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如何看待印度對中國的政策

如何看待印度對中國的政策

發布時間:2022-06-17 15:21:54

『壹』 中印貿易政策,中國對印度的政策和印度對中國的政策,分析下,謝謝!

印度從10年時間發展到發展中國家的行列都是靠美國和歐盟的關系才有現在,和中國沒有太大的經濟往來,中印只是表面而已而倆個最大國家人口都眾多。美國看好印度。印度要超越中國 所以沒有什麼好分析的 保持表面關系即可 重大投資牽扯不上

『貳』 為什麼印度一邊依賴中國,一遍敵視中國,還發起「自力更生」

印度發起的「自力更生」運動,其實是依靠中國的「自力更生」。

印度對中國的態度一直都沒有改變過,雖然他們奉行「不結盟」政策,但是和 西方國家一樣,都是敵視中國的,印度總理也發起了「自力更生」運動,想要斷絕對中國製造的依賴。底層平民、高級知識分子和莫迪政府專家都在為實現「印度製造」做出貢獻。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嘴上說著抵制中國,但是身體卻是很誠實的,因為要在短時間內脫離中國製造卻是很難為他們,特別是對於許多印度商人來說,減少對中國進口的依賴更加困難。

不過,一些印度官員指出,印度很難在短期內擺脫對中國的依賴。據估計,印度制葯企業65%以上的原料來自中國,價值約35億美元。

印度當局知道會有不利影響,因此不斷採取措施限制從中國的進口。8月21日,印度鐵道部又有新動作。一家中印合資公司入圍印度鐵路公司半高速列車項目投標。隨後,鐵道部宣布取消列車招標,因為它將優先在印度製造。下一步,將重啟新的招標,排除中國投資背景。

