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印度自然環境位於南亞次大陸上的什麼河與什麼河流域
古印度自然環境較好、農業發達地區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恆河流域與印度河流域。
B. 印度擁有怎樣的自然環境
共同點:1,人口眾多。2,發展中國家。3,文明源遠流長。4,近代都是被帝國主義侵略。5,都是黃種人。 不同點:1,位置不同。中國大部分地區是溫帶。印度大部分地區為熱帶。 2,社會構成不同。印度存在種姓制度,
C. 印度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D. 印度的自然環境遭人為破壞比較少,比中國的好的多嗎
生態環境遭到污染或破壞是印度當前所面臨的嚴重問題.據印度官方調查,全國70%以上的地表水遭到污染,80%的居民得不到干凈的飲用水,與飲水污染有關的疾病使印度每年損失7300多萬個工作日.大氣污染同樣嚴重.印度商業能源中,有60%來自灰分很大的低質煤和褐煤,排放大量的有害氣體.化學、機械等工業很少有排污設備,導致這些地區癌症、肺病、皮膚病和肢體畸形發病率很高.除了生態環境污染以外,還有水土流失問題.由於長期的過量採伐林木、毀林開荒和採集葯材,森林面積不斷縮小.從獨立初期到90年代,印度的森林覆蓋率從35~40%縮小到19.5%,森林的蓄水作用日益減弱.因水土流失而造成9000萬公頃土地受損,相當於國土面積的1/3.僅在印度的喜馬拉雅山地區水土流失每年使4900萬公頃土地受損,地表土損失達60億噸.森林面積縮小引起的氣候條件惡化和雨量減少,造成沙漠和乾旱地區面積的擴大.目前印度乾旱地區面積已佔耕地總面積的70%以上.60年代中期開始的綠色革命,由於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葯,過量開采地下水,農田土壤受到污染,土地質量下降,地下水位在不斷下降,從而使農村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如果有人硬要說印度的環境比中國好,首先就沒有可比性。因為什麼?監測條件天壤之別,同樣的數據在中國有兩三百個站點公布,甚至連一些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都未聞其名的城市也都有空氣監測數據。偌大的印度空氣監測站甚至比法國都少,印度空氣之殤由此就可見一斑了。很可悲,對於印度政府來說建立一個全國范圍內持續性的空氣污染監測機構和數據網都成問題。沒有數據的監測老百姓當然也就很難去監督政府,印度的環境惡化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E. 自然環境等於位置優勢為何說印度的地理位置實際上非常惡劣
自然環境跟地理位置完全是兩個概念,不可以等同的。地理位置指的是這個國家處於什麼地方,而自然環境指的是這個國家中的所有自然因素總和,也就是我們說的自然資源、天氣等,所以完全是兩個概念。不過地理位置倒是可以影響自然環境。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為什麼印度地理位置惡劣吧。
其三,印度本身地理位置已經非常受壓了,雖然國土面積達到298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七,但這樣的體量絕對稱不上世界大國,因為窘迫的國土面積除了無法提供大國崛起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布置工業和國防所需要的巨大空間,更使得印度無法毗鄰更多的政治板塊。雖然印度認為印度洋屬於自己,但是他們似乎忽略了十分關注海洋和天空的m國。
因此印度的地理位置其實十分劣勢,雖然它的自然環境還算優勢,但當代已經不是農耕社會了。大家覺得呢?
