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東,東南亞,南亞等是怎麼劃分的
近東、中東、遠東是西方文化標准對世界的劃分,中東(英語:Middle East,阿拉伯語:شرق اوسط,希伯來語:המזרח התיכון)是一個歐洲中心論詞彙,意指歐洲以東,並介於遠東和近東之間的地區。具體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在地理上,中東的范圍包括西亞地區(除阿富汗),並包含部分北非地區,也是非洲與歐亞大陸的亞區。「中東」是歐美人使用的一個地理術語。「中東」概念究竟包括哪些國家和地區,國內外尚無定論,但一般泛指西亞地區,約17個國家。
東南亞(SEA)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
南亞指位於亞洲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西段以南及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它東瀕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
2. 印度屬於中東嗎
印度不屬於中東。
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領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中東又稱中東地區,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指西亞和北非的部分地區,包括除阿富汗外的西亞與非洲的埃及,約23個國家(含巴勒斯坦),1500餘萬平方千米,4.9億人口。氣候類型主要為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2)中東阿拉伯印度怎麼區分擴展閱讀:
關於中東問題的歷史沿革,可以用「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個祖先,兩個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戰爭。一個祖先,兩個民族,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其居民稱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島閃米特人的一支。
約公元前11世紀,愛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紀,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首次稱該地區為「巴勒斯坦」,即希臘語「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印度
網路-中東
3. 中東,東南亞,南亞等是怎麼劃分的誰能給我詳細講講啊
中東又稱中東地區,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指西亞和北非的部分地區,包括除阿富汗外的西亞與非洲的埃及,約23個國家(含巴勒斯坦),1500餘萬平方千米,4.9億人口。氣候類型主要為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其中熱帶沙漠氣候分布最廣。
東南亞(SEA)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因位於中國以南而得名,南部的細長部分叫馬來半島。馬來群島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廣闊海域,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共有兩萬多個島嶼,分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東帝汶、汶萊和菲律賓等國。
南亞指位於亞洲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西段以南及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它東瀕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位於0°-37°N,60°E―97°E之間,非島嶼基本在10°N―30°N之間,南北和東西距離各約3100千米。南亞共7個國家,尼泊爾、不丹為內陸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為臨海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為島國。
