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怎麼看待唐朝

印度人怎麼看待唐朝

發布時間:2022-06-18 00:32:32

① 盛唐時期的天可汗唐太宗在當時印度人的眼裡是什麼形

阿拉伯帝國(630年-1258年)疆域東起印度;西臨大西洋及與法蘭西接壤。南至莫三比克蘇丹國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封建大帝國。

② 唐朝本無意欺負印度,卻被此人無端搶劫,後來怎樣了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強大的大一統王朝,自貞觀年間開始大唐王朝就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對外擴張,先後擊敗了東突厥、高昌等國,使得唐朝疆域版圖空前的遼闊,據記載李世民時期唐朝疆域東起於海,西至蔥嶺南到南海,北達漠北。唐朝的強盛也使得萬國來朝,周邊國家都恭敬地稱呼李世民為「天可汗」。

在大唐的眼中,印度從來不是它的對手,因此在王玄策打擊完印度以後就沒有再向印度進行過大規模的征伐。但是在王玄策的打擊下印度卻一夜回到了戒日王朝崛起前的分裂狀態。再也無法抵禦吐蕃對其的入侵。

③ 玄奘:古印度人怎樣評價唐太宗

王曰: 「嘗聞………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鑒,長而神武。昔先代喪亂率土分崩,兵戈競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懷遠略,興大慈悲,拯濟含識,平定海內,風教遐被,德澤遠洽,殊方異域,慕化稱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陣樂》。聞其雅頌,於茲久矣。盛德之譽,誠有之乎?大唐國者,豈此是耶?」
對曰「然。………大唐者,我君之國稱。昔未襲位,謂之秦王,今已承統,稱曰天子………」
——唐 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五》
唐僧陳玄奘在印度取經,游學十餘年,引起了北印度一位國王的注意,這位國王是北印度戒日王朝的開創者,亦稱戒日王。戒日王於公元642年在其國都曲女城為唐僧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賓主雙方還進行了積極的互動和會談,情況如何,且看唐三藏在《大唐西域記》里的記載。
據唐僧記載,戒日王朝國力雄厚,其他的不表,光騎著大象的象兵就有六萬,馬軍有十萬,幅員遍及整個北印度,而且三十年沒有戰爭。在這次會見中,戒日王問唐僧:「你來自哪裡,來這里有什麼要求?」唐僧答:「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前來取經。」——這說法,在《西遊記》裡面已經是唐僧的口頭禪了。
對唐朝音樂有所聞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史上有名的貞觀年間,雖然隔著重重雪山和大漠,但那時候的信息還是有流通的,戒日王說起了自己所了解到的唐朝的信息:「聽說你們的天子叫秦王,少年時就見識非凡,長大後英明神武。先前天下大亂,國家分崩離析,戰爭頻仍,生靈塗炭。你們的秦王早就有了遠謀大略,興慈悲之心,救蒼生,平海內。其風俗教化和大德恩澤遍布海內外,四方仰慕稱臣。老百姓十分感激,於是演奏歌唱《秦王破陣樂》。我們這邊聽到關於他的贊頌,已經很久了,關於他的盛德聲譽,請問都屬實嗎?你所說的大唐國,就是指秦王的國家嗎?」
這番話透露出當時東亞南亞信息溝通的一些真實面目,戒日王對隋唐時期的政治軍事形式還是有所了解的,起碼他知道隋末天下大亂,也知道秦王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的開創者之一,而且是年少時就起事,在隋末紛爭中,以自己的英明神武平定群雄,在創立大唐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更有趣的是,他還知道貞觀年間流行音樂排行榜上有一首叫《秦王破陣樂》的歌曲。當然,畢竟通訊手段有局限,戒日王對於李世民身份的認識,還停留在秦王這個封號上。
其實,戒日王也是一代雄主,和李世民也有相似之處。當他還是一位王子的時候,其兄長就被鄰國國王所殺,戒日王勵精圖治,用六年時間征戰天下,不僅報了兄長之仇,而且還統一了整個北印度,臣服了其他的國家,就這點而言,他的經歷和李世民很相似。更有意思的是,戒日王也是一位文藝青年,李世民愛玩音樂,戒日王愛寫劇本,他寫有三部劇本:《鍾情記》、《瓔珞記》和《龍喜記》,其中還有愛情劇。
所謂英雄惜英雄,戒日王談起李世民的時候,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其實,李世民和戒日王還經常派使者互動。
聽了戒日王的話,唐僧回答說:「情況是這樣的。我們的國家叫大唐國,而我們的皇帝在繼位之前稱為秦王,現在已經登基繼位,就稱為天子。」糾正了信息中的一些誤區。
這次會見後,戒日王請唐僧騎著大象巡遊印度半島,留下一段佳話~

