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人的風俗習慣
印度人有4大傳統儀式,分別是出生、葬禮、婚姻和普迦儀式。
Ⅱ 我想了解印度這個國家的名族風俗(習俗)!跪求 有心人 提供詳細答案啊!!!高分求答案!
印度殯葬火葬:通常選擇聖河河畔舉行;水葬,把屍體推入水中,任其隨波逐流漂走;天葬或野葬,把屍體丟在野外或林中,讓禿鷹啄食或野獸飽餐,穆斯林則實行土葬。 而且印度人認為不流動的水是死水,孩子沐浴後會遭災,夭折的。
Ⅲ 印度人飲食
印度人因宗教關系氣候原因,食素者多,食葷者少。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徒以食羊肉為主,絕不吃牛肉,但允許吃雞蛋、黃油、牛奶,也可以吃雞、鴨、魚肉。有許多印度教徒從不吃肉,甚至連雞蛋也不吃一個,因為在他們看來,雞蛋也屬於有生命的東西。特別是中上層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社會地位高的人葷食者越少,他們認為只有社會地位低的人才吃羊肉。
因此,在印度,有許多素食飯店和旅館是不供應肉食的。伊斯蘭教徒以食牛肉為主,絕不吃豬肉。其他教團,如拜火教、基督教等對肉類無所禁忌。印度人一般以大米、小麥為主食。菜餚多採用燉、燒、煮、烤等烹飪法;調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黃油,不喜食油膩。喜食菜類有:西紅柿、洋蔥、土豆、大白菜、菠菜、茄子、菜花等。特別愛吃土豆,認為是菜中佳品。不吃菌類、筍類及木耳。
印度人吃飯,與許多國家不同,他們既不像西方人那樣用刀叉,也不像中國人一樣使用碗筷,他們大多使用盆子,用右手抓取。吃抓飯是印度人的習俗,他們用右手抓飯、接食物。在抓飯時,一般只用三個手指(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將飯菜拌勻,隨後再一把把抓著吃。他們的三個手指不但能吃米飯,甚至還能把菜湯同米飯一起攪拌,然後一一送進嘴裡,就連稀粥也能用手抓入口中。
印度人的雙手分工明確,除上廁所外,一般都用右手。在朋友相聚或參加招待會、聚餐會時,主人往往以自助餐形式款待客人。在這種場合下,通常是站著進食,到餐桌上拿取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客人用左手拿盤子,右手抓食物。印度的食具別具風格,無論是盆、壺、罐,還是盤、碟,不少是銅製品,富貴人家還有不少銀器。廚房的各種大小炊具一般也都是銅製品。
印度人一般不喝酒,認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所以在宴請印度客人時,如對方不願喝酒,不要勉強勸酒。錫克教徒絕對禁酒。印度人大多喜愛喝紅茶。他們把茶葉放人銅制或鋁制的壺里煮沸,再加入適量牛奶和白糖,所以印度茶不帶苦味,香甜可口而且富有營養。印度的茶水呈稀粥狀,不像中國的茶水那樣清淡,兩者的味道也不大相同。有些印度人寧可不吃早點,也要喝上一兩杯奶茶。除飲紅茶外,印度人也比較普遍飲用咖啡、牛奶、涼水等。
Ⅳ 臘八粥的食材用哪八樣
臘八粥有糯米、芝麻、苡仁、桂圓、紅棗、香菇、蓮子、白米八種食物。
在白米等精細食材的基礎上,適當搭配一些糙米類、雜糧類等穀物,
這樣粗細搭配不僅吃起來更有質感,而且可以攝取更豐富的營養物質。
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來源於佛教。
農歷十二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
到了宋代,民間逐漸形成在「臘八」當天熬粥和喝粥的習俗,並延續至今。
Ⅳ 莧萊是什麼菜
