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神人有多少個

印度神人有多少個

發布時間:2022-06-19 03:25:30

1. 印度禪宗二十八祖介紹

東土祖師
【0035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者,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至本國受王供養,知師密跡,因試令與二兄辨所施寶珠,發明心要。
既而尊者謂曰:「汝於諸法,已得通量。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磨。」因改號菩提達磨。
祖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當往何國而作佛事?願垂開示。」
者曰:「汝雖得法,未可遠游,且止南天。待吾滅後六十七載,當往震旦,設大法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於日下。」
祖又曰:「彼有大士,堪為法器否?禾載之下有留難否?」
者曰:「汝所化之方,獲菩提者不可勝數。吾滅後六十餘年,彼國有難,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時,南方勿住。彼唯好有為功業,不見佛理,汝縱到彼,亦不可久留。聽吾偈曰:

路行跨水復逢羊, 獨自棲棲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 二株嫩桂久昌昌。

又問曰:「此後更有何事?」
者曰:「從是已去,一百五十年,而有小難。聽吾讖曰:

心中雖吉外頭凶, 川下僧房名不中。
為遇毒龍生武子, 忽逢小鼠寂無窮。

又問:「此後如何?」
者曰:「卻後二百二十年,林下見一人,當得道果。聽吾讖曰:

震旦雖闊無別路, 要假兒孫腳下行。
金雞解御一粒粟, 供養十方羅漢僧。

復演諸偈,皆預讖佛教隆替。
(事具《寶林傳》及《聖胄集》。)

祖恭稟教義,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嘗廢闕。迨尊者順世,遂演化本國。
時有二師: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勝多,本與祖同學佛陀跋陀小乘禪觀。
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羅尊者,舍小趣大,與祖並化,時號二甘露門矣。
而佛大勝多更分徒而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各封己解,別展化源,聚落崢嶸,徒眾甚盛。
祖喟然嘆曰:「彼之一師已陷牛跡,況復支離繁盛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纏邪見。」
言已,微現神力,至有相宗所,問曰:「一切諸法何名實相?」
彼眾中有一尊長薩婆羅答曰:「於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
祖曰:「一切諸相,而不互者,若名實相,當何定耶?」
彼曰:「於諸相中,實無有定,若定諸相,何名為實?」
祖曰:「諸相不定,便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之?」
彼曰:「我言不定,不說諸相。當說諸相,其義亦然。」
祖曰:「汝言不定,當為實相。定不定故,即非實相。」
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實相。知我非故,不定不變。」
祖曰:「汝今不變,何名實相?已變已往,其義亦然。」
彼曰:「不變當在,在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其義。」
祖曰:「實相不變,變即非實。於有無中,何名實相?」
薩婆羅心知聖師懸解潛達,即以手指虛空曰:「此是世間有相,亦能空故,當我此身,得似此否?」
祖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於色中,不失色體。於非相中,不礙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實相。」
彼眾聞已,心意朗然,欽禮信受。
祖瞥然匿跡。
至無相宗所,問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
彼眾中有波羅提答曰:「我明無相,心不現故。」
祖曰:「汝心不現,當何明之?」
彼曰:「我明無相,心不取捨。當於明時,亦無當者。」
祖曰:「於諸有無,心不取捨。又無當者,諸明無故。」
彼曰:「入佛三昧,尚無所得,何況無相,而欲知之?」
祖曰:「相既不知,誰雲有無?尚無所得,何名三昧?」
彼曰:「我說不證,證無所證。非三昧故,我說三昧。」
祖曰:「非三昧者,何當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證?」
波羅提聞祖辯析,即悟本心,禮謝於祖,懺悔往謬。
祖記曰:「汝當得果,不久證之。此國有魔,非久降之。」
言已,忽然不現。
至定慧宗所,問曰:「汝學定慧,為一為二?」
彼眾中有婆蘭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
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
彼曰:「在定非定,處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
祖曰:「當一不一,當二不二。既非定慧,約何定慧?」
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復然矣。」
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誰定誰慧?」
婆蘭陀聞之,疑心冰釋。
至第四戒行宗所,問曰:「何者名戒?雲何名行?當此戒行,為一為二?」
彼眾中有一賢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無染,此名戒行。」
祖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違背,不及於行。內外非明,何名為戒?」
彼曰:「我有內外,彼已知竟。既得通達,便是戒行。若說違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凈,即戒即行。」
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凈?既得通故,何談內外?」
賢者聞之,即自慚伏。
至無得宗所,問曰:「汝雲無得,無得何得?既無所得,亦無得得。」
彼眾中有寶靜者答曰:「我說無得,非無得得。當說得得,無得是得。」
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雲得得,得得何得?」
彼曰:「見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見不得,名為得得。」
祖曰:「得既非得,得得無得。既無所得,當何得得?」
寶靜聞之,頓除疑網。
至寂靜宗所,問曰:「何名寂靜,於此法中,誰靜誰寂?」
彼眾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動,是名為寂。於法無染,名之為靜。」
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靜。本來寂故,何用寂靜?」
彼曰:「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名寂靜。」
祖曰:「空空已空,諸法亦爾。寂靜無相,何靜何寂?」
彼尊者聞師指誨,豁然開悟。
既而六眾,咸誓歸依。由是化被南天,聲馳五印。經六十載,度無量眾。