『叄』 印度為何總是針對中國,總是買武器對付中國,中國好像沒有針對他吧

編輯本段藏南爭議領土現狀
中印領土爭端示意圖
整個中印邊界全長1700公里,分東、中、西三段。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領土。 ①東段:爭議領土9萬平方公里領土,全部被印度佔領。中印實際控制線就是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印度地圖已經將其作為它的正式、合法邊界,並於1987年宣布成立了「阿魯納恰爾邦」,同時向該地區大量移民。目前定居在那裡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總和多兩倍。 ②中段,爭議領土2100平方公里,分為4處,全部被印度佔領。在中段,侵佔了中國巨哇,曲惹地區,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區,桑、蔥莎、波林三多地區,烏熱、然沖、拉不底(即香扎、拉不底)地區,共約2000餘平方公里的領土。其中除桑、蔥莎較早為英國侵佔外,其餘地區都是在1954年中印兩國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簽字後,被印度侵佔或侵入的。這4塊所謂的由於認識不同而形成的爭議地區,按照傳統習慣線的具體走向,都在傳統習慣線的中國一側。 ③在西段,爭議領土3.3萬平方公里,主要是中國的阿克賽欽地區。其中印度佔領巴里加斯一處,其餘都控制在中國手中。以上三段合計,印度共佔領9.2萬平方公里領土,相當於六個北京、一個浙江省、兩個半台灣省,比英阿爭奪的馬島大10倍,比日俄爭執的「北方四島」大20倍,為中國總領土的一百零一分之一。(東段爭議領土據地圖測算應為6.7萬平方公里,這里按傳統的9萬平方公里的說法,故以上數據可能誇大) 印度防務專家始終認為,「對於印度來說,只有將它的軍隊駐扎在喜馬拉雅山頂時,才能確保它的防務」。當前,印軍對華實行「攻勢防禦」戰略方針。 有三方面內容: 一是建立一支實戰與威懾並重的軍事力量,在邊境地區保持對我的軍事壓力。 二是以鞏固和擴大領土利益為目標,加強在邊境地區的蠶食活動,力圖保住東段、守住中段、奪取西段。 三是有重點地建立攻守兼備的軍事部署,准備與中國打一場不同強度和規模的戰爭。目前,印軍在中印邊境東段(包括中錫邊境)地區部署的陸軍有2個軍8個師共21萬多人,而且在縱深(靠近錯那方向)還部署了1個軍作為預備隊;空軍有9個飛行聯隊、1個導彈分隊。與60年代初相比增加了4倍,已對中國形成局部優勢(7倍以上優勢),遠遠超過了它的防禦需要。而且印軍在武器裝備的質量上優勢明顯,尤其是空軍力量和導彈力量較強。印軍現有各型飛機1800架,其中有40架幻影2000,100架米格27,63架米格29,120架美洲虎,40架蘇30MK。與中國相比具有明顯的質量優勢。中印邊境地區的印度炮兵發展迅速,現已全部裝備了瑞典的FH-77B(155毫米口徑)和俄羅斯的M-46(130毫米口徑)野戰火炮。FH-77B型火炮射程在40公里以上,可發射從俄羅斯引進的「卡斯諾普」-M型激光制導炮彈。目前,印度正在研製一種射程超過70公里的火炮,如果此種炮彈全面投入使用,印軍可取得中印邊界地區的炮火主動權。 此外,印度還在中印邊界部署了射程為150公里的「普里特維」戰術導彈群。為了適應與中國未來在山地作戰的特點,印度專門組建了10個山地師,其中9個部署在中印邊境。並且在中印邊境上部署了印全部軍力的1/3以上,特別是空軍在中印邊境對中國形成局部的絕對優勢。自80年代起,印度不惜耗巨資在地理環境惡劣的中印西段邊界的拉達克地區全面進行戰場建設,目前該地區的戰場准備已具規模,囤集了7倍於中國的兵力。此外,還在近幾年裡連續舉行了數十次「以中國為假想敵」的作戰演習。 1959年8月至10月,在喜馬拉雅山和喀喇昆侖山上相繼爆發中印武裝部隊交火事件,全長1700公里的中印邊界線全線緊張。1960年4月,周恩來第三次訪問印度,在兩國總理會談中,周表達了中國的重要立場,要點如下: ①中印邊界問題應該通過談判解決。 ②通過談判雙方締結新約,中國將不在談判中提出領土要求,新條約會肯定舊條約(所謂舊約既劃定麥克馬洪線的《西姆拉備忘錄》)中的邊境走向。但這是兩個平等國家協商的結果,可以消除舊的不平等條約的惡果。 ③中國謀求邊界問題的全面解決。 ④如果印度接受中國在西段的現控制線,中國就准備接受麥克馬洪線。雖然麥克馬洪線是英國殖民主義者與西藏地方政府非法劃定的,但中國仍然願以現實主義的態度對待它。 1960年,中國的態度是「送東段保西段」,實際上就是准備在印度放棄對西段阿克賽欽地區的領土要求後,正式承認「麥克馬洪線」。問題的焦點實際上是印度貪得無厭,企圖兩塊都要。結果未能簽署邊界條約,並在印度的野蠻侵略的情況下,爆發了邊界戰爭。1960年,中方談判用語是這樣地:「盡管麥克馬洪線是非法的、不公正的,但考慮到中國和印度人民之間的友誼,中國政府仍然願意接受。
編輯本段藏南現狀
這塊面積巨大的相當於浙江省而又富饒的地域,現實為印控地區。目前定居在那裡的印度人比中國原住民門巴族、珞巴族、愛締族(僜人)還多。據最近印度媒體報道:印度將向其所謂「阿魯納恰爾邦」(即我國藏南地區)增兵近10萬,並增加火力修建機場,加緊布署新型戰機。 中國解決藏南問題的思路;武力收回,驅除駐藏南地區的印度武裝力量及行政勢力,遣返非法入侵我領土的印度人。其解決方式及思路就如同解決日本人侵佔我東三省一樣。所有日籍人一律遣返。

『肆』 印度對華簽證政策放寬,卻遭網友「嫌棄」,這是為何

近幾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觀念的轉變,國人越來越注重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閑暇時搓麻將、看電視的少了,健身旅遊的多了。朋友圈裡幾乎天天都有人曬旅遊的照片,或三五好友,或全家出行,每個人臉上都漾著滿滿的笑意。但是不管去哪裡旅遊,好像沒什麼人想要去印度

