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探月計劃叫什麼名字

印度探月計劃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2022-06-18 02:43:10

① 人類航天史上最低成本的登月工程,印度「月船二號」真的能成功嗎

我不是很看好它的未來,自從人類發展航天工程開始登月成為了一個國家是否成功的標准,所以個一直在研發各種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希望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大國實力。俄羅斯,美國,蘇聯,中國相繼都有探月探測器成功發射,而在2009年的7月22日,印度的月船2號再次升入天空,引起了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月船1號早在2008年就發射了,但是最後以失敗而告終,後來又在2013年准備發射月船2號,但是由於設備的各種問題一直沒有成功發射,一直到今年7月22日,印度月船2號才成功發射。這也就是為什麼印度這個月球探測器發射能夠受到如此多關注的原因。

雖然成本比較低,但是印度方面表示這一次的月船2號將會軌道探月著陸登月集為一體,它的復雜程度要比中國的嫦娥2號和嫦娥3號還要復雜一些。雖然成本低,但是任務重,不知道月船2號會不會在月球上成功地完成任務?但是其他很多國家的科學家表示,印度這一次的做法完全是一口吃成胖子。雖然計劃比較美好,但是想要實現這樣的計劃是有一些不符合實際的。

② 目前世界上實現了,探月計劃的國家,他們各自取 的哪些成就 (>_<

目前,已經進行過探月活動的國家和地區有:美國,蘇聯(俄羅斯),歐洲,中國,日本,印度。其中,最早實現人類登月夢想的是美國。
人類對月球的科學探測和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並於1961年把加加林送上近地軌道之後,人類便開始闖入太空並著手探測月球。
美國和蘇聯曾展開了一場以月球探測為中心的空間科學技術競賽。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蘇聯共向月球發射了32個探測器,這些探測器或逼近或登陸月球,取得了豐碩成果。期間,美國也向月球發射了21個探測裝置。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實現了人類登月之夢,在月球探測中取得最輝煌的成果。
1972年美國「阿波羅計劃」結束以後,由於探月活動耗資巨大,月球探測一度有所降溫。
20世紀90年代後期,人們又把目光投向了月球。
美國於1986年提出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設想,並在1994年和1998年分別發射了兩個探測器。其中,1998年1月發射的「月球勘探者」,以繪制月球表面地形圖、分析月球地質結構和尋找月球存在冰或水證據等為目的,於1999年7月完成使命。
美國還於2006年4月提出一項撞擊月球南極的計劃。美國航天局希望這一項目能成功找到月球存在水的證據,以有助於未來宇航員登陸月球並建立長期基地。這一項目將利用美國航天局計劃於2009年發射的「月球環形山觀測與感知衛星」來撞擊月球,以探測月球是否有水存在。
2003年9月,歐洲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智能1號」順利升空,並在完成觀測使命後,於2006年9月成功撞擊月球。歐洲還計劃未來讓宇航員登陸月球並分階段建立月球基地。
2008年7月,美國、印度、韓國、日本、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簽署了聯合探月協議,共同發起了名為「國際月球網路」的探月活動,計劃逐步在月球上建立數個科學站。
2009年6月18日,美國航天局利用一枚「宇宙神-5」運載火箭將兩個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這標志著美國「重返月球」計劃正式啟動。
航天大國俄羅斯也制定了本國的月球探測計劃。俄計劃2025年前實現載人登月並建立永久基地。
2007年10月,中國「嫦娥一號」衛星踏上「奔月」旅程,並在一年多後成功撞月。我國有望在2013年有望實現探測器在月球表面軟著陸。根據規劃,中國將在2020年前完成對月球的無人探測。我國探月工程二期工程的先導星——「嫦娥二號」衛星,計劃將於2010年下半年或2011年上半年發射,而「嫦娥三號」計劃將於2012年或2013年發射。
2007年9月,日本繞月探測衛星「月亮女神」發射升空。它取得多項成果,包括描繪出世界首幅高精確度月球全球地形圖;發現月海底部存在彎曲的層狀構造;發現月球表面正面和背面重力存在差異等。
2008年10月,印度發射首個無人探月器——「月船1號」,它利用攜帶的各種儀器收集月球地理結構、化學構成及礦藏等數據,並收集月球地理數據以繪制高精度的三維月球地圖。但到2009年8月底,「月船1號」與地面失去聯系,任務被迫終止。印度科研人員正在研製新的無人探月器——「月船2號」,預計2013年上半年發射升空。

③ 許多美好的故事都是以月亮為背景,編的這樣的故事你還知道哪些

各國關於月亮的傳說
日本:唯美的「輝夜姬」
「月亮女神」是日本繞月探測衛星英文名稱的意譯。它在日本還有一個昵稱——「輝夜」。這個名字取自「輝夜姬」,她是日本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中美麗的月亮公主。
「輝夜姬」是日本古老傳說《竹取物語》中的主人公,是在月亮上誕生,爾後落入凡間的美貌女孩。傳說中,一位伐竹子的老翁在竹子芯里發現了一個可愛女孩,便把她帶回家去撫養。3個月後女孩就長成妙齡少女,美貌舉世無雙,取名「輝夜姬」。
世間的男子都夢想讓「輝夜姬」做妻子,許多公子王孫終日在老翁家周圍徘徊。「輝夜姬」提出嫁給能找到她喜愛但卻難以獲得的寶物的人,使求婚者都沒能如願。最後登場的皇帝想憑借權勢強娶「輝夜姬」也以失敗告終。「輝夜姬」在中秋之夜迎來月宮使者,回到她本該屬於的月球。
對日本人來說,「輝夜姬」是他們從孩童時代就熟識的人物形象。沉靜、機智、蔑視權貴的月亮公主告訴孩童們什麼是美、丑、虛幻和永生。