後值異見王輕毀三寶,每雲:「我之祖宗,皆信佛道,陷於邪見,壽年不永,運祚亦促。且我身是佛,何更外求?善惡報應,皆因多智之者妄構其說。至於國內耆舊,為前王所奉者,悉從廢黜。」
祖知已,嘆彼德薄。當何救之?即念無相宗中二首領:其一波羅提者,與王有緣,將證其果。其二宗勝者,非不博辯,而無宿因。
時,六宗徒眾,亦各念言:「佛法有難,師何自安?」
祖遙知眾意,即彈指應之。
六眾聞雲:「此是我師達磨信響,我等宜速行,以副慈命。」
即至祖所,禮拜問訊。
祖曰:「一葉翳空,孰能剪拂?」
宗勝曰:「我雖淺薄,敢憚其行?」
祖曰:「汝雖辯慧,道力未全。」
宗勝自念:「我師恐我見王大作佛事,名譽顯達,映奪尊威。縱彼福慧為王,我是沙門受佛教旨,豈難敵也。」
言訖潛去。至王所廣說法要及世界苦樂、人天善惡等事。王與之往返徵詰,無不詣理。
王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
宗勝曰:「如王治化,當合其道。王所有道,其道何在?」
王曰:「我所有道,將除邪法。汝所有法,將伏何人?」
祖不起於座,懸知宗勝義墮,遽告波羅提曰:「宗勝不稟吾教,潛化於王,須臾理屈。汝可速救。」
波羅提恭稟祖旨,雲:「願假神力。」
言已,雲生足下。至大王前,默然而住。
時,王正問宗勝,忽見波羅提乘雲而至,愕然忘其問答。曰:「乘空之者,是正是邪?」
提曰:「我非邪正,而來正邪。王心若正,我無邪正。」
王雖驚異,而驕慢方熾,即擯宗勝令出。
波羅提曰:「王既有道,何擯沙門?我雖無解,願王致問。」
王怒而問曰:「何者是佛?」
提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否?」
提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在何處?」
提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
提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
王曰:「於我有否?」
提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
提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
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
波羅提即說偈曰:

在胎為身, 處世為人。
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
在鼻辨香, 在口談論。
在手執捉, 在足運奔。
遍現俱該沙界, 收攝在一微塵。
識者知是佛性, 不識喚作精魂。

王聞偈已,心即開悟,悔謝前非,咨詢法要,朝夕忘倦,迄於九旬。
時,宗勝既被斥逐,退藏深山。念曰:「我今百歲,八十為非。二十年來,方歸佛道。性雖愚昧,行絕瑕疵。不能御難,生何如死?」
言訖,即自投崖。
俄有神人以手捧承,置於岩上,安然無損。
宗勝曰:「我忝沙門,當與正法為主,不能抑絕王非,是以損身自責,何神佑助,一至於斯!願垂一語,以保余年。」
於是神人乃說偈曰:

師壽於百歲, 八十而造非。
為近至尊故, 熏修而入道。
雖具少智慧, 而多有彼我。
所見諸賢等, 未嘗生珍敬。
二十年功德, 其心未恬靜。
聰明輕慢故, 而獲至於此。
得王不敬者, 當感果如是。
自今不疏怠, 不久成奇智。
諸聖悉存心, 如來亦復爾。