④ 印度人怎麼看待那段歷史的

可能就像滿清當年佔領我們漢族一樣,但是滿清被我們同化了,成了華夏一員。而印度和英國還是分屬兩個國家,印度看英國可能也像香港看英國一樣,也像中國看待日本一樣,但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比較仁和,看法可能處在中間。

⑤ 印度和中亞的醫葯學對唐代醫葯學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印度和中亞的醫葯學隨著文化和商業的交往也傳入中國。唐時留居中國的印度和波斯人中還有專門以行醫為業的。唐時的醫官們自然會以這些新鮮而有效的新葯物來豐富中國的葯典。自唐時起,人參、茯苓、當歸、遠志、烏頭、附子、麻黃、細辛等神州上葯也開始為中亞和印度人治病了。《唐本草》的編輯者不但添加了新葯物的品種,還認真地糾正了《神農本草經集注》中錯記的葯物,由他們查出的100多年前的陶弘景錯記的葯物數量居然多達400餘種!這使謹慎的人甚至不敢使用這位對煉丹極為熱情的葯物學家的葯方。不過,由一群後起之秀來糾正一個獨立工作的先人的錯誤畢竟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

⑥ 印度因為玄奘留下的哪一樣特殊「寶貝」,一直受益到今天

645年正月,唐太宗征討高句麗前夕,唐僧玄奘回到國內,並帶回657部佛經。李世民獲悉這一消息之後,大喜過望,立即召見玄奘。

有意思的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中,李世民當即勸說唐僧還俗,去遼東觀戰,「帝又察法師堪公輔之寄,因勸罷道,助秉俗務。」所謂「罷道」,就是棄佛還俗。當然,面對李世民的這一要求,玄奘法師委婉拒絕。後來,唐高宗李治也多次勸玄奘還俗。

唐太宗為何要讓玄奘法師還俗呢?其實很簡單,當時唐太宗積極經略西域,打擊突厥在西域的霸權,所以急需精通西域,中亞各國地理交通,民俗風情,政治文化的人才,而唐玄奘西行印度,途徑列國,前後18年,很熟悉西域情況,是李世民經略西域最好的顧問人選。

一邊是皇帝還俗要求,一邊是心中理想,最終無奈之下,玄奘法師想了一個辦法,即:翻譯佛經和講法之餘,口授游學異國的所見所聞,包括印度的情況,具體由弟子辯機執筆完成了,最終形成了《大唐西域記》一書。所謂辯機,就是後來和高陽公主私通的那一位,被唐太宗怒而刑以腰斬。



可以說,西遊記中的唐僧,正史中的玄奘,去了一趟印度,留下的這一份特別遺產,讓印度人受益至今。到了19世紀,《大唐西域記》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關注,因為殖民利益的關系,列強很渴望了解西域、中亞和南亞歷史,以至於《大唐西域記》在歐美日本有多種譯本。

值得一提的是,古中國的輝煌,如今難以想像,當時周邊國家的歷史,幾乎要麼以漢語記載,要麼由中國人書寫,這不僅是軍事影響力,也是文明國度的魅力。然而,滄海桑田,時過境遷,後世中國歷史中一些具有世界影響的著作,卻變成了由歐美人書寫,比如《中國科學技術史》等。