美國:復仇的「阿波羅」
「阿波羅」是美國登月計劃的名稱。在古代傳說中,太陽神阿波羅是宙斯與黑暗女神勒托的兒子,月亮女神阿耳忒彌斯的胞弟。阿波羅掌管光明、詩歌和音樂。
據希臘神話記載,勒托被天後赫拉驅趕得四處流浪。最後海神波塞冬憐憫她,並從海中撈起提落島讓她居住。在島上,她生了孿生姐弟阿耳忒彌斯和阿波羅。後來,阿波羅用金箭殺死曾迫害其母的巨蟒,替母親報仇雪恨。
在美蘇20世紀的太空競賽中,美國曾處於劣勢。為扭轉這一局面,美國提出「阿波羅」登月計劃。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肯尼迪總統得知後憤憤地說:「這是繼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之後,對美國民族的又一次奇恥大辱!」為了迎接挑戰,美國人決心不惜一切代價重振科技雄風。美國政府選用太陽神命名登月計劃,可謂意味深長。

歐洲:「智能」不需要神話
歐洲航天局於2003年9月28日將智能1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使其踏上奔月航程。經過13個月的飛行後,它終於進入環繞月球軌道,從而揭開歐洲探月計劃的序幕。
歐洲的月亮文化自然深受古希臘神話影響。傳說中的月亮女神阿耳忒彌斯是希臘奧林帕斯十二主神之一,她與人間的一個男子相愛,但為了避免其他神反對,她把這個男子藏在一個山洞裡;為了滿足自己永恆的愛,她又讓這個男子長睡不醒,不讓其他女人知道。
在歐洲人眼中,月亮代表「永遠佔有」,也體現了西方人生觀的一方面——自私、索取。明白了月亮的這一寓意,人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歐洲沒有把月亮神的名字放在探月計劃中了。

印度:月亮神是男身
印度的探月探測器名為「chandrayan(意為月亮車)」。而在印度,「月亮之神」就被稱為chandra,意思是「明亮和耀眼」。
印度學者認為:月亮之神是個男性,有四隻手,一隻手拿著權杖,一隻手拿著長生不老的仙露,第三隻手拿著蓮花,剩下一隻手處於防禦狀態。他駕馭的三輪戰車由羚羊或十匹白得像茉莉花的馬拉動。
在傳說中,月亮之神在原配妻子外又娶了另一個神的27個女兒,代表著月亮的27天環繞周期。他對原配妻子的寵愛引起其他妻子的嫉妒,她們向父親抱怨,父親就讓女婿染上麻風病。27個妻子又覺得丈夫可憐,再向父親求情。父親不能消除詛咒,但可以減輕痛苦。所以月亮逐漸由銀白色變成灰色,繼而消失,隨後又會恢復銀白色,形成陰晴圓缺。
西方人使用太陽歷,印度人則使用月亮歷。印度人慶祝生日不以自己的出生日期為准,而是以出生當月月亮的形態來判斷。明亮的月亮被認為是最好的,暗淡的月亮被視為是邪惡的。印度人認為,如果孩子在滿月出生,這個孩子將擁有友情、金錢、權力和名望,受人尊敬。連印度人祈禱時都說:「月亮會保佑我們一生平安!」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④ 我想問一下大家,控月中國是"嫦娥",日本"月亮女神",那韓國呢

在世界各國目標遠大的探月計劃背後,是各自妙趣橫生的民間文化傳統

將科學探索與本民族文化傳統相融合,是世界上幾個探月國家不約而同想到的做法,其用意在於使科研項目形象地深入人心。

日本:唯美的「輝夜姬」

「月亮女神」是日本繞月探測衛星英文名稱的意譯。它在日本還有一個昵稱——「輝夜」。這個名字取自「輝夜姬」,她是日本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中美麗的月亮公主。

「輝夜姬」是日本古老傳說《竹取物語》中的主人公,是在月亮上誕生,爾後落入凡間的美貌女孩。傳說中,一位伐竹子的老翁在竹子芯里發現了一個可愛女孩,便把她帶回家去撫養。3個月後女孩就長成妙齡少女,美貌舉世無雙,取名「輝夜姬」。

世間的男子都夢想讓「輝夜姬」做妻子,許多公子王孫終日在老翁家周圍徘徊。「輝夜姬」提出嫁給能找到她喜愛但卻難以獲得的寶物的人,使求婚者都沒能如願。最後登場的皇帝想憑借權勢強娶「輝夜姬」也以失敗告終。「輝夜姬」在中秋之夜迎來月宮使者,回到她本該屬於的月球。