宗勝聞偈欣然,即於岩間宴坐。
時,王復問波羅提曰:「仁者智辯,當師何人?」
提曰:「我所出家,即娑羅寺烏沙婆三藏為受業師。其出世師者,即大王叔菩提達磨是也。」
王聞祖名,驚駭久之。
曰:「鄙簿忝嗣王位,而趣邪背正,忘我尊叔。」
遽敕近臣,特加迎請。
祖即隨使而至,為王懺悔往非。
王聞規誡,泣謝於祖。
又詔宗勝歸國。
大臣奏曰:「宗勝被謫投崖,今已亡矣。」
王告祖曰:「宗勝之死,皆自於吾。如何大慈,令免斯罪。」
祖曰:「宗勝今在岩間宴息,但遣使召,當即至矣。」
王即遣使人山,果見宗勝端居禪寂。
宗勝蒙召,乃曰:「深愧王意,貧道誓處岩泉。且王國賢德如林,達磨是王之叔,六眾所師,波羅提法中龍象,願王崇仰二聖,以福皇基。」
使者復命。
未至,祖謂王曰:「知取得宗勝否?」
王曰:「未知。」
祖曰:「一請未至,再命必來。」
良久使還,果如祖語。
祖遂辭王曰:「當善修德,不久疾作,吾且去矣。」
經七日,王乃得疾。國醫診治,有加無瘳。
貴戚近臣憶師前記,急發使告祖曰:「王疾殆至彌留,願叔慈悲,違來診救。」
祖即至慰問。
時,宗勝再承王召,即別岩間。
波羅提亦來問疾。
謂祖曰:「當何施為,令王免苦?」
祖即令太子為王宥罪施恩,崇奉三寶,復為懺悔,願罪消滅。
如是者三,王疾有間。
師念震旦緣熟,行化時至,乃先辭祖塔,次別同學,後至王所,慰而勉之曰:「當勤修白業,護持三寶。吾去非晚,一九即回。」
王聞師言,涕淚交集曰:「此國何罪,彼土何祥?叔既有緣,非吾所止。惟願不忘父母之國,事畢早回。」
王即具大舟,實以眾寶,躬率臣寮,送至海壖。

祖泛重溟,凡三周寒暑,達於南海,實梁普通七年丙午歲九月二十一日也。廣州刺史蕭昂具主禮迎接,表聞武帝。帝覽奏,遣使齎詔迎請,當大通元年丁未歲也(普通八年三月改元)。十月一日至金陵。
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
祖曰:「並無功德。」
帝曰:「何以無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祖曰:「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
祖曰:「不識。」
帝不領悟。
祖知機不契,是月十九日。潛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屆於洛陽。當魏孝明帝孝昌三年也。
寓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
每嘆曰:「孔老之教,禮術風規,庄易之書,未盡妙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
乃往彼,晨夕參承。
祖常端坐面壁,莫聞誨勵。
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飢,布發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
祖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祖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光聞祖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於祖前。
祖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
祖遂因與易名曰慧可。
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祖曰:「將心來,與汝安。」
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
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時,有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
祖曰:「汝得吾皮。」
尼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佛國,一見更不再見。」
祖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
祖曰:「汝得吾骨。」
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
祖曰:「汝得吾髓。」
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並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可曰:「請師指陳。」
祖曰:「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後代澆薄,疑慮競生,雲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憑何得法?以何證之?汝今受此衣法,卻後難生,但出此衣並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無礙。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聽吾偈曰: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祖又曰:「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嘗自出而試之,置石石裂。緣吾本離南印來此東土,見赤縣神州有大乘氣象,遂逾海越漠,為法求人。際會未諧,如愚若訥。今得汝傳授,吾意已終。」
(《別記》雲:祖初居少林寺九年,為二祖說法,秪教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慧可種種說心性,曾未契理。祖秪遮其非,不為說無念心體。可忽曰:「我已息諸緣。」祖曰:「莫成斷滅去否?」可曰:「不成斷滅。」祖曰:「此是諸佛所傳心體,更勿疑也。」)
言已,乃與徒眾往禹門千聖寺。