⑦ 為何說唐太宗李世民52歲離世,是一個印度人惹的禍

唐太宗李世民,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是我國唐朝的皇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武德九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隱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根據明朝嘉靖皇帝吃的仙丹,我們可以清晰的知道這所謂的仙丹裡面含有鐵粉、汞、水銀、經血、火葯等,這東西絕對是一種有劇毒的東西。正常人吃都肯定會毒發身亡,慢慢的李世民身體越來越不行了,但此時的李世民還未發現是葯石的問題。在一次戰爭中,李世民得知有一位神人,這個神人是一個有著百歲的老人,他就是胡僧那羅邇婆寐,並且有長生不老之術,李世民一聽,馬上派人去將這位神人請入宮中,萬萬沒想到吃了這位胡僧給的長身不老仙丹,不僅沒有長生不老,還使得自己的身體更是大不如前,宮中太醫也束手無策,最後李世民享年52歲就離世了。後來便有史書記載“皇帝服胡僧長生葯,遂至暴亡”。

⑧ 越讀越糊塗的印度史,為何連印度人自己都一問三不知

古德里安曾經說:「最終,新觀念的建立者還是戰勝了馬匹,大炮還是戰勝了長矛。」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於個人而言,沉溺於過去便會停滯不前;於國家而言,糾結於歷史便會落後於世界發展大勢。以史為鑒,以史為鏡,心懷過去,面向未來。

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一個國家的歷史見證了滄海桑田,人們品讀一二,豁然開朗。解歷史的過程也是明智的過程,然而於印度而言,歷史也許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

了解印度的歷史,人們似乎走進了一個死胡同,眼前的一切越來越模糊……

所謂歷史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歷史也曾經悠久而繁榮。世界人民對印度歷史的印象普遍停留在他們的文化上,印度人對佛教十分虔誠,將其作為他們的最高信仰。

永遠專注於當下,全國上下戮力同心,描繪一個屬於現代國家的美好藍圖,如此歷史才真正發揮其作用。

⑨ 中印最成功唐朝外交官,揭秘西遊記中唐僧為什麼最受印度人尊敬

現實中,唐僧不是什麼外交官,而是一個偷渡犯。
他在印度得到禮遇,是因為他在那爛陀寺留學期間,成為了印度佛教界德高望重的一位高僧大德。
更重要的是,他通過宗教對印度統治者產生的影響力。

⑩ 古印度眼裡的唐朝是怎樣的,為何顛覆了傳統認知

在中國歷史上,唐朝是一個輝煌的朝代,無論武力還是文化,都在世界文明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直至今天,唐朝還留有餘韻,先不說在日本的很多遺跡,但說“唐人街”,就非常了不起。在世界各地華人聚集區,為何不說“元人街”、“清人街”之類,而是說“唐人街”?顯然,這就是唐朝文化的影響力。那麼,對於這樣一個強大王朝,鄰居古印度又如何看待的呢?結論顛覆了傳統認知。

其實,在“雞犬難以相聞”的古代,古印度人認識的唐朝並不可笑,畢竟交通不便難以大規模交流,從而形成片面認識可以理解。但態度決定一切,劉慈欣《三體》中的“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如果因為傲慢的態度,進而產生“唐朝是微不足道的

蠻族國度,思想狹隘,秉性粗暴

”的片面認識,那麼這才是最危險的。

事實證明,所有傲慢的文明,最終都迎來可悲的下場。歷史上的印度,一直傲慢著,最後卻輪番被外來種族統治;中國的清朝,在鴉片戰爭之後還是傲慢的自詡天朝上國,最後迎來百年屈辱。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怎麼看待唐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印度電影比較好 瀏覽:237
印度大選花費多少 瀏覽:20
印尼雅加達亞運會為什麼舉重 瀏覽:778
印度銀行有多少家 瀏覽:732
義大利現代輕奢傢具有些什麼品牌 瀏覽:276
為什麼印度人咬腳 瀏覽:852
中國西電歷史最高股價是多少 瀏覽:682
養印尼虎魚用什麼背景 瀏覽:622
伊朗可以用什麼做象徵 瀏覽:594
義大利到底哪裡好 瀏覽:147
中國滿洲里巴達廣場在哪裡 瀏覽:347
越南招聘信息在哪裡看 瀏覽:429
一兆越南幣能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815
伊朗警察抓捕了多少人 瀏覽:867
越南什麼地方有金錢龜 瀏覽:291
歐洲為什麼示弱伊朗 瀏覽:228
伊朗是怎麼回事兒 瀏覽:900
義大利為什麼打不過墨索里尼手 瀏覽:779
伊朗戰爭多的原因是什麼 瀏覽:832
伊朗綠綠屬什麼 瀏覽: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