對日本人來說,「輝夜姬」是他們從孩童時代就熟識的人物形象。沉靜、機智、蔑視權貴的月亮公主告訴孩童們什麼是美、丑、虛幻和永生。

美國:復仇的「阿波羅」

「阿波羅」是美國登月計劃的名稱。在古代傳說中,太陽神阿波羅是宙斯與黑暗女神勒托的兒子,月亮女神阿耳忒彌斯的胞弟。阿波羅掌管光明、詩歌和音樂。

據希臘神話記載,勒托被天後赫拉驅趕得四處流浪。最後海神波塞冬憐憫她,並從海中撈起提落島讓她居住。在島上,她生了孿生姐弟阿耳忒彌斯和阿波羅。後來,阿波羅用金箭殺死曾迫害其母的巨蟒,替母親報仇雪恨。

在美蘇20世紀的太空競賽中,美國曾處於劣勢。為扭轉這一局面,美國提出「阿波羅」登月計劃。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肯尼迪總統得知後憤憤地說:「這是繼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之後,對美國民族的又一次奇恥大辱!」為了迎接挑戰,美國人決心不惜一切代價重振科技雄風。美國政府選用太陽神命名登月計劃,可謂意味深長。

歐洲:「智能」不需要神話

歐洲航天局於2003年9月28日將智能1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使其踏上奔月航程。經過13個月的飛行後,它終於進入環繞月球軌道,從而揭開歐洲探月計劃的序幕。

歐洲的月亮文化自然深受古希臘神話影響。傳說中的月亮女神阿耳忒彌斯是希臘奧林帕斯十二主神之一,她與人間的一個男子相愛,但為了避免其他神反對,她把這個男子藏在一個山洞裡;為了滿足自己永恆的愛,她又讓這個男子長睡不醒,不讓其他女人知道。

在歐洲人眼中,月亮代表「永遠佔有」,也體現了西方人生觀的一方面——自私、索取。明白了月亮的這一寓意,人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歐洲沒有把月亮神的名字放在探月計劃中了。

印度:月亮神是男身

印度的探月探測器名為「chandrayan(意為月亮車)」。而在印度,「月亮之神」就被稱為chandra,意思是「明亮和耀眼」。

印度學者認為:月亮之神是個男性,有四隻手,一隻手拿著權杖,一隻手拿著長生不老的仙露,第三隻手拿著蓮花,剩下一隻手處於防禦狀態。他駕馭的三輪戰車由羚羊或十匹白得像茉莉花的馬拉動。

在傳說中,月亮之神在原配妻子外又娶了另一個神的27個女兒,代表著月亮的27天環繞周期。他對原配妻子的寵愛引起其他妻子的嫉妒,她們向父親抱怨,父親就讓女婿染上麻風病。27個妻子又覺得丈夫可憐,再向父親求情。父親不能消除詛咒,但可以減輕痛苦。所以月亮逐漸由銀白色變成灰色,繼而消失,隨後又會恢復銀白色,形成陰晴圓缺。

西方人使用太陽歷,印度人則使用月亮歷。印度人慶祝生日不以自己的出生日期為准,而是以出生當月月亮的形態來判斷。明亮的月亮被認為是最好的,暗淡的月亮被視為是邪惡的。印度人認為,如果孩子在滿月出生,這個孩子將擁有友情、金錢、權力和名望,受人尊敬。連印度人祈禱時都說:「月亮會保佑我們一生平安!」

俄羅斯:月亮神愛吵架

在俄羅斯民間傳說中,太陽和月亮被擬人成夫妻關系,其中月亮神被比作男性。每年冬天來臨的時候,大地被皚皚白雪覆蓋,萬物了無生趣。這時月亮神不得不和自己的愛人——太陽神分開,相約來年夏天再見。兩人各奔東西,彼此毫無音訊。

每到伊萬諾夫日(6月24日或者7月7日)萬物復甦,太陽神精心梳妝打扮一番,穿上節日彩裙,戴上盾形頭飾,去與久別的月亮神相會,一路上邊走邊唱,並將耀眼光芒灑向大地。月亮神與太陽神相見後,互訴離別之苦,彼此恩愛。天空也是艷陽高照。

然而隨著一天天過去,夫妻兩人常發生爭吵,天空也因此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爭吵激烈時,地面發生地震和海嘯。在俄羅斯人心中,月亮神自尊心強、天生好鬥,每次與太陽神的爭吵都是月亮神的錯。如此看,俄羅斯正式開始登月計劃時也很難以月亮神命名了。

⑤ 印度計劃什麼時候登月

印度已經宣布2007年發射繞月球衛星.
本來,按咱們的規劃,從「神一」到「神六」,從繞地飛行到載人航天
,一步一個腳印,走得慢卻也走得穩穩當當。人類到今天共發射了5000多個航天器,中國才佔1%,就算航天員上天了,但距離月球還相當遙遠,登月作為中國人深空探測的下一個目標,算是長遠規劃了,就連兩年前宣布的「嫦娥計劃」壓根兒也沒登月的事兒。