止三日,有期城太守楊炫之,早慕佛乘,問祖曰:「西天五印,師承為祖,其道如何?」
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之曰祖。」
又問:「此外如何?」
祖曰:「須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厭有無。於法無取,不賢不愚,無迷無悟。若能是解,故稱為祖。」
又曰:「弟子歸心二寶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適聽師言,罔知攸措。願師慈悲,開示宗旨。」
祖知懇到,即說偈曰:

亦不睹惡而生嫌, 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 亦不拋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 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躔, 超然名之曰祖。

炫之聞偈,悲喜交並。曰:「願師久住世間,化導群有。」
祖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根性萬差,多逢患難。」
炫之曰:「未審何人,弟子為師除得否?」
祖曰:「吾以傳佛秘密,利益迷途,害彼自安,必無此理。」
炫之曰:「師若不言,何表通變觀照之力?」
祖不獲已,乃為讖曰:

江槎分玉浪, 管炬開金鎖。
五口相共行, 九十無彼我。

炫之聞語,莫究其端。默記於懷,禮辭而去。
祖之所讖,雖當時不測,而後皆符驗。

時魏氏奉釋,禪雋如林,光統律師、流支三藏者,乃僧中之鸞鳳也。
睹師演道,斥相指心,每與師論義,是非蜂起。
祖遐振玄風,普施法雨,而偏局之量,自不湛任,競起害心,數加毒葯。
至第六度,以化緣已畢,傳法得人,遂不復救之,端居而逝。
即魏文帝大統二年丙辰十月五日也。
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起塔於定林寺。

後三歲,魏宋雲奉使西域回,遇祖於蔥嶺,見手攜只履,翩翩獨逝。
雲問:「師何往?」
祖曰:「西天去!」
雲歸,具說其事,及門人啟壙,唯空棺,一隻革履存焉。
舉朝為之驚嘆。
奉詔取遺履,於少林寺供養。
至唐開元十五年丁卯歲為信道者竊在五台華嚴寺,今不知所在。

初,梁武遇祖,因緣未契。及聞化行魏邦,遂欲自撰師碑而未暇也。
後聞宋雲事,乃成之。代宗謚圓覺大師,塔曰空觀(年號依《紀年通譜》)。

(《通論》曰:傳燈謂魏孝明帝欽祖異跡,三屈詔命,祖竟不下少林。及祖示寂,宋雲自西域還,遇祖於蔥嶺,孝庄帝有旨令啟壙。如南史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也。孝明以是歲四月癸丑殂,祖以十月至梁。蓋祖未至魏時,孝明已去世矣。其子即位未幾,為爾朱榮所弒,乃立孝庄帝,由是魏國大亂。越三年,而孝庄殂,又五年分割為東西魏。然則吾祖在少林時,正值其亂。及宋雲之還,則孝庄去世亦五六年,其國至於分割久矣,烏有孝庄令啟壙之說乎?按唐史雲:後魏末,有僧達磨航海而來,既卒。其年魏使宋雲於蔥嶺回見之,門徒發其墓,但有隻履而已。此乃實錄也。)

2. 什麼是治病的印度神人

前不久,印度報紙報道了一個名叫達達之的「神人」。這位「神人」今年已經73歲,身體很好,經常為人看病,是虔誠的教徒。

1906年的一天,達達之到醫院去看望身患癌症的一位朋友。當他進入住滿癌症患者的病房時,突然感到自己被一種濃烈的花香味籠罩,這種香味是從他腋下散發出來的。他在癌症病房穿插走動時,病人紛紛抬起頭,呼吸這種香氣。當他走到病房另一頭時,幾乎所有的病人都站了起來。

自此,達達之腋下的這種神秘氣味救活了許多癌症患者。奇怪的是,這種香味有時會突然消失數月,不知何時又回來,只有當有香氣時,他才能為人看病。達達之的一位朋友、馬尼醫生對新聞人士說,他親眼見到達達之治好的癌症患者就達57人。但作為醫生他無法解釋這種神秘氣味的來源和其治病的秘密。