F. 印度半島的自然條件
南亞大部分地區位於赤道以北和北緯30°以南,除馬爾地夫群島和斯里蘭卡島南部接近赤道,屬熱帶雨林氣候,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外,其它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季風氣候的形成,與冬夏海陸之間的熱力差異、行星風帶的季節位移以及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等都有密切關系。根據季風的進退,一年之中可分涼、熱、雨三季。12~2月,從大陸吹向海洋的東北季風帶來晴朗、乾燥、涼爽的天氣,為涼季。在涼季里氣溫日較差較大,西北部有一定的氣旋雨,半島東岸也有較多的降水。3~5月,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氣溫迅速增高,氣候炎熱乾燥,稱為熱季。德干高原中部氣溫達到35℃,塔爾沙漠的絕對最高溫度曾達50℃以上,有時出現沙暴。6~9月,由於南亞地區的持續高溫,在印度西北部產生熱低壓,強烈地吸引著由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而來的西南季風,從而使西南季風的勢力進一步加強。西南季風經過遼闊溫暖的熱帶海洋,飽含水汽,給南亞大部分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形成雨季。年降水的90%集中於雨季。雨季來臨的時間,半島西部最早,印度西北部最晚,西南季風的晚來早退是南亞雨量變率大的一個主要原因。10~11月為雨季末期,氣溫開始逐漸降低,北部一帶的氣壓也逐漸增高,這樣海陸間的氣壓梯度也逐漸變弱,因此西南季風開始退縮,降水隨之減少,很快轉入涼季。
熱帶季風林佔有廣大面積,其分布與降水量有密切關系。西高止山西側,東部喜馬拉雅山的南側和阿薩姆地區以及斯里蘭卡島大部,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為熱帶雨林區;德干高原大部年降水量為1,000~2,000毫米,樹木為了減少熱季的蒸發,形成乾季落葉;德干高原內部和印度半島西北部,年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之間,多為灌木和草原植被;塔爾沙漠及其周圍,雨量很少,為荒漠和半荒漠,僅生長稀疏草本植物和多刺灌。 東北部有大的煤、鐵產地,重工業中心;另有錳、金、雲母等礦藏。農產品有粟、水稻、棉花、甘蔗等,南部經濟作物和種植園比重增加。德干高原位於印度半島上,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600~800m,高原東西兩側為高度不大的東高止山和兩高止山,兩山之間的高原面久經侵蝕,支離破碎,多殘丘、地壘和地溝。高原地質年代古老,是寒武紀古陸塊,在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時,被抬升為一些斷塊台地、谷地和丘陵經過長期的風化剝蝕作用,地勢比較平坦,利於農耕,在高原地區,因古代有大規模的玄武岩噴發,經過風化形肥沃的黑土,適宜種植棉,又稱為黑棉土,是印度重要的棉花產區。在中南部地區,降水較少,是印度旱作——花生、玉米的產地,高原的東北部是印度的主要礦產區,礦產資源有鐵礦、錳礦、煤、雲母等礦。鐵礦石大量出口日本等國家。印度半島的主體。為波狀起伏的廣大高原,平均海拔450—900米。西高東低,發源於高原上的各大河流,東流入孟加拉灣,把高原切割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東西走向的丘陵山地、河谷平原和盆地。高原西部被覆大面積的厚層玄武岩層,風化層保水性能良好,宜於植棉、粟等作物。
南亞印度半島的內陸部分。位於印度南部。屬前寒武紀的古老台地。海拔600米左右,地勢西高東低,北寬南窄,呈倒三角形從亞洲大陸南伸入印度洋。高原東緣是東高止山脈,西緣是西高止山脈,兩山之間的高原面久經侵蝕,支離破碎,多殘丘、地壘和地溝。西北部約占高原面1/3的廣大地區為熔岩所覆蓋。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其中雲母儲量居世界首位。 約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左右,好戰的雅利安人集團已經征服溫迪亞山脈以北的大部分印度領土,而溫迪亞山脈則像一道屏障,將半島部分的印度南方及德干高原與北方恆河及印度河流域隔離開。雅利安人的語言從未在南方流行,南方人至今主要操四種非印歐語言,統稱達羅毗荼語,其中每一種都擁有自己的大量古代文學作品。南方也試圖對迄今名之為「雅利安」的壓迫或影響進行抵制,但實際上南方與「雅利安」北方在宗教、藝術、文學、哲學及其他許多文化領域的雙向密切交流已經持續了數千年。印度文化中無疑存在南北差別,但印度文明是南北通用的整體名稱。我們只能推測吠陀時代的南方是什麼樣子。偉大的敘事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說,南方及錫蘭棲息著曾經與吠陀英雄戰斗過的野獸和惡魔,這樣說是為了維持對被他們征服的北方人的輕蔑性描述。但是,雖然也可能發生過戰斗和襲擊,得到大山屏蔽的遙遠南方,除溫迪亞山脈東西兩端近海平原易遭侵擾外,其餘部分一直未受雅利安人控制。不過,錫蘭(今斯里蘭卡)在公元前6世紀曾被一群操雅利安語的人從海上侵入並定居,不久後或可能稍早,也遭到過印度南部達羅毗荼人侵略。
印度文明的悠久歷史和輝煌成就表明,印度民族是一個富於創造性的偉大民族。