可這原本正常的長遠規劃讓咱們的大小鄰居憂心忡忡:美國總統布希在「嫦娥計劃」公布後,馬上宣布美國航空航天局將實施重返月球「新太空計劃」。有專家說這是因為美國覺得「沒面子」。這么簡單?要知道,計劃一旦啟動,花費將以千億美元計,拿這么多納稅人的錢買面子,總統可不傻。美國眾議院航空航天小組委員會主席肯。卡爾沃特一語道破玄機:「如果在這一領域中國打敗了我們,將是十分令人難堪的——我們必須保證在外太空的軍事領先地位。」原來,自從多年冷落登月後,美國一直把重心放在太空梭和國際空間站上,現在要重新搞載人飛船進行登月,這一下就使中美在載人航天領域差距突然縮短了近30年,他能不擔心嗎?

更不用說近鄰印度和日本了,這兩個國家的航天一直依賴西方技術,錢花得不少,成就卻不大,日本更是接連遭遇火箭發射失敗和衛星無法入軌的「慘禍」,「嫦娥計劃」讓他們慌了神,匆匆發布了各自的探月、登月計劃,並且時間「剛好」 比中國提前一年。去年,耗資3億美元的日本月球和工程探測器「Selene」升空,隨後,印度第一個地球軌道外計劃「 迅速」獲得政府支持。

要想將來有「制天權」,中國的登月計劃也得加油才能跟鄰居競爭得起。

⑥ 探月計劃的其它各國探月計劃

正積極籌備著登陸月球的計劃。「智慧—1號」(SMART-1)———歐洲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預計2005年1月進入繞月軌道飛行,開始探月。該探測器採用了多項新技術,因而其飛行情況很受關注。
探月注重科研價值
「全世界即將掀起新一輪的探月熱潮,這一次,歐洲航天局要走在前面。」2006年9月,歐洲首個月球探測器「智能1號」成功撞擊月球後,歐洲航天局官員如此表示。他們計劃利用「太陽能鑽探器」在月球表面鑽出一個直徑50厘米的鑽孔,通過儀器對岩石樣本現場分析並將結果傳回地球,而且希望利用小型火箭將樣本帶回地球進行研究。科學家們希望在月球上找到源自地球的早期隕石,通過分析隕石樣本來探尋人類生命起源。
分析人士稱,歐洲探月行動沒有美國、俄羅斯那般咄咄逼人的架式,然而他們素來「韜光養晦」,注重實效。從歐航局成立到探月計劃的實施,歐洲從未表現出「赤裸裸的」搶奪月球和未來太空戰爭戰略制高點的意圖,而是著重強調「科研價值,資源開發和實踐人類夢想」,一派「深挖洞,廣積糧」的姿態。
2007年3月,在德國航空航天協會組織的一次研討會上,德國科學家宣布了自己的探月計劃。英國計劃在2010年前將一個無人探測器送入繞月軌道,尋找適宜人類居住的地點。
歐航局將在2020年前分4個階段進行月球探測,計劃在2012年將宇航員送上月球,2025年左右完成永久性月球基地建設。 20世紀末,美國總統布希提出了「新太空計劃」,計劃最早在2015年前、最遲不過2020年將美國人重新送回月球,並在月球建立起一個長期基地作為登陸火星和其他星球的跳板。
重返月球建立基地
1972年12月,美國的「阿波羅」17號飛船對月球進行了最後一次考察,此後登月競賽的狂熱便驟然降溫。由於美蘇太空競爭的天文數字投資未能兌現實際利益,耗資巨大的「阿波羅」計劃完成後,月球探測陷入長達20餘年的低迷狀態。直到1994年,美國宇航局(NASA)發射了「克萊門汀號」環月探測器,除了測繪月球地貌,還對月面元素的分布與含量進行探測,並發現了在月球南極可能存在水。
1998年1月,美國又發射了「月球勘探者」,它同樣發現在月球兩極的盆地底部可能蘊藏固態水。
由於水的存在意味著人類在月球上生存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伴隨這一發現而來的是美國重返月球計劃。
2016年之前,美國將有多個無人駕駛月球探測飛船連續升空,其目的都是為宇航員重返月球打基礎。探月飛船的設計正在展開。如果所有的前期准備工作就緒,在2020年開始月球基地的建造工作。 2025年前載人登月
1959年9月14日,前蘇聯的無人登月器「月球2號」成為第一個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此後20年間,前蘇聯先後開展了29次探月活動,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伴隨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經濟發展一度停滯,在資金缺乏的情況下,俄羅斯航天不得不被迫瘦身,其月球探索在這一時期幾無進展。
進入21世紀後,俄羅斯再燃大國夢想,在這樣的背景下,俄羅斯重新開啟探月旅程,宣布在2025年前將宇航員送上月球。至此,昔日曾翱翔太空的雙頭鷹再次將目光投向月球。
俄羅斯月球探索先驅、拉沃奇金科學生產聯合公司總設計師戈奧爾吉·波利修克突然「語出驚人」,他透露,俄羅斯計劃在2009年-2010年開始實施自己的探月計劃。該計劃不僅要實現俄羅斯載人登月的夢想,還要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2011年至2012年,俄羅斯將進行首次載人探月飛行。
俄羅斯在力爭實現探月載人登陸的同時,還推出「探月旅行」來吸引那些有支付能力的富豪。 印度航天官員透露說,印度計劃在2015年前進行兩次或更多的登月活動。據稱,如果計劃於2008年前發射的第一艘印度無人登月飛船獲得成功,印度將於2015年前進行更多的登月活動。
2008年發射探測器
在進行了7年的規劃和准備後,印度將在2011年發射首個月球探測器——「月球首航1號」,成為繼俄羅斯、美國、日本和中國後第5個進行月球探索的國家。
然而,從探月想法提出的那天起,印度國內就存在反對的聲音:在這個有一半人口還處於貧困線以下的國家,政府是否有必要花大把的錢去探測一個那樣遙遠的星球。
但是1999年10月舉行的印度科學學會年會改變了這種情況。在這次年會上,印度太空研究機構負責人從學術上闡明了人類在對月球認識上還存在著空白。這次討論贏得了印度科學界對探月的廣泛支持。印度太空探索機構隨後成立專門的探月計劃小組,並於2001年出台了第一份探月計劃報告,2003年,印度政府批准了這份報告。
印度「月球首航1號」探月器的主要任務是製作高清晰的月球地圖,並對月球兩極是否存在水進行初步探索。此外,該探月器還將搜集月球表面礦物質和化學物質的有關數據。印度已經計劃在2015年前發射載人航天飛船,還希望能在2020年前實現登月。 計劃在2006年首次發送月球探測衛星,練習和掌握月球軟著陸技術。
2015年月球上建基地
2007年9月14日上午9點31分,日本探月衛星月亮女神號發射升空,主要任務是觀測月球表面地形等,日本研究人員稱,這是日本2025年建立載人太空站的第一步。這是日本為未來登陸月球邁出的第一步。
日本對月球探索的興趣由來已久,但是在過去幾十年中,由於在技術、研究活動統籌方面出現問題,日本的探月計劃始終磕磕絆絆,未能順利實施。
日本的探月計劃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已經啟動。日本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是1990年1月發射的繆斯A科學衛星。這顆衛星進入太空後更名為「飛天」號,是日本第一次發射接近月球的科學衛星,也使日本成為繼美蘇之後,世界上第3個探測月球的國家。
繆斯A衛星在發射成功後向月球軌道放出了一個小型探測衛星,但是這枚小型探測衛星很快就出現了故障而告失靈。繆斯A衛星本身在繞地球飛行一段時間後,最終在1993年4月墜毀在月球上,這一探月計劃宣告失敗。