3. 求印度神話傳說,要詳細些的

印度教神話
大致上分為三個時代
1吠陀
2婆羅門教
3佛教

當然吠陀之前還有土著崇拜之類比較古老的神話。這些俺沒什麼涉及就不談了。

梨俱吠陀。沒看過的東西。雖然有英文版的。但大致上從名字出現的數量上看。因陀羅佔了大部分。其次是阿嗜尼。

而後來的三大主神,梵天雖然出現過,但應該並非是是像梵天這樣有了一定的人格。而更象是印度人的對命運的解釋。
濕婆一詞根本就沒有在題目中出現。毗濕奴倒是出現了數次。

如此看來毗濕奴的崛起也不是沒有道理。他可是比其他兩位主神要早的多。而毗濕奴的化身克利夕那,也被一些信徒稱為奎師那。號稱唯一真神。
其他諸神更是其化身。看看笑過好了。這教派是1XXX年才有的。

個人認為印度最初的神話可能也是和希臘神話一樣。。。。也是天父地母型的神話。後來婆羅門教興起。才產生了梵天創始的神話。

下面大概介紹一下三主神。
梵天,和希臘的卡奧斯類似.但卡奧斯是沒有人格的.由命運+少量人格化的產物。他在神話里就是命運。只要你感動他,無論你是人,是阿修羅,是羅剎。他就賜給你力量。而且這是其他諸神無法抗拒的指令。
因此梵天為神人兩界帶來無數災難。但這不說明梵天是個邪神。實際上他是無善無惡的。他站在世界的最高點上,俯視著下面的世界。但也有時候,他也無法抗拒命運的約束。也為自己的話,付出不少代價。而且他也因為自己妻子的詛咒而逐漸失去信徒。當然是先有神話,後來減少。還是因為減少,而產生了神話就不得而知了。

濕婆,破壞之神。離群,孤獨,專一,強大。俺喜歡地類型。濕婆是梵天憤怒的產物。他一但憤怒不顧一切。梵天因此失去一棵頭顱。他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神,他喜歡就保護。不喜歡就消滅。無論你是人們眼中的大善人。還是與天神作對的阿修羅。無論你是國王,還是乞丐。只要他喜歡你,他就會保護你。當然他還是回賣給梵天面子。他是破壞之神,但他也不是邪神。他拯救世界很多次。最著名的就是他吞下了毀滅世界的毒葯。因此吼部邊的烏青。而諸神因為梵天的話而苦惱的時候。也往往由他來解決。當然有時候是靠他的兒子。濕婆和雪山女神的愛情也是很有名地。他的兩個兒子,也是戰神名字忘了,佛教叫葦陀和智慧之神加內什。其地位可見一般。濕婆的妻子,也是死亡女神。雪山女神等重要的神明。而且濕婆同時還是舞蹈之神。濕婆起舞日,世界毀滅時。

毗濕奴,維合之神。這個神基本屬於由文學作品而被抬高的神。但三大主神他的成型最早。他一身基本都在不停的輪回傳世。每一世基本都會拯救人類一次。他維合,他協調了阿修羅和提婆的矛盾。但還是為世界。最後他還是背棄了自己的話,阻止了阿修羅的長生。或者說從一開始他就沒有打算讓阿修羅獲得長生。就算是世界毀滅之日,他還是回化身來拯救世界。。如果梵天是體現的命運,濕婆是體現的自我。那毗濕奴一定就是體現的犧牲和博愛。

因陀羅,印度的雷神,和宙斯的地位相仿。值得一提,世界各地的雷雨之神機會都在當地佔據著主神的地位。像是中國的黃帝,加南的巴力。因陀羅在有的神話中所向無敵,是天神中最強大的神明。但有的神話里他懦弱無能,甚至被人類侵獲。。。我想這大概是宗教信仰發展的結果。可能隨著婆羅門教的興起,帝力剎的主導地位被婆羅門所取代的神話影射。或者是體現印度人的命運觀。就算你是最強大的神。也無法和命運對抗。因托羅每年也要和一個旱魔,龍型的阿修羅戰斗,殺死他,人類才能得到雨水。這也是印度人對當地氣候的神化

4. 印度創世神,信徒最多的濕婆神,為何印度的神也可以戀愛

其實每個國家之間都有著不同的文化,只要你對於印度稍微了解,我們就會明白印度的神學文化即對自己放縱也對自己控制,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在印度人人皆知的印度神-濕婆,從傳說中表明,濕婆可是一位曾經與薩斯談了一場千年戀的神,可以說是一位戀愛經驗十分豐富的神人。