想要吸引遊客,還是要從自身出發,雖然有著良好的旅遊資源,但是人們出去旅遊都是為了去一個令人愉悅,干凈,設施齊全的地方,人們是為了去享受生活,所以,打鐵還需自身硬,印度想要發展旅遊業,還是需要再基礎設施上下功夫,讓遊客感到舒適,便利,還有旅行景點有部分宰客現象,這也給其旅遊業發展增加了難度,只有改善這些問題才是王道。

『伍』 印度這次不得了!幫了中國一個大忙,網友直呼:乾的漂亮。怎麼回事呢

據我了解是由於美國開始在世界上打貿易戰,使國際貿易市場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當美國要求印度增加對華商品關稅,減輕對美國商品關稅後,印度不僅一反常態拒絕了美國的這一要求,還宣布下調了中國等五個亞洲國家的進口關稅。甚至還直接提高了美國的進口關稅,而印度的這一做法,讓我國商品更好的進入印度,

隨著美國的不斷發展,其的野心也是逐漸增加,近年來更是和很多亞洲國家都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就比如越南,就是在近幾年來十分親美的一個國家,美國也是對其進行了不少的軍事援助。此前更是以1美元的象徵意義,將本國的一艘退役軍艦售賣給了越南,以此提高越南與美國的交際關系。

而說到與美國走得比較近的亞洲國家,就不得不提及印度,此前印度想要進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時,莫迪還曾向特朗普拋出了價值幾十億的軍火大單,以此表示本國的誠心,而美國也是如期所願的在聯合國會議中表示出了對印度的支持。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印度是幫了中國,減少了中國與印度之間貿易關稅,但同時,中國也將會加大對印度的貿易往來,到時印度本國也將會在此基礎上獲得巨大的利潤,只能說是互利互助罷了。

『陸』 中國正在遭受疫情肆虐的情況下,印度對中國做了哪些落井下石的事情

當中國疫情肆虐時,周邊友好國家紛紛向中國伸出援助之手,尤其是日韓兩國分別捐獻了100萬或200萬口罩,而印度方面卻做出了損人不利己的事情,禁止商家向中國出口口罩,而且謊稱中國故意拖延從武漢接回印度僑民,並且扣留中國香港商船大翠雲,上船搜查無果,於是便謊稱船上可能有用於軍事的高壓蒸汽釜。印度這一行為完全是損人不利己的體現,使得中印關系本來就不好,這次再雪上加霜。

之後他們又毫無理由扣押中國貨輪,在沒有發現什麼事情之後,謊稱有關於軍事目的的高壓蒸汽閥,他們真的是黔驢技窮,讓人可笑。

『柒』 如何評價印度入侵中國

兩國差不多,中國略微強點。相比中國而言: 1、印度幅員雖沒有中國遼闊,但是印度的耕地面積卻是世界第一; 2、人口規模略少於中國,但大有超越中國之勢。 3、印度人與中國人一樣,都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因此在人力資源方面不相上下; 4、印度人大多數雖然講英語怪腔怪調,但總的來說印度還算是英語國家之一,英語在他們那兒起到作用相當於我們的普通話。 5、印度在經濟體制上長期採用蘇聯體制,但是自90年代改革以來,印度經濟飛速發展。而且印度經濟與我們以外向型經濟主導不同,印度的是以內需為主導的,因此相對而言印度經濟質量更好。 6、印度自放棄向俄羅斯(前蘇聯)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後,與美國的關系迅速改善。出於對中國的敵視,在很多戰略上與美國相配合。但是印度一直有一個大國夢,自視為一大國,雖然在很多場合配合歐美等西方國家,但是其外交和軍事一向奉行獨立自主的政策。與西方國家勾肩搭背的同時仍然保持與俄羅斯傳統的盟友關系。再加上印度這些年經濟實力的增強,印度在國際上左右逢源,順風順水,遠比中國表面光鮮實則舉步維艱的國際困境要強出許多。