⑦ 求一則人類探月的故事!!!

美國國家航空和宇航博物館展出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鷹」號登月艙。它於1969年7月16日發射,7月24日從月球返回地球。

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美蘇在激烈的太空角逐中你追我趕、各自領跑,探月活動如火如荼、成果斐然。盡管此後因耗資巨大等原因,各國月球探測活動曾經一度沉寂,但近年來,世界航天大國再度掀起了新一輪探月熱潮。

在以往聲勢浩大的探月活動中,人類的「使者」一次次和月球「親密接觸」,一次次創下歷史,人類對月球的洞悉和認識也一次次再上層樓,探月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1608年到1610年間,著名科學家伽利略藉助望遠鏡,發現月球表面的地形坑坑窪窪、蒼古斑斕,陰影部分是廣泛分布的月海,而反射陽光較強的部分則是月面的高地,月球表面布滿了環形山。1610年,伽利略將望遠鏡觀察到的月球景象繪製成了第一張月球正面圖。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標志著人類太空時代的到來。

·1959年1月,蘇聯成功發射的月球探測器「月球1號」掠過月球並發回數據。

·1959年9月12日,蘇聯發射「月球2號」探測器,並於兩天後擊中月球,撞擊月球表面「靜海」的東面,這是人類第一次實現人造物體在月球硬著陸,標志著人類對月球近距離直接科學探測的開始。「月球2號」探測器還首次為人類送回了月球表面的珍貴照片,證實了月球沒有全球性的磁場。

·1959年10月,蘇聯發射的「月球3號」探測器繞過月球背面,科學家第一次獲得了月球背面的照片。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駕駛「東方1號」飛船完成有史以來的首次太空飛行,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太空觀察地球,第一次在外太空看到了月球的模樣。加加林代表人類首次進入太空是蘇聯探索宇宙的重要里程碑,盡管他沒有進行過繞月飛行,更沒有實現在月球登陸,但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為航天事業所作出的貢獻,還是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加加林山」。

·1966年2月3日,蘇聯發射的「月球9號」探測器在人類探月史上第一次實現了月球表面軟著陸,從月球發回一批月球全景照片。

·1966年3月31日,蘇聯發射「月球10號」探測器,該探測器第一次實現了環繞月球飛行,拍攝了大量月球照片。

·1968年10月11日,美國成功發射「阿波羅7號」宇宙飛船,該飛船進行了首次載人繞月飛行試驗。

·1968年12月21日,美國成功發射「阿波羅8號」宇宙飛船,第一次實現載人繞月飛行。

·1969年7月20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第一次成功實現載人登月,開創了人類認識月球的新紀元。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土地,成為人類登月第一人,他當時所說的「這是個人邁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成為後來在無數場合被引用的名言。同年7月24日,這艘飛船載著宇航員順利返回地球。