通常每一個信仰都有一門宗教,比方說印度的印度教,該宗教是以姓為宗教的核心,有人相傳這是為了控制人性,以宗教作為控制的手段,通常宗教之間的文化交流都是以精神交流的形式,人的行為就是通過各種思想來灌輸形成,印度的宗教其中的神話色彩可以說是相當豐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5. 一人攻陷印度580多城的神人王玄策真的存在嗎

「於是天竺響震,城邑降者五百八十餘所,俘阿羅那順以歸。以玄策為朝散大夫。」

這是司馬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對唐代使臣王玄策的描寫。讀《通鑒》,說《通鑒》,用《通鑒》。大家好,今天陶陶繼續為大家帶來《資治通鑒》的講解。



2001年6月25日,大唐天竺使出銘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吉隆縣已經在大唐天竺使出銘摩崖石刻上修建了一間房屋,對這塊見證千年風雨的唐碑加以保護。

當外國人還在以《荷馬史詩》《摩柯婆羅多》等神話來附會歷史時,我們的祖先卻能驕傲地說:「我們站在那,告訴後人,我就在這。」

6. 為什麼在印度有位「神人」從不吃飯只吃磚頭

人們常說民以食為天,如果想繼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那最避免不了的那就是吃飯,但是在印度這個奇人奇事的國家卻創造了新的奇跡,在印度有一位神奇男子。他從來不吃飯天天靠吃磚頭生活中聽起來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呢?


專家解釋這是一種飲食怪癖,屬於一種異食癖。是天生的能力,目前男子靠這一絕活,到處走穴賺取生活費,而且名聲大作,就連自己都聲稱世界上絕沒有第二個這個的自己,對此,你怎麼看?

7. 印度有多少個神

佛教中的護法諸神,天龍八部。天龍八部又叫"八部眾",是佛教八類天神。 天眾(天王) 天即神,著名的大梵天(原為婆羅門教的創世神)、帝釋天(原為雷雨神兼戰神)、多聞天、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皆屬於天眾。 龍眾(龍王) 梵語稱為那迦,是護衛佛法的有功之臣,專司興雲降雨。在佛經里,龍擁有大量的珠寶,是海里的富豪

夜叉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門天王即率領夜叉八大將,護眾生界。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乾闥婆 是香神或樂神。原為婆羅門教崇拜的群神,據稱是侍奉帝釋天而司奏伎樂之神。乾闥婆是佛教中歡樂吉祥的象徵。大多被描述為少女形象,體態豐滿,飄帶飛揚,凌空飄盪,極為優美。在古印度神話中,他們屬於半神,熟諳並揭示上天的奧秘和聖理,被視為太陽光焰的化身。相傳,他們為天神備制蘇摩酒。(乾闥婆在神話中就是帝釋天的樂師,而且與蘇摩極有淵源)
阿修羅 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佛教經籍稱阿修羅為"非天"或"劣天"。他與鬼蜮有相似之處,卻不是鬼蜮;他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卻不是人。他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又極端丑惡的怪物。據佛教傳說,阿修羅與帝釋天是冤家對頭,總是互相爭斗不休。因為是與天神對立的最高惡魔,被逐出天界,居於彌盧山洞窟中,曾多次與天神惡戰,但皆處於劣勢。

迦樓羅 金翅鳥。在古印度神話中是大神毗濕奴的坐騎,眾鳥之王。其形象為半人半鳥,生有鷹首、利爪和喙,身軀和四肢則與人無異。

緊那羅 歌神。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
摩喉羅迦 大蟒神

蘇摩 古印度神話中的酒神,蘇摩"原為一種蔓草,取其莖在水中浸泡後以石榨取黃汁,經羊毛篩過濾,再以水稀釋,加入牛乳、麥粉攪勻,發酵後釀成蘇摩酒。印度神話中常以此酒祭神。在《梨俱吠陀》中稱蘇摩酒為天神之甘露,可賦予飲用者超自然之力或永生之力。在史詩中,蘇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葯草,是該四項的保護神