舊石器時代的印度先民,主要靠狩獵和採集維持生存。他們逐食物之源而遷徙,一般居無定所。後來,他們學會用火燒烤食物,並用動物皮毛和樹葉遮蔽軀體。他們也開始馴服野狗。大約在距今12000~8000年這一期間,印度先民開始種植穀物,馴養家畜,製作陶罐,同時學習縫紉衣服。考古學家們在印度各地,特別是在印度西北部和德干高原,均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打磨精緻的石制工具。這一事實說明,印度先民的分布已經相當廣泛。印度地域遼闊,物產豐饒,對於遠古人類來說顯然是一片樂土。除了夏季炎熱之外,印度的自然環境是十分優越的。由於自遠古時代起就非常適宜人類生存,印度對不同地區的人類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從非洲、大洋洲和歐亞大陸,先後有不同的種族侵入或移居印度。現代印度人,基本上就是這些種族的混血後裔。即使在今天,印度的人種依然相當復雜。因此,印度歷來有人種博物館之稱,也有人類學的天堂之說。西方一些大學的人類學專業,即以印度作為學生進行實習和研究的基地。 印度教徒相信萬物皆有靈魂,死後,其靈魂轉移到新的軀體。現今,這種觀念基本上做如下理解,即:人可以再生為許多種昆蟲或者動物。因此,奶牛、山羊、小蟲和昆蟲都必須受到尊重。在印度,奶牛為何在供給肉類的動物中受到獨一無二的特別尊崇還是一個謎團。
印度教無需其信奉者大量聚集在廟宇中,其木製的廟宇不是聚會的場所,而是信仰的聲明。教義飽含日常生活和獲得永生的行為規則,也逐漸強調生命的輪回。這一觀念在為現狀的悲慘祈福的同時,也給信徒灌輸了某種希望。對生活貧困、地位卑微的信徒來說,它提供了一種慰藉,即:一個人如果行善,死後就能得到回報,其靈魂可以進入一個可敬可佩的人的身體;另一方面,死去的人的靈魂在返回塵世的過程中,可能進入一個較小的動物體中。
G. 印度洋的自然環境特徵是什麼
印度洋為地球上第三大洋,被亞洲、非洲和、南極洲和大洋洲的大陸所包圍。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分界線是東南部從塔斯馬尼亞島的東南角向南,沿東經146°1′線至南極大陸。由此,位於塔斯馬尼亞島與澳大利亞大陸之間的巴斯海峽是兩大洋的分界處。然而,巴斯海峽究竟是劃歸為太平洋還是印度洋,學者的意見不一。
此外,印度洋東北部的分界線也較難劃定。有一些學者認為,它經過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島之間的托雷斯海峽,再由阿迪島經小巽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和爪哇島的南部,越巽他海峽至蘇門答臘島;但有的學者認為,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應屬太平洋,不應劃入印度洋。蘇門答臘島與馬來半島之間,有的主張以新加坡為界,有的主張以佩德羅角向東北延伸劃界,將馬六甲海峽劃入太平洋。由此可見,印度洋要東北部的分界線較難劃定,而且還較為復雜。
印度洋最深的地方位於阿米蘭特群島西側的阿米蘭特海溝,深為9074m。印度洋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而平直,沒有突出的邊緣海和內海。與亞洲相瀕臨的印度洋北部,因受亞洲西部和南部島嶼、半島的分隔,形成許多邊緣海、內海、海灣和海峽。安達曼海、阿拉伯海是印度洋中的主要邊緣海;孟加拉灣、阿曼灣、亞丁灣是印度洋中主要的海灣;其中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等是印度洋上主要海峽。
印度洋在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全部水域都在東半球上,是世界上第三大洋。由於印度洋位於印度半島南面,所以稱為印度洋。
在古時候,印度洋稱為「厄利垂亞海」。這個名稱最早在古希臘地理學家希羅多德(前484~前425年)所著《歷史》一書及其編繪的世界地圖中。「厄里特里亞」在希臘文中的意原意就是紅色,全名意為紅海。
「印度洋」這個名稱出現的相當晚一些。公元1世紀後期,羅馬有一位地理學家叫彭波尼烏斯·梅拉的人,他最早使用印度洋這個名稱。公元10世紀,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編繪的世界地圖上也使用了這個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則是在1515年左右,當時中歐地圖學家舍納爾編繪的地圖上,把這片大洋標注為「東方的印度洋」。在這里,「東方」一詞是與大西洋相對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便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面統稱為印度洋。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因此,這個名字就逐漸被人們接受了,而且還成為通用的稱呼。
印度洋的地理環境包括地理特徵、海底貌。
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徵如下:
第一,印度洋呈水平輪廓,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印度洋北部的海岸線較為曲折,而且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在印度洋底,展布著較為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而且有著特殊的東經90°海嶺,巨大的水下沖積錐等,構成印度洋復雜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主要位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范圍內,因而稱被為熱帶海洋。