『捌』 如何看待印度與中國的所謂龍象之爭,為什麼印度

長期以來,印度就以中國為比較對象,國家發展方面,也巴望能夠有朝一日得以超越中國。可幾十年過去,不僅「超中」夢想沒有實現,印度與中國的距離反而越來越遠。

印度為何不能超越中國?,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折射出了印度三個「基因缺陷」:
一、相對封閉的地緣結構
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格局非常獨立,其東,有巴坎—若開山脈;北面是喜馬拉雅山脈和西藏高原;西邊,是俾路支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南面則是一望無際的印度洋。這些高等級的地緣屏障,嚴重阻斷了地球上其他主要地緣板塊與南亞次大陸之間的交流溝通,換一個角度,也對印度文明的安全和獨立發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地緣結構的相對獨立,意味著當印度文明實現對南亞地緣板塊的覆蓋後,很容易就喪失了繼續對外拓展影響力的動能。外來威脅的較小,讓印度文明不像古代的中國那樣,長期遭受漠北游牧勢力的威脅,故需要採用中央集權的政治形態,最大限度的集中國內資源加以應對
當然,印度倒也不是一點外患都沒有。興都庫什山脈對面的中亞游牧民族,就時不時翻山越嶺過來侵略——而這正好是印度農耕文明的天敵。
然則,盡管中亞游牧武裝會周期性的襲擾南亞,甚至取得政治優勢,可他們並未在在文明體系層面,實現對印度文明的顛覆與取代。
這又是為什麼?內因方面是因為印度文明有著龐大的體量,深厚的底蘊,鏟除難度較高。而外因方面,也跟中亞自身地緣條件的缺陷有一定關系。
中亞地處亞歐大陸內陸腹心,是中國、蒙古、印度、波斯以及阿拉伯等自古以來的亞洲強勢地緣勢力的中樞交匯之地。犬牙交錯的地緣格局,再加上中亞本身相對較弱的地緣潛力,這內外因素決定了,這塊地方,不便於孕育出一個強大並且可以長久維系的本土力量,在更多的時候,它都是周邊列強的逐鹿場,並為勝利者並入麾下。
不過,不管是東亞大陸、蒙古高原,抑或西亞的波斯高原、美索不達米亞,這些歷史悠久的亞洲強勢地緣板塊,它們的本部核心區,跟中亞的地緣關系都是十分之疏離的。這即意味著:哪怕有一個外部力量,一時將中亞征服佔領,其對該出之統治基礎也不可能強勁穩固。只要這個外部勢力的自身實力略有下降,其它勢力,乃至於中亞的土著都有可能趁虛而入,使該地統治易主。
中亞的動盪與混亂,既大大削弱了它入侵南亞次大陸的勢能,也意味著——那些得進入印度的中亞入侵者,鑒於其背後缺乏一個穩固的大後方,故不便聚集出強大且穩定的力量,使得自家的原有文明,對印度文明顛覆和替代。甚至於,為了鞏固自家千辛萬苦才取得的印度統治權,這些外來戶倒是極有可能會根據次大陸的世紀情況,對自個兒做些改變。這種自我改變的後果,就是這些外來勢力在建立對南亞的統治後,文明屬性層面卻開始本土化,其最後之結局,就是自身漸漸融入印度文明。
既沒有可能繼續擴大文明邊界,也沒有被顛覆和替代的可能;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長期穩定,其後果就是內部矛盾就得以凸顯,折射到政治上,次大陸內部各地緣板塊之間的「窩里斗」,就成為印度文明貫穿古今的一條發展脈絡。
二、地緣核心的肢解
政治上的大一統,一個最直接、最基本標准,就是中央集權。不過,謀私乃人之本能,南亞內部各次級地緣板塊的本土地緣勢力,也存在著博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天然沖動——而自然而然的會與中央集權產生沖突。尤其是那些相對邊緣的板塊,在中央集權體制下,它的本地區利益,或會因為中央之統籌規劃而受到限制乃至於損害——這不可避免的會招致這些邊緣板塊勢力的怨言、嫉恨乃至反對。這種情況下,要鞏固中央集權體制,一個必要前提就是——國家必須存在一個足夠強大的本部核心區。
一個強大的本部核心區,能夠為中樞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讓它擁有壓制邊緣的能力。借這種強大的本部勢力,來樹立中樞的最高權威,進而確保中央集權可以維系。而換句話,中央集權制度下,各邊緣地區的資源會加速向本部匯集,位本部的強勢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撐。
中國即是這種政治架構的經典代表。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本部核心區——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綜合地緣實力算得上是世界一流,而從區位來看,也大致處在東亞大陸高開發價值區域(即中國東中部)的中央,這意味著以此為依託的中原王朝,其之地緣擴張能夠得到強有力的支撐,並隨著這種政治和地緣影響力的擴散,完成對東亞大陸大多數次級地緣板塊的征服和吸納。
而與中國相似,古印度文明的本部核心區,也是依託兩條河流而成——即恆河流域跟印度河流域。當然,恆河、印度河的檔次,比長江、黃河那還是差遠了。但考慮到南亞次大陸本身的規模也不能與東亞大陸相提並論,這樣來看,以這個南亞版兩河流域為依託,一統南亞也差差夠用了。
只是,盡管本部的地緣實力足夠,不過印度卻並沒有因此,打造出跟中國一樣的中央集權。相反,貴為次大陸兩大核心板塊之一,古印度文明發源地的印度河流域,在之後的歲月中,甚至從印度文明體系中剝離,皈依了伊斯蘭文明。現在的印度河流域,已經是巴基斯坦國的核心板塊。
印度文明為何連發家之地都保不住?
一個非常關鍵的地緣因素是,在印度河流域跟次大陸主體板塊之間,出現了一個總面積六十萬平方千米的塔爾沙漠。
之所以用「出現」這個詞彙,是因為最初此地並非沙漠。只是氣候環境的變遷,以及人類活動導致當地植被慘遭破壞,致使這塊土地後來慢慢的荒漠化。而這種自然環境的改變,也深深影響到了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政治格局。