·1970年9月12日,蘇聯發射「月球16號」探測器,此後該探測器第一次實現無人駕駛飛船登月,並首次取回月球樣品返回地球。

·1970年11月10日,蘇聯發射「月球17號」探測器,該探測器攜帶的第一輛無人駕駛月球車「月球車1號」第一次在月球表面行駛並進行科學探測,最終在月球上工作了11個月。

·1969年到1972年期間,美國實施了6次技術更復雜的探月活動,其中除「阿波羅13號」飛船未能按計劃登月外,其餘幾次均獲成功。共有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並給地面帶回440公斤的月岩樣品,獲得了大量月球照片、月球表面的科學數據和環月球軌道試驗數據等,使研究人員對月球的認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為美國日後的月球探測奠定了基礎。

·1989年10月18日,美國發射「伽利略」號探測器,該探測器1992年11月對月球進行了多波段成像,獲取的數據被廣泛用於月球影像成圖和月球物質成分研究。

·1990年1月24日,日本發射「飛天」號月球探測器,該探測器沒有從月球軌道上發回數據,但這是第一次由美蘇之外的國家發射的月球探測器。

·1994年1月25日,美國發射了「克萊門汀」號無人駕駛飛船,對月球進行了新的地貌測繪。

·1997 年11月23日,美國發射「月球勘探者」探測器,該探測器以繪制月球表面地形圖、分析月球地質結構和尋找月球存在冰或水證據等為目的,於1999年7月完成使命。它攜帶的儀器發現在月球兩極的盆地底部可能存在水。

·2003年9月27日,歐洲航天局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智能1號」被發射送入太空。經過14個月的飛行,它於2004年11月15日抵達月球上空的近月軌道。經過精確的位置調整和運作後,「智能1號」進入到距離月球表面470公里到2900公里的大橢圓形最終軌道。

在繞最終軌道運轉過程中,「智能1號」進行了大量科學試驗,詳細繪制了月球表面地形地貌圖和礦物分布圖,採集了其表面岩石的化學成分等重要信息。按原計劃,「智能1號」本應在2005年8月結束探月旅程,但由於「表現出色」,歐航局的專家一致決定將它的服役時間延長一年。2006年9月3日,「智能1號」以7000公里的時速完成了撞擊月球的最後任務,科學家希望從它激起的塵埃中尋找月球起源之謎的答案。

·2007年9月14日,日本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月亮女神」號順利發射升空,同年10月5日,「月亮女神」進入繞月軌道,成為日本第一個月球軌道探測器。這標志著日本的太空探索又邁上了一個新台階,正式開啟了自美國「阿波羅計劃」以來世界上技術最復雜、規模最大、共耗資4.78億美元的探月計劃。「月亮女神」將在一年的繞月飛行中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對月球進行全面觀測,並為日本下一步的載人登月行動鋪路。

·2007年10月,中國計劃發射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

鏈接:人類探月簡史

·17世紀之前,裸眼觀察月球;

·17世紀開始,利用望遠鏡觀測月球;

·20世紀50年代-20世紀70年代,美蘇爭霸,兩國共發射83個無人月球探測器;

·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探月相對沉寂後有所復甦;

·21世紀以來,美國、俄羅斯、歐洲、中國、日本、印度等紛紛採取行動,再掀探月高潮。(

⑧ 未來航天計劃(各國的)

各國未來的航天計劃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的即將發射,標志著中國將向宇航大國再邁進一步。面對這一勢頭,各國都給予了「神六」極大關注,特別是那些已經或即將在太空中爭得一席之位的國家地區。那麼未來的航天爭奪戰將是什麼樣子?中國將在未來的航天戰場中如何維持突飛猛進之勢?這就需要我們來關注一下各國的未來航天計劃。

★美國:登月——登陸火星計劃

美國在航天事業的野心是有目共睹的。只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實現了宇航員登月似乎遠遠不夠,美國航空航天局前不久還雄心勃勃地重申了自己的再次登月計劃。而登月只不過是美國未來航天計劃的前奏,好戲還在後面。

2004年1月14日,美國總統布希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總部宣布了新的太空計劃: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基地,並以月球為中繼站登陸火星。而在今年9月,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格里芬親自上陣印證布希總統的太空計劃,揭開了美國計劃在2018年送4名宇航員再次登月的神秘面紗,並展望了建立月球基地的廣闊前景。美國正在以太空探索前20年征程中的領軍人物布朗提出的 「循序漸進」方式,從發射環繞地球衛星開始,一步一步地深入太空,再以月球為跳板進軍火星。

按照美國的計劃,登月實現以後,美國航空航天局將在2020年左右開始細化火星登陸計劃。目前美宇航局對此的初步構想是先用4到5枚大型運載火箭把火星飛船和其它硬體設備送向火星表面,在火星表面上建立一個宇航員基地,再把6名宇航員送上火星,進行為期500天的科學考察和研究,美國的太空野心由此可見一斑。

