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印度的歷史又是如何發展的
古代印度位於亞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陸,外表像一菱形或鑽石形。印度這一名稱來源於印度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恆河,為發展農業提供了自然條件。印度的北方為喜馬拉雅山脈所阻隔;西面的興都庫什山脈,是印度與西方的交通要道,雅利安人就是通過這個要道進入印度的。印度的南半部是三角形的半島,東為孟加拉灣,西為阿拉伯海。南部的德干高原有森林和礦產,多沼澤草原。沿海平原區氣候宜人。古代印度包括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和尼泊爾等國。
古代印度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印度河文化時期,有考古發掘的摩亨佐·達羅等古城;第二時期是公元前2000~前500年的吠陀文化時期,建築以木結構為主;第三時期為公元前324~前187年的孔雀帝國,這個時期是佛教興盛的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是石建寺廟和石窟;第四時期是公元6世紀以後,婆羅門教又重新取代了佛教,後來轉化為印度教,還有專修苦行的耆那教,形成了婆羅門教和耆那教寺廟。公元11~12世紀,伊斯蘭教徒先行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幾個王朝。到公元15世紀末,印度的建築伊斯蘭化了。
2. 印度的拉達克地區是怎樣用太陽能取暖牆供溫室能量的
印度拉達克地區有二百多個農村,用一種太陽能取暖牆供溫室能量。太陽能牆是把陽面塗成黑色,以便吸收太陽能量,牆前有雙層玻璃窗,玻璃窗與牆之間有空隙。由黑色牆面吸收太陽能形成暖流,進入玻璃與牆之間的熱空氣收集器,也就是太陽能儲能器。熱空氣由牆上端通氣孔進入房內,再由牆下端的通風孔補充冷空氣。這樣的太陽能牆成本兩年就可回收回來。
3. 印度的供暖方式是什麼
印度的主要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特點是全年高溫,有明顯的雨、旱兩季
印度終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2℃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6℃以上;通常6—9月受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的影響,為雨季;10月—次年5月受來自亞歐大陸的東北季風的影響,為旱季。
4. 印度最高溫度達曾到50℃,印度人是怎麼消暑
印度高溫和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印度地處底緯地區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再加上喜馬拉雅山的阻隔。
因此印度人發明了一種東西,也就是我們可能會用到的空調扇,利用水蒸發吸熱的原理,先打造一個方形的鐵盒子,在鐵框的上下兩端放置水槽和水泵,再用稻草將盒子周圍包裹住,內部中空的地方放置風扇,將插頭插上通電,水泵把水運送到空調上方,把邊上的稻草淋濕,這時候通過風扇的不斷轉動將稻草中的濕氣吹出來,達到降溫的功效。
5. 印度夏天高溫有50多度,他們是怎麼渡過「熱死的」夏天的
這么多年,他們也已經習慣了,身體適應,加上還有其他的降暑神器。
6. 印度50度的高溫,還經常停電,他們是怎麼度過的
應該已經鍛煉出了,一定的承受能力了吧!
7. 印度人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是如何熬過最高50度的高溫的
在選擇旅遊目的地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取向,有的人想去繁榮發達的國家,感受燈紅酒綠的魅力;也有的人喜歡在原始淳樸的環境中,體會本質與真實。而印度作為一個神秘又彷彿“開了掛”的國家,也在近年來吸引了不少遊客前往,成為一個小眾旅遊國。
在沒有充足電源的落後農村裡,他們則會選擇當街洗澡,或者直接在大樹底下休息納涼,即使是在室外,也會比悶熱的室內空氣更流通一些。小編覺得看完他們的降溫方式,我也是打從心裡地佩服,平時30幾度在室外呆上一陣就覺得已經熱到不行了,只想馬上沖到空調房裡,而印度人則是在如此高溫又沒有空調的環境下,度過了整個夏天。對此,大家又有何感想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8. 沒有空調的印度人,是怎麼度過50度的高溫呢
印度,作為這幾年來新興起來的小眾旅遊目的地,也迎來了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但近日,可最好別去印度旅遊。為什麼這么說呢?據悉,印度今年遭受到了高溫炙烤,氣溫直逼50度高溫。截止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幾十人是死於高溫之下。
而在一些偏遠的城鎮農村裡面,電力資源並不是十分的豐富,甚至還有一些農村都沒有電,在面對這么高溫的情況下,他們只能夠用自來水降溫。很多印度小孩們直接當街洗澡,不難看出,這場高溫真是讓不少印度人都苦不堪言。
看完他們的降溫方式,還真是不得不佩服。不知道如果換做是你的話,在這么炎熱的天氣下,你會通過哪一種方式來避暑呢?
9. 印度新德里迎來霧霾和低溫天氣,當地居民冬季通常是如何保暖的
印度全年氣溫較高,大多數地區並不需要取暖,而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貧富差距極大,富人區冬季取暖方式多種多樣,全年只有12月底需要保暖,可以使用電熱器,很多家庭自己就有供暖系統,至於窮人,只能燒火燒牛糞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