首先,塔爾沙漠的出現,嚴重妨礙了印度河流域與次大陸其他部分——尤其是恆河流域之間的交流與聯系。這種物理層面的強勢阻斷,大致二者不僅無法跟中國的長江、黃河流域一般,隨著文明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逐漸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反而漸漸走向分離乃至對抗。

而中亞勢力的滲透,更使得這種剝離得以加劇。印度河流域正好處在南亞次大陸的西北端,是中亞進入南亞的首站,也是必經之地。這種地緣關系,意味著印度河流域不可避免的受到中亞的深度輻射。再加上中亞游牧武裝的強勁軍事實力,這種種因素,導致雖然印度河流域本身的地緣潛力遜於次大陸另一個核心板塊——恆河流域,但卻依然而已自成一派,跟恆河流域分庭抗禮。
而隨著伊斯蘭文明的崛起,中亞土著勢力陸續皈依,在他們的強勢影響下,印度河流域的人文特質也逐漸出現變化。
雖說伊斯蘭無法再整體上將南亞的原生印度文明替換。不過至少在跟中亞關聯密切的印度河流域,伊斯蘭仍然取得了優勢地位。再加上塔爾沙漠的存在,大幅削弱了印度河流域和以恆河流域為代表的南亞主體板塊之間的交流與聯系,久而久之,印度河流域最終從印度文明體系中剝離出來,成為伊斯蘭文明的一部分。
印度河流域的伊斯蘭化,大大削弱印度文明的整體實力。而印度河流域與次大陸主體部分,尤其是恆河流域的地緣與文明沖突,更對後者形成了強力牽制,讓它不能積蓄出足夠的力量,來鞏固對孟加拉、德干高原等次大陸其它邊緣板塊的絕對壓制。這樣一來,中央集權也就不可能實現。
三、種姓制度的束縛
上古時,中亞的雅利安人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遷往南亞次大陸定局,並戰勝南亞土著,成為這個板塊的統治者。只不過,相較於南亞土著(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總體規模較小。雅利安人為了在這種不利格局下,使自己族群的統治地位長期維系,就鼓搗出了一套種姓制度,將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印度人,劃分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大種姓,甚至連列入種姓的資格都沒有的賤民。這裡面,雅利安人基本上都被劃入婆羅門、剎帝利這兩大高等種姓,經過時光洗禮,慢慢的發展成後來的印度斯坦人;而達羅毗荼土著則統統的劃入吠舍、首陀羅這兩個低賤種姓,乃至於賤民。鑒於雅利安人,還有之後歲月中陸續由中亞遷入南亞,並在當地確立統治權的中西亞族群,這部分人的膚色都普遍較達羅毗荼人更白,所以這種階級劃分,也沾染上了十分明顯的種族歧視色彩。
這種劃分法,自然會招致低種姓達羅毗荼人的憤慨。為了避免這幫土著反抗作亂,危及自身統治,印度斯坦人旋開創出印度教,通過宣揚「今生受苦、來世就可以得享幸福」的印度教教義,給低賤種族洗腦,讓他們接受今生受苦受難,可以換得來世福報的觀念,借用此法,消滅低種姓的反抗意識,從精神層面把他們徹底奴化。
當然,從效果看,這套印度教義也確實達到了創建者的目的。印度文明在長達數千年的歲月中,一直基本保持穩定,像農民起義之類的階級革命幾乎很少發生,印度教中讓被統治者安貧樂道的教義可謂「居功至偉」。(相應的,同樣誕生於印度的佛教,卻由於提倡眾生平等,不利於印度種姓階級社會的穩定,反倒在當地逐漸消亡)
只是,凡事有利必有弊。