東南亞,南亞和中東都屬於亞洲地區,亞洲絕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
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169°39′7″W,66°4′45″N),南至丹絨比亞(103°31′E,1°16′N),西至巴巴角(26°3′E,39°27′N),北至切柳斯金角(104°18′E,77°43′N),最高峰為珠穆朗瑪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13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4. 中東指的是什麼,如何劃分的
「中東地區」或「中東」 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中東」地理上也是非洲東北部與亞洲大陸西南部的地區。 「中東」不屬於正式的地理術語。中東地區的氣候類型主要有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其中熱帶沙漠氣候分布最廣。
5. 近東,中東,遠東分別包括哪些國家
1、近東
「近東」主要指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希臘、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亞洲的地中海沿岸國家和地區(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約旦等和東地中海島國塞普勒斯,還包括北非的埃及和利比亞。它們距離西歐較近,同西歐聯系密切。
2、中東
中東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在地理上,中東的范圍包括西亞地區(除阿富汗),並包含部分北非地區,也是非洲與歐亞大陸的亞區。
包括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聯酋、阿曼、卡達、巴林、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敘利亞、黎巴嫩、約旦、葉門和塞普勒斯、蘇丹、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
3、遠東
「遠東」這一名稱,與東亞相關。在不列顛帝國時期這個詞作為不列顛印度以東的統稱而流行於英語中。是指環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日本、朝鮮、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
(5)中東阿拉伯印度怎麼區分擴展閱讀:
近東,中東,遠東,都是西方國家(主要是西歐各國)以他們所在地區通向亞洲的海上路徑——西地中海一帶為基點,對東方廣大地區的稱呼。
這幾個系列性詞語、大約出現於歐洲各殖民一帝國主義國家向外、特別是向東方擴張的早期,而開始盛行於19世紀,相沿使用以迄於今。
原來籠統地稱為「東方」,因地區過於遼闊,始進一步按照和它們距離的遐邇,分別稱為近東、中東和遠東。
至於就歐洲人稱呼的「東方」乃至亞洲本身而論,所謂「遠」、「近」和所謂「東」也者,應該正好顛倒過來才對,我國歷史上的說的「西域」,按廣義曾把後世的「中東」以及迤西的地區都包括在內,就是一個證明。
說穿了,「近東」、「中東」和「遠東」雲雲,不過是「歐洲中心論」的一種反映,徒因相當長時期以來,「西方」在世界上得勢,這些經不起推敲的地區名,方通行無阻而己。
就「創造」這些地區名的西歐而言,顧名思義,近東距離近些,遠東距離遠些(乃至最遠),中東是不近不遠。但不論近、中、遠,都是些相對字眼,本來就模模糊糊,僅有大致范圍,沒有明確界限。
各自的范圍還隨時代、隨稱說者的立腳點、隨使用者的意圖和目的等等,進退、盈縮不定。比如「近東」,最初指地中海東部地區,由於這個地區曾長期處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下,與西歐不是一個世界。
在那個時期,有人就拿它當奧斯曼帝國的同義詞使用,「近東者,奧斯曼帝國之謂也」。
有的英國人把巴爾干半島視為近東的「實指」部分,也就是奧斯曼帝國核心部分,東南方的毗連地區,則是它的外延。按這種說法,東南歐印亞非兩洲的東地中海沿岸,都涵蓋在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近東
網路——中東
網路——遠東
6. 印度人 和 阿拉伯人 在長相上有什麼區別
1、從皮膚看;
印度人皮膚顯黑,而阿拉伯人的皮膚比起來白一些。
2、頭發;
印度人的頭發是亞麻色,阿拉伯人的頭發為黑色。
3、語言上的差異;
印度人大部分人都說英語和印地語,而阿拉伯人有自己的語言體系—阿拉伯語。
印度人的宗教信仰:
世界各大總宗教在印度都有信徒,信仰印度教的人數為總人口的80.5%,穆斯林佔13.4%,基督教2.3%,錫克教佔1.9%,其它教派佔1.8%,情況不明的為0.1%。
阿拉伯在公元6世紀時,拜占庭帝國與波斯帝國頻繁交戰,使得途徑紅海的商路幾乎中斷,從而刺激了麥加古萊什人的貿易活動,極大地動搖了當地的氏族社會制度,私有制產生,麥加開始繁榮起來。
(6)中東阿拉伯印度怎麼區分擴展閱讀:
印度人的種族構成:
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蒙古利亞人(即黃種人,亦稱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尼格利陀人
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種族。他們屬於尼羅格人種尼格利陀類型,最初來自非洲。這一人種的特徵是:膚色暗黑,頭發纖細捲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寬厚。
今天,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達爾人和普拉衍人、曼尼普爾邦和庫奇山區的安加米那加、南印度森林居民烏拉里人和安達曼群島的原住民身上,都還可以看到這些特徵。尼格利陀人長期停留在石器時代,過著最為原始的狩獵、採集生活。在新移民到來以後,尼格利陀人多被他們屠殺、同化,或驅趕到人跡罕至的叢林以及孟加拉灣中的島嶼。
阿拉伯人的經濟體制:
歷史上的阿拉伯人以游牧和商業為主業,後來由於石油和天然氣的發現大部分阿拉伯人開始轉向定居生活,一部分阿拉伯人仍過游牧或半游牧生活。半游牧民主要飼養山羊和綿羊,阿拉伯馬,兼營農耕。仍堅持游牧的阿拉伯人亦稱「貝都因人」,主要飼養駱駝,仍保留部落制度及血族復仇殘余,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僅存純游牧部族之一。
7. 中東、遠東都是怎麼劃分的是以哪裡為中心
以歐洲(法國)為中心向東劃分,近東(東歐、土耳其)、中東(阿拉伯地區、中亞)、遠東(中國、東亞)
「中東地區」或「中東」 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中東」地理上也是非洲與歐亞大陸的亞區。
「中東」不屬於正式的地理術語。一般說來包括巴林、 埃及、 伊朗、伊拉克、 以色列、 約旦、 科威特、 黎巴嫩、 阿曼、 卡達、 沙特、敘利亞、阿聯酋和葉門,巴勒斯坦、馬格裡布國家(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突尼西亞)以及蘇丹、茅利塔尼亞和索馬里,由於其歷史文化原因一般認為屬於中東國家,土耳其和塞普勒斯盡管地理上屬於中東地區的一部分,但是他們自身認為屬於歐洲;北邊的阿富汗有時也與中東聯系密切。
所謂近東,中東,遠東,都是西方國家(主要是西歐各國)以他們所在地區通向亞洲的海上路徑——西地中海一帶為基點,對東方廣大地區的稱呼。這幾個系列性詞語、大約出現於歐洲各殖民一帝國主義國家向外、特別是向東方擴張的早期,而開始盛行於19世紀,相沿使用以迄於今。原來籠統地稱為「東方」,因地區過於遼闊,始進一步按照和它們距離的遐邇,分別稱為近東、中東和遠東。至於就歐洲人稱呼的「東方」乃至亞洲本身而論,所謂「遠」、「近」和所謂「東」也者,應該正好顛倒過來才對,我國歷史上的說的「西域」,按廣義曾把後世的「中東」以及迤西的地區都包括在內,就是一個證明。說穿了,「近東」、「中東」和「遠東」雲雲,不過是「歐洲中心論」的一種反映,徒因相當長時期以來,「西方」在世界上得勢,這些經不起推敲的地區名,方通行無阻而己。
就「創造」這些地區名的西歐而言,顧名思義,近東距離近些,遠東距離遠些(乃至最遠),中東是不近不遠。但不論近、中、遠,都是些相對字眼,本來就模模糊糊,僅有大致范圍,沒有明確界限;各自的范圍還隨時代、隨稱說者的立腳點、隨使用者的意圖和目的等等,進退、盈縮不定。比如「近東」,最初指地中海東部地區,由於這個地區曾長期處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下,與西歐不是一個世界。在那個時期,有人就拿它當奧斯曼帝國的同義詞使用,「近東者,奧斯曼帝國之謂也」。有的英國人把巴爾干半島視為近東的「實指」部分,也就是奧斯曼帝國核心部分,東南方的毗連地區,則是它的外延。按這種說法,東南歐印亞非兩洲的東地中海沿岸,都涵蓋在內。