★俄羅斯:空間站——商業航天計劃

雖然在太空戰場上,美國表現得很英勇,但是在國際空間站的建設上,美國卻當了「逃兵」。由於太空梭接連出事,美國暫停了對國際空間站的貨物供給和宇航員輸送。相對於美國的「逃兵」行徑,同為國際空間站發起國和建設國的俄羅斯就頗顯責任感。在今年7月份的俄2006至2015年聯邦航天計劃草案中,俄羅斯方面就明確提及,未來十年內,建設國際空間站仍然是俄羅斯主要航天計劃之一。

按照當初的計劃,國際空間站應該在2010年建成。對此,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局長安納托利-佩爾米諾夫在7月份的政府工作會議上表示,俄羅斯將在2007年向國際空間站發射多用途試驗艙、2009年發射能源艙,爭取在2010年時完成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建設。除此之外,俄羅斯還將在2011年前製造出「快帆」多次往返式載人飛船,保證為國際空間站服務並用於將來的星際探索任務。

與美國更加不同的是,俄羅斯將更注重地球上的發展。據佩爾米諾夫介紹,俄羅斯將在今後10年內發射70顆新一代衛星,包括通信衛星、地球遠距探測衛星、氣象衛星等,建立更加堅實的商業航天服務基礎,鞏固俄羅斯在全球航天服務市場上的地位,尤其是亞太和拉美地區。

★歐洲:探測器——星際探索計劃

和其它航天勢力不同的是,歐洲空間局太空探索重點不在載人航天上,而是一系列深空探測計劃。作為太空中一支越來越惹人注目的奇葩,歐洲空間局向深空邁進的腳步正在把同行們甩得越來越遠。

2003年6月,「火星快車」出發飛向遙遠的火星,順利進入火星軌道並展開了一系列探測活動;2003年9月, 「智慧一號」起飛了,沖向了月球,進入月球軌道,並開展了各項探月工作;2005年,「惠更斯」在「卡西尼」的搭載下順利著陸,在「土衛六」上觸地得分;如今,「羅塞塔」也在飛往彗星的路上;不久,「金星快車」也要上路;期待中,水星探測器將要在2009年啟航……歐空局的一系列太空活動使人們看到的是更多的科學探索精神,而不是太空競爭色彩。

未來十年裡,歐洲航天局還將於2009年至2012年間發射兩顆GAIA衛星,用於精確測量太空中十多億顆恆星的位置,了解銀河系的起源和歷史;於2013年左右發射埃丁頓衛星,尋找遙遠星系的小行星;於2010年後啟動達爾文計劃,在距地球幾光年之遙的太空尋找生命存在的蹤跡;並於2010年啟動「莉薩」計劃。發射3顆衛星,組成一個邊長為500萬公里的巨大三角形,它們之間將以激光束相連,獲得引力理論的事實證據;歐空局還將開展太陽探索計劃,獲得太陽極地變化活動的清晰圖像,了解太陽兩極的有關情況。歐空局的深空探索步伐將越走越遠。

★印度:探月——載人航天計劃

在發展中國家裡,印度的航天腳步算是比較快的。單就衛星發射而言,雖然發射衛星數量不是很多,但是發射成功率卻極高,這使得印度成功擠入衛星發射市場。而印度未來最大的航天夢想就是趕超中國,在中國之前登上月球,不論是探測器還是宇航員。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2003年曾經宣布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載人登月計劃,批准耗資8300萬美元的無人探月計劃,計劃於2008年向月球發射登月探測器,並在2015年前向月球送去宇航員。而如今,印度更是宣稱,當其它大多數國家的月球計劃都處於紙上談兵階段時,印度的探月計劃「月球飛船1號」已經正式起步,計劃在2007年到2008年間向月球發射軌道探測器,圍繞月球兩極而不是赤道運行,給月球拍照、繪制地圖和探測礦產資源。據悉這艘登月飛船將重590公斤,攜帶重20公斤的「沖擊者」登月艙。

不過就載人登月而言,印度國內卻批評連連。不少專家認為這項工程高投入低回報、花大錢卻效果不明顯,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科學家甚至承認,載人航天有其獨特的魅力,但花費太大。看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人將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用於月球軌道飛行和遙感探測砂鍋內,印度科學家認為,印度今後也應該按這條路子走,所以印度目前還有載人航天計劃。但是這不排除印度將來派宇航員登陸月球的可能,因為一旦「月球飛船1號」發射成功,印度很可能將在2015年前進行更多的登月活動。

★日本:登月——月球基地計劃

日本的野心,不僅體現在軍事政治上,在太空競技場上也一樣。雖然日本的航空航天技術不像其經濟技術一樣惹人注目,但是其在航天事業里做出的種種舉動宣言卻令人不得不關注。今年2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宣布了其航天發展長期計劃的制定,其中甚至包括開發載人航天飛行和2025年建立月球研究基地的構想。