鑒於今生註定受苦受難;首陀羅、吠舍以及賤民們,對高高在上,又統治階級把持的國家和政權,自然不會有任何認同感;而且,印度教的太過強勢,還嚴重削弱了世俗權力的含金量,治權在相當程度上被教權壓制(在種姓制度框架下,作為印度教祭司的婆羅門處在第一等級,而由國王、官吏等世俗官吏組成的剎帝利,只能名列第二等級)。
世俗權威的受限,其帶來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中樞政府派駐各地的職業官僚,很難依託朝廷威儀,對地方予以有效管制——這根中國普通百姓對皇權、官府的敬畏形成強烈對比。
只有在當地經營多年,直接控制低種姓人民的土邦貴族,和那些從精神層面鉗制民眾思想的婆羅門,才能夠贏得百姓的認同與畏懼。
流官制是中央集權的得以推行的基礎。既然流官無法有效駕馭地方,而只能假手當地的祭司和地主,那來自中央的權力,就不可避免的被地方實權派瓦解。
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維持穩定的基石,但卻也是瓦解中央集權的俄利劍。既然種姓制度無法去除,印度的文明內部整合、以及政治上的權集中樞,當然也就成了鏡花歲月。
相對獨立的地緣結構、二元地緣核心的分崩瓦解、以及種姓制度的限制,這三種因素,共同鑄就了印度內部的分裂基因。而內部的撕裂,又對印度打造國內統一市場的努力構成了嚴重的掣肘。甚至連國家認同感和民眾凝聚力都因此大受影響,國家崛起之路也因此波折重重,這種情況下,印度在跟中國的競爭中,也不可避免的被越拉越遠。
當然,對此,印度是頗為不甘的。早在20世紀90年代,印度便開啟了自己的經濟改革,希望從經濟切入,逐步擺脫這種困境,讓印度能夠傲立於現代文明之林。不過近30年過去,這場印度版的改革開放,遠遠未達到預期,期間印度施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都遭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讓效果大打折扣。那麼,這次印度的現代化改革,到底遭遇了哪些困難?為何中國的改革能夠一路凱歌,印度卻束手束腳,成效不彰呢?某種程度上,這是印度這個國家的宿命。而具體點說,又跟印度的一些現實性結構缺陷密切相關!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印度對中國的政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留學公章怎麼寫 瀏覽:381
為什麼印度電影比較好 瀏覽:241
印度大選花費多少 瀏覽:24
印尼雅加達亞運會為什麼舉重 瀏覽:782
印度銀行有多少家 瀏覽:734
義大利現代輕奢傢具有些什麼品牌 瀏覽:278
為什麼印度人咬腳 瀏覽:854
中國西電歷史最高股價是多少 瀏覽:682
養印尼虎魚用什麼背景 瀏覽:624
伊朗可以用什麼做象徵 瀏覽:596
義大利到底哪裡好 瀏覽:151
中國滿洲里巴達廣場在哪裡 瀏覽:349
越南招聘信息在哪裡看 瀏覽:429
一兆越南幣能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815
伊朗警察抓捕了多少人 瀏覽:869
越南什麼地方有金錢龜 瀏覽:293
歐洲為什麼示弱伊朗 瀏覽:228
伊朗是怎麼回事兒 瀏覽:902
義大利為什麼打不過墨索里尼手 瀏覽:779
伊朗戰爭多的原因是什麼 瀏覽: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