「中東」指近東以東的廣大地區,指稱范圍可以直至印度、緬甸。後來,因受東方政治局勢的變化,特別是19世界初葉開始的奧斯曼帝國的逐步衰落,以及因此而來的巴爾干半島政治地圖變化的影響,「近東」指稱范圍漸次縮小,東移,循至某些辭典解釋「近東」的時候,說「包括利比亞、埃及、阿拉伯半島、巴勒斯坦、敘利亞、黎巴嫩、土耳其等」,東南歐顯然不在其內了。但這樣就難免與「中東」的指稱范圍「重疊」,彼此的界限和范圍越來越模糊不清。人們不得已,又往往混稱為「中近東」或者索性以「中東」概括,「近東」一詞越來越不單獨使用了(比如前些時盡管波黑烽火連天、血流成河,按傳統的劃分,當地屬於近東,在報端上卻見不到這個詞,可見在人們的心目中,它已陳舊得不能再用了)。與此相應,「中東」的指稱范圍更加膨萎無常,在國外眾多的書刊和學人筆下,異說紛紜,廣狹出入極大。按一種極端的看法,可遠及北非各國甚至把整個中亞都納入其中,這當然是標準的「一家之言」。有的西方國家的官方文件,在這個詞的使用上也很混亂。以英國為例,官方就曾將歐洲的馬爾他、非洲的衣索比亞、厄利垂亞和索馬里,都列入中東。對這種「地理歸類」,我們實在理解不了,莫測高深。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把中東和西南亞等同起來,外加非洲東北部的埃及,再沒有誰把南亞各國也包括在內了,也沒有人把歐洲巴爾干半島的什麼爭端,混稱為「中東」的一宗事件。而人們在此詞的實際操作、運用上,范圍又有所限定,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地隱然僅指亞洲的西南部而言。當前所謂「中東問題」,往往就是「西南亞問題」;所謂「中東局勢」,往往就是「西南亞局勢」;所謂「中東之行」往往就是「西南亞之行」,如此等等。但顯然又不宜在「中東」和「西南亞」間完全畫等號,以為在任何場合下二者都是一回事,人們在用「中東」一詞時,仍有所節制。比如阿富汗在西南亞范圍內,那裡的問題從來沒有被冠以「中東」字樣;蘇聯解體後,人們自然而然地把南高加索三國歸入西南亞各國之列,但那個地區出現什麼事端,也不見有人往「中東」上掛靠。
至於「遠東」(有些西方國家稱為「極東」)范圍更大,但同中近東分得倒很清楚,相距較遠,何況中間隔著印度洋和南亞次大陸,彼此互不連貫。晚近的用法,一般指亞洲東部太平洋沿岸各國、各地區(包括通常所說的東亞、東南亞各國以及西伯利亞東部地區等)而言。
必須補充說明,從這幾個系列性地名產生的背景和應用看,所謂近東、中東和遠東,都是人文地理特別是政治地理上的概念。從一定程度上說,又是歷史地理上的概念(時至今日,「近東」一詞已經很少單獨提到了,但在歷史上一定時期,比如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還是個經常躍入人們眼瞼的字樣,象「巴爾干半島是近東的火葯庫」等等),自然地理上絕少用或根本不用。
8. 阿拉伯和印度到底有何區別
1、名稱概念不同:
阿拉伯是阿拉伯人種、民族的統稱;印度指一個國家。
2、地理位置不同:
阿拉伯人多分布於西亞和北非;印度位於南亞。
3、宗教不同:
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印度人信仰印度教。
4、通用語言不同:
阿拉伯人大多使用阿拉伯語;印度官方語言是英語,本地語言是印地語。
阿拉伯(阿拉伯語:العربية),可指阿拉伯民族,也可指阿拉伯世界。阿拉伯民族起源於閃米特種族,是閃族最年輕的一支,親緣上與希伯來人相近。阿拉伯世界泛指阿拉伯人居住的地區,阿拉伯世界共有22個國家和地區。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領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
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9. 中東 遠東分別是哪些地區 以什麼劃分的
16至17世紀,正是大航海時代,歐洲殖民者向東殖民時,把距離歐洲的地理位置按遠近劃分成了:近東,中東,遠東。
「中東地區」或「中東」 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中東」地理上也是非洲東北部與歐亞大陸西南部的地區。中東大部分為西亞,但與西亞的區別是:1.中東不包括阿富汗。2.中東包括非洲國家埃及。3.中東包括了土耳其的歐洲部分。「中東」不屬於正式的地理術語。一般說來包括巴林、 埃及、 伊朗、伊拉克(專題,圖庫)、 以色列、 約旦、 科威特、 黎巴嫩、 阿曼、 卡達、 沙特、敘利亞、阿聯酋和葉門,巴勒斯坦、馬格裡布國家(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突尼西亞)以及蘇丹、茅利塔尼亞和索馬里,由於其歷史文化原因一般認為屬於中東國家,土耳其和塞普勒斯盡管地理上屬於中東地區的一部分,但是他們自身認為屬於歐洲;北邊的阿富汗有時也與中東聯系密切。
遠東則是指環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日本、朝鮮、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在東方學學者的用語中,遠東不僅僅是個地理概念同時也是個文化概念。比如它從來不會把從屬於西方文化圈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國家稱為遠東一部分,即使這些國家比很多東亞國家離歐洲更東。在這個意義上遠東是從屬於東方文化圈國家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