帝釋天 帝釋天又稱"帝釋"、"天帝釋",梵文音譯為"釋迦提桓因陀羅"。其中,"釋迦"的意思是"能",是其姓;"提桓"意為"天";"因陀羅"意為"帝";合起來即是"能天帝"、"天帝"。帝釋原為古印度吠陀神話中的一位大神。 吠陀神話是印度上古神話,主要保存於印度最古老的文獻《梨俱吠陀》中。帝釋是《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稱他統治一切,被尊為"世界大王"。但是,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之後,身份和神性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多成了佛教護法神,地位比原來低了許多。 帝釋成為佛教護法神之後,被安排作了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居住在須彌山頂之善見城。須彌山本為印度神話中的山名,是一座巨大無比的金山,是宇宙的中心;也是日月星辰賴以轉動的軸心。此說法亦為佛教所沿用。須彌山頂中央為帝釋的居所,四方又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山頂上有座天宮「善見",即帝釋所居。須彌山的四面山腰為四天王天,住著四大天王,周圍又有七香海、七金山,再外環繞著鹹海,鹹海四周即四大部洲。 帝釋天當上欲界忉利天眾神之王,王宮的設備自然極其富麗堂皇,他身邊的侍女也多不勝數。帝釋天是天上和人間的道德維護者。如果天神違犯天規,他便予以懲罰;要是人間出現暴君,他也會去除暴安良。 在佛教神話中,帝釋天最重要的職責是保護佛祖、佛法和出家人。其形象頭戴寶冠,身上裝飾種種瓔珞,手持杖或杵。在中國寺廟里,帝釋多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

吉祥天 吉祥天女,即大功德天。本為婆羅門教、印度教所信奉之神。後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梵文音譯"摩訶室利","摩訶"意為"大","室利"有二義:功德和吉祥。合起來即"大功德"、"大吉祥"。 吉祥天女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吉祥女神、幸福女神。佛教傳說她是毗沙門天王之妹,因毗沙門兼任婆羅門的財神,所以她也是財富女神。又稱她功德圓滿,並有大功德於眾,故還是位大功德神。吉祥天女長得十分漂亮,所以又是一位美麗女神。 有的印度神話說她是在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坐於蓮上手持蓮花出世,所以又?quot;乳海之女"的名字。有的神話則把她說成是三大神之一"救世者"毗濕奴的夫人。 吉祥天女在中國寺廟中,形象端莊美麗,後妃裝束,兩只手(或四隻手),一手持蓮花,一手灑金錢,有兩只白象伴護,這是吉祥的象徵。她的坐騎除蓮花之外,還有金翅鳥和貓頭鷹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恐怕是佛教國家裡名氣最大的神將,他們四位在天王殿中享受供奉。 佛教吸取印度古代神話傳說和古印度教中關於"天"的種種說法,提出"三界說"。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皆在三界?quot;輪回"不已。三界中欲界為最低一界,人類社會居此界,地獄、餓鬼、畜生居此界,諸天神亦居此界。不過,天神住在此界天上,天有六重,即"六欲天",第一重叫"四天王天",離人世最近。這里就是四大天王的住處。 佛經說,四天王天就在著名的須彌山山腰,那裡聳立著一座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山峰,稱須彌四寶山,"四寶所成,東面黃金,西面白銀,南面琉璃,北面瑪瑙。天王各居一山。"四天王的任務是各護一方世界,即佛教所說的須彌山四方的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故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quot;多羅吒"是梵文的音譯,意譯"持國","持國"的意思就是慈悲為懷,保護眾生。他是主樂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既然同為樂神,那麼乾闥婆王是持國天也就不奇怪了) 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寶劍。"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譯,意譯"增長"。"增長"指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中纏一龍。"毗留博叉"意譯"廣目",即能以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他為群龍領袖,故手持一龍(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即用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 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身綠色,穿甲胄,右手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握神鼠----銀鼠。"毗沙門"意譯即"多聞",比喻福、德之名聞於四方。手持寶傘,用以制服魔眾,保護人民財富。 四大天王中最得意者是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他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又名施財天,在印度古神話中既是北方的守護神,又是財富之神,故在四天王中信徒最多

羅剎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暴惡"、"可畏"。原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乃是人類之敵。羅剎性情暴戾,喜歡在夜間活動,時常出沒於墳地。常會化作種種形象,殘害人命。羅剎有男女之分,男羅剎膚色黝黑、朱發、綠眼,一副鬼相;女羅剎,又名羅剎女,則是絕色美女。據傳說,羅剎和夜叉一起生於大梵天之足。(所以和夜叉是兄弟吧)

多摩羅 古印度神話中的人物。據《羅摩衍那》所述,為達剎波舍波提的16個女兒之一,仙人迦葉波娶她為妻,生有5女。

希望採納!!

