來說,的確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國也走過了類似的經歷。我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的經濟快速發展也是以農業為基礎的。沒有農業的穩定發展,國民經濟整體快速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當然,我國在發展中主要應瞄準世界發達國家有益的經驗,在發展中盡量起點高一些,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對印度這樣與我國有許多共同之處、可比之處的國家發展情況加強研究與借鑒,是很有意義的。本文所作研究和比較其實還只是初步的,許多問題有待於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多少印度糧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留學公章怎麼寫 瀏覽:381
為什麼印度電影比較好 瀏覽:241
印度大選花費多少 瀏覽:24
印尼雅加達亞運會為什麼舉重 瀏覽:782
印度銀行有多少家 瀏覽:734
義大利現代輕奢傢具有些什麼品牌 瀏覽:278
為什麼印度人咬腳 瀏覽:854
中國西電歷史最高股價是多少 瀏覽:682
養印尼虎魚用什麼背景 瀏覽:624
伊朗可以用什麼做象徵 瀏覽:596
義大利到底哪裡好 瀏覽:151
中國滿洲里巴達廣場在哪裡 瀏覽:349
越南招聘信息在哪裡看 瀏覽:429
一兆越南幣能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815
伊朗警察抓捕了多少人 瀏覽:869
越南什麼地方有金錢龜 瀏覽:293
歐洲為什麼示弱伊朗 瀏覽:228
伊朗是怎麼回事兒 瀏覽:902
義大利為什麼打不過墨索里尼手 瀏覽:779
伊朗戰爭多的原因是什麼 瀏覽: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