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印度人很少喝酒,因為印度是著名的大米輸出國
印度受佛教文化熏陶,當然很少喝酒,首先,印度作為世界宗教發源地之一,受宗教的影響非常深遠,宗教在這個國家起著重要的角色。其中有些宗教必有的一條戒律就是要求大家不要抽煙也不要喝酒。宗教在人們的信仰方面形成了一個很好的約束作用。其次,在法律層面,印度禁止民眾在公共場所抽煙喝酒,印度的酒市場雖然小,但是印度政府對酒市場還是進一步加強規范,比如造假酒導致消費者死亡的,判處無期徒刑甚至死刑,並罰重金。法律的明文規定,不僅凈化了公共場所的環境,還給大眾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第三,電視禁止播放一切與宣傳煙酒有直接或者間接聯系的廣告。這樣一來,煙酒在電視等媒體上便失去了「話語權」。第四,在印度,並不是隨便一家商店都出售酒類的,即使是有權售酒的商店也有時間限制,何時該營業何時不能營業都有嚴格規定。以上種種做法,都是在營造一種好的環境,從宗教到法律到電視廣告再到銷售渠道上對煙酒的控制,從而影響人們的觀念,久而久之,人們頭腦中「吸煙有害健康」的意識越來越高,越是有文化和地位的人就越守法守教越不跟煙酒打交道,慢慢地,在社會上形成了不抽煙不喝酒的好習慣。
Ⅱ 印度人是怎麼處理這樣的矛盾的呢在印度吃牛肉常見嗎
對啊,牛是印度教的聖物。所以絕對是不能殺的!聖牛是???,奶牛。但這並不代表著印度教徒就會欣然接受殺其他牛這件事啦!耕牛和水牛都地位很高的。不過當然,絕對也不絕對。如很多人說的,穆斯林和賤民都是會有人殺牛的。----真相到這里其實只露出了一部分。那就是很多人知道印度牛地位很高,卻不知道在印度教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環——業(Karma)那就是說,每個人有自己當做的事情,你做你當做的事情就是合理的應該的,你做你不該做的事情就是非法的不合理。這是賈提制度(種姓制度)存在的一個哲學根基。顯然殺牛、制皮不是多數人正業,所以多數印度人不會殺牛制皮,甚至連殺生都不會。可一個社會要存在啊,有一些生活必需啊,主導社會的宗教是不可能不留下一絲絲的縫隙的麽?所以,有的種姓,還有許多外來民,他們在這個社會中的「業」就是可以殺牛,可以制皮的。這是印度教哲學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說白了,讓專門的人做專門的事,屠夫殺牛,皮匠制皮何罪之有呢?---最後一點,在印度吃牛肉很少見。但你要想,可以找到。
Ⅲ 印度酒駕如何處罰
印度酒駕處理:印度交通部將對首次酒駕者的罰款提高5倍,而重犯將會坐牢6個月到1年不等,且扣留車輛一年。酒後駕駛,又稱醉酒駕駛,是指在酒精、酒類飲品影響下控制並駕駛機動車輛,是車禍致死的主要原因,在許多國家被認定是交通違規行為,甚至規定為犯罪。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條
飲酒後駕駛機動車的,處暫扣六個月機動車駕駛證,並處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因飲酒後駕駛機動車被處罰,再次飲酒後駕駛機動車的,處十日以下拘留,並處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吊銷機動車駕駛證。
醉酒駕駛機動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約束至酒醒,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五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
飲酒後駕駛營運機動車的,處十五日拘留,並處五千元罰款,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五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
醉酒駕駛營運機動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約束至酒醒,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十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後,不得駕駛營運機動車。
Ⅳ 印度是不能喝酒對吧
印度人也喝酒。。去年印度發生了假酒事件,全世界都知道了。
飲酒,確實害處很多。 喝酒誤事,喝酒傷身,喝酒話多,喝酒容易犯事,喝酒身體有臭味…… 印度有些信教的人戒酒。
Ⅳ 印度人不能喝酒嗎
視其所信仰的宗教而定,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耆那教。。。
由於佛教徒/印度教徒有其戒律,所以幾乎都是素食和戒煙酒的,耆那教更是嚴格戒律,100%的守戒。所以在印度社會自然而然產生了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注重守戒,反之,越沒有地位、越沒有文化的人什麼都吃都喝。
所以女孩喝不喝酒,主要還是看她的信仰!
Ⅵ 印度人為什麼不抽煙喝酒
印度喝酒的人少,一個原因是部分邦是禁酒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印度的酒非常非常貴!! 你在印度看到賣酒的店去問一下,一瓶本地產的啤酒在10塊到20塊人民幣之間, 其他酒就更貴了,以印度人的人均收入實在是有錢人才喝的起酒,貧民百姓就是想喝也捨不得買,消費不起,所以一個印度人跟你說,我今天喝了3瓶啤酒!那不是在向你炫耀酒量,而是在向你炫耀他有錢~!
再說抽煙,你又不了解了,印度人整體生活水平低,吸不起我們常見的盒裝過濾嘴香煙,那也是有錢人,至少中產階層才抽的起的,印度人抽煙的人很多, 但是他們大都吸嚼煙,你在印度大街小巷每個雜貨鋪里都能看到一個一個很小包裝的煙葉,連成一串買,像小包裝洗發水那樣一條一條的都是,我在印度工作時的老闆就是賣嚼煙發家的,每小包只要2盧比,最窮的人也消費的起, 在印度經常看到嘴裡老是嚼著東西的男人,然後把嘴裡的東西吐到地上,大多都是在嚼這個,他們買不起你說的那種香煙。
你最後一段說印度人告訴你印度不少人是錫克族,錯了,錫克教在印度人人口中只佔2% 而已,他們大多數確實不煙不酒,但不足以影響整個印度。
最後,印度人少喝酒是因為喝不起,煙不少吸,只是吃嚼煙,你不知道,所以請不要不了解情況就說「印度人意識到不抽煙、少喝酒是一種很好的習慣,所以也都不抽煙喝酒起來」。這樣的結論實在高抬印度,貽笑大方。
Ⅶ 在印度餐館里不能喝酒是嗎
您好,由於宗教信仰,印度飯館內是不允許喝酒的.但是您可以去酒吧或路邊的專門買酒的商店買酒喝.CSST中國留學生境外服務團隊 本次回答人:Mr.Pirate中國留學生網(印度) www.indiastudy.net
Ⅷ 印度6人疫情期間買不到酒,連喝多日消毒液後死亡,當地的疫情情況如何
隨著我國國內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我們很多人對疫情的概念已經在逐漸的模糊,甚至認為疫情已經慢慢的在遠離我們,但是這樣想是非常錯誤的,因為在我們的鄰國印度,現在的疫情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可怕的地步,甚至已經開始在逐漸的爆發,印度現在已經有超過幾千萬人確診新冠肺炎,而且現在國內的很多人都沒有得到醫療資源的保障,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遭受到感染,可以說現在的疫情情況是非常糟糕的。
我們真的要感謝我們的祖國為我們提供了安全的環境,並且因為現在疫情還沒有完全平息,我們每個人要按照相映的規定去完善自己的生活。
Ⅸ 在印度的要注意哪些禮儀與習俗
宗教信仰
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徵。
社交禮儀
用右手拿食物、禮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就餐的時候,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個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 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主食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感興趣。
印度人相見應遞英文名片,英語是印度的商業語言。主客見面時,都要用雙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著:「納瑪斯堆」(梵文:「向您點頭」,現在表示問好或祝福)。晚輩在行禮的時候彎腰摸長者的腳,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許多家庭婦女忌諱見陌生男子,不輕易和外人接觸。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一般關系的男女不能單獨談話。
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到印度家庭做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印度人是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人們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生活禁忌
不吃菇類、筍類、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錫克教的人,忌諱吃豬肉,牛肉。他們一般不喝酒,因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但有喝茶的習慣,方式是「舔飲」,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盤子中,用舌頭舔著喝。印度人最不喜歡吃大葷,吃素食的人較多,等級越高,吃葷越少。喜歡中國的粵菜、蘇菜。
忌諱白色,習慣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們忌諱彎月圖案,視1、3、7為不吉祥數字,和印度人交談,要迴避有關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工資以及兩性關系的話題。
印度奉牛為神聖,忌諱吃牛肉,忌諱用牛皮製品。崇拜蛇,視殺蛇為觸犯神靈。忌諱用澡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為。
Ⅹ 印度有什麼習俗