莧科植物,除供葯用而外,也可作為蔬菜,如莧菜(圖1),一年生草本植物,色彩多為綠色或紅色,間有雜色,莖有灰色糙毛。葉長橢圓形或長圓倒卵形,兩面有小斑點、白色長柔毛及緣毛。頭狀花序單一或2~3個,頂生,球形或長圓形,紫紅色,有時淡紫色或白色;總苞為2對生葉狀苞片;苞片白色,小苞片紫紅色,花被片5,披針形;雄蕊花絲連合成管狀,頂端5裂,胞果近球形。供觀賞,頭狀花序經久不變,可作花圈、花籃等裝飾品;花序入葯,觀賞用。主要品種有紅莧、白莧、青莧和馬蹄莧等。
雞冠花為常見的花卉植物(圖2),一年生草本,穗狀花序成扁平肉質雞冠狀、卷冠狀和羽毛狀,花被片具有紅、紫、黃、橙或紅黃相間等色彩。
1.涼拌莧菜莧菜500克,大蒜子5克。將莧菜洗凈,放人沸水中焯一下撈出;大蒜搗成泥狀,將焯好的莧萊放人盤中,放蒜泥、鹽、香油、味精,拌勻即可。此菜清淡涼爽,具有開胃助食的功效,適用於胃納不佳,飲食不香,脘腹痞滿等病症。
2.莧菜豆腐湯莧菜400克,水發海米20克,豆腐250克,蒜10克。莧菜洗凈,放入沸水中焯一下,撈出瀝干;水發海米切末;豆腐切成小塊,蒜搗成泥;炒鍋放火上,加人食油,油熱後下蒜泥,煸出香味後下海米和豆腐塊,用少許鹽燜1分鍾,再加水和適量鹽;將湯燒開,下莧菜一滾即離火裝碗,調味精即可。此菜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潤燥的功效,對於肝膽火旺,目赤咽腫者有輔助治療作用。
3.炒莧菜莧菜250克,蝦仁20克。莧菜洗凈,取嫩尖;蝦仁洗凈剁碎;鍋置旺火上,加油燒熱,下莧菜乾炒,入蝦仁,炒熟。起鍋時人鹽少許即可。此菜具有補虛助長的功效,尤宜兒童食用。
4.莧菜湯莧萊400克,取嫩尖洗凈;鍋內下麻油,燒熱,入莧菜,旺火炒片刻,再加高湯文火煨熟,起鍋裝入碗中。此菜清淡涼爽,可通利二便,是燥熱便秘患者的理想食療佳品。
5.紫莧粥紫莧菜150克,粳米60克。將莧菜洗凈,切碎,放人鍋內,加入洗凈的粳米,再加適量水和鹽,武火燒沸,改為文火煮粥。此粥具有清熱止痢的功效,適用於老年體虛,大便不暢,急性菌痢,急性腸炎等病症。常食之可益脾胃,強身體。
Ⅵ 印度人吃什麼東西穿什麼衣服住什麼房子
就我所知,浙江山裡人,吃飯,大量地加番薯,野菜等。穿凡士林是好的,一般是自做的土布,麻布。住的是泥屋,現在還有,好一點是磚屋,很好看。有窮有富的。桂西北大石山區的群眾穿棉布衣服,條件好一點的住土磚瓦房,有木床,吃飯的桌子和煮飯的灶台很矮,大約50-60厘米高,燒火用木柴,條件差的住木框架干欄式建築,用竹子編的圍牆,用茅草屋頂,有無腳木床,可以睡覺也可以當凳子,房子中間是火塘,沒有專用灶台。飲食主食是玉米粥,大米飯較少,平時吃青菜,肉食很少,雞鴨一般過節或來客人時才殺,平時一般不吃,油主要是豬油,富裕一點的地方有花生油,這是80年代初期的情況,50年前不會好過,因為正是三年自然災害剛結束,連桂西北山區較富裕的地方都吃芭蕉糊這種東西,不過糧食生產已經有所恢復。
Ⅶ 印度美食數不勝數,為什麼很多人看到就沒食慾了呢
去過印度的人知道印度衛生條件令人堪憂。奇葩的是,印度人上廁所不用手紙,他們使用手去解決問題。更奇葩的是,他們還喜歡吃手抓飯。大家印象中的印度菜總是跟臟亂差分不開,蒼蠅昆蟲鍋邊飛,各種香料混合在一起,黏黏糊糊的用手抓起食物就往嘴裡塞,好多人看完都大呼惡心。
印度的食物看上去沒有什麼賣相,也沒有中餐那麼講究色香味形四樣俱全,但吃起來其實挺好吃。咖喱和辣椒也比較對我的胃口。各種口味的咖喱,好吃的酸奶,咖喱加餅,味道不錯。
Ⅷ 為什麼印度美食經常是「糊狀」的呢這樣好吃嗎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也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談論到這個神奇的國度,他們總是有一些違背了“常規”的操作,令人瞠目結舌,例如印度的飛餅、印度的火車,不過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要數印度的食物。
去過印度遊玩的朋友可能都比較清楚印度的飲食習慣,他們的大多是美食經常是呈現“糊狀”,而且是顏色相對來說不是很好看,那為什麼他們要將食物處理成“糊狀”呢?