按照日本這項雄心勃勃的未來航天計劃,日本將在未來5年內研製出能夠在月球進行探險的機器人,並在10年內,開發出能夠使人類在月球長期停留的一整套技術。日本還計劃在20年內,即在2025年,開始在月球上建造進行科學研究的基地。為了建設這個基地,日本航天部門計劃在2025年之前開發出類似美國太空梭、能夠反復使用的太空飛行工具,並打算在此之前開發出太陽能發電衛星為月球基地提供能源。

同時,日本航天部門還打算將距離地球150萬公里以外的太空定位為「深太空港」,計劃在那裡安裝光學望遠鏡和X射線望遠鏡為人類探測木星和土星提供方便。如果上述計劃獲得政府批准,日本宇宙航天研究開發機構的預算就將增加6倍,達到6萬億日元(約合570億美元)。

★韓國:飛天——航天「十強」計劃

看著東亞和南亞諸國都在航天事業上邁大腳步,經濟發達的韓國自然也不能落後。為了縮短與亞洲航天國家的距離,韓國科學技術部在2004年10月宣布,該國將在俄羅斯有關方面的幫助下,於2005年挑選兩名宇航員前往俄羅斯接受為期18個月的培訓,並於三年後的2007年前往太空,進駐國際空間站並在那裡停留10天,進行各種實驗。兩名韓國宇航員的太空之旅將花費2273萬美元。

目前,韓國正在與俄羅斯積極展開太空領域的合作。合作協議是2004年兩國總統親自會談後雙方簽署的,根據這份協議,俄羅斯還將為韓國太空計劃提供幫助,主要幫助韓國發射衛星。而韓國本國也在加強自身航天素質,科技部官員今年9月宣稱,韓國今後十年將投巨資發展航天事業,力爭躋身世界航天大國「十強」。從2006年至2010年,韓國計劃投資1.3958萬億韓元,用於開發衛星、研發運載工具、建立航天中心、進行航天技術開發和開展國際合作等航天項目。

⑨ 印度「月船三號」探月和載人航天項目推遲目標發射日期,可能的原因是什麼

據報道,印度第三次探月任務“月船三號”(Chandrayaan-3)因新冠病毒推遲到2022年發射。

“月船三號”早前計劃於2021年發射,不過由於疫情封鎖影響了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包括“月船三號”在內的幾個項目,因而遭到推遲。

“月船三號”包含著陸器和月球車,但不會擁有像“月船二號”那樣的軌道器。“月船二號”是印度第二個月球探測器,於2019年7月22日發射,旨在讓月球車登陸月球南極。“月船二號”軌道器成功繞月飛行,但2019年9月7日,“月船二號”的著陸器在預計軟著陸前幾分鍾墜毀於月球表面。

ISRO主席K Sivan表示,“月船三號”的構造和“月船二號”是一樣的,“但它沒有軌道器。 ‘月船二號’發射的軌道器將用於 ‘月船三號’。”

據SpaceNews報道,Gaganyaan項目於2018年8月正式宣布。而後首次不載人試飛最初計劃在2020年12月發射。但ISRO現在的目標是今年12月進行首次不載人試飛。

ISRO原定於2022年8月開展印度載人航天首飛,以紀念印度獨立75周年。但現在載人航天首飛被推遲,K Sivan表示,印度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將在暫定2022年-2023年開展的第二次不載人測試飛行後進行。

⑩ 印度數次推遲後終於成功發射月船2號,印度人為什麼這么執著於探月

月球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是人人神往的地方,很多人都想揭開月球神秘的面紗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所以為了更多的了解月球,各國開始紛紛探月,當然除了月球的神秘讓各國感到神往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原因。



第三個原因就是在月球上可以有很多新的發現,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雖然人類對月球的觀測已經有數十個年頭,但是每項探月新任務都帶來了新發現。比如有些國家就發現了新的礦物分布區,並對多個地方進行了資源勘探。
而且還有更令人興奮的發現就是月球上還存在水冰和一些有機化合物。如果達到足夠的量,可以作為一種資源去製作燃料或者支持人類在月球上生活。如此大的誘惑怎能不讓印度為之神往呢。

閱讀全文

與印度探月計劃叫什麼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補辦長期護照要多久 瀏覽:873
中國和印度之間發生什麼 瀏覽:124
義大利語下載什麼軟體 瀏覽:25
法國義大利哪個給的時間長 瀏覽:965
中國到智利有多少公里 瀏覽:497
北京義大利餐廳哪裡最好 瀏覽:754
1965年印尼華人大屠中國做了什麼 瀏覽:809
英國羊怎麼防盜 瀏覽:984
在line上為什麼找不到印尼 瀏覽:338
義大利和法國哪個更加藝術 瀏覽:352
中國最大的卧佛是哪裡 瀏覽:404
1965年印尼對中國做什麼 瀏覽:764
伊朗現在怎麼收款 瀏覽:1002
越南語ba是什麼意思 瀏覽:464
越南女性怎麼上戶口本 瀏覽:176
伊朗文字世界文明怎麼說 瀏覽:974
伊朗為什麼越來越強大 瀏覽:247
印尼魚鷹有什麼用 瀏覽:500
印尼蘋果12手機多少錢 瀏覽:506
美國退出伊朗有什麼影響 瀏覽: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