第四,印度洋與亞洲大陸之間交互作用,就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風洋流。
在印度洋上,屬海較少。主要內海有紅海和波斯灣;邊緣海有西北部的阿拉伯海,東北部的安達曼海,東部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大海灣有西北部的亞丁灣和阿曼灣,東北部的孟加拉灣,澳大利亞北面的卡奔塔利亞灣、南面的大澳大利亞灣。此外,南極洲海域也有一部分屬海。
印度洋上的海岸線除了北部比較曲折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平直,少島嶼的。大島有馬達加斯加島、索科特拉島、斯里蘭卡島,還有塞席爾群島;火山島有葛摩群島、馬斯克林群島和凱爾蓋朗群島;珊瑚島有馬爾地夫群島。大陸邊緣地帶包括大陸棚和大陸坡。大陸棚一般比較狹窄,大陸棚較寬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達曼海、孟加拉灣和大澳大利亞灣,最寬處在澳大利亞至新幾內亞島之間約965公里。大陸坡陡峻的地方其坡度大約在10°~30°間,一般坡度都較小。在印度河、恆河的入海口處,有面積寬廣的水下沖積扇,被水下峽谷所切割。
印度洋的島弧帶,是從緬甸直到澳大利亞延伸達5150公里。印度洋的島弧帶可分為兩列平行的島鏈:內弧屬火山島,有大、小巽他群島(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帝汶島等);外弧為非火山島,有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明打威群島等。在印度洋的島弧外緣,其中爪哇海溝是印度洋最深的水域,最深點為7450公尺。
印度洋上一系列的海盆有: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東,有馬達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亞海盆;南部最重要的是克羅澤海盆。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萬~22500萬年前)南半球貢德瓦納古陸解體的。正在此時,印度、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發生了漂移現象,進而形成了現在的第三大洋——印度洋。
H. 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河流特點主要氣候類型以及特點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以南、印度洋北部,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半球低緯度地區。
印度地形北部最高,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一部分。中部地勢低,以恆河平原為主;南部地勢比較高,是德干高原。
印度氣候主要是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年降水量豐富,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
印度的河流主要是恆河,受氣候影響河流水量大,水量季節變化明顯,冬季河流沒有結冰期。
I. 印度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印度的歷史又是如何發展的
古代印度位於亞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陸,外表像一菱形或鑽石形。印度這一名稱來源於印度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恆河,為發展農業提供了自然條件。印度的北方為喜馬拉雅山脈所阻隔;西面的興都庫什山脈,是印度與西方的交通要道,雅利安人就是通過這個要道進入印度的。印度的南半部是三角形的半島,東為孟加拉灣,西為阿拉伯海。南部的德干高原有森林和礦產,多沼澤草原。沿海平原區氣候宜人。古代印度包括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和尼泊爾等國。
古代印度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印度河文化時期,有考古發掘的摩亨佐·達羅等古城;第二時期是公元前2000~前500年的吠陀文化時期,建築以木結構為主;第三時期為公元前324~前187年的孔雀帝國,這個時期是佛教興盛的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是石建寺廟和石窟;第四時期是公元6世紀以後,婆羅門教又重新取代了佛教,後來轉化為印度教,還有專修苦行的耆那教,形成了婆羅門教和耆那教寺廟。公元11~12世紀,伊斯蘭教徒先行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幾個王朝。到公元15世紀末,印度的建築伊斯蘭化了。
J. 自然環境等於位置優勢為何說印度的地理位置非常惡劣
自然環境並不等同於位置優勢,如果單從自然環境來講,印度絕對是得天獨厚的存在。印度國土面積在世界排行第七,降水量豐厚,而且種植面積也不少,養活大量的人口根本沒有問題。不過從位置上來看,印度就處於劣勢。從地圖上來看,印度一直處於被動的狀態。
印度現在的地理位置很明顯處於劣勢,明面上是佔有印度洋,實際上是處處提心吊膽。不管從哪方面來看,印度的發展都是有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