吃起來就會覺得非常的難以下咽,所以做成了糊狀也是為了方便下咽,同時加入大量的香精香料也是為了引起他們的食慾,所以我們看到的很多印度美食都是放了很多的香精香料並且做成糊狀方便吞咽。
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貧富差距懸殊,貧窮人口佔了多數,因此在吃方面很少追求它的外形,能最快的做出味道還不錯的食物,在食物中加入大量的香精香料無疑是最簡單的方式之一,而糊狀有利於快速的將食物和香料均勻的混合,達到一個較好的口味。
Ⅸ 印度教對印度飲食文化的影響
印度人的飲食文化
印度並存著各種教派。印度教的信徒約占總人口的82%,他們把牛奉為「神」,稱為「神牛」。「神牛」自然不能成為人們口中之物。印度平均每三個人便有一頭牛。印度教的上層人物更是不能沾任何肉類的齋戒主義者。約占總人口11%的伊斯蘭教徒戒豬肉,而約佔2%的錫克族教徒戒酒。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中同樣有許多人是戒酒的。
在印度,戒規最嚴的要數耆那教。這個教派的教徒約占人口的0.5%,他們絕對禁止殺生。有的教徒甚至不穿絲綢和皮革製品。他們不僅戒食肉類,而且連地里的胡蘿卜、蘿卜都列入戒食之列。據說,這是因為他們認為「植物也有生命,要把殺生限制到最低限度。」
在印度,咖喱並不是僅僅用來做咖喱飯的。構成咖喱粉的調料有20多種。從豆湯、素菜到肉、魚等都要使用金黃色的鬱金花等幾種調料。沒有類似醬、醬油的東西,香辣料也起著調味的作用。
燉菜使用的調料是最多的。一般人家都專為做菜備可供十天用的豆蔻、黑胡椒、丁香、肉豆蔻等。原料的配法不盡相同,但似乎都認為「自家的配法最好」。
印度的咖喱飯辣的居多。但在印度過辣並不認為是好事。北方人說:「南方菜太辣,嘗不到原料的味道。」而在最南面的州,卻說:「旁邊的那個州的菜更辣。」香辣調料在北方的州,每人每天平均用量為3克,而在南方的州卻要多出七八倍,最多的州一天的用量為20多克。經營咖喱認的人說過:「這種差別雖然同可以大量收獲辣椒等的南方人的飲食習慣有關,但是,它同南方終年炎熱的天氣不無影響。」在南方內陸悶熱乾燥的酷暑中,為了增進食慾是需要強烈的刺激物的。
Ⅹ 印度人吃飯的要注意什麼
印度人吃飯大多使用盤子,千萬注意,吃飯時,只准用右手接食物,不準用左手。與印度人接觸時,切忌用左手遞東西給他。因為他們認為左手骯臟,右手干凈。吃飯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飯用手抓,就連稀粥也能用手抓入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