印度是多民族國家,信奉多種宗教,教派眾多,習俗也各不相同。因此,遊客須尊重當地風俗,在參觀清真寺和神廟時,進寺(尤其是清真寺)必須脫鞋,不宜大聲喧嚷,如見到身旁有穆斯林在祈禱時,須輕聲走過,不宜驚動,以免影響其做禮拜。在印度,牛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每年僧侶要舉行一個節日,叫「波高」節,以表示對牛的崇拜,這種儀式不許婦女參加。在印度有些地方可見牛隨意漫遊街頭,與行人、車輛等共享道路景象。印度教忌食牛肉和使用牛皮製品。印度教寺廟則不許帶有牛皮製作的東西入內,要赤腳而入。此外,有很多印度人崇拜蛇,在亞森地方居住的人,把蛇看作自己的祖先。也有不少人認為將蛇打死是觸犯神明的行為。忌用浴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浴盆中的水不流動,是不吉利的。
印度是亞洲文明古國,相互交往十分注重禮節。印度人與友人見面時,通常是雙手合掌或舉手,口念一句「納馬斯卡拉」(Namaskara)意為「向你致意」。但合掌或舉手的姿勢、高低大有講究,對長輩宜高,以示尊敬;對平輩宜平,以示對等;對幼輩則低,以示關懷。有時也相互擁護,兩手互搭對方肩膀,以示親熱。如遇迎候嘉賓,則往往敬獻花環,並套掛在客人脖子上,表示由衷的歡迎。如你的脖子上被戴上了一個花環,這是印度人對你的尊敬。你應馬上取下來,以此表示你的謙虛。與中國人習慣不同的是,印度人在贊成或同意對方意見時的動作是既不是點頭,也不是搖頭,而是左右晃頭。初次與印度人打交道的人往往不知所措,不知對方是表示同意還是反對。印度婦女尤其是穆斯林女子,因受閨閣制度影響,甚少拋頭露面,她們不與陌生人隨便交往,也不和異性握手。印度人還有尊重長者的風氣,一般不在長者面前喝酒抽煙。長輩有所吩咐時,幼輩應答應一聲「是」,並把頭昂起來,以示樂從。對老人或父輩,在名字後面加上一個「吉字」(意為「老翁」、「若伯」,或稱「巴布」(意為「大伯」、「父親」)。對偉人、老人和大師更為推崇,如對師長、導師稱古魯」,稱甘地為「聖雄」(意為國父),稱博學家、梵學家為「潘迪特」(賈·尼赫魯生前享有此譽)。對一般學者稱「斯利」(意為先生)。對精通伊斯蘭教主義和阿拉伯語的穆斯林學者,稱「毛拉」或「大毛拉」。與印度人打交道時,一般不要詢問詢問對方的家庭、工作、收入等問題,以免引起不悅。不要以政治話題開始談話。特別是一些敏感的問題,印度人喜歡談文化成就、印度傳說、宗教、社會風俗、歷史,談論這樣的話題較為投機,也許能有助於你與對方建立起良好的夥伴關系。
印度人-般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多採用燉、燒、煮、烤等烹飪法;調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黃油,不喜食油膩。喜食菜類有:西紅柿、洋蔥、土豆、大白菜、菠菜、茄子、菜花等。特別愛吃土豆(洋山芋),認為是菜中佳品。不吃菇類、筍類及木耳。一般不喝酒,認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飲酒則很有限制。喜喝茶,飲紅茶、咖啡、牛奶、涼水等比較普遍,故在宴請印度客人時,如對方不願喝酒,不要勉強勸酒。錫克教徒絕對禁酒。印度人有吃抓飯的習俗。右手抓飯、接食物。在朋友相聚或參加招待會、聚餐會時,主人往往以自助餐形式款待客人。在這種場合下,通常是站著進食,到餐桌上拿取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左手拿盤子,右手抓食物,使用3指(大姆指、食指和中指),將飯菜拌勻,隨後再一把把抓著吃(一般不備筷子、叉子和匙子)。印度人的雙手分工明確,除上廁所,一般用右手。因此,在朋友相見,切忌伸出左手與人相握。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中上層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社會地位高的人葷食者越少(社會地位低的人才吃羊肉),但也吃雞蛋、黃油、牛奶,印度教徒中的肉食者禁食牛肉,允許吃雞、鴨、魚。但印度教徒忌在同一食盤中取食。伊斯蘭教徒喜食牛、羊肉,禁吃豬肉。因此,進飯店就餐時,應根據菜譜點菜,不要輕易點食豬肉、牛肉。印度有許多素食飯店和旅館是不供應肉食的。
印度人喜愛紅色(象徵活力、蓬勃向上)、藍色(象徵真誠)、紫色(象徵寧靜)、金黃色(象徵光輝燦爛)、綠色(象徵和平),不喜歡黑色、灰色和白色。喜愛的圖案是「敬牛」。荷花在印度受到很高的評價。大象在印度被看作吉祥的動物,被視為智慧、力量和忠誠的象徵。
印度是一些傳染病易發地區,臨行前,應打預防針和攜帶防疫證書,有備無患。另外,需做好物質准備。如必要的行裝、兌換外匯、機票或船票。有關參考書、學術交流資料、商品樣品、贈送友人的小禮品,以及常備葯品等。像西方國家一樣,印度人一般愛喝生水,飯店和旅館一般不供應熱開水。由於一些城市水質欠佳,喝了生水,會引起水土不服,容易患病。因此,要盡量少喝或不喝。如需喝水飲茶可囑咐旅館服務員准備和索取,但需付一點小費。
印度之行最好安排在冷季,即10月至翌年2~3月間。此季節涼爽,宜人。避免在7~8月旅行,此間是雨季,交通不便。臨行前,要了解該國節假日,以免遇上節假日耽擱時間。當婦女單獨一個人旅行時。為了安全和舒適,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最好穿上印度服裝,這樣別人會把你當作本地人看待。出門乘車時最好與婦女坐在一起,不要與陌生男人交談太多,一般僅限於談談天氣。同時注意,無論男女外出時最好避免走路,哪怕是很短的路程,因為印度街頭上有許多乞丐,千萬不要發善心給乞丐錢物。否則更多的乞丐會將你團團圍住,不給錢將無法脫身,而越給錢來的乞丐將越多。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在印度購買火車票非常困難,一般情況下需要提前60天預定車票,臨時買火車票基本無希望。所以在印度國內,您可能仍需乘飛機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