8. 為什麼印度總是出一些神人,不怕水淹,不怕電擊等等。

印度的婆羅傳說很厲害的

9. 印度神話中有多少神明各司何職

印度神話人物
天龍八部佛經解釋
天龍八部,又叫做八部龍神,因為天龍在八部眾中居於首位。八部:一、天,二、龍,三、夜叉,四、干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現在一一的解釋如下:
「天」,是「提婆」的音譯,有欲界的六天,及色界無色界等諸天。在《法華論》中說:「清凈光潔,最尊最勝,故名為天。」這是對於帝釋、自在天、毗沙門天以外諸天部樂界的總稱。

「龍」,梵語「那伽」,是禽類的水屬之王。龍身到處隱顯自在,在《法華經》中列有八大龍王之名。

「夜叉」,這是勇健鬼,暴惡鬼,能飛行空中的鬼類。
「干闥婆」,梵語是「彥闥縛」,譯有「尋香」、「食香」、「嗅香」、「香神」的多種不同,以香為食,侍奉帝釋而司奏伎樂,常在須彌山之南,金剛窟中,能飛行虛空。
「阿修羅」,正音應讀為「阿素洛」,譯為「非天」,其果報似天而非天之義。是鬼神的一類,也譯為「無端正」,男醜女端正之義,又譯為「無酒」,因為宿世好酒,而不能隨順己意,故持不飲酒戒。阿修羅,很多地方都略稱修羅。修羅在前世雖然也修五戒十善,可是他有我慢勝他之心,猜忌之念甚盛,死了以後即是阿修羅,與忉利天互相憎嫉,故恆有戰斗,常受三時銅鑊、劍戟等苦。世俗容易發怒的人,稱為燃燒著修羅的瞋火,就是從這里而來,修羅不一定要說住在天上,人間到處都有修羅。
「迦樓羅」,是印度神話中的怪鳥,梵音叫「揭路荼」,譯為「金翅鳥」或「妙翅鳥」;又稱為「迦樓羅王」,即是一切鳥類之王。住在須彌山北方大鐵樹間,翅翼金色,兩翼之端相距,三百三十六萬里。日日巡視須彌四天下,捕龍而食。頭上掛有如意珠,常從口中吐大火焰,所以又有名字叫做「迦樓羅炎」。
「緊那羅」,梵音的正音是Kililmara,譯為「疑人」,或「疑神」,因人形而頭上有一角,人見之常疑為似人或非人,故得此名。乃帝釋的樂神,能以歌舞侍奉帝釋,其形象稍似馬首人身,人首鳥身。
「摩睺羅伽」,正音是「牟咜洛迦」,譯為「大腹行」或「蟒神」,是人形蛇首。

閱讀全文

與印度神人有多少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和新加坡時差是多少 瀏覽:958
不會越南語英文怎麼自由行 瀏覽:188
歐若為印度多少 瀏覽:789
義大利的潤滑油在哪裡 瀏覽:608
英國如何買國內葯 瀏覽:665
印度聯邦實力如何 瀏覽:129
英國王室延續多久 瀏覽:268
越南為什麼人口增長過快 瀏覽:45
印尼什麼插座標 瀏覽:965
百香果們為什麼要去義大利 瀏覽:528
中國有多少對列車 瀏覽:208
中國最漂亮山是什麼山 瀏覽:414
義大利面怎麼做造型 瀏覽:535
出差印尼買些什麼 瀏覽:899
韓國在中國的衣服品牌有哪些品牌 瀏覽:814
義大利哪個國家確診人數最多 瀏覽:988
中國被割了多少地 瀏覽:975
義大利進口男鞋有哪些品牌 瀏覽:492
印尼的天空在哪裡 瀏覽:62
伊朗拐點是什麼意思